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语》背诵段落

《道德经》《论语》背诵段落
《道德经》《论语》背诵段落

《道德经》背诵章节

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三章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九章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十一章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十二章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十三章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十九章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二十四章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寿。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静胜躁,寒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五十章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论语》背诵章节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12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 2章——《道德经》第:“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翻译讲解】老子经常”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这样就有了不善。么样算是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章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翻译讲解】 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看起来像是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人,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么能持续很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4 章8【翻译讲解】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5 11章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翻译讲解】“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所以‘有'给人才有房屋的作用。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三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但如“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 1 “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第615:“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翻译讲解】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唯有镇定沉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章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16:“‘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翻译讲解】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问题的时候,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章《道德经》第19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

道德经--全文--记忆编码

第一章 大树上座着陈道明,他有两个朋友叫无名跟有名,无名看寺庙,有名做花轿,两个人一同出去就很玄妙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丽善良的鸭子相亲6次后以无为、不言、不辞的方式功成弗居而再也不去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做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米老鼠考试不上线错过了难得的机会,所以很虚心的,没有其他欲望,也不敢有其他行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一道士冲进吉普车,开向深渊时站了起来,都不知道车上的是谁的儿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两只刍狗带着手套跑到橐瀹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瀹乎 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刘德华的歌声绵绵若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送个手枪让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先保存起来没有私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此非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带着眼镜上山时落水,因为他的善良感动了7位神仙救他,所以他无忧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猫持着银子身退江湖去修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知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

《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了老师开设的《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在课堂上,我深深地被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声情并茂的讲课方式所感染。后3堂关于《道德经》的课,因为实习的原因,有所耽误,在此表示歉意。以下是我结合老师的讲授,一些自己的感悟。 治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你老师的人。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加以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变强,同时,当发现别人的短处时,我们要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然后对其改正。我觉得这是一种谦虚、谨慎、求知若渴地学习态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许我们可能在整体上看比别人能好一点,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或优秀品格,而这些正是我们要完善或者学习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像三国时杨修一样“恃才放旷”,给别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要谦虚,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学习,弥补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想起一句俗语“扬长避短”,我有点不赞同这句话。“扬长”,发扬长处;“避短”,回避缺点。我觉得发扬长处固然正确,这样有利于一个人展现个性,培养自信;而回避自己的短处,难道因为耻于自己的缺点,这就有点没必要了吧,不断地回避只会让自己在那方面越来越不足。所以,我更喜欢“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人才会全面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学习和思考不是相互独立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过程,一味的学习没有时间来回忆、总结接受的新知识,我们只会形成一种“猴子掰玉米”的自我满足。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新的知识才会积累,旧的知识才会巩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为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这句话如果从表面上理解,就是: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更深层次的发掘,它告诉人们:只有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锻炼出坚韧、顽强的毅力与意志。生活何尝又不是这样,我们经历残酷高考的洗礼,我们现在又面临考研的压力,我们有过失败的打击,我们遭受他人的嘲笑……这些让我们步履维艰,身心疲惫。但也正是这些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愈是苦难,愈是困难,就愈能磨炼出人的刚强、勇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逆境中求存,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一味地退缩,只会逆来顺受,被困难绊倒;迎风挑战,昂着面对,才能在社会中站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出来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道德经》诵读活动总结

《道德经》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今年我校将《道德经》作为经典诵读的内容,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天的早晨上课前和下午上课前,还有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道德经》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进行经典诵读、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道德经》、争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3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道德经》章节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道德经》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道德经》默写或《道德经》手抄报等活动。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道德经》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章《道德经》,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章《道德经》。 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道德经》诵读,督促学生每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论语》的思想核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原本是乡村教师) 核心是 "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最推崇“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地主。八佾,一佾为六人) 三季人的故事(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很多人认为的不作为么?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么?从全文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做在天地之始该做的。。“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道的核心就是易,只有顺着道,才什么都顺,但如果只想控制在“无”的阶段,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当时充满了多少的矛盾啊!(中国最早的哲学)《韩非子》的核心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 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中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8、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9、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0、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7、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2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背诵通知

关于开展中小学 《道德经》背诵抽查验收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各学校: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提高我县师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师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打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们持续开展了以诵读《道德经》为主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道德经》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通过诵读,体会做人的内涵,懂得如何做好人、交善友、修身心和立大志,逐渐养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好习惯,以进取之心勤于读书,完善自我,营造和谐文明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道德经》诵读活动开展了将近一年,就全县而言,学校与学校、乡镇与乡镇由于重视程度不同,尽管采取的形式大同小异,但效果却千差万别。为进一步促进《道德经》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了检验《道德经》诵读活动的阶段性成果,教体局将选派专门人员,对各乡镇、县直各学校师生《道德经》的背诵情况和认证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具体安排如下: 一、抽验范围:所有初中、县直小学、乡镇直小学。乡镇其他学校有乡镇中心学校组织验收。

二、抽验时间:2017年12月中下旬 三、抽验方式 1、查看表册。看学校是否对师生《道德经》的背诵情况按要求进行了认证。 2、现场背诵。抽查不少于5%的教师,不少于10%的班级(班级学生随机抽查10%),根据学段、学龄现场背诵《道德经》前三十章以内的内容。 3、查阅资料。查看各乡镇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方案、记录,进一步了解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四、抽验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经典并进行评价。 4、鼓励性原则:平时鼓励,评比激励。表扬与表彰相结合。 五、考评结束后,评选出传统文化进校园《道德经》先进单位若干名,行文表彰,颁发奖牌。 淅川县教育体育局 2017年11月30日

《论语》、《道德经》摘选 中英对照

《论语》、《道德经》摘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 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s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摘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Master Tseng said,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 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 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 In inter course with my friends, 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 Have I failed t o repeat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 ——摘自《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The Master said, (The good man) does not grieve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recognise his merits. His only anxiety is lest he should fail to recognise their s.——摘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德经无知无欲读书笔记范文.doc

道德经无知无欲读书笔记范文 《道德经》曰:"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一念产生大千世界"。既然这个世界就是那一个意识念头的产物,和我们平时随时头脑当中闪过的念头一样:"我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让另一个我在里面体验我所体验不到的东西。"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企者不立——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赏析1000字: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现代汉语解读】 踮着脚很难站得长久,大踏步赶路走不远,总盯着自己优点的人难以彰显自己,处处表现自己的人其优点却不容易被别人看见,越是自我吹嘘的人越难建立大功劳,自己抬高自己的人没法做一个好领导。在道的层面来看,这些行为像多余的食物、身体的赘肉一样,人们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延伸解读】 企,脚踏离地努力抅东西的动作。跨,大踏步地往前走。这一句比喻过度的努力往往欲速则不达,不要刻意抬高自己,攀高枝。人要分清楚使命与目标,使命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目标要定得扎扎实实,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拔苗助长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很不好的,可能把一个人才生生地毁掉。

章,也作彰,把好的东西、美丽的东西彰显出来。总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反而使自己的优点彰显不出来。见,同现。您自己把事情做得好,张扬一点,表现自己倒没有问题。您实际上没有人做得那么好却处处表现自己,反而惹得别人的反感。人的社会中生存,其自我意识会被强化,在社会交往中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调整自己。"自见者不明",其实并不一定是看不见,而是因为反感你,可能故意忽略你,偏偏不想满足你的虚荣心。 作为普通人,自我表现一下没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领导者,您的自我表现的后果就不一样了。下属很自然明白您自我表现的用意,就会吹捧您,那么您很容易自我膨胀,很快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陷入到虚幻的自我认知中。譬如某领导把自己写得很一般的字拿出来,立马会被吹捧成书法家,听的好话多了,自己也会飘飘然起来,说不定某一天就会出丑。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一样,对于兵法能说会道,在同僚们的吹捧中自命不凡,最后长平一战,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害了四十万赵军将士的性命,曾经强大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后,自我感觉很好,周围的人出于各种目的吹捧他,甚至编印假报纸,说民众都希望他当皇帝。结果在他称帝之后,才发现众叛亲离,郁郁而死。 伐,进攻,作战的功劳,引申为自我吹嘘,自夸。矜,铁矛的头,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例如,韩信这人很自傲,认为汉的江山他有一半的功劳,说话非常不客气,越来越遭受到刘邦的猜忌。读后感·与他相反的是张良,非常清醒,很谦虚,得以善终。生活中,喝酒也一样,在你感觉特别好的时候,容易吹牛,那么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时候你感觉到对手非常强大,你就会小心谨慎,往往还能够保持清醒。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礼”谈《道德经》与《论语》之别

“礼”谈《道德经》与《论语》之别 《道德经》玄之又玄吗?它和《论语》有什么区别呢? 玄者,自然也.用自然态阐述人的至美至善处,属于人类特殊属性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是无形的,却是可以意会的,道是无名的,却是可以神通的.如何意会神通它的玄妙之处呢?从无始到有终.有无具有互证互明的关系.也就是说,有无的辩证关系,就是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德经>第一章).从无处可以意会道的本源,从有处可以神通道的归来.通俗的说,事物的发展从无到有,是一个向前行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那么,从有到无,就是一个逆行了,当从向前的发展过程中得知它的奥妙时,再用这种奥妙(有)倒推以往的过去(无)就可以知道事物的本源在那里了.因此,从无到有,从有知无的发展辩证关系,就成为了天地人自然辩证发展的大系统,这个系统的概念,就是道.(同谓之玄.《道德经》第一章)说到底,老子就是从无到有里,论证出有无的辩证关系.(详见《道德经》第一章) 那么,怎么从有处意会道呢?具体的道有无形态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八十一章,上篇前三十七章曰道,下篇后四十四章曰德.自第一章后,皆为对道德的层层规划,从自然到人事,从

家国天下,纵横古今,全方位的进行了论述了道德的精义之所在,构建了以道为塔尖,以德为结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一座金字塔.确切的说,是人文境界大厦.第八章即为对道的具体形态的一种描述,它用水的形态,形容出了真善美之所在,它把真诚,友爱,信用,无私,不争,奉献的品格,纳入到道的范畴里,并把这些品格与道这种人间智慧相系,那就是告诉世人:人间大智慧就是善.老子用水的形态,对人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考量,简单扼要的指出了看似“玄之又玄”的意识形态,并非无可言壮,它在万事万物的常态(自然态)里,有具体的反映,常态(自然态)里面有至理,无意于至理者而得之(保持常态者“抱元守一”)。凡刻意追求着,只能适得其反。正如儒术的本意,以规范人际关系为己任,反成为一种治人的工具。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形势第二》。从前向后看,形成一种经验.对经验进行检验,需要回头看,经 过反复检验,筛选,过滤后得出的结果,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真理.颠倒颠,是道德经>的论辩方式,也是世上最能够揭示真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温故知新的语境相近,都在表达着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也就是具有“三生”(前世,今生,来世)互证互明,互为因果的辩证逻辑关系。正言若反,从世俗中推论出不俗之处,在平凡中出不凡,从反面读出正面的真谛来.因此,道 很遥远,远在天涯海角,可望不可及.道也很近,近在咫尺,正如水无处不在,不是在昭示世人:善遍人间吗?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详解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详解 导读:本文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详解,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年上半年,我在**校区给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公选课《论语》与《道德经》。倒不是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启发了我,因为在杨院士要求博士生在答辩前必须背会《论语》与《道德经》两本书这句话说之前的一九九四年,我就力主在大学生中加强传统国学的养成教育。为此,我曾经与当时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的同仁一起搞了一部电视政论片,题目就叫《归去来兮,中国心!》。在一九九四年的暑假,我们拿着这个片子去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参加由交通部组织的全国第四届交通部部属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会,在会上,我们送的片子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并被评为一等奖。 后来发来会议记要,要求在交通部部署所有高校推广交流这个成果。起码从那时起,我就自觉地强化了对大学生的传统国学精粹的教育力度。在新世纪长安大学组建成立后,我们成为教育部直接管辖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把原来的想法凝练成了一门课,就叫《论语》与《道德经》。这样算起来到今年二零零九年是第八次给学生讲这门课了。但由于国学水深得很,每一次讲授我都不敢马虎。今年上半年授课任务不是很重,于是又充实了原讲稿中的内容。上周这门课算结束了,也引来了学生的高度肯定,现就把建工学院28010809

班同学张旭升对我这门课的评价缀与文后,望各位看官点评为盼!(以下全部是张旭升同学的文字) 虽然所学选修课是《论语》与《道德经》,但我还是觉得《论语》对我感受较深。其一是,可能是学生与年龄的问题吧,《道德经》对我来说有些深奥,就从《论语》而言也是不好理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其二是,课程安排《道德经》的时间太短了,这样一门高深的学问,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要理解实非易事,所以我就仅仅谈谈对《论语》的感受。 既然是选修课漫谈,我就先从为什么选这门课开始。为什么要选这门课呢?总是听人说四书五经,但从来没有认真读过,更重要的原因是古文学得不好,句子都翻译不过来怎能学好呢?经常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开首篇《学而》中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想想这些句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和家喻户晓。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论语》就像今天的英语一样,不过四级不发毕业证。搞得人心惶惶本末倒置,学英语就为了过四级?我可不想如此,为什么放着中华民族的精华不学,而为那一张证书荒废一切?我相信《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生存文化的底蕴,是我们赖以立身的基础,是几千年文化和文明的结晶!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选择了《论语》。我喜欢这门课,所以我每次必到,从不缺堂;我喜欢这门课,所以我不断地有所收获和提升!我不仅喜欢这门课,我更喜欢讲这门课的岐嶷斋人戴老师。我可以引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者:杨君 指导教师:吴媛媛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 Jing "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 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

《道德经》记忆编码

大树上座着陈道明,他有两个朋友叫无名跟有名,无名看寺庙,有名做水饺,两个人一同出去就很玄妙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丽善良的鸭子相亲6次后以无为、不言的方式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做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米老鼠考试不上线错过了难得的机会,所以很虚心的,没有其他欲望,也不敢有其他行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一道士冲进吉普车,开向深渊时站了起来,都不知道车上的是谁的儿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两只刍狗带着手套跑到橐瀹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瀹乎 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刘德华的歌声绵绵若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送个手枪让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先保存起来没有私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此非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带着眼镜上山时落水,因为他的善良感动了7为神仙救他,所以他无忧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馨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猫持着银子身退江湖去修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知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佳句欣赏:选自《道德经》、《论语》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In old days men studied for the sake of self-improvement; nowadays men study in order to impress other people. 2.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Women and people of low birth are very hard to deal with. If you are friendly with them, they get out of hand, and if you keep your distance, they resent it. 译文!!! 3. 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had planted my feet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4.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A ruler in employing his ministers should be guided solely by the prescriptions of ritual. Ministers in serving their ruler, solely by devotion to his cause. 译文??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e diligent and so fond of learning, but ashamed to pick up knowledge even from the inferiors. (英文略加改编)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To prefer it is better than only to know it. To delight in it is better than merely to prefer it . 7.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The wise man delights in water, the Good man delights in mountains. For the wise move; but the Good stay still. The wise are happy; but the Good, secure. 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A true gentleman is calm and at ease; the Small man is fretful and ill at ease. 9.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In fear and trembling, With caution and care,As though on the brink of a chasm,As though treading thin ice. 10.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He that is really Good can never be unhappy. He that is really wise can never be perplexed. He that is really brave is never afraid. 11.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There are some whom one can join in study but whom one cannot join in progress along the Way; others whom one can join in progress along the Way, but beside whom one cannot take one’s stand; and others again beside whom one can take one’s stand, b ut whom one cannot join in counsel.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帮无怨,在家无怨。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yourself. Then there will be no feelings of opposition to you, whether it is the affairs of a State that you are handling or the affairs of a Fami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