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

中国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
中国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

中国本着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事业积极负责的态度,参加或者缔结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国际公约和条约三十几件。中国加入的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名录如下:

《防止海洋石油污染的国际公约》(1954年,伦敦)

《捕渔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1958年,日内瓦)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1946年,华盛顿)

《东南亚及太平洋植物保护协定》(1956年,罗马)

《大陆架公约》(1958年,日内瓦)

《南极条约》(1959年,华盛顿)

《世界气象组织公约》(1947年,华盛顿)

《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布鲁塞尔)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72年,巴黎)

《关于各国探测及使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之活动所应遵守原则之条约》(1972年,莫斯科)

《防止因倾弃废物及其它物质而引起海洋污染的公约》(1972年,伦敦)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1972年,伦敦)

《关于油类以外物质造成污染时在公海进行干涉的议定书》(1973年,伦敦)

《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伦敦)

《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1979年,维也纳)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维也纳)

《核事故或辐射事故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5年,维也纳)

《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1986年,维也纳)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蒙特利尔)

《亚洲和太平洋水产养殖中心网络》(1988年,曼谷)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的巴塞尔公约》(1989年,巴塞尔)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里约热内卢)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里约热内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护林防火联防协定》(1980年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81年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86年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1986年签订)

另外,中国还积极支持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许多重要文件,并把这些文件的精神引人到中国的法律和政策之中。这些文件包括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80年世界许多国家同时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2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发表的《内罗毕宣言》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发表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等。

国际环境法概述1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基础 一、国际环境法发展史简介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人类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纵观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1.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期。这25年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登记,签订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仅有3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1921年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油漆中使用无铅的公约。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是国际环境法的初步成长期。在这25年里国际环境法得到初步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共56件。 3.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是国际环境法的蓬勃发展期。1972年6月5日到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问题看成孤立的局部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树立了全球一体、保护生物圈的整体观念。《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行动计划》一起,被113个与会国一致通过,并得到1972年联合国大会的确认。会后的十年,签订国际公约共40件。可以说,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原则性的全球环境法的诞生,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4.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法的成熟期,为了纪念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2年5月10日至1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特别会议,参加者有105个国家和4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3000多人,会议总结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了以后十年的工作,会后发表了内罗毕宣言。这次会议对国际环境法的进展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在这十年中,签订了40多件国际公约、协定,与我们关系比较大的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1986),《核成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1989)等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高潮。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又名地球首脑会议(The Earth Summit),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1.5万人参加了大会。12日至13日举行了首脑会议,118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大会。这是有史来空前的盛会。大会在国际环境法方面取得的进展,突出的是:(1)通过和签署了5个文件,其中4个文件,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另一件是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是一个比较好的文件。(2)《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经生效,是强行法,具有现行国际法最强的法律约束力。 二、概述 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的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其渊源主要是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和国际习惯。各国所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之一。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一些决议、宣言、宪章、行动计划等,虽然对各国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对各国合作保护全球环境起着"软法"的作用。 国际环境法由大量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协议等组

形势与政策(论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各国观点不一,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支持中国不断发展的国家,也有畏惧中国发展的国家。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出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级化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这种美国一级化得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级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和平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做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面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国家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挑战。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增大的事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当前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已经缔约或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

中国已经缔约或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目录) 2003-10-17 一、危险废物的控制 1、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89年3月22日) 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修正案(1995年9月22日) 二、危险化学品国际贸易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1、关于化学品国际贸易资料交换的伦敦准则(1987年6月17日) 2、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26(1998年9月11日) 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环境管理 1、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990年6月25日) 2、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公约(1990年6月25日) 3、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建议书(1990年6月25日) 四、臭氧层保护 1、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3月22日) 2、经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9月16日) 五、气候变化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6月11日)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0日)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6月5日) 2、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10月23日) 3、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章程(1983年9月13日) 七、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 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2月2日) 2、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6月7日) 八、物种国际贸易 1、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3年3月3日) 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二十一条的修正案(1983年4月30日) 3、1983年国际热带木材协定(1983年11月18日) 4、1994年国际热带木材协定(1994年1月26日) 九、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综合类]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摘录(摘录第12部分《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1982年12月10日)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11 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环境公约

全球性(区域性)环境问题(相关国际环境公约) 1.请简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情况。 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2.请介绍《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情况 答: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项框架公约,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为此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就减排途径提出了三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我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3.请列举臭氧层保护的主要国际公约? 答: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通过共同努力,于1985年缔结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此后又于1987年缔结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4.请介绍《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基本情况 l985年3月,UNEP在奥地利维也纳组织召开了“保护臭氧层外交大会”,有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于l988年9月生放。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国际局势变化微妙,当下的国际是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为主轴的,各国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竞争与合作。在利益之间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利益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攻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地位。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要想在国际潮流中站稳脚就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实体,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使自立于强国之林。 关键词:国际局势;中国外交;和平发展 一、当前国际形势 世界政治对多极化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美国想构建单级世界,谋取世界霸权,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当前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

大主题,国际形势在总体上是和平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世界仍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和平存在一定威胁,地区之间特别是中东地区局部动乱频繁爆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核危机的存在这一切都造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国际社会的安全。目前的国际热点不少,而且有增多之势,如非洲之角形势、伊朗—美国关系、俄罗斯—格鲁吉亚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在东欧几个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 大国关系的调整 近年来,大国之间的磋商与合作大大加强了,共识和利益汇合点增多了,共同利益也相应拓宽了。各大国通过一系列的高层互访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大国关系的发展,建立了各种不同内涵的“战略关系”、“伙伴关系”。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表现,同时还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的调整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经济外交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国外交的首要内容。因此,大国关系的调整的主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1、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失业和贫困人口数量上升。由于全球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初见成效,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向好迹象。尽管如此,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危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的进程。这场危机不但是经济危机,也是思想危机、体制危机,其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体系改革和大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2、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 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中俄印三国、中俄印巴“金砖四国”、中印巴墨南五国对话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强了新兴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总体实力仍然占先,在国际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北强南弱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3、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体系进入转型和构建的重要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弊端暴露无遗,改革成为

普遍共识,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已提上日程。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在危机中异军突起,已经走上机制化道路,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G20要成为真正权威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的看,国际经济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但变革的进程将是长期和复杂的。 4、各大国加紧调整内外政策,牵动大国关系发展演变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大国深刻反思,各方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只有同舟共济,加强合作,才能共渡难关。与此同时,各方围绕后危机时代的竞争也在加剧。各主要力量都怀有强烈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紧迫感,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竞相加快和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围绕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分歧和矛盾摩擦不会消失。 5、亚洲总体保持崛起势头,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地区政治、安全形势进入矛盾多发期 亚洲地区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各方普遍加大对本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亚洲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种地区合作倡议层出不穷,东盟、10+1、10+3、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进展活跃。同时,朝核、南亚等地区热点问题时起时伏,金融危机增加了域内一些国家维护国内稳定发展的难度,地区形势存在一些变数。 6、中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上升,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国际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多边条约目录清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环 境保护多边条约目录清单 1.《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5年3月22日订于维也纳,1988年9月22日生效。本公约1989年12月30日起对中国生效。 2.《经修订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 原议定书1987年订于蒙特利尔,经1990年第二次缔约国会议调整和修正,并经1991年第三次缔约国会议进一步修正。本经修正的议定书于1992年8月20日生效,并于同日对中国生效。 3.《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1989年年订于巴塞尔,1992年5月5日生效。1992年8月20日对中国生效。 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5月9日订于纽约。中国政府总理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本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11月7日批准该公约。1993年1月5日中国交存了批准书。 5.《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年6月5日订于里约热内卢,1993年12月29日生效。中国政府总理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本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1992年11月7日批准该公约,1993年1月5日中国交存了批准书。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对中国生效。 6.《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 1994年6月7日订于巴黎,1996年12月26日生效。1994年10月14日,中国代表签署该公约;1997年2月18日,中国批准了该公约;1997年5月19日,该公约对中国生效。 7.《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修正案 1973年3月3日订于华盛顿,1975年7月1日起生效。1981年4月8日起对中国生效。1983年4月30日于哈博罗纳对第21条进行修订,中国政府于1988年7月7日交存了接受书。 8.《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71年2月2日订于拉姆萨,经1982年3月21日议定书修正。本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生效。1992年1月3日对中国生效。 9.《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2年11月23日定于巴黎,1975年12月17日生效。1986年3月12日对中国生效。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浅谈国际形势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策略

浅谈国际形势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策略 摘要:通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治课,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了解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来了解整个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形势政治中国外交策略 形势与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让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在他的讲课中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下面谈一下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及奠定了基础。 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扩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东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体和导弹防御体系。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俄罗斯的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说航空航天业,它拥有航天航空的核心技术。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电子、高科、轻工业、汽车、金融等,由经济带来的军事发展也是得到了很大提高。 中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是兴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以上分析我认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这种软硬势力的相对此消彼长,表明多边主义是一种客观现实,无疑将对单边主义的行经形成不同程度的遏止,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1)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地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关联;(2)中国持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势力与各国平等互利合作,不单追求中方利益,而是立主双赢,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不断为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3)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支援其他国家,充分发挥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新战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新战略 近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各种矛盾交错发展,挑战纷呈,世界局势错综复杂,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 首先,世界同时经受到三大危机的强烈冲击,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世界经济前景暗淡。第一是国际油价连年持续飘升。第二是粮价上涨。第三也最为严重的是全球性金融危机。 第二,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未获根本的改善,部分地区的问题且呈恶化趋势。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错综复杂,旧的热点问题温度未降,彻底解决遥遥无期,新的热点问题又接二连三出现。 第三,不少国家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外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局势呈现不同程度的动荡,经济社会发展均受影响。 第四,大国关系总体维持协调合作态势,但随着力量对比的转变,战略竞争的深化,意识形态的冲突,利益碰撞的增多,世界主要力量间的矛盾也有程度不同的加剧和激化。 第五,环境与生态恶化、地球气候异常、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各国共同的重视。 第六,新兴国家群体性发展和崛起,正有力地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新兴大国加强了相互间的多边协调与合作,业已形成了“中俄印”、“金砖四国”和“发展中五国”(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机制。 近几年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可以归纳为五大方面。 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力主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国际普遍好评,日益被认作是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积极成果。 三、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际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四、全面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五、积极贯彻“外交为民”的思想,大力开展人文外交。 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将会出现一些新的挑战,继续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受过各种各样严峻考验,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相信通过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国外交将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新的辉煌。(作者:马振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外交战略面临的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的危机。 发展的危机是指过去曾经让中国富强和发展起来的要素正在变得枯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成为中国新时期前进道路上的麻烦和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国的发展 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以,危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开辟新路,要么走 进死胡同。 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 传统安全威胁就是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联合国海洋法生效之后我们面对的问题会更复杂多样。 中国作为一个承诺和平崛起、主张和谐世界的大国,解决主权纠纷一定不会按照帝国主

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认识

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认识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态势。总体来看,国际上以美、日、俄、中和欧洲诸国为主 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如今的世界是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 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经济能力是否强大更加左右了一个国家的国 际势力强弱。因此只有不懈提升自己国家的经济能力才能真正树立起 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通过形势政策课上的学习,了解到目前我国为保障经济的发展, 在国际形势中处于守势,国际列强主义国家视中国为他们未来国际地 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不时制造国际争端,阻碍我们。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仍处于转型期。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 对外为韬晦策略的正确指引,我国的现境已转为较为主动突围阶段。但 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整体来看还处于较为被动局面,因此 在解决很多国际问题上都需要进行多次斟酌、采取合理的措施。 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也是最为棘手的一点。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台湾的回归问题中美日两国多次为我国设障妨碍我国进行和平回归方案。另外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有碍正常双边关系。

在我国国境周边更是问题百出,为我国国际周边和平发展环境的 创造创设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例如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 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 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 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 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从我国近邻的超级大国关系来看,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 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两国的合作仅仅建立在资源、商品、人员等简单的交互层面上。双边关系极不稳定,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 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目前来看中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是最有助于维持国际环境稳定的一举。 中国的改革开放施行 30 多年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 烈冲击等等一些列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的变化,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的一些列维稳政策,我国社会较为安定,人民生 活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在此之中任然有较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 题。面对内外环境的严峻考验,我国能否合理解决国家内部问题,正 确对抗国际压力决定了我国能否在今后的国际发展道路上能否长久屹 立,并不断向前发展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国际环境公约

国际环境公约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1年5月22日于斯德哥尔摩通过2004年5月17日生效认识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难以降解、可产生生物蓄积以及往往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作跨越国际边界的迁移并沉积在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蓄积起来,意识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人们对因在当地接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感到关注,尤其是对因此而使妇女以及通过妇女使子孙后代受到的不利影响感到关注,确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致使北极生态系统、特别是该地区的土著社区受到尤为严重的威胁,并确认土著人的传统食物受到污染是土著社区面对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该议定书1978年2月17日订于伦敦。它事实上包含两份基本文伴,即:《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因此,国际上通常将二者合称为“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该公约通常简称“1972年伦敖倾废公约”或“伦敦公约”1972年12月29目订于伦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和华盛顿。该公约于1975年8月30日生效,1985年12月15目对中国生效。认识到海洋环境及赖以生存的生物对人类至关重要,确保对海洋环境进行管理使其质量和资源不致受到损害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同时认识到海洋吸收废物与转化废物为无害物质以及使自然资源再生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也认识到各国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有权依照本国的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并有责任保证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环境;海洋污染有许多来源,诸如通过大气、河流、河口、出海口及管道的倾倒和排放;各国有必要采取最切实可行的办法防止这类污染,并发展能够减少需处置的有害废物数量的产品和处理办法,以改进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本议定书1973年11月2日订于伦敦,并于1983年3月30日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0年2月23日交存加入书。本议定2书于1990年5月24日对我国生效。考虑到1969年海洋污染损害国际法律会议所通过的关于非油类污染物的国际合作决议,还考虑到,按照该项决议,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与一切有关的国际组织合作,已加强了其在非油类污染物的各个方面的工作 《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本公约简称“公海干预公约”或“干预公约”,1969年11月29日订于布鲁塞尔,并于1975年5月6日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0年2月23日交存加入书。1990年5月24日,该公约对中国生效。意识到有必要保护他们国民的利益,使其免于遭受海上事故引起的海上和海岸油污危险的严重后果,确信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护上述利益在公海上采取特别措施是必要的,并且这些措施并不影响公海自由原则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本公约1946年12月3日订于华盛顿,并于1948年11月10目生效。

国际湿地公约

国际湿地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公约》文本)(1971年2月2日订于拉姆萨尔,经1982年3月12日议定书修正) 各缔约国,承认人类同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考虑到湿地的调节水分循环和维持湿地特有的支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相信湿地为具有巨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资源,其损失将不可弥补;期望现在及将来阻止湿地的被逐步侵蚀及丧失;承认季节性迁徙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国界,因此应被视为国际性资源;确信远见卓识的国内政策与协调一致国际行动相结合能够确保对湿地及其动植物的保护;兹协议如下: 第一条 1.为本公约的目的,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2.为本公约的目的,水禽系指生态学上依赖于湿地鸟类。 第二条 1.各缔约国应指定其领域内的适当湿地列入由依第八条所设管理局保管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下称“名录”。每一湿地的界线应精确记述并标记在地图上,并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域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特别是当其具有水禽栖息地意义时。 2.选入名录的湿地应根据其在生态学上、植物学上、湖沼学上和水文学上的国际意义。首先应选入在所有季节对水禽具有国际重要性的湿地。 3.选入名册的湿地不妨碍湿地所在地缔约国的专属主权权利。 4.各缔约国按第九条规定签署本公约或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时,应至少指定一处湿地列入名录。 5.任何缔约国应有权将其境内的湿地增列入名录,扩大已列入名录的湿地的界线或由于紧急的国家利益将已列入名录的湿地撤销或缩小其范围,度应尽早将任何上述变更通知第八规定的负责执行局职责的有关组织或政府。 6.各缔约国在指定列入名录的湿地时或行使变更名录中与其领土内湿地有关的记录时,应考虑其对水禽迁徙种群的养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国际责任。 第三条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新战略

近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各种矛盾交错发展,挑战纷呈,世界局势错综复杂,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 首先,世界同时经受到三大危机的强烈冲击,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世界经济前景暗淡。第一是国际油价连年持续飘升。第二是粮价上涨。第三也最为严重的是全球性金融危机。 第二,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未获根本的改善,部分地区的问题且呈恶化趋势。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错综复杂,旧的热点问题温度未降,彻底解决遥遥无期,新的热点问题又接二连三出现。 第三,不少国家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外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局势呈现不同程度的动荡,经济社会发展均受影响。 第四,大国关系总体维持协调合作态势,但随着力量对比的转变,战略竞争的深化,意识形态的冲突,利益碰撞的增多,世界主要力量间的矛盾也有程度不同的加剧和激化。 第五,环境与生态恶化、地球气候异常、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各国共同的重视。 第六,新兴国家群体性发展和崛起,正有力地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新兴大国加强了相互间的多边协调与合作,业已形成了“中俄印”、“金砖四国”和“发展中五国”(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机制。 近几年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可以归纳为五大方面。 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力主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国际普遍好评,日益被认作是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积极成果。 三、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际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四、全面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五、积极贯彻“外交为民”的思想,大力开展人文外交。 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将会出现一些新的挑战,继续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受过各种各样严峻考验,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相信通过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国外交将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新的辉煌。(作者:马振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外交战略面临的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的危机。 发展的危机是指过去曾经让中国富强和发展起来的要素正在变得枯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成为中国新时期前进道路上的麻烦和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国的发展 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以,危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开辟新路,要么走 进死胡同。 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 传统安全威胁就是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联合国海洋法生效之后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