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

发表时间:2017-06-01T13:49:55.3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作者:包颖孙才王广义王春晓刘杨刘明[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和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具有密切关联。

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31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采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将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经内镜检查全部确诊,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中只有5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诊断符合率为71.43%,其中分别有25例和11例患者伴随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与此同时,本组患者的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等为主要症状的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和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具有密切关联,将两种诊断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3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randomly selected 70 case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respectively by end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and the diagnostic results were compared in two ways. 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endoscopy,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100%. Only 50 of them were diagnosed by pathology,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71.43%,of which there were 25 cases and 1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 At the same time,endoscopic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ith the rat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with higher rate of diagnosis with gastric mucosal thinning,gastric mucosa and gastric mucosa rough equal white as the main symptoms. Conclusion: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by end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gastric mucosal thinning,gastric mucosa and gastric mucosa has rough white are closely related,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 combination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of diseases. Key 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pathological diagnosis 在消化内科的疾病诊断中,慢性炎症类疾病普遍存在,作为其中比较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它最主要的病理表现就是胃黏膜的腺体不断萎缩[1]。如果不能几时控制病情的发展进程,慢性萎缩性胃炎就很可能发展成胃癌。所以,患者一经确诊就需要马上接受治疗。为了能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为疾病的早期治疗争取时间,为制定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为了探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我院随机抽了70例患者进行了如下研究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进行研究。将患有胃、十二指肠肿瘤,消化性溃疡和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等患者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2]。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饱胀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反酸等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3]。本组中的有40例男性患者和30例女性患者,他们的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60.4±3.7)岁。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都需要先后接受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两种诊断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内镜检查利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的胃部直接进行检查,主要的病理表现有3种:(1)胃黏膜的厚度变薄;(2)胃黏膜和它的黏膜壁的光滑度降低,粗糙度增加,有颗粒状或者结节状物质,表面不平整;(3)胃黏膜红白相间,血管的透明度增加,可清晰看见血管[4]。

1.2.2 病理诊断在进行内镜检查时,从胃黏膜的表面取出5~6块病理组织的标本进行检验。(1)用10%的福尔马林液对取出的病理组织进行固定处理;(2)用石蜡将其包埋固定;(3)采用HE对标本进行染色;(4)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进行切片诊断。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种不同诊断方法对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对比;(2)观察病理诊断的结果和内镜检查中的病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比较本组患者经内镜检查全部确诊,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中只有5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诊断符合率为71.43%,其中分别有25例和11例患者伴随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71%和15.71%。组间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

2.2 病理诊断结果和内镜下表现比较在内镜检查中,病理表现为黏膜粗糙者共25例,其中被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分别有24例、13例和12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52%和48%。病理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者共10例,其中被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分别有7例、6例和2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60%和20%。病理表现为黏膜粗糙+变薄+白相者共35例,其中被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分别有25例、21例和20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1.43%、60%和57.14%。本组患者的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等为主要症状的诊断符合率更高。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本病觉见于成人,许多病因可刺激你的胃,如饮食不当,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均可能引发本病。治疗胃炎最好的方法是自我保健,只要能坚持治疗,按时服药,尤其注意养成生活规律、饮食有节的良好习惯,做好调护,不仅可以减轻病痛,还有可能使本病完全治愈。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水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

并可有出血。 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发性,也可由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参见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部分),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发挥重要作用. 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 治 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 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复发和恶化多见. 应忌饮浓茶、咖啡、酒类等;少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洋葱、煮黄豆等 营养与饮食疗法 ●食用流食 对于急性胃炎。应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禁食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酌情禁食或给予流食,对有出血者,予以止血治疗。 ●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 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不管柑橘类果汁、番茄制品、咖啡、酒类以及所有会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会不会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早在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认识到CA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此病被定义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胃固有腺体萎缩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肠腺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更被视为是胃癌最为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AG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AG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时治疗,1/3将发展为CAG。据报道,80%的中重度CAG患者体内可检测到Hp抗体。由于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可达50%~80%,我国CAG患者中Hp感染率可达58%,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因此,Hp感染对CAG患者的影响尤为重要。 2、胆汁反流。反流入胃的胆汁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出现腺体萎缩。用20mmol/L的脱氧胆酸钠对SD大鼠进行灌胃模拟胆汁反流,成功制备大鼠CAG模型证实了胆汁反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3、血管活性因子及细胞因子改变。血管活性肠肽(VIP)在CAG患者中明显减少,且随萎缩严重程度呈递减趋势。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结果选择治疗方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815341.html,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结果选择治疗方案作者:张莉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20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104-01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饮食不规律以及情绪的波动,越来越多的人因胃病而深处煎熬之中,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从而更好的帮助人们避免慢性萎缩性胃炎,保持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被称为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于胃粘膜表面受到损害之后导致黏膜上的固有腺体萎缩、严重时甚至消失的病变。由于腺体的萎缩或消失,使得胃粘膜在不同程度上变薄,并常与各类炎症反应相伴,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很高,并且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贻误治疗而转化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若不重视起来并及时接受治疗,很有可能转变成胃癌。根据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将近3%,各位时常胃疼的读者可要重视起来了。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患病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有待考证,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在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患有胆汁反流时、以及生物、药物因素作祟的情况下,甚至当患者出现急性胃炎或口腔、鼻腔感染等时,都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情况。另外患者在情绪波动较大,饮食不节制无规律、过度劳累、睡眠质量差时,会引起黏膜炎症,使得胃粘膜受到损伤,久而久之也将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还有,患者若长期反复的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使得胃粘膜受损,最终也将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次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为胃部胀痛不适,其胃部胀满,有堵塞感,并且患者的腹部、胸部等也感觉到胀气不适。胃部疼痛多与胃部胀气同时出现,患者多感觉到胃部胀痛、隐痛,但急性发作时会感受到剧烈的绞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胃部、腹部、背部或胸部等部位,伴有局部的压痛不适感。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部反酸现象,食欲减退,严重时没有食欲,患者在进食后多会出现胃部胀痛消化不良的现象。患者大便多異常,病情严重时患者浑身无力、精神状态不佳。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应及时服用含铁剂或含维生素B12的药物补血,减少贫血所产生的头晕乏力等不良症状。 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该如何饮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对自己的饮食结构多加调整,一定要规范的饮食。患者一定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并且可以适当添加食醋帮助消化,少食多餐,可一日六餐,但前提是要充分消化。患者进食要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铁含量高的食物,如油菜、菠菜、胡萝卜等,肉汤也可以帮助患者分泌胃液,有助于消化。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3T16:23:56.0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作者:柳祥武[导读]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 哈尔滨天泰医院 151801 【摘要】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分别用中西药的方法对胃炎患者进行诊疗,并比较患者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结果显示结果全部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0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且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48-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胃粘膜已经发生萎缩性改变,临床中常采用传统的西药对患者进行抗胃酸和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但是有效率不高我们在传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加上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且在病程演变过程中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该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5例,所有患者年龄最大为81岁,年龄最小为28岁,平均年龄(46.71±18.67)岁,所有患者均排除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肿瘤等相关消化道疾病。而且86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打嗝、上腹部饱胀或疼痛等。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实施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表现为:病变组织有红白相间的表现,主要以白色为主,组织内血管透明可见,将此类症状定性为第一类症状;患者胃内黏膜皱壁有明显变薄的现象,将此类症状定性为第二类症状;表面黏膜较为粗糙,有颗粒样改变,并将此类症状定位第三类症状。以上病例均由固定的胃镜医师进行相关操作。患者实施完胃镜检查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有患者均在病变部位取病变标本3-6块送检。 1.3诊断标准 病理组织学检查由固定的有长期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病理诊断,诊断标准参考新悉尼系统及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研讨会议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然后对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检查。 1.4统计学理论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现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诊断结果 在我院所收治的86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结果显示全部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症状。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在86例萎缩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51例患者伴有肠上皮化生症状,其中大肠皮化生27例、小肠皮化生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症状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9.07%。 2.2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中,39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为45.35%;47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阴性,占54.65%。病理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29例,占42.65%;肠上皮化生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8例,占44.44%;异型增生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2例,占15.38%。由此可间幽门螺杆菌阳性主要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异性增生等因素有关。 2.3患者的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上腹痛或上腹部不适、早饱感、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甚至出现暖气、恶心、消化不良、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症状。目前,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幽门螺杆菌、饮食及环境因素、免疫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临床中常规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感染等西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但是效果不佳。性胃炎的治疗手段更为具体和有效。在本研究中,对本院接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西药和中西药结合的治疗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3.讨论 3.1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反复遭到侵害而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反复迁延。一般多见上腹部痞满,疼痛,嗳气,食欲减退或无食欲,日久不愈则见消瘦、乏力。近年来,学者们在临床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大量观察与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患者减轻了病痛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定临床依据和参考,这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加减、中医其他方法治疗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症状反复,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多是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3.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的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 发表时间:2017-01-20T14:04:35.3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2期作者:康丽丽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基础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我院经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比较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胃镜下A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41.67%显著低于B型79.41%和C型90.48%(P<0.05)。但B型和C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呈C型表现HP阳性感染率88.10%(37/42),明显高于呈 A型58.33%(14/24)和B型61.76%(21/34)HP阳性率(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有一定差异,临床诊断还需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确诊。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96-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基础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1]。临床以腹胀、营养不良、食欲消退、胃脘隐痛、疲劳消瘦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具有迁延性、持续性、难治性。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2]。CAG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是胃镜检查,但其符合率还有待于考证。本研究将胃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经胃镜下诊断为CAG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黏膜组织病理诊断,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4.62±5.38)岁,胃部疾病病程1~28年,平均病程(8.36±1.38)年。排除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患者,以及严重心、肝、肾、脑等严重疾病者。 1.2 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检查前8h禁食、禁饮,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ml,祛除及润滑胃内泡沫。胃镜下CAG表现:A型为皱襞变薄、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B型为黏膜红白相间或以白为主;C型为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或结节状改变。 病理检查:病变处取活检组织4块,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 胃镜下A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41.67%显著低于B型79.41%和C型90.48%(P<0.05)。但B型和C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CAG胃镜下表现与HP感染关系 胃镜下呈C型表现HP阳性感染率88.10%(37/42),明显高于呈A型58.33%(14/24)和B型61.76%(21/34)HP阳性率(P<0.05)。 3.讨论 CAG与胃癌的发生呈正相关,通常还伴有肠上皮异型增生及化生[3]。早期对CAG进行干预,对降低胃癌发生率有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胃镜图像随着内镜技术发展更加清晰,但确诊仍需要胃黏膜病理检查。胃黏膜活检病理切片是公认的CAG诊断金标准。通过胃镜下皱襞萎缩情况、上皮色泽及血管间质增生想改变等直视观察,可提高早期CAG的诊断灵敏度[4]。本研究中胃镜下A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41.67%显著低于B型79.41%和C型90.48%(P<0.05)。但B型和C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胃镜下对皱襞变薄、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表现的诊断准确性较差,对黏膜红白相间或以白为主,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或结节状改变的诊断准确性较好,提示CAG不能仅通过一种表现就确定或排除该疾病,对于诊断准确性较差的表现要加强活检深度及活检部位准确性。CAG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可能与Hp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Hp的反复感染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有关。有研究表明Hp感染科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异常[5]。本研究中胃镜下呈C型表现HP阳性感染率88.10%(37/42),明显高于呈A型58.33%(14/24)和B型61.76%(21/34)HP阳性率(P<0.05)。这可能是CAG胃镜下呈C型改变可能与Hp感染有关。此外,还需规范胃镜下操作,重视典型部位的活检,准确进行多部位取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有一定差异,临床诊断还需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2]李华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0):52+54. [3]陈杰.胃镜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1):85-86. [4]李晓娜.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34-35. [5]李军,周萍,兆咏彬.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4):99-100.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发表时间:2016-04-20T10:32:28.2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于波1 吴志茹2 [导读]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摘要:目的:合理评估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某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胃镜检测的符合率。结果: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结论: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 慢性胃炎是一种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的消化系统疾病,大多数胃炎为浅表性胃炎,一部分则出现黏膜下层腺体减少,即当前认为的萎缩性胃炎。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长期随访便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下表现判断以及胃黏膜活检确诊。胃黏膜活检所得病理切片可直接观察黏膜下层腺体变化情况,为当前国际公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金标准。但胃黏膜活检需要内镜下对胃黏膜的破坏性取材,为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程度低,且对于医院胃镜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高,更有导致出血、诱发胃黏膜损伤等危险。与之相较,通过内镜表现直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度较高、痛苦较低,更适用于广泛检查,但其准确度如何,一直存在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47.74±3.43)岁。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有恶心、反酸等症状,主要发生于进食后。排除胃、十二指肠疾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 1.2病理诊断标准 慢性炎症:轻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重度:慢性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萎缩: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不能诊断为萎缩,胃窦部少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但胃体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要考虑萎缩。 1.3一般方法 胃镜检查:对纳入研究的32例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在胃镜指导下观察患者的病灶部位,由专职医师判断、记录其表现特征。 病理学检查:在胃镜直视指导下,取所有患者病灶区域黏膜部分3块活检标本,配合甲醛固定,做成组织切片,送检。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中诊断为肠上皮化生者6例,诊断为异型增生者7例。胃镜黏膜形态表现为黏膜色泽发生变化,由桔红转变为黄、灰白、灰绿色。可呈局部性、小灶或弥漫性表现,且黏膜相对粗糙,呈颗粒状改变,分界线不显著的阳性预测值为72.73%,合并三种胃镜黏膜形态阳性预测值为93.33%,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癌症病变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已引起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因此,评价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准确性对提高相关科室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常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直视下,肠胃黏膜外壁有明显变薄现象,颜色以红白为主,血管暴露明显,黏膜呈粗糙状,发生颗粒性变化。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告结果基本一致。但与病理诊断同样存在着18.75%的误差,且胃镜直视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表现并不高,诊断敏感性最高的黏膜形态为三种合并表现,高达93.33%,但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剩余6.67%的患者存在误诊、漏诊的可能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可呈现多种表现,患者黏膜呈红白相间表现,而以白色为核心,此种状况可能与各医院所使用胃镜仪器品种不同、光线调节远近差异所致,为尽量避免产生黏膜颜色以白色为主的现象,相关医师应尽可能拉近观察距离,明确肠胃黏膜的具体色泽,尽最大可能降低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诊与漏诊现象。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直视下可暴露血管、显示黏膜变薄,但在临床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表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等,无特异性。 肉眼特点 胃粘膜薄而平滑 皱襞变浅或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类型 A型萎缩性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指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在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尚不明了。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10.其他 如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粘膜受损,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古方谓崧茶能帮助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缓解胃内淤血导致的刺痛,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胃溃疡癌变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但大多数患者在饭后会出现严重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而且患者多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中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1)胃脘部胀满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有的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到胀满,嗳气频频。 (2)胃脘部疼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11T16:10:25.4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李龙凤 [导读] 因此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李龙凤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 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结论: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伴上皮内瘤变或(和)肠上皮化生,临床中要想让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就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要想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尽早发现,就需要加强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镜监测随访[1]。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尽早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全部9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8.3±2.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6±2.2)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反酸、嗳气等。排除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消化溃疡、肿瘤、胃癌、胃淋巴瘤患者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①胃镜检查:选择Olympus-GIF260胃镜,告知患者检查前应禁食6-8小时,并详细告知患者胃镜检查的意义和相关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保持平稳的心态。给予盐酸利多卡因10ml口服,有效去除胃内泡沫,并对消化道进行润滑,之后在患者消化道置入胃镜,胃镜置入后,对患者胃部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对是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判断;针对可见病灶,应采集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查诊断。 ②病理检查:采集胃黏膜后,应用10%的甲醛溶液对其进行有效固定,然后给予石蜡包埋处理,并切片,通过HE染色法来染色处理石蜡切片。染色处理后,根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取材部位、病史等进行诊断,让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病理检查诊断后,应通过Giemsa染色法来检查HP。 1.3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当胃镜检查为白光模式时,胃肠黏膜色泽存在一定改变,桔红色黏膜表现为黄色、灰白色或者灰绿色;胃黏膜部位存在局部性病灶、微小病灶或者弥漫性病灶。胃镜检查发现胃肠黏膜下端存在暗红色树枝状血管,黏膜外壁显著变薄,黏膜皱襞变平。胃黏膜表面粗糙,黏膜分界模糊,黏膜表面存在结节状改变或者存在颗粒状物。患者胃镜表现和上述标准中的任何一条相符,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胃黏膜幽门腺、贲门腺、胃底腺具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或者消失现象,肠上皮或者假幽门腺存在化生现象,固有膜中存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滤泡,黏膜肌层显著增厚。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不足三分之一,仅仅为浅层部分,即为轻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为三分之二,炎症细胞集中分布在胃肠黏膜中,即为中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对胃肠黏膜造成完全侵犯,炎症细胞的状态为密集分布,即为重度炎症。病理检查结果如果现实存在大量腺体,腺体减少量不足三分之一,即为轻度萎缩;腺体状态表现为不规则分布,减少量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即为中度萎缩;腺体残留量少,减少数量超过三分之二,即为重度萎缩。 2 结果 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 3 讨论 胃壁屏障被破坏、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HP感染则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3]。当幽门螺杆菌穿过胃肠道黏液层后,能到达胃肠黏膜的表面,当幽门螺杆菌在胃肠黏膜时,在粘附素的影响下,幽门螺杆菌会紧紧贴附在胃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另外幽门螺杆菌会在胃窦粘膜临近上皮和小凹处快速繁殖,有效祛除的难度非常大,同时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进而对上皮细胞和胃肠道酸性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导致黏膜炎性反应,所以当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容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4]。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会产生细菌毒素,进而导致炎性反应加剧。胆汁反流也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胆汁中存在的胆汁酸、胆盐、卵磷脂等会对胃黏膜屏障造成一定的影响,让氢离子含量增加,而且还会对胃黏膜当中的磷脂和胆固醇造成破坏,严重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严重破坏胃黏膜,最终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5]。 临床中在对癌变进行预防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最常用的方式,而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病理检查诊断是金标准。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在诊断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应联合病理检查来确诊。病理检查诊断中,应合理控制活检取材的数量,同时活检取材的面积也应该满足病理检查诊断的要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经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经验【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病机复杂,临症繁多易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痛苦,笔者从事消化病临床工作诊治多年,对本病诊治颇有心得,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本病中医辨证分型 1.1 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牵及两肋,嗳气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常用药如:苏梗、白芍、百合、橘皮、枳壳等。 1.2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痛,满闷不适,纳少恶心,口干苦粘,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常用药如:炒黄芩、蒲公英、蛇舌草、仙鹤草、川朴、苍术等,苔白腻脉滑者,可选用石菖蒲、砂仁,大便偏干加决明子。 1.3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温,得食较舒,大便溏稀,怕冷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常用药如:炙黄芪、炙桂枝、白术、白芍、党参、茯苓、甘草、广木香,若肝脾不调,加炒防风、补骨脂。

1.4 胃阴不足型症见:胃中隐痛或灼热,口干咽燥,饥不饮食,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常用药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白芍、甘草、木瓜等。 以上各证型中若见舌质有瘀点、紫气或瘀斑或舌下静脉偏曲者,为胃络阻滞之象,可选用活血之品,红花、丹参、莪术、三棱、川芎等。 2 本病内镜下辨证用药 若见胃黏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黏膜见陈旧出血瘀点,病理示: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者,选用:当归、丹参、川芎,偏红者选用:赤芍、丹皮、仙鹤草、茜草;若萎缩伴急性活动时,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分泌液黄混浊者为湿热伤络,选用炒黄芩、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赤芍、炒苡仁、茯苓、泽泻;胃黏膜苍白变薄,血管清晰可见色暗紫,陈旧性血斑或瘀点,病理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选用:桂枝、干姜、炙黄芩、党参、白术、失笑散、王不留行、红花;胃黏膜呈颗粒样或结节增生,病理示: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症(二度以上者,嘱病人定期复查),选用莪术、三棱、九香虫、山慈姑、凌霄花、穿山甲;胃黏膜伴见溃疡者,选用乌贼骨、煅瓦楞子、白芍、白及、生牡蛎;内镜下见有胆汁返流者,酌加代赭石、降香、刀豆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摘要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其分类尚未统一,一般根据其病因、内镜所见、胃炎分布范围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临床通常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1]。胃癌在我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而为我们所熟知的Correa级联学说中,即胃黏膜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逐渐发展为胃癌的过程,萎缩性胃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对我们具有警示意义。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癌前疾病,以下将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其有关内容作简述。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过程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在这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Hp感染并非其发生的充分条件[2]。此外,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少吃蔬菜等对于萎缩性胃炎发生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我国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胃

炎则是因为抗壁细胞抗体的存在导致的。 1.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域、人口种族和经济条件等,我国成人中Hp感染率高达40%~6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3]。已有许多研究提出Hp与胃癌发生有关。Hp感染可通过诱发胃上皮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胃癌发生中起始动作用[4]。2018年美国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指出:高盐及缺铁等致癌微环境导致Hp菌株发生FurR88H基因突变,从而促进了Hp致癌[5]。此外,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改变可导致胃内酸度降低,从而引起菌群失调[6],其中胃癌患者的菌群生物多样性下降,Hp占比下降,而其他微生物如亚硝酸还原菌在胃内的比例上升,产生更多的亚硝基化合物,促进胃癌的发生[4]。Hp感染与胃癌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仍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但是,Hp根除能够减缓炎性反应向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展,我国一项针对山东临朐县人群进行长达22.3年随访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根除Hp能够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及死亡率[7]。最佳除菌时机仍不清楚,是否需在胃癌前变化(包括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前进行根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2.生活、饮食方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自我国的研究指出,吸烟、长期饮酒、高盐饮食、水土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食用腌制、熏烤、霉变和油炸食物等快

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导语: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 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来对人们胃部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患上这个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而这个疾病很少被人们所知,那么这个疾病该如何来治疗?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三类;浅表性(非萎缩类),萎缩性,特殊类型 .浅表性:病变表浅,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粘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轻中度异性增生是可逆的,重度发生癌变的几率比较大,目前你还没有异性增生的改变所以不要担心)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多灶萎缩性(B型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型胃炎)多灶萎缩性: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多发生在胃窦部自身免疫性:有自身免疫引起,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壁细胞减少,使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和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恶性贫血,此类型多发生在胃体部,较少见根据你的病理回报分析:应该是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由于目前此项治疗需消费大量医疗资源,而且会引起细菌耐药,所以建议有下列情况者应用:1.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胃粘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及早的治疗,越早越好,如果拖得时间越长,给自己的身体还有健康也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千万不要放弃对自身的治疗,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可以痊愈,平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多去运动,

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临床表现仅为上腹饱胀、嗳气、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手段。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处方】 1.所食食品要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 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粘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减少胃粘膜损害。 3.定期检查,必要时作胃镜检查。 4.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粪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上海医科大学杨蕊敏教授)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比低发区高。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几种类型? 早在1973年,Strickland等根据萎缩性胃炎血清免疫学检查与胃内病变的分布,将其分为A型与B型两个独立的类型。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此后,Glass将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称为AB 型。 在我国,若按Strickland分类法,B型萎缩性胃炎为多见,A型萎缩性胃炎很少见,且有一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既有胃窦炎症,又有壁细胞抗体,不能列入上述两个类型,故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分类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型、型、型和型。其分型主要根据自身抗体的情况,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属A型,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属B型。A型中又分为两个亚型,胃窦无病变者为型,胃窦胃体均有病变者为型。B型则根据胃体和胃窦病变的轻重程度分为型(胃窦病变较胃体重)和型(胃体病变较胃窦重或胃体胃窦病变相似者)两个亚型。 总之,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法,人们习惯上仍沿习Strickland分类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哪些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