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2年7月1日)

辽教发[2002]68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辽宁省高等教育事业“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依据《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提出新时期我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一、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九五”期间是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状况

“九五”以来,我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教师总量稳步增长,办学效益有很大提高。全省高校专任教师由1995年的23400人发展到2001年的30364人,在校学生数由1995年的187269人增加到2001年的91952人,当量生师比由9.9:1提高到15.7:1。

——教师职务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骨干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高校教师中教授的比例由7.2%提高到9.0%,副教授的比例由27.7%提高到32.4%。40岁以下教授由57人增加到382人,35岁以下副教授由431人增加到873人。

——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有所提高。研究生毕业学历由25.9%提高到33.9%,增加了8个百分点。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历史上形成的中年教师“断层”现象基本缓解。35岁以下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3%,教师队伍富有朝气和新的活力。

——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得到改善。教师中非本校毕业生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0%。

——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生活、工作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高校教师作为国家和省、市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

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推进我省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高等学校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入WTO后,人才的国际化竞争加剧;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等学校职能的延伸,对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及结构性短缺问题仍比较突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新技术相关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短缺。“九五”末期我省虽然重点抓了学科梯队建设,但仍面临着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高层次拔尖人才短缺等严峻的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建设和发展。

——教师知识更新迫在眉睫,学历层次和能力亟待提高。“九五”期间各高校虽然加大了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加强了学历教育和外语、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但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我省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方面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道德水准不高,职业情感淡漠,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在学术上则表现为作风浮躁、急功近利,甚至违背职业道德。师德教育仍是薄弱环节。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1.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治教、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改善待遇”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

2.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1)素质能力目标

提高师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合作精神,能够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掌握现代化科学研究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熟练使用外语和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

(2)规模和结构目标

按照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五”期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预计将达到63.7万人,平均按1:15的师生比计算,到2005年我省高等学校教师人数将达到4.2万人。

——学历结构:到2005年全省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要在现有的33.9%的基础上增加到60%,其中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5%以上。教学科研型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教师达到30%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教师达到20%以上;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要达到35%以上。

——职务结构: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基本控制在40%左右。教学科研型学校,教授、副教授可达到55%;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占30-40%,少数院校可达到45%;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教授占15-25%。

——学缘结构:到2005年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应达65%以上。

——学科结构: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教师的培养,充实基础教学、基础研究力量,形成一支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门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

(3)学科梯队建设目标(315人才计划)

“十五”期间吸引、选拔30名左右优秀拔尖人才,通过重点扶持、培养,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选拔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500名左右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承担或参与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任务和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高校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切实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关心爱护学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加强对高校教师师德的考核工作。在职务评聘、工资晋级、出国培训等工作中把师德表现的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要弘扬正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社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带领学生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到工厂和农村技术服务等机会,充分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民情,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思想。

2.实施“315人才计划”,大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十五”期间,省政府将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创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重点做好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吸引、选拔和培养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通过“315人才计划”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政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成就显著,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开拓创新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配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通过实施我省“315人才计划”,带动全省高校学科梯队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梯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高层次、高水平的优秀拔尖人才在我省高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创造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业绩。

——按照《辽宁省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省、校两级管理机制,做好已选拔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教师的管理、考核等培养工作。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学科梯队的持续发展。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师资配置质量和效益

“十五”期间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队伍配置效益。

——严格把好教师“入口关”。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第10号令)的规定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除少数紧缺专业外,选聘的新教师原则上应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并通过培训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提倡实行专兼职结合,开放式的教师选用模式,高校与产业、科研院所联合与协作,从而选聘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推进省内高校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基础课、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教师可实行校际间互聘。积极挖掘社会富余人才资源,拓宽高校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

——继续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制定《关于支持高等学校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奖励办法》,省教育厅设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对引进人才数量多、效益好的高等学校予以奖励。留学回国人员待遇按《辽宁省鼓励留学人员来辽工作暂行规定》(省政府第100号令)的有关优惠政策执行。

——建立人员流动服务体系。省教育厅及高等学校设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积极配合,开展信息咨询、转岗培训、人事代理等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富余人员合理流动或进入人才市场。

4.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管理

新机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由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式的教师管理模式转变,由单纯的管理控制向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转变,探索运用市场规律配置教师资源的机制和模式,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用人效益。

——积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实行聘用合同制。高校新录用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学校和受聘人员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聘任合同,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具体办法执行《辽宁省省直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暂行办法》(辽人发〔1999〕2号)。

——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继续贯彻落实《辽宁省省属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暂行办法》,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坚持教师聘任的正确导向,鼓励聘任的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改进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由指标控制转向人员结构比例控制,由重身份、重评审、重资格,转向重岗位、重聘任、重考核,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在人员编制和工资总额包干的基础上,实行自主分配。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允许其在国家确定的基本工资制度基础上,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工资分配标准。积极探索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拉开分配差距,形成并不断完善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5.加强教师培训,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认真贯彻实施《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实现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和机制的转变,由基础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由单纯的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者行为的结合,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学校和教师个人的积极性。

——巩固和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凡新进入教师岗位工作的青年教师均需参加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岗前培训及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训练,经考核合格者方能获得上岗资格。实行导师培养责任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的指导和道德素质培养,使青年教师增强爱岗敬业的思想,明确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为青年教师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加强外语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用双语和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通过三至五年的培养,使50%的中青年教师达到使用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全体教师基本掌握应用教育信息技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工程)实践,促进产、学、研结合,使教师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工程)实践当中,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速度,服务社会,提高生产力水平。

6.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高等学校的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国家和省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

——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宣传和树立学校发展的希望在教师的思想,广泛宣传和表彰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劳动成果,鼓励教师敬业乐教、多出成果。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推进民主管理进程,相信教师,依靠教师,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在加大政府投入和高校自身造血功能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改善教师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目标,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一方面通过实行工资总额包干,采用新的工资分配方式,鼓励优劳优酬;另一方面随着师生比的提高,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增加,相应增加教师的工作报酬,使教师的工资收入在国民经济16个行业中达到中上水平。教师住房的家庭人均标准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7.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管理工作水平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在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各个环节上,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管理工作公正、公开、公平,逐步实现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评估监测机制。建立反映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水平和成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水平的监测评估,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规划的执行、经费投入、激励机制、队伍结构、配置效益、成果业绩等进行比较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应有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和协调机构及工作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宏观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建立和完善管理

制度,形成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我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