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瑰宝:三星堆古蜀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瑰宝:三星堆古蜀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瑰宝:三星堆古蜀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瑰宝:三星堆古蜀玉器

核心提示:民间收藏三星堆玉器可以用“造型之优美,做工之精湛、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十六字加以概括。

一、引言

从2001年开始,我们陆续在杂志上从非考古专业角度发表了数篇论文来讨论三星堆的古蜀玉器。研究玉器尤其是古玉器,离不开矿物学的介入,2006年,我们又提出用矿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古玉的次生变化,从而确定古玉器的真伪。因为,有些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用人工方法现今是不可能合成出来的。这就是矿物学用来鉴别文物的独特之处。这种鉴定,必定要有高科技手段作为依托。

在浏览近10年以来出版的各地出土的玉器图集之后,尤其是最近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共15大本),纵观作者们提供的玉器实物照片如何精美,假若将这些出版物中的玉器实物照片与成都地区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实物进行对比之后,可以用“小巫见大巫”一词来形容,我们前述发表的论文中,只公布了70张照片,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把民间收藏三星堆玉器可以用“造型之优美,做工之精湛、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十六字加以概括。

二、历史的回顾与现实情况

当人们提及三星堆玉器时,不得不想起了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的名字叫做戴维·格罗斯科特·格拉汉姆(David Grockett Graham),中文名字叫葛维汉。据报导,此人于1884年3月21日,出生在大洋彼岸的阿肯色州的的一个不大富裕的家庭,中学时代对神学与宗教学发生了兴趣,他大学毕业后于1911年动身到中国,在有一定中文基础之后于1913年进入四川宜宾进行传教士的工作。1918年、1931年曾两次返国“充电”,先后获得了宗教学硕士及考古学博士的衔头,由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十分重视华西大学博物馆的建设,此前已有一批四川西部文物运往美国。葛维汉于1932年来到了成都华西大学任教授,并与另一位传教士戴谦和教授(Prof. Daniel Sheets Dye)共同筹建了华西大学博物馆,葛被任命为馆长。1929年春,广汉中兴乡月亮湾农民燕道诚因溪流淤塞,在离家不远的小树林中挖车水坑时,忽于溪底发现一坑玉(石)器,共400余件,其中有璧、璋、琮、钏等,四年后的1933年,燕道诚卖给当地驻军陶宗伯团长五件玉器(一说送给),其中有玉琮一件,

后陶又将所获赠与华西大学博物馆,当时在广汉的英国传教士A.H.Donnithorne(董宜笃),也从燕家购的一个玉琮,后亦赠与华大博物馆。

1932年,成都的金石学龚熙台从燕道诚家购得了4件玉器,着有《古玉考》一文。

1932年,葛维汉得知“广汉玉器”消息后,曾发函给在广汉传教的董宜笃牧师询问,打算前往广汉考察,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直到1934年春,当时的广汉县长罗雨苍发函华西大学博物馆,请葛维汉前往广汉发掘考察。此时,葛带领林名均一同前往广汉,因时局原因当时只工作了十天,结束后,葛维汉撰写了“汉州考古的初步报导”一文,这是三星堆科学考古的最早报导。在郑德坤所著的《四川古代文化史》一书中,对“广汉文化”的玉器、石器均有详细叙述。

1948年,葛维汉退休返美,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的传教士成了名符其实的“四川通”,1962年,与三星堆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这位老人驾鹤西去,享年77岁。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古玉专家告知,他于2005年秋曾应邀专程赴美拜访一位四川藉的华侨老人,老人曾在30年代住成都,有幸获得数件三星堆文物(玉器、青铜器)带出境外,这位专家鉴定后,确定是三星堆的文物(玉器、青铜器)。因为这位专家于2000年在成都与其它二位专家参加了一次民间三星堆玉器研讨会,他早已见过三星堆玉器。因此,他确定老华侨收藏的文物确系三星堆的玉器青铜器无误。由此可见,早在30年代,三星堆的玉器早就流失了海外,至今在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等都有。本文作者在台湾访问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台北的私人博物馆中均见有三星堆玉器。但某些私人藏品中也有仿品,有的还把仿品当成真品上了书。在香港的古玩市场的地摊上也有三星堆的小件玉器出售。

总之,三星堆的玉器早在30年代就已流失海外,认为只有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是否是祭祀坑值得怀疑)出土的玉器才是正宗、权威的观点应当彻底抛弃。否认民间有真正的三星堆玉器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不可否认,民间有一些仿品,我们也见过),关键的问题是要认真研究出现在民间的三星堆玉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全盘否认是要犯错误的,甚至是犯罪的,因为你漏过了历史的重大发现。司母戊鼎是1939年几位农民兄弟在修理田坑时挖出来的,并不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就我们所知,除成都地区(含金堂、青白江等地)以外,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南京等地,收藏三星堆玉器的民间收藏者不在少数,按考古界的说法,三星堆古蜀国立国有2000年左右,而立国只有265年的清王朝,据报导,其收藏的玉器约有20000余件,那

么立国有2000左右的三星堆古蜀国,难道只有现今三星堆博物馆及四川大学博物馆保存的那少得可怜的玉器藏品?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应当着重指出,一些古玉专家,眼睛只盯住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的玉器,这是应该的。但对民间收藏的玉器不去研究,一概否认,拒之门外,考古界的排他主义是十分有危害的。一位写中国上古史的专家,写了一本上古史考证的历史书,其中写道:“三星堆文明不见文字……”。我们曾写信告诉这位专家,三星堆的玉器上有文字(据收藏者告知约1000余字),有的还是在叙述一件事情。在玉版上还有格律诗出现,这可以把中国诗歌历史上推到5000多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当然我们不是专业考古人员,只待专家来破译。

从我们所知道的情况来看,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离不开对三星堆文物(玉器、青铜器、陶器等)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等的研究,但尤其是应该对三星堆玉器全面的多学科地研究,它可以揭示中国的美术史,雕塑史的渊源,很有可能揭示中华文明史的曙光。

三、实物证据

当人们提起三星堆时,就只想到它的青铜器,而对它的玉器则知之甚少。其实,三星堆的主体文化内涵是它的玉器,三星堆的文物顺序是: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而玉器是最能反映它的文化内涵的主体。我们在过去的论文中,公布了70张三星堆的玉器照片,这只是成都地区民间三星堆玉器藏品的冰山一角。从照片中,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久远的年代,三星堆古蜀国的劳动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去雕凿成留给后代的精美玉器,留给后代们的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

从照片可以看出,三星堆古蜀国人民在文字不普及条件下,只能用具体的实物来纪录下他们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大型的祭祀活动,(有玉版浮雕、××块的长卷),大型的战争场面(有玉版浮雕××块),打猎、庆丰收活动(有玉版浮雕××块,还有格律诗的玉版浮雕(××块)等等。当然其它方面的玉器(如:玉人头、玉琮、玉璋、玉戈、玉马、玉立人等等),也十分丰富和多样化。

如此多的形形色色的玉器出现在三星堆古蜀国,绝非偶然,这充分说明,在文字还不普及的时代,只能用实物(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来反映当时社会在经济的(打猎、耕田、制酒、叉鱼等)、军事的(战争玉版浮雕)、政治的(大型祭祀玉版浮雕),文化的(有文字的玉版浮雕)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而这些玉器上的图案,是现代人根本不可能构思出来的。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客观存在的东西,才能反映在当时的艺术品上,而这种艺术品最好的能

够保存于世的,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文物(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它真实地、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情况,这点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也是社会文明的具体表现之一,文物是无言的历史书,我们从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社会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可想而知,当时玉器上有酿酒的浮雕,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人们如何去酿酒?有人认为,酒是人类文明的记载器。美国宾州大学的考古学家破译了河南贾湖遗址中我国古代的古酒配方,认为中国这种酒有9000年历史,他们把复制的这种酒称为“贾湖酒”。

四、我们的浅见

近几年来,讨论中国古文明的著作很多,如“中华文明史”(朱学勤,2006)“中国上古史文明考证”(汪林昌,2005)等。

在这些发表著作中,大量引用古文献中的资料,这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对现实实物的研究更为重要。因为古文献中对现实的实物(包括出土的和民间收藏的)是根本不可能去描述的,谁能说今天中国地下的文物都发掘完了?中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的研究就到此为止?新的出土文物往往会改变人们的看法,因此与自然科学一样,考古学也应有超前思想,这种超前思想是建立在客观实物(出土文物、民间收藏物)的基础之上。就自然科学而言,随着对实验技术不断进步,对极端条件下生命体的发现与研究等等。“相对论”与“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理论都会受到严重的挑战,更何况我们远远还没有把中国地下文物发掘(发现)完?因此,考古界的某些固定的看法还会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出现新的理论。考古界过去一直认为只有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高峰?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那只有6.5Kg 重的玉琮就被考古界认为是“玉琮王”了。但是,当你看了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时,你就会觉得,红山、良渚还有其它什么出土玉器根本就不在话下,绝对不可能与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比媲。三星堆玉器真正地反映了当时三星堆古蜀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红山、良渚文化玉器则只是社会生活的局部表现。在文献中,我们早就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如果说良渚文化玉器的精美程度、艺术水平要高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话,那么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更要高于良渚玉器一筹,三星堆玉器的民间藏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中国玉器史上的顶峰!在中国,可以说没有那一个朝代的玉器能超过它,其中蕴藏着很多远古时代的信息等待人们去破译。我们这一看法是有根据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大量民间的三星堆玉器藏品。民间三星堆玉器比起红山玉器,良渚玉器或其它出土玉器更为久远。一般常识认为,朝代愈久远,它所制造的玉器产品更原始。愈到后期则愈精美。其实则不然,要具体地分析,自从中国文明出现之初,王权的权威就统治最初形成(建立)的国家,那么为王权服务的一切意识形态就

被视为神圣不可愈越的法规。这一规律,在中国从国家的形成,直到近代毫不例外。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就是四川省平武县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的“报恩寺”。据文献上记载,是1440年开工建造,1446年建成,原先是一位当地土司想当皇帝,要修一个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一样的建筑,后来有人报告了北京,皇帝知道后要追杀这位土司,这位土司很聪明,立刻把这个宫殿修改成寺,并改名为“报恩寺”,以表示感谢皇帝不杀之恩。这个至今有560余年的历史寺庙还在,本文作者曾二次去考察过,十分雄伟壮观。

三星堆古蜀国是典型的神权与王权统治的国家,那高大的玉立人我们发现的有2.××米高,此外还有1.××米、1. ××米和1. ××米等等数座,小的也有60~70cm,这些立人造型各一,有的身上穿了燕尾服,还有文字,有的站立在一个乌龟上,或方尊上,也有文字。这些文字至今尚未破译,如果把这些文字破译之后,真像也就大白了。余秋雨先生说的好,破译了甲骨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商王朝。那么,当我们破译了三星堆古文字时,是否也会发现一个比商王朝更为久远的王朝呢?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在一个神权王权至上的国度里,当他的臣民们不断向外迁移时,他(她)们把文化也就带到其它地方去。例如,在越南就发现了三星堆的玉璋;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上发现有三星堆的文字;在齐家文化的玉器上也发现了类似于三星堆玉器上的文字,等等。在新近出版的《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一书,该书p18的图考古界认为是玉龙,该玉龙是湖南孙家岗遗址发现的,我们将该图与三星堆玉器上发现的凤鸟比较认为,该玉龙实为三星堆玉凤鸟衍变而来,不是玉龙!在《齐家文化玉器》一书中,该书的102图的牙璋与三星堆发现的完全一样,P157的玉鼎在三星堆玉器中也有类似物,从而说明,它们与三星堆文化有渊源关系。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器以玉琮为主。一位收藏者告诉我们,在川东北的达川等地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玉琮,其实物我们在他家看到了。他认为,长江流域沿岸是文化交流的“航道”。实际上文化的传播是随人口的迁徒而带走,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异地时,它不完全照搬不变,而是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或保留或发生变异,有时会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文物,但不管如何变异,其原始的影子还是有所保存的,这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王权或神权的权威,不敢超越古老的规矩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至今为止,在王权统治区迁入到另一处的人们,其所雕凿的玉器,无论从工艺水平、造型优美、器型种类众多,等等,都不会超越王权思维的框框。这就是为什么三星堆玉器是中国历史上的顶峰,在世界其它地方出土的玉器也不能与之相比。它那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山形、水系等都十分明白反映在玉器上,就是十分门外汉见了,都是人见人爱,更何况考古学家、美学家、雕塑学家见了都口瞪目呆。中国古代的美术、雕塑技术,在远古时代就达到如此辉煌成就,真不可想象!在如此远古时代文明就出现了,难道中国历史只有5000年?在《路史》、《史记》等文献中,都明确记

载:黄帝氏族与蜀的渊源关系,黄帝儿子生于四川,并娶了四川女子(蜀山氏)为媳妇,黄帝原配夫人就是四川盐亭人,有的文献中甚至提出:早在伏羲时代,蜀的部落就已经形成,他们的活动地区就是今天川西北的岷山地区,直至甘肃南部的陇南地区。据《绎史·卷三》

叙述:优羲氏本人就出生在成纪人(即今天的天水市),在甘肃省的夏河县至今供奉着四川先王蚕丛神位像,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蚕丛后代沿陇南而下进入四川岷山山脉直至成都平原。我们绝对要尊重客观事物,在考古学界,所有新的观点、理论,都应该是来自地下考古的发现和史前遗址发掘。与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的发明、发现、创造是建立在科学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有新的观点、理论和发现,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要不断地有所发明,发现、创造,否则社会不会进步,当人们看到那十分优美、造型别致、文化内涵深邃的三星堆精美玉器,就用我们所学到的一点有限的科学知识,去评头论足“古人是不可能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来”,事实告诫我们绝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你知道30万年前的“北京人”是如何磨制骨针和打孔的吗?天干地支为何就是60

年一个轮回?是现代人排列组合出来的吗?有人研究过,天干、地支早在黄帝之前就产生了[9]。三星堆古蜀国人在那远古时代,就运用对称性原理,透视学原理和几何学原理雕凿成了精美的玉器,用十二生肖的动物和常见的三星堆玉人头结合在一起雕凿成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从未听说过的事情!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饭吃,那么气候观察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远古伏羲氏时代就专门有观天象的官员负责观察、记录天象变化、植物生长的规律,物侯学、气候学就此产生。与此同时,逐步就有现今的24节气的出现,这只有积累大量的物象、天象数据这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中(可能要数百年甚至千年)才能总结出来。在三星堆玉器上,就有表现古蜀国人打猎、叉鱼、播种、犁田、晒衣物、酿酒、丰收跳舞的玉版。稍有一点知识的科技工作者看到了这些图案都会为之震惊。在三星堆古蜀国的统治者们,早已解决了人们吃饭穿衣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人们才有时间从事其它行业(如:制陶业、玉器业、青铜业、服饰业等)的工作。因而雕凿玉器就有专门的手工艺人来进行创作,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国的文明起源可能早在三星堆古蜀国的那个时代(或以前)就出现了。可能应该在夏代之前,甚至更为久远的时代。因为当时三星堆古蜀国的匠人(手工艺人)已经把十二生肖用于玉器制作。

1961年,法国出版的《大罗拉斯百科全书》、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1978年前苏联出版的《苏联百科全书》以及1979年原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对“文明”都有表述,概括起来,所谓“文明”,是“先进的民族在集体生活或某一历史

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从另一含义来说,是“指当人们脱离了人类原始群居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与完善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按照上述的概念,三星堆古蜀国

早就进入了文明社会,还用得着我们再去讨论什么是文明,文明如何产生,文明的要素等等,三星堆古蜀国早就把他们社会生活的一切现象明明白白地表现在玉器制作上。按照现代考古界的观点,城址、青铜器、文字就是国家、文明的表现,三星堆古蜀国早就超越了这个范围。三星堆古蜀国,不但有城池,有巨大的青铜器,也有他们的文字,后者只是我们还未破译。

中国文明是一种没有外界影响而独自发展起来的,它自诞生之日起,其脉络一直延伸至今从未间断。它的发祥地很可能在中国西南(云、贵、川、藏高原)和西北及陇南地区。这些地区是亚洲高原东南部的一部份,它可能是人类的发详地(贾兰坡1984,马修1911),因为这些地方发现有从300万年至今2万年左右的古人类的化石,有大量的史前遗址及岩画,有逃过冰川劫难的孑遗动物——大熊猫和可供食、药用的植物桫椤等,又有良好的气候、生物和生活环境,完全适合人类进化的三个阶段,这都要归功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升起。当人类出现在地球某一区域时,在进化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部落人群由于客观条件的具备,最先进入文明时代,这个过程是食物条件改变引起的智力变化、生产实践、知识累积、认识世界的过程,时间大约要数万~数千年,三星堆古蜀国的先民们可能就是最先从高原逐步进到平原时,在吸收了先辈的智慧之后而进入文明时代的代表,他(她)们才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文明的发源地我们认为可能是集中在一个地方(区域)就如同自然科学的理论一样,首先是某位学者(或某二位)先提出(例如:相对论和弦理论等),不可能全球有数十位学者提出同一种理论,文明发祥地也是如此。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及人口的增加,就要向外传播。这种传播在古代就是人口的迁移,这种迁移的过程就是文明向外延伸的过程。

五、结论

本文作者并非考古、历史专业的,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只能就所见到玉器进行初步的描述,更深刻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等历史学家、考古学、文字学家等去完成,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报导,是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不要一概否认民间藏品,而要重视它,不要拒绝它。“藏宝于民”,这是目前国人的共识,历史上某些重大发现,往往就是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了质的飞跃,新的理论、观点就出现了,或者纠正了过去的看法,使之更接近于历史本来面目。然而事实是,在科学研究上,对一些重大的问题观点,往往少数人敢于突破前人的框框,但这完全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物(实验)做为依据的。如果我们发现的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只是少数的几件(5件~10件),这引起学术界的怀疑是正常的。但实际情况是,据我们所知,民间收藏三星堆玉器其数量保守估计不会少于2000件,而且就我们所见者均无(几乎无)重复的。造假者若要造出如此众多形态不一,构思巧妙,内涵深邃的玉器是绝对不可能的。首先要有足够的材料,其次要有

一定的工艺水平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希望那些否认民间三星堆玉器藏品的专家要慎重,否则是会犯错误的。在现实生活中,谁接触、掌握同类器物越多,上手的标本(实物)愈多,谁就最拥有对该门类藏品鉴定发言权,只要对藏品真伪特征的实践把握准确,就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纵然是一位考古学博士或者是某博物馆的专家,如果他(她)接触的某类实物愈少,而且又缺乏现代高科技鉴定知识,包括材料学、工艺学的知识,肯定是会出差错的,在现今的古玩市场上,很少见到有考古学专业及博物馆的专家去光顾。当然,不可否认民间也有仿品,但是要具体分析它。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玉料藏量非 常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由于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开始制造,中国的玉器 制作技法特殊而先进,造型纹饰典雅,内涵丰富而深蕴。玉器在中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 作用。 一、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类别 1礼器:主要用于祭祀神灵,也作朝聘符节等。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 2仪仗器:原是工具或武器,但不实用,而是在王室典礼中使用以增强威严感。有玉釜、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 3佩戴器:式样繁多,用以佩戴。有饰耳的玉玦、饰颈的玉璜、饰发的玉簪、饰腕的 玉镯、饰腰带的玉銙、饰剑的玉剑饰等,以及悬挂于身的玉龙、玉幉(巾应为韦)、 玉人、玉动物等,有些组合为成套配饰,是贵族的重要仪饰。 4丧葬器:专为死者制作的以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有玉衣、玉琀、玉握、玉塞等。 5陈设玩赏器:纯作艺术欣赏。有玉人物、玉动物、玉仿古彝器、玉山、玉如意、玉 插屏等。 6实用器:日常生活品有束腰的玉带钩、玉杯、玉碗、玉盘、玉壶等,还有玉镇纸、 玉笔筒等文房用具。 二、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1玉器是财富和权力的代表 在古代社会里,玉器大多被上层贵族所占有,而下层的平民百姓一般不拥有或很少 使用。从出土的古代墓葬中可以看出,氏族首领、王侯贵戚等往往随身陪葬大量精美 的玉制品,不但反映出奢豪的经济财力,还显示出特殊的政治权势。在礼法确立以后,用玉的等级名分还被严格地区别限定,并形成系统的使用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等来表明其品位的高低,社会各阶层人士则按照贵贱尊卑,分别执 佩不同的玉以表示身份。 2玉器是宗教神明的使者 古人把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的法物,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以此祈求护佑。并相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攮除灾祸的特殊功能,因而将其制成各类护符,随身佩挂, 借以祛除不祥。或制成葬玉,用来保护尸体不朽,甚至认为食玉可以益寿成仙。

中国玉文化

中文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关键字: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基石;红山文化;四大名玉 正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1.新疆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当之无愧的“玉石之王”。特点:“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 2.河南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得名,又称南阳玉、独玉,属于一种蚀变辉长岩。特点:独山玉色泽艳丽且颜色比较丰富杂,有白、绿、黄等色,硬度高。 3.辽宁岫玉:又称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得名,属蛇纹石质玉石。特点: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色和白色等,具备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4.湖北绿松石: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特点:呈淡天蓝色蓝到深蓝色,也有绿色和浅黄色等,不透明,具有油脂般细腻的色泽。 说到中国的玉文化,不能不提的是出土“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0803040120 08翻译陈小梅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起,对玉就有了较明确的认知,至东汉才在总结前人认识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玉的科学性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确认为: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玉有五种道德品性。这第三项内容是古人的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传统。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看成“玉器”这一专用词语的最早依据。它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玉必须经过雕琢才能造成器物,即规定了玉器的雕刻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玉具有超越于玉璞的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等。但我们仍然要对有些人引用时只用“石之美”,而去掉“有五德”则说是不可取的错误。同时还要指出,许慎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玉——闪石玉,且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介入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我们细嚼玉器所蕴涵的社会学和美学意境,就会发现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综合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了神秘化的美感,这种神秘化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化的独特审美趋向,由此,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了解历代玉器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要深入探讨其主干和精髓,挖掘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特色是关键所在。中国玉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门径有一

古代玉器艺术

中国古代玉器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接触到一种比较坚硬、美丽的石头,可以佩戴,可以装饰,它晶莹剔透,有黄色、白色、绿色、墨色等,他是什么石头?玉石的开发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我国的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现始,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了七千余年。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圣洁、高贵、美丽、坚贞,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古代先人认为玉乃“上天之石”,成了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还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象玉如意就是一件典型的工艺品,所以中国人和玉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解的姻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玉文化。 象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以前叫石头记,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一块石头的传说,贾宝玉的前身就是一块玉石,因为眷恋红尘,才投胎到人间,林黛玉侧是玉石下的一棵仙草,而贾宝玉转世为人时口里还含着一块玉。 玉石的形成: 1.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2.“女娲补天”--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之石散后落在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 玉的文化蕴涵 1.玉是权势的象征真玉稀缺难得,古时被认为是神物,因此,玉宝曾经是天命王权最高利益的神灵牌位,是旧礼教纲常的标签索引,玉作为中国儒释道三教通用的崇信之物,沉积着历代统治阶级的追求和祈望。此点在成语中有突出的表现:“金口玉言”代表至高无上的帝王君主,每句话都是人民的“真理”;“金科玉律”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也是神圣不町更改的。龙庭殿宇的“堆金砌玉”,上达天帝下绕宫廷,古代神乐的“金振玉声”等成语已将我国古代的王权、神权烘托的无以附加,秦代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谁得到它,谁才是真命天子。 2.玉也是财富的像征盘庚把贝和玉连称,凡古代玉璧皆价值连城,为了占有,不惜发动战争,“完璧归赵”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故事.赵惠王得到楚国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垂涎欲滴,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城邑来交换。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秦昭王收璧后不再谈换城之事。蔺相如略施巧计使和氏璧重归于赵国,从此典故广为流传,可见当时美玉价值连城,绝非夸张。此外,“堆金积玉”、“金玉满堂”、“锦衣玉食”等成语也都说明玉的财富像征意义。 3.玉是人才和道德的像征人的美包括形体,才智和道德等方面。“亭亭玉立”、“美如冠玉”、“冰肌玉骨”,“粉妆玉琢”等是对人体美的表述;“璞玉浑金”、“冰清玉洁”、“被褐怀玉”、“一片冰心在玉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等为人的品德高尚的表述;“怀瑾握瑜”、“金友玉昆”、“金玉满堂”等是对人才华出众的表述;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喻虚伪表里不一的人的成语。 4.玉还是和平的像征我国远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开创了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玉器时代。今天已不存在玉兵器,但历史却留下了,为防止“玉石俱焚”,采用“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政策.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等成语。 5.玉和玉器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中国古代玉文化

中国古代玉文化 第一集美丽的石头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征集国徽的设计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集中在两份设计稿上,其中的一份是日后新中国的国徽,而另一份方案则是由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它的主体是一块圆形的玉璧,上面装饰着麦穗、齿轮等图案。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而玉文化已悄然融入到了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当人们回首这段半个世纪前的关于国徽图案征集的往事,人们会发现,这个民族的文明似乎始终与古代玉文化息息相关。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文明的进程,似乎也都与古代玉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 2006年9月2日,一场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玉器展览在北京举行,那些从民间征集的古代玉器藏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的年代跨跃了5000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形容玉器,而所有与玉器相关的词语也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中国人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凡是带有玉字的词都是好的,玉就是美好的一个代表。 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 直到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执身如玉”,拿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的对待,老一代说下一代你想成为一个人才,你就应该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其实,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岩料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津巴布韦、意大利、韩国等等。 但令人不解的是,唯独在中国,玉文化从史前时期就一直兴盛不衰,一直传承延绵下来了。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把一种文化凝聚到天然矿石身上呢? 出土玉器最早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古老村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十多件用玉器制作的工具和装饰品,它们距今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 学者这样解释原始玉器的产生过程:在人类的童年时期,随着磨制石器工艺的改善,人们逐渐萌生出了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他们选择一些美丽的石头,或者是贝壳、兽牙,制作成简单的装饰品,这是人类最初的文明,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天然的玉石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坚硬的质地,逐渐受到了古人的宠爱。 毫无疑问,玉石美丽的外表,可以让它在众多的石头中脱颖而出,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却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 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 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 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 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 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 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 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 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 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 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 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 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 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认识 中国玉器制作的历史非常悠久,至迟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从此,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玉器艺术。在先秦时期,玉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可以显示身份,象征财富和权力,用作沟通天人的灵物。在西周时期还是当时礼的重要载体,甚至因其温润莹泽的优越属性而成为道德情操的化身。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炫目的光晕,但仍承载着人们去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不仅蕴涵着我们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情操,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高超技艺,也是中国精神美的特征,有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同时,还具有体现等级、身份和财富的作用。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鲜明的审美趋向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中国古代玉器的玉质特征主要是指古玉的呈色原因。古玉器学把玉器的呈色原因概括为自然呈色和外来沁染两种,其中自然呈色包括本身呈现的颜色和外表风化的黄色皮谷,分为单色玉、多色玉和玉皮,而外来沁染又可分为自然受沁的“沁色”和人工染作的“染色”两种。玉器常见的出土特征有附着物、白化和玻璃光等。 既然玉器有玉器的的玉质特征,自然便有玉器的鉴定。玉的鉴定方法有很多,首先可通过光泽,常用来鉴定的三种光泽有金属光泽(贼光)、油脂光泽和瓷性光泽,其次是硬度、密度或比重,还有音调和透明度,中国古代素有“叩之其声清越舒扬”和“瑕不掩玉玉不掩瑕”的说法。 我们知道,玉器通常精美无比,其条纹美轮美奂,由此可见古代玉器师傅们的精湛工艺。那么玉器是怎样制作的呢?玉器的制作流程分为采料、切割、雕琢、钻孔和抛光。制玉的工具一般是砣机、解玉砂,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所使用的砣具大约有五种,大砣用于切割,宽砣、斜砣、细砣用于雕琢纹饰,平砣用于打磨。通过一道一道精心而又繁琐的工序,通过能工巧匠们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看见一件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才能让玉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仅不会褪去反而越来越成为时代的珍宝、民族的光辉。 史前玉器有三个重要中心,一是安徽凌家滩文化玉器圈,二是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圈,三是良渚文化玉器圈,包括这三个重要中心的文化玉器圈为中国玉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以中国四大名玉最为有名。 四大名玉之和田玉。和田玉是一种软玉,俗称真玉,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为6~6.5,密度为2.96—3.17。和田玉玉质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黄玉四类,记载中有红玉一说但至今未见。和田玉一般认为只被出产于新疆和田,其实不然,但和田玉确实盛产于和田河一带。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自古以来是和田玉出产的著名盛地。和田玉的价值自古以来比较受捧,是比较热门的收藏品之一,从1990到2006年,和田玉收购价格上涨了1111倍。2012年2月,武汉一块重25.5公斤的和田玉从1986年的从27年前的20多万元上涨到了5亿元。,堪称价值连城。那么和田玉的特点是什么呢?有透闪石极细呈毛毡状、质地细腻温润、韧度硬度较大、颜色纯正以及声音优美等特点,也难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分解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 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 国。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本

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 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 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 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 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 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

第一章玉器简介 (3)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 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 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 第三章玉雕龙纹 (5) 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 一、......................................................... 商代玉龙 6 二、西周玉龙 (7) 三、.................................................. 春秋战国玉龙 7 四、......................................................... 汉代玉龙 8 五、......................................................... 魏晋南北朝玉龙 9 六、......................................................... 唐代玉龙 9 七、......................................................... 五代玉龙 9 八、......................................................... 宋代玉龙 10 九、......................................................... 辽金玉龙 10 十、元代玉龙 (10) 十^一、明代玉龙 (10) 十二、清代玉龙 (11) 第四章玉雕人 (12) 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 一、...................................................... 商代玉雕人 12 二、......................................................... 西周玉雕人 13 三、......................................................... 春秋战国玉雕人 13 四、......................................................... 汉代玉雕人 13 五、......................................................... 唐代玉雕人 14 六、...................................................... 宋代玉雕人 15 七、......................................................... 元代玉雕人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 祝昌中整理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型,“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通。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玉”字加一点,即玉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这、无比广阔。《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古人认为工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北齐书》里有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中国人对信念的执著。 玉既与君于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玉人”用以形容美貌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董玉女”、“小家碧玉”、“玉貌花容”,“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 颜”、“玉照”、“玉骨”、“玉肌”、“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玉音”等形容女性的词汇。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曾经延续了几千年。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性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较多见,历朝历

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

中国玉石文化论文

《我国的玉石文化》 姓名:李溪楠 学号:20101345021 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班级:10级1班

我国的玉石文化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和研究玉文化,建立玉文化学术体系已十分必要。 一、“玉”、“玉器”的概念 在探讨研究玉文化之前,首先必须对“玉”、“玉器”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几种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所说的玉,它不仅包括和阗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其它传统玉石。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能单纯地依赖现代矿物学的标准,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的习惯,把广义的玉作为我们研究玉器、玉文化的对象。 关于玉器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三是制成的玉器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再者,我们所研究的玉器,应是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必须强调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属于现今生产的玉器,是工艺品或具有某种专门用途的物品,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二、玉文化的研究范畴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玉器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所致。玉的本质是石,玉器是由石器转化而来的,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玉具有比石更多的优良品质,因此,对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玉与石的差别。 距今1万多年的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细石器时代遗址、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及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已经出现玉制的原始工具,被学术界公认为揭开玉器史序幕的先驱。 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出现了农耕、畜牧、制陶、编织、狩猎、捕鱼等原始生产方式,这是先民们创造的得以定居生活的物质条件。随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玉器以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被人们所崇尚与崇拜,其产生也成为必然。 玉器的成熟标志着氏族社会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到来,象征着王权、神权、军权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礼及礼法制度的产生,体现了玉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物

质文化。后来出现在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和江、浙、沪一带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像满天星斗一样在华夏大地上闪现着耀眼的文明之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中,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玉器是礼神的礼器,非一般人所能拥有,先民们认为它是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 史前时代玉器种类单调,主要为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制作技艺比较简陋、粗糙。到了商周时代,玉器品类繁多,造型多样,工艺技术精致。春秋时期之前用玉者显示威严、高贵和美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玉料质地要求的提高和对它的特性赋予人格化的推崇。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战国玉器较之春秋时期玉器品种更加丰富,突破了春秋时期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璜、玉璧、龙形佩、带钩等器型,工艺更加精细,玲珑剔透并多以镂空、浅浮雕的技法,构思巧妙,造型独特,装饰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旋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中的神兽造型作品,均饱含着一种张扬的气势,大大增加了玉器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各路诸侯踌躇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两汉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思想环境较为宽松。黄老无为、儒家贵玉、道家神仙长生观念、辟邪厌胜,以及东汉弥漫的谶纬、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 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石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以玉描述人自然的美妙景观,描述人的美貌,描述人的美德,这说明珠宝玉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据考古资料证实,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龙潭发掘的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已发现有用水晶、玛瑙和玉髓制作的器物。从原始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珠宝审美意识了。 赏玉容天地,方寸藏古今 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等。先哲们还用玉

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从事。 屈原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有关玉的描述俯拾即是。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颙美之能当”,“颙”就是一种美玉。《楚辞?九歌》中有更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 魏晋以后,出现了灿若繁星的玉文化名作与名家。如,隋朝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唐朝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北宋王安石的《欲韵子履远寄之作》:“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袖里新诗干首馀,吟看句句是瑶琚 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对玉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西周以后,玉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财富、权力的象征物。不仅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丽,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瑕般的洁净。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美德等,说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一、以玉描述自然景观 古代诗人用玉描写静态美,如唐?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元?王冕的《素梅四十》:“看来都是梅花树,个个春风玉佩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