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介绍

1.1 研究背景

城市空间是高度耐用的固定资产和空间的组合,它像是一个时间囊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1]。从历史上看,由于大部分的城市空间扮演着农产品交易中心的角色,导致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速度缓慢。在社会主义前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中国城市发展尤为缓慢。自1979年经济改革开始,中国城市的城市空间已发生根本性的重组。在城市空间转换的同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也正在重组。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淮安市的城市社会空间重组进程以及从街道层面分析新型社会结构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社会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空间分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来探讨社会空间分异的现状。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于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大多数研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展开并将问题原因归结于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2]。此外,一些研究将问题归咎于住房方面例如各种社会经济群体获得住房的不同途径和房龄。Grigsby指出在费城,老龄化使房屋质量下降导致了房屋的贬值[3]。在高速公路时代建造的房屋与当下缺乏停车位等各种设施的房屋相比,面积要小得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总之,陈旧的老房子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空缺链条理论表明老房子随着房龄的增长居住的居民都是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4]。在欧洲已经研究出的理论结构,如住房类和住房供给结构,突出住房在社会空间分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5,6]。居住空间中的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分离表现了社会分层和社会阶层的形成。近年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金融等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较高地位的服务行业的增长,要求城市中心区人口要有较高的收入[1]。房地产开发商抓住这些新的机遇,对在市区中选定的住房进行翻新或重建,创造新的财富。Smith指出,为了充分利用破败的居民区和中心区宝贵的土地的租金差距,使两地得到最大的利用,两地已经重新建设恢复到原来的最佳状态[7]。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城市中的社区已通过高档化见证了“新的资产阶级”的大幅涌入,这一问题受到英国和美国学者的广泛关注[1]。

不过,先进资本主义社会之外进行的研究较少。建筑环境与社会人口结构的分异已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即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期产生, [2,8,9]。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建设中(1949 -1979),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社会空间被重塑,历史上存在已久的空间隔离几乎消失。这一时期,政府保障城市居民享有住房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权利[2]。从共产党政府的角度来看,城市中国的住房供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成就,对于区分老的“封建社会”和新的“平等”的社会有重要意义[2]。随着中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开放的过渡,以市场为导向的住房供应的现状改变了中国城市的社会环境。国有单位的改革和私营部门的发展使得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改革不仅扩大了先前存在的差距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不平[2]。目前,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在经济改革后的经济过度时期社会空间分异的发展。通过对如经济转型,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人口学等一些典型的属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1,2]。

1.2 研究的作用

由于数据限制,目前只有少数的研究能够从微观尺度开展,如街区或街道研究[2]。此外,相关研究大多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进行,这些城市的城市建设受经济改革影响大,社会差距和不平等现象严重。很少有对中型城市的研究,因为这些城市经济改革影响较弱,社会人口和房屋的属性没有明显的分异。

此次研究旨在介绍淮安社会空间分异的进程和特点。分析淮安市市委、市政府对本市的人口和住房状况抽样调查的最新结果。通过在社区中的抽样调查和对不同类别的基于二次数据照片和表格的分析,研究淮安市邻里变化过程。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微观尺度上揭示了中等城市的邻里关系受到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这一事实。

1.3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如下:

ⅰ. 为了研究2010年为止淮安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发展进程;

ⅱ. 为了识别城市邻里变化的主要特点;

ⅲ. 为了编译社会人口分布和住房目前差距的二次数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将如下安排。

1.4 研究框架

在第二章,对关于这个课题现有的一些文献进行了综述。对不同的经济体社会空间分异进行简单介绍,其中论述了对于中国城市的一些典型观点。研究目标的确立综合考虑文献资料、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利益三方面。在这一章的开头,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经济体中,接着深入到讨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与市场,家庭、工作相关的城市空间的转型进程。

第三章制定了方法论框架,详细介绍各种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在第四章,对淮安市城市空间转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市区中的历史住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异过程进行了总结。

第五章的分析部分包括文献分析和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在文献分析中通过对样本街区社会人口统计和抽样住房状况的二次数据进行分析,增强对淮安市当前的社会空间分异的认识。然后,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作为对文献分析的补充。

第六章综合研究结果,提出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淮安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Li, S.M, Hou, Q., Chen, S., and Zhou, C. (2010), Work, Home and market: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ousing space in Guangzhou, China. Urban Geography, Vol.31(4),: 434–452.

[2]Li, S. M. (2005), China’s changing urban geography: A review of major forces atwork. Issues and Studies, Vol. 41 (4): 67–106.

[3]Grigsby, W. G. (1963), Housing Markets and Public Policy.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4]Lansing, J. B., Clifton, C. W., and Morgan, J. N. (1969), New Homes and Poor

People: A Study of Chains of Moves. Ann Arbor, MI: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5]Rex, J. and Moore, R., (1967), Race, Community and Conflict.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Ball, M. (1998), Institutions in British property research: A review. Urban Studies,Vol. 35 (9): 1501–1517.

[7]Smith, N., (1987), Gentrification with the rent gap.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77 (3): 462–465.

[8]Wu F L. Housing provision under globalisation: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1, 33:1 741 -1 764.

[9]Logan, J. R., Bian, Y. J., and Bian, F. Q. (1999), Housing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in the 1990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 23 (1):7–25.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介绍

社会空间隔离是日益严重的社会分裂和空间隔离的结果,吸引了相当多的研究关注[1,2,3]。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从对空间序列和机构的具体描述到theorizing social and contextual constraint[4]。

具体而言,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例如房屋格局,地点和住宅行为等方面,而后来的研究集中在从地方和全球层面分析分异和经济,文化和社会特性之间的关系[4]。根据研究背景的不同,可将相关文献分成三类,包括:在先进的市场

经济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对中国城市进行的研究。

2.2不同的经济体下的历史背景

芝加哥学派在先进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初始研究是基于仿照达尔文生存竞争理论产生的经济竞争的理念[4,5]。按照原来的研究,邻里分化可概括三个结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和种族地位[6,7]。然而,这些方法要在特定的时期以及在先进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实施[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的到来,研究重点发生了改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从宏观尺度研究“双重城市”和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4]。根据之前的研究,社会空间分异明显的表现为西方社会极化的现象,即金融,商业和信息服务行业的参与者与制造业的,低层次的服务行业的工人之间存在差异化[8,9]。后福特主义—全球城市时期的社会生态通过增加社会的复杂性和社区间的差异性体现其特征[10]。对先进的市场经济这一主题进行的初始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与在先进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研究不同的是,在经期转型时期进行的研究主要关注东欧城市中出现的新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城市,社会构成和空间分布都在应发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然而有证据表明在经济转型时期城市存在着不平等。Weclawowicz和Smith曾对苏联一些城市进行他们的研究[11,12]。然而,根据初步研究,这些地区住宅区在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分异与西方城市相比不太明显[13,14]。社会空间分异是行政划拨、规划部门、不能平等的获得住房等社会主义国家特殊的政治经济产生的结果[15]。

不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城市还是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城市都在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典型的特征,如在城市地区出现高密度区和混合用途的地区[4]。在1199年经济改革后,李和楚认为,改革导致了社会的经济变革,社会经济的变化导致了新型功能型的城市空间结构[16]。经济改革的

进展证实了他们的猜测,改革强化了城市各部分之间的差异性。然而,在改革前,因为强大的“农村”特性以及政府部门采取的实际的措施,中国城市的城市空间并没有完全重塑成像前苏联那样。在改革前的时代,社会领域主要是根据不同土地用途组织的,而不是社会分层[5]。叶等人指出,在改革前工人趋向于住房靠近其工作单位,知识分子住房靠近集中学校和大学的地方[17]。在经济改革的影响下,市场转型确实导致了引发社会不平等的新来源的产生,即产生在计划经济中,通过再分配过程产生的不平等结构的上方[14]。

在中国的市场转型中,叶等人指出了社会空间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口密度,教育,就业,住房质量和家庭组成[17]。同时,吴在对在上海和广州案例研究后指出房地产市场创造了悬殊的房价,住房和收入差距的结合造成了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隔离[8]。

2.3 中国的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城市总是在现有的城市肌理上进行建设[4]。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和李指出,社会空间的重组在中国的进程可以根据他们对上海的背景研究可分为五个方面,包括:揭示历史遗留问题,住房供给结构碎片化,市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4]。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是指在前社会主义时代和改革前的时代所产生的社会空间分异,其中指出,在革命前不同品质住宅区用同一种方式测定[4]。在中国各大港口城市,伴随外国租界的发展城市空间被分为租界,旧城区与外国租界,类似于其他第三世界城市中的土著和外来人群之间的隔离[18]。116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取缔了租界,不同居住区之间的分工消失,但居住区内部的环境结构的差异仍然存在[4]。Logan指出,大部分民居保留一些特点:混合区和纯居住区的土地使用存在差异;以前的特权房和贫困住房的质量存在差异;甚至阶级构成存在差异[18]。Logan发现在天津市平和区的一个街区,原租

界,保留了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原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现已被国外公司和机构使用。同时,它保留了南开区的北端底层居民聚集,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的狭窄的小巷[18]。在上海,前租界居住区存在和天津相似的情况。生活质量因住房供应模式和建设时期的不同存在差异。吴和李指出该建筑年限和居民类型是定义居民区街道的不同特点的主要因素[4]。

其次,在改革前的时代,居民们由他们的工作单位提供住房[17]。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不平等的独特版本,即为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的单位强工作的工人能够拥有更好的住房[2,17]。为了缓解住房补贴给国家造成的沉重负担,政府倡导房屋改革,鼓励个人购买适合自己的原公租房[4]。通过对在1208年采取的土地租赁制度的分析,周和Logan指出,为雇主提供住宿服务和住房由工作单位决定,而不是个人决定[19]。因而,雇员更倾向居住由共组单位分配的位于环境良好的居住区的住房,而其他人不得不生活在日益恶化的居住区或着等待新的住宅区的开展[4]。Logan指出同一工作单位的雇员之间存在差异,像年长的雇员薪水更高[9]。例如,党员谁和工作单位领导人有不正规的联系就更有可能被分配更好的住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机会来获得由国有的工作单位提供的公共住房。原本居住在此的居民如果他们在重新开发后买不起房就不得不离开这片区域[4]。居民的个人收入是影响居民购买住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工作单位在市场的盈利能力也是影响因素[4]。

第三,社会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共同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组[4]。房地产开发不仅改变了人口分布同时也实现了市区中部分地区的重建[4]。吴指出,房地产市场在中国有两层含义。首先,如果房地产的发展已经使我们能够重建旧区,由于房屋商品化所产生的住房价格差异给一些最差的居民区再生造成了困难。第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给庞大的国有工业职工从他们所属机构得到的好

房地产企业选择对有良好的位置条件的旧屋进行重建,这更容易获得高收益[20,21]。结果,市场经济出台了一个与选择性重建机制有关住宅区的隔离的新机制[4]。另外,房地产市场提出了一个关于空间分异的新层面,从而导致了对良好的地理位置的地区,不发达的旧工业区,由单位提供的旧住宅区进行选择性重建[4]。

同时,城乡结合部的管理是分散的,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出现了棚户区和穷人聚集的农民聚居[4]。

第四,城市化是推动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范认为,中国城市人口的社会身份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原始城镇居民,永久移民和临时移民[22]。不同的社会身份定义影响机会结构和人力资本的因素[4]。它产生了社会-经济阶层,其中永久移民位于顶层,城镇居民次之,临时移民在最底层的[22]。结果是,因为不同居民社会地位的分离在移民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层面的社会隔离[4]。

第五,在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空间分异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从历史上看,在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中有中国原住民地区和租界[18]。今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投资不仅为城市发展导入新的资源,而且也开始重新定义城市发展的不同作用[4]。此外,全球化创造了新的社会结构,例如,外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职员谁成为商品住房的主要消费群体[4]。此外,全

球化对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的和消费方式的改变重要影响[4]。全球化已成为催化剂促进本地住房供给制度的改革,并推动本市以市场为导向的房地产制度,它加速了商品住房的开发[4]。然而,它加剧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会对社会边缘群体的住房供给产生负面影响[4]。因此,全球化加剧了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

2.4与工作,家庭和市场相关的城市空间的改造

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进行了他们对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化的研究。绝大部分相关研究文章表明新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力量往往与城市空间的重建有关[1]。在过去的12年里,城市化过程在中国展开,这在速度和规模方面反映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在中国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已经变成巨大的建筑工地。Gaubatz指出,市中心地区的社区由于严重缺乏高层住宅建筑和表面光滑的写字楼已经四分五裂了[23]。无论是在郊区还是远郊,共管公寓大楼和独立式住宅组成的门控社区以迅猛的出现。速度轨道交通系统由于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捆绑一直在高速建设[1]。自1199年所有这些变化都可以被识别因为他们通过大胆的市场化改革计划进一步稳固了[1]。此外,在1212-1214年为了转换国有单位实施的企业改革,对中国居民的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1]。著名公司的总部建筑大多出现在大城市中,这是改革的物理表现,导致了中央商务区的出现和成长。随着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新的城市中产管理阶级和专业工作者的出现对住房的消费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1]。随着国有单位因为企业改革而破产,庞大的原国有单位员工下岗,加入外来务工人员的行列,形成一个新的城市底层阶级[1]。

在一系列由共产党政府进行的改革中,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强调要推动房屋所有权改革[1]。在房改中,工作单位提供优惠的房屋价格给现有租户。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出现并在住房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1]。然而,房地产企业建

造的房屋出售给了需要给职工分配住房的工作单位[1]

进入市场,商品住房在中国城市住房资源占主导地位[1]。李等人指出,13世纪初,在房屋交易链和住宅招式中掀起了将产权授于房主的改革住房,导致了城市街区的隔离程度的加深[4]。

目前,政府仍然占房屋分配的主导地位,传统的住房分配体系将继续影响居住区的位置和周边环境[1]。城市空间的高度固定性的有利于住宅分布和住房消费的模式的连续性[1]。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和全球化都对城市景观的改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相似于其他一些国家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与的住房供应和施工的各个阶段密切相[1]。

2.5结论

上述文献已经说明一些根据不同背景处理社会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以存在,且此类文献已经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4]。初步研究表明,关于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一直在拥有先进的经济背景的发达国家中进行。基于早期的研究,全球化和中心城区再生被视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导致了城市的社会两极分化。早期的研究在提供基本研究方法上有重要作用。在东欧城市进行的研究也对这一研究项目重要的作用,因为与目前中国城市的研究背景相似。Sykora指出了在布拉格收入的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重建和住房制度的转型是社会空间分异的主要方面[25]。这三个方面也在对中国城市

的初步研究中提及。在目前的中国城市,有关的社会空间分化的研究总是在对不同的人群类别的分析中进行,例如:不同的户籍状况,工作职业,住房供应,住房的位置和房价等。除此之外,在目前的中国城市,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大多数城市都在向社区过渡[4]。吴提出,中国的改革是对具有多种功能旧

制度的过渡和传承,如:快速显著多元化,非均质的趋势[4]。

然而,西方国家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得出差异的程度,但在中国的研究受到缺少从微观层面详细的数据的限制。在中国最初的

的研究。中国的大多数大城市已经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过程。在本次研究中,从整个市中心的层面上进行选取一些典型街道案例经行研究。这项研究可能是对最初的研究工作重新制定。

[参考文献]

[1]Hamnett, C. (1998), Social polarizatio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welfare state regimes. In S. Musterd and W. Ostendorf, editors, Urban Segreg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UK: Routledge, 15–27.

[2]Marcuse, P. and Van Kempen, R., editors, (2000), Globalizing Cities: A New Spatial Order? Oxford, UK: Blackwell.

[3]Lima, J. J. (2001), Socio-spatial segregation and urban reform: Belem at the end of the 1990s. Geoforum, Vol. 32: 493–507.

[4]Li, S. M. (2005), China’s changing urban geography: A review of major forces atwork. Issues and Studies, Vol. 41 (4): 67–106.

[5]Timms, D. W. G., (1978), Social bases to social areas. In D. T. Herbert, and R. J. Johnston, editors, Social Areas in Cities: Processes, Patterns and Problems. Chichester, UK: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6]Shevky, E. and Bell, W., (1955), Social Area Analysi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Marcuse, P. and Van Kempen, R., editors, (2000), Globalizing Cities: A New Spatial Order? Oxford, UK: Blackwell.

[8]Sassen, S., (1991), 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Taylor, P. J., (1995), World cities and territorial stat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ir mutuality. In P. L. Knox and P. J. Taylor, editors,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0.

[10]Walker, A. R., (2001), The social ecology of the post-Fordist/global cit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o-spatial polarisation in the Toronto urban region. Urban Studies, Vol. 38 (3): 407–447.

[11]Weclawowicz, G., (1979), The structure of socioeconomic space in Warsaw, 1931 and 1970: A study in factorial ecology. In R. A. French and F. E. I. Hamilton, editors,The Socialis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Urban Policy. Chichester, UK: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387–423.

[12]Smith, D. M., (1996), The socialist city. In G. M. Andrusz, M. Harloe, and

I. Szelenyi, editors, Cities after Socialism: Urban and Regional Change and Conflict in Post-Socialist City. Oxford, UK: Blackwell, 70–99.

[13]French, R. A. (1987), Changing spatial patterns in Soviet Cities—Planning or pragmatism? Urban Geography, Vol. (8): 309–319.

[14]Szelenyi, I., (1996), Cities under socialism—and after. In G. M. Andrusz, M. Harloe, and I. Szelenyi, editors, Cities after Socialism: Urban and Regional Change and Conflict in Post-socialist Societies. Oxford, UK: Blackwell, 286–317.

[15]Szelenyi, I., (1983), Urban Inequality under State Soci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Li, S. M. and Chu, D. K. Y. (1987), The implications of system reforms for urban land uses and city landscape. In J. C. H. Chai and C. K. Leung, editors,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48–256.

[17]Yeh, A. G. O. and Wu, F., (1995), Inter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midst of economic reform. Urban Geography, Vol. 16 (6), 521–554.

[18]Dick, H. W. and Rimmer, P. J. (1998), Beyond the Third World City: The new urban geography of South-east Asia. Urban Studies, Vol. 35 (12): 2303–2321.

[19]Logan, J. R. (2001), Housing Reform, Neighborhoods, and the Work Units System in Urban China.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ing Housing and Social Chang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April 16–18.

[20]Zhou, M. and Logan, J. R., (1996),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housing in urba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 20 (3), 400–421.

[21]Dowall, D. E. (1994), Urban residential redevelopm 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rban Studies, Vol. 31 (9): 1497–1516.

[22]顾朝林, 王法辉, 刘贵利. 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 地理学报,2003,58.

[23]Fan, C. C. (2002), The Elite, the Natives, and the Outsiders: Migration and labor market segregation in Urban China.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92 (1): 103–124.

[24]Gaubatz, P. (2005),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In L. J. C. Ma and F. Wu, editors, Restructuring the Chinese City. London, UK and New York, NY: Routledge, 98–121.

[25]Sykora, L., (1999), Processes of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post-communist Prague. Housing Studies, Vol. 14 (5): 679–701.

第三章、方法论

3.1介绍

在分析这项研究前,考虑如何进行这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Blaxter等人

指出:“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产生不同种类的知识所研究的现象”[1] 。

从这点来说,在研究进行详细分析之前,形成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认识形成了,那么就能选择研究中使用的理论方法,并且它也将引导方法论和指导本研究中使用的分析和调查的方法。

本章将介绍选择的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和目标。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包括一些因素,如研究假设和研究目标。第二部分是对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的分析。在本节中,将对研究方法进行审查和引入关于收集到的数据和研究方法的详细信息。然后,再分析和调查介绍详细的研究方法。最后,合乎道德的考虑和研究的限制会加以说明。

3.2研究背景

该研究主要集中研究一个中国中等城市当前的社会空间分异,探讨邻里关系在市中心如何改变。本研究既不符合实证主义哲学,即把现实视为客观,简单和固定的,也没有根据客观的因果关系看待现实。本次研究基于社会交往的产物,旨在进一步从全社会现实情况了解目前发展倾向和结构机制[2]。

正如文献综述中已经提供了一些有关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化的最初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回顾和对现状淮安市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现状了解,制定了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本次研究有三个目标,这将造成在对地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过程中产生争论。研究假设是淮安的社会空间分化是否完成了转型。有一些研究目标与这一假说有关。这些研究的目标如下:

1、探索淮安的住房与住房供应之间的关系

2、理解淮安的社会空间的发展趋势

3、探索淮安社会空间分化的原因

在这项研究中,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将被用来进行综合研究。本研究的主要重点集中在五个城市片区的住房供应上:清河区(旧城区和十里镇的北部部分),青浦区(旧寨城的南部),与经济发展管理区,淮阴区和楚州区和住房在市区的分配。本次研究的城市,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不同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和高密度的中国大城市,是开展研究,实现科研目标合适的介质对象。

研究中的方法论将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 从统计年鉴和人口调查的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2. 通过对研究的城市实地考察,研究一些典型的居住区。

这项研究的最初阶段将是桌面研究,其中包括对住宅人口和统计年鉴中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些相关文件的研究,不可否认的是,桌面研究结果对反映研究城市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主要发展趋势的关键主题和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将调查实施以确定一些典型民居区目前居委会和生活环境,包括:历史的住宅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工人村; 1979年以后工人新村;商品房和别墅。本次调查的结果将被用来确定研究的城市中的不同住宅区的差异是否存在社会空间分化。

3.3文献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这些在淮安市委,市政府保存的文件主要是定量的。May目前的量化数据通过重复提供了型态,它说一些关于实现研究成果的过程,而定性数据包含过程和社会环境的想法[3]。

对现有的定量数据和文档的分析,将主要以定量的方法进行,以集中于研究邻里的格局形态,而剩余的定性数据将与调查相结合来加强之前定量研究。以下这些定量的文件是本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研究成果有积极作用:

1.在淮安第六届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

2.淮安统计年鉴(2006年)。

3.淮安统计年鉴(2009年)。

4.淮安市200户居住人口抽样调查(2006)。

5.淮安市200户居住人口抽样调查(2000)。

在这些文件中,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首先用于社会人口的研究。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在于,它从社会人口和住房状况方面反映了淮安市民的最新信息。对一些政府官员关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报告进行审查和分析也可以认为是对定性数据大的研究。这些对现有的官方报告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一些分析显示了不同的居住区人口之间的典型的分化现象,如:不同职务居住人口之间平均工资的差异,用人单位人数在不同的工作职业分化,不同品质不同种类的房屋建在城市地区。以下这些报告进行分析:

1.2006年(2008年)关于淮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官方报告。

2. 2009年(2010年)关于淮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官方报告。

3. 2009年(2009年)的市政官员报告。

这些文件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市委,市政府和市统计部门现有的链接获得。在这些文件中,有关在关键领域生活的居民的一些关键问题即淮安社会空间分化正在制定,根据研究目标,关于高度重视的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分析的分析结果被完整的放到实地调查的结果中去。

3.31定量文件

大多数在这项研究被分析的定量文件是来自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文件。第六次全国人口调查是由共产党中央进行的,由市政府实施记录全国人口的信

息。人口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户籍身份和政治身份,同时居民收入和生活条件的信息也记录在本次调查中。一般来说,这六次人口调查可以给这个研究项目提供基本的数据。统计年鉴可以提供没有被记录在人口调查中的一些其他的信息,包括:每年的不同区域的商品住房建设和平均每人居住面积。然而,统计年鉴提供了一个不同年份之间的相关信息的比较分析。

3.32关于定量文件数据分析

由于定量文档的内容是可以很容易地在计算机系统上的进行评估的统计数据,所以定量文件的分析主要是由Eviews系统进行的。

分析所述的Eviews系统所允许的数据,所呈现的结果是由每个研究住宅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形式形成的。选定问题的偏差将以表格的形式与一些照片的详细介绍所展现。

3.33定性文件

为了促进对社会空间分化的研究,在这次研究中将引入一些官方报告。在中国,住房政策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然而,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开发由当地市政府主要控制的。作为结果,不同的住房和住房价格的规定可能与房地产开发的市级政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通过对官方报告的理解,就很容易检查出当前的社会空间分化的定量分析数据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发现在研究城市社区的变化趋势。

3.4 研究

该调查是在研究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因为它可以收集适用于这次研究目的的有效信息。在调查中,主要目的是探讨当前在社区层面上一些典型住宅小区中居民的居住条件。实施调查之前,这个研究形式的优点和缺点是由以下几个必须考虑的方面进行评估的:

1.目标群体。

2.资源财力和时间。

3.调查的格式。

4.隐私和道德。

获得社会空间分化的当前视图就目前而言是十分必要的。调查的主要作用是发现正式文件的分析是否有助于证明研究假设。在本次调查中选择了有些特定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社区。因为在邮政调查的方法中有一些缺点和困难,这些可能造成延误和低响应率。

调查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实地考察,这是在这些社区积极探索当前社会和经济生活状况的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公共社会设施的现状。一个主要观点可配制当前在这些社区中居民的社会地位,房屋租赁的价格和结合周边居住环境。很显然,这种调查的不能提供在该研究项目要被分析的实际数据。为了提供更多的证据以便文件的分析,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些简短的问题,在实地考察中主要集中在从几个特定的居民的住房条件,和一些非结构化的访谈。

3.41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用来确定案例街区的现状社会空间条件下不同居民区的实际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结果是否一致。实地考察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市内地区,被调查的社区都建在不同的时期并且有不同的住房政策。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主要走访在移民和产业工人的居民社区。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社会地位是在被调查的社区之间是不同。由于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的问题,单次测量尺寸小于200家。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拍摄了一些用来找出建筑环境与典型的房屋风格的社区的照片。

进行实地考察具有以下优点:

1.它走访了不同的建筑环境和不同的背景中建造的淮安居民区。

2.它采访了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的不同的居民。

3.它的数据分析结果证明可是可利用的。

3.42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的设计是研究和努力取得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要确保它是可靠的,有效的,不歧视,提供高响应率和与这项研究项目相关的[4]。Simmons指出在该调查问卷慎重考虑非常重要的不同居住人口这是十分重要的,并且相关问题应该明确和简短[5]。

一些问卷附在实地考察中,以便在调查的常住人口中探索更多的信息。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的结合是有利有弊的。在调查问卷中,开放性的问题允许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回复[5]。它将提供它们的实际观点作为优势,但它也是很难分析出结果的。但是,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在证明文献分析中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在设计问卷时设置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些问题和一系列多种选择相近,并且其结果可以很容易地被获得。除此之外,开放式和封闭式的问题应该是很容易的被受访者接受的,因为有些问题可能与社会地位有关。问卷包含以下主题:

1.居民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

2.对社区的公共服务和设施的满意度水平。

3.对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社区的意见(包括:不同的社会地位,其他居民对未来生活状况的个人想法)。

问卷调查保证了关于居民的社会环境,居住人口的意见的收集和表现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空间分化的社区形成机制的理解。它也审查了一些在衰弱的社区住房的城镇居民的当前需求。

3.43 数据分析

实地考察的结果主要是以淮安的中国住房标准和住宅平均生活水平为基础的。照片展示了每个调查社区之间的不平等房屋的实际居住情况。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大多数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其结果是不方便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析。开放式问题的结果是从受访者那收集并加工成的,这可以作为基于文献分析上的社会空间分化的分析证明的一些典型看法。封闭式问题的数据将在EXCEL系统上分析,以此来表示住宅人群对生活环境的社区的满意度。在问卷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是最耗时间的。

3.5研究方法的限制

以定性方法和已采用的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为基础,对研究假设和研究目标进行了测试。有一个深入分析典型样本群体,如代表目前生活在内城地区的移民和产业工人这些样本群体。住宅区的隔离在内城区邻里变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的被制定,定量的方法可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积极效果。除了采用定量方法,定性的方法也可以对研究项目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该项目中,通过六次人口调查和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发现淮安的社会空间分异是和街道水平的人口数据息息相关的。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在选定的现场问卷调查中,收集的基于Eviews系统的数据的分析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它为在市中心区附近的变化是主要的步骤这个问题提供了证据。

但是,研究中也有采用一些限制和问题有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六次人口调查,统计年鉴所选的网站数据和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实在有太多变量并且数据的分析也是没有效率的。同样的还有,过多的数据可以导致研究超过相关的理论。在选定的社区调查中,调查问卷应在实地考察中发放。它是很难保证问题的响应率和回答问题的可靠性,而且它也在问卷调查中产生难以预料的成本和时间。在研究项目中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展示住宅变化的现状,但它是不容易预测邻里变化的未来趋势,因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在这个城市所产生的不确定的环境。

3.6伦理问题

May指出了伦理方面的考虑是实际研究的一部分,而且他对进行研究是最佳实践[3]。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 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 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 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南川东胜北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南川区北固、东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范围 东胜、北固工业园区位于南川城区东部,总面积约11.5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2.2平方公里的工业片区已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将对剩余的用地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北固、东胜工业园区(以下简称规划区)规划用地南以渝湘高速公路为界,北至工业园区起步区,西临花山,东以自然山体为界,总面积约为9.36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及开发态势 (一)自然环境: 1、气象水文 规划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春旱、夏热、秋多绵雨、冬季多雾的特点。据南川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6.93°C,极端最低气温-1.5°C(2000年2

月10日),最高气温41.4°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1.8毫米,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5—70%,且多大雨、暴雨。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94.4毫米。 区内河流较发育。位于规划区中部的龙岩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规划区,属常年性河流,由南向北流注入大溪河,为大溪河一级支流。河面最宽处25.0米,最窄处8.0米。在规划区南东侧土桥附近,常年水位533.28米,最高洪水位537.17米(1999年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多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平均纵坡降0.5%。 位于规划区西北部的凤咀江为龙岩河的一级支流,由南向北在规划区北西部的薜家嘴角塘注入龙岩河,属常年性河流。河面最宽处9.0~30.0米,最窄处5.0米。在规划区北西侧薛家嘴附近,常年水位497.87米,最高洪水位500.76米,多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平均纵坡率0.7%。 2、地形地貌 规划区属于南川区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三片中的东胜片区和北固片区,处于两山之间的盆地之内。 规划区南高、北低,区内海拔最高点位于南部观山顶,最高点高程为607.2米,最低点位于规划区内龙岩河的末端,最低点高程为490.3米。区内除有观山坡等三处集中的山体之外,其余用地均较为平坦,用地建设条件优越。 规划区内观山坡等山体植被情况良好,其余大部分为农地。 (二)社会经济环境: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XX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腾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第一章规划概况 (1) 一、项目背景 (1) 二、区位 (1) 三、规划范围 (1)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1) 一、自然条件 (1) 二、土地使用现状 (2) 三、现状基本特点 (2) 四、现状建筑高度 (2) 五、现状建筑质量评定 (2) 六、现状道路交通 (3) 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 (3) 八、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与重点 (3) 一、规划依据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目标 (4) 四、规划重点 (4) 第四章规划范围、规模与功能定位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规模 (4) 三、功能定位 (4) 第五章规划理念 (4) 一、基本单元理念 (4) 二、缓冲带理念 (5) 三、城市设计理念 (5) 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一节规划结构 (5)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6) 一、规划原则 (6) 二、居住单元划分 (6) 三、居住人口预测 (6) 四、社区中心规划 (6) 五、中小学规划 (6) 六、表6-2-5 小学用地和建筑标准 (7) 七、幼儿园规划 (7) 第三节公共设施规划 (7) 一、规划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便利中心的建设模式 (7) 第四节工业用地规划 (7) 一、工业布局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就业岗位推估 (7) 第五节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8)

第六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第七节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8) 一、物流用地 (8) 第八节绿地、特殊用地与其他用地规划 (9) 一、绿地用地规划 (9) 二、特殊用地规划 (9) 第七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9) 一、现状分析 (9) 二、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10) 三、产业择定 (10) 四、产业布局规划 (11) 五、工业发展政策 (11) 六、都市工业发展理念 (12) 七、工业发展实施措施 (13)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13) 一、规划原则 (13) 二、对外交通规划 (14) 三、道路系统规划 (14) 四、道路衔接规划 (18) 五、城市交通瓶颈解决措施 (18) 第九章绿地系统及水系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18) 一、绿地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措施 (18) 三、绿地系统规划 (18) 第二节水系规划 (19) 一、规划目标 (19) 二、规划布局 (19) 三、规划策略 (19)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19) 第一节城市设计原则 (19) 第二节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20) 第三节景观规划 (20) 一、景观规划原则 (20) 二、景观带规划 (20) 三、景观节点规划 (20) 四、城市景观轴线 (20) 五、滨水景观建设 (20) 六、居住景观设计 (21) 七、工业区景观 (21) 八、标志系统 (21) 九、桥梁景观规划 (22) 第四节广告规划控制 (22) 第十一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2) 第一节给水工程 (22) 一、现状概况 (22) 二、规划依据 (22) 三、规划原则 (22) 四、规划用水量 (22) 五、水源选择 (23) 六、给水管网规划 (23) 七、消防用水 (23)

宁乡县灰汤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 区位条件 (2) 1.2 自然与文化资源 (2) 1.3 核心区现状分析 (3) 第二章规划原则、目标和指导思想 (5) 2.1 规划编制依据 (5) 2.2 规划思想 (5) 2.3 规划目标与原则 (5) 第三章规划区功能与人口规模 (7) 3.1 环境容量分析 (7) 3.2 主体功能区规划 (8) 3.3 人口规模预测 (9)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11) 4.1 布局原则 (11) 4.2 规划结构 (11) 4.3 用地规模 (11)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5.1 交通规划策略 (12) 5.2 道路网格局 (12) 5.3 对外交通规划 (12) 5.4 核心区交通规划 (12) 5.5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3) 5.6 停车场规划 (13)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15) 6.1 居住用地总体布局 (15) 6.2 居住组团规划 (15) 6.3 居住建筑风貌控制 (15) 6.4 居住区配套设施 (15) 第七章公共设施规划 (17) 7.1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7) 7.2 商业用地布局 (17) 7.3 旅馆业用地布局 (17) 7.4 休疗养用地布局 (17) 7.5 文化娱乐用地布局 (17) 7.6 非市属办公用地布局 (18) 第八章绿地水系与景观规划 (19) 8.1 景观格局 (19) 8.2 绿地系统规划 (19) 8.3 水系蓝线与防洪规划 (19) 第九章土地开发管理与控制指标 (21) 9.1 土地利用要求 (21) 9.2 开发时序 (21) 9.3 开发控制指标 (21)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23) 10.1 整体空间设计要求 (23) 10.2 建筑设计 (23) 10.3 环境景观控制 (24) 10.4 附属设施配置引导 (24) 第十一章度假旅游策划 (26) 11.1 整体旅游特色定位 (26) 11.2 度假旅游开发策略 (26) 11.3 旅游项目策划 (26) 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8) 12.1 给水规划 (28) 12.2 排水规划 (28) 12.3 雨水规划 (28) 12.4 供电规划 (29) 12.5 通信规划 (30) 12.6 燃气规划 (30) 12.7 环卫设施规划 (30) 12.8 管线综合规划 (30) 12.9 消防规划 (31) I

上海城市规划师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评析考试题

2017年上海城市规划师: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 评析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镇区建设用地标准的是 A:镇区的用地规模 B:绿化用地比率 C:建设用地比例 D:建设用地选择 E:综合治理 2、建筑总平面布置,是结合特定性质的建筑物进行的一项的场地设计任务。 A:合理性 B:技术性 C:综合性 D:科学性

E:经济政策 3、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道路平曲线半径为60~100 m时,对小型汽车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m。 A:0.35 B:0.50 C:0.70 D:0.95 E:经济政策 4、某女,38,持续发热15天,伴有头痛、乏力、腹痛、腹泻,查体:体温40℃,脉搏94次/分,肝脏于右侧肋下1cm可触及,血常规:×109/L,;ALT98U/L,HBsAg(-),肥达反应“O”1∶80,“H”1∶160。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病毒性肝炎 B.急性菌痢 C.伤寒 D.疟疾 E.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特点的是。 A:规划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B: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上位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C:强制性内容必须落实上级政府规划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D: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E:综合治理 6、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中,是指城市是区域经济集聚增长的结果,同时又引导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好坏。 A:生产功能 B:还原功能 C:生活功能 D:区域主导功能 E:经济政策 7、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来源于。 A:欧文的“乌托邦”(Utopia)概念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概述 (4) 一、规划背景 (4) 二、规划内容 (4) 三、技术路线 (4) 第二章现状解析 (5) 一、现状基本情况 (5) 二、规划区现状土地利用概况 (5) 三、现状建筑评价 (6) 四、规划区发展特征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6) 第三章上位规划、相关案例解读及规划对策 (7) 一、上位规划要求及解析 (7) 二、相关案例解读 (8) 三、纯化镇镇区发展趋势判研 (10) 四、现状土地资源供给分析 (10) 五、规划对策 (11) 第四章规划总则 (12) 一、规划依据 (12) 二、纯化镇中心区范围 (12) 三、规划原则 (12) 四、规划目标 (12) 五、规划区功能定位 (13) 第五章土地使用规划 (13) 一、规划构思 (13) 二、规划结构 (14) 三、用地布局规划 ......................................................................................................................................... 14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17) 一、规划原则 (17) 二、对外交通规划 (17) 三、道路系统规划 (17) 四、交通设施规划 (18)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9) 一、绿地规划目标与原则 (19) 二、绿地系统布局 (19) 三、绿化种植 (20) 第八章道路竖向规划 (20) 一、规划依据和原则 (20) 二、竖向规划设计 (20) 第九章给水工程规划 (21) 一、编制依据 (21) 二、用水量预测 (21) 三、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方案 (22) 四、供水水质与供水水压规划 (22) 五、供水系统规划 (22) 第十章污水工程规划 (23) 一、编制依据 (23) 二、编制原则 (23) 三、排水体制 (24) 四、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一章热力工程规划 (25) 一、规划依据及原则 (25)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西湖镇总规优化、控制性详规及城镇风貌设计项目书

西湖镇总规优化、控制性详规及城镇风貌设计项目书一、项目名称 山东省日照市规划局东港分局西湖镇总规优化、控制性详规及城镇风貌设计项目 二、项目内容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规划内容深度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对西湖镇镇域范围内的用地布局、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等空间资源统筹协调,按照产业集聚、空间集约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市建设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培植发展特色,创新体制机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等控制指标,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城镇风貌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特色发展目标及定位,完善城市功能结构,构建景观风貌系统,营建公共空间体系,加强对街区、界面、建筑群体关系、建筑高度、环境景观设施等的控制和引导,对街区和地块的空间形态、建筑形体、开敞空间、交通与通道、地下空间、建筑与景观设计等提出具体的管控要求,提升整体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 三、技术要求 1、规划范围 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为西湖镇镇域,总面积81.7平方公里。 控制性向西规划规划范围为西湖镇驻地。范围在乐台河以南以东,规划南环路以北,马安村以西,规划面积约283.38公顷。

城镇风貌设计(城市设计)范围为镇驻地核心区。 2、规划内容 一、总体规划层面 (1)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提出城镇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镇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2)分析城镇职能、提出城镇性质和发展目标。 (3)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引导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布局重点。落实上位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明确本级管制措施和落实路径。 (4)优化全域空间格局,落实重大空间布局,提出宏观的开发开放格局、区域协调格局、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生态修复格局、乡村振兴格局等重大格局; (5)提出产业发展目标、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空间布局。 (6)确定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布局;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限,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三、城市设计(城镇风貌设计)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样本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 定义: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以对地块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都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保规定为重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控制和引导。 2.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 2.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延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价值即在于“承上启下”。 2.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都市规划管理根据。 2.3体现都市设计构想。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将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宏观都市设计构想,以微观、详细控制规定加以体现。 2.4都市政策载体。 3.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特性: 3.1通过抽象表达方式实现规划意图 3.2具备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3综合性

3.4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控制方式 3.5规划性和引导性结合 3.6通则式与判例式结合 3.7动态控制与互相转化也许(兼容性规定) 3.8强制性内容提出 4.控制性详细规划目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目的是指在都市总体规划指引下。 4.1明确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与上位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相应内容相衔接,使之可以进一步分解和贯彻,拟定该地区在都市中分工。 4.2根据上述发展定位,综合考虑现状问题,已有规划、周边关系、将来挑战等因素,制定所涉及地区都市建设各项开发控制体系总体指标,并在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配制上贯彻到各地块,为实现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提供保障。 4.3为各地块制定有关规划指标,作为法定技术管理工具,直接引导和控制地块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5.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 是通过指标制定来实现,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控规)12.06.12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背景 商都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部,属后山地区。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为邻,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康保县、尚义县相连,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衔接,西部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邻。 商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冀、蒙交汇处,是连接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东三省和蒙古的重要枢纽;是承接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大西北的前沿地带。集通铁路贯穿全境,呼满省际通道、商张、商集、商化、商土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集通铁路及省际通道、商都—张北、商都—乌兰哈达、商都—土牧尔台、商都—化德五条公路干线穿过县城七台镇。依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城区规划总用地为28.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7.3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位于七台镇城市建设用地及部分规划总用地范围内的12.76平方公里用地。 商都县有电力、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四大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物流运输和商贸餐饮为重点的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7088万元,同比下降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下降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商都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2009年,投资4.1亿元,新建混凝土道路13条,面积7.6万平方米,同步铺设了排污管道6632延长米、供水管道。7900延长米、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更新和栽植各类树木2.8万株,安装路灯332机,对街道两侧路林中毁坏枯死的树木进行了更换补植,新建道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亮化;在七台大街绿化带建防护栏4200延长米;完成了府前广场和文化公园广场改造任务;新建了华都、廉租房等住宅小区,实施了万福花园、新都佳苑等商住小区二期工程。城镇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的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4.4%。通过全方位建设,城镇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由2008年的12.1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38万人,城镇化率由去年35.8%提高到今年的36.4%,提高了0.6个百分点。 2010年紧紧抓住全市“两个文明”现场会明年将在商都县召开的契机,大力开展以“兴城建、上水平、塑形象”为主题的“城镇建设年”活动,努力提高全县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旧区拆迁改造与新区扩容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力量实施好七台镇市政建设工程,以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为了进一步促进旧区更新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形象,落实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为七台镇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容量等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措施,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开展,特编制《商都县七台镇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上位规划要求 在上一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论述商都县七台镇的城市总体空间发展目标是:以经济繁荣、生活小康为目标,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把商都县建设为商贸繁荣,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城镇。构建以城市现状及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布局发展呈集中团状的空间布局形态。以“一

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案例分解

大寨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1.概况 1.1地理位置 杨陵区位于东经108°—105°07′,北纬34°12′—34°20′之间;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安—宝鸡的中间位置。杨凌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相连,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 大寨镇位于杨凌区北部偏西,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邻,西至隋文帝杨坚陵与五泉镇接壤,北以韦河与武功镇隔河相望,南以陇海线与李台乡相邻。 1.2历史沿革 大寨镇是杨陵区下辖镇。1984年建大寨镇。辖蒋家寨、周家村、官村、陈家沟、黎张沟、杜家寨、大寨东、大寨西、西小寨、孟家寨、东卜、西卜、南卜、梁氏窑14个村委会。 大寨镇属于杨凌区,杨凌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在农业方面这里一直以来主产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 1.3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规划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本区域系河流冲积平原,土地比较平坦,相对高差不大,地面平均坡度1.12%。 (2)水文气候 大寨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特征。东风和西风为区内常年主导风向,最大风速21.7米/秒。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等,其中干旱是本区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杨凌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7亿立万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8.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8.26%;地下水资源0.34亿立方米,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18%;大寨镇内也有水系穿越,水资源相对也是比较丰富的。 (3)土壤植被 地面组成物质以第四纪黄土为主,其土层深厚,成土速度较快。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灌溉方便,宜于农作物生长,属比较优质而宝贵的地资源。 大寨镇自然植被属森林草原带,自然植被几乎全部为人工植被所替代。植被类别主要是河滩堤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沟坡水土保持防护林、道路村镇防护林等。 2.现状综合 2.1土地利用现状

城关乡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新郑市城关乡(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小组成员:张俊杰201211010015 魏娟朋201204030058 张鑫鑫201204030042 指导老师:郭芳华 王昭娜 2015年6月

第一章总则 为了落实《城关乡镇总体规划》(2009-2030)的意图,为城关乡镇的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标准,使城关乡镇的建设能够协调有序,适应当前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及居民生活环境,特制定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新郑市城市总体规划》 6、《新郑城市规划条例》 7、《新郑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8、《新郑市控制性详细编制审批办法》 9、《新郑市控制性详细编制成果办法》 13、各种相关设计规范 第四条规划原则 1、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城镇与周边的整体关系,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发挥城镇综合功能。 2、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土地,体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 4、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合理优化土地及建立规划控制手段,营造适合于21世纪生活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新型城镇。 5、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兼顾不同发展阶段,保证发展与实施的分阶段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第五条规划目标

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区职能互补的现代中心城镇。 第六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各种规划图(则)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则)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规划文本及规划图(则)具有法律效力。 第七条本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包括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以及建(构)筑物的新建及改、扩建的规划管理工作,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第二章规划区功能及规模 第八条功能定位 依托城关乡镇所富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农业和旅游业为发展导向的新型生态城镇。 第九条用地规模 总规划用地为6.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0000人。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第十条规划结构 依据规划区的规划定位,结合规划区内的地形情况及用地的市场开发态势,形成了一横三纵的景观轴线,各个中心散布其间,形成系统通透的结构体系。 第十一条用地规划布局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1.1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37.90%,人均38.43平方米。 2、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地 规划教育机构用地0.1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63%,人均4.67平方米。 保持现有中学用地规模。在各个居住片区集中布置小学幼儿园,0.12平方公里 3、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对外交通用地0.15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91%,人均5.04平方米。 4、绿化用地

三门滨海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2.9

前言 在三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发三港,建设新城”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为加快滨海新城发展步伐,三门县建设规划局会同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于2007年组织编制了《三门县滨海新城概念规划》和《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年)》。 在以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为有效指导滨海新城实施建设,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保障公共利益,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承担《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滨海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 4.《三门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5.《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 6.国家相关规范及浙江省台州市相关地方法规及技术规定。 7.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二、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启动区是三门县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决定滨海新城未来的走向。规划必须按照《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分用地功能,深化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内容,特别要使涉及公共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启动区成为滨海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2.保障公共利益原则——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土地使用和开发的依据,也是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是政府对社会施加影响的公共政策。因此本规划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明确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权力和义务,对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控制和引导。 3.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 规划在落实地方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同时,还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如集约利用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启动区规划运用合理的策略选择、科学的指标制定、完善的系统设计等规划手段,发挥规划综合效能,打造用地集约、设施高效与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可操作性原则——符合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 本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的法定文件,要充分结合地方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条理清晰,容易操作。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规划要求的刚性和弹性上,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开发建设要求作为强制内容,是刚性的,其他要求为引导性内容,具有弹性。 三、规划范围 根据《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确定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以下称滨海新城启动区)规划范围为西起狮子山和乌龟山脚,东至滨经二路和金鳞湖东岸,南起海游港,北至横港河北岸,规划面积866.18公顷。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发强度控制探析-以议堂镇控规为例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发强度控制探讨 ——以邳州市议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摘要:《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将镇一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提升至与城市控详同等的地位,进一步规范了镇控规编制工作。开发强度控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控规编制的技术重点和难点。本文以议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分析小城镇控规编制的特殊要求和一些解决的技术方法,深入探讨如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满足其开发强度的要求,建立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的方法。 关键字: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强度;议堂镇; 一、引言 “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鲜明特色。发展小城镇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5.9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并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同时,其建设面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迅速增长,伴随着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不少问题,因此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的问题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推动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解决好小城镇的建设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小城镇的规划问题。自2008 年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升,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是小城镇建设管理最主要的法定依据。《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将镇一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提升至与城市控详同等的高度,进一步规范了镇控规编制工作。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小城镇控规的编制一方面有助于完善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层面,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环节的分层次管理,保证小城镇规划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小城镇控详能进一步细化所要进行规划管理的内容,保障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以及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的有机衔接,实现规划目标,推进小城镇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 开发强度控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与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密切相关,土地开发强度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未来土地开发的收益,突出城镇规划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因此,怎样对开发强度进行控制,以此指导单元地块容积率的确定成为小城镇控规编制的难点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2.1当前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土地开发强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资金的数量,直观地说就是在单位基地上建造多少面积的建筑。”当前,控规层面下的城市开发强度分级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在传统规划价值观与规划编制技术层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于大中城市,对小城镇的开发强度分级研究尚属空白;此外,小城镇开发建设往往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以追求高效率的土地开发和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