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介绍。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的首部戏剧作品,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一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在中国的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九一八年,周公馆的太太繁漪不堪忍受周朴园那种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在与周萍相遇后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周萍相爱了。不久周萍开始悔恨与繁漪的这种关系,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发现鲁妈就是他的前妻,周萍的生母——侍萍。而鲁妈的儿子鲁大海恰巧又领着矿上的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鲁大海

正是周朴园与侍萍的儿子。雷雨之夜,准备与四凤一起出走的周萍,在父亲的威逼下认母,四凤方始明白她心爱的周萍竟是同母异父的哥哥。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二、艺术特色。

1、鲜明的人物性格。

这部戏剧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有着一副的嘴脸。一方面对侍萍有着深深的怀念,但另一方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侍萍时心里又埋下了一条底线,在往事对他的利益、声誉、地位没有构成威胁时,他可以顾念旧情,一旦构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无情的嘴脸。从他对待自己的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丑恶嘴脸。

2、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1)情感的冲突。

首先是周朴园与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当侍萍被周家赶出来的时候,跳河自杀的时候,为了孩子和生计两次再嫁的时候,对周朴园的仇恨已经积聚到极点,当在周公馆在次见到周朴园的时候,周朴园狡诈,丑恶的嘴脸再次呈现出来,在见到鲁大海带领着工人来谈判时,被无情的奚落并镇压时,让侍萍再一次看清楚了周朴园。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残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年轻的蘩漪嫁给了周朴园,同时由于身体不好,周朴园经常逼她吃药,从而使蘩漪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现实生活的束缚让她极为厌烦。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了蘩漪对周萍疯狂的爱情,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报复,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但由于周萍的懦弱与退缩,害怕封建伦理观的批判,在与蘩漪的爱情中选择了逃避,从而激起了蘩漪对爱情的更加疯狂的追求,与对四凤的排斥与厌恶,又导致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在周萍、四凤、周冲的感情中,周萍因为逃避与蘩漪的不伦关系,爱上了周公馆的侍女四凤,在与四凤的爱情中,本以为是一个圆满的爱情,最后却明白了两人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而此时四凤已怀孕,于是又知道了一个无法跨越的感情鸿沟,也是冲突的最高点。在这个爱情中,周冲对四凤的纯真的感情,为沉闷的情感基调增加了一点明亮色彩。当周冲与周萍的情感形成冲突时,他又毅然得选择了放弃,最后当所有冲突达到无法调和时,选择了悲剧的命运。

(2)阶级的冲突。

阶级上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性质的周朴园与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本是父子关系,但周朴园因为利益、地位在一开始却否认了他们之间血缘关系,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而且是处于相互对立的阶级立场上,这来自于那个时代本身的阶级矛盾,这个冲突本身就明显的存在且无法调和。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⑤

(3)人物关系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既是雇佣关系,又是阶级对立的关系,同时又是父子关系;侍萍与周萍是家庭地位悬殊的阶级对立关系,劳动人民与剥削者的关系,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母亲,同时又是母子关系;蘩漪与周萍既是后母与儿子的关系,也是乱伦的情人关系;周萍与四凤既是主仆关系、爱人关系,同时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这种种的在人物关系上的冲突构成了《雷雨》的特色,同时也因为这些关系和冲突无法调和,最终使剧发展到了高潮。

3、环境氛围的烘托。

“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

剧中环境的描写形成了《雷雨》的特殊的色彩氛围与情感基调,通过这种“郁热”、低沉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场以及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与升级作好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悲剧的结局,照应的“雷雨”的主题。

4、深刻的主题思想。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展现了有典型意义的剥削家庭的罪恶史,揭露了中国旧社会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从而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

5.(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

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

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三、总结。

《雷雨》这部戏剧不仅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且从情节的波澜起伏,不论在人物冲突的构造上,还是在主题内涵的表达上,都写得描写得十分成功。通过这一悲剧的描写,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残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同时,激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反抗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在文坛上影响巨大,而且在社会中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周公馆的家具摆设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在的时候的样子,还保留着侍萍生孩子是关窗户的习惯。而蘩漪对他的冷淡也勾起了他的侍萍的怀念。面对周朴园的背叛与无耻,她冷静、清醒得给予了嘲笑与讽刺;当面对周朴园的侮辱时,有很刚强,很有自尊。但她毕竟是一个母亲,当她面对儿女的悲剧时,又悲痛不已。她身上有着,但同时又受封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以及宿命的束缚,使这个人物更加体现了真实的一面。她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她的身上有具有着对也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最有性格的人物,他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和对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

面对蘩漪炽热的爱情表现出来的却是。在与四凤的爱情中,虽然表现出了责任感,但由于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爱情,从而导致了命运的悲剧,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牺牲品。却是一个具有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他的经验不足与鲁莽、幼稚的性格,但这无法掩盖他的时代色彩。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矛盾冲突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2完美的开头、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和结尾达8万多字,开头和序幕细致交代了人物关系,为剧情的发展做层层铺垫,承接上下。在戏剧的结尾,歌声响起,充实了整个戏剧,人物的一个个死去,《雷雨》达到了最顶端,同时艺术也达到了所要表现的价值。开头、结尾不仅带来了艺术的起伏,更多的是艺术的魅力体现。

(1)开头。在开场,“鲁贵与四凤的袒护看来像父女间的家常闲聊,却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习性,还揭示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情爱、周萍与蘩漪的暧昧、周萍与四凤的敌意等,对于舞台上正面展开的情节,这是近前因;而谈话同时透露了鲁侍萍要来周家这个重要规定情境,为揭开远前因埋下伏笔。”①之间在穿插进周冲来客厅寻找四凤、鲁大海来周家见周朴园这样的过场戏,将周冲对四凤的爱慕、鲁大海对周家的仇恨也展现出来。至此为止,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已基本明朗,暗下不表的只有鲁侍萍与周家的关系,它将作为后面情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而存留。

因此开头不仅仅是对人物关系的一个充分交代,让观众和读者对人物有一个认识,又是一个结构事件的起点,和艺术的开始,为揭开现实时态悲剧埋下伏笔。让剧情在关系明朗的提前下,顺延起伏发展,同时也让中心结构得以起伏曲折的艺术表现。

(2)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在演出中通常被删去,以至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序幕、尾声中,人物的死去,社会的延续,事件的过去,“昔日窒息身心的周公馆改建成了安抚身心的教堂医院,如箭在弦的戏剧冲突随着那场雷雨的歇止也代之以平静,舞台上他人的闲谈与教堂弥撒钟声制造了宁静、和平、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们得以静静思索与回味,如醒者咀嚼梦中事。”②序幕、尾声的舒缓与本事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故事如夏日午后一段离奇撼人的梦,对于观众,序幕与尾声恰好起到了导入梦境与导出梦境的作用。为了不使人们对作品作过分的切近实事的理解,曹禺将《雷雨》表述成一首诗,导引观众的情绪进入于更宽阔而沉思的海。这样,序幕于与尾声就如一幅画的框子,使作品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到更好的欣赏。

序幕和结尾是一个事件的前起和收尾,序幕是舞台的说明,是结构开始的前沿,结尾是艺术的鼎峙。二者的相呼应给《雷雨》相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保证了中心结构的完整性,构成了相对完美的艺术精品。

二、语言的艺术

在语言上《雷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它用一种文字的叙述把故事描述了出来,文字深化的同时也突出剧情的升华,从结构、说明等方面把《雷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体现的完美,把艺术的各元素涌现在观众、读者的感觉里。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

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三、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是《雷雨》的两大支撑点,有了矛盾与冲突才有了故事的种种推进,才让剧情起伏不定。而故事的矛盾与冲突是从上一辈的人就开始,以这个矛盾为中心继续展开就形成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剧情的继续推进,造成了下一辈人的矛盾与冲突。《雷雨》的结构也是沿着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发展以来的,形成了

一个总的框架,加之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前奏,作者也由此赋予了剧作强有力的生命。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⑤

四、结语

《雷雨》的总体构思来自中国社会生活的启迪,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着我,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⑥表现的是对人的命运的哲理性思考。《雷雨》中的许多艺术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例如周朴园就有生活中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董事长、军阀齐某某、曹禺的父亲等人的原型;繁漪就有生活中曹禺同学的堂嫂以及他继母薛咏南等人的影子;周冲的主要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等等。《雷雨》人物的塑造均来自生活感知的启迪,是他长期观察、体验过的生活印象的结晶。然而,曹禺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印象、心灵感受的积累和提炼上,他还经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对生活印象、感受进行重新组合,虚构出新的人物、新的戏剧情节,从而完成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戏剧作品。

注释:

①林婷,《〈雷雨〉的结构》,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P28

②邓齐平,《<雷雨>艺术结构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P83

③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年版,213页)。

④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⑤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⑥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1页。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审视曹禺戏剧的全新视角》,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蒋成瑀,《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3.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4.刘勇、李春丽,《曹禺研究述评》,中学语文,2001年第3期

5.曹禺,《雷雨·序》,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2001年

6.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

7.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0年

8.《从<雷雨>到<黄金甲>》,互联网,2007年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内容提要 《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本文从戏剧艺术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讨论了剧作感人的艺术魅力。《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使得剧中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雷雨》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复杂,虽然全剧只有八个人物,但每一个都极具个性。《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雷雨》的语言极具特色:人物语言本质而又本能,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随处可见简练而有味的潜台词;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人物语言具有诗性的抒情。《雷雨》的这些特点相互融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冲突人物结构语言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杰出的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它在一九三四年问世,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赢得

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欢。《雷雨》是一部很感人的戏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雷雨》一剧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性强的结构方式和精彩的戏剧语言被人们广为称道,它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本文试图从戏剧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禺《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强。同时,作者在剧中将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喘息之机,这正好与“雷雨”这个剧名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走自己走过的路。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这杂而不乱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雷雨》的矛盾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心,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在该剧的第二幕中,这些矛盾冲突有充分的体现。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后半部分,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于是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总之,《雷雨》通过描写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阶级

《雷雨》剧作结构特点

《雷雨》的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 《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话剧作家曹禺所著的一部四幕悲剧。曹禺先生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余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剧本虽然写了一出封建旧家族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剧本中充满不义和腐朽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一)《雷雨》的戏剧结构 1.严谨的“三一律”。作为一部四幕悲剧,《雷雨》全篇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即时间地点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只有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而场景也大多是在周公馆的客厅。因此而达到了时间,地点和行动的高度一致,从而构成了严谨缜密的“三一律”,《雷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了“三一律”的话剧。“三一律”对话剧情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束缚,而曹禺先生却恰恰利用这种严谨的格式,把情节高度压缩萃取精华而后呈现在短暂的场景中,从而表现出了情节发展的紧张激烈,暗示了剧烈的冲突,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该剧以发生在周公馆的伦理悲剧为整个戏剧的骨架,把周,鲁两个家庭近三十年的恩怨纠葛集中在了“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左右”,集中在了周家的客厅中,把时间,地点和行动限制在一个舞台上,并由此展开矛盾冲突,激烈地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旧家族的黑暗,抨击了旧社会的罪恶。 2.突转结构。《雷雨》一剧灵活地应用了古希腊式的突转结构,遵从亚里士多德对于“发现”一词的理解,即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由此达到情节的突转。第二幕里面,周朴园发现三十年前的侍萍,并不是一下就发现,而是逐渐拨开迷雾的。从看到旧雨衣,到听出其无锡口音,再到知道她清楚三十年前女子投河的事情,周朴园想知道往事,可是却又怕真相被揭开,心里是充满矛盾的。后来,周朴园问她姓什么,问她是谁,最终发现面前的鲁妈实际上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此时,剧情突转,周朴园用另外一种语气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从忏悔内疚的心绪转向厌恶排斥的态度,周朴园的态度转变不见一点突兀,揭示了周朴园伪君子的本质。因为发现以及突转手法的熟练应用,他们的情感起伏与性格冲突被体现得格外明显,情节充分了跌宕起伏的戏剧魅力。 3.“追溯式”叙事手法。《雷雨》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集中在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把本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雷雨》通过追溯昔日的罪恶以揭露周朴园父子两代所犯下的罪行;通过对周公馆内黑暗的追溯来展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在《雷雨》中,“追溯”的结束并非就意味着戏剧冲突的终结,反而宣告了戏剧冲突的真正开始,《雷雨》是通过“追溯”过去的故事而将现在的故事推向了戏剧的高潮。侍萍的追溯暴露了周公馆从前的罪恶,繁漪的追溯则暴露了周公馆后来的罪恶,而鲁贵的追溯则把侍萍和繁漪的悲剧联成了一体,他们的追溯完成了,周公馆内30多年间的所发生的罪行昭然若揭。追溯就这样在《雷雨》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升华。

雷雨》剧作结构特点

《雷雨》的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话剧作家曹禺所著的一部四幕悲剧。曹禺先生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余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剧本虽然写了一出封建旧家族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剧本中充满不义和腐朽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一)《雷雨》的戏剧结构 1.严谨的“三一律”。作为一部四幕悲剧,《雷雨》全篇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即时间地点集中。从第一 幕到第四幕,只有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而场景也大多是在周公馆的客厅。因此而达到了时间,地点和行动的高度一致,从而构成了严谨缜密的“三一律”,《雷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了“三一律”的话剧。“三一律”对话剧情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束缚,而曹禺先生却恰恰利用这种严谨的格式,把情节高度压缩萃取精华而后呈现在短暂的场景中,从而表现出了情节发展的紧张激烈,暗示了剧烈的冲突,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该剧以发生在周公馆的伦理悲剧为整个戏剧的骨架,把周,鲁两个家庭近三十年的恩怨纠葛集中在了“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左右”,集中在了周家的客厅中,把时间,地点和行动限制在一个舞台上,并由此展开矛盾冲突,激烈地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旧家族的黑暗,抨击了旧社会的罪恶。 2.突转结构。《雷雨》一剧灵活地应用了古希腊式的突转结构,遵从亚里士多德对于“发现”一词的理解, 即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由此达到情节的突转。第二幕里面,周朴园发现三十年前的侍萍,并不是一下就发现,而是逐渐拨开迷雾的。从看到旧雨衣,到听出其无锡口音,再到知道她清楚三十年前女子投河的事情,周朴园想知道往事,可是却又怕真相被揭开,心里是充满矛盾的。后来,周朴园问她姓什么,问她是谁,最终发现面前的鲁妈实际上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此时,剧情突转,周朴园用另外一种语气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从忏悔内疚的心绪转向厌恶排斥的态度,周朴园的态度转变不见一点突兀,揭示了周朴园伪君子的本质。因为发现以及突转手法的熟练应用,他们的情感起伏与性格冲突被体现得格外明显,情节充分了跌宕起伏的戏剧魅力。 3.“追溯式”叙事手法。《雷雨》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集中在 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把本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雷雨》通过追溯昔日的罪恶以揭露周朴园父子两代所犯下的罪行;通过对周公馆内黑暗的追溯来展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在《雷雨》中,“追溯”的结束并非就意味着戏剧冲突的终结,反而宣告了戏剧冲突的真正开始,《雷雨》是通过“追溯”过去的故事而将现在的故事推向了戏剧的高潮。侍萍的追溯暴露了周公馆从前的罪恶,繁漪的追溯则暴露了周公馆后来的罪恶,而鲁贵的追溯则把侍萍和繁漪的悲剧联成了一体,他们的追溯完成了,周公馆内30多年间的所发生的罪行昭然若揭。追溯就这样在《雷雨》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升华。 (二)《雷雨》的戏剧冲突 1. 阶级冲突。人在不同阶段中存在冲突,而这种冲突是难以调和的。周鲁两家的阶级对立非常明显,周鲁

《雷雨》的情节艺术

浅谈《雷雨》情节艺术 曹禺对于自己写《雷雨》是这么说到的,“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创作者的另外一种语言形态,他们通过创作来表现自己对生活和对人性的思考。艺术是源于生活,也是高于生活的。因此,创作者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法将现实的东西紧凑地展现在一起。戏剧正是如此。《雷雨》所采取的表现形式,借助了古希腊悲剧的“发现”和“突转”的结构特征,它叙述了前后30年的故事,仅仅通过“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和周公馆客厅、鲁家这么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去表现。戏剧冲突更加强烈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雷雨》的情节艺术,实在不敢说是评判,只是浅薄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雷雨》中表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众多的人物纠葛在一起,形成了公开的和隐蔽的一个庞杂的关系网。当着一个关系网一步步被人发现,也就一步步突转到戏剧的最高潮。于是,在一个小的时空范围内,作者就把一步步的把发现设计地紧凑而有巧妙。人物与情节是难以分离的,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十分精彩。似乎每一个人物都是曹禺手中控制的玩偶,由每一个人承担相应的任务,然后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周朴园始终是这个悲剧的缔造者。30年前,他勾引却又抛弃了侍女侍萍,后来又娶了繁漪这样一个勇敢地反抗封建的女人。其骨子里的自私、虚伪、贪婪和专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然而,我认为繁漪是这个故事里面的核心人物,她完成了剧中最大的两个发现。在这里说她是核心人物,是着眼于舞台上发展过程的过程来谈的。其一,繁漪是一个勇敢却疯狂的女人,她忍受不了周朴园的压迫和专制,与同自己年龄相仿的周萍发生了爱情。后来得知了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下定决心请来四凤的母亲。然而,四凤的母亲正是周朴园当年抛弃的侍女。这样的一个巧合使过去和现在开始纠结在一起,并逐渐显露在观众面前。其二,当周萍对繁漪的厌倦和憎恶显露出来时,繁漪已然放下了一切尊严,她向周萍“做最后一次请求”:“我现在求你,你先不要走……即使你要走,你带我也离开这里。”而周萍却像他父亲一样,对她说:“你现在不像明白人。”当他听说她曾经到鲁家去的时候,他就骂她:“你真是一个疯子”,只是“狠恶地”说:“我要你死。”她一个人在客厅里面,“沉默地立起来,踱了两步”,自言自语:“奇怪,我要干什么?”这个遭受了周家父子两代人欺侮的女人,在遇到最后一次打击后,正在酝酿最后一次的报复。于是她撕下了那些她以为的纠缠——自己、周萍、四凤、周冲的奇怪关系。然而不想却牵扯出来了一场更大的纠葛。这也正是全剧的高潮。此外,在整个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贯穿的动作,其间体现了鲜明的任务性格和与人物自己紧密相关的矛盾冲突。正是由于每个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和各自的矛盾冲突使得人物在事件的态度上走向惊人的吻合。这样,情节进一步发展,发现进一步深入,人物进一步丰满。三者统一融合在一起,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向了戏剧冲突的中心。 在第一幕中,我们看到“在周宅的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着矮茶几上的烟具。这一场很长,作者在这一场在中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通过鲁贵用威吓的手段向四凤要钱生动地交待了很多故事情节。第一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就是周朴园和繁漪之间深刻的夫妻矛盾。通过劝药这一动作,周朴园的封建专制和暴戾显露无遗。繁漪无力却又竭尽一切的想要反抗。在这一场戏中,周朴园丝毫没有让步,而繁漪在几次无奈地反复的表现看了也不由得让人生出怜悯。此外,第一幕中,鲁大海、繁漪、周冲、周萍先后上场。鲁大海的上场是第一次提及到了这个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面临的阶级矛盾。繁漪上场则与四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内心战。两个不同身份的女人爱着同一个男人,且这时候两人都已经心照不宣。繁漪句句带敌意,四凤句句避答,两个女人的矛盾实际上在这不动声色的对话中被描写地很细致。接着周冲上场。周冲向繁漪——自己的母亲吐露了一个少男内心的悸动。周冲是剧中的新人物。周家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典范,封建家长制极其严重,同时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阶级矛盾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内容摘要: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关键词:曹禺雷雨艺术世界女性形象 本文以爝莉为案例,浅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期走进曹禺的艺术世界 一.《雷雨》作品简介 《雷雨》是现代最杰出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这部作品通过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丑陋揭露出来,在中国的文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封建资产大家庭,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下层的百姓和无产阶级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和压榨。周朴园的太太繁漪由于不能忍受周公馆内那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酷压迫和舒服,于是在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相遇之后爱上周萍,并且开始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但是不久之后,周萍就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乱伦关系,便开始想办法摆脱繁漪,在这过程中,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四风。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后,遇到周朴园,又开始揭露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过往,也发现了鲁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在这一个雷雨之夜,各种人物关系的真想相继浮出水面,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使两人无法接受,两人相继自杀,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在去解救四凤的同时也触电身亡。一场雷雨,浇醒了一个制度,浇醒了一群人,或许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来人将,死便是最好的归宿。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雷雨》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鲜明而又生动 在《雷雨》中,曹禺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别具用心的,每个人也是鲜明而又生动的。周朴园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鲁侍萍的正直与善良,繁漪的对爱情的执着与反抗精神,周萍的胆小懦弱、鲁大海的工人阶级形象,四凤与周冲的单纯与清澈,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每一个人物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同群体的人,从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来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落后,让我们看到了曹禺心中对于旧社会的憎恶与对新社会的精神向往和艺术理想。 2.复杂的人物关系必定有着多重的矛盾 首先是情感的冲突,在整部作品中,有多个感情冲突。包括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周萍与繁漪的情感冲突、周萍与四凤之间的情感冲突以及周冲与四凤之间的情感冲突,在每一段情感的冲突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让人凄然泪下的悲剧故事。 其次是阶级冲突,在剧中的阶级主要有以周朴园为代表封建资产阶级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无产阶级,也正是这种巨大的阶级冲突,迫使周朴园在一开始并不愿意去承认他与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因为两者在完全对立的阶级面,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由当时的时代决定的,这也就预示着两人的矛盾是无法调节的。 二.浅析曹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1.为爱执着、敢于抗争的繁漪 繁漪是《雷雨》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也是整部剧中的一个中心人物。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自从被周朴园骗到周家到受封建家长制的残酷压迫与束缚,繁漪胸中人情与情感便被紧紧地束缚住。但是她没有认命,而是勇敢地与当时的环境与制度抗争,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爱情,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特征。而且,在《曹禺笔录》中,曹禺也曾经坦言道,《雷雨》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繁漪,并且表示自己曾看到了无数的繁漪,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像《雷

谈《雷雨》的艺术特色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题目谈《雷雨》的艺术特色 姓名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分校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点抚宁电大 指导教师陈文宇日期2013年 11 月 2日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谈《雷雨》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我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创作的一系列剧作,这些作品是迄今为止中国戏剧艺术无法逾越的巅峰。《雷雨》是曹禺先生的首部戏剧作品,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背景是1923年到1925年前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作品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也是他敏锐地提出中国现实社会严重问题的一个最初尝试。自1933年问世后,就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爱。茅盾曾说:“三十年代,《雷雨》在上海演完震惊剧坛。”这部话剧不仅在城市受到欢迎,在农村也深受欢迎。八十年来,它始终放射着艺术异彩。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雷雨》的戏剧艺术成就进行初浅的分析:第一是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第二是复杂鲜明的形象塑造,第三是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架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相映成辉。 关键词:《雷雨》语言艺术艺术构架矛盾冲突 曹禺于1933年完成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戏剧界的震动,郭沫若称赞他“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这部话剧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非常受欢迎。这么多年来,它始终放射着艺术异彩。本文仅从两个方面浅析《雷雨》的艺术特色。 一、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 (一)、人物语言鲜明个性化 戏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和观众进行交流、沟通的。只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能使人物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创造,要求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有益于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曹禺在《雷雨》中所描绘的人物,个性化语言非常鲜明突出。 如第二幕中鲁贵与繁漪的对话: 鲁贵:鲁妈来了好半天了。 繁漪:谁?谁来好半天了? 鲁贵:我家里的,太太不是说过要来叫她来见么? 繁漪: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鲁贵:(假笑)我倒是想着,可是我(低声)刚才眼见太太跟大少爷说话,所以就没敢惊

(整理)《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关键词:结构矛盾冲突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介绍。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的首部戏剧作品,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一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在中国的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九一八年,周公馆的太太繁漪不堪忍受周朴园那种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在与周萍相遇后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周萍相爱了。不久周萍开始悔恨与繁漪的这种关系,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发现鲁妈就是他的前妻,周萍的生母——侍萍。而鲁妈的儿子鲁大海恰巧又领着矿上的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鲁大海

浅谈《雷雨》的语言艺术

浅谈《雷雨》的语言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雷雨》的语言艺术 论文作者:张明 准考证号:230311100007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年1月

内容摘要: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通过调动多重语言技法,利用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资产阶级专政,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在这里,作者通过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在心理语言和抒情独白中渗透人物细致的所思所想和曲折的情感意志,而大量的潜台词的巧妙运用则加深了人物语言的内涵,更加引人入胜。比喻、象征、含蓄、对比等语言技法的综合运用,不合适宜的省略和停顿,都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渲染了舞台气氛。

浅谈《雷雨》的语言艺术 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个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把《雷雨》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雷雨》剧作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迫害的善良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自然趋势。 纵观《雷雨》全篇和其对社会的影响,剧作《雷雨》是成功的。其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必然因素,我认为是其语言的艺术性。高尔基曾经说过:“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①曹禺大师用其超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调动多重语言技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对走向没落和死亡的资产阶级专政,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在此,仅就《雷雨》中众多的典型而有诗意的人物语言的艺术特征,浅析一二。 首先,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情感,不同形象。 在《雷雨》第三幕中,繁漪和周萍有这样一句对白: 繁:……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生了冲儿。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我的! 繁:这不是原谅不原谅的问题,我已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又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让你说,我该怎么办? 通过这段对白,将繁漪在封建制度重压下无力反抗的悲哀与无助和被软禁在周公馆十几年来寂寞枯燥的生活,以及知道周萍要离开她后的愤怒,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而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周朴园与两位女性的关系,特别是他与繁漪的关系来表现的。例如:

浅析《雷雨》的语言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雷雨》的语言艺术 论文作者:张明 准考证号:230311100007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年1月

内容摘要: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通过调动多重语言技法,利用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资产阶级专政,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在这里,作者通过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在心理语言和抒情独白中渗透人物细致的所思所想和曲折的情感意志,而大量的潜台词的巧妙运用则加深了人物语言的内涵,更加引人入胜。比喻、象征、含蓄、对比等语言技法的综合运用,不合适宜的省略和停顿,都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渲染了舞台气氛。

浅谈《雷雨》的语言艺术 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个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把《雷雨》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雷雨》剧作以1923年前后的 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 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 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 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迫害的 善良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和地主资产 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自然趋势。 纵观《雷雨》全篇和其对社会的影响,剧作《雷雨》是成功的。其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必然因素,我认为是其语言的艺术性。高尔基 曾经说过:“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 己的特征。”“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 ①曹禺大师用其超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调动多重语言技巧, 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 阶级关系,对走向没落和死亡的资产阶级专政,给予了有力的揭露 和抨击。在此,仅就《雷雨》中众多的典型而有诗意的人物语言的 艺术特征,浅析一二。 首先,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 同情感,不同形象。 在《雷雨》第三幕中,繁漪和周萍有这样一句对白: 繁:……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 不开,生了冲儿。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了 石头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 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我的! 繁:这不是原谅不原谅的问题,我已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又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让你说,我该怎么办? 通过这段对白,将繁漪在封建制度重压下无力反抗的悲哀与无 助和被软禁在周公馆十几年来寂寞枯燥的生活,以及知道周萍要离 开她后的愤怒,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而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周朴园与两位女性的关系,特别 是他与繁漪的关系来表现的。例如:

浅析_雷雨_中的现实主义_

人 文 论 坛151 INTELLIGENCE ··· ·····················浅析《雷雨》中的现实主义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07级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 谢 月 摘 要:《雷雨》一直被奉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佳作,但对其超现实的一面却皆视 而不见或有意规避。本文从《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主义因子和整体象征世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超现实性的客观存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历来批评家对《雷雨》的解读是持续且深入的。然而多数的评论立足于阶级分析与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等主题,这是忽视了《雷雨》的真实面貌与曹禺的创作动机的。 一、《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冲两个人建构的。 《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 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 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 《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参考文献:[1] 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版。 [2] 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雨〉》,参见王兴平、刘思陆文璧编《曹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年版,第551页。

浅谈《雷雨》的艺术魅力

浅谈《雷雨》的艺术魅力 论文提纲 一、《雷雨》的写作背景、成就和影响 二、《雷雨》材料组织上的特点 (1)、截取 (2)、巧合 (3)、聚集 (4)、欲露先藏 (5)、锁闭式结构 (6)、意念提炼 三、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蘩漪。 (一)周朴园——摇摆于封建专制家长与资本家之间的人物。自私、伪善是他的本质特征。周朴园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共存的中国大家族的家长的性格实质。 (二)蘩漪——最“雷雨”式的人物。她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四、精巧严谨的戏剧结构; 《雷雨》的结构可谓是颇具匠心的,其结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线索分明。在众多的矛盾冲突线中,有两条起主导作用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第二,结构精巧。作品人物集中,空间单一;时间集中,凝练;矛盾错综复杂。 五、《雷雨》戏剧语言的特色; 1、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 2、意韵深厚的诗意和抒情性 3、语言丰富深刻的精炼美 4.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 六、戏剧性强。 采用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

杂的前因。因而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剧情的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的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七、在细节描写上,使用了少而精的典型细节,反映了深且广的生活内容。 八、思想内涵的浑厚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悲剧”;作品展现了不可把握的命运对人的控制,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命运悲剧”;它揭示人性和人的性格的弱点,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性格悲剧”。 九、相关评论及结论。 论文摘要: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在人物形象方面,作者没有从观念出发,而是在把握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的基础上,塑造出了这两个极具复杂性和真实性的人物周朴园和蘩漪。蘩漪是最“雷雨”式的人物。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周朴园是摇摆于封建专制家长与资本家之间的人物。自私、伪善是他的本质特征。周朴园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共存的中国大家族的家长的性格实质;在戏剧结构方面,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剧作;在语言方面,《雷雨》的戏剧语言隐蓄着丰富的潜台词,且极具抒情性和个性化。《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作者善于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 论文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