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十个技巧小说技巧

写小说的十个技巧小说技巧
写小说的十个技巧小说技巧

写小说的十个技巧小说技巧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刑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果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这四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

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表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

放呢?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8e14557316.html,/r4709306_u451097/

写给对小说有兴趣的朋友

与朋友聊天,把烟灰弹入酒里。夕阳在一块澄黄色的天幕上熊熊燃烧,明暗不定的光线在屋子里来回曲折,犹豫不定,忽然转身投入酒杯里,绽出小朵的暗色花瓣。我拿起杯子,把酒一饮而尽。有人从门前走过。脚步声沙沙地响。细小的石粒在脚底下滚动,发出呻吟,一些枯萎已死去多时的叶子不停地碎裂。

我与朋友的对话是从“节奏”开始的。

“节奏”,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一篇小说的节奏是否好,简单说,看它是否具备音乐感,是否和谐,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小桥流水人家,大漠、黄沙、戈壁、落日等等,无论其轻盈、枯涩、干燥或丰润,皆为天籁之声。节奏好坏,常能意会,难以言传。对于一个初习写作者来说,有一个较为“愚蠢”的法子,可以一用。即:将文章随意挑出几段,抹去标点符号,分行,变成诗歌的样子,然后朗读,用心感受其中旋律。

小说的“节奏”首先来源于语感。

语感是对汉字的一种直觉,它超乎理性之上,能最大限度地拭去日常世俗生活飘落下的灰尘,恢复汉字的光泽度,并重新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赋予它们一个芳香扑鼻的新生命。譬如,提起“快乐”,大家想到的或许是词典上讲的“感到幸福或满意”,但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可能会作出如下阐述--“快”,形容速度很快,如白驹过隙:“乐”,形容高兴的样子,“快”与“乐”加在一起的“快乐”,是指,高兴的样子像白驹过隙很快就没有了。又譬如“完美”,通常意义上,它是一个褒义词,但在小说家眼里可能并不太美妙,因为“完”这个字比较危

险,水满则溢,月盈即亏。

语感好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感。星星是流血的弹孔;一行白鹭从泛黄的书页上飞起;鸟放了一个屁;石头汗如雨下地唱着歌……万物盎然,流转不定。花鸟虫鱼、草石树木皆为生命,它们与人一起汇成海洋--在小说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可能,这是一个臆想的国度,其逻辑并不需要服从现实世界,能自圆其说即可。

语感的好坏还在于如何将这些已有了生命力的汉字搭配使用,构成词与句。

词与词须参差不一,句与句需凹凸不平。虚与实,动与静,阴阳能互济相生,不必拘泥于教科书上的语法,当勇于突破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以正迎敌,以奇制胜。小说家玩的是创作,不是重复,要敢为风气先。

语感所制造出来的字、词、句还仅仅只是建筑材料。再好的建筑材料也搭建不起一座摩天大厦,还得有一份有创意的设计蓝图,而这份创意就是充溢大厦全身的气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蓝图得烂熟于心,方可施工。字、词、句构建的段落要若率然之蛇,遥遥相应,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段落构建成的章节应如姑射仙人,丹唇外朗,皓齿内鲜,仪静体闲。这些结构便是“节奏”有无、好坏的关键所在了。结构不是意义。不是高大、庄严、华美、壮丽等等。它是钢筋水泥搭起来的框架,也是一堵堵呕心沥血砌起来的墙壁。

朋友说到这里笑了。我也笑了。他对“节奏”比较感兴趣。我能明白,而事实上,“节奏”充溢着生存的每一寸空间,走路,吃饭,喝水,甚至于呼吸,无不要求我们收放自如,张驰有度。

我得承认他提出的“节奏”的确是评价小说的某一平台,但它显然不是惟一一个。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又继续提到两个概念--“冲突”与“人物”。

他说,其实小说的创作可以吸取戏剧、电影的创造手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把各种冲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冲突包括三方面: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而小说的结构、语言、故事等等,所有的一切皆由人物来承载,即,一篇好小说的最重要的是看它有无塑造起一个或一群典型人物,无聊琐碎小气吝啬慷慨豪迈聪明……将人物推至“极至”,爱,爱得死去活来三百回;恨,恨得荡气回肠一千年。如斯,人物才能如刀凿斧削般鲜明,让读者震撼,从而给小说一个新生命。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可以不断COPY的现实里。

小说中存在的“极致”诱惑是对心灵的拯救。

酒一杯杯灌下肚。朋友的脸已呈酡红,手指轻轻敲击桌子。他的手很干净,指甲缝里没有一丝污垢。他忽然想到什么,眯起眼,打量了一会身边站着的服务员。服务员的脸顿时飞红,勾下头局促地走开。

他笑起来,问我会如何描写这个服务员?

我说,我会写她的眼神。里面有慌乱与好奇,她走了十二步,在弯腰为另一桌客人倒茶水时,

仍回头往这里瞥了一眼。她多半在揣测我们是什么人。她的脸粉红,而且嫩,让人流口水,想在上面啃一口。年轻真好啊。

他点点头,说他讨厌形容词与副词。他认为一篇好小说只应该,也只能是由动词与名词构成--准确、迅速、轻逸,一剑封喉,未待血花溅起,剑已不在,斯人已渺。

我喜欢他。看得出来,他很悲伤,因为壮志凌云、但壮志未酬。

他说他的小说写得很好。我相信。他用词极准确,没说最好,可惜的是,这个“很”字也是一个副词。小说的写作并不需要拘泥于词性,其实他所说的应该属于反讽。我读过他许多小说,形容词与副词并不少。他之所以这么说,可能因为现在的文坛上太流行这种写法了,随便翻开某本文学期刊,随便找出其中一篇小说来读,多半都是名词加动作,活像一群叉手并脚、骨骼粗大的“庄稼汉”。

当然,“庄稼汉”并不是不好,可放眼全是,就不是很有意思了。而事实上,这些小说里的“庄稼汉”十个就有八个喜欢涂脂抹粉,这愈发古怪得紧了。

朋友又喝了一杯酒,朝我眨眨眼,又把“剑已不在,斯人已渺”轻声念了一遍,忽然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他可真是淘气,哎,中国的文字确实博大精深,我也笑起来,这八个字可真不是什么好兆头。说句实话,这位朋友的许多观点都很不错,只是稍嫌混乱,缺乏一个明确体系,

他问我,什么是小说?它还是不是文人自娱自乐的小声说话?

我说,小说已经过去了那个只能小声说话的时代。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它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任何一种表现手法,只要出现了,它就是合理的。虽然羽毛浮在水面,石头沉入水底,由于时代的局限,一些真正好的小说无法与公众见面,但它毕竟写出来了,不管它是否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无机会获得出版,也就够了。小说,归根到底是一种智力上的自娱自乐。

他又问,小说现在还是为了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宣传武器又或是服务于广大群众的一种文艺形式吗?

我说,只要存在着专业作家,国家出钱养活他们,他们就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这与做生意一样,一个买,一个卖,公平得很。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他们有他们的难处,不必苛求太多。至于“群众”,这是一个很大的筐,什么东西似乎都可以往里面装,但里面往往只有一堆垃圾。这很奇怪,不过,这就是事实。

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群众”中的一员,“群众”毕竟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名词。从另一方面看,现代社会要求人必须成为“陀螺”,能被“物”鞭打,方可踮起脚尖。于是,在标准、卫生、迅速等口号下,肯德基式的文化快餐长驱直入,占领了人们的喉咙与胃。食固然饱,然则只是一个饱而已。大家都在迫不及待地讲故事、听故事,闹哄哄一片,情形很有点像《镜花缘》中无肠国里的诸君。这个比喻有一点刻薄。很惭愧,但小说的的确确不是故事,否则天底下有一本《故事会》也就行了。

他继续问,它与散文、诗歌、杂文、戏剧有何区别?

我说,小说的最大特征是在虚幻中打造真实。由故事来承载,让人物来凸现,靠情节的引人入胜与巧妙构思来推动。诗歌最大的特征是语言的精炼,所谓歌以咏志,幸甚乐哉。文体断句分行。真正的诗歌无论古体还是现代,都是语言的舞蹈,都有其内在旋律,也都能谱上曲子把它们唱出来。戏剧最大的特征就是场景下人物的极端化,舞台、剧本、演员等都是戏剧的有机部分。散文是什么?

准确说,它是心情。这个世上惟一有可能获得真正自由的便是我们的心灵。由一花一草一物一事诱发,从心灵深处淌下来的真实记录,便是散文,或喜或悲或怒或恨,或小桥流水风(蟹)月雪月,或大漠风沙掷袂而去。真正的散文是不羁的,信笔所至,神思万里,此刻伦敦,彼刻北京,呼吸间已是千年时光流去。它不矫情,不涂脂抹粉,只是洒然。一柄剑扛在肩头,一个“我”走在南北东西,清风明月,长歌当啸。散文最大的特征是美。它分两大类,一是以“小我”的心情来溶入天地之间。以小我见大我,天道生生不息。最后终臻天人合一之境。它呈观音慈悲像。杂文是散文的另支。它由力量彰显,充满阳刚之美,它如匕首如长刃,破空划去,声撼千里。它呈金刚怒目像。散文不怕偏见。人的思想与观念就是种种偏见。

他再问,那什么才是好小说呢?

这个问题比较麻烦了。小说的确有好坏之分,好坏谁说了算?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但老天爷知道--他们并不能在每一个时候都清楚知道自己说了一些什么。他们以为自己发出的声音,很多时候,只是别人塞进他们喉咙里的东西。人是渴望上帝的,权威的阴影能换取一定时间内心灵的归属感。所以希特勒干脆一把火烧了国会,议会里各种拳打脚踢的声音迅速消失,纳粹美学的旗帜从此高高飘扬。坦率说,只有当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无法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时,在各意识形态相互犬牙交错,相互妥协的空间里,文学才有可能回归本原,才能形成一种较为客观、公允的标准,从而作出评价。写作应该是冲动的、偏执的,个体的智慧因为它的激情,因为不可替可的惟一,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盎然生机。评价应该是理性的,不必强调主题先行,只需解释文章的主题并在技术层面上一一作出剖析。

宇宙混沌而不可知,大象无形,所能触摸到的皆是片爪只鳞。冷与热,动与静,飘飘雪下的声音,它们有什么意义?雾在身边升起,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

像是什么一个样?象鼻、象身、象尾、象腿……我们所各自感受到的,就是象对于个体的意义。有人站得远,有人走得近,角度不同,经验不同,结果不同。其实所给出的答案并无多大差别。只不过说话的声音有大有小,有的是不能发出声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的方式是有限性。但其内涵及外延却是无限的。我们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读它,理解它。不要怕别人说你误读。误读其实更意味你对此作品的全新演绎,你给了它另外一个生命。你的感受是弥足珍贵不可替代的。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就像母亲与孩子。孩子在母亲体内汲取着养分孕育生长,母亲生下他,喜爱他,也疼他。孩子是母亲的延续,血液中有着印记。但孩子毕竟不是母亲的复制,他在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他要离开母亲,去外面的世界。

母亲创造了孩子,但孩子不属于母亲。母亲对孩子有着种种美好的愿望,但孩子是否能实现,那也只能是天知道。天底下母亲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无可非议。但不能因此而抱怨别人对孩子的指责。母亲常会犯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我的孩子在我面前这般善解人意,又怎么可能会如此差劲?这有几方面的原因:别人不是你孩子的母亲,不会用心去看,就算用了心,看的角度也不一样。

比如,孩子有些白,你认为好看,但别人或会认为是不健康;孩子要在社会上获得承认,往往取决于机遇等等,而社会总是心浮气躁常以出身成败论英雄。一个江湖艺H可能比一个大师更为高明,但他并没有机会站在社会面前演奏他的声音,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瞎子阿炳那般运气;你的孩子比起别人的孩子在为公众认同的某些标准上确实要差些。每个孩子生下来,容貌也有丑妍之分。

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应该有个宽容的心态。要正确面对别人对作品的批评与误读。孩子的成长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不完美意味着残缺、空白。想像与再创造便有了用武之地,它能在人们的各自大脑里得出与自身审美经验相吻合的完美概念。红楼梦是一尊断臂的维纳斯。可以这么说,若没有后四十回的湮没,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推崇备至。以水浒为例,前七十回精采绝伦,后五十回索然无味。完整的并不就是最好的,内容上的完整有时反而会伤害艺术上的魅力。若施耐庵能把后五十回大刀砍去,留下一个谜,养活无数人,只怕也会有一门"水学"出来。

再好的作品也要懂得经营,一张大师的画,哪怕是信手涂鸦,我们也会沉思好久。“大师”两字有足够的含金量。经营有两个方向。阅读的“大众”与评判的“圈子”。对于大众,可以把作品当成商品来经营,广告宣传促销包装发行渠道等等一整套营销方案,可如商品竞争般,依次从产品质量、包装、服务、品牌递升到注意力与美誉度。对于“圈子”,很简单,学会用他们的话语说话,获得通行证,然后设法获是某位权威的认可。古时有人卖马,出十金请伯乐于马旁边兜上几圈,马价顿时暴涨。对大师的顶礼膜拜,却是人的天性。只不过,真正的写作者常有一些臭脾气,知其可为而不屑为之,所以多半饿死,不会在生前获得承认,只配享用那些被香火熏得面目全非的冷猪肉。想想也是悲哀。

朋友笑了,咳嗽着,真啰嗦啊,说到哪里去了?我想听的是什么是好小说,而不是如何去获得承认。我们或许无法获得公众与圈子的承认,但我们心知肚明,内心承认自己也就够了。写作,说到底,是服从内心的写作。

我也笑,抿了一口酒,继续说,好的小说应该具务如下特征--深刻、新鲜、悲悯、有趣,以及技术层面上的立意、结构、语言、情节、人物。对了,还要在这所有的特征上面,再烙一个印记--智慧。

关于“深刻、新鲜、悲悯、有趣,以及技术层面上的立意、结构、语言、情节、人物”--我在《谈谈写作及其他》以及《白痴庄枪》后记里,已经说得太多了,你可以去找找看。我现在要说的是智慧。

小说在虚构中营造真实,以小说的逻辑构建起与每一个人心灵息息相默的宇宙。无数碎片于此碰撞融合,如镜,窥得世间万象。虚与实不断重叠、置换。空间与时间明灭不定。小说的结构、语言、故事等等就像是一副牌的花色与大小。

它们可以在手指上跳着舞。但不管这只手如何轻逸、迅速、确切,或说性格鲜明、花样繁复,牌总是得被不断重洗。结果并不确定。摊开在桌上的牌面每一时刻都有着无穷的变化。

天地悲悯,人心茫茫。无限的宇宙中,个体微不足道。突破个体肉身之局限,以“小我”契入宇宙的“大我”,以臻天人合一,无疑,小说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亦有无限,并没有绝对。“道”如云蒸雾蔚,水流泉涌,于弹指间生出,于呼吸间消亡,并无定法可循。

人有五种需要,生理上的衣食往行;安全上的免于恐惧;社交上的和谐与爱;名誉、地位,即自我尊重与他人的承认;自我实现。五种需要犬牙交错,呈由下及上之势,但在逢遇挫折时,亦会后退,其中一些需要,譬如爱、信仰等,更可横贯其中。小说是对此五种需要的折射与反光。目前小说流派林林总总,不过,还多限于对前四种需要的描述,而事实上,当人们达到一定境界后,对名声、金钱、爱情的渴望并不会非常强烈。如电如梦如泡似幻影。人们孜孜不倦继续努力,纯粹是为了获得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愉悦。这是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销魂蚀骨,令人如醉如痴,欣喜若狂。它只会由智慧带来,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阿基米德爬出水缸,裸身跑向大街,边跑边喊--我发现了!这首天簌之音,充溢全身,令身体上的每一个毛孔都鼓涨起来,然后,我们便真的开始了飞。

一切游戏若没有了智慧,便乏然无味。

最美妙的娱乐便是智慧的沉思。

当谜底被揭开,人面狮身的神哄然倒塌,因为它已没有了智慧。

小说的极处,也是智慧的栖居之所。

无数小径在草丛中潜匿,葡伏,每个问题后面都隐藏着一个莫大的惊喜。

浩翰的宇宙并不在意人的生老病死或者说是苦难。谁会在意热带雨林中某棵树下一群蚂蚁遇到一场灭顶之灾?洪水泛滥大地,惟有智慧才能搭起那艘挪亚方舟,让我们超脱这几十年的肉身,跨入虚空之处,与宇宙同呼吸。

智慧的基石是知识。没有知识,一切无从谈起,火焰并不能在虚空中存在。

但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说到底,知识只是对经验的累积、总结、归纳、推理。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往往比一个农夫更无知,他们只是掌握着一种话语权利罢了。大自然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不过,并不是知识越多就越好,无数个“所以然”陈列在面前,只会让人头晕脑胀,得从中找出其规律所在。

智慧便是寻找的方法。

我们会发现自己平常所忽略的,原来有着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美,而这些美并不需要青灯古庙缘木求鱼,它们随处可得,唾手可取。智慧不能给我们饭吃,给我们衣穿,但它让我们安静、喜悦、从容。这世上的确没有两片叶子,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惟一,但这并不能说明更多,这

只是一种客观上的庸俗存在,而智慧让我们从这些无数个浑浑噩噩没有意义的惟一中彻底清醒过来。“朝闻道,夕死可矣”。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种种规律就能解释得了。要学会把知识忘掉,不再囿于知识之限。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认知的方法。这也是智慧。坦露自己,不必设防,莫疑虑惊恐。陌生与熟悉,花草与虫鱼,都是一些微小原子的排列组合。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我越来越喜欢一些单纯的词汇。它们本身所蕴含的东西远远大于我们现在所赋予它们的。我想拭去它们身上的灰尘。它们是有智慧的生命体。对了,小说是一种技术活,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智慧能让它的份量沉甸,富有质感。智慧不是用简简单单按一下照相机,还原现实的真实,还得了解周围的光线、远与近的距离等等,找出事物最本质的内在,加以凸现雕刻。这种内在只愉悦个体的心灵,与社会无关,也与其长宽高等“物”的存在无关。一张桌子摆在面前,你所关注的是什么--价格?款式?抑或是味道,譬如上面的灰尘?桌子是有生命的,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语言与灵魂,只要肯去触摸它,肯用心去听,我们就能够听见那些声音。真正的好小说如同文物一般,不可复制。它穿透纸背,风雨燕归来,落花人独立

写小说的禁忌

1、主角性格,不要过于懦弱,很多读者,在平日里就受了很多气,看小说无非是想喘口气,你若是将主角性格写的很懦弱,那么岂不是火上浇油么?切忌,主角可以比较沉默,但绝不可过于懦弱。主角性格,不要太过自私,属于混混痞子之流的。其实,这样写倒也可以,但是,请不要让主角满口脏话,整日张狂的很,或者恩将仇报,没心没肺,尤其是在美女面前,说脏话什么的,更惹读者厌烦,很多读者都会直接点右上角小叉叉。总结:心胸开阔的主角,是大众都比较喜欢的,但是,不要将主角写成圣人,说话太斯文显得小家子气。也不要将主角写得很冷,比如:冷冷的笑,冷冷看着。这样,会让读者感觉主角心胸狭隘。 2、种马问题。种马,是一个争论很多的话题。其实若要能将种马用好,绝对是一项杀手锏,只是当今作者,能驾驭好的很少,种马也就遭人厌了。所以,在写小说时,不要过于种马,就例如你第一章碰到一个美女,第二章或第三章就给收了,这绝对不行。一切都得慢慢来,细火煮得东西更好吃。而在数量问题上,我建议,一个小说出现七个左右女主角就绝对够了。这样的话,每个女主角大致能分到二十万字的内容,足够你刻画性格了。 3、女主角失身。这个就不用我说了吧?如果你写了,做好太监的准备。 4、超级YY。YY无可厚非,是一种上好的调味品,恰到好处,那么小说就会香气扑鼻,用的不好,则会恶臭无比。YY是一个慢工夫,不断的积攒,到高潮阶段忽然释放,那么这就是YY成功。若是隔个两三章,就不断的YY,且又写得太过离谱,会使得小说显得没有内涵,甚至幼稚。小白可能会看,但是老鸟直接走人。 5、剧情,人物功法名称老套。剧情老套,就是说,别人写过几十遍的剧情了,你再写,那么读者看着肯定无味,如果你正好技术不高明,那么读者与以前的书一对比,高下立断,你可能会失去不少读者。至于人物名称老套,更好解释。金大侠小说中有张无忌,你也写一个张无忌,那么就会显得老套。功法名称老套,就是说像降龙十八掌这样已经普及到三岁小孩耳中的功法,你要是写得过多,肯定会断了自己的后路。至于起得那些很俗的名字,或很做作的名字,会使小说可读性下降不少。相反,若每个人的名字都很新颖,或者比较有诗意,那么会为小说增色很多。你的悬赏分有点少的说!!!不过呢还是告诉你几个禁忌吧!第一忌讳:无论文笔多么优美,都不要让描写使你的叙述陷入中止。小说的作者必须牢记这点:不要过分描述任何事情,无论它是特顿山脉,是夕阳,还是怀基基海滩上的斑马。否则,你叙述的力度就要受到影响,你也将使读者的注意力出现危险的空白。请记住爱勒莫。雷纳德的金玉良言:“我总是力图去掉那些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读者的确愿意跳过那些无效内容。第二大忌讳: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小说家大卫。罗吉曾宣称:“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大多数背景描写的危险在于一连串的漂亮的陈述句和叙述的中断将读者推向昏昏欲睡的境地。”请牢记罗吉的格言,将它打在纸条上贴到计算机或打字机前:“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第三点忌讳是:不要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读者的注意力。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十大小说写作技巧

十大小说写作技巧 核心提示: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二)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

写小说的十个常用技巧

写小说的十个常用技巧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叉,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

小说描写四忌(写作技巧)

小说描写四忌(写作技巧) 描写四忌的第一忌讳:无论文笔多么优美,都不要让描写使你的叙述陷入中止。 小说的作者必须牢记这点:不要过分描述任何事情,无论它是特顿山脉,是夕阳,还是怀基基海滩上的斑马。否则,叙述的力度就要受到影响,也将使读者的注意力出现危险的空白。 请记住爱勒莫o雷纳德的金玉良言:“我总是力图去掉那些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读者的确愿意跳过那些无效内容。何谓无效内容?“任何偏离故事主线的内容都可称之为无效内容。”与叙述无关的任何说明、解释和描写都是无效的。它们犹如截流的堤坝一样阻挡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讲述一个医生、一个律师或一个捕鲸者的故事时,不能透露有关这项职业的种种常识。而,应该巧妙而不露声色地做到这点,应该将这些常识与主人公的行动、冲突和叙述的主干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应该让描写生动丰富而又服务于主人公的各种行动。可以描写紫色山峦后渐沉的夕阳,河边饮水的老牛,但为什么不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眼睛来描写这一切呢?他或她观看着这番景色,由此联想到一个宁静的过去,目前处境的感受,或由此让我们领悟到他(她)的性格,以及一切能推动叙述向前发展的情节。

这就引发了第二大忌讳: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 有这样一段描写,或许能说明问题。科莉从列车的车窗向外看,这列车正载着她经过乡村驶向旧金山,她将在那儿举行婚礼。列车在爱瓦的比格利弗镇(标牌上写着:人口251)停下,她看见了一排排毫无生气的房屋,全都千篇一律,就连房前熟睡的大黄狗都如出一辙。 早先,比格利弗曾是一个繁荣的矿业小镇,但现在它已没落,不再有往日的生机。她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男人在站台上卖报。该镇由马修。克鲁姆(1850-1899)于1892年建立,它最能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就是1912年特迪。罗斯福在这儿呆了整整一天,“棒极了”,他说道。列车呼啸了两声,科莉便告别了比格利弗小镇,以后再也没见过它。 在一部长篇小说里这样的文字都是在浪费篇幅,更不要说短篇小说了。让这段描写小镇的文字能保留下来的惟一理由,只能是科莉或多或少地将它与自己的过去或将来联系在一起。试对比:尽管科莉从未见过,但她仍然十分了解这个小镇,它和所有的小镇一样,科莉憎恶它们。她来自一个和比格利弗极为相似的小镇,只不过叫别的名字,地处西弗吉利亚罢了。现在,谢天谢地,她将去一个城市,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在那儿,她的美貌和音乐天赋都将得到赏识。她迫不及待地等着列车驶离这座丑陋的小镇。

写玄幻小说的几点禁忌

写玄幻小说的几点禁忌 1.主角必须刻画,不要花太多的文字去写环境、背景,天大地大主角最大,世界都要围绕着主角去转,你要把主角想象成宇宙的中心,主角挂了太阳就无法正常升起,任何人不可抢戏! 2.不可写双主角,电视剧跟小说不一样,你见过哪个小说是双主角而且红了的?不要坚持的去说什么天龙八部……在说之前,想想作者的身份……至少在你没他那样的名气前,按照常规路子来。 3.重点,千万别写什么神魔大战。战你妹啊战,你要写主角还是要写大魔头,写那么牛B干啥?这种书凑字不说,要是敢在前三万字出现,那么你就不用在继续打了,因为已经被编辑枪毙掉了。一百万字的书,常规设定下,七十万之前都不要出这东西。试想一下,一个XX穿越异界,刚组了个佣兵团就去魔界跟魔头打,你会很有兴趣的去看大家怎么放技能吗? 4.不要出现牛B人。举个例子,主角等级一级魔法师,结果身边一堆十级的圣魔导……你让主角混个屁啊。啥叫期待?看不到就叫期待!你想当皇帝吗?你回答不想就把页面关了吧,要是回答想的话,我现在弄几百个皇帝放到你身边,让你这个主角天天跟皇帝聊天,然后……你有兴趣吗还? 5.不要试图去玩心思,涉.黄、政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去试,轻点被发现后,责令修改,严重了直接书给你和谐掉……要是偶然之间被亲爱的网监大人发现,那么你会被请到当地的地方喝茶……不要解释说别人也这样子写怎么不管……你是你,别人是别人,如果你已经做

好被和谐掉的准备,那么你可以去试试。 6.玄幻讲究的是升级感,这是神髓!比精髓还精髓!哪怕是最老套的一阶、二阶啥,只要你认真去写也可以写好,突出每个等级之间的变化,让大家知道你的确是升级了,而不是口空放话说:我靠,我升级了! 7.古怪体系不要用,武者武皇武神这种你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离合、左心、右云……这种的你知道是啥意思吗?体系不是靠古怪,而是靠实际!原因同上。 8.不要太虐了,借用某编辑的一句话:曾有一本书在我这申请签约,开头大致是这样的,家族被灭族,老妈被强女干,姐姐也被强女干,全家女性都被彻底问候了,衣服都拔了,然后主角隐忍准备去报仇……不过他已经没机会了,因为我把他杀了……亲爱的,主角工作学习已经很累了,他们看书是轻松是爽的,咱能让读者减少点压力不?你整个血海深仇是想引起读者公愤还是想让编辑杀掉你?你要能引起前者也成,好歹有人看,但估计仅有的俩读者也是觉得你写这书心里有问题……所以呢,咱们适当小虐一下,比如家族没落,被打压,并且有人想吞了自己的家族,或者自己的家族瞧不起自己,要赶自己……这不,冲突也有吗?非得整那么2干啥? 9.敌人杀不死!这句话你能理解透,那么你可以成半个神了。坏蛋千万别“啊”一下被主角干掉,那样多没意思?比如主角去学院,然后有个XXX女的喜欢上他,然后很漂亮很有天赋的那种,结果给主角弄一对情敌,然后决斗……打败之后,情敌不服气,又让自己家族

写玄幻小说的十点禁忌

写玄幻小说的十点禁忌 1.主角必须刻画,不要花太多的文字去写环境、背景,天大地大主角最大,世界都要围绕着主角去转,你要把主角想象成宇宙的中心,主角挂了太阳就无法正常升起,任何人不可抢戏! 2.不可写双主角,电视剧跟小说不一样,你见过哪个小说是双主角而且红了的不要坚持的去说什么天龙八部……在说之前,想想作者的身份……至少在你没他那样的名气前,按照常规路子来。 3.重点,千万别写什么神魔大战。战你妹啊战,你要写主角还是要写大魔头,写那么牛B干啥这种书凑字不说,要是敢在前三万字出现,那么你就不用在继续打了,因为已经被编辑枪毙掉了。一百万字的书,常规设定下,七十万之前都不要出这东西。试想一下,一个XX穿越异界,刚组了个佣兵团就去魔界跟魔头打,你会很有兴趣的去看大家怎么放技能吗? 4.不要出现牛B人。举个例子,主角等级一级魔法师,结果身边一堆十级的圣魔导……你让主角混个屁啊。啥叫期待看不到就叫期待!你想当皇帝吗你回答不想就把页面关了吧,要是回答想的话,我现在弄几百个皇帝放到你身边,让你这个主角天天跟皇帝聊天,然后……你有兴趣吗还 5.不要试图去玩心思,涉.黄、政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去试,轻点被发现后,责令修改,严重了直接书给你和谐掉……要是偶然之间被亲爱的网监大人发现,那么你会被请到当地的地方喝茶……不要解释说别人也这样子写怎么不管……你是你,别人是别人,如果你已经做好被和谐掉的准备,那么你可以去试试。 6.玄幻讲究的是升级感,这是神髓!比精髓还精髓!哪怕是最老套的一阶、二阶啥,只要你认真去写也可以写好,突出每个等级之间的变化,让大家知道你的确是升级了,而不是口空放话说:我靠,我升级了! 7.古怪体系不要用,武者武皇武神这种你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离合、左心、右云……这种的你知道是啥意思吗体系不是靠古怪,而是靠实际!原因同上。 8.不要太虐了,借用某编辑的一句话:曾有一本书在我这申请签约,开头大致是这样的,家族被灭族,老妈被强女干,姐姐也被强女干,全家女性都被彻底问候了,衣服都拔了,然后主角隐忍准备去报仇……不过他已经没机会了,因为我把他杀了……亲爱的,主角工作学习已经很累了,他们看书是轻松是爽的,咱能让读者减少点压力不你整个血海深仇是想引起读者公愤还是想让编辑杀掉你你要能引起前者也成,好歹有人看,但估计仅有的俩读者也是觉得你写这书心里有问题……所以呢,咱们适当小虐一下,比如家族没落,被打压,并且有人想吞了自己的家族,或者自己的家族瞧不起自己,要赶自己……这不,冲突也有吗非得整那么2干啥? 9.敌人杀不死!这句话你能理解透,那么你可以成半个神了。坏蛋千万别“啊”一下被主角干掉,那样多没意思比如主角去学院,然后有个XXX女的喜欢上他,然后很漂亮很有天赋的那种,结果给主角弄一对情敌,然后决斗……打败之后,情敌不服气,又让自己家族的XX出手,主角逃跑,XX时间后来报仇,然后情敌因为服

新人写小说容易出现的误区(更新至8)

新人写小说容易出现的误区一览——不眠之眼无限增订版 好吧虽然以前我都会尽量避开起点之类的地方以保护自己的氪金狗眼,但自从当了副主编和总审稿之后不得不以职业身份耐心地阅读所有投递过来的稿子了。于是在各种吐血之余也发现很多新人写手的问题都有相似之处,开始不断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总结出来,希望更够给大家做一些参考。本文会不断进行各种增补。 1、先做复杂的背景设定,然后才用文字和剧情去填满设定的框架——结果发现自己的笔力根本驾驭不了那么巨大和复杂的世界观。于是沦为设定集或流水账。 科幻背景姑且不论,奇幻设定比较好的使用方法是作为剧情的辅佐者而不是主导者,当你剧情需要的时候才有节制地进行奇幻描述和设定线索的透露。 2、这个其实是第一条的增补:读者花钱花时间看小说是为了看精彩的故事,而不是设定集,所以请把你的精力用在把故事讲得有趣上面——虽然各个论坛经常也能看到一堆人在争论某个法术或者技能的强大程度——但那多半不是小说读者,而是和你一样蛋疼的设定党。 3、上来就写长篇流水账,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记住新手的笔力往往根本驾驭不了长篇,最后无论剧情结构还是故事发展都会超出控制,而且基本细节都会很粗劣。 新人最好从数千字的短篇开始练起,不仅别人易于给你提出意见,你自己也便于不断改进完善,动辄数万字的流水账,别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先不说,就算看完给你提了意见,你自己修改起来都是可怕的巨大工程。 4、这个同样是对上一条的增补——建议:双重结构图是个很好用的东西,找张纸把它画下来,你想写的东西会变得一目了然。 双重结构,指的一个是你要使用的元素,你最初因为想写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把这个要素作为起点画在纸上,然后从这里开始,把你准备增补进去的各种元素添加上去,理清他们的彼此关系。 比如:基点,主角,流浪骑士——冲突,敌人,恶德领主——事件,被欺凌者,卖花少女——依次展开你的故事线索,然后骑士的人物特征,领主的特征元素,这些你都可以在旁边标注出来。 另一个则是你的剧情结构,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其中要经过几个怎样的剧情发展,然后剧情路线的结构图再和涉及元素的结构图对应起来,你的小说的基本架构就比较完整而丰富了。 比如:开幕,林间小路——第一幕,被扰乱的集市——第二幕,领主地牢——决战,城堡大厅——诸如此类 5、资料和知识严重缺乏,经常是以本身就是二次乃至三次创作的动漫作品的设定为基础再进行四次乃至五次创作——这种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异常残念,因为你的小说缺乏厚实坚固的根基,完全是别人故事的寄生物。 6、增补:优秀的轻小说作家的阅读范围绝不会仅限于轻小说,如果一群人就在一个小范围

新人培训课22-写小说的忌讳 看书网网络小说新人作者培训教材

第一忌讳:无论文笔多么优美,都不要让描写使你的叙述陷入中止。 小说的作者必须牢记这点:不要过分描述任何事情,无论它是特顿山脉,是夕阳,还是怀基基海滩上的斑马。否则,你叙述的力度就要受到影响,你也将使读者的注意力出现危险的空白。请记住爱勒莫。雷纳德的金玉良言:“我总是力图去掉那些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读者的确愿意跳过那些无效内容。 第二大忌讳: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 小说家大卫。罗吉曾宣称:“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大多数背景描写的危险在于一连串的漂亮的陈述句和叙述的中断将读者推向昏昏欲睡的境地。”请牢记罗吉的格言,将它打在纸条上贴到计算机或打字机前:“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 第三点忌讳是:不要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读者的注意力。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第四点忌讳是:不要概括,要具体。 关于写作忌讳概括化,没有人比俄国伟大作家契河夫说得更好。他在一封信中,告诫一位作家朋友避免概括化和平常化:“我认为,对于自然的真正描写应该相当简略并与主题存在相关性。应该避免落人俗套的描写,比如,‘落日沐浴在黑色海洋的浪花之中,绦紫色的金光一泻而下’等等。在描写自然时,要抓住细节,而且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使闭上双眼,也仍能看到你所描写的场景。 因此,当你坐下来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马丁尼”;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不是“一个滑雪者”而是“一位含苞欲放的年轻少女”;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只高顶回角帽”;不是“一只猫”而是“一只阿比西尼亚猫”;不是“一支枪”而是“一支0。44口径的新式自动手枪”,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幅“马奈的‘奥林匹亚’”。 将描写四忌与契河夫的金玉良言合二为一,我们就得到了一条所有好的作者在描写时都应该遵循的一条规则:要具体! 你要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真实可信,他们在自己国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进行着日常工作。——拉威尔&;#8226;斯潘塞。 “怎么才能让事情看起来真实可信呢?”当一位作家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赞扬。如果有人进一步对他说:“我好像身临其境,能够听到、嗅到、感觉到这些地方,就像走进了小说的书页中”,那他给读者的东西就的确非同寻常了。当我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借助于五种感觉”。一些作者总意识不到应利用读者的五种感觉来获取真实感。利用读者的视觉感受是常见的,但是利用读者的嗅觉、听觉(除了在对话中)、触觉或是味觉又有几次呢?我从1976年开始写作,至今仍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保留着五个词:看、听、感、尝、嗅。每当我写作的时候,都会参照这张表,有意识地写些带有气味的东西。实际上,一些令人作呕的东西在创造真实感的时候,反而有奇迹般的效果。

新手写小说忌讳的十点

【写小说十点要忌讳的地方】 1:正文内经常出现括号,里面是作者写作时与主角的互动、对正文的解释等等。 这个问题是新手作者最常见的地方,认为写出作者与文中主角的互动更加有趣一点,就经常性的在正文加上括号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或者其他。其实这样是最不可犯的。 假如你是读者,你在主角深情对视或者即将接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跑出来挡住你的视线,你会不会觉得的烦?会不会离开? 这样还不算太严重,你要是和主角在说话就惨了,就把它当做拍电影吧,主角在拍戏的时候突然有人叫他,和那人说了几句又回来继续演,就感觉强行把画面转到另一边去一样。 例1:某某心里突突地跳着,望着眼前这张逐渐放大的帅气脸,缓缓闭上了双眼。(男主角要吻女主角了哦,大家期待不?总之偶是很期待的啦~某作者奸笑着,偷偷隐去) 例2:其实他是紫杨集团的人(紫阳集团,某某市最出名的集团,有上亿资产…..) 面对这种情况最可处的方式就是:把括号里的内容删掉,如果是和主角互动的那种全部删了吧,如果是介绍些什么的可以直接把它加到正文里面写,这样读者看了才不会有隔离感。 2:一开篇就出现许多人物,名字还很长的那种。 开头需要作者软磨硬泡,不能急着来。第一章一般写主角出场,第二章再出现副主,最后再把他们偶然相遇或者什么事件把他们联系起来。 如果真的需要许多小角色出现,可以用他的外貌来描写,不用再去仔细介绍。跑龙套的简单介绍一两句就好。 名字很长这一点少数作者也会犯这种错误,例如:宫雨豪宸?许落……名字太长,我就不怎么举例了,这种只要去其糟粕就可以了,把平常别人叫他什么来命名,简单易记的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只要别人一提就会想起这个名字,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你这本书。 3:不是情节需要,尤其是主角,忌讳2个以上的角色拥有很生僻的名字,这些字体一般都是中华深远文化,平常说话看书的时候很少会看见的,如:鏂、苡、扈、窳等等这类的。一般人读小说时都会在心中默念,如果连名字都不会读,写得再好看起来都会觉得怪怪的。 例子:戤蓍軎(←_←这字谁看的懂?按照这样全文下去的话,读者也撑不了多久的)的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吓的不敢说什么,只好躲在自己的角落里默默的哭泣。 虽然我很讨厌哭,因为我哭起来梨花带雨,用隔壁女生的话说,总是会引起她蹂躏我的欲望。 (忌讳:人物名字读者大多数不认识,导致缺失读下去的念头) 名字这种东西就,简简单单的把那个音打出来,看哪个字好看就可以了。有时候好的名字可以用来做书名,例如何以笙箫默,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何以琛,女主角好像是赵默笙,这样的名字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开头长篇幅描写时代背景。 其实这是很多作者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新手。例如要说主角生活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你用了一大段甚至一章来去写,那么你就错了。你用了几段去写作者有时候会偷偷懒直接跳过,如果你其中包含有重要内容的话,他直接跳开了,你写了还有什么意义?

写小说的十大忌讳

写小说的十大忌讳 1、用散文方式写小说 写惯散文的人,往往不自觉地把故事“叙述”出来,并以作者身分作一些“全知”的描述,情况就像电影播到中途,突然有个人跳出来用旁白「解画」。这样,即使写得再好,亦只是一篇散文而非小说。写小说,应透过生动的对话、主角的动作,他们身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加上环境和气氛的渲染,像播放电影一般把故事“呈现”出来。如果以电影喻小说,作者就是导演,利用镜头把故事带出来,而不是把剧情大意朗读出来的旁白配音员。 2、人物关系单薄,主角面目模糊 从不注意人物塑造,以致男女主角面目模糊,整本书看完了,读者也说不出每位主角有何特色,没能留下任何印象。成功的小说,一定有活生生的人物,读者即使忘记剧情,也一定记得主角的形象,例如金庸笔下的杨过、黄蓉;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人物与剧情,前者更加重要,因为人物性格完整,他们自然而然会在所处的环境中作出合理的反应,透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剧情便能自然而然推动,而非为了闹三角恋而三角恋。先处理好人物性格和关系,然后才构思剧情。仔细构想每个角色的年龄、外貌、教育程度、

口头禅、价值观等。除了主角,也要塑造配角,作出陪衬或担任特别任务。 3、过分平铺直叙 不注重故事结构,千篇一律按时间先后来说故事,不懂得将一些对推动剧情没有作用的段落删去,令故事流于冗长、沉闷,没有高潮。有了故事内容,还要想想如何“说”出来才动听。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总离不开“起、承、转、合”这支架。这并非说,我们一定要按时间顺序来写。要点是先将故事内发生的事件按时序排列出来,然后再作出调动,利用插叙、倒叙等技巧,同时删去不必要的篇幅,使剧情的节奏流畅。 4、结构松散,胡乱卖弄意识流 没有结构的小说,好比镜头摇来摇去的电影,章法欠奉,不知所云。倒叙、插叙、意识流等创新的写作手法,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令结构松散,愈写愈离题。不要为技巧而技巧,以“创新”作为结构松散的借口。不论你用了哪些技巧,故事写完后,请看一遍,如果依然符合“起、承、转、合”的脉胳,那便不会离题万丈了。 5、开场闷蛋,令人昏昏欲睡 小说的开场,传统写法是以描写环境气氛入题。

写小说的十大忌讳

写小说的十大忌讳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写小说的十大忌讳 1、用散文方式写小说写惯散文的人,往往不自觉地把故事“叙述”出来,并以作者身分作一些“全知”的描述,情况就像电影播到中途,突然有个人跳出来用旁白「解画」。这样,即使写得再好,亦只是一篇散文而非小说。写小说,应透过生动的对话、主角的动作,他们身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加上环境和气氛的渲染,像播放电影一般把故事“呈现”出来。如果以电影喻小说,作者就是导演,利用镜头把故事带出来,而不是把剧情大意朗读出来的旁白配音员。 2、人物关系单薄,主角面目模糊从不注意人物塑造,以致男女主角面目模糊,整本书看完了,读者也说不出每位主角有何特色,没能留下任何印象。成功的小说,一定有活生生的人物,读者即使忘记剧情,也一定记得主角的形象,例如金庸笔下的杨过、黄蓉;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人物与剧情,前者更加重要,因为人物性格完整,他们自然而然会在所处的环境中作出合理的反应,透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剧情便能自然而然推动,而非为了闹三角恋而三角恋。先处理好人物性格和关系,然后才构思剧情。仔细构想每个角色的年龄、外貌、教育程度、口头禅、价值观等。除了主角,也要塑造配角,作出陪衬或担任特别任务。 3、过分平铺直叙不注重故事结构,千篇一律按时间先后来说故事,不懂得将一些对推动剧情没有作用的段落删去,令故事流于冗长、沉闷,没有高潮。有了故事内容,还要想想如何“说”出来才动听。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总离不开“起、承、转、合”这支架。这并非说,我们一定要按时间顺序来写。要点是先将故事内发生的事件按时序排列出来,然后再作出调动,利用插叙、倒叙等技巧,同时删去不必要的篇幅,使剧情的节奏流畅。 4、结构松散,胡乱卖弄意识流没有结构的小说,好比镜头摇来摇去的电影,章法欠奉,不知所云。倒叙、插叙、意识流等创新的写作手法,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令结构松散,愈写愈离题。不要为技巧而技巧,以“创新”作为结构松散的借口。不论你用了哪些技巧,故事写完后,请看一遍,如果依然符合“起、承、转、合”的脉胳,那便不会离题万丈了。 5、开场闷

网络小说中的金手指以及忌讳

金手指与描写四忌 第一讲我们来讲讲金手指 什么是金手指呢? 金手指:就是把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变成合理 金手指,是一个游戏名词,没玩过游戏的,我解说一遍,就是游戏作弊器,或者游戏作弊指令,通过这金手指,可以对游戏作弊。 网络小说创作里面,没有作者不会用到金手指,问题是,他们知道不知道金手指的存在及意义,知道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而不会让读者感到反感恶心甚至拒绝网络小说最常见的金手指,当属穿越重生不管是后穿前,前穿后,男穿女,还是都市穿异界,异界穿玄幻,穿越这一个金手指,可以让我们把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变成合理是的,金手指在网络文学创作里面,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变成合理我上次有讲过穿越,凭什么穿越这么一个题材,会这么火,这么多读者看。 说的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穿越不止是一个噱头一个开始,更应该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个金手指。 不管主角从哪里穿到哪里,作者都会利用穿越,让主角拥有一个与穿越世界不同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我们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几年后穿几年前,这种重生是最常见,也是金手指用得最好

的:通过对未来的先知先觉,来弥补以前的遗憾和完成自己的梦想。 大家都在写书,但一本书好不好看,首先是要合理,哪怕是歪理也是理,只要你能说通就行。 大家都知道人跳高顶多两米,好了,你说这个人拿着竹竿撑杆跳,可以跳到十米。这竹竿撑杆跳,就是你所用的金手指可是作者如果说,主角能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平步青云飞上天,却又不给任何理由,试问,这样的情节,看了有意思吗? 作者可以说,主角处于玄幻武侠世界,修炼的是梯云纵,也可以说,主角在仙侠世界,这个是飞腾术,还可以说主角在魔幻世界,这个是魔法,甚至还可以说主角在科幻世界,采用了最新的气流涡旋喷射系统。 因为作者给出的理由,能够让读者相信和接受,那么,这个金手指就生效了,也会因为它与平常的作品不同,会迅速得到读者的认同。 其实金手指的作用,就是让作者能够自圆其说,别小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一部小说好坏的最高标准。 那么,可以无限制的使用金手指吗?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你看到一个人在天上飞,会有很多人惊讶,可是看到几亿个人在天上飞,你还会惊讶吗?

【教你写作】新人写小说和要忌讳的地方

特例跟典型是有区别的。 1:正文内经常夹杂着作者的碎碎念,跟主角们的互动,还带着括号。 丢失读者:30% 2:开头忌多角色名,不管读者是否能记住。开头就丢你一大堆角色名出来炸得读者头晕,如果情节需要多角色出场,可以用特征代替人名,比如面瘫脸、大脖子什么的代号读者更容易接受。 丢失读者:70% 3:不是情节需要,尤其是主角,忌讳2个以上的角色拥有很生僻的名字,如:鏂、苡、扈、窳等等这类的。(这点很有感触,有些主角的名字看到最后都不知道准确读音,好郁闷的。总不能看个小说还要字典随身带吧!) 丢失读者:40% 4:开头长篇幅描写时代背景,怎么写,怎么复杂。 丢失读者:40%. 5:频繁多视角交换,不断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上帝视角交互。 丢失读者:40% (另外,新人其实用“我”不太讨巧,因为“我”必定有大量的心里描写,而读者则会因为第一人称容易代入自己,这个时候主角的心里活动跟读者本身很违和的话,或者理念完全不和,就很容易弃文,建议用第三人称,) 6:主角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跟设定严重不符,甚至儿童化幼稚。作者把主角写得十项全能,几岁拿到N 个学位,智商250+,商业奇才,科学奇才,搏击奇才等等。但是却没有知识将主角的这些能力表达出来,或者根本不了解。 丢失18岁以上读者:75% 7:说话幼稚的主角,通篇碎碎念装可爱。 丢失18岁以上读者:80% 8:女生特有的自恋向的外貌描写,比如:我妖艳动人的双眸如暗夜的星辰般,让人不自觉的沉沦,迷失。我那吹弹可破的肌肤如玉脂般透着动人的流光,我那不盈一握的腰……(噗……太肉麻了!) ]丢失读者:80% 9:不要浪费过多的笔墨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也不要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读者的注意力。这是初学者最容易饭的错误。 丢失读者:35%。 10:反复大量的描写角色外貌。每次几百字,出场就写。(不是不写,但是不要反复写。) 丢失读者:30%。

给孩子起名十大忌讳

给孩子起名十大忌讳 名字忌讳 名不正则言不顺。宝宝呱呱附地,父母最关心的莫过于给孩子起个好名字。许多人为了给儿女取个好名字,绞尽脑汁,翻《辞海》,看唐诗,问朋友,有的甚至花钱请人取名,结果取的名字并不理想。命名,看上去容易,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两三个字的简单组合,里面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要做到名字顺口、简单、含义深刻、令人难忘,在命名时就要注意形、音、意三条原则。这一点说起容易,做起却难,原因就在于命名时存在许多忌讳,这就要初为人父母者必须处处小心,要争到防患于未然。现将这些起名时常见的忌讳归纳如下: 1、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汉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号。其一是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祖先的不敬。其二是由于汉族的特殊性决定的。汉姓,首先是承继父姓,然后起一个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数民族或外国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如法国人的姓名通常为三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如果汉姓名的在承继了父姓以后,再加上祖先的名字,那么两者就没有丝毫区别了,这样你根本无从分辨李四这个人到底是爷爷还是儿子了。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不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时,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殃及九族。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但就现代人而言,仅就名论,一般不以伟人、名人的名字为名。但有人因崇敬某一伟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为名。如李大林、张大钊,便是取李大钊、斯大林之名为名。当然姓赵、姓关的人,也不应以“子龙”和“云长”为名了,否则便会今古不分。 2、忌讳生冷字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命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人们在使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有人曾举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履历表后,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领导会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你也可能会国因为领导然连你的名字都不认识而生轻视之心。日后在上下级相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龃龉或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命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形象,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我国汉字的数量非常多,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简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间往往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旧时人们命名,喜欢翻看《康熙字典》这是不足取的。我们要使用工具书,最理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它在每个字下还收录词语,这对于命名很有参考价值。使用这部工具书也要注意,里面的生僻字,使用时要注意避开。 3、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有些人命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三个名字即是此例。这种命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而且即使石、林、聂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方法。有些人取名时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相同,并将此作为一种命名技巧来推广,如李季、张驰,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等,不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效果。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拘谨。

写小说的十个常识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叉,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写小说的十个技巧小说技巧

写小说的十个技巧小说技巧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