论汉代孝德教育

论汉代孝德教育
论汉代孝德教育

论汉代孝德教育

卢明霞王立仁

摘要“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是汉代孝德教育的内在基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汉代孝德教育的外在保障,浓郁的孝文化背景为汉代孝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心理基础。

汉代孝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孝经》的推广传授孝德理论;通过选官制

度诱导人们崇尚孝德;树立孝行榜样,为人们践行孝德作出示范;加强民间教化,形成崇孝风

俗。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汉代孝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移孝作忠”———浓厚的政治性和

官方色彩;纲常化与神秘化倾向初步显现;孝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得以确定。

关键词汉代孝德孝德教育儒家

中图分类号B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10)03-0068-08

作者:卢明霞,女,1978年生,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白城师范学院政教部讲师;王立仁,男,1954年生,吉林舒兰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130024

汉代统治者肯定道德教化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非常重视以孝德教育为核心与基础的儒家道德教育。在“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保障之下,汉代充分利用比较完备的先秦孝德教育理论,全面展开孝德教育的实践,如大力推广《孝经》,设置以孝德为主要推选标准的“孝廉”、“三老”、“孝悌”等官职,广泛树立孝行榜样,甚至历代皇帝“庙号率用孝谥”。总之,汉代利用各种物质与精神奖励大力表彰和推行孝德教育。从汉代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中,孝德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汉代孝德教育的由来和基本途径

孝德教育之所以能在汉代受到重视并得到全面实践,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决定的。首先,“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是汉代孝德教育的内在基础。汉代的“国”与“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论汉代孝德教育

是家长制与君主制的同构,父子、君臣之间都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关系;其二,父慈子孝和君仁臣忠也是一种同构的对应关系,在家族的亲属关系和国家的政治关系中,都包含着统治关系和伦常关系的混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使得“忠”与“孝”具有了逻辑上的内在相通性,为汉代实行孝德教育提供了内在基础。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孝德适应了汉代“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有助于建立君主集权的等级制度,能够高度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孝德教育才随之受到非同一般的重视。

其次,“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汉代孝德教育的外在保障。儒家的道德教育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而孝德又是其中居于核心和首要地位的道德规范,因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汉代既然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统治思想,那么孝德教育自然受到重视。在“独尊儒术”政策的直接推动下,汉代推出了一系列兴太学、设学校、广育人才的重大变革,确立了我国封建官学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孝德教育的发展。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董仲舒概括出三纲五常之道,儒家建立起严密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体系。儒家的等级制度就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稳固地支撑着高居于塔顶的君权,同时也庇护着处于塔底的父权。所以,尽管倾向黄老之学的司马谈对儒家颇有微词,但也肯定其“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再次,浓郁的孝文化背景为汉代孝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心理基础。大量文献证明,孝德在周初即已产生,并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而逐渐得以完善。成书于汉代的《春秋繁露》又从形而上的哲理层面,对孝德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证。通过历代儒家学者对孝德的深入阐发,孝德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作为一种家庭道德,孝德以仁爱之心为基础,符合人类的情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心理认同。在被上升为政治伦理以后,它又与忠相通,能够发挥以“孝”劝“忠”的作用,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被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汉代贾谊曾提到:“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新书·胎教》)。可见,在汉代人眼中,一个人是否具备孝德是相当重要的。

在汉代孝德教育的实践中,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孝德教育,其中很多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归纳起来,汉代孝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孝经》的推广传授孝德理论

汉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在学校中以《孝经》为教学内容,以此推广《孝经》。《汉书·艺文志》已将《孝经》列入“六艺”类,作为当时基础教育的内容。汉武帝时增补《孝经》为第七经,并将其定为学校的教科书。从那时起,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将《孝经》作为必读教材。郑玄《六艺论》言:“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孝经序》疏引)。因此,《孝经》和《论语》一样被视为研习儒经的前提,汉人入学的起点便是研习《孝经》。王国维在《汉魏博士考》中言:“汉人授书次第,首小

·

·

96

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

学,习《孝经》、《论语》。”可见《孝经》在当时属于士人必修课业。这些都说明了汉代对普及《孝经》教学的重视。自汉代开始,《孝经》作为兼经的地位便一直维持下来,直到北宋中叶以后方被《四书》所取代。

2.通过选官制度诱导人们崇尚孝德

为了推行孝德,汉代统治者将孝德与做官直接联系了起来。一个人具备了孝德,便有可能出仕为官,进而飞黄腾达。汉文帝时,开始以诏令的形式将“孝悌”置为乡村常设官吏,将孝德直接与政治地位挂钩。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书·武帝纪》),由此正式揭开了“举孝廉”的序幕。所谓“举孝廉”,就是察举孝子廉吏,即以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孝悌廉正为标准选拔人才,合乎标准者由朝廷任命为官。实际上,孝廉科的入选条件是多方面的,出身、德行、学识、才干均可成为依据,但孝行毕竟是最基本的要求。汉代孝廉当中多数人是以孝入选的。例如:刘茂“少孤,独侍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于乡里”,哀帝时察孝廉(《后汉书·独行列传·刘茂》);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乡人号为‘张曾子’”,遂举孝廉(《后汉书·张霸列传》)。《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记光武帝诏令四科举士,其共同的要求便是“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至少作为入门条件,“孝”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孝廉的任用,大多数是授以郎官之职,任官前景是相当好的,因此对民众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另外,“举孝廉”的制度,使原本仅具有伦理属性的孝德,增添了许多法律色彩,对孝德的推行具有强制作用和保障意义。孝是立身之本,廉是为官之基。汉代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从而在民众中很好地宣传了孝德。

3.树立孝行榜样,为人们践行孝德作出示范

在一定意义上,统治者的行为就是民众效仿的榜样。为此,汉代的大部分统治者都能身体力行地倡导孝德。刘邦首先以身作则,在灭楚称帝后,仍然“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又“尊太公为太上皇”(《史记·高祖本纪》);惠帝被拥护的理由之一即“仁孝”,即位元年便“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同上);文帝更深悟“孝”的精髓,对其母薄太后至敬至孝,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母“亲尝汤药”,这一事迹被后人列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当中。除了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之外,汉代还很重视树立民间的孝行榜样。汉文帝十二年曾诏令赐予三老、孝者每人帛五匹,并要求根据户口之数,按一定比例置三老、孝悌,以保证每一乡里均能推举出孝德方面的先进分子,以作为民众的示范。《汉书·冯唐传》记载“(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可见文帝时具备孝行之人可被直接选拔为官。此后,皇帝不断表彰孝悌者,将其树立为民众的孝行典范。汉武帝时甚至“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汉书·武帝纪》),赋予“孝悌”一定的教育职责,将其作为民间掌教化和率民为善的乡官加以任用。这种以表彰先进的方式来树立孝行榜样的做法,能够在地方上产生直接的影响,发挥显著的教化作用。

4.加强民间教化,形成崇孝风俗

·

·

07

论汉代孝德教育

民间的孝德教化往往由地方官吏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例如,韩延寿任颍川太守时“好古教化”,“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汉书·韩延寿传》)。他是通过表彰孝悌行为,使孝德逐渐深入人心。曾经任南阳太守的刘宽以及曾任蒲亭长的仇览等等,也都十分重视孝德教育。汉代还在广大乡村专设“三老”、“孝悌”等乡官来对民众宣传孝德。《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可见“三老”的主要职责是围绕着“孝”来进行教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孝德教育,具有承担孝德教育职责的民师身份和教导作用。“孝悌”也承担着农村中有关孝行方面的很多职责,如教育、表彰、劝诫等。他们本身就是孝德的践行者,由他们来进行孝德教育,自然更容易让人信服,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移孝作忠”———汉代孝德教育浓厚的政治性和官方色彩

汉代人在提及孝德时,往往将孝德与忠君相联系。比如“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新语·至德》)、“孝者,所以事君也”(《礼记·大学》)、“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礼记·祭统》)、“臣闻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后汉书·傅燮列传》)等等。将“孝”与“忠”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忠孝并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孝德教育的潜在目标往往是为了以孝劝忠,这就使孝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同时,由上述汉代孝德教育的途径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孝德教育是由政府主导的,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无论是推广《孝经》、举孝廉、树立孝行榜样,还是加强民间教化、兴敬老养老之风,这些措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推行与支持。在学校教育方面,官学由政府办学,由君主亲自掌握。私学虽然不由政府直接管理,但国家以儒家的德教方针和伦理纲常来统一思想,并通过选士制度广泛吸收具有孝德之人为官,从而对私学的孝德教育进行着有效的控制。因此,私学和官学一样,都以《孝经》为必读教材,以“学而优则仕”为主要出路。可以说,在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对孝德教育的官方干预程度能够超过汉代。

汉代对孝德教育的官方干预程度如此之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孝德教育的实践在汉代刚刚全面展开,相对于后面的朝代,需要政府更多地引导和强制;二是由“移孝作忠”的思想决定的。“移孝作忠”的思想最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孝慈,则忠”,指出以孝慈之道教化民众,可以使臣民忠顺于国君。曾子继承了这种以孝德服务于政治的思想,并将其进一步深化。他说:“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这里,“忠”成了孝德的表现,不忠君就是不孝,由此在孝德中注入了“忠”的政治因素。此后,《孝经·广扬名章》进一步提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将对父母的孝移过来侍奉国君,也就必定能够忠于国君,这就是最初的“移孝作忠”思想,即以家族的孝德服务于国家的专制统治。到了汉代,“移孝作忠”的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并被

·

·

17

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

广泛运用于孝德教育的实践。

在汉代,孝德和忠德既因为“家国分离”而分别在家族和国家中发挥着各自独立的作用,又因为“家国同构”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前所述,“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使得“忠”与“孝”具有了逻辑上的内在相通性。孝和忠都离不开“服从”二字。孝是对父家长权威的服从,忠是对君主权威的服从,尽孝和尽忠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去服从不同的权威。忠孝相通在观念上使君和父的权威联成一体,两种权威相互渗透,使君主带有更多的父家长色彩。而相对于抽象的忠德,具有人伦日用色彩的孝德显然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孝德是调节家庭关系的道德范畴,其所调节的家庭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它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家庭生活,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庶人章》)。而忠德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却是疏远而模糊的。因而,忠德需要借助于孝德的影响和渗透,才能使臣民们能像子女真诚地孝敬、顺从父母一样,心悦诚服地忠实、顺从君主。从这个角度说,孝德的养成对于忠德的养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于是孝德教育便总是和政治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可以说,培养孝亲之民,这只是汉代孝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其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移孝作忠”,培养忠君之民。正如汉代人所推崇的《孝经》所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事君”既然是孝亲不可或缺的内容,那么有了孝德这一“至德要道”,便能够培养出忠君之民,因而“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同上)。董仲舒说:“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汉宣帝亦提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书·宣帝纪》),一语点出了汉代进行孝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其阶级实质。进行孝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孝亲、忠君之民,这使汉代孝德教育必然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浓厚的官方色彩。

三、纲常化与神秘化倾向在汉代孝德教育中初步显现

汉代的孝德教育初步显现出纲常化与神秘化的倾向。所谓“纲常化”,是指在进行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将孝德用“父为子纲”的法则来加以统率和限制,并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来加以补充和配合,使原本具有“父慈子孝”的双向性的孝德逐渐出现片面化、绝对化的倾向,成为了片面强调子孝的单向性孝德。所谓“神秘化”,是指汉代学者用“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之说来论证孝德,从而使孝德神秘化,其突出表现是《孝经》的谶纬化和民间孝感观念的出现。自汉代孝德教育出现纲常化与神秘化的倾向之后,后世愈演愈烈,直至清末,纲常化与绝对化的特点一直伴随着封建孝德教育。

孝德教育的纲常化是以“三纲五常”的确立为背景的。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他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

·

27

论汉代孝德教育

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并用“天命”神权加以论证,从而加强了君权、父权和夫权。如果人们“内能正己,外能正人,内外行备”,则“孝道乃生”(《白虎通·考黜》)。一个人只要做到内外统一、言行一致地执行“三纲五常”,孝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就将孝德与三纲直接联系起来,能够执行三纲便是具备了孝德,反过来说,具备了孝德便等于承认了三纲。可见,自从三纲五常确立之后,汉代孝德教育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三纲中与孝德联系最为紧密的无疑是“父为子纲”,实际上,汉代的孝德教育正是由“父为子纲”的法则来加以统率和限制的。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指出的:“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子事父以孝”由“父为子纲”来限制,体现了父子之间尊卑、主从的不平等关系。亲子间的主从关系要求子女必须严格遵从他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所谓“父父、子子”、“父慈、子孝”,均是严格按照长幼尊卑的等级名分去处理家庭人际关系。这就是董仲舒所要求的“大小不逾等,贵贱如其伦”(《春秋繁露·精华》)。由于父为子纲片面强调父子之间的主从关系,强调二者是一种绝对的支配和服从的关系,体现在孝德上便是片面强调儿子对父亲的孝顺。由此,孝德教育体现出片面强调子孝的特点。

与这种片面化相关的是将孝德绝对化。因为孝德既然是子女对父母的单向义务,那么要使这种义务具有约束性、强制性,就必须将其绝对化为一种永恒的法则。这种永恒的法则便是“五常”。在孝德教育中,“五常”起到了补充和配合三纲的作用。其中,“仁”为维护父子等级秩序提供了哲学根据———所谓“仁者所以理人伦也”(《全汉文·诣丞相公弘记室书》),“仁”的意义在于维护封建人伦秩序,包括维护父子尊卑秩序,维护父为子纲的孝德。“义”从个体修养方面巩固了父为子纲———所谓“立义以明尊卑之序”(《春秋繁露·盟会要》),人若为了谋求利益而违反三纲之道,以至于“贼其身”、“祸其家”(《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便是不义的行为。“礼”的作用在于促进父为子纲的实行———“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故之级者也”(《春秋繁露·奉本》)。为避免“父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春秋繁露·天道施》)的局面出现,统治阶级要“成之以礼乐”,严守等级秩序之礼,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节民以礼”,以此来使民众“耻犯其上”。“智”是为了让人们知晓纲常之道———所谓“仁而不知,则爱而无别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知”(即智)的目的是让人们“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可见,“智”仍然是为了让人们知晓纲常与遵行其秩序,是以封建道德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而绝不是为了启迪民智。“信”则是为了让人们忠于纲常之道———“信”的核心要求是“至忠厚信以事其君”(《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可见统治者之所以大讲为信之德,其目的依然是为了让民众对君主及父家长诚挚信从,即更忠诚地遵行三纲。用五常之道来加以补充和配合三纲,使孝德教育更加强调子孝的绝对化。

为了把三纲之道绝对化、神圣化,董仲舒以天意和阴阳虚妄之说作为理论根据,阐述天有阴阳而阳尊阴卑,从而宣称君、父、夫为阳,居于尊位;臣、子、妻为阴,居于卑位。并且

·

·

37

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

申述“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由此以天命迫使人们绝对服从三纲之道而各安其分。如有以阴灭阳、以卑胜尊的逆礼之行,概予诛讨。对此,他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强调说:“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白虎通·三纲六纪》指出:“三纲法天、地、人,……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从此将这一思想正式列为官方学说。

董仲舒等用“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之说来解释孝德,增强了孝德的神圣性和制约性,同时掩盖了孝德教育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因此受到统治者的大力追捧。但由此也导致孝德教育出现了神秘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孝经》的谶纬化。“谶”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纬”对“经”而言,是方士假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解释经义的著作。据《通志》称:谶纬之学,起于前汉,及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武帝以后出现了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为《七经纬》。汉代有关《孝经》谶纬的书包括《孝经勾命诀》六卷、《孝经授神契》七卷、《孝经纬》五卷、《孝经杂纬》十卷。其中,《孝经纬》的地位最为重要。《孝经纬》在继承《孝经》对“孝”的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将其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从而神化了孝德。

孝德教育神秘化的另一主要表现是“孝感”观念的流行。从汉代开始,很多“孝感”故事不断被编造出来,广为流传。如西汉末年,刘向的《孝子图》记载了汉代董永的故事:董永家贫至孝,为葬父而卖身,感动了仙女下凡助其还债;汉代郭巨为了让母亲吃饱,打算活埋自己的儿子,于是孝感动天,挖坑时得到了很多黄金;汉代姜诗事母至孝,因母亲爱饮江水和吃鱼脍,夫妻二人便每天去很远的地方挑江水和捉活鱼回来孝敬母亲。这样坚持了几年之后,家中屋子旁边居然涌出味如江水的泉水来,而且每天都有两条鲤鱼从泉水中跳出来。这个故事同样是要告诉人们孝行能够感动天地,得到好报。这些“孝感”故事认为:子女孝敬父母,可以感动天地鬼神、降福佑;如果不孝,则会受到鬼神的严厉惩罚。因为孝感故事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能够对普通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这类故事越来越多。魏晋以后,甚至正史当中都有专门的门类予以记载,进一步增强了孝德教育的神秘化特点。

四、孝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在汉代得以确定

受客观条件所限,汉代的孝德教育活动不可能达到儒家理想的目标和实施层面,但毕竟基本上符合儒家构建的模式,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尽管后世的孝德教育在教育方法及具体的某些教育形式上有所创新,孝德教育的对象范围更进一步扩大,但从教育模式上·

·

47

论汉代孝德教育

说并没有超出汉代确立的基本模式。汉代孝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系统化的孝德教育内容。汉代孝德教育是以儒家孝德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儒家孝德理论以“善事父母”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孝德的涵义、地位和具体的孝行规范,并且把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论证了孝亲与忠君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如何行孝上,概括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的行孝要求。完善的儒家孝德理论,使汉代孝德教育的内容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具有系统性。其二,多元化的孝德教育主体。汉代孝德教育的主体既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又包括家族或家庭中的家长,还包括天子和部分官员。各种教育主体在孝德教育中有一定的分工,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教师主要是传授以《孝经》为主的孝德理论;家长主要是培养子女孝亲的情感和养成子女孝亲的习惯;而天子和官员则主要是采取各种手段加强民众的孝德意识,并且坚定他们践行孝德的意志。其三,多样化的孝德教育途径。学校授民以孝,家庭训子成孝,社会导民以孝,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使孝德教育更容易收到成效。

·

·

5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沂南县第四实验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坏境 苏霍姆斯林“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感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一贯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塑雕像,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校徽,校训,每天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文明,团结,严谨,勤奋”的优良校风。 二、课堂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 我校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政治等课程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贯穿到课堂,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

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即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 。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中华经典诵读》,民歌,故事,戏曲,表演,绘画等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把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 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文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坚持以书法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为载体,把中华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 三、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和谐、使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在全校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大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如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网上大拜年、”“网上猜谜”等网络文化活动;清明节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山川河流、植树绿化等活动;中秋节、国庆节期间以团结团员为主题开展活动;重阳节期间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四、扎实展开“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小学生孝道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孝道教育案例分析 泰兴市黄桥镇南街小学(邮编:225411) 何昌岳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小学生的身上却很难发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吃;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令人堪忧。2008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大2009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说明。他特别指出,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我不禁为北大的做法拍手叫好!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孩子很多已经不知道孝道也是一种美德了,更不知道孝道是我国千百年文化传承中的一件瑰宝。 案例一: 一次召开家长会时,一位学生的母亲向我哭诉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那天她发着高烧,躺在床上。丈夫不在家,她盼望着上六年级的儿子回来,能为自已买点药、倒杯水。可儿子回来后,一进门便大声喊道“妈妈,我饿了,你怎么还没做饭呀?”。妈妈强打精神说:“妈妈病了,你自己去煮粥吧。”“我不会!”儿子硬硬地答道。“妈妈,你躺着吧,我自已出去买点吃的,然后去同学家做作业,你晚上别等我了。”说完,儿子冲出了家门。病重的母亲只能独自扼腕叹息、流泪。孩子的母亲自责地说:“唉,都怪我们平时太宠爱他了,求求你啦,老师,帮我们好好教育他一下……” 案例二: 今年春学期的一个下午,该放学了,班上还有几位学生的数学课堂作业没做完。于是我就坐在班上一边批本子,一边督促他们完成作业。其中一位男生叫蔡XX,边写边玩,另外几位学生很快写完走了,可他依旧不急,慢腾腾地写着。教室外面年迈的爷爷,满头大汗,患有多种老年病的他,脸色有些苍白。无奈,我放下手中的作业本,站在小蔡面前督促,好不容易才把几题作业完成。我对小蔡说:“以后作业不能边写边玩,赶快收拾书包,你爷爷身体不好,等时间长了会受不了的。”他却对我说:“没关系,我的爷爷在外等我虽辛苦,可我在教室里做作业比他还辛苦呢!”说话间,他的爷爷疲惫地走进来接过孙子的书包、篮球袋和我道别,可小蔡头也没回就走了,更谈不上跟我打招呼。看着爷爷步履蹒跚的背影、小蔡空着手,一蹦一跳的身姿,想想孩子的话语,心里总有种别样的滋味。 案例三: 有位小学生的家长在《解放日报》上撰文谈道:有一次,我刚送走我的父亲,儿子便认真地对我说:“爸爸,莫把钱给爷爷,我们自己都没用的了。”看儿子那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都凉了半截:这就是我将来老有所靠的儿子吗? “谁最关心你?谁对你最好?”我把儿子抱坐在大腿上,认真地问他。“爸爸妈妈呗!”“将来爸爸妈妈老了,挣不到钱了,你给不给爸爸妈妈钱用?”“当然要给!”“这就对了,爸爸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像我们关心你一样地关心、爱护我,辛辛苦苦地种地、挣钱,勒紧裤带送爸爸上学念书,现在他们都老了,我该不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该不该给他们钱用啊?”“该!”孩子虽然似乎明白了这简单的道理,我的心中却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用无私的爱,养育出一个自私的儿……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不少。从上面三件事例中,不难看出小学生的孝心缺失随处可见,并且对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造成了缺陷。究其根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家庭“爱”的错位所致。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核心人物,在家过的是众星捧月般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将来有份好工作。要达到此目的,他们习惯于将孩子的日常生活料理全部“包办”,我亲眼目睹有的家长成了孩子的“书童”,有的父母成了孩子随意使唤的“奴仆”,他们对孩子一些不太“孝敬”的行为也能够默认。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自然会懂事的;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现在是尽责任,将来孩子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再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

孝德教育材料

初中学校开设孝文化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一、开展孝文化教育的背景 我们学校地处青州市西南角的王坟镇,是典型的农村乡镇。我们学校的这批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大都是农民,大都在果品厂或者其它工厂工作,他们农忙时节抢收抢种,把农活急着干完,农闲到工厂去做工,根本没有时间去教育和管理孩子,所以这些孩子自幼在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手里生活,受到祖辈的宠爱,要钱给钱,要吃给吃,要玩给玩,凡事以我为主,以我为尊,很多孩子的性格失偏,不能健全发展。在学校里,则表现为生活铺张,贵族化,自勉自立能力差,遇事争吵不礼让,常常打架斗殴。这种情况的形成,不是一时半刻而成,而是长达近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将影响着以下的一级又一级的学生。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惟我独尊,事事占便宜的思想,树立全社会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的良好风气,除了社会法律、伦理道德的约束外,我校认为在初中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我校确定以“孝”为课程,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 二、开展孝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撰孝 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必须将孝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和比较正规的教材。为编写教材,我校广泛发动师生,撰写稿件,将自己身边的孝亲感人事迹撰写出来。师生们带着任务,深入实际,亲自到村庄去搜集材料。他们调查村庄中孝敬老人的典型事迹,然后自己整理,写成文字。一些平时听见作文就头疼的学生,被孝亲事迹所感动,也写出了不

错的文章。学生习作成文后,老师收上来进行批阅,从中筛选出优秀的作文,编入校本教材。有些学生的习作被选入校本教材后,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出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随着资料的日渐丰富和完善,我校于2004年出版了第一本校本教材《孝文化教育读本》。在当时简陋的情况下,这套教材一出版,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为了将孝文化引向深入,2007年,我校出版了《孝文化读本》二十四孝单行本,将历史上经典的二十四孝故事图文并茂的展现出来,使同学们有了切实的感受。到了2008年,课程组成员在第一本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前两本教材的知识,相继编写了第三版、第四版《孝文化教育读本》。2010年,为将这一成果向全镇推广,我校编写了《大山孝子》一书,这一教材内容更加充实,事例更加生动,并由当时的青州市委书记王立胜同志亲自作序,这填补了我镇孝文化教材和校本教材的两项空白。 2、学孝 教材有了,还要有教学时间作为保障。为推进孝文化教育的实施,我校将每周一节课的校本课程,开设成孝文化课,进行校本教材的传授。由各班班主任担任孝文化教育读本的主讲教师,其他学科也注意将孝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之中。除每周一次的固定孝文化作业外,学校还组织手抄报的编写等活动,将孝文化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学习之中。为使学生有更好的耳濡目染的感受孝文化的机会,我校全力营造孝文化教育氛围。入校第一排教室的最醒目的位置上,我们制作悬挂了27块看板,将24孝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学校主大道两侧,分别悬挂了《弟子规》、《劝孝良言》、《二十四孝故事》,利用一切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随着孝文化教育的

学校师德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师德教育工作总结 国家要振兴,教育是关键。教育要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有品味的教师。所以我校一直以来都将师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师德教育。开展师德教育以来,我校结合学校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一年来,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师德教育系列活动都取得好成绩,下面进行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教育工作,把师德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教育活动方案,成立师德教育领导小组。 成立“师德教育活动领导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安宪 副组长:余才彬、禄应平、殷宪平。 成员:所有行政人员、各班班主任。 领导组统一部署师德教育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行为规范》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威宁县教育局教师“十不准”》、《威宁县中小学教师师德自查自省自纠》、《威宁县中小学教师违规违纪行政处分办法》、《师德承诺制度》,学校将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每位教师和学校签订了责任书。 (1)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状。 (2)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责任状。 (3)杜绝乱收费,乱办班责任状。 (4)班级安全责任状。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工作的动员部署,每位教师高度重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 2、在教师中实施了“五师”教育工程: (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一、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各部门主任具体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全体班主任和相关科室负责人、部分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的指导;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德育处负责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并组织开展诵读比赛;语文教师负责安排学习内容,并进行专题讲座;办公室负责所有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此外,我校还结合革命烈士命名的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地成立传统文化大讲堂专业团队。讲师团成员各司其职,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学,为全校师生快速解读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提升个人修养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我校积极开展符合本地本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颂读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理论灌输,让学生懂得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并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如:让学生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认知;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形式使学生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三、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内容,我校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力图让校园的每面墙壁说话。针对不同的学校环境,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宣传,从浅显的语句,到古典的美图,从学生简短的感悟体会,到稚嫩的简笔画,无不渗透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每个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积累学生的所见,所思,所想。我校还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孝德教育—家长教子心得

身传言教,养成习惯 ——家长教子经验 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是做父母最关心,最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及前途,所以做父母的没有不操心的。望子成龙是父母的一大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转眼,我的孩子已经九岁了,想起和儿子一起走过的岁月,真是让做父母的感到幸福,所有的烦恼和劳累都化为甜蜜的回忆。 儿子天生是一个活泼、开朗、爱表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不高,可以说,我们两个做父母对他也没太苛刻要求,总想孩子太小,就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吧。说起教子心得,真是谈不上,我就把自己的一点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句俗话叫“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家长,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当他取得成绩时,就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洋洋就是一个越表扬越有干劲的孩子,在语文单元测试前,在我的鼓励下,儿子考了班上第一名的好成绩。当他做错事情时,不要胡乱的狠批一顿,而是要耐心的帮助他,帮助他找出原因,教育他这件事情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二、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儿子上了三年级后,每天下午放学,我都让他自己先回家做作业,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放学先回家,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三年级开始写日记,每次我都是让他先打草稿,然后我给他修改,最后再抄写一遍。起初,他觉的太麻烦,我就给他讲,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你读一读,修改前后一样吗?儿子承认后,这个习作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二、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要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每天,在儿子读书写字时,我也会拿着报纸或杂志一起阅读,在不让儿子看电视时,我也做到不看电视;在要求儿子完成作业后,把东西整理到位,自己也把自己用过的东西先放到位……现今,在父母影响下,儿子基本上能自觉地学习了,生活方面管理起来也省力多了。总之,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父母,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平时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思想活动,让他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校师德考核总结

学校师德考核总结 学校师德考核总结我校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发动,并结合本校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师德师风整顿学习活动。 我校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为主要内容;以查摆问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抓手;切实解决师德师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使全体教职工在增强意识、关爱学生、服务育人等方面有所提高。现对我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作以下阶段性工作小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领会这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是文教局的重要工作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教育良好风气的必要手段,是促进依法执教、文明施教、创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风学识上适应时代要求担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抓好师德师风创建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教,维护教育形象,创建文明行业,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建

立工作机制,按“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经过行政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大会反复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为组员的师德师风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一把手挂帅亲自抓,副职领导具体抓”,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各有关岗位及责任人;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同时,为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具体实施,按计划落实好每一项工作。 三、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为人师表良好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几年来,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造就和形成了一支叫得响,过得硬的教职工队伍。我们要求全校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热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以身作则,作为一名教师,要“衣着定位”,让学生无时无刻受到审美教育。三是自觉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以德服人,以德立教,要不断塑造鲜活、生动的人格魅力;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 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社会培养知文明、懂礼貌、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参照市教育局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切实提高我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我校的德育教育水平,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唤起他们善良、聪颖、活泼的天性。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对学行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倡导文明礼仪,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活动宗旨: 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和核心道德信仰,需要我们世代传承。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本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其宗旨是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加强师生自身修养,用美德规范师生的言行,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校园生产力在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这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扎实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抓;中层领导密切配合,年级主任包学年组;班主任包班级。从校长到科任教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使责任到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特设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陈启凯 副组长:昌俊曾祥勇 组员:欧阳军曾祥新张德高余霞龚波谢红波 四、组织形式: 由校委会统筹,学工处组织实施。按照日日有教育,月月一重点,部门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原则开展活动。做到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使中华美德教育入耳、入口、入脑、入心、入行,从而达到用传统美德感染人、教育人、约束人、规范人的目的。 五、活动目标 1、经典诵读。利用每天晨读等时间,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读书交流、撰写心得、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自觉继承传统美德。 2、宣传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同时利用教室、食堂、寝室、走廊、墙壁、橱窗等宣传窗口,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电子屏等媒介,张贴和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图像、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3、征文演讲。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开展“学经典、写人生、强素质”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分层次进行小组赛、班级赛、年组赛,寓教于赛,以赛促学,同时遴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相互文流。

孝德主题班会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主题班会 一、教育目标: 1、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应 具有的美德。 2、让学生学习父母的老一辈勤俭的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 3、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爱惜物品、自觉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树立勤俭节约、从我 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 4、明确勤俭节约,关键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通过带领学生许下节俭承 诺,教育学生把节俭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 二、教育重难点 重点:以真实故事感染教育学生学会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难点:把勤俭节约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行动上。 三、参与人员:初一一班全体学生 四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名人的节俭典型事例。 2.准备向全校师生发出的倡议书。 3.让学生提前准备思考身边的浪费现象及可行的改进措施。 4.收集有关节约的诗句、名言警句。 五、活动过程: 环节一讲故事 勤与俭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 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 受饥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 “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 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 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 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 多。这一年遇上大 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 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 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 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 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泽 东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节约,是一 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创造;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的主题班会就谈谈怎样做到勤俭节约. 环节二 一、不浪费每一粒粮 1、看图片谈感受。 2、粮食的生产过程。

学校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总结

学校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总结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我院提出的“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很好地明确了“师德、师风、师能”为教师素质的内涵。 一、立师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 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

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 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 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020年宣传文化教育工作总结..doc

2013年宣传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汇报人:xxx

今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结合建设实际,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宣传、文化、教育等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对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宣传文化工作方面 (一)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区委宣传部和区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镇按照“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思路,创建文明生态村103个,占全镇自然村总数的75%。2013年我镇即将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村庄有4个,其中那尧为今年重点创建村庄,美雅、东岳一、戏水一为一般创建村庄。此外,按照区文明办的指导和部署,我镇道德讲坛先后在岭门村、泮边村试点开办,并致力于在各村委会全面铺开。在宣传上,我们着力打造品牌,积极配合区文明办对泮边等文明村进行大力宣传,成功吸引省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和聚焦,如:4月21日全国50多家网络媒体80多名工作人员到我镇本立、泮边、岭门等文明村实地考察,并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为我镇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在农家乐方面,泮边休闲农庄自去年开业以来,依托泮边村自身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优美的环境,吸引省内外游客蜂拥而至,成为城里人吃农家饭的休闲度假胜地,目前农庄的经营情况良好,不但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同时也带动了我镇镇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不俗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是我区乃至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典范。 (二)文化建设。目前我镇共创建了文艺队伍11支,公仔戏团1个、老体协太极拳健身队1支。今年以来,共举办了琼剧晚会、三八妇女节娱乐活动、第十二届冼夫人文化节等多场活动,特别是冼夫人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得到市、区文体部门和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吸引了中央电视台9套等省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并相继报道。文体事业的发展,在丰富我镇干部职工和村民的文体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凝聚力。此外,今年上半年,争取上级部门下拨健身器材一套12具。极大满足了干部职工健身需求,各村委会文体设施配套也在逐步完善中。 (三)超额完成党报党刊征订工作。党报党刊对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理论水平,提升工作执行力有重要的意义。在区里下达征订任务后,我镇高度重视,制订征订计划,充分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社会力量广泛征订。2013年我镇党报党刊征订任务为117份,在规定时间内实际完成118份,超额完成区里下达的任务。 (四)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以来,我镇及时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设置党的十八大宣传专栏,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同时邀请省委党校十八大宣讲团专家到我镇宣讲,对十八大精神进行了有力、广泛地宣传、学习。特别是先后两次邀请省委党

二年级学生孝德教育实践实施方案

“孝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观,它的基本内涵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核心理念是通过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培养爱心。新时期的孝德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学校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孝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深入开展以“孝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 二、活动目标: ⒈通过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培养爱心,从而以爱心唤醒爱心、换取爱心、传达爱心,使爱得到迁移与升华。 ⒉形成浓厚的孝文化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人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社会,营造出以德立身、以孝兴家、祥和共融的社会风尚。 ⒊通过孝德实践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⒋把开展“孝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突破口,重在让学生养成习惯,要形成机制,坚持长久。 三、活动步骤 (一)宣传发动 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孝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文明之声”、校报、宣传栏等阵地,通过召开专题班会等,全方位地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各班张贴《实施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的倡议书》,创设浓厚的孝德教育氛围。 (二)全面实施 1、举行孝德格言征集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名人名言、名人孝德故事,学习学生身边的孝德故事。 2、开展算亲情账活动。各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团队活动。一算父母家庭年收入帐;二算进入初中后,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情况;三算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教育成本;四算自己生活中存在多少浪费现象。 3、行孝心关爱父母。开展“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攀比现象,不拿手机、小灵通、MP3、随身听等高档消费品;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减少或谢绝父母来校探望。 4、一封家书表孝心。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结合期中考试,向父母汇报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家人的感激之情,由班主任收齐统一寄发给家长。 5、校政教处组织开展“学会感恩孝敬父母”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及征文活动。全员参与,每班择优选取两篇上报政教处,评选出优秀者予以表彰,并在宣传栏上张贴。征文参考题目:《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还给父母一个吻》、《我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相册》等。

xx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总结

xx完小2017——2018学年 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总结 为强化师德、铸造师魂。去年秋季开学后,我校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讨论,大家清楚而又深刻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认识。以制度建设为把手,努力构建师德教育新机制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在充分讨论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时刻做好 表率,在学生面前树立“严师慈母”的形象,在家长面前树立“最可信赖的人”形象,在社会上树立“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诚向上、整洁的精神风貌。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下伏完小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师德师风检查方案,制定教师一日规范要求,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建立教师忌事忌语,靠正面教育,靠榜样引导,靠制度约束。该方案对教师从正面提出了要求。又从反面划出了禁区。始终使教师以“传道、授业、奉献”为己任,视“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出击,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随机调查。 二、抓领导。以班子建设为核心,努力开创以德治校新路子 成立了师德师风活动领导小组,校长负责,做到三落实:组织机构落实。制度落实。活动经费落实。全体教师参与,以德治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坚持“领导就是榜样”、“领导就是旗帜”

的这一观念。事事处处给教职工做榜样。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发挥实干的工作作风。 工作中执行从严治校的原则: (1)严在明处。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努力使每位教职工明确意义、要求、方法、步骤、结果。既使教职工有条不紊地参与工作,又得到了教职工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2)严在细处。工作中将问题尽可能想得多,过程尽可能想得细,办法尽可能想得实。既使教师工作按部就班,又使学校工作井然有序。 (3)抓行动。大兴三风。 一:团结风。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引导教职工“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全校出现了“讲沟通、讲协作、讲大局”的良好态势。体现在教育教学实际中。 二:民主风。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谋事求详,监督求广,评议求实。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拟定适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搞好基层工会工作落实与校务公开,做到有条不紊。 三:关怀风。作为领导应关怀下属,及时了解群众的疾苦,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领导随时深入教师家慰问,把党的温暖送到教师心坎上,激发了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抓环境,促校风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 教育的实践证明,校风建设应从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教育化抓起。优化校园环境、培育校园精神,强化校园制度,塑造学生灵魂,提升教师素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努力创造教师新形象。打造师德师风健康向上的立体环境。

传统文化工作总结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宁阳实验高中初中部贾芝文 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立、自爱这的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斗志。“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作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人格、君子的奋斗,要像上天宇宙这种星系的天体的生生不息的运行一样,只争朝夕、自强不息。民族生生不息,只有无数的个体的生无所息,才能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这个我们又可以把它概括为凌云志。经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充分感知到传统文化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我们紧紧围绕“自主课堂”学习模式改革,使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进行合作学习,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 具体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校在具体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各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 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学习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诗词文化教学中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学习知识的大潮中去,将来回报祖国。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使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生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学习,对我国博

孝德教育心得体会

第一篇、孝雅心得体会 孝德教育心得体会 孝道感悟与心得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追 逐物欲等思想侵蚀了一些人的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 观有了改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长孝亲的传统美德逐渐缺失,即使有“孝” 的意识,也以没时间、没精力等各种借口,不能把“孝”付诸于行动,人们思想中的“感恩

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出现了滑坡现象。适时开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为了 弘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孝德”教育中心灵得以净化、启迪,在实践中体会、 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长孝亲、感恩父母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 价值观,并将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让“爱与责任”的体现升华至爱自己的岗位、感恩父 母、感恩领导、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 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

仅赋于我们生命, 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 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 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 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 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 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 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

大镇大小学师德师风工作 总结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县教育局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着力实施师德建设规定,积极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通过活动,在促进师德师风和学校行风水平方面有了新的提升;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方面有了新的提升,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方面有了新的提升,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了的提升。现将本校所做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抓学习,求上进。 学校为做到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专用的“师德学习笔记本”,以供学习之用。 (1)坚持下午放学这个固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学习,每周二次,从不间断。 (2)坚持形式灵活的个人自学。材料统一印发,学习分散进行。主要是学习与师德相关方面的材料,内容主要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大坡县教师收违反师德问题典型案例等。 (3)坚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借此机会倡导并要求全体教师写作至少一篇心得体会一式二份。学校装档和上

交,以便相互学习之用。这样既有促进的意义,又有学习的效果。 二、抓重点,求实效。 (一)职能组齐抓共管,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我校成立了师德学习领导小组,在其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落实师德规范,确保师德学习不断深入开展。学校领导班子着重抓好建章立制、考核奖惩、强化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寓师德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我校坚持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水平考核,开展师德反思活动。要求教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采取教师自评、互评,学校综评等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把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奖励、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年度考核挂钩。 (三)把脉问病,对症下药。 我们在深入分析了解教师师德表现和思想情况后,结合我校实际,采用灵活多样而又见实效的活动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务必让教师能够躬亲自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不断提炼出良好的品性,提高自己的德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广大教师精心执教,科学育人,教有准绳。学校还把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作

学校师德教育总结

学校师德教育总结 国家要振兴,教育是关键。教育要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有品味的教师。所以我校一直以来都将师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师德教育。开展师德教育以来,我校结合学校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师德教育系列活动,总结如下: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教育工作,把师德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教育活动方案,成立师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韦斌,副组长:许知全、曹振声,成员:郭传刚、陈进方、李夕寿、迟本涛、俞正明、刘仁春、潘明玉、王家宝、章向东、赵光、乔保华。领导组统一部署师德教育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学教师师德教育行为规范》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巢湖市教师“九不准”》、《巢湖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自查自省自纠90问》、《巢湖市中小学教师违规违纪行政处分办

法》、《师德承诺制度》,学校将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 办公室,每位教师和学校签订了四个责任状。(1)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状。(2)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责任状。(3)杜绝乱收费,乱办班责任状。(4)班级安全责任状。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1?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工作的动员部署,每位教师高度重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2、在教师中实施了“五师”教育工程:(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髙一一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一一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一一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一一强化为人师表意识。(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制订了《—中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一)、依法执教。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