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浅释音乐社会学

读《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浅释音乐社会学
读《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浅释音乐社会学

让音乐成为现象

——读《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有感【摘要】当我们将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的时候,音乐的社会本质就会显现出来,我们创造音乐的冲动就强烈起来,我们理解音乐的话语就会丰富起来。

【关键词】音乐学社会学现象

音乐学(musicology),作为一门研究音乐的理论学科,向来被人们认为只有音乐家研究。从音乐学的研究任务来看,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那么音乐学是不是只有音乐学家们才能研究呢?音乐学跟社会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来搞清楚社会学与音乐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结构与活动的学科。音乐社会学(sociology of music),是以受到社会制约的多种音乐现象、形态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统称音乐社会学。它是在社会学向专科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既是社会学的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门类。这门科学,目前仍在不断的发展演之中,其研究方向及其重点也各有不同的理解。

从音乐学(musicology)、社会学(sociology)和音乐社会学(sociology of music)的定义来看,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音乐学与社会学之间存在着互相关联但又有本质区别的联系,两者的研究对象是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的。音乐学与音乐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看成是音乐社会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假如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音乐社会学∈音乐学。再来看音乐社会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当然不能说音乐社会学属于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的研究中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而社会学主要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当我们在定义一个学科的时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学科之间是不存在从属关系的,也不能单凭它们的概念来进行简单划分。

对于社会学研究领域来说,音乐社会学对音乐现象的研究结论不会局限在音乐知识领域,它努力辐射到音乐以外的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使得音乐研究走向

更加广阔的学术领域,使我们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更加广泛,对音乐的解释也更加丰富生动,更加恰如其分,更加符合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实际。因此,它可以从音乐的角度提供解释社会现象的新的路径,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社会整体的认识。

对于音乐学研究领域来讲,音乐社会学的知识创造和积累,无论是对音乐研究者和音乐实践者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有助于音乐家和音乐实践者把握音乐、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更深入、合理地体验音乐、驾驭音乐,更好地展示音乐。要搞清楚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这本书是至关重要的。

该书第一部分开宗明义,确定了音乐社会学的理论构架,应该包括的课题方法、地位和范畴,它与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它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它的研究指向,它与普通社会学相比较的地位等。第一部分还重点论及音乐社会学的批评哲学,并包括对这种新的学科的观察,以及考察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根据第一部分的结果,第二部分对一些音乐社会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还尽量采取比较开阔的视野,并尝试建立一些准则,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目的是要在最广阔的领域阐明音乐与社会生活得关系。鉴于该书是一本音乐社会学导论,所以作者之运用了部分的文献和相关资料。作者还特别提到,音乐社会史和音乐社会学不应该被混淆,虽然它们是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音乐社会学研究必须建立在音乐社会史所提供的事实确凿的基础之上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中,作者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现象,不仅全方面地描述了音乐社会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而且,提出了不少富有洞见的观点。

音乐社会学必须用尽可能多的宽阔的视角考虑音乐研究所包含的社会事实的含义和所有的层次。作者指出:通常,各种音乐学得学科,只研究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音乐事实,而不去观察这些事实的整体音乐历史学和民族音乐学家,今天的确越来越在更多的层次上寻求理解他们的研究的事实。

当我们将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的时候,音乐的社会本质就会显现出来,我们创造音乐的冲动就强烈起来,我们理解音乐的话语就会丰富起来。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极其广泛,对社会中的音乐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

音乐系文献综述写法

音乐系文献综述的写法 (1)文献综述基本内容 文献综述的写作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论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撰写文献综述之前至少阅读五本专著,并载入参考文献。 2、格式要求(与论文模版一致) (1)页面设置,见音乐系文献综述模版。 (2)引注 (3)参考文献 3、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 (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

(3)针对性强。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谱例。 (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4、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 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环节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 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步,整理文献。 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 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

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单位: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 作者:高静

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前沿阵地,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我,作为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工作16年的音乐教师,并担任了12年大队辅导员,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对学生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一门艺术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生演唱《国歌》时,首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着重向学生介绍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占据了我国大片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国着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巨大的鼓舞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演唱实践时,特别注意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结合切身体会,谈谈在现阶段我们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我们热爱祖国作新中国的主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很好的表现国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

音乐社会学文献综述

现阶段,作为一门研究人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音乐的科学,音乐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迅猛异常,但在国内学界,纵然有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着实为音乐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我们目前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仍处于译介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深入不够。所以如此,在于学科规训不明、学科定位亟待廓清,导致研究难以为继。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社会学;学科规训;操作机制 一、音乐社会学发展现状 国际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在1980年推出的第六版和2001年发行的新一版中,对“音乐社会学”[Sociology of music]条目的论述,变化极大。无论从撰写者的更迭,还是在篇幅内容扩充上,第七版的条目所包含的信息容量远大于前面一版。这一简单的变化即可看出,近年来国外音乐社会学研究发展之迅猛。 在欧洲,社会学[Sociology]这一概念系由法国哲学家孔德[A. Comte]首度提出。在创立之初,社会学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建构的科学。随后,涂尔干[E. Durkheim]于20世纪初期在他的理论中确立和发展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化过程的作用(通过这个过程,成长的个体学会了他们各自文化的规范、价值和信仰);另一方面强调了内在化过程的作用(通过这种内在化过程,这些规范、价值和信仰变成了个体的内在部分)。通过对上述两个过程的作用的理解,可以提供保证社会顺利运转的手段。 就在孔德和涂尔干的理论问世之后,音乐社会学逐渐在西方露出端倪,但一般倾向于对于音乐社会史[Social History of Music]的研究,时在20世纪20年代初。 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活动的正式启动,一般认为是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 Weber]的著作《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出版之以后,时在1921年。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近代欧洲音乐的和声体系和乐队建制的起源及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20世纪30年代以后,音乐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展,内涵也逐渐深化,出现了实证–经验性质倾向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西伯尔曼[A. Silbermann]和恩格尔[H. Engel]等,这一派侧重于对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具体研究方面,力图描述和揭示音乐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及其规律。另有一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哲学家阿多诺[T. W. Adorno]为代表的具有浓厚的历史–哲学思辨性质研究学派。在阿多诺的《新音乐的哲学》中,基本上是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音乐哲学问题,“始终将音乐放在与社会的特定关系中来揭示音乐的本质”,其间“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1]奥地利社会学家布劳考普夫[K. Blaukopf]则继承了韦伯的思路,在他的研究中声称“音乐社会学力求把握住在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联系中创造和再现音乐。”把音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解释和探索这种行为过程的社会原因和和整个音乐实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演变。 [2]德国学者伯默[K. Boehmer]认为音乐社会学是研究“音乐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3]在苏联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里,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具影响力的要属索哈尔[A. Sochor]的见解,他认为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音乐生活,即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音乐文化发挥实际功能的过程。”诸多流派林立,为音乐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界开始的关于文化和知识之间的争论,使得音乐社会学研究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分界,其主要标志是首先体现在民族音乐学方面。在美国,在1955年前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1)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知,唱歌要有饱满的情绪,欣赏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著名音乐教育家缪裴言,虽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但却非常热爱和喜欢音乐教育事业。他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当然,这种爱并不是顺从、溺爱,教师的爱体现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信任、尊重、期望和正确的评价上,它要求教师彻底抛弃只教书不教人,以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 所以,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 (3)良好的道德修养 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言传身教”,示范性极强。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主张和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身体力行。 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

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这里分享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一: [1]黄莹.中国近代女子受教育权的产生[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付婧.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及其思考[D].沈阳音乐学院2014 [3]娄新艺.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3(05) [4]滕斐.宋辽时期琵琶音乐历史追踪[D].沈阳音乐学院2014 [5]段志坚.云南近代教会学校的历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6]段润涵.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众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刘洋.二十世纪内蒙古赤峰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追踪[D].沈阳音乐学院2014 [8]廉天雪.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D].沈阳音乐学院2010 [9]刘楠.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服务与改造[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胡睿.明代河西走廊学校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1]陈曙光.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3(57) [12]胡礼妃.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2012(43) [13]薛莲.传承民间音乐,弘扬民族文化--苍南职业高中民族音乐教学调查研究[J].北方音乐.2012(05) [14]雷冠锋.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J].成才之路.2010(15) [15]林莉.当代大学音乐教育的价值解析[J].大舞台.2010(03) [16]任宇虹.抗战时期西迁高校对西南地区新文学基础教育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4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

我国北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北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北方的中小学教育中,虽然近年来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 工作,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相对比 较滞后。 1持续深化我国北方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截止20XX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中小学校共有28.3万所,中小学生人数近2亿人,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音乐课程具有浓厚的 兴趣。在世界音乐的发展史中,我国是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音乐 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1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净化中小学生的心灵 音乐不仅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也对中小学生心灵的陶冶具有 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讲解,激励中小学生 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优秀音乐作品中激昂向上、 保家爱国、不断奋进的感情,培养中小学生优秀的品格,帮助中小 学生健康发展。 1.2有助于发掘中小学生的潜力 音乐不仅能够引起中小学生的共鸣,更能够发掘中小学生的潜力。通过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无形的、流动的音乐,能够不断调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通过 对音乐课程相关的识谱、演奏乐器,不断发掘中小学生大脑的潜力,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发展。 2我国北方中小学在音乐教育方面发展的现状 2.1普遍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受现代中小学教育压力比较大情况的影响,很多北方中小学对 开展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并不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即使设置了音乐教

育课程,但是多被其他学科的教师所占用,用来讲解其他学科的知 识或者用于自习课程。这就造成了学校对中小学生音乐培养的缺失,不仅不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中小学校的长远发展。 2.2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北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中,本科毕业的音乐教师的比例非常低,大部分为中专及中专以下的学历。同时,绝大部分北方中小学 的音乐教师的教龄都较短,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受学校对音 乐教育不重视的影响,学校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的关注度也较低,对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严重忽视,造成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 学质量普遍很低。 2.3薪金待遇有待提升 在北方中小学内,音乐教师的薪金待遇普遍低于基础学科任课 教师的薪金待遇,在不同的学科任课教师中,存在明显的差别待遇 的现象。这就造成部分优秀的音乐教师带着不满的情绪,不认真对 待音乐教育课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办课外乐器培训班的活动中,或者直接转为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甚至直接离开中小学校全 身心投入到课外班的开办之中。致使中小学校不仅流失大量优秀的 音乐教师,也严重影响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2.4配套设施的缺失 大部分北方中小学校内都为音乐教育配备的专门的音乐教师, 但是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北方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配套设备却不够 齐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的配备存在缺失的问题,很多 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音乐课程 的教学。 3提高我国北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

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约为四百元,但最高月消费额已达到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九十元,前者是后者的十六倍多。 笔者调查得出,现在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购买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电脑消费、手机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在科技和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人们在关心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仅要使孩子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生存能力,更得具备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素质是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是情商而非智商。可见,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从人类灵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当人们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就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就可以从心灵深处得到美的启迪,例如,每当雄壮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每位中国人都会为之振奋,因为是战斗的号角.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乐曲,表达着亿万人民的心声,鼓舞着人民的斗志。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陶冶儿童新高尚的情操方面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最主要的因材施教。其次是利用有效的手段去实施。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利用教材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针对少年儿童所表现的一些不良倾向,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

一、充满情趣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得力工具。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因为音乐是一种宣泄感性的艺术,同时,具有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和演唱的情感美,都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他可以深刻的作用于人的意志,有效的发挥德育的作用。要想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靠有限的音乐课来实施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将德育全面渗透进去,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感染下,更多更好的得到美誉的教养,使他们通过音乐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人民的伟大。要想通过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深刻的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这种音乐美感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理想、陶冶道德情操、确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性格为目的。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情感素质。音乐这门课程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有感

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有感 张青青 《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是德国作家克莱南等著,该译文集收录十篇文章,内容涉及音乐教育学和音乐社会学两门。其中前五篇主要涉及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构想、比较音乐教与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以及德国当代音乐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看法和讨论要点。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音乐教育学,我想就其中的一块“怎样才算‘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学识、气质、个性 书中对于音乐教师的素质品格做了五个层面的分析,包括:1、个性化;2、改善周围的人际环境;3、课堂上的人际交往能力;4与文化的差异性打交道;5、“新型的”专业化。从书中以及课堂实践中,我感受到了三点——学识、气质、个性。首先说学识,音乐是感情艺术,因其复杂的音响结构和瞬息万变的时间流动而具有更为直接、细腻的艺术表现力,更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自身的修养是基础,要多方面地了解音乐,多元化发展,时刻注意最新音乐。除此之外,各类知识的积累同时也会提升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当一个音乐老师自身储备了丰富的信息,学生的目光也就会聚集在她身上了。当然,仅有学识却不会很好地表达沟通,是不行的。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这就包括了书中所说的周围的人际环境和课堂上的人际交往能力。音乐教师首先是个人,之后才是教师,也就是我们要做到“以德服人”,让学生,同事同行由衷地接受你。最后,就是个性。音乐教师上课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套路,并使之为学生所接受。二、规定——灵动 在音乐课程中,关于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一直是这一年来不断在每个课堂中思索的问题。在文章中,作者提供了部分德国学校的采访、谈话记录。谈话内容是围绕教学大纲,关注学生、老师不同特点、不同观点的采访。从中,可以看出德国教师在备课上课中受到教学计划的限制,有硬性规定的方向,但假设完全

文献综述: 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重要性

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 一、新世纪全球化音乐教育观念转变 新世纪,以文化为主题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而音乐和文化都作为人的音乐和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必然带来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主的具体实践特征。新世纪的观念也是20世纪观念的延伸,世界多元文化的引出,主要就是长期以西方体系为主,将西方音乐作为全球的主流音乐,而缺少世界不同文化的声音。没有对自己本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理解,如何理解他国的音乐和文化;其次,审美观念在20世纪末受到实践观念的质疑,审美观念体现的是人对音乐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作品的审美深陷与主体对音乐关注的范式局限中”,由此并不利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音乐又是人的音乐,在音乐教育中,以人与人的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和沟通便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正因为20世纪观念的发展,带来了新世纪乃至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音乐教育必将以人以及文化为主作为音乐教育观念,并由此带来具体的实践教学和实践行为。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体现了在新世纪下人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变,从满足生存的需要转向对自我要求的提高,说明了音乐教育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新和提升。 现代以来,我国一直强调“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验稿)》,把审美列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核心,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审美教育观在《标准》的内容中也有清晰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写道:“《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整个课程标准中,都始终围绕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在制定各项条目,充分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到莫扎特的时代,音乐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量出现的音乐厅音乐已经占去了巴洛克时期常见的教会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半壁江山。正如布鲁克所言:“音乐从为教堂、市镇和宫廷服务的半封建的手艺行业转变为主要供资产阶级市场的一种自由事业的职业。”1由此带来的音乐商品化的势头也愈加迅猛,面向商人、手工艺人和城市商人的剧场与音乐厅音乐使得这些中产阶级也可以像贵族和神职人员那样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革命性的变化,音乐开始变成一种大众文化。 在音乐会这一形式的发展历史上,英国人走在了欧洲大陆的前头。第一个获利的音乐会是1672年在伦敦白神父区举行的2,演出者是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约翰班尼斯特3。毫无疑问,在18世纪中,城市和相对富有的中产阶级的不断增长,使得这些人群急于通过金钱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于是音乐厅成为了权力运作的一个新的场所。当然,这些中产阶级对于高雅文化的需要也是促使公开的音乐会开始逐步快速成长的一个原因。“音乐厅举行的晚间音乐会,和通俗戏剧、流行小说一起,成为18世纪空前活跃的市民文化新景观”4。 对于作曲家来说,他们为这些中产阶级创作了一些较易演奏的作品供其娱乐,比如大量的器乐独奏、重奏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演出场所往往是在家庭、酒馆和集市。音乐家的经济地位开始逐步提高5,与之相反的是保护人或赞助人这一角色的渐趋没落。 在这个变化的时期,我们看到的历史就是我们现在所身处时代的雏形。 音乐自身的内涵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乐形式是交响曲、四重奏和奏鸣曲。协奏曲较之略逊一筹,因为,炫技在那个时候并不流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几乎都是为他自己的演出而创作的。音乐对于中产阶级群体的意义在于欣赏和家庭娱乐般的演奏方式。而四重奏和奏鸣曲的演奏者就是听众本身。 为了使这些“听众-演奏者”能够准确理解音乐作品,作曲家在一部作品中综合了多种音乐风格,演奏者或使欣赏者可以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对比,想象出一些戏剧情节,如身临剧场之中。18世纪的“听众-演奏者”非常喜欢这种情绪的转换以及冲突-解决的模式,他们可以辨认出源于戏剧、舞蹈、仪式以及相关音乐体裁的各种特殊风格。1转引自[美]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周耀群译,第75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 2参见[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Bannister,John(1624/1625-1679)。1661年查理二世曾派他去法国学习法国器乐,1662年回国后任12名弦乐演奏者组成的乐队队长。作品有歌剧《印度女王》和一些组曲、舞蹈音乐等。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第174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5如1790年代,海顿在伦敦演出了“伦敦交响曲”,大量涌入音乐厅的欣赏者使海顿最终发家致富。

民族音乐学在各阶段的发展及比较音乐学柏林乐派

民族音乐学在各阶段的发展 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是由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兼语言学家埃利斯的论文《论各种民族的音阶》发表而正式确立。而在民族音乐学正式确立之前,学术界都称之为“比较音乐学”。至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学科名称的“比较音乐学”开始被“民族音乐学”这一称谓替代。这一学科称呼的更换,应当归功于荷兰音乐学家、现代民族音乐学奠基人吉卜·孔斯特。这一学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杨民康老师将这段时间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比较音乐学与进化论派、文化圈学派 这一阶段主要是比较音乐学的诞生的发展。这一阶段前期,以英国人埃 利斯和德国人施通普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利用埃利斯发明的音分标记法和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对欧洲以外的各国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比较研究,这为比较音乐学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时期比较音乐学家主要局限于对音体系进行自身研究。早期比较音乐学者接受了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并且在研究中也呈现出某些多线进化论的思想痕迹(如埃利斯发表的《论诸民族的音阶》中“各国音阶乃‘多元形成’的研究结论”)。 这一阶段的后期主要是以柏林学派的形成与活动为主要标志。在这一时 期曾在民族学第一阶段占主要地位的民族学进化学派已渐失势,持反进化论观点的文化历史学派正值兴盛。而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的一些学者接收了传播主义理论与方法,例如霍恩博思特尔的“吹奏五度理论”。在这一阶段的苏联及东欧国家,许多原从事音乐学研究或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也开始注重民族音乐的研究。二、第二阶段——民族音乐学与博厄斯学派、结构—功能学派 这一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时代背景。由于战争的特殊环境,各 种学科门类及各派学术思想都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交融,且这一时期美国的民族音乐学界许多柏林学派学者如乔治·赫松与科林斯基等移居此地种种原因,致使美国战后成为民族学与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最快,最兴旺发达的地区。 在美国,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美国民族学全部是由弗朗兹·博厄斯一人创立的,大多数新的民族学学派都是在他的思想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情况如下: 1、强调具体直接的调查研究,不主张过多的理论概括。 2、研究个民族文化要了解整体构造,承认各种文化都与自己的独特模式。 3、认为人类学的研究任务是了解各个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提出普

中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影响下,“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了教育界热烈探讨的话题,并由此衍生出了极其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求人才?本文针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自身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教育;音乐教学 一、核心素养教育背景概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进步,学生基础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素养培养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与观念也随之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相关部门适时的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颜这一观念。从作用来看,这一观念很好的解答了“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任课教师的教育指明了明确方向,并且其在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中持续不断的发挥着其整合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系统性并且能够充分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从概念上来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自身接受教育时,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样的品格与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需求的结合体;从性质与状态上来看,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促进个体终身学习与进步的保障。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则是自身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在学生的学习工作中具备终生发展性,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具备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以更为良好的状态融入社会,并反过来以这样健全的素质素养状态产生优秀个体促进社会进步。 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概括的来说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分为三方面: 一是培养受教育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在相关资料中,对于审美感知的定义为“审

戏曲音乐开题报告

戏曲音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一起来看看戏曲音乐开题报告,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一、研究意义和现状 (一)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据调查:高达90%的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古典和民族音乐,在课堂和课余与他们交流时发现,许多学生喜爱音乐,也仅仅停留在一些肤浅、粗俗的流行音乐,对高雅音乐缺乏兴趣,对课堂上所播放和讲解的一些古典音乐,他们认为是“过时、老土”的,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浅薄和单一。而在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不利于青年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因素。一些传媒的“误导”,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的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莠不辨,美丑不分。因此如何如何利用流行音乐为手段来提升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音乐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刊物和资料已有不少,已经出版的有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记录、呈现流行音乐发展史料特点的成果有:汉唐文化公司组织撰写的《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纪事》,金兆钧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付林编著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等几部专著。

在金兆钧的《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一书中,作者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亲历者、策划者、重要乐评人的身份优势,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史论相结合的写作。他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对流行音乐圈子里的词曲作家、制作人、乐手、歌手做了大量的采访,拥有几百个小时的录音资料。 和《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20年》一书相似,流行音乐圈中的作曲家付林也以一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亲历者、参与者身份编著了《中国流行音20年》一书。这本书以年代更替为序,以大事记的形式,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脉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梳理。这本书与上述两部著作,在史料上可以互为补充。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不仅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迸行了线性描述,更为难得的是,这本书每一个章节都专设一节,简单介绍当时流行音乐发展所处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并且每一章也设有“小结”。对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所有这些,都对深入展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工作具有启发性.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流行音乐的概念与特征 1.1、流行音乐的概念 1.2、流行音乐的特征 2、当代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2.1、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吸引了大学生

音乐系文献综述模版原本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三号宋体加粗) 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与《云南映象》(四号宋体加粗)音乐系2003级2班邓敏指导教师:周文林(小四号宋体不加粗) (空一行) 在《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与<云南映象>》一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对杨丽萍舞蹈人生的介绍和对《云南映象》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过程的论述来剖析《云南映象》的艺术成就及杨丽萍对民族舞蹈的贡献。这样使更多的人热爱我国民族舞蹈,以达到使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目的。此文的完成参考了大量有关杨丽萍及《云南映象》的文献资料。如:杨丽萍所著的《我与云南映象》,金秋所著的《傣族舞蹈》,曾庆羽所著的《原生态”舞与乐韵——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艺术语言》,慕羽所著的《“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等等。借助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使论文的内容更为丰富。论文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有关杨丽萍的成长历程和她的贡献,第二个方面是有关《云南映象》的创作及成功之处。本文将着重对这两方面的文献进行论述。 《云南映象》是舞蹈家杨丽萍的精心之作,她兼任这部歌舞集的艺术总监、总编导及主要领舞。2003年,在《云南映象》大获成功之时,杨丽萍在《中国民族》上发表了她的文章《我与云南映象》。在文章中,杨丽萍说到:“小时侯我的奶奶告诉我,跳舞很简单,跳舞就是为了和天地沟通,和神灵对话。每当我展开双臂起舞时,就感觉到臂膀在无限延伸,这时神会握住我的手,我能感觉到我的灵魂从我的身体里飘荡开来。这种美妙的感觉使我的灵魂得到了最清净的安抚。”[1]杨丽萍热爱民族舞蹈,她是我国民族舞蹈的标志性人物。1980年杨丽萍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从不参加单位例行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她认为那不属于民族舞的训练方式。民族舞出自人的生活,是具有人性光辉的舞蹈,那样的舞蹈固有它自身的情感与能量,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而芭蕾舞的舞姿及严格规范的手位脚位束缚了自由也禁锢了思想,更缺乏杨丽萍舞蹈的“灵”与“魂”。它让观众赞叹的很多,感动的却很少。杨丽萍还说到:“我庆幸自己出生在云南这块土地上,我想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舞蹈文化博物馆’。我是一个民间艺人,我是一个‘嬖摩’,这就是我的工作”。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民族舞蹈资源。杨丽萍对家乡这片沃土不仅热爱,而是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吸吮着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云南映象》就是云南这座文艺富矿中的一些点滴和片段。杨丽萍作为一个“嬖摩”与《云南映象》共同将这块宝石上的灰尘拂去,让世人看到它的光彩。《我与云南映象》中杨丽萍的艺术理念、审美价值及趋向获得给笔者完成论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论文当中,杨丽萍创作《云南映象》所凭借的依据和创作目的等观点都受到了此文的影响。 金秋所著的《傣族舞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傣族舞蹈的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傣族舞蹈的种类与风格,第三部分是傣族舞蹈欣赏。在第三部分的傣族舞蹈精品《雀之灵》一小节当中,作者精略地概述了《雀之灵》的编导及表演杨丽萍的成长历程和她对民族舞蹈的热爱。《雀之灵》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