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2009年春季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物理学科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区(县):燕山

教学设计教师的单位:北京燕山东风中学

主讲教师:李树新

课例题目:实验探究

点评教师:张敬梅

点评教师的单位:北京燕山教研中心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经过初四电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一些电学实验,如:多种方法测电阻、测功率等一些测量性实验已经基本掌握。但是对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已知结论的探究实验,能找到需要控制的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但是对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步骤中的一些描述性语言还缺乏系统典型例题的练习。对证明类的探究性实验,学生对实验次数不够明确,实验电路图如何设计才能达到证明的目的不清楚,实验步骤如何书写还有些迷茫,用哪些公式去证明才是有效的,而不是循环论证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明确,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和学习,使学生学会证明类的探究性实验应如何有效的解决。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探究性实验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要点

3、教学方式:

引导、总结、探究、练习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

5、技术设备:

多媒体PPT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的找出实验目的

(2)熟练掌握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3)明确实验探究题的得分要点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原有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先通过一道例题,阐述清楚三个变量,即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2)学生在弄清楚三个变量之后,让学生总结控制变量如何控制,自变量如何改变并用什么来测量,因变量如何测量。

(3)通过第一个例题总结出答题思路和解题要点,让学生清楚定量实验的解题方法。(4)之后再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熟练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并找出与例一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实验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引入:

实验探究题在中考中占有的分值比较高,也是比较难的一类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板书:专题十三实验探究)

二、【典型例题】分析

[师]:首先请大家分析这样一道题:

例1:现有如下器材:符合实验条件的电源、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写出实验步骤。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步骤:

【例题分析】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这道题的实验目的:(板书:一、明确实验目的)

[生]:证明: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师]:明确了实验目的之后我们再找出这样三个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板书:二、分析思路)

〈说明〉: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三个词语在PPT上要重点突出,放大强调。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三个量加深印象

[师]:要准确的找出三个量,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三个量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什么是控制变量呢?对于本题,什么是控制变量呢?如何控制呢?

[生]:控制变量就是不变的量,对于本题,控制变量就是导体的电阻,保证电阻为不变的定值电阻即可。

[师]:什么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呢?

A随B的变化而变化,这句话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呢?

[生]:B是自变量,A是因变量

[师总结]:在A随B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话语中,后边的那个变量是自变量,前边的是因变量。

[师]:本题自变量是什么?

[生]:电压

[师]:根据实验器材思考自变量U是如何改变的?

[生]:通过滑动变阻器。

[师]:滑动变阻器如何改变自变量的?

[生]:需要串联在电路中,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条件下,滑动变阻器分压变化,进而使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变化。

[师]:自变量用什么测量呢?

[生]:用电压表

[师]:本题因变量是什么?

[生]:电流

[师]:如何测量呢?

[生]:用电流表测量

〈设计意图〉:本部分采取追问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思路对

于解题更加清晰。

[师]:根据我们分析的思路,请大家设计实验电路图。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电路图

〈说明〉: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电路图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思想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

[师]:设计好实验电路之后,我们来思考实验步骤的语言应该怎么组织?(板书:三、实验步骤)

[生]: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把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板书:1图)

[师总结]:对于有滑动变阻器的电学实验,第一步都是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把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

[生]: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为U

1,记录电压表示数U

1

及电

流表示数I

1

。并将其记录到数据表格中(板书:2测)

[生]: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为U

2,记录电压表示数U

2

和电流表示数I

2

并将其记录到数据表格中。(板书:3变)[师]:对于“成正比类”实验我们需要做几次实验呢?[生]:至少需要6次

[师]:那么我们接着应该怎么设计实验步骤呢?

[生]:按照步骤(3),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改变四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这

四次的电压值U 3 、U 4 、U 5 、U 6及对应的电流值,I 3 、I 4 、 I 5 、I 6。并将其记录到数据表格中。(板书:4重复)

[师引导学生总结]:对于探究实验我们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呢? ①控制的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

②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改变、用什么仪器测量,用什么字母表示,记录到什么地方 ③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测?用什么仪器测量或如何计算,用什么字母表示。

[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实验应该怎么叙述呢?

一图二测三变四重复

[师]:探究实验的得分要点是什么呢? ①电路图 ②控制变量

③改变自变量及次数

④把数据记录在实验表格中,注意相应的字母表示 ⑤利用公式分析

[师]:掌握了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我们来练习第二题:

例2: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符合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滑动变阻

器一个、单刀单掷开关一个、各种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和导线若干。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器材,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拆改电流表的接线,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该电阻的阻值成反比”。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写出实验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电路图和设计实验步骤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

[生]:电路图:

[生]:步骤:

①按照右图连接实验电路;把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

②闭合开关S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 1并把R 1和I 1记 录

在实验表格中;

③断开开关S ,在ab 之间换接另一电阻R2,闭合开关

S ,改变滑动变阻器电阻,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 2并把R 2和I 2记

录在实验表格中;

④仿照步骤③,分别测出R 3、R 4、R 5、R 6各自对应的电流I 3、I 4、I 5、I 6。并记录在表

格中。

[师]:充分掌握了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以后,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下面这些题和前边几道题 的不同点是什么?

例3: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符合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符合实验要求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各

一支、开关一个、各种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和导线若干,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通过导体电流一定时,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阻值成正比”。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步骤:

[生]:本题不同点在于控制变量在控制时的方法区别于以上几个题:本题没有滑动变阻器,

所以要控制电流只能采取让6个电阻串联的方式。 [师]:总结的很好,知道了不同点,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 [生]:电路图: 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②把电压表并在R

1

的两端,把电流表、电

压表的示数I

1、U

1

和电阻R

1

的阻值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③把电压表依次并在R

2、R

3

…R

6

两端,并把相应的电流值、电压值和电阻值分别记

录在实验表格中。

例4、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开关一个,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导线若干。定值电阻器一只。请你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

[师]:本题和前边那道题相似?

[生]:第一题

[师]:有什么区别?

[生]:本题控制变量给的比较隐蔽,就是控制导体的电阻一定

[师总结]: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其他的就和第一题完全一样了。

例5: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压表和电流表各一只、开关一个、各种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和导线若干。小文想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电阻两端电压一定时,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和该电阻的阻值成反比”.请根据上述要求帮助小文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写出实验步骤。

⑴实验电路图:

⑵实验步骤:

[师]:这道题和前边几个题的区别是什么?

[生]:本题中的因变量不是直接能测量的量。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师总结]:本题中所用到的计算电功率的公式不能是P=U2/R,因为从公式中我们即可得出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所以用这个公式就出现了循环论证的问题了。

[师总结]: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请大家在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生总结]:1、分析思路:

2、实验步骤:

3、得分要点: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应该使学生在应对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上有了质的飞跃,从原来的模糊不清到现在的思路清晰,对于实验步骤设计上知道了如何组织语言,从而使学生在应对其他实验探究题上更能够得心应手,进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点评:

探究题是体现课改理念的一种题型,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学生得分率较低。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由于是新题型,老师往往把握不好解题思路,当然也就无法教会学生;二、教学中很少以此为专题,多是遇题便讲一下正确答案,没有方法的引领,没有相应的巩固练习。如何讲这样的专题课对很多老师都是一个困惑。

本节课李老师对这类专题课做了尝试和探索,深入研究了探究题的本质,以电学的一道例题为载体,明确如何研究两个量成比例,明确了探究题的三个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内涵,以及在题目中的具体措施: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改变自变量及记录,如何记录因变量,分析思路,总结答题要点。希望通过这样一道题的引领,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会一系列探究题的解答,哪怕是探究没有学过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总体安排是先通过一道例题的详细分析,使学生掌握这类题型,再设置一道类似的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达到学以致用,巩固加深的目的。接下来再展示几道例题,重在

分析、讲解突破个别不同的细节,而与前面题目相同的地方就不再重复。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见识不同的题,又可以让学生从中深深体会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这节课的意义在于它填补了这类课的零空白,希望能引起其他老师更多的思考,它的好,好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发扬;它的不好又在哪里,如何改进,以期能把这样的专题课,或者是其他的专题课上得更好,更有实效。(点评教师:燕山教研中心张敬梅)

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教案课时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药品取用的规程,能进行药品的取用。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 教学难点:滴管的使用。 教学准备: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型与思路:探究式、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为主线,与纠正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趣味导入 150多年前,国际化学权威柏采利乌斯在上一堂实验课时,用手指在试剂瓶中蘸了些溶液,放入口中品尝,看到他那美滋滋的样子,学生们也跟着学起来,结果大上其当。原来柏采利乌斯是先把中指伸入溶液,而后把食指放入口中,他根本没有尝到药品,而学生们实实在在尝到了苦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所以请大家吸取别人的教训。好了,让我们到实验室参观一下吧! 出示化学实验室全景图片。介绍化学实验室的情况,指出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着你探究化学奥秘。 二、自学与阅读:实验室规则和药品取用规律。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专题(整理)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 2、实验原理:(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可认为细绳的拉力就是砝码及砝码盘的重力(F 绳=G砝码及砝码盘)。 (2)平衡长木板的摩擦力。 (3)在砝码盘中加放砝码并释放砝码盘,木块将在砝码盘对它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记录的物体运动的匀加速阶段,适当间隔地取两个点A、B.只要取计算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即可确定A、B两点各自的速度v A、v B,在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的距离s可通过运动纸带测出,我们可即算出合外力做的功W合=F绳S AB(F绳=G砝码及砝码盘)。 另一方面,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为,通过比较W和ΔEk 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实验器材 长木板(一端带滑轮)、刻度尺、打点计时器、纸带、导线、电源、小车、细线、砝码盘、砝码、天平. 4、实验装置 5、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1)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M,及砝码、砝码盘的总质量m。把器材按图装置好.纸带一段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2)把木块靠近打点计时器,用手按住.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木块,让它做加速运动.当小车到达定滑轮处(或静止)时,断开电源; (3)取下纸带,重复实验,得到多条纸带; (4)选取其中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先在纸带标明计数点,然后取间隔适当的两点 A、B。利用刻度尺测量得出A,B两点间的距离S AB ;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A、B两点的速度v A、v B; (4)通过实验数据,分别求出W合与ΔE kAB,通过比较W和ΔEk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6、误差分析 1.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2.利用打点的纸带测量位移,和计算木块的速度时,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 【跟踪训练】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初中物理】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教科版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器材: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计量的重要性;(2)测量长度的要点;(3)了解误差的概念;(4)综合的测量活动。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第1课时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引入: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适当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的单位(SI):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um, 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 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

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进入化学实验室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要遵守实验规则,注意安全. 认识常见仪器 一、药品地取用 1. “三不”原则: 2. 节约原则:

3. 处理原则: 1. 固体药品地取用(通常保存在) ◆取用密度大或块状固体: 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放三慢竖” ◆取用粉末状固体: 块状或密度大地金属颗粒可用镊子夹取. “一斜二送三直立”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盖满试管地底部为宜. 2. 液体药品地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1)取多量倾倒法 1 / 4 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 2)取少量--滴加法:

3)取定量--用量筒 读数时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地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若俯视,则读出地体积数实际体积数; 若仰视,则读出地体积数实际体积数. 【思考1】细口瓶地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思考2】倾倒液体时,细口瓶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思考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贴标签地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思考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且标签向外? 二、物质地加热 1.酒精灯地使用方法

(1)检查:灯芯酒精地量 (2)点灯: 酒精灯火焰可为、、.温度最低,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用焰加热 (3)灭灯 2 / 4 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 使用酒精灯时注意:、添加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地;且要用添加1 、禁止向地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2 . 、点灯:用,禁止,以免3 . 、灭灯:用,禁止,以免4 . 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要用扑盖、不要碰倒酒精灯.5 给物质加热2. )给固体加热(试管、坩埚、燃烧匙)(1 . 1、必须用焰加热 . 2、用管壁有水珠地试管加热,以免 . 3、加热地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 . 4、给试管中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倾斜,防止 且加热前要热;再将灯地外焰固定在地部位加热.(2)给液体加热 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即预热、其操作:来回移动酒精灯或移动试管),然

学生实验6----动能定理实验

学生实验6----动能定理实验 实验6:探究动能定理 方案1: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电源,导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弹簧测力计,砝码盘和砝码,刻度尺 实验原理: 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下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如图所示。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到小车从O点到2、3、4、5点的距离,及在2、3、4、5点的瞬时速度。 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点的过程中,合外力F(等于绳的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可由下式计算: k 12(F直接由弹簧秤读出),其中n=2,3,4,5…… W,FxE,mv,0,nnknn2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 (在实验小车上先固定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的挂钩连接细轻绳,轻绳跨过定滑轮,2 挂一个小盘,盘内放砝码。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迹。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即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几次。 4(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0,并在纸带上从任意点开始依次选取几个点,记作1,2,3,4,5,6,测量各点到0的距离x,x,x,x,x,x。 1234565(计算出打下2,3,4,5时小车的速度v,v,v,v。 2345 6(计算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的过程中合外力F(大小等于测力计读数 F)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并填入下表。 k 1 7(在坐标纸上画出ΔE——W图像。 k 数据记录及处理: 0,2 0,3 0,4 0,5 瞬时速度v/(m/s) ΔE/J k 距离x/m W/J 以ΔE为横轴,W为纵轴,做出ΔE——W图像。 kk 注意事项: 1(长木板应尽量光滑,如果摩擦力较大应先平衡摩擦力。可以在长木板下端垫木块。 2(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 练习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两部分内容。这一节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规则,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关于“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教材首先应用达尔文和斯科的名言来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实验室,因为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条件。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研究方法的体现,教材列举了柳条鱼产仔条件的探究实验案例,分析了其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并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运用“库鲁病”病原体发现的生动过程用以补充说明生命命科学探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为下一节实验课的正常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的“发现之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强调了技术的改进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课题: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比较生命科学探究常用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和优势。 能识别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能说出实验室的主要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主要条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实验室,识别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了解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理解高中生命科学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难点: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探究。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专题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专题 实验方法一:利用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动能定理(略) 具体方法:参考三维设计 实验方法二:利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目的: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 2、实验原理:(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可认为 细绳的拉力就是砝码及砝码盘的重力(F绳=G砝码及砝码盘)。 (2)平衡长木板的摩擦力。 (3)在砝码盘中加放砝码并释放砝码盘,木块将在砝码盘对它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记录的物体运动的匀加速阶段,适当间隔地取两个点A、B.只要取计算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即可确定A、B两点各自的速度v A、v B,在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的距离s可通过运动纸带测出,我们可即算出合外力做的功W合=F绳S AB(F绳=G砝码及砝码盘)。 另一方面,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为,通过比较W和ΔEk 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实验器材 长木板(一端带滑轮)、刻度尺、打点计时器、纸带、导线、电源、小车、细线、砝码盘、砝码、天平. 4、实验装置 5、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1)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M,及砝码、砝码盘的总质量m。把器材按图装置好.纸带一段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2)把木块靠近打点计时器,用手按住.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木块,让它做加速运动.当小车到达定滑轮处(或静止)时,断开电源; (3)取下纸带,重复实验,得到多条纸带; (4)选取其中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先在纸带标明计数点,然后取间隔适当的两点 A、B。利用刻度尺测量得出A,B两点间的距离S AB ;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A、B两点的速度v A、v B; (4)通过实验数据,分别求出W合与ΔE kAB,通过比较W和ΔEk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6、误差分析 1.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2.利用打点的纸带测量位移,和计算木块的速度时,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九年级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但绝不是第一次走进厨房,也绝不会是第一次取用固体、倾倒液体。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把“厨房——化学实验室”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参观化学“三室”过程中,在陌生的环境中又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受。 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首先,带领学生参观“三室”:演示实验准备室、药品仪器储备室、危险药品保管室;在三个重要基本操作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教师先以厨房常见现象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归纳总结操作注意事项,教师规范演示,学生探究练习,小组互相纠错,学生反思交流。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将家庭厨房与实验室相联系的类比教学,教师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也创造了愉快亲切的氛围,从亲身体验出发,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践中找出实例进行展示,又让学生来辨析正误,不仅“纠错”,还要“究因”。这种“正与误”都来自学生的操作展示,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没有停留在“辨析”上,而是从实验室又回到生活中去,反思一些不良习惯,如茶杯盖、水瓶塞的正放,又如酱油瓶标签的污染等,从而使化学与生活相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整个教学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探究性,同时也体现“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课堂内外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 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动能定理实验演示教学

动能定理实验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正比关系。 二、实验器材 小车(前面带小钩)、100~200 g砝码、长木板及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若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 突破点(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典例1] 某实验小组用如“实验图示记心中”所示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1)为平衡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应该采用下面所述方法中的______(填入选项前的字母代号)。 A.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B.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开始运动 C.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给小车一初速度,让其拖着纸带匀速下滑 D.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拖着纸带的小车自由下滑 (2)如图所示是该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连接的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橡皮筋恢复原长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由题引知·要点谨记] 1.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应第1题]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为使橡皮筋的拉力所做的功为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必须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2利用小车拖着纸带,小车匀速运动则摩擦力才算被平衡,此操作一是可通过纸带观察小车是否匀速,二是可同时平衡纸带运动所受的阻力。 1.(2017·湖南四校联考)某实验小组要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选取的实验装置如“实验图示记心中”所示。 (1)实验时,在未连接橡皮筋时将木板的左端用小木块垫起,使木板倾斜合适的角度,打开打点计时器,轻推小车,最终得到如图甲所示的纸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2)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分布的,为了计算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图乙纸带的__________(填“A~F”或“F~I”)部分。 (3)小车在一条橡皮筋的作用下由某位置静止弹出,沿木板滑行,当小车的速度最大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再用完全相同的2条、3条、…、n条橡皮筋作用于小车上,每次在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车,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2W、3W、…、nW。 (4)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分别求出小车每次获得的最大速度v1、v2、 v 3 、…、v n,作出W-v图像。则下列符合实际的图像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 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师生互动 技能巩固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 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 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 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 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 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课)教学设计

“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学科:初中化学 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型:实验课 姓名:朱丽 学校:东营市胜利第四十六中学

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型:实验课 课时: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一的内容。上承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能力,为今后系统学习气体制取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学习热情很高。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展示与小组实验,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突破措施: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准备更充分,课前我将预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教材,自主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由于本节课是实验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培训了一名实验助手,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对于实验活动,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精讲等方式解决在交流展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1.预习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一、基本实验要求 1.实验目的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原理图 2.实验原理 (1)一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 ——做功为W. (2)两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 ——做功应为2W. (3)三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 ——做功应为3W. (4)利用打点计时器求出小车离开橡皮筋的速度,列表、作图,即可求出v -W 关系. 3.实验器材 橡皮筋、小车、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铁钉等. 4.实验步骤 (1)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 (2)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 (3)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 (4)测出每次小车获得的速度. (5)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 和W 绘出W -v 、W -v 2,W -v 3、W -v 关系图. 5.实验结论 找出v 与W 间的关系W =12mv 2.

二、规律方法总结 1.实验注意事项 (1)将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衡.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找到长木板的一个合适的倾角. (2)测小车速度时,应选纸带上的点均匀的部分,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部分. (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2.实验探究的技巧与方法 (1)不直接计算W和v的数值,而只是看第2次、第3次……实验中的W和v是第1次的多少倍,简化数据的测量和处理. (2)用W-v2图象处理实验数据,这比W-v图象更加直观、明了. 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解析:本实验没有必须测出橡皮筋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就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

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 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 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 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 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 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实验】 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对比。 【实验】 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

科学实验课教案(优.选)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人教版初三化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案)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 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4. 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 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科书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1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首先去认识一些常用仪器吧! 二、新课教学 常用仪器的分类。 常用仪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常用仪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用仪器(存放药品的):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几种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1. 试管 (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③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②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④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 烧杯(烧瓶、锥形瓶)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①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②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2

5-5实验(一)探究动能定理

5-5实验(一)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中需要用工具测量的有()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 [答案] C [解析]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等式两边都有质量可消去,故不用测质量,只需测重锤下落高度,计算出对应点的速度,故选C. 2.(2011·吉林模拟)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答案] D [解析]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不正确;每次实验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不正确;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

度,平衡掉摩擦力才能减小误差,C不正确;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 3.(2011·汕头模拟)下列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实验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物质量的称量不准会造成较大误差 B.重物质量选用得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C.重物质量选用得较小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D.纸带下落和打点不同步会造成较大误差 [答案]BD [解析]验证机械能守恒,即验证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 的动能即mgh=1 2m v 2,其中质量可以约去,没必要测量重物质量,A 不正确.当重物质量大一些时,空气阻力可以忽略,B正确,C错误.纸带先下落而后打点,此时,纸带上最初两点的点迹间隔较正常时略大,用此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其结果是重物在打第一个点时就有了初动能,因此重物动能的增加量比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D正确.4.某同学在做利用橡皮筋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时,拖着纸带的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由静止运动到木板底端,在此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相邻点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是() A.始终是均匀的B.先减小后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D.先增大后均匀不变 [答案] D [解析]橡皮筋对小车作用过程中小车速度增大,所以点间距增大,当小车离开橡皮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点的间距不再变化,所以选D.

我的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作文评注教学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 设计人: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中学高巍总课题名称:农村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策略 (方正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负责人:高巍(会发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子课题名称: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高巍(一直工作在教学的最前线,是班主任,负责课题的实施、研究、信息收集及相关的资料整理和科研报告的书写和论文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情况简介: 我们所研究的子课题是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在对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从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批注这一角度做突破口,通过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兴趣感染,热爱写作,并能够在自批和互批中提高作文能力。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好的作文话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熏陶也是潜移默化。因此,我选取了《学生作文批注法》作为一个小突破口,使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不仅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研究以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文评注法》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学生的作文和教师搜集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评注方法,学会评注;

2)同时,在评注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由教师的启发引导,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方法的教学; 2)在评注过程中让学生在读文赏文评文上获取写作的技巧与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3)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情感价值与世界观 1)让学生通过本次习作,学会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眼光看问题; 2)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学生以往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能根据要求写出合格的作文。能对他人的作文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修改,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对于他人作文中的问题和语言的理解却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认识不到位,而且缺少系统的评注方法。 四、教学设想: 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评注方法,掌握评注要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个性设计方面的东西,教师走入课堂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使用好,还要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应该敢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的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则,我形成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以下的环节达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生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