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45

英文名称:Agricutural Pest Resistance on Pesticid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制药工程专业选修

3. 课程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农业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抗性机制,掌握抗性治理措施,从而可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指导有害生物治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学时为16

5. 建议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农药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目前该课程还缺乏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教材,教研组正在组织人员编写。

参考书目:

(1)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张宗炳主编.农业出版社.1987年

(2)中国农业出版社.赵善欢主编.昆虫毒理学.1993年

(3)昆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唐振华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

(4)棉铃虫抗药性及其治理.晋良,吴益东著.农业出版社,1995年

(5)昆虫抗药性的遗传与进化.唐振华,吴士雄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6)杀菌剂毒理学.林孔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

(7)农业病虫抗药性问答.李显春,王荫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8)农田杂草抗药性.黄建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9)农药学.吴文君、罗万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10)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唐振华,毕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11)Biochemical sites of insecticide action and resistance.Isaac Ishaaya (E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1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40%,形式有:平时作业30%;出勤情况10%

(2)课程作业占60%,形式有:课程作业

9. 课外自学要求

各阅读3篇有关农业害虫、植物病原菌、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的最新文献,写出读书笔记。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基本内容:

(1)抗药性的概念、形成与发展,抗药性对人类的影响,抗药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抗性的有关概念:代谢抗性、穿透抗性、行为抗性、靶标抗性、多抗性、多因子抗性和单因子抗性、击倒抗性、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

基本要求:

(1)了解抗药性形成与发展,抗药性对人类的影响

(2)理解和掌握抗性的有关概念

(3)掌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抗药性对人类的影响

(2)抗性的有关概念

第一部分昆虫抗药性

第一章昆虫抗药性及其现状

基本内容:

(1)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2)我国卫生害虫、农业害虫和我国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基本要求:

(1)了解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2)了解我国卫生害虫、农业害虫和我国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我国农业害虫和我国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第二章抗药性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1)抗药性测定原理

(2)常规的抗药性测定方法

(3)鉴定抗药性机理的方法

(4)抗药性检测技术

(5)抗药性机理研究及抗药性遗传分析的方法

基本要求:

(1)理解抗药性测定原理

(2)掌握常规的抗药性测定方法

(3)了解鉴定抗药性机理的方法和抗药性机理研究及抗药性遗传分析的方法

(4)掌握抗药性检测技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抗药性测定原理

(2)抗药性检测技术

(3)抗药性机理研究及抗药性遗传分析的方法

第三章昆虫抗药性机制概述

基本内容:

(1)昆虫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2)昆虫的行为抗性、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降低导致的抗性

(3)昆虫的抗性遗传

基本要求:

(1)理解昆虫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2)理解昆虫的行为抗性、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降低导致的抗性(3)了解昆虫的抗性遗传机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昆虫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2)昆虫的行为抗性、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降低导致的抗性

(3)昆虫的抗性遗传机理

第四章昆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

基本内容:

(1)昆虫抗药性治理的一般概念

(2)影响抗性变化的因子

(3)抗性治理的策略、实例

基本要求:

(1)理解昆虫抗性治理的策略

(2)了解影响抗性变化的因子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昆虫抗性治理的策略

(2)影响抗性变化的因子

第二部分病菌抗药性

第一章病菌抗药性及其现状

基本内容:

(1)病菌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我国农业病菌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基本要求:

(1)了解病菌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了解我国农业病菌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我国农业病菌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第二章病菌抗药性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1)病原菌抗药性室内研究方法和田间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2)抗药性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3)区分剂量的标定

(4)病原菌抗药性生理生化研究方法

(5)病原菌抗药性遗传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1)掌握病原菌抗药性室内研究方法和田间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2)掌握抗药性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3)了解病原菌抗药性生理生化研究方法及病原菌抗药性遗传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1)病原菌抗药性室内研究方法和田间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2)掌握抗药性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3)区分剂量的标定

第三章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与生理生化机理

基本内容:

(1)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背景

(3)影响抗性形成的因素

(4)群体抗药性动力学及抗性进化的速度

基本要求:

(1)理解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了解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背景

(3)了解影响抗性形成的因素

(4)了解群体抗药性动力学及抗性进化的速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方式

(3)群体抗药性动力学及抗性进化的速度

第四章病原菌的抗药性治理

基本内容:

(1)病原菌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策略

(2)抗药性检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3)病原菌抗药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

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病原菌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策略

(2)理解抗药性检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病原菌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策略

(2)抗药性检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杂草抗药性

第一章杂草抗药性及其现状

基本内容:

(1)杂草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现状

基本要求:

(1)了解杂草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了解我国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我国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第二章抗药性杂草的鉴定原理与技术

基本内容:

(1)田间与温室整株植物鉴定法、种子萌发试验鉴定法、植物器官或组织鉴定法、植物器官或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比较鉴定法、生理生化测定鉴定法、除草剂抗药性筛选的组织培养技术、生物测定技术在除草剂抗药性鉴定上的应用;

(2)作物对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3)交互抗药性的鉴定

基本要求:

(1)理解抗药性杂草的鉴定原理

(2)掌握作物对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3)了解杂草交互抗药性的鉴定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抗药性杂草的鉴定原理

(2)作物对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第三章杂草抗药性生物型的形成与生理生化机理

基本内容:

(1)杂草抗药性生物型与敏感性生物型的生物学特性

(2)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抗药性代谢机理

(3)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形成机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基本要求:

(1)了解杂草抗药性生物型与敏感性生物型的生物学特性

(2)理解和掌握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抗药性代谢机理

(3)了解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形成机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杂草抗药性生物型与敏感性生物型的生物学特性

(2)抗药性生物型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抗药性代谢机理

第四章抗药性杂草的综合管理

基本内容:

(1)防治抗性杂草的程序

(2)合理使用除草剂

(3)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

基本要求:

(1)理解防治抗性杂草的程序

(2)掌握合理使用除草剂的原则

(3)了解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防治抗性杂草的程序

(2)合理使用除草剂的原则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16学时,其中讲课16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修订人:胡兆农审核人:马志卿2008年9月22日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总论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32学时 适用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 性质: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 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1、概念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1、作物品种的概念 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 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 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高产 2、稳产 3、优质 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 5、适合机械化作业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 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 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讲解学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 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 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 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 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 δ ?ωtg tg -=cos ? =152t ω

全天可照时间(t)为: φ为纬度。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ω=(t-12)×15 °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 第三章温度 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 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J/(m·s·℃) 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 3.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 答;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 4.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J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单位:m2/s K=λ/ Cv 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5.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 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9.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 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单位℃/100m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10.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答:山腰。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0 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专业、植科专业、种子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以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化学、物理学、园艺学等学科为基础,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张满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5)《中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上、下册).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 (6)《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David W. Par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Cereal Diseases,Their Pathology and Control》 Second Edition, D. Gareth Jones and Brian C. Clifford ,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 York. Brisbane. Toronto.1983 (8)《Rice Diseases》 Seond Edition, S. H. Ou, 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1985 (9)《Vegetable Diseases and their Control》Arden F. Sherf and Alan A. Mscnab Wiley-Interscience York.1986.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 (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农业气象学辅导

农业气象学辅导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和等。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关系 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太阳辐射 4、光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光长、光强、光质 5、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 短于 6、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为、和。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7、农田中的透光率随深度。 递减

8、植物群体对日光的吸收率明显单叶。 高于 9、温度是从、和 三个方面来影响生物的。 温度强度、温度累积、温度变化 10、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温度、温度和温度。 下限、最适、上限 11、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或开始终止的温度。 物候现象、农事活动 12、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温度 13、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原料。 有机物质 1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动力,是植物的。 蒸腾作用 15、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相对湿度 16、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的地方流向的地方;其流量与成正比,而与

成反比。 水势高、水势低、水势差、水流阻力 17、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 蒸腾 18、晴朗无风的天气下,农田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为型,即随高度递增;夜间为型,即随高度递减。 光合、呼吸 19、和是导致农田群体CO2通量随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光照长度是指一地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日照时数。错 2、曙暮光和马路灯光即对光周期有效。对 3、临界光照长度是每日12小时光照。错 4、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错 5、长日性作物的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对 6、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阴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晴天。对 7、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发育速度没有影响。错 8、光合有效辐射的光谱区要比生理辐射的光谱区宽。错 9、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对 10、一般而言,与呼吸作用相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错

第一章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第一章农业害虫的识别 第一节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一、农业害虫的概述 1、农业害虫的概念: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一类昆虫。如蝗虫主要吃农作物的叶子。 2、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产量的影响 当发生虫害时,会造成不同产量的下降,甚至使庄稼绝产。如黏虫大发生时可将禾谷类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绝产。 (2)对品质的影响 会使作物果实不饱满,空洞,完整率、出米率、出油率降低。如大豆食心虫,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豆粒,使大豆残缺或留下虫眼,导致大都品质下降。 二、农业害虫的危害 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为害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对植物根部的危害 农业害虫为害作物根部的主要是地下害虫,如蛴螬咬断作物的根,咬断处断口整齐,轻则缺苗断垄,重则绝收。 2、对植物茎部的为害 为害作物茎部的害虫主要是蛾类,如玉米螟破坏玉米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植株受损后,茎秆易被风刮断。 3、对植物叶和花的危害 为害作物叶和花的害虫较多,如蝗虫咬食叶片,将作物食成光杆。蚜虫刺吸叶片的汁液,使幼苗叶片生霉发黑,枯死,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生长发育。 4、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危害 为害作物果实和种子的主要有大豆食心虫、二十八星瓢虫。 三、导致农业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影响害虫种群兴衰的因素很多,其中以虫源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1. 虫源因素 虫源指虫害发生后,受害地块越冬害虫的数量。虫源多,易引起虫害的发生;虫源少,不易引起虫害的发生。 2.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光、雨水等,这些因素总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昆虫。 (1)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如书中表1-1. (2)温度和水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问题实质上是水的问题。昆虫身体的含水量一般为体重的46%-92%。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主要有:从食物中获得;直接饮水;利用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靠体壁吸水。温度能影响昆虫个体发育的快慢、存活率、生殖率、活动、地理分布等。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杂草防治教学大纲

杂草防治教学大纲 (草业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杂草防治学是研究杂草特性和防治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选修专业课,是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药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是草业科学专业不可或缺的主要学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草地毒杂草防治的技术,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我国的草原和草坪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杂草的种类和分布; 2.掌握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3.掌握杂草的危害及其防治途径,杂草的有益方面; 4.了解当前杂草防治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5. 掌握杂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杂草防治的意义;杂草的概念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杂草科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杂草科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本章重点:杂草的概念;杂草科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本章难点: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杂草的概念及杂草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杂草防治学的过去和现在,掌握杂草的概念研究内容及任务,了解杂草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我国杂草防治的概况,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杂草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习题与作业: 1.杂草的含义。 2.杂草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章杂草的分类和分布 基本内容:牧草的发生与起源及进化;杂草的形态;杂草的分类,世界杂草的分布与危害;中国杂草的分布与危害;杂草的利用。 本章重点:杂草的形态特征;杂草的分类方法及杂草的利用。 本章难点: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杂草的分类方法。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书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肖国杰

实验一积温的计算(2学时) 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自然条件中的气象条件影响,在其它外界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传主导作用;作物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某些发育期还要求一定的上限温度);作物完成某一发育期要求一定的热量条件——积温。积温的概念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因研究目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常用的主要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活动积温多用于农业气候分析,它考虑了生物学零度,排除了对作物发育不起作用的生物学零度以下的日平均气温;用实测的日平均气温统计,比较方便。但活动积温包含了一部分低于生物学零度的无效温度,使积温的稳定性较差。有效积温多用于研究作物的发育与热量条件的定量关系,建立作物发育速度的农业气象模式和编制农业气象预报等,它排除了对作物不起作用的生物学零度以下的无效温度,积温稳定性好,较符合实际。但其统计比较繁琐,往往给分析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下面以成都地区温度积温为例,学习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一、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逐日累加法、直方图法求算积温。 目的:掌握大于某界限温度积温的主要计算方法。 二、实习内容 2.1活动积温 用逐日累加法计算成都1980年≥10℃初、终日期间的活动积温; 计算成都1951-1980年≥10℃活动积温的多年平均值; 用直方图法,利用成都19xx年逐月气温资料,求出10℃的初、终日期,≥10℃的活动积温。 2.2有效积温 用逐日累加法计算成都1980年≥10℃初、终日期间的有效积温; 用直方图法,利用成都1980年逐月气温资料,求出≥10℃的有效积温。 三、步骤 3.1熟悉资料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害虫抗药性 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 (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 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4负交互抗性: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5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二)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

农业害虫

农业害虫: 1.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含绿僵菌)。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另外,物种的多样性在热带比在温带要低得多。蚜虫可以进行远程迁移,主要是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例如,莴苣蚜虫被认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新西兰传播到塔斯马尼亚。而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输的过程。 2.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蚂蚱”,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3.蓟马: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生的昆虫,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昆虫纲缨翅目。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

蓟马成虫体长约1毫米,金黄色,卵长0.2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色。肉眼可见叶背面成虫、若虫。成虫多在叶脉间吸取汁液,因其较小不易看到,生产中常被忽视 4.介壳虫scale insect(昆虫纲,同翅目,盾蚧科) 同翅目(Homoptera)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刺吸式口器。体外被有蜡质介壳。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每一种的宿主植物有一定的范围。侵袭植物的根、树皮、叶、枝或果实。主要害虫有梨圆蚧(San Jose scale)、蛎盾蚧(oystershell scale)、皮屑长蚧、桔紫蛎蚧和红圆蚧。洋红虫、紫胶蚧和地珠有经济价值。介壳虫[1]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介壳虫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5.叶蝉为一类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等的昆虫。同翅目,叶蝉科。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叶蝉成虫图片

《应用气象学》课程复习提纲

知识点准备(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Chap1 绪论 1、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意义 2、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3、科学系统的行业气象指标,应具有的“三性”和“二化”主要是什么? Chap2 农业气象 1、农业气象学概念 2、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几个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 5、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温 周期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作物的需水规律、大气降水的影响、土壤水分类型及 其有效性、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水分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7、CO2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农田上CO2 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 8、农业上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各灾害的分类 9、农业气候指标的表达形式及举例 Chap3 建筑工程气象 1、风与城市规划, 2、如何改善建筑日照条件 3、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4、采暖区划的气象指标 5、全国集中采暖区划标准及我国划分情况 6、采暖室外计算标准 7、冻胀划分及其强弱的表示方法 8、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9、基本雪压、基本风速、基本风压定义 10、外场施工的天气影响 11、风速、风压在非规定高度处的计算 Chap4 交通运输与气象 1、飞行湍流、飞机积冰、海洋气象导航、公路翻浆、温度力、锁定轨温、飞机颠簸等定义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及气温、风、气压对飞行的影响 3、高原机场跑道与一般机场跑道哪个更长?为什么? 4、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要素以及机场关闭的标准 5、低空风切变定义及各类低空风切变对飞机飞行、起飞、降落的影响

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总结

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总结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任务与教学目的 设施园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农学科植物生产类园艺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适用于其他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大纲。课内学时72,共计4学分。 设施园艺学是园艺学科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涵了生物、环境和工程三个交叉学科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园艺植物栽培学、农业气象学等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园艺学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侧重讲授园艺设施在园艺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目前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及环境特点,不同覆盖材料对设施环境的影响,如何通过温、光环境调控和水肥管理满足园艺作物生产的要求,实现高产、高效目的。掌握目前设施栽培面积比较大的主要瓜类、茄果类等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介绍设施园艺的定义和内涵,设施园艺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设施园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等,使同学了解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几种主要园艺设施的结构、类型、性能的讲授,使同学了解不同设施在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覆盖材料性能的讲

授,使同学们了解各种覆盖材料在生产中的选用原则;通过对设施内温、光、湿、气和土壤环境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掌握设施性能与调控技术;简单介绍园艺设施的选址要求、在建造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最后介绍园艺植物设施栽培的特点及主要蔬菜、花卉和果树设施栽培关键技术。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同学们初步掌握设施园艺相关理论与技术。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设施园艺学综合性很强,从知识内容上涉及到园艺植物栽培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工程力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设施园艺学属于实用技术,应用性很强。课程教学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方法技能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 1.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篇一:气象学实验指导1,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太阳辐射与风、气压的观测 (4学时) 实验目的:1.学会用便携式辐射计观测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用暗筒式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用照度计观测光照度的方法。 2.印证朗伯定律和可见光在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总辐射中比率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的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了解三杯和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掌握热球式微风仪的测风方法。 实验准备:便携式辐射计,暗筒式日照计,照度计,日照自记纸(一张是有纪录的),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三 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计,计算器,计算纸,直尺,铅笔,记录板。

实验内容: 1.介绍实验原理:①由于“朗伯定律”只适用于平行辐射线,又在总辐射中太阳直接辐射占主要地位,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sm?sm?sinh;Q ?? ?Q?sinh;D在各个方向上的 差异较小。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φ=39°42′;δ由查表获得;ω=(t-12)×15°/h ②由于可见光在散射辐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若设sd、s和sb分别为Rsd、Rs和Rsb的光照度,则: sdssb ??。RsdRsRsb ③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间×100%可照时间n= 2?0 ;cosω0=-tgφ·tgδ0?1 15?h 2.介绍便携式辐射计,日照计,照度计、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等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简介三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

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南京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修订稿)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全面提高我市应对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损失,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结合南京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江苏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植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 (三)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分级负责、科学应对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重大农业生物灾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做好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处置工作。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和应

急处置。 (五)概念解释 农业有害生物:是指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江苏省农业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名录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本地区发生的对粮油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具有重大成灾威胁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 重大农业生物灾害事件:是指由农业有害生物引发,可能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造成重大影响,危及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安全的灾害性事件。 二、指挥系统 (一)市指挥部组成 市政府成立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农委主任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农委、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物价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民政局、市气象局、金陵海关、上海铁路局南京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组成。市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和发生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时的指挥平台,市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农委。 (二)市指挥部职责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实验 Experiment of Agrometeorology 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编号:03007、03013 适用专业:生态、资环、环保等 理论课程总学时:54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2( 2学时/2周) 学分: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_5_个;综合实验丄个;综合设计实验 _个) 应开实验学期: 2、实验课程简介 农业气象学实验是农业气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相关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减少农业气象课程总学时的情况下,实验课学时并没有减少(12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1/3 )。针对学生的需要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开出了云、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和风、小气候观测等实验容。 3、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农业气象学实验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主要气象要素(云、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和风等)测定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小气候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容。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①?彦坤主编《农业气象实验指导》校教材 ②?段若奚主编《农业气象实习指导》气象出版(2003年起使用) 5、考核办法 实验大纲主撰人:彦坤 云Array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实验类别:验证计划学时:2每组人数:1人首开日期: 2、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云的概念、分类、3族10属28种云的标准云状以及雹云的主要特征,区别可 降水与不可降水的云,了解那些云具有显著天气变化征兆。 3 4、实验容提要 ⑴.云的概念 (2).云状及其分类 5、实验操作要点

根据教师的讲解,参照云图掌握3族10属28种云的标准云状以及雹云的主要特征。 6注意事项 注意区别可降水与不可降水的云,了解那些云具有显著天气变化征兆。 (二)太阳辐射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实验类别:验证计划学时:2每组人数:5-10人首开日期:2、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测定辐射、日照和照度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主要仪器设备 4、实验容提要 ⑴.辐射 (2).日照 ⑶.照度 5、实验操作要点掌握辐射仪、日照计和照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日照率的求算方法。 6注意事项直接辐射仪的使用,可照时间的理论计算及工字尺的求算方法。 (三)温度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实验类别:验证计划学时:2每组人数:5-10人首开日期:2、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各种测温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正定县植保站李智慧张丽敏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 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指导下,综合利用农业措施、生态调控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适当应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降低农药对人类、环境和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项综合性防治技术。 一、农业有害生物的影响 1.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影响农产品产量:棉铃虫、盲蝽蟓、二点委夜蛾、蚜虫、叶螨、菜青虫、甜菜夜蛾、田间杂草、各种病害等都可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业有害生物本身也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如小麦赤霉病,误食带有病原菌的分泌物的麦粒会引起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因此粮食部门明文规定,小麦赤霉病带病病粒超过3%时拒绝收购。除小麦赤霉病外,我省已有发生分布的农业有害生物中,能引起人畜中毒的有害生物种类还有小麦腥黑穗病、甘薯黑斑病、毒麦(杂草的一种)、豚草等。 3.农业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 众所周知,农药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重要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投入品之一,同时又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残留污染为内吸性强、分解缓慢的剧毒杀虫剂,这些农药主要残留于农产品内、土壤中,形成对农产品和农田的污染。随着不同国家

对农药残留限制门坎的提高,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二、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目前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从60-70年代的六六六、氯丹等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到80-90年代甲胺磷、1605、久效磷、磷铵等高毒农药的泛滥,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蔬菜、水果等中毒现象经常出现。 2.农业生产过程安全的需要:为了防治害虫,农民大量喷施高毒剧毒的农药,不仅污染了农产品,同时也是自身受到毒害。如:棉花良种场在种植呋喃丹包衣种子时防护不到位,造成十几人中毒住院;棉花棉铃虫危害严重,许多棉农在用药过程中中毒;长期使用农药的作业造成慢性农药中毒,引起多种癌症等等。 3. 环境保护的需要:农药残留污染污染土壤、地下水、空气,造成环境恶化,进而影响人们生活。 农药的残留污染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杀虫、杀螨剂较之其他农药毒性高,为主要残留污染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城乡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正定县农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及农药使用现状 1. 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蔬菜种植面积和种类的增加,有害生物的种类还将继续增加。危害程度也将加重。新的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出现,如:节节麦、雀麦、烟粉虱、麦根蝽象、黄化曲叶病毒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