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带练习题

传送带练习题
传送带练习题

如图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装置模型,绷紧的传送带水平部分AB的长度L=5m,并以v=2m/s的速度向右运动.现将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旅行包轻轻地无初速地放在传送带的A端,已知旅行包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10m/s2.求:

(1)旅行包在传送带上从A端运动到B端所用的时间t;

(2)旅行包在传送带上相对滑动时留下的痕迹的长度s.

【答案】(1)旅行包在传送带上从A端运动到B端所用的时间t为3s;

(2)旅行包在传送带上相对滑动时留下的痕迹的长度s为1m

【解析】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旅行包无初速度地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在传送带上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传送带速度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运动的总时间.

(2)求出该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传送带的位移,最后求出痕迹的长度.

解答:解:(1)设旅行包在传送带上匀加速运动t1后达到与传送带共速,发生的位移为x,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①

f=μmg…②

v=at1…③

…④

解得:x=1m<5m,所以物体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2,则:L﹣x=vt2…⑤

t=t1+t2…⑥

联立解得:t=3s…⑦

(2)旅行包相对滑动过程传送带位移为:x'=vt1…⑧

旅行包相对滑动时留下的痕迹的长度:s=x'﹣x…⑨

联立解得:s=1m

如图所示,有一水平放置的足够长的皮带输送机以v=5m/s的速率沿顺时针方向运行.有一物体以v0=10m/s的初速度从皮带输送机的右端沿皮带水平向左滑动.若物体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素μ=0.5,并取g=10m/s2,求物体从滑上皮带到离开皮带所用的时间.

【答案】物块从滑上传送带到滑下传送带所用的时间4.5s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物体滑上传送带后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零,然后返回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5m/s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运动的总时间.

解答: 解:物块滑上传送带时,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向左做匀减速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 , 加速度:a=μg=0.5×10=5m/s 2,

由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可得,物块速度变为零时的位移:

s==10m ,

物体向左运动的时间

t 左==2s ;

物块速度变为零后,反向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a=5m/s 2,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v=5m/s 时,

物块的位移s 1==2.5m <s=10m ,t 1==1s ,

运动时间然后物块与传送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t 2==1.5s ,

物块从滑上传送带到滑下传送带所用的时间:t=t 左+t 1+t 2=4.5s 答:物块从滑上传送带到滑下传送带所用的时间4.5s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物体全过程的运动情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水平传送带以v=2m/s 速度顺时针匀速运动,将物体轻放在传送带的A 端,它可以先匀加速后匀速运动到传送带另一端B 。传送带AB 两端间的距离为L=4m ,物体和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g 取10m/s 2。求:

(1)物体在匀加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 (2)物体A 端经多长时间运动到B 端

(3)若传送带以v=4m/s 速度逆时针匀速运动,为使物体仍能到达B 端,在A 端至少给物体多大的初速度?

【答案】(1)1m/s 2;(2)3s (3)s m /22 【解析】

试题分析:(1)物体在匀加速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ma mg =μ,解得2m/s 1==g a μ (2)当物块和传送带共速时,经历的时间:s a

v

t 21==

物体的位移:m m t v x 222

2

211=?==

在以后的运动中,到达右端所用的时间:s s v x L t 12

2

412=-=-=

共用时间:t=t 1+t 2=3s

(3)若传送带以v=4m/s 速度逆时针匀速运动,则物体一直减速运动,加速度为

2m/s 1==g a μ,为使物体仍能到达B

端,则aL v 22

=,解得

m /s

22m /s 4122=??==aL v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 长L=10m ,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v 0=4m/s .一质量为1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以v 1=6m/s 的初速度从传送带右端B 点冲上传送带,物块与传

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

.求: (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物块从B 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 点所用的时间.

【答案】(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4.5m ;

(2)物块从B 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 点所用的时间3.125s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当物块相对地面的速度为零时,相对地面向左运动有最大距离;

(2)物块经历向左减速、向右加速、向右匀速三个过程,时间之和就是总时间. 解答:解:(1)设物块与传送带间摩擦力大小为f 、向左运动最大距离s 1时速度变为0 f=μmg ﹣fs 1=0﹣

解得:s 1=4.5m

(2)设小物块经时间t 1速度减为0,然后反向加速,设加速度大小为a ,经时间t 2与传送带速度相等: v 1﹣at 1=0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解得:t 1=1.5s v 0=at 2

解得:t 2=1s

设反向加速时,物块的位移为s 2,则有: s 2=

=

=2m

物块与传送带同速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设经时间t3再次回到B点,则有:

s1﹣s2=v0t3

解得:

所以物块从B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点所用的时间 t=t1+t2+t3=3.125s

答:(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4.5m;

(2)物块从B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点所用的时间3.125s.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滑块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然后分阶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加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运算较麻烦,但过程较明朗.

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安装水平传送带,可以把沿斜面滑下的工件用水平传送带进行传送,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如图所示,一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下端与水平传送带相连,一工件从h=0.20m高处的A点由静止滑下后到达B点的速度为v1,接着以v1滑上水平放置的传送带.已知:传送带长L=15m,向右保持v0=4.0m/s的运行速度不变,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g=10m/s2,空气阻力不计,工件可看成质点.求:

(1)求工件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离开传送带C点所用的时间.

(2)假设传送带是白色的,工件为一煤块,则工件从B滑到C的过程中,在传送带上留下黑色痕迹的长度S=?

【答案】(1)求工件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离开传送带C点所用的时间为4.4s;

(2)假设传送带是白色的,工件为一煤块,则工件从B滑到C的过程中,在传送带上留下黑色痕迹的长度为1m.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从A到B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时间和末速度;B到C过程是先加速后匀速的过程,根据牛顿第二粒求解加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时间;

(2)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对位移即可.

解答:解析:(1)匀加速下滑时:

mgsinθ=ma1﹣﹣﹣﹣﹣﹣①

﹣﹣﹣﹣﹣﹣②

得:

v1==2m/s﹣﹣﹣﹣﹣﹣③

从A﹣B用时t1:

v1=at1

得:t1=0.4s﹣﹣﹣﹣﹣﹣④

从B﹣C先匀加速后匀速:

加速时:μmg=ma2

得:﹣﹣﹣﹣﹣﹣⑤

匀加速时间t2:

v0=v1+a2t2

得:t2=10s﹣﹣﹣﹣﹣﹣⑥

在t2内:

=3m﹣﹣﹣﹣﹣﹣⑦

匀速时:L﹣x1=v0t3

得:t3=3s﹣﹣﹣﹣﹣﹣⑧

从A﹣C总时间:

t=t1+t2+t3=4.4s﹣﹣﹣﹣﹣﹣⑨

(2)在t2内,传送带位移为:

x2=v0t2=4m﹣﹣﹣﹣﹣﹣⑩

黑色痕迹长度:

S=x2﹣x1=1m

答:(1)求工件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离开传送带C点所用的时间为4.4s;

(2)假设传送带是白色的,工件为一煤块,则工件从B滑到C的过程中,在传送带上留下黑色痕迹的长度为1m.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清物块在传送带上的运动规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用如图所示的水平传送带和斜面将货物运送到斜面的顶端,传送带两端AB的距离为d=10.4m,传送带以v1=10m/s顺时针匀速运动,右端B靠近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斜面底端与传送带的B端之间用一段长度可以不计的小圆弧平滑连接.斜面的总长L=9.8m,当物体以v2=12m/s向右的水平初速度从A点冲上传送带,发现物体通过B点后经t=2.0s第二次到达斜面上的C点,物体和所有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求:(1)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

(2)BC的距离;

(3)为了将物体送上斜面的顶端,要在A端给物体一个向右的水平初速度,求这个初速度的最小值.

【答案】(1)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为1s;

(2)BC的距离为4m;

(3)为了将物体送上斜面的顶端,要在A端给物体一个向右的水平初速度,则这个初速度的最小值为17.3m/s

【解析】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1)滑动摩擦力提供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在水平传送带AB上

的加速度a1=μg,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的时间t1=,位移X1=,当与传送带共速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的时间t2=,

所以,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t=t1+t2.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2)物体在斜面BC上向上运动时的加速度a2=gsinθ+μgcosθ,从经过B点到在斜面上速度减为零经历的时间t3=,位移X2=,之后,物体沿斜面下滑,加速度a3=gsinθ﹣μgcosθ,再经历时间t4=t﹣t3到达C点,物体下滑的位移X3=a3t42,所以,BC的长

度X BC=X2﹣X3.

(3)物体要到达斜面的顶端,则物体在B点的最小速度v B,由v B2=2a2L得v B,物体在水平传送带AB上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v A2﹣v B2=2a1d可解得得物体的最小初速度v A.解答:解:(1)物体在水平传送带AB上的加速度

a1=μg=5 m/s2

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减速的时间t1==0.4s

位移X1==4.4m

当与传送带共速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的时间t2==0.6s

所以,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t=t1+t2=1s

(2)物体在斜面BC上向上运动时的加速度

a2=gsinθ+μgcosθ=10 m/s2

从经过B点到在斜面上速度减为零经历的时间t3==1s

位移X2==5m

之后,物体沿斜面下滑,加速度a3=gsinθ﹣μgcosθ=2 m/s2

再经历时间t4=t﹣t3=1s到达C点,物体下滑的位移X3=a3t42=1m

所以,BC的长度X BC=X2﹣X3=4m

(3)物体要到达斜面的顶端,则物体在B点的最小速度v B

由v B2=2a2L得 v B=14m/s

物体在水平传送带AB上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v A2﹣v B2=2a1d得

物体的最小初速度v A=17.3m/s

答:(1)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为1s;

(2)BC的距离为4m;

(3)为了将物体送上斜面的顶端,要在A端给物体一个向右的水平初速度,则这个初速度的最小值为17.3m/s.

点评:此题文字较多,首先要有耐心读题.对于传送带问题,关键是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本题要边计算边分析,不能只定性分析.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光滑定滑轮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已知v1>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不计定滑轮质量,绳足够长,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从最初直到物体P从传送带离开的过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P可能先减速后加速

B.物体P可能先加速后减速

C.物体P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D.物体P可能先减速后匀速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物块P受向右的摩擦力和向左的细绳的拉力,当向右的摩擦力小于向左的细绳的拉力时,物块向右做减速运动,减速到零后反向加速,选项A正确,D错误;若P 受到的摩擦力大于Q的重力,故P先加速后匀速,也有可能一直加速运动,故B错误,C正确.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方向夹37°角,AB长为L=16m的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10m/s 运动,在传送带上端A处无初速释放质量为m=0.5kg的物块,物块与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

(1)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块从A到B所经历的时间为多少?

(2)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块从A到B所经历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1)若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体由A滑到B的时间为4s.

(2)若传送带逆时针转动,物体从A到B需要的时间为2s.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隔离法选取小物块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小物块的加速度,然后由运动学公式求解.

(2)物体在传送带上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先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和传送带速度一样时进行判断物体跟随传送带匀速还是单独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总位移为16m,可以求出整个运动过程的时间t.

解答:解:(1)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运动,则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上,相对传送带向下匀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37°﹣μcos 37°)=ma,

代入数据得:a=2m/s2,

由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得:

代入数据得:t=4 s.

(2)传送带逆时针转动,当物体下滑速度小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运动,则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37°+μmgcos 37°=ma1,

代入数据得:a1=10 m/s2,

设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经历的时间为t1,位移为x1,则有:

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瞬间,有mgsin 37°>μmgcos 37°,

则下一时刻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运动,受到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发生突变.

设当物体下滑速度大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a2=2 m/s2,

位移:x2=l﹣x1=16﹣5=11m,

又因为x2=vt2+

则有:10t 2+=11,

解得:t 2=1 s (t 2=﹣11 s 舍去) 所以有:t 总=t 1+t 2=2 s . 答:(1)若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体由A 滑到B 的时间为4s . (2)若传送带逆时针转动,物体从A 到B 需要的时间为2s .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物体的运动规律,知道物体运动,明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从此题看出出,皮带传送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

倾斜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沿逆时针方向运行,如图甲所示,在t =0时,将质量m =2.0kg 的小物块轻放在传送带上A 点处,2s 时物块从B 点离开传送带,物块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设沿传送带向下为运动的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求:

?0~1s 内物块所受的合外力大小; ?小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0~2s 内由于小物块在皮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 【答案】 ?合F =20N ;?μ=0.5;?

【解析】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和对v-t 图象的理解与应用问题。 试题分析:?由图乙可知:a 1=

1

1ΔΔt v =

1010--m/s 2=10m/s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合F =ma 1=20N

?0~1s 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有:mgsin θ+μmgcos θ=ma 1 1~2s 内,由图乙知:a 2=

2

2ΔΔt v =

1

21012--m/s 2=2m/s 2

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有:mgsin θ-μmgcos θ=ma 2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μ=0.5 ?由图象可知,传送带的速度为v =10m/s

作出传送带的v-t 图象如下图所示,两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Δs 1=5m ,Δs 2=1m

则Q=f(Δs1+Δs2)=48J

如图所示,为一传送装置示意图,已知平直段AB长度为s=20m,传送带与水平方向夹角θ=37°,皮带轮的半径r=m,角速度ω=10πrad/s,皮带与轮子间不打滑,将一个

质量为m=0.5kg的煤块轻放到传送带的上端A点,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皮带速度等于轮的角速度乘以轮的半径)求:

(1)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

(2)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总时间为多长;

(3)当煤块从B端脱离传送带时,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煤炭划痕有多长;

(4)若传送带仍逆时针转动,调整皮带轮的角速度,使煤块在上述过程中在传送带上留下的划痕最长,则皮带轮的角速度至少为多少?

【答案】(1)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为10m/s2;

(2)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总时间为(﹣4+2)s;

(3)留下的煤炭划痕长为;

(4)皮带轮的角速度至少为31πrad/s.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2)当物体的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时,向下加速运动,由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于摩擦力,故当达到共同速度后物体在传送带上继续做加速运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及可求得时间;

(3)求出两个加速阶段物体与传送带的位移即可求得痕迹长度;

(4)当传送带刚好运动一周时物块下滑到斜面底端,利用运动学公式即可求的最小速度.

解答:解:(1)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37°+μmgcos 37°=ma1

则有a1==10m/s2

(2)设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经历的时间为t1,位移为x1,则有

传送带转动速度:v=ωr=10m/s

x1=<20m

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瞬间,有mgsin 37°>μmgcos 37°,设当物体下滑速度大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2,则

x2=s﹣x1=20﹣5=15m

又因为x2=vt2+a2t22,则有10t2+t22=15

(舍去),

所以t总=t1+t2=(﹣4+2)s.

(3)在第1 s内,皮带位移x′=vt=10m.

物体速度大于传送带速度,还是原来的痕迹,则痕迹长x′﹣x1=5m

速度相等后,煤块相对传送带向下滑

此阶段皮带位移:

综合以上情况知,留下的划痕长为

(4)析可知,当煤块在皮带上留下的划痕为整体皮带长时,划痕最长

又整根皮带长度为:l=2s+2πr=42m

假设调整皮带轮的角速度后,煤块在传送带上一直以

做匀加速运动,则煤块在皮带上运动时间为t

有:

得:t=2s

皮带的速度为:

而煤块离开的速度v″=a1t=20m/s<31m/s

故假设成立,所以皮带转动的角速度为:

答:(1)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为10m/s2;

(2)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总时间为(﹣4+2)s;

(3)留下的煤炭划痕长为;

(4)皮带轮的角速度至少为31πrad/s.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加速度时中间桥梁.

如图所示为仓库中常用的皮带传输装置示意图,它由两台皮带传送机组成,一台水平传送,A、B两端相距4 m,另一台倾斜,传送带与地面的倾角θ= 30o, C、D两端相距5.25m, B、C相距很近,水平部分AB以6m/s的速率顺时针转动,将一米袋无初速度的放在A端,米袋被传送带AB运送到达B端后,传到倾斜的CD部分(米袋从AB进入CD 无能量损失),米袋与传送带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与传送带CD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5(g取10m/s2)试求:

(1)若CD部分传送带不运转,求米袋沿传送带所能上升的最大距离;

(2)若要米袋能被送到D端,求CD部分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应满足的条件及米袋从C端到D端所用时间的取值范围.

【答案】

【解析】

如图所示,AB段为一与水平面成37°角的光滑斜面,BCDE段为一传送带,BC段水平、角CDE也为37°,传送带与物体间动摩擦因数为0.5,转动轮大小不计.有一质量1Kg 的小物块,用一与斜面平行的F=7N的恒力拉动物体从斜面底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斜面长为L=8m,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设物块始终未离开斜面或传送带,传送带以10m/s 的速度逆时针(BEDC方向)匀速转动,sin37°=0.6,cos37°=0.8,g=10m/s2则:

(1)求物块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

(2)物体运动到B点时,撤去拉力F,物体经过B点后速度方向变为水平,大小不变,BC段距离为X=1.6m,求物体运动到C点处的速度大小?

(3)当物体运动到C点时,传送带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为顺时针,CD段长度为S=8m,

求物块从C运动到D所用时间.(用根号表示)

【答案】(1)物块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4m/ss;

(2)物体运动到C点处的速度大小为0;

(3)物块从C运动到D所用时间为=(2﹣4)s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由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物块的速度;(2)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由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物块的速度;(3)物块在CD上做加速运动,物块受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前后物块的加速度不同,

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应用匀变速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解答:解:(1)物块从A到B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sin37°=ma1,

代入数据解得:,

由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v B2﹣0=2aL,

代入数据解得:v B=4m/s;

(2)物块在BC段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2,

代入数据解得:,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

代入数据解得:v C=0m/s;

(3)物块在CD段上,在和传送带速度相等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37°+μmgcos37°=ma3,

代入数据解得:,

当物块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块位移为:x1==5m,

所用时间为:=1s,

在物体速度达到10m/s后,摩擦力反向,仍做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37°﹣μmgcos37°=ma4,

代入数据解得:,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

代入数据解得:,

总时间:t=t1+t2=(2﹣4)s;

答:(1)物块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4m/ss;

(2)物体运动到C点处的速度大小为0;

(3)物块从C运动到D所用时间为=(2﹣4)s.

点评: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物体运动过程较复杂,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物块在CD面上的运动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物块的加速度不同,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解题时应注意.

如图所示,传送带水平部分x ab=0.2m,斜面部分x bc=5.5m,bc与水平方向夹角α=37°,一个小物体A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传送带沿图示方向以速率v=3m/s运动,若把物体A轻放到a处,它将被传送带送到c点,且物体A不脱离传送带,经b点时速率不变.(取g=10m/s2,sin 37°=0.6)求:

(1)物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

(2)物块从b运动到c的时间.

【答案】(1)物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0.4s;

(2)物块从b运动到c的时间为1.25s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在ab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a到b的运动时间.

(2)到达b点的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在bc段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求出速度相等经历的时间,以及位移的大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速度相等后的加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速度相等后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从而得出b到c的时间.

解答:解:(1)物体A轻放在a处后在摩擦力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与皮带共速需要发生位移x共==m>0.2m,

物体A从a运动到b:,

代入数据解得:t1=0.4s.

(2)到达b点的速度v b=a1t1=2.5×0.4m/s=1m/s<3m/s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37°+f2=ma2,

N2=mgcos37°,

且f2=μN2

代入数据解得:.

物块在斜面上与传送带共速的位移是:,

代入数据解得:s共=0.5m<5.5m,

时间为:,

之后,gsin37°=6m/s2>μgcos37°=2m/s2,物块继续加速下滑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37°﹣f2=ma3,

N2=mgcos37°

且f2=μN2

代入数据解得:

设从共速到下滑至c的时间为t3,由

得:t3=1s.

综上,物块从b运动到c的时间为:t2+t3=1.25s.

答:(1)物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0.4s;

(2)物块从b运动到c的时间为1.25s.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物体在传送带上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规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难度中等.

传送带练习题答案

传送带练习 一、选择题(1-3单选,4-8多选) 1.如图所示,同一个小木块从光滑斜面上距水平面h=0.8m 处无初速度释放,通过光滑转角进入水平传送带,转角处无动能损失。水平传送带长度l=3m ,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第一次传送带速度为4m/s ,方向向右,木块到达传送带右端的总时间为t 1;第二次传送带静止,木块到达传送带右端的总时间为t 2;第三次传送带速度为 4m/s ,方向向左,木块到达传送带右端的总时间为t 3,则( C ) A.t 1=t 2=t 3 B.t 17.5m/s. 3.如图所示,传送带的水平部分长为L ,传动速率为v ,在其左端无初速释放一小木块,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时间不可能是( B ) A . g v v L μ2+ B . v L C .g L μ2 D . v L 2 4.如图,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夹角θ=37°,并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运行,在传送带A 端轻轻地放一个小物体,若已知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0.5,传送带A 端到B 端的距离 S =16m ,则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所需的时间可能是( BD )(g =10 m/s 2) A .1.8s B .2.0s C .2.1s D .4.0s

(完整版)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典型例题(含答案)【经典】,推荐文档

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 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1、水平传送带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如图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AB 始终保持恒定的速率v =1 m/s 运行,一质量为m =4 kg 的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A 处,传送带对行李的滑 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行李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行李与 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 、B 间的距离L =2 m ,g 取10 m/s 2. (1)求行李刚开始运动时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 (2)求行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3)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行李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 处,求行李从A 处传送到B 处的最短时间和 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 解析 (1)行李刚开始运动时,受力如图所示,滑动摩擦力: F f =μmg =4 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a 解得:a =1 m/s 2(2)行李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率后不再加速,则:v =at ,解得t ==1 s v a (3)行李始终匀加速运行时间最短,且加速度仍为a =1 m/s 2,当行李到达右端时, 有:v =2aL 解得:v min ==2 m/s 2min 2aL 故传送带的最小运行速率为2 m/s 行李运行的最短时间:t min ==2 s v min a 2: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下端轻轻地放一个 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9,已知传送带从A→B 的长度L=50m ,则物体从 A 到 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 2 m/s 2.1sin cos =-=m mg mg a θ θμ。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 为止,其对应的时 间和位移分别为: ,33.8s 2.1101s a v t === m 67.412 21==a s υ<50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其加速度大小为零(因为mgsinθ<μmgcosθ)。 设物体完成剩余的位移2s 所用的时间为2t ,则202t s υ=,50m -41.67m=210t 解得: s, 33.8 2=t 所以:s 66.16s 33.8s 33.8=+=总t 。 3、如图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以2 m/s 的速度匀速斜向上运行,传送带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 θ=30°。现把质量为10 kg 的工件轻轻地放在传送带底端P 处,由传送带传送至顶端Q 处。已知P 、Q 之间的距离为4 m ,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取g =10 3 2m/s 2。 (1)通过计算说明工件在传送带上做什么运动; (2)求工件从P 点运动到Q 点所用的时间。 [答案] (1)先匀加速运动0.8 m ,然后匀速运动3.2 m (2)2.4 s 解析 (1)工件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共同作用,摩擦力为动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cos θ-mg sin θ= ma 代入数值得: a =2.5 m/s 2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第四章 基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个主要目标的简短定义。请详细解释 为什么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物价稳定可以防止经济的剧烈波动,防止各种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只有经济不断的增长,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往日益密切,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 答:a.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将减少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使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 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d.放松银根使得利率降低,这将有效刺激经济中的投资需求等,从而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 第五章 基本概念:GDP,名义GDP,实际GDP,NDP,DI,CPI,PPI。 思考题: 5.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美国的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b购买一块土地; c购买一幅伦勃朗的绘画真品; d某人在2009年播放一张2005年录制的CD所获得的价值; e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对房屋和庄稼的损害;

专题复习之力与传送带力与传送带专题带答案

α A B 专题复习力与传送带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光滑球的质量为m ,放在竖直挡板和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间。若缓慢转动挡板至斜面垂直,则在此过程中 A.A 、B 两球间的弹力不变; B.B 球对挡板的压力逐渐减小; C.B 球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D.A 球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2.用轻弹簧竖直悬挂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L.现用该弹簧沿斜面方向拉住质量为2m 的物体,系统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也为L.斜面倾角为300 ,如图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 A.等于零 B.大小为 mg 2 1 ,方向沿斜面向下 C.大小为mg 2 3,方向沿斜面向上 D.大小为mg,方向沿斜面向上 3.木块A 、B 分别重50 N 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 、B 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 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 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 =1 N 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 上,如图所示,力F 作用后 A.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4、某缓冲装置可抽象成图所示的简单模型。图中1,2K K 为原长相等,劲度系数不同的轻质弹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缓冲效果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无关 B .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相等 C .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的长度保持相等 D .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改变 5.如图所示,匀强电场方向与倾斜的天花板垂直,一 带正电的物体在 天花板上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天花板与物体间的弹力一定不为零 B.天花板对物体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C.物体受到天花板的摩擦力随电场强度E 的增大而增大 D.逐渐增大电场强度E 的过程中,物体将始终保持静止 6.如图所示,小圆环A 吊着一个质量为m 2的物块并套在另一个竖直放置的大圆环上,有一细线一端拴在小圆环A 上,另一端跨过固定在大圆环最高点B 的一个小滑轮后吊着一个质量为m 1的物块.如果小圆环、滑轮、绳子的大小和质量以及相互之间的摩擦都可以忽略不计,绳子又不可伸长,若平衡时弦AB 所对应的圆心角为α,则两物块的质量比m 1∶m 2应为

(完整版)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1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1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1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完整版)传送带问题(教案)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传送带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传送带问题; (2)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传送带问题和其它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五段式”教学法,以问题链的形式由浅到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传送带问题的学习,感受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通过对传送带问题的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物理,激发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生活问题的激情和信念,激发其创造性。 【教学重点】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判定物块在传送带上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 相对位移(划痕)的计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都有安全检查仪,其装置可以简化成如右图所示的一个传送带。 提出问题:人在传送带A点把行李放在以恒定速度V运行的传送带上。人同时也以速度V匀速前进,行李和人谁先到达B点? 2.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传送带做什么运动?人做什么运动?行李向哪边运动?为什么? 学生:传送到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受力分析知道,行李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行李向右运动。 (2)行李开始做什么性质的运动?行李会一直这样运动下去吗?行李可能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学生:行李F合=μmg,且为恒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μg。行李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当行李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时,行李和传送带达到相对静止,摩擦力消失,行李和传送带以匀速运动的速度共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3)行李达到最大速度之前的运动情况:V 0、V、a、t、X。 AB V

高考物理--传送带问题专题归类(含答案及解析)

传送带问题归类分析 传送带是运送货物的一种省力工具,在装卸运输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收集、整理了传送带相关问题,并从两个视角进行分类剖析:一是从传送带问题的考查目标(即:力与运动情况的分析、能量转化情况的分析)来剖析;二是从传送带的形式来剖析.(一)传送带分类:(常见的几种传送带模型) 1.按放置方向分水平、倾斜和组合三种; 2.按转向分顺时针、逆时针转两种; 3.按运动状态分匀速、变速两种。 (二)| (三)传送带特点:传送带的运动不受滑块的影响,因为滑块的加入,带动传送带的电机要多输出的能量等于滑块机械能的增加量与摩擦生热的和。 (三)受力分析:传送带模型中要注意摩擦力的突变(发生在v物与v带相同的时刻),对于倾斜传送带模型要分析mgsinθ与f的大小与方向。突变有下面三种: 1.滑动摩擦力消失; 2.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改变方向; (四)运动分析: 1.注意参考系的选择,传送带模型中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2.判断共速以后是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作匀速运动呢还是继续加速运动 , 3.判断传送带长度——临界之前是否滑出 (五)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分析

1.功能关系:W F =△E K +△E P +Q 。传送带的能量流向系统产生的内能、被传送的物体的动能变化,被传送物体势能的增加。因此,电动机由于传送工件多消耗的电能就包括了工件增加的动能和势能以及摩擦产生的热量。 2.对W F 、Q 的正确理解 (a )传送带做的功:W F =F·S 带 功率P=F× v 带 (F 由传送带受力平衡求得) (b )产生的内能:Q=f·S 相对 (c )如物体无初速,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则在整个加速过程中物体获得的动能E K ,因为摩擦而产生的热量Q 有如下关系:E K =Q= 2 mv 2 1传 。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等于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值。而且这个总功在求法上比一般的相互作用力的总功更有特点,一般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功为W =f 相s 相对,而在传送带中一对滑动摩擦力的功W =f 相s ,其中s 为被传送物体的实际路程,因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情形是力的大小相等,位移不等(恰好相差一倍),并且一个是正功一个是负功,其代数和是负值,这表明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转化的量即是两功差值的绝对值。 (六)水平传送带问题的变化类型 ) 设传送带的速度为v 带,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两定滑轮之间的距离为L ,物体置于传送带一端的初速度为v 0。 1、v 0=0, v 0物体刚置于传送带上时由于受摩擦力作用,将做a =μg 的加速运动。 假定物体从开始置于传送带上一直加速到离开传送带,则其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v = gL μ2,显然有: v 带< gL μ2 时,物体在传送带上将先加速,后匀速。 v 带 ≥ gL μ2时,物体在传送带上将一直加速。 2、 V 0≠ 0,且V 0与V 带同向 (1)V 0< v 带时,同上理可知,物体刚运动到带上时,将做a =μg 的加速运动,假定物体一直加速到离开传送带,则其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V = gL V μ220 +,显然有: V 0< v 带< gL V μ220 + 时,物体在传送带上将先加速后匀速。 v 带 ≥ gL V μ220 + 时,物体在传送带上将一直加速。 (2)V 0> v 带时,因V 0> v 带,物体刚运动到传送带时,将做加速度大小为a = μg 的减速运动,假定物体一直减速到离开传送带,则其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V = gL V μ220 - ,显然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1、如图1-1所示,长为5米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 为4米的两杆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它钩着一个重 为12牛的物体。平衡时,绳中张力T=____ 分析与解:本题为三力平衡问题。其基本思路为:选对象、分析力、画 力图、列方程。对平衡问题,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 法,如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等。所以,本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选挂钩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1-2所示,设细绳与水平夹角 为α,由平衡条件可知:2TSinα=F,其中F=12牛,将绳延长,由图 中几何条件得:Sinα=3/5,则代入上式可得T=10牛。 解法二:挂钩受三个力,由平衡条件可知: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均为T) 的合力F’与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两个拉力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 为菱形。如图1-2所示,其中力的三角形△OEG与△ADC相似,则: 得:牛。 想一想:若将右端绳A 沿杆适当下移些,细绳上张力是否变化? (提示:挂钩在细绳上移到一个新位置,挂钩两边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仍相等,细绳的张力仍不变。) 2、如图2-1所示,轻质长绳水平地跨在相距为2L的两个小定滑轮A、 B上,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O点,O与A、B两滑轮的距离相 等。在轻绳两端C、D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先托住物块, 使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由静止释放物块,在物块下落过程中,保持 C、D两端的拉力F不变。 (1)当物块下落距离h为多大时,物块的加速度为零? (2)在物块下落上述距离的过程中,克服C端恒力F做功W为多少? (3)求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分析与解:物块向下先作加速运动,随着物块的下落,两绳间的夹角 逐渐减小。因为绳子对物块的拉力大小不变,恒等于F,所以随着两 绳间的夹角减小,两绳对物块拉力的合力将逐渐增大,物块所受合力 逐渐减小,向下加速度逐渐减小。当物块的合外力为零时,速度达到 最大值。之后,因为两绳间夹角继续减小,物块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 且逐渐增大,物块将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当物块下降速度 减为零时,物块竖直下落的距离达到最大值H。 当物块的加速度为零时,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求出相应的θ角,再由θ角求出相应的距离h,进而求出克服C端恒力F所做的功。 对物块运用动能定理可求出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1)当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此时物块下降距离为h。因为F恒等于mg,所以绳对物块拉力大小恒为mg,由平衡条件知:2θ=120°,所以θ=60°,由图2-2知: h=L*tg30°= L [1] (2)当物块下落h时,绳的C、D端均上升h’,由几何关系可得:h’=-L [2] 克服C端恒力F做的功为:W=F*h’[3]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高中物理难点分类解析滑块与传送带模型问题(经典)

滑块—木板模型 例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分析:为防止运动过程中A落后于B(A不受拉力F的直接作用,靠A、B间的静摩擦力加速),A、B 一起加速的最大加速度由A决定。解答:物块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A、B 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变式1例1中若拉力F作用在A上呢如图2所示。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改为: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设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F m,则: 解得: 《 例2 如图3所示,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 力F,F=8N,当小车速度达到1.5m/s时,在小车的前端轻轻放上一大小不计、质量m=2kg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求物体从放在小车上开始经t=1.5s通过的位移大小。(g 取10m/s2) 解答:物体放上后先加速:a1=μg=2m/s2,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为:,当小车与物体达到共同速度时:v共=a1t1=v0+a2t1,解得:t1=1s ,v共=2m/s,以后物体与小车相对静止: (∵,物体不会落后于小车)物体在t=1.5s内通过的位移为:s= a1t12+v共(t-t1)+ a3(t-t1)2=2.1m

练习1如图4所示,在水平面上静止着两个质量均为m=1kg、长度均为L=1.5m的木板A和B,A、B 间距s=6m,在A的最左端静止着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滑块C,A、B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最大静摩擦力可以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现在对C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4N,A和C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A、B相碰,碰后立刻达到共同速度,C瞬间速度不变,但A、B并不粘连,求:经过时间t=10s时A、B、C的速度分别为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 解答:假设力F作用后A、C一起加速,则:,而A能获得的最 大加速度为:,∵,∴假设成立,在A、C滑行6m的过程中:,∴v1=2m/s,,A、B相碰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1=2mv2 ,∴v2=1m/s,此后A、C相对滑动:,故C匀速运动; ,故AB也匀速运动。设经时间t2,C从A右端滑下:v1t2-v2t2=L∴t2=1.5s,然后A、B分离,A减速运动直至停止:a A=μ2g=1m/s2,向 左,,故t=10s时,v A=0.C在B上继 续滑动,且C匀速、B加速:a B=a0=1m/s2,设经时间t4,C.B速度相 等:∴t4=1s。此过程中,C.B的相对位移为:,故C没有从B的右端滑下。然后C.B一起加速,加速度为a1,加速的时间为: ,故t=10s时,A、B、C的速度分别为0,2.5m/s,2.5m/s. $ 练习2如图5所示,质量M=1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取g=10m/s2,试求: (1)若木板长L=1m,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8N,经过多长时间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右端 (2)若在铁块上施加一个大小从零开始连续增加的水平向右的力F,通过分析和计算后。(解答略)答案如下:(1)t=1s,(2)①当F≤N时,A、B相对静止且对地静止,f2=F;,②当2N6N时,A、B发生相对滑动,N. 滑块问题 1.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M=4kg,长为L=;木板右端放着一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协调工作活动过程(即职能),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与效果 效率:正确地做事(如何做) 效果:做正确的事(该不该做) 3、管理者三层次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4、管理职能和(或)过程——职能论 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5、管理角色——角色论 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技能——技能论 用图表达。 高层管理概念技能最重要,中层管理3种技能都需要且较平衡,基层管理技术技能最重要。 7、组织三特征? 明确的目的 精细的结构 合适的人员 第二章 泰罗的三大实验: 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记住3个实验的名称:1、搬运生铁实验,2、铁锹实验,3、高速钢实验 4、吉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之父 管理界中的居里夫妇 5、法约尔的十四原则 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记住“十四原则”这个名称就可以了。 6、法约尔的“跳板” 图。 7、韦伯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组织理论之父。6维度: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正式甄选、非个人的、正式规则、职业生涯导向。 8、韦伯的3种权力 超凡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法定的权力。 9、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论 协作意愿 共同目标 信息沟通 10、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之父。职业经理人的先驱 11、福莱特冲突论 管理理论之母 1)利益结合、 2)一方自愿退让、 3)斗争、战胜另一方 4)妥协。 12、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 照明试验、继电器试验、大规模访谈、接线试验 13、朱兰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 14、80/20的法则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15、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第三章 1、管理万能论 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2、管理象征论 是外部力量,而不是管理,决定成果。 3、何为组织文化 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员的行为方式。 4、组织文化七维度

传送带问题(习题)

动力学中的传送带问题 一、传送带模型中要注意摩擦力的突变 ①滑动摩擦力消失 ②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 ③滑动摩擦力改变方向 二、传送带模型的一般解法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其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注意摩擦力突变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③分清楚研究过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未知量。 难点疑点:传送带与物体运动的牵制。牛顿第二定律中a 是物体对地加速度,运动学公式中S 是物体对地的位移,这一点必须明确。 分析问题的思路:初始条件→相对运动→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析出物体受的合外力和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由物体速度变化再分析相对运动来判断以后的受力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一、水平放置运行的传送带 1.如图所示,物体A 从滑槽某一高度滑下后又滑上粗糙的水平传送带,传送带静止不 动时,A 滑至传送带最右端的速度为v 1,需时间t 1,若传送带逆时针转动,A 滑至传送带最右端的速度为v 2,需时间t 2,则( ) A .1212,v v t t >< B .1212,v v t t << C .1212,v v t t >> D .1212,v v t t == 2.如图7所示,一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 1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右端有一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 一物体以恒定速度v 2沿直线向左滑向传送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 反回光滑水平面,速率为v 2′,则下列说确的是:( ) A .只有v 1= v 2时,才有v 2′= v 1 B . 若v 1 >v 2时, 则v 2′= v 2 C .若v 1

传送带练习题

传送带练习题

在以后的运动中,到达右端所用的时间:s s v x L t 12 2412=-=-= 共用时间:t=t 1+t 2=3s (3)若传送带以v=4m/s 速度逆时针匀速运动,则物体一直减速运动,加速度为2m/s 1==g a μ,为使物体仍能到达 B 端,则aL v 22=,解得 m /s 22m /s 4122=??==aL v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 长L=10m ,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v 0=4m/s .一质量为1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以v 1=6m/s 的初速度从传送带右端B 点冲上传送带,物块与传 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求: (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物块从B 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 点所用的时间. 【答案】(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4.5m ; (2)物块从B 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 点所用的时间3.125s 【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当物块相对地面的速度为零时,相对地面向左运动有最大距离; (2)物块经历向左减速、向右加速、向右匀速三个过程,时间之和就是总时间. 解答:解:(1)设物块与传送带间摩擦力大小为f 、向左运动最大距离s 1时速度变为0 f=μmg ﹣fs 1=0﹣ 解得:s 1=4.5m (2)设小物块经时间t 1速度减为0,然后反向加速,设加速度大小为a ,经时间t 2与传送带速度相等: v 1﹣at 1=0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解得:t 1=1.5s v 0=at 2 解得:t 2=1s 设反向加速时,物块的位移为s 2,则有: s 2===2m

传送带问题典型题解

传送带问题典型题解 摩擦力做功 A 、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①滑动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也可以对物体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②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的功总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 B 、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1.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2.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和总是等于零. 三、传送带问题: 传送带类分水平、倾斜两种:按转向分顺时针、逆时针转两种。 (1)受力和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中的摩擦力突变(大小、方向)——发生在V 物与V 传相同的时刻; 运动分析中的速度变化——相对运动方向和对地速度变化。 分析关键是: ◆ V 物、V 带的大小与方向; ◆ mgsin θ与f 的大小与方向。 (2)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分析 ①功能关系:WF=△E K +△E P +Q ②对W F 、Q 的正确理解 (a )传送带做的功:W F =F ·S 带 功率P=F ×V 带 (F 由传送带受力平衡求得) (b )产生的内能:Q=f ·S 相对 (c )如物体无初速,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则在整个加速过程中 物体获得的动能E K =2mv 2 1传E K , 因为摩擦而产生的热量Q 两者间有如下关系:E K =Q= 2mv 21传 难点: 1、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让学生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该难点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突破方法是灵活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理论依据,对物体的运动性质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好物体和传送带的加速度、速度关系,画好草图分析,找准物体和传送带的位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对于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传送初速为零的物体,传送带应提供两方面的能量,一是物体动能的增加,二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所生成的热(即内能),有不少同学容易漏掉内能的转化,因为该知识点具有隐蔽性,往往是漏掉了,也不能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地显示出来,尤其是在综合性题目中更容易疏忽。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分析有滑动摩擦力做功转化为内能的物理过程,使“只要有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必有内能转化”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高中物理传送带问题知识难点讲解汇总(带答案)

图2—1 弄死我咯,搞了一个多钟 传送带问题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二、难点突破策略: (1)突破难点1 在以上三个难点中,第1个难点应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让学生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第一,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 第二,接触面不光滑; 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前两个产生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困难,第三个条件就比较容易出问题了。若物体是轻轻地放在了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那么物体一定要和传送带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物体和传送带一定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关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滑动摩擦力一定要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先判断物体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可用假设法,若无摩擦,物体将停在原处,则显然物体相对传送带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要受到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由牛顿第三定律,传送带要受到向后的阻碍它运动的滑动摩擦力;二是根据摩擦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分析它的方向,物体只所以能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则一定受到向前的动力作用,这个水平方向上的力只能由传送带提供,因此物体一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传送带必须要由电动机带动才能持续而稳定地工作,电动机给传送带提供动力作用,那么物体给传送带的就是阻力作用,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 若物体是静置在传送带上,与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开始加速,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加速度相对较小,物体和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它们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物体的加速就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因此物体一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小,加速度相对较大,物体和传送带不能保持相对静止,物体将跟不上传送带的运动,但它相对地面仍然是向前加速运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滑动摩擦力,同样物体的加速就是该摩擦力的结果,因此物体一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 若物体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则它们之间无摩擦力,否则物体不可能匀速运动。 若物体以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沿传送带运动方向滑上传送带,则物体将受到传送带提供的使它减速的摩擦力作用,直到减速到和传送带有相同的速度、相对传送带静止为止。因此该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若物体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后,开始减速,因物体速度越来越小,故受到传送带提供的使它减速的摩擦力作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传送带则受到与传送带运动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 若传送带是倾斜方向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因为在运动方向上,物体要受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分力作用,该力和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共同决定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例1:如图2—1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传送带从A →B 的长度L=16m ,则物体从A 到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审题】传送带沿逆时针转动,与物体接触处的速度方向斜向下,物体初速度为零,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滑动(相对地面是斜向下运动的),因此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这样物体在沿斜面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为重力的下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