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原理资料

城市设计原理资料
城市设计原理资料

一、填空题(24*1)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一产品型___________________ 、政策一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岀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7*6)

1.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一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4.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至側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5.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6.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

(2)、建筑高度分区

(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

(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岀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7.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岀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岀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岀。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岀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四、论述题(14)

1.城市广场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别广场的设计要点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在广场突岀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岀、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一、填空题(20*1)

1.凯文?林奇提岀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2.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3.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

4.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5.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二、名词解释(4*5)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3.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4.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三、简答题(6*7)

1.城市设计的内容

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

2、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 外环境设计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实施时间:在确定

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

3.城市设计元素

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

4.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5.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方法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

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6.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7.步行商业街的分类

①完全步行街。没有任何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背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上行驶。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天、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允许通行车辆。

③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辆移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

④半步行街。以步行交通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这些车辆主要为商店送货服务的,限制车速。

四、论述题:(18)运用所学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来谈一谈校园景观如何建构?从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设计要点、设计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来回答。

一、填空题(24*1)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一产品型___________________ 、政策一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岀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 、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7*6)

1.城市设计的内容

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

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一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4.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至側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5.城市设计过程

(1 )现场调查

(2 )资料分析

(3)目标建立

(4)设计评价

(5 )实施计划

(6)维护管理

6.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舒适性原则

城市审美原则

生态环境原则

因借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整体性原则

7.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强调旋律和节奏。

考虑街道对景。

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城市街道与街巷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出入口处等是设计的重点。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与趣味性

注意视域的开放。

四、论述题(14)

1.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并举例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

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一、填空题(25*1)

1.凯文?林奇提岀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3.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4.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

5.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6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7.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二、名词解释(4*5)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5*7)

1.城市设计的内容

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

2.城市设计元素

土地使用

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开放空间

使用活动组织

交通与停车

保护与改造

步行街(区)

标志与标牌

3.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4.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至側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5.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舒适性原则

城市审美原则

生态环境原则

因借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整体性原则

四、论述题(20)

1.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并举例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

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

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景观: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

1、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2、城市设计的元素

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

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4、城市设计的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5、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6)、整体性原则

6、街口建筑布置形式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三、论述题(25 分)

城市设计成果评价标准

雪瓦尼教授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两类:可度量标准和不可度量标准

① 可度量标准:

自然环境标准 建筑形态标准 ②不可度量标准

不可度量标准是评价形体环境对

人的美学、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只能作出定性结论的标准。

便利性。主要指交通及视线的可达程度。如地段在城市中的位置、标志性、道路的走向、形式、机动车道的距离、 停车场、安全及视觉条件等。 多样性。指使用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种类、持续时间、活动支持等。

可读性。指空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程度、积极空间的创造、环境格局的可读性、形象性等易于阅读和理解。 灵活性。指城市环境为使用者提供的使用机会和潜力、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多样性,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性。

愉悦性。是从美学角度对环境的评价。如空间舒适性、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尊重自然等。 个性。指空间环境、建筑形式的特征,环境的历史性和地方性等

一、名词解释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景观: 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 所获得知觉空间。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 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二、简答题(每题 10分,共 60分)

1、城市设计的元素( 10 分)

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

2、城市设计的原则( 10 分)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 “空间—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 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② 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

③ 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 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水

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4、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10 分) 1、 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 强调旋律和节奏。 3、 考虑街道对景 4、 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5、 城市街道与街巷的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的出入口处等都是设计的重点。

6、 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与趣味性

7、 注意视域的开放

5、步行商业街的 空间序列模式

① 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 先声夺人

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气候、阳光、地理、水、地形等 高

度、体块、退后红线、容积率

绿地率、色彩、材质、风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6、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10 分)

(1)、城市轮廓线控制

(2)、建筑高度分区

(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

(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三、论述题(25 分)

图底关系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中都有应用。利用其理论可分析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空间建设的主与次、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空间的界面、空间的形状与比例以及空间与建筑的关系等。

一、名词解释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景观: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1城市设计的原则(10分)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2、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10 分)

(1)、城市轮廓线控制

(2)、建筑高度分区

(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

(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3、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10分)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

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4、街口建筑布置形式(10 分)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5、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三、论述题

从设计主题、设计功能组成、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方面来谈

一、名词解释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景观: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1 城市设计的元素(10分)

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

2、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的做法(10 分)

1、相似和谐

2、对比和谐

3、渐次变化

4、通过某中连续体

5、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

3、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10 分)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

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

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4、街道空间设计要点(10分)

1、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强调旋律和节奏。

3、考虑街道对景

4、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5、城市街道与街巷的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的出入口处等都是设计的重点。

6、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与趣味性

7、注意视域的开放

5、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夺人

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三、论述题

从设计主题、设计功能组成、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方面来谈

一、名词解释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景观: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二、 1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

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2、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②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

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3、步行商业街的形式(10分)

①街道式一般街道式。只在两端出入口处加以处理,以禁止或限制车辆出入。两端封闭式。进出街道的视线,用商店立面等封闭,在入

口处布置咖啡店、花店、小旅店等,以使商业街两端都有活跃气氛。

Z 形或折线形式。设两个主要出入口,有步行者专用休息绿化地。Z 形或折线形的目的是使视线在两端封闭。

船形式。

②商业街结合小广场

③平行商业街。适用于规模大的中心地区,在每条街的尽端都常有广场相连。

④区块式商业中心。适用于规模更大的中心地区,其中有多条商业街、巷纵横交错,使之无明显的街道形式。此外,还有地下商业街、室内

步行街等。

4、街口建筑布置形式(10 分)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5、城市广场的分类(10 分)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三、论述题

绘制平面图15 分,说明城市空间组织手法15 分。空间的主次、视觉中心、空间的划分方法、空间的限定、绿化的布置等方面来分析。

一、名词解释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景观: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一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一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二、1城市设计的过程(10分)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2、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②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路灯和装

饰用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3、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10分)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4、街口建筑布置形式(10分)

(1 )、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岀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岀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岀或停留。5、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

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岀:作为名副其实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岀入口,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宜少于广场总

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三、论述题

绘制平面图15分,说明城市空间组织手法15分。空间的主次、视觉中心、空间的划分方法、空间的限定、绿化的布置等方面来分析。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 年级:2013级专业:工程管理学分:0.5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项目设计,运用《城市规划原理》所学习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巩固学生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内容、深度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等知识,使之具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运用相关法规标准,理解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关系,理解城市用地与空间管治的复杂性。 本课程教学的任务,要让学生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法规规范、资料收集处理、现场调查、书面图文表达以及沟通交流等能力;有效地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等各门课程所学联系起来综合运用,结合课程设计题目,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处理城市问题的素质。 二、基地概况: 该宗地位于西昌市城南大道四段,西南侧为阳光中学;南侧不远处有邛海、庐山; 三、主要规划控制指标 1、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兼容商业,兼容性≤15%; 2、用地面积:1号用地40798.3平方米,2号用地38200.5平方米,(或以地形图实测为准) 3、容积率:2.5 4、建筑密度:≤29% 5、建筑高度:≤60米 6、绿地率:≥35% 7、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多层建筑后退红线距离5米; 8、机动车出入口方位:地块的东、西、北侧,出入口距离道路交叉口应大于50米; 9、停车泊位:≥1车位/100平方米;其中地下停车位数宜不少于总车位的2/3,公共停车场车位数不少于总车位数的1/3; 10、户型比:居住建筑90平方米以内的户型≥70%; 11、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并协调好周边相邻建筑; 12、其他: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规定。留出观山观海的视线通廊; 四、理论要求 1、注重建//筑布局与视线的视觉环境; 2、注重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邻里和谐的社会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 3、注重住区功能的多样性,,赋予居民以场所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五、图纸要求 1、所有图纸采用手绘或cad绘制,上色可以加分;凡有抄袭均视为不及格; 2、采用标准的1、2号图纸;凡图纸不标准扣20分; 3、总平面图:须标注建筑高度、层数、道路宽度、绿地、小品布局、停车位等; 比例1:500或1:1000; 4、竖向规划图:建筑立面、道路断面、绿化、小品等;须标注建筑层高及高度;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所属学科及专业名称、代码 学科门类:工学 类别:土建类 中文名称:景观建筑设计 英文名称: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代码:080708W 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外观与环境设计、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具有项目策划、景观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及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业务培养规格 本专业按照国家对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拓展建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室内外环境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的训练,全面掌握景观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的技能和技巧,在毕业时,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建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景观建筑及设计美术基础,较高的美学修养,掌握一门外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2)掌握各类景观建筑设计、公共建筑和各类居住建筑室内外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城市景观、园林、建筑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及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3)了解中外景观建筑发展规律,理论前沿和动态,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及室内环境的关系、人体工程学原理;了解景观建筑与社会文化、习俗的关系及相关专业的法规与法律。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体系,建筑装饰工程、建筑及室内安全、经济、功能、室内环保等知识;了解并掌握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征、主要技术及环保指标。 (5)了解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近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 (6)具有景观建筑及装饰工程管理、评价、预算的能力。

场地设计基础理论场地地形特征

场地的地理特征 场地边界由规划部门根据地形图上标明的坐标确定,而地形图同时也直观地反映出场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因此,对于与场地边界及其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的几个元素如地形图、坐标、高程、等高线等,必须有清晰的概念。 一地形图 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面上的地形(如平原、丘陵等)和地物(如建筑、道路等)通过现场测量并结合其他辅助技术手段绘制而成的。 地形图的比例尺,是图上一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的一段实际长度的比值。区域地形图常用1/5001/10000比例尺,总图常用1/500-1/1000比例尺。在进行场地选择和场地设计时,可以使用1/5000比例尺的区域地形图或1/500-1/1000比例尺的场地地形图。 地形图上用以表示地面上的地形和地物的特征符号也叫图例。地形图的主要图例有地物符号、地形符号和注记符号三大类,不能相互混淆。 二方向与坐标 地形图的方向通常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形图上任意一点的定位,是以坐标网的方式进行的。坐标忘又分为基本控制大地坐标网和独立坐标网。坐标网一般以纵轴为X轴,表示南北方向的坐标,其值大的一端表示北方,坐标网以横轴为Y轴,表示东西方向的坐标,其值大的一端表示东方。 三高程 地形图是用高程(或标高)和等高线来表示地势起伏的。所谓高程,就是以大地水准面(如青岛平均海平面)做零点起算到地面上一点的铅锤距离,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采用测量点与任意假定水准面起算的高程叫相对高程。我国目前采用的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它是以青岛验朝站自1953-1977年长期观测记录黄海海水面的高度变化,取其平均值确定为大地水准面的位置(其高程为零),并以此为基准测算全国各地的高程,故将与此相对应的高程系统称为黄海高程系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原理》课程试题A卷 2005.05 1.汉长安城的位置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是( )。 A.与隋唐长安城在同一位置 B.在隋唐长安城的东北 C.在隋唐长安城的西北 D.即明代长安城的位置 2.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不少于多少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 A.1/2; B.1/3 C.1/4 D.1/5 3.家庭人口结构中的“主干户”是指: A.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B.一对夫妻和一对已婚于女所组成的家庭 C.一对夫妻和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D.—对夫妻组成的家庭。 4. 下列各项中,哪项内容不是城市设计的原则? A.以人为本,与自然亲和 B.历史延续的原则 C.方便舒适的原则 D.个性表现的原则 5. 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的理论。 A.田园城市 B.卫星城镇 C.山水城市 D.邻里单位 6. 居住区干道布置原则,下列何者正确? A.平坦地区,干道可以不作坡度,或其纵坡可小于0.3%; B.干道标高应稍低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C.干道标高可稍高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D.地形坡度较大时,道路一般可与等高线斜交,必要时也可以与等高线相重垂直布置. 7. 步行商业街的设置,下列是哪条不符合规定? A.改,扩建两边建筑与道路成为步行商业街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10米; B.新建步行商业街可按街内有无设施和人行流量确定其宽度,并应留出不<5米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C.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800米,并在每间距不大于160米处宜设横穿该街区的消防车道; D.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 8. 对外交通设施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铁路 B.城市干道 C.水道 D.航空 9. 我国目前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Ⅰ。劳动平衡法;Ⅱ。职工带眷系数法;Ⅲ。加权统计法;Ⅳ。综合平衡法。 A.Ⅰ、Ⅱ、Ⅲ B.Ⅰ、Ⅱ、Ⅳ C.Ⅰ、Ⅲ、Ⅳ D.Ⅱ、Ⅲ、Ⅳ 10.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下列那种方法有误? A.设计等高线法 B.高程箭头法 C.纵横断面法 D.四角标高定位法 11. 广场地面坡度通常采用()。 A.0.1% B. 0.2% C. 0.5% D.0.4% 12. CIAM的准确含义是()。 A.国际建筑师协会 B.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国际规划师协会 D.现代建筑师协会 13.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不包含下列哪项?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评估标准》是检查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情况的系统化指标, 也是检验城市规划课程安排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我校统合所有课程,调整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课程针对具体智力条目在教学中所负担的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1. 主授课程:解决具体条款的专业核心知识内容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 2. 辅助课程:提供相关知识与背景,支撑主授内容; 3. 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过程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 课程相互关系见附表 : 《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所作课程安排总表》针对课程在不同学习内容所担负的不同角色, 系统分配和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城市规划设计方面 ⑴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的教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安排上分两类课程一个环节, 两类课程由理论方面的主授课程和辅助课程组成, 首先通过主授课堂讲授, 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规划目的、任务, 掌握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 同时通过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的相关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原则。其次以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结合一定的实践课程, 构成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规划中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课程的安排有: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导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居住环境规划原理》辅助课程:《区域规划概论》、《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史》、《社会学》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⑵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 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二方面途径, 一方面专门开设有关原理和知识课程进行课堂讲授, 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理和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规划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浅到深,从小到大, 使学生有能力参与区域分析及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构思方法,从确定目标,提出优选方案,制定文件图纸,到审批、实施,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课程安排如下: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原理》、 辅助课程:《居住环境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工程地质》、《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⑶综合分析与组织方面

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原理(1994-2010)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 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 ”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 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

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 关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B.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城市腹地的大小与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并无直接的关联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

1、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因此,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 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 2、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 3、城市设计的内容 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从三维的角度将平面的土地使用转化为立体的建筑布局、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的安排,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从而可做为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包括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新旧建筑艺术形式、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使用活动设计、不同时间和季节的景观变化等。 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城市设计的成果完成,并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以后,将被作为地方法规指导城市建设。因此,城市设 计成果有一个向法律文件转化和立 法的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 设计师不但参与立法,还应是执法群 体中的一员。 4、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开发型城市设计 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 社区设计 5、城市设计元素 主要设计元素有:土地使用/建筑布 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 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 /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 (1)、土地使用:目的对用地定性, 进行使用性质分区。性质一般划分 为: 混合利用区。商业、办公、住宅、旅 馆或混合建筑(底商住宅楼、公寓楼、 交通建筑等) 特殊功能区。对某些具有地理特征和 历史意义的地区,规定其特殊的利用 性质,只供某些特殊项目建设之用。 如作商业中心、会议中心、展览中心、 少数民族集居区等等。 有条件开发区。规定了特定的开发条 件。 群集建设区。指在保证居住密度不变 的条件下,允许将单栋住宅集中建设 的某些居住用地。可提高基础设施的 集中利用率和增加公共绿地。 鼓励性建设区。在此区内采取一些鼓 励性措施,如允许提高建筑物的高 度、增加建筑面积,以获得地面的一 块绿地、一条拱廊或一段通道等等。 趋势:现代城市土地使用的趋势是多 样化,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促进城市空间24小时保持活力。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城市 建筑的形状、色彩、材质及其组合等 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劣起着决定性 作用。一般来讲要满足控规中规定的 规定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和有条件规 划许可指标。 ①、规定性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 控制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容积率 /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 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②指导性指标 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 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等 ③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一般指容积 率变更的奖励和补偿。 设计重点: 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 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 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 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 比例 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3)、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也称公共 空间或开敞空间,指城市中向全体市 民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 广场、公园、河流、街道绿地等。 新型的公共空间还包括对公众开放 的建筑物的公共大厅、中厅、室内街 道、室内广场和建筑的灰空间等。 城市生活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生活 闲暇化,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 视。 趋势:使用上步行化,内容上多样化 和文化性 四个特性: 开放性:空间不应封闭 可达性:方便到达 大众性: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 是少数人。 功能性:聚会、游憩、休闲、交往、 活动等。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 极空间。 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 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 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4)、使用活动的组织 杨·盖尔(丹麦)在《交往与空 间》一书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 划分为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 出差等,一般讲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 属于这一类。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 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 下才会发生。是人们所希望的活动, 在天气、时间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形 体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这些活动的发 生频率有很大关系,如散步、户外停 留、休闲、晒太阳和看热闹等。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 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 戏、互相打招呼、交谈等。社会性活 动是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引发 的活动,所以也称之为“连锁性”活 动,当人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从事前两类活动时,在一定的社交距 离内就可以引发社会性活动。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整理)场地设计总结.

一、场地分析 通过对地块的退线划定,得出不同建筑类型的可建范围,作图顺序如下: 1. 道路、用地退界:按照题目要求画出即可; 2. 周边建筑防火退界:按照防火规范退界,注意转交圆弧; 3. 按照日照要求退界:对于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房间,间距(日照要求房间距遮挡物)=高度(遮挡物与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房间的有效遮挡高度)X日照系数 4. 其他退界要求 (1)教室长边与运动场25米; (2)教学用房与铁路300米,与270辆车的道路80米 (3)两教室长边相对25米, (4)疗养、医院病房12米 (5)机动车出入口边线内2米120度视角,边线外7.5米范围 (6)题目要求的其他退界:古树、水源、碑亭、小河 5. 计算:注意角度的函数关系,圆弧的计算,结合原则答案验算。

二、场地剖面 与场地分析原理一样,通过对地块的退线、间距的划定,得出不同建筑类型的可建位置,但从三维剖面的角度分析建筑的退界、距离的关系要更复杂一些,而且建筑摆放有多种可能,需要分析最优,作图顺序如下: 1. 计算间距:按照性质、高度将将需摆放的建筑分类,并计算间距要求(防火、日照、退距等,详见场地分析部分); 2. 根据题目要求布置建筑 (1)占地最小要求:此要求需利用不同建筑类型对间距要求不同来摆放,俗称——偷间距,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 在较高建筑的阴影中布置无需日照要求的建筑(商场、办公等); B. 较高的建筑布置在场地最北边,使其阴影不够成遮挡; C. 利用场地高差,在低凹的区域布置较高建筑,减低相对高度; D. 利用道路、边界退线、视线控制重合区间布置建筑间距;

3. 最大可建范围:南向为固定值,北向利用高度与间距的函数,算出斜率,画出区域。 4. 要求土方量最少:挡土墙在填挖方区中点处最少 5. 管沟及基础间距:按照摩擦角计算。 6. 坡道:按照不同车辆纵坡要求及10%以上纵坡需要设缓坡设计。 三、停车场设计 停车场设计主要涉及:车辆计算、入口选择、布局选取、入口处里四个方面的内容,作 图顺序如下: 1. 计算车量:将场地面积按照47平方米(由每年考题标答推算而得,实际工程中不一定)每辆计算,得出可停靠车位数及开口数。 2. 确定出入口位置:应设次干道,据交叉口80米,天桥、地道、隧道引道50米,钢轨外缘30米;超过50辆不少于两个,间距大于10米,宽度大于7米。 3. 布局选取:环通场地沿车道四周布置垂直式停车位最经济。 (1)确定车带:单带15米左右(车长6+通道7+绿带2),双带21米(车长6+6通道7+绿带2),分析场地边长为21米的倍数时(42、63等),可以考虑在此方向上布置4-6个停车带;另外一个方向上两端各留15米,做两个单带。 (2)坡度场地:场地有坡度时,停车方向应和坡向垂直,避免车辆忘拉手刹滑动。另外结合题目要求坡场地,分台处理,但车位出口不得开向台地坡道。 (3)边长不符模数时,可考虑在基本模数条件下,加一排车(平行式3X8) (4)大车按题目要求尺寸,划出合适区域布置。 4. 出入口处理: (1)管理用房:布置在出场车流一侧 (2)残疾人停车位:靠近车场出入口,留出轮椅通道联系场外步行道。

城市规划原理实验1要求 (2)

实验一:城市经济区划分 1、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基于费用加权距离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和基于作用模型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方法,熟悉这些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经济区划分领域的具体应用,并能够使用这些方法进行其他相关领域的分析,例如使用可达性分析进行公共服务空间布局、资源的合同分配研究等,使用相互作用模型进行城市之间联系的测度与腹地的划分等。 2、实验内容:(1)可达性分析;(2)城镇之间联系强度评价;(3)研究区域经济区划分。 3、实验步骤:(1)建立成本距离分析的源文件 1.新建文件夹名“城规”,将老师提供的材料剪切至其中。打开ARC MAP,点击数据加载按钮,将gaosu,guodao,shengdao,xiandao,road,tielu等要素图层加载进ARC MAP。分别打开这6个图层中的属性表,在表格选项中选择添加字段,新建字段cost,再选中cost右 击出现字段计算器,分别赋值。再进行缓冲区分析,点击 ,--,输入选择以上要素,并输出至“城规”文件夹中,分别命名为各要素名称加缓冲,注意缓冲区距离除以2。

(2)建立成本面文件:将每个要素面转栅格:点击- - - 镶嵌至新栅格: - - -像元大小:10 波段数:1,点击确定。

同理加载riverline,riverpoly。其中,将riverline先建立缓冲区距离20,方法同上。再加 载shanghang---在此之前,点击自定义-扩展模 块,勾选所有再关闭。 -

(4)可达性结果重分类 出:坡度cy保存。

(5)使用采样命令提取累计成本 重采样:数据管理-栅格处理-重采样,像元大小10*10,输出Resample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选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 )。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 )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D.15%;10%

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 )。 A.雅典 B.罗马 C.伦敦 D.巴黎 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 )。 A.唐长安 B.西汉长安 C.南朝建康 D.明清北京 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 A.以教堂为城市中,b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 )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日记

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日记 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日记 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日记1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复习了有关控规的相关知识。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建筑建造控制和 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 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 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规定等方式对 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强有力的规划手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协调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桥梁,针对城市规划管理的一切政策 的制定和制度改革几乎都与它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有以下 几个方面:一,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连续性。二,与管理结合、 与开发衔接。三,体现城市设计构想。四,城市政策的载体。 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日记2 今天具体工作是跟着师父做XX经济开发区的控规,我负责前期 部分。控规在学校时做过一次课程设计,脑子里还是有一些概念的。从刘工那我拿到部分地块资料,当然还需要搜集查阅大量的其他资料,深入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规范和要求,有关控制性详细 规划的内容在学校虽有接触,但仅仅局限于课程设计,可见实习是 个不错的增长见识和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设计院里书也比较多, 迅速浏览大量的相关实际项目方案,这种感觉很好很充实,比每天 在教室看课本画图强很多,在设计院里了解的更多更全面。 今天主要完成了地块内26家主要企业的拟建项目分析,包括各 企业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容积率及其改建目标。这 26家主要企业将对整个园区的规划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之一

的某公司大厦占地0.8公顷,已申报建筑高度100米,建筑面积39403㎡,容积率高达4.9。这样的高度,无疑会成为新经济区的地 标性建筑。 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日记3 近期主要的工作是收集整理开发区的基础资料和各种统计表,开发区区内产业类型统计表、企业产业总值统计表、规划用地平衡表、用地权属分类表、建筑高度统计表、建筑质量统计表、改造潜力统 计表等一系列园区现状的各种统计表。 这两天都是在与各种资料和统计表格中度过,午休的时候师傅问我是不是觉得前期调研工作特别枯燥,我说是有些繁琐,师父解释说,对前期的搜集和整理的基础资料和现场踏勘,进行分析研究是 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搜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 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 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 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通过师父的讲解,我才明白了如 此繁杂的前期工作有着如此的必要性。 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日记4 今天上午我正在学习刘工给我的各种设计规范,公司来了几个地产公司的人,就是我们口中的“甲方”。院里根据他们的要求已经 出了效果图,不过好像甲方不是很满意,该项目是一个县级市的商 业步行街区,甲方觉得还是最好把入口处的柱廊去掉,效果会更好。方案是张工做的,原先设计的时候就是根据甲方的要求来做的,甲 方要求做柱廊,显得气派,现在效果图出来了,又觉得不是很理想,要求设计院进行修改。 等甲方走了,我问刘工这种情况多不多,他说太正常了,这样的重复劳动对于设计院来说是家常便饭,这次不过是修改一个入口的 景观设计,基本上不会牵扯到太多东西,所以改动的工作量也不是 很大,有的时候甲方会全盘否定你的设计方案,你就必须得重新设计,现在的甲方都很挑剔,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的水准,才能做到让 更多的人认同你的设计。

《城乡规划与设计1》教学大纲

《城乡规划与设计1》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1 课程编号:193992881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4 学时/周数:64/4周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本科专业 开课部门: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性必修课。通过本课程教学,能够将所学的规划原理和各专业规划知识运用于城乡规划的编制中,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镇问题的能力,掌握城镇总体规划方案的内容、程序与方法。 2.教学要求 本课程结合实践性规划项目组织施教。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实际和虚拟的工程项目来拟定。所选项目要体现城镇总体规划任务的性质,规模和深度要适当,要使学生可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作业,实现教学要求。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安排 .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 以3-4人组成设计小组,选择大、中城市的分区规划编制或调整;小城市或建制镇规划编制与调整(修改)为设计对象。 2.课程设计内容 (1)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镇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及现状设施条件的调研; (2)基础资料汇编与分析研究; (3)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及城镇现状图绘制; (4)城镇性质、规模的论证和确定; (5)城镇建设用地的总体布局; (6)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7)城乡统筹规划; (8)城镇近期建设规划; (9)城镇各专业系统规划; (10)规划纲要、文本、说明书的编写。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城乡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交通、住区规划设计、认识实习等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该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两次检测和考核: 1、第一阶段结束后,应对每个学生完成的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公开讲评,地点在专业,由学生介绍各自方案,每组负责教师进行讲评,学生完成的规划方案应包括:城区土地使用规划总图、规划结构示意图和用地平衡表及简要说明。方案深度应达到墨线正草图要求,不同的土地使用应用不同颜色表示。讲评结束后,每组负责教师应将学生方案进行归纳汇总,从中确定两至三个可以继续发展的方案进行深化。 2、整个课程设计完成后,由教学小组组织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各学生在此阶段所完成的任务及其质量、学生对总体规划各个阶段的了解和对总体规划其它内容的认识。 考核结束后,各组指导教师应将每个学生的综合评分成绩交教学小组组长。经整理后,教学小组组长应在学期结束后一周内将所有学生成绩提交。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8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版董光器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 2.主要参考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