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述题汇总

美学论述题汇总
美学论述题汇总

论述

1、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能使人从平凡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异化状态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数中找回已经失落的本真、自由的世界。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现实的功利关系,进入了理想的超越状态,人的本质力量不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因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达到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所以说,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2、论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它有两个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的对峙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敝的澄明之境,是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3、论述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与人类生活、思维、哲学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1、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所指和能指结合紧密,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意象,它本身融合了人作为

主体的感觉和想象。而拼

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是

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

产物。2、西方语言重视

语法,把语言引向了哲学

本体论,凝聚语言的是逻

辑性。表现在句子形态

上,汉语多简单句,富有

跳跃性,可以称之为诗

性,属于抒情语言;西语

则多复句,句子之间粘接

紧密,充满逻辑的力量,

长于叙事和抒情。

4、论述荒诞成为特殊审

美形态的原因。1荒诞之

所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

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

在价值。西方对荒诞的反

思建立在对于历史的拔

正和对显示的批判基础

上,面对与显示的批判计

划是所有审美实践活动

所必然包含的内容。2、

审美成为一种特殊的审

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

美实践活动来反抗显示

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

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

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

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

实践的距离拉近了。3、

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的

审美形态,还有其深刻的

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

造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凡

心里的和反传统的,但实

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

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荒

诞能够成为荒诞的前提

是因为荒诞的存在,而且

人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荒诞的实质。荒诞作为特

殊的审美实践就是在否

定之中建构其审美价值,

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

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

以确立。

5、论述艺术接受的主体

性。1、艺术意象的早创

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

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是接

受者调动主体性因素进

行的意象创造。2艺术接

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

不同的“期待视界“,即

与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

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有关。3艺术品形成的过

程,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登

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

图式化结构,其中有许多

空白和不确定点,给接受

主体的参与以自由。4、

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

品都只提供较模糊、概括

的总体框架,需要接受者

主体性的参与。

6、论述艺术接受的核心、

本质与过程。艺术接受在

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

的过程,因为接受者所欣

赏的是艺术意象,不过这

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

的。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

合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

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

识重建意象,因为符号对

于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

象征与暗示,所以接受者

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

于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

是根据符号的暗示来引

导重建意象,所以意象的

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

问题。

艺术鉴赏的过程则是一

个阶段性的过程,所谓的

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

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

和意义的关系深入发掘

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

化。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

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

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

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是在接受者对艺术有

了直观的了解以后,必须

将接受获得进一步展开

与深化,才能使得意象的

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

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

积极参与,使意象更具有

接受者的个性。悟是主

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

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

对意境的感悟,形式符号

被克服了,接受者在意象

的世界中获得了主体艺

术的自由。但由于接受者

的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

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

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

能达到悟的境界,所以各

种形式的艺术鉴赏指导

活动在现实中就显得十

分重要了。

7、论述审美经验各构成

要素之间的关系。1审美

经验的四种基本要素是

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

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

作用,并相互交织、渗透

和制约。2感知直接与现

实相联系,是其他心理要

素的基础。想象活动是对

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

和组合,需要感知活动提

供一定的表象材料。情感

的渗透使艺术家的感知

活动染上了浓厚的情绪

色彩,契合了主题的审美

需要。理解的因素则能把

感知引向正确的方向。3

审美想象还与审美情感

有着密切的联系。1审美

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

力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

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

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

和内容。3情感活动对审

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

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但其

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4

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

关系是审美理解制约着

想象活动。5在审美经验

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

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

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

引导

8、为什么说意象的生产

有双重的涵义。艺术生产

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

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

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

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

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

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

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

有就是将主体在酝酿中

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

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感

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

体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

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

“悟“的运动中最终获得

外在形式符号,转化为”

有“3意象的从无到有,

美育物态化与物化的实

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

术品的完成,实质上是一

种生产,它的价值首先取

决于凝定在其中的意象。

9、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

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

动。1、审美活动首先是

一种精神活动,它从根本

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

质需求的一种资源的心

灵体验,并且,审美活动

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2审

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

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

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

的、不可重复的,不同的

人面对同一个客体,可以

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就

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

空条件下面对同一个客

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

境界。3、审美活动的具

体内容,永远是随着人生

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深化

和丰富的。因此审美活动

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

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

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

味的诗意世界。

10、意象世界(艺术意象)

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艺

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

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

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主

要有:1虚拟性,虚拟性

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

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

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

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

实的层次。意象可以“任

意“的编造和虚构,有时

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

情常理。2感性。感性是

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

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

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

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

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

就使意象的感性特征。3

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

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

意“与”象“融合一体而

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

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

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

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

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

特征。4情感性。艺术意

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

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

感与“意”有密切联系,

是艺术家熔铸意象的重

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

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

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

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是

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1、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存

在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

验中。1艺术意象是一种

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

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

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

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

意识形态2意象与艺术创

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

和审美经验有本质联系。

艺术创造者都是在已有

表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

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

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

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

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

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凝定

下来,形成艺术品。因此

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

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

活动的过程和成果。3意

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

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

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

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

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

为基础的,他在关照艺术

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

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

收,而是感受的同时加以

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

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

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

对象。

创作主体艺术中的审美

意象,经艺术品这一中

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

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

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

象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

者和接受者的主体艺术

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

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

验中。

如中国古代的诗歌,常常

追求通过暗示性的语言

提供含义丰富的意象,传

达沉稳微妙的情感。李商

隐《无题》“相见时难别

亦难”诗中的蜡炬、春蚕

的意象,在李商隐创作之

时,是由其当时的心理活

动和审美经验决定的。蜡

炬、春蚕的某些特征与其

为情而死的理想相结合,

再配以其他辅助意象,创

造了蜡炬与春蚕极富情

意的形象。其凝固与诗歌

中,在违背欣赏之情是毫

无审美意义的。只有当读

者吟诵此诗时,根据诗人

所提供的意象,联系自己

的审美经验,对蜡炬和春

蚕进行改造,才赋予其奉

献自己、舍己为人等道德

品质。诗人和读者之所以

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

意象,就是因为他们各自

联系自己的审美心理和

经验,而艺术的价值就在

于这不同的创作与接受

过程中。

12、试述美育的目的。1、

美育要使人精神上能够

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

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

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

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应

自然的和谐境界。2美育

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

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

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

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

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事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可见,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13、论述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虽然发生认知论原理是就认知心理而言的,但其中的同化与调节对审美心理图式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其次,自我调节审美有自觉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二是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节,而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中完成的。

14、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为: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品是在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从事、丰富、发展意象,是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主体不再执着与符号的形式,而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15论述审美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

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

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

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

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

体的文化。东西方由于文

化精神的差异,导致审美

形态也有所不同,具体体

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的

关系方面,哲学思想更为

重要。1审美形态与宗教

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

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艺

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

长期受到古代希伯莱教

和基督教的影响,注重对

人生终极价值观的追问,

上帝和理性成为西方哲

学史中最重要的两极,审

美活动最初也与宗教活

动密切相连。中国的审美

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

征,和西方相比,审美形

态的形成发展与宗教关

系并不密切。2审美形态

和哲学的关系。西方审美

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

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

响。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

千年不变,变化的只是在

原有的基础之上的完善

和修改,天地、天人、阴

阳、文武等都贯穿了“中

和”思想,形成了“中和”

的审美形态。

16、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

化育?中国古人认为,美

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

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

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

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

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

完善自我的人格。虽有

儒、道、禅之说,但其美

育思想在这一点上却是

一致的。1孔子以“六艺”

教学生,其中“乐”是专

门的美育课程。乐的美育

方式是感化,乐化的目的

是和谐,从此进入一种顺

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

谐境界。2道家追求的理

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

到达更高层次的人与自

然的和谐。主张“至和”,

精心虚静,达到独与天地

精神往来。艺术的创造和

欣赏过程就是主体涤荡

心灵,完善自我,合天地

之道,达人际之和的过

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

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关

照和享受。3禅宗更注重

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

自我领悟,从美育的角度

说便是“自己感化自己”,

从而使自己跃身大化,与

宇宙融为一体,现实出一

种异常恬淡、宁静的心

境,在不动声色中陶冶了

人生,在审美中成就了人

生。在具体方式上,禅宗

注重渐修顿悟,就是始终

不脱离感性,是浸泡在感

性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

的结果。

中国的儒道禅在美育思

想上都采取了“化育”的

方式,可见,美育对人性

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都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

程。

17、论述美学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

美学史上的各种美学都

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中国

当代的美学理论毫无疑

问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

就是应当以马克思的实

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构成

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1、

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

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

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

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

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

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

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

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

通向美学的桥梁。自由作

为哲学范畴,根本含义是

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

为基础、包括审美活动在

内的全面的人生世界而

获得的超越和解放。因

此,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

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

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

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

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

环节。人在实践中,在内

不受功利欲望的支使,在

外不受他者他律的限制,

而全身心沉浸于天地万

物一体的关系,与天地万

物一道。

18、试述审美形态与人的

思维方式的关系。审美形

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

的思维方式之间有密切

的关系。由于人类各民族

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

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

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的特

点。1、就中西思维方式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

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

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

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

来,其主要特点是天人合

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

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

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

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

方法是触类旁通、神与物

游。重视通过对象的描述

来把握隐藏于现象世界

之后的意义。2、西方古

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

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的

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

维为主的特征,主要表现

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

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

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

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

纳和演绎。逻辑思维的成

就以系统知识的形态反

映出来,也就是把现实事

物看作是无限细小部分

所组成的复合体。

19、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

基础?1、美并不是先于

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

只存在与审美活动中,只

有在审美活动中它才得

以生成,并真实地显现出

来。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

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

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

种特殊价值。因此,审美

活动是比美这一范畴更

具有优先性和根本性的

美学基本问题。2只有在

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

审美主体的性质3就审美

而言,正事人的对象化活

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

象及与之相应的审美主

体,确定了主客体之间审

美关系的规定性。

20、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

过程。根据审美经验与审

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

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

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

构成阶段、评价阶段。1、

呈现阶段。这是审美经验

的第一个阶段,它借助感

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

把握,使对象在主体的意

识之中呈现出来。感知活

动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

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

点就是它是以审美的态

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

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

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

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

日常的功利性和实用态

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

照,欣赏的态度。这是一

种特殊的主客体之间的

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整

个身心来与对象建立关

系,到达水乳交融,密不

可分的合一忘我状态。2、

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

成阶段中非常重要,而想

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

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

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

间的浑然一体,形成审美

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

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

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

的格式塔。其实,它们并

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而

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

方面。3、评价阶段。审

美体验的的最后阶段是

评价阶段。主体从自己的

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

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

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

这个阶段主体的理解力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审美

理解可以抑制处于实际

体验本源处的想象力,松

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

结成的纽带。审美理解还

需要把握审美对象所体

现出来的深度和意义。

21、怎样理解美学是一门

综合性的人文学科。1、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

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

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人文学科。把美学划

归于人文学科,理由如

下: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

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的研究对象不一样2美学

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

和方法也不同3在研究方

法上,现代社会科学越来

越走精确、量化的道路,

加大其与自然科学的联

系,而量化的方法对人文

学科就难行得通,对美学

就更加不适用。2、美学

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

科。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

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做

孤立地研究,他和很多学

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

透、影响和综合。美学最

初依附于哲学,所有的美

学理论都有它的哲学背

景,哲学是美学的根基。

美学与艺术有有分不开

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

为中心的,并且不断从各

种艺术中吸取营养。它和

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联系,

因此,美学是一门综合性

的人文学科。

22、论述美学学科的孕育

和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即最先形成审

美意识,其次是从审美艺

术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

又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

的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

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

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

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

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

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

自觉。2、美学思想奠基

于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

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

征和规律比较自觉的理

性认识,它以明确的理论

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

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

考。3、美学学科奠基于

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

他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

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

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

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

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

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

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

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3、论述审美活动是人的

基本存在方式。我们说审

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

动和生存方式之一,实际

上是讲审美活动在人类

所有活动中的地位问题。

1、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就

是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

动是最基础性的实践活

动,而审美是这种实践活

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

重要的组成部分。2、审

美活动和人生实践是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

地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

践中。3、人的生存与发

展实践需要美。审美是满

足人的精神需要和享受

的重要方式之一。审美对

于个人追求精神的资源、

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

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

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实践

活动,特别是物质生活活

动所无法达到的。4、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

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

全、充实的精神生活。5、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

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

源泉的。审美的创造和欣

赏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综上所述,审美活动是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

24、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是因为: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3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的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的自然的人化。

25、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的关系。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曲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形式。悲剧、喜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多艺术形式之中,但同时更多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2、作为戏剧形态的悲喜剧是其作为审美形态的成功呈现,被理解家以其为例进行分析,但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悲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3、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它们包含历史与现实、心理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效果等一系列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人类的审美活动以足够的丰富复杂性。4、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的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5、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

26、论述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看,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合感性显示,它理应包含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它既包含有肯定性的一面,即对美的发现欣赏,也有否定性的一面,也就是对于丑的揭露

和鞭挞等。2、美的过程

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

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

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

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

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

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

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27、试述审美经验的理论

发展过程。1、古希腊哲

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

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

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但在一些思想家那里还

是形成了某些审美经验

理论。2中世纪美学在根

本上是神学的一个组成

部分,因而其对审美经验

的看法也有着神学的烙

印。3西方近代美学随着

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其研

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

验的探讨,这在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中表现的尤为

明显。4、现代西方美学

在审美经验问题上明显

表现出对近代美学的连

续性。5、当代西方美学

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作

为研究的中心客体之一。

28、分析审美经验的主要

特征。1、直观性。其特

点是生动性、具体性、直

接性。其局限性是只能把

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

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

握本质。因此要真正认识

事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

进行抽象的思维。2非功

利性。从审美对象的角度

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

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

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

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

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

发生任何关系;从审美主

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

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

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

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

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

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

素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会

损害或减弱人们的审美

愉悦。3超越性。超越也

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

努力可以不断的提高自

己的知识修养和思想境

界。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

一种人生的实践活动,其

作用是人们获得审美愉

悦的同时,不断的在审美

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

越自己。

29、试述审美经验各构成

要素的特点和作用。1、

感知。感知活动实际上是

感觉和知觉的总称。其

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

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

能够通过感觉材料的加

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

象的完整把握。感知的主

要功能是使审美主体与

对象之间出现一种物我

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

系。2、想象。想象是人

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

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

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

维表象的过程。在审美经

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

素,是人类一起艺术创作

和审美的必要条件。3情

感。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

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一

方面构成了其他各种心

理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

方面又是它们进一步发

展的动力,同时,它还作

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

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

而使整个审美活动都显

示出明显的情感色彩。情

感活动产生了两方面的

后果,即一方面是人的感

觉和情感的人化,另一方

面是自然的人化。4、理

解。审美经验虽然是一种

感性的直观行为,但却离

不开理想因素的参与,因

而同时是一种本质直观

行为。它不仅要形成关于

对象的感性形象,而且要

超越性地把握对象的意

义,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具

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

评价。审美理想具有非概

念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30、艺术意象是如何生成

的?艺术意象的生成过

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

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1、

意象的孕育是这一过程

的开端。它来自于主体对

对象世界的感动、感应而

引起内在情感的激荡,同

时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

虚静的精神状态,即排除

功利杂念,使日常自我暂

时退隐,能在审美状态下

以虚空心胸接纳万物,孕

育意象。2、意象孕育成

熟后,就进入意象的生产

阶段。意象的生产意味着

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

物态化好物化的表达,使

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

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

艺术品最终得以生产。

31、论述艺术接受的主体

性。1、艺术意象的再创

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

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是接

受者调动主体性因素进

行的意象创造2、艺术接

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

不同的“期待视界“,即

与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

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有关。3、艺术品形成的

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登

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

图式化结构,其中有许多

空白和不确定点给接受

主体的参与以自由。4、

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

品都只提供较模糊、概括

的总体框架,需要接受者

主体性的参与。

32、结合我国古代美育思

想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1、诉诸感性。美育特点

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

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

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

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

而激发共鸣,达到提高人

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

灵的目的。孔子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

不如乐之者”美育就是使

人乐的教育,美育是在满

足人的感性需要的前提

下感化人的。2、潜移默

化。美育主要是一种“化

育”,中国古人虽有儒、

道、禅之别,但在美育思

想上都采取了化育的方

式。儒家采取美育的方式

是“乐化”,道家追求的

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主

张至和,要求达到更高层

次的天人和谐。禅宗的美

育方式是注重自身的修

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

悟。3、能动性。在美育

过程中,审美主体不只是

被动的受到感发,而是有

着能动性与创造性。在审

美活动中,对象的价值因

人而异,柳宗元曾说“夫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同一种审美对象在不同

的主体面前会激发不同

的感悟。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金融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金融学) 1、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收支包括哪五个方面的货币收支体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并举例。 3、货币的职能有哪几种? 4、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5.简述汇率的决定: 6.简述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7.简述汇率决定说有哪些? 8、论述各汇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9、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0.简述现代信用的形式 11.利息的实质 12.商业信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3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4、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15.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16金融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17、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18、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9、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20、请列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21论述商业银行三大业务,及其相互关系。 22、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什么? 23、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4、中央银行的类型 25、试分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 27. 论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28.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29.金融资产的特征有哪些? 30.简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并列出主要的金融工具。 31.简述目前较为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及其特征。 32.设计一张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流程图,并对金融市场这个大系统进行分类介绍。 33.就证券市场进行分类,并介绍各市场的功能、主要特征。 34、简述金融市场的风险类型。 35、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 36.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7.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的异同点。 38.证券交易所内证券交易的程序。 39.简述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40.简答实际利率理论的内容 41.简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答: 是美, 而是审美活动, 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2)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 ;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 ;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0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①它是情景交融, 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 答: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答: 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

设计美学 简答题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6)设计美学的类别有哪些? 7)你认为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设计有何意义? 8)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主要内容 9)现代主义设计美学的思想及其意义 10)20世纪30年代德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2)20世纪20年代北欧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4)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论述题) 15)包豪斯设计学院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16)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理念和成果 17)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8)乌尔姆设计学院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19)乌尔姆设计学院在现代设计史上的意义 20)欧洲设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21)美国现代主义设计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2)美国现代主义设计体系的主要内容 23)美国“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影响 24)欧美两种设计体系异同及其原因是什么?(论述题) 25)现代主义总场景如何转向后现代主义总场景? 26)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27)后现代美学观念有哪些?(你如何理解后现代美学?) 28)后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是什么? 29)绿色设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0)后现代设计形成了怎样的多元化设计面貌 3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 32)请以具体案例分析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33)你如何理解现代设计发展中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论述题) 34)全球信息网络化对社会有哪些危害? 35)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36)现代设计的两大体系是什么? 37)非物质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点 38)当代设计美学观的主要内容 39)大众文化的特征 40)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关系 41)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的主要内容 42)“孟菲斯”设计小组的主要内容 43)青蛙设计的主要内容 44)当代商业设计恶俗美学的批判主要表现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名词解释 1、形态 P12 ?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2、结构 P14 ?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3、结构的层次性 P15 ?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P15 4、结构的有序性 P15 ?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p15 5、结构的稳定性 P15 ?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6、产品的功能 P17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 7、感觉 P18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8、知觉 P18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良好图形 P25 ?所谓良好的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 10、同形论 P26 ?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经验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1、技巧 P35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 12、产品技术 P38 ?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13、生产技术 P39 ?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整理版自考——美学论述题汇总

自考——《美学》论述题汇总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答: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①审美关系不是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关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③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常常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 ④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主,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答:以中国国画为例,分为四个结构层次: ①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媒介。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