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7 核能利用 小粒子与大宇宙 学案(2020年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4.6-4.7 核能利用 小粒子与大宇宙 学案(2020年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4.6-4.7 核能利用 小粒子与大宇宙 学案(2020年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4.6-4.7 核能利用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

(2020年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第六节第六节核能利用核能利用

第七节第七节小粒子与大宇宙小粒子与大宇宙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物理观念

1.了解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2.了解核电站和核能利用的优缺点.

3.了解小粒子和大宇宙间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科学态度与责任

1.如何获取更安全.更丰富的能源.

2.了解如何防止核污染.

一.反应堆

1.核反应堆是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燃料铀棒;2减速剂使铀235容易捕获慢中子发生反应,采用石墨.重水作减速剂;3控制棒为了控制能量释放的速度,就要想办法减少中子的数目,采用在反应堆中插入镉棒的方法,利用镉吸收中子强的特性,就可以容易地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

2.工作原理核燃料裂变释放的能量,使反应堆的温度升高.

3.能量输出利用水.液态的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

4.核污染的处理;修建很厚的水泥防护层,用来屏蔽裂变反应放出的各种射线,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埋入深地层来处理.

二.核电站.核能利用

1.核电站利用反应堆工作时释放出的热能使水汽化以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就是核电站.

2.核能利用1核能发电;2核动力;3原子核物理实验制造各种放射性同位素.

三.小粒子与大宇宙

1.从小粒子到大宇宙空间跨度1大爆炸宇宙模型大约150亿年前突然发生一次大爆炸,其后逐渐诞生出恒星.星团.脉冲星.超新星.黑洞以及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发光体等,经历150亿年演化成今天的宇宙世界.2人类所能研究的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约从1015m到1027m,共跨越了大约42个数量级.

2.从粒子寿命到宇宙年龄时间跨度1宇宙的年龄的数量级1018s.2微观粒子的最短寿命1025s.3物质世界的时间尺度约从1025s到1018s,跨越了将近43个数量级.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核反应堆是通过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2核反应堆用过的核废料无毒无害.3质子.中子不能再分.4夸克的带电荷量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

2.核电站利用原子核链式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进行发电,23592U是核电站常用的核燃料.23592U受一个中子轰击后裂变成

14456Ba和8936Kr两部分,并产生个中子.要使链式反应发生,裂变物质的体积不能选填“大于”或“小于”它的临界体积.答案3小于解析由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裂变的核反应方程为23592U10n14456Ba8936Kr310n,可见产生了3个中子;链式反应的一个条件是裂变物质的体积必须大于或等于它的临界体积.

一.核反应堆与核电站

1.核反应堆的主要部件及作用如下表部件名称项目减速剂控制棒热循环介质保护层采用的材料石墨.重水或普通水也叫轻水镉水或液态的金属钠很厚的水泥外壳作用降低中子速度,便于铀235吸收吸收中子,控制反应速度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屏蔽射线,防止放射性污染

2.核电站发电的优点1消耗的核燃料少.2作为核燃料的铀在地球上可采储量大,所能提供的能量大.3对环境的污染要比火力发电小.例1多选关于核反应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铀棒是核燃料,裂变时释放核能

B.镉棒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功率

C.石墨的作用是吸收中子

D.冷却剂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温度和传输热量答案ABD解析铀棒是核燃料,裂变时可放出能量,故A正确;镉棒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作用是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即控制反应堆功率,故B正确;慢中子最容易引发核裂变,所以在快中子碰到铀棒前要进行减速,石墨的作用是使中子减速,故C错误;冷

却剂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

发电,同时也使反应堆冷却,控制温度,故D正确.例2在可控核反应堆中需要给快中子减速,轻水.重水和石墨等常用作减速剂.

中子在重水中可与21H核碰撞减速,在石墨中与126C核碰撞减速.上述碰撞可简化为弹性碰撞模型.某反应堆中快中子与静止的靶核发生对心正碰,通过计算说明,仅从一次碰撞考虑,用重水和石

墨作减速剂,哪种减速效果更好答案见解析解析设中子质量为mn,靶核质量为m,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nv0mnv1mv2由能量守恒得12mnv0212mnv1212mv22解得v1mnmmnmv0,在重水中靶核质量

mH2mnv1HmnmHmnmHv013v0,在石墨中靶核质量mC12mn,

v1CmnmCmnmCv01113v0与重水靶核碰后中子速度较小,故重水减速效果更好.1中子与靶核碰撞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能量守恒.2因

为靶核的质量大于中子的质量,故靶核的质量比中子的质量大得

越少,减速效果越好,如质量相等时可以使中子的速度减为零.

二.粒子的分类和夸克模型

1.粒子的分类分类参与的相互作用发现的粒子备注强子参与

强相互作用质子.中子.介子.超子强子有内部结构,由“夸克”构成;强子又可分为介子和重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电子.电子中微子.子.子中微子.子.子中微子未发现内部结构媒介子传递各种

相互作用光子.中间玻色子.胶子光子.中间玻色子.胶子分别传递

电磁.弱.强相互作用

2.夸克模型1夸克的提出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强子的夸克模型,认为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2夸克的种类上夸克u.下夸克d.奇异夸克s.粲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3夸克所带电荷夸克所带的电荷量是分数电荷量,即其电荷量为元电荷的23或1

3.例如,上夸克带的电荷量为2e3,下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

3.4意义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位,即存在分数电荷.

3.粒子与反粒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粒子,一方面“基本粒子”不基本,另一方面发现了反粒子.粒子的质量.寿命.自旋等物理性质与过去已经发现的粒子相同,而电荷等其他性质相反,这类粒子叫做反粒子,例如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带正电荷,质子的反粒子是反质子,反质子带负电荷.例3多选已知介子.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或夸克d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或反夸克d组成的,它们的带电荷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 为元电荷.粒子udud带电荷量ee2e3e32e3e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u和d组成

B.由d和u组成

C.由u和d组成

D.由d和u组成答案AD解析因介子带有e的电荷量,且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则夸克u带23e和反夸克d带13e 合成电荷量为e,那么介子就是由夸克u和反夸克d组成的;同理,介子由夸克d和反夸克u组成,所以

A.D正确.针对训练xx年3月31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现首次质子束对撞成功.科学家希望以接近光速飞行的质子在发生撞击之后,能模拟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并产生新的粒子,帮助人类理解暗物质.反物质以及其他超对称现象,从根本上加深了解宇宙本质,揭示宇宙形成之谜.欧洲科研机构宣布他们已经制造出9个反氢原子.请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是

A.由1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带负电荷的反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正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反质子和1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1个不带电荷的中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正电子构成答案B 解析根据反粒子定义,“反粒子”与“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但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因此“反氢原子”应该具有与氢原子相同的质量.相反的电荷符号与等量的电荷量,所以B正确.

1.链式反应的认识链式反应中,重核裂变时放出的可使裂变反应不断进行下去的粒子是

A.质子

B.中子

C.粒子

D.粒子答案B解析在重核的裂变中,铀235需要吸收一个慢中子后才可以发生裂变,所以重核裂变时放出的可使裂变反应不断进行下去的粒子是中子.

2.对宇宙粒子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发现的轻子是电子,最早发现的强子是中子

B.质子.中子.介子和超子都属于强子

C.强子.轻子都有内部结构

D.子质量比核子质量大,子不属于轻子答案B解析最早发现的强子是质子,最早发现的轻子是电子,所以A错误;强子有内部结构,由夸克组成,轻子没有内部结构,所以C错误;质子.中子.介子.超子都属于强子,所以B正确;子质量比核子质量大,但子仍属于轻子,所以D错误.

3.核能的计算裂变反应是目前核能利用中常用的反应,以原子核23592U为燃料的反应堆中,当23592U俘获一个慢中子后发生的裂变反应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可表示为

23592U10n13954Xe9438Sr310n2

35.0439

1.00871

38.9178

93.9154反应方程下方的数字是中子及有关原子的静止质量以原子质量单位u为单位,已知1u的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

31.5MeV,此裂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MeV.答案180解析此裂变反应的质量亏损为2

35.043

91.0087u1

38.9178

93.9154

31.0087u0.1933u,由于1u的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 31.5MeV,E9

31.

50.1933MeV180MeV.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滚动检测5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滚动检测5 滚动检测(五)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7分) lo下而关于物体的惯性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o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飘荡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答案C 2.关于力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物体加速度为零,则运动状态不变 B。只要速度大小和方向二者中有一个发生变化,或者二者都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变 C.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就一上受到力的作用 D.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的加速度在改变 解析加速度为零,说明物体速度不变,运动状态不变,A正确:速度是矢呈:,速度的变化 要从大小、方向两方而去考虑,B正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一泄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一泄有 加速度,但无法知逍加速度是否在改变,所以C正确,D不正确. 答案D 图] 3.(2011 ?青岛高一检测)如图1所示,乘客在公交车上发现车厢顶部A处有一小水滴 Ao向前加速运动Bo向前减速运动 C.向后匀速运动Do向后减速运动 落下,并落在地板偏前方的万点处,由此判断公交车的运动情况是 解析水滴离开车顶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离开时的速度不变,而水滴落点B 在月 点正下方的前而,表明若车向前行驶,水滴下落时,车正在减速,A错,B对.若车向后减速运动 时,水滴下落时将落在月点正下方的后方,C、D错。 答案B

4?由牛顿第二立律F F可知,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用很

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这是因为()。 A.牛顿第二左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也很小,眼睹观察不到 C.推力小于桌子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加速度为负值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 解析牛顿第二泄律的表达式尸=加曰中的力尸是指合「外力,用很小的力推很重的桌子时,桌子不动,是因为桌子与地而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推力,推力与桌子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合力为零,所以桌子所受的合外力为零,仍然静止不动,牛顿第二泄律同样适用于静止的物体,所以A、B、C都不正确,只有D正确。 答案 5o把两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甲和乙串接起来,甲挂在支架上,乙的秤钩上吊一重10 N 的物体,不”计秤本身重量,当物体静止时,则两只弹簧秤的示数为 ()。 A.都是10 N B.都是5 N Co甲为10 N,乙为零 Do乙为10 N,甲为零 解析对乙秤,下挂10 N的物体,则示数应为10 N,在甲秤下挂乙秤,由于乙秤受力10N, 故乙给甲秤的作用力仍为10 N,所以甲秤读数为10 N,故B、C、D均错误,A正确。 答案A 图2 6.将物体竖直上抛,假设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不变,其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则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之比为(). A.1 : 10 B.10 : 1 C。9 : 1 Do 8 : 1 解析由l t图象知物体上升、下降阶段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决=9m/s[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详细版)

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参考系 质点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路程与位移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计时器 数字计时器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落体运动的思考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猜想与验证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第三节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两个有用的推论 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弹性与弹性限度 探究弹力 力的图示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研究静摩擦力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共点力 力的等效 力的替代 寻找等效力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分力的计算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三节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数据的图像表示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数字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示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的解释 完全失重现象 第七节力学单位 单位制的意义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本章复习与测试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重点强化卷 ( 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选择题 1.一辆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 4 m/s ,经过 4 s 速 度达到 12 m/s , 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汽车的加速度为 2 m/s 2 B .汽车每秒速度的变化量为 2 m/s C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6 m/s D .汽车的位移为 32 m 22 122 -42 变化量 Δv =at = 2× 1 m/s =2 m/s ,B 正确;汽车的 位移 x = 2×2 m =32 m ,D 32 v = 4 m/s = 8 m/s ,C 错误. 【答案】 C 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 Δx 所用时间为 t 1.紧 接着通过 下一段位移 Δx 所用时间为 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 2Δx t 1 -t 2 A.t 1t 2 t 1+ t 2 B. Δx t 1-t 2 B.t 1t 2 t 1+t 2 2Δx t 1+ t 2 C.t 1t 2 t 1-t 2 Δx t 1+ t 2 D.t 1t 2 t 1- t 2 解析】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前一段 Δx 所用的时间为 t 1,平均速 度为 v 1= t1 ,物体通过后一段 Δx 所用的时间为 t 2,平均速度为 v 2=t2.速度由 t 1+t 2 v 2 - v 1 2Δx t 1- t 2 v 1变化到 v 2的时间为Δt =t 2 t ,所以加速度 a = Δt =2t1t2x t t 1+t t 2 , A 正 确. 解析】 汽车的加速度 a = 12-4 m/s 2=2 m/s 2 ,A 正确; 汽车每秒速度的 正确;汽车的平均速度: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2019中考复习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3-1粤教版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汇编

选修3-1 第一章 电场 一、电场的力的性质 1.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 ⑴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元电荷e =1.60× 10-19 C 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①摩擦起电;②接触起电;③感应起电. ⑶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着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不变(总量不变)。 ⑷两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分开其电量平分. 2.库仑定律 ⑴内容: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间的这种作用力称静电力,又叫库伦力。 ⑵公式:122 q q F k r = (其中9229.010/k N m C =??,叫静电力常量) ⑶适用条件:①真空中②点电荷:若带电体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得多时就可看作是点电荷。★☆注意:①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是相互的,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计算时只需带入电荷量的绝对值。 3.电场强度 ⑴电场:带电体周围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介。 ⑵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⑶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是矢量。 a.定义式:/E F q = ,方向: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b.说明: ①/E F q =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电场中某点的场强由电场本身决定与试探电荷q 无关。 ②2r Q k E =是真空中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强度的决定式。某点场强E 由场源电荷Q 和距离r 决定。 (正点电荷周围某点的场强背离正电荷;负点电荷周围某点的场强指向负电荷) ③d U E =是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式,只适用于匀强电场,注意式中d 为两点间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④电场强度是矢量,当空间的电场是由几个点电荷共同激发的时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每个点电荷单独存在时所激发的电场在该点的场强的矢量和。 4.电场线 ⑴电场线: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的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处的场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电场线。 ①电场线是起源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 ②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强度的大小; ③电场线不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轨迹,只是某种情况下带电粒子运动轨迹可以与电场线重合. ⑷匀强电场:在电场中,如果各点的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样的电场叫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间距相等且互相平行的直线. 二、电场的能的性质 1.基本概念 ⑴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某点A 移到另一点B 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与该电荷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两点的电势差即/AB AB U W q =. (电势差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表示某两点相对电势的高低;计算时要注意电荷的正负。) ⑵电势:电场中某点A 的电势A ?等于该点与参考点P (电势零点0P ?=)之间的电势差。(/AP A AP U W q ?==) ★☆①电势是为描述电场能的性质而引入的物理量,它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与是否放入电荷无关,是标量。电势的高低还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通常选无穷远处或大地的电势为零电势。 ②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与拿什么电荷沿电场线移动无关) ⑶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势能叫电势能,它由电场和电荷共同决定。(q ε?=)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①如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一样,电场力做正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变化量。B εεε--W A AB =?= ②若只有电场力做功,动能和电势能的总能量守恒,但可以互相转化,如动能增加,电势能就减少。 2.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⑴电势反映电场能的特性,而电场强度反映电场力的特性. 匀强电场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1~4章)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节认识运动 1.以地球做作为参考系 2.车厢内的人是注视另一站台的火车,即人的视线以离开了地面,人不以自身为参考系,就会一另一站台的火车为参考系,显然,人习惯于以自身为参考系,故有此感觉。 3.(1)、(3) 4.以列车位参考系时,人向西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时,人随列车向东运动。 5.在研究瓢虫的星数、翅膀扇动问题时,不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在研究瓢虫的爬行轨迹、飞行路线问题时,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 6.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致,都是一天,因此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总是相对静止的。 第二节时间位移 1.位移为零;路程1600m。 2.物体运动的路程不一定大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物体作直线运动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3s;“第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1s;“3s 末”是指时刻;“前3s”是指时间,时间为3s;“最后1s”是指时间,时间为1s。 4.(1)“9时0分50秒”是时刻;“21小时”是时间;“6时23分”是时刻。(2)是时刻。(3)是时刻。 5.(1)影子的边缘在“圭”上的位置可以表示时刻,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一点;影子边缘在“圭”上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时间,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

一段。 (2)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钟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照,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如果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或最短值),这两次最长值(或最短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365天的时间长度。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1.下面一条纸带运动比较快,上、下两条纸带运动的时间之比是16:10。 2.在DK范围内点于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等间距的,所以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A到D和K到N范围内,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是等间距的, 所以纸带做变速直线运动。 3.略。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1.大白鲨合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都是平均速度。大白鲨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11.94m/s,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为2.29m/s,所以大白鲨的速度更快。2. B 3.100km/h 4.略。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C 2.不对。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就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已知汽车运动的初速度,末速度等于零,又知减速时间,加设汽车作匀减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活动文体文体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传记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诗歌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4 感悟自然科学小品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3 关注社会议论文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新闻戏剧文言文③ 我们的选修课程目前设计和编写了14册。如下表 一、诗歌与散文系列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唐宋散文选读》 3、《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二、小说与戏剧系列 5、《短篇小说欣赏》 6、《戏剧欣赏》

7、《电影文学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系列 8、《新闻阅读与写作》 9、《传记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10、《说话的艺术》 11、《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12、《常用文体写作》 五、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13、《〈论语〉选读》 14、《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

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形成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那就是“三线两结合”。 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Ⅳ 两种活动的结合 一、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两种活动的结合。即在必修课中设计和安排了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 ,每一册必修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 第三节探索宇宙l课时 章节复习l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备注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 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小粒子与大宇宙导学案自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激情参与,展现自己 重点: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学法指导】 1 .课前读书一遍,并用笔勺申学可号松呼座竽与那序(但不能只看知识点,应通读一遍)然后完成预习案。 2.小组一起做探究活动中的实验,讨论并完成探究案。 【预习案】 【教材辅读】 1.物。质是由________ 或___________ 组成的。我们把组成物质的 仍能保持其____________ 不变的是最小微粒叫分子。 2.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_______ 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 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____________ ,在不同轨道上绕着原子核 运动的是带电的______________ O

3.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___ 和不带电的_____________ 组成;20 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___ 组成的。 4.物质的状态常分为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 o 5.在固体中,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因而,固体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在液体中,分子靠在一起,但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 动或滑动,因而,液体____________ 确定的形状,但________ 一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在气体中,分子分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_____________ 固定的形状,也 ___________ 确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来源:学科网]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点一:分子间有间隙吗 做课本P219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比较和分析数据,你会 发现什么?将实验结论补充完整: 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 _________ O 结论:上述实验还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 。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章节 1、机械功 2、功和能 一 功 和 功率3、功率 4、人与机械 1、动能的改变二 2、势能的改变能的 转化 与守 恒 3、能量守恒定律 4、能源与可持 续发展 高中物理必修 2 知识点总结 具体内容主要相关公式 ①机械功的含义▲功 W Fs cos ②机械功的计算 ①机械功原理▲ 功的原理 ②做功和能的转化W 动 W 阻 W 有用 W 额 外 W 输入 W 输 出 W 损失 ①功率的含义▲ 功率P W t ②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P Fv ①功率与机械效率 W 有用 P 有 用 ②机械的使用▲ 机械效率 W总P 总 ①动能 ▲动能E k 1 mv2 ②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2 1 mv22 1 mv12 (实验 ▲动能定理Fs ③ 动能定理 2 2 ①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E p mgh 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③弹性势能的改变▲ 重力做功 W G E p1 E p 2 E p 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实验▲ 只有重力作用下,机械能守恒探索 1 mv2 2 mgh 2 1 mv1 2 mgh 1 ②机械能守恒定律 2 2 ③能量守恒定律 ①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 ②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

1、运动的合成与①运动的独立性 分解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①竖直下抛运动 ②竖直上抛运动 2、竖直方向上的 抛体运动 三 抛体 运动 ①什么是平抛运动 3、平抛运动②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斜抛运动的轨迹 ②斜抛运动物体的射高和射程 4、斜抛运动 ①线速度 ②角速度 ③周期、频率和转速 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1、匀速圆周运动 快慢的描述 ①向心力及其方向 四 ②向心力的大小 匀速 ③向心加速度 圆周2、向心力与向心 运动加速度 ①转弯时的向心力实例分析 3、向心力的实例 ②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 分析 分析 ①认识离心运动 4、离心运动②离心机械③离心运动的危 害及其防止▲竖直下抛 v t v0 gt s v0 t 1 gt2 2 ▲ 竖直上抛 v t v0 gt s v0 t 1 gt2 2 t v0 v02 h g 2g ▲抛出点坐标原点,任意时刻位置x v0t y 1 gt2 2 ▲ 斜抛初速度v0 v0x v0 cos v 0 y v0 sin ▲ 线速度v s t ▲ 角速度 t 1 ▲ 周期与频率 f T 2 r 2 ▲ v T T ▲ 向心力 F mr 2 F v2 m r ▲ 向心加速度 a 2r 或 a v2 r 2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期末复习卷

高二语文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期末复习卷 2006.6 班别姓名学号 一、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 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过:过访,游览。 B.猥.不敢相烦猥:鄙,自我谦称。 C.多思曩昔 ..曩昔:从前,往昔。 D.白鸥矫.翼矫:矫健。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与山僧饭讫而.去 B. 斯之.不远 襟三江而.带五湖藏之.久矣 C. 足下方.温经 D. 因.驮黄檗人往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腊月下,景气 .. ..和畅 B.复与疏钟相间 C.非子天机 ..清妙者 D.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与山僧饭.讫而去 B.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 C. 村墟夜.舂 D. 步.仄径,临清流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学期.doc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广州市真光中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班别 评分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第1、2、3、4题是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第5、6题是双项选题,每题4 分;6小题,共20分。) 1.以下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只与它的质量有关 B .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总是跟支持它的支承面垂直 C .静止于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它对水平面的压力 D .同一物体在地面上同一位置,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所受重力都相等 2.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但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在这段过 程中,运动物体 A .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不断增大 B .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也不断减小 C .速度不断增大,且增加得越来越慢 D .速度不断增加,且增加得越来越快 3.质量为1kg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向东的力F=3N 作用向西运动,设物体与水平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则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g 取10m/s 2) A 1N ,向东 B 1N ,向西 C 5N ,向东 D 5N ,向西 4、有关惯性大小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跟接触面间的摩擦力越小,其惯性就越大 B .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C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D .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5、由图1的图像中可以判断物体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 6、如图2所示, 有A 、B 两物体, m A =2m B , 用细绳连接后放在光滑的斜面上, 在它们下滑的过 程中 ( ) A. 它们的加速度a =g sin θ B. 它们的加速度a

中考物理专题综合总复习学案9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九讲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中考热点 、I p 八、、八、、 本讲虽然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少,但在每年的中考试卷上都有考查的试题,多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考查内容为“知道”等级,难度以低档为主.对本讲的考查主要有: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模型,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预计2009 年中考的命题热点是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二、考点精讲 1.物质的组成 (1) 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对现象的本质进行猜测并提出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和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是古代人对物质的构成进行猜想而提出的两种假说.对于物质结构的问题,由于物质微粒非常微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因而曾用猜测——假说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 分子及其大小:把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包含三层涵义: ①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如果分子再继续分下去,得到的更小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单原子分子,例如铜分子,它是由一个铜原子构成的;分子有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非常小,它的直径只有几十个纳米(nm) .在1 标准大气压下,1 cm3 空气中的分子数约有2. 7X 1027个,1 cm3水中约有3. 35X 1022个水分子. (3) 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着这个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的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4)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所带正电的电量和一个核外电子所带负电的电量是相等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等.质子和中子之间依靠一种称为核力的作用力结合在一起,从而组成原子核.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 分子动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说,后来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明,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 (2)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物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现象都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墨水在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都是由于分子间间隙的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高一期末试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廉江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级物理试题(理科)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 ) A 、具有向上的速度和向上的加速度 B 、速度为零,加速度向上 C 、速度为零,加速度向下 D 、具有向下的速度和向下的加速度 2、有质量相等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A 和B ,分别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 圆周运动,两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 r A 和r B ,且r A >r B ,则A 和B 两卫星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卫星A 的运行周期较大 B 、卫星A 受到的地球引力较大 C 、卫星A 运行的线速度较大 D 、卫星A 运行的角速度较大 3、质量为 m 的汽车,以速率v 通过半径为 r 的凹形桥,在桥面最低点时汽车 对桥面的压力大小是:( ) A 、mg B 、r mv 2 C 、r mv mg 2- D 、r mv mg 2+ 4、下列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力对物体做功 B 、重力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做功

C、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水平面的支持力对物体做功 D、物体在固定斜面上沿斜面下滑时,斜面的支持力对物体做功 5、在下列情况中,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推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 B、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光滑斜面的物体 C、沿着斜面匀速下滑的物体 D、沿竖直方向自由下落的物体 6、关于功率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由P=W/t可知,功率与时间成反比 C、由P=Fv可知,汽车牵引力一定与速度成反比 D、某个力对物体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一定大 7、如图所示,桌面高为h,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高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 气阻力,假设物体在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0,则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为() A、mgh ,减少mg(H-h) B、mgh ,增加mg(H+h) C、-mgh ,增加mg(H-h) D、-mgh ,减少mg(H+h) 8、下列现象中,能够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A、黑体辐射 B、光电效应 C、光的干涉 D、光的衍射 二、双项选择题(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 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共36分) 9、对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不变的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C、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一定受到恒力的作用 D、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 10、下列单位中,属于功率单位的是()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

《一个文官的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提问:?什么是“小人物”?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色? 1. 关于作者:(幻灯片2)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 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 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第0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知识点

10知识点 合理利用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势能 实验: 1)小球在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只与起点的高低有关,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大 2)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并撞击平面上的木块,被撞木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运动小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3)重物下落撞击平放在沙上的物体时,物体陷入沙中的越深,说明重物原来具有的势能越大。 ★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物体质量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速度不变(或物体从同一高度滑下),改变物体质量,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1: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研究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物体质量不变,改变物体速度(或物体从不同高度滑下),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2: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结论: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一、走进微观-原子结构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3.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4.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5.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6. 原子半径10-10,原子核半径10-15. 7、科学家与贡献 道尔顿发现原子 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电子带负电,他提出枣糕模型。 卢瑟福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外,并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二、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背诵资料(已整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课文背诵资料整 理 必修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卫风·氓》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