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炼丹术没有发展为近代化学

为什么炼丹术没有发展为近代化学
为什么炼丹术没有发展为近代化学

炼丹术为什么不能导致近代化学产生

陈名晨

近代化孕虽然不是从西方炼金术内部逻辑地发展出来,而是通过观念上的革命,背离炼

金术的其本信条的结果。但是,炼金术在厉史土却为近代化学的确认作丁大歇的准备一一在实验化学_l二的渐进积累。正是如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炼金术称之为化学的

“原始形式”。当我们回顾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西方炼金术和中国炼月·这两个似乎是曾一度棍一未分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虽然具有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但却分层两个不同的胚胎石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从认识上探讨在中国产生不出近代化学的基本观念的原因。

一、炼丹术的思想渊源及逻辑方法

在中国,炼丹术是道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道教的神仙思想为其思想渊源。道教是道

家清静无为思想与民间方土的神仙思想和各种巫术的结合。道教的神仙思想,即相信能借助各种修炼方法(如行气导引,炼丹术、房中术以及禁llK符舞之术等)可以达到驾驭自然力量和长生不老的理想境界。道教徒追求生命不朽的愿望作为一种心理动力,把道教徒引向外部的自然界。在希求生命不朽这一带有无限的神秘感的信念指引下,炼丹家走_L了一条注重经

验的考察自然界的漫长道路。对此,可以说炼丹家注贡实验此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于欧洲的经验论有相通之处。

道教中的神仙与基督教中的“神”在观念上响很大差别。从督教的“神”是一个创造了

万物,支配着整个宇宙的“上帝”,“万物是籍着他造配,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籍着他

造的。”(《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一章)而道教的神仙只不过是一些不死的

凡人(见《沛仙传》)。基督教徒的虔诚表现在对“无所不在的”、“全能的”上帝的绝对

服从听命的信仰上。而中国的道教却没有这种外在的“神”户分观念。宗教的虔诚在他们那由表现为对自身生命的信心和希望上。他们以“长生不老”的信念为;卜心,对自然界的考察则被看成是一种“假外物以自坚固”的方法。道家思想乐天知命,但并不乞求外在的“神”、“上帝”,而把长生不老的“神仙”看作是自身iiJ及的一个目标和一种境界。

因此,从不同的宗教思想上看,西方比中国更能够客观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与自身无关的存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秩序安排的。这种客观的唯心主义神学观为自然界进行抽象的、概念化的解释提供了土壤。对此,有学者认为基督教哲学,特别是清教主义为近代科学的J“生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假设,,这种假设就是相信存在着一种外在的事物的秩序,特别是一种自然界的秩序。怀特海因此说:“对于科学的lu能性的信仰,产!卜于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之前,系无意识地导源于中世纪的神学。”①在中国道教徒局限于个体的真实局限于感观的知觉,虽然他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趋向,但他们在

使躯体不朽的最高目标下,

对自然界物质的考察则处处与人生的需求,与自身生命的完美

相联系。表现在自然观上,道教对自然界的描绘就必然会带上感官中各种关系的图式,以致添上浓厚的拟人化的色彩。如《周易参同契》中对铅和金的描述:

“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揭怀玉,外为狂夫。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者金子,子藏

母胞。”

可以看到,

“原子一虚空”

道教思想体

作为

擎祥

徒的炼丹家所持的是有机的活力论的白然观,这种白然观与西方

械的宇宙图景是完全对立的。

所晋遍使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类比。这在炼丹术著作中到处可见。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炼丹术信条,{,一个最高原则,也是一个最一般的类比。“万物之总,皆

阅一孔。”(《淮南子·原道篇》)人身与外部世界是和谐统一的。炼丹家相信我们的身体

整个地与外部自然界翻契合,在他们看来,月·鼎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并认为炼丹炉中的变

化过程囊括了整个自然界,包括我们身体内的变化过程,宋代炼丹家程了一在(()步房奥论》一书中所说:“一鼎可藏龙与虎,方知宇宙在其中。”炼丹家认为在鼎中修炼一个时辰,相

当于!l七上经历了一年。

铅汞派以铅和未的结合?j分离,硫汞派以硫和汞的化合与分解的实验米模拟天地,j仁宙《,If文龙虎经注疏》把“错”作为世界的本源之一,认为铅存在一J?.天地万物之,l,。

硫汞派则把硫磺作为“人l?I}之精”,水银作为“太阳之气,,而以它们的化合物硫化未

为大丹。因此把丹砂看作是“万灵之_卜,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灵砂大丹诀秘》)

就象不能把“阴”和“阳”看成是啄子论意义上的两个元素一样,铅未论和硫汞论在中

国同样不是一种简化的原子论。

2、对“神仙不死,和“丹药致人长生,的论证

炼丹术以类比来论证神仙不死,葛洪利用“丹药”可以治病推论出“上药,,,q以长生。

认为“校其小验,则知其大致。”(《抱朴子。塞难篇》)他将金石类比」、体得出神仙川致,长生不老.可能的结论见(《抱朴子·金月

·

卷》)

魏伯阳{l:其著作(()司易参同契》,!,也以同样的类比推论来论证长生不老的思想:

,?l咬)Jfl:(胡麻)尚延年,还J)J.tlJ入t一l,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_

_

L服食之,仔命i协

长久。”

他们用精气学说来解释黄众)七下朽,认为黄金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抗腐蚀性能乃是山于黄

金含有一种“不朽”的精?心。一J几是他们转而炼制含有黄金的不朽精气的“药金”。其,!,丹砂

被他们认为是最为灵验的

分解

“神月·大药”葛洪将丹砂分解后能再次结含为月·砂

HgS哥=色Hg+S的反应现象类比于人身,

化合

从而得出丹砂能使人长生的论断:“凡草木烧

之即烬,而月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远矣。故能令人长生。”(《包朴子·论仙卷》)

3、类比方法相对一」飞形式逻辑体系勺睐始性

在炼丹术著作由“连珠式”的论断方式作为类比的一个特例晋遍的使用着。这种论断通

过犷很物取瑜”,“引喻察类”的方式来达到推理和论证的目的。其形式结构以“闻,所

41

以,故?的连缀方式组成。葛洪在《抱朴子》中大最运用这一形式将“事例,一与“人

事”联系起来。例如《博喻篇》中:

“刚柔有不易之质,(事例设论)贞挠有天然之气,(人事设论)

足以一百炼而南金不亏其真,(事例推证)危困而烈士不失其正。”(人事推证)

“连珠式,的推论形式和“三段论式”有其相通之处,即具有“前提,和“结论,的形

式,但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它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类比的推论式。

类比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有效的试探方法。但类比推理永远都不可能逃出或然性的圈套。老子可以用水的事例来喻示柔弱胜刚强,同样,任何人也可以用钢刀劈断木头来支持刚强胜柔弱这一相反的命题。炼丹家采用不恰当蛇机械类比,摸拟自然物质的某些层廿,加以主观想象,达到超自然或反自然的目的,必然使炼丹术坠入唯心主义的死胡同。

近代科学正是在反对和抛弃这种类比逻辑中发展起来的。被马克思和思格斯称之为整个

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一弗兰西斯·培根猛烈地抨击了这种类比推理和炼金家狭隘的经验主义。认为它是“理解力的不成熟的躁进而跳跃式或飞翔到普遍的东西和事物的原则。”企图“从少量实验建立起一个异想天开的哲学,仅以少数参考事物的骨架。”“炼金家们的努

力诚然亦产生了一些果实,但这乃是偶然的产物,顺路产生的……而不是由任何方术或理论产生的,因为他们所规划出的理论,与其说是帮助实验,毋宁说是搅乱它们。”①

我们看到,培根所批评的西方炼金术的哲学信条,也是炼丹术所具有的。培根对炼金术

哲学的批评也充分体现了近代科学的逻辑基础与炼丹术逻辑的迥异。

二、阴阳五行说是炼丹术的理论基础

1、炼丹术的元气学说

炼丹的理论也就是道教的理论。道教的老一r把“道”作为?j二宙的水i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见《避德经·第四十二章》)址然关

于舒护的“道”是属唯心的还是属唯物的至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fl工八汉寸炼丹

家将老子学说发展为·仲唯物主义的元…几i仑思想这品·点上却都是{?了定无疑的。

在炼丹家看来,老子说“道生一”,“一”即指i兄沌的元气。对此李荣在《道德真经玄

德纂疏》第四一lj二草解说到:

“虚中功气,故目过生;元气未分故汀一。吵

斗洪继承和发展这一唯物主义的元气论,认为元气产生了天地万物:

“山川草水,井灶挎池,犹皆有精气”(《抱扑子·微旨卷》)

“夫少、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夭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抱扑子·至理篇))) 自然界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和无机物都是由“气”变化生成的。这无疑是一种唯物主义

的元气学说。

2、元气i仑j,FJ1砂J阳学说

炼丹家吸收了《易经》的阴阳学说,认为“易有太极,_是生两仪(天地)、两仪!11四

象、四象生八卦。”并以此建立起元气论的阴阳五行说,《周易参同契》在阐明r]J阳学说时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阴(坤、、雌)与阳(乾、雄)的彼此交墉,相须不禽,便精气

以舒发的结果。

炼月·家恨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活泼性米划分物质的阴阳属性。这划分原则上是显

得含混和笼统。局限于感觉知觉,所以各派丹家对物质的阴阳属性既无严格的判别标准,i1I 互间无完整统一之说。

“西方炼金术也存一在着类似的用单纯的感观知觉来少u定物质的本质思想…物质的属性被认

为就是物质的木质。炼金家甚至认为食糖的甜和树叶的色彩,同食糖和树叶本身一样是一种实在。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炼丹家是完全一致的。帕拉塞尔斯的硫、汞、掖三要索说其实质是一种一与炼丹术的硫汞论一脉相承韵元气学说而绝一作原一子论。因此西方的炼金术和中国的炼月·术一样,都与原子论思想无缘,而属一种元气学说。3、元气论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在中国的提出开初?了l片希)Jl??(的四元索说在意义上相差不乎,即都是以少数几种墓木的实物来作为世界的本源。《国语·齐语》…!,有:“以土一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五行之中,金、木、水、火、:l几都与原始农业生产有关,体现了一旱期的五行学说?J当时社会

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五行学说发展到炼丹家那里则完全脱离了表征五种原质的内涵,而是作为一It:种属阵和功能的标志。并一与元气学说相融合产生出阴吩I衍生五行、五行化生万物的思想。

阴阳五行说在炼丹术在中国衰落之后仍继续发展。对炼丹置批判态度的宋代片名科学家

宋应星在其巨著《天工开物》中仍沿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自然物质。如对火药的记述:“凡

火药以消石硫磺之主、草木为辅。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种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甭粉。,,(见《天工开物·佳兵卷一f五》)如果说从炼丹术

的最高目标上看,整个炼丹术都是隶属于医学的。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家儿乎都是著名的医学家,象葛洪,陶弘景、孙思邀等头炼丹家在医学史_L都是永前启后的人物,站有永不倒的地位。当炼丹术从“丹药,,希求长生不老的日的被历史事实无情地否定后,其基本理论一阴阳五行说却在中医学中得以完整继承和发展。它室今仍是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4、阴阳五行说与近代化学产生的哲学基础一原子论思想的相悖

从以上历史分析,我们看到炼丹术中的阴阳五行说代表了一种有机活力论的自然观和方

法论。这种活力论以生物学目的为

中心,在认识论上没有越出感性认识阶段。炼丹家的元

气论认为“气即道”“道即气”,_这种认识起源于对有机生命体的最细微的感觉。老子《道

德经》中“寂兮寥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正是对这种“气”的感觉的生动体

会。这种感觉发展为一种“泛气论”,而使世间万事万物都沫上了一层生命的色彩。在今天

我们看来是非常抽象的

“道”和“气”,在炼丹家们看来仍是具体和可感觉的。为此,我们

说元气论其实质是一种感觉论。

?

有机的、活力论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在欧洲是作为机械的、原子论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对

立面而存在的。近代科学的产生在历史上标志了机械论思想的胜利和活力论思想的衰落。近代科学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起源于古希暗的原子论思想。这一思想从一开始就表

现出.与活力论的根本对立。:在古希腊的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摸克利特)看来,感觉是大小不同的原子作用于相应器官的结果。

近代自然科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原子论。自伽利略到波义耳、牛顿时期,在物理学中,惯性的概念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用“天然处所”和“内在倾向”所作的关于运动的目的论

的说明取代了中世纪用“活力”或“生命力”作为运动根源和原因的概念。近代科学在产生

立起了一幅数宁一力学的肚界图景,即建立起了机诫论的“形而上学”的自然

观。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六然观和方法论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基本条伴,原了论观念、机械论析学经过伽利略、培根、霍布斯、伽桑狄、笛卡尔等人,其思想塞

础已经牢固确立。而化学家波义耳(R·BOyle,1627一169])集这一思想之大成,创立了

他的微粉哲学”。他的行学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牛顿,而且使他提出了科学的元素说,从而成为近代化学的第一人。对允素为概念,波义耳解释为:“我指的元素应当是某些不由任何

其他物质构成的原始的和简单的物质或完全纯净的物质”,“是具有一定确定的、卖在的、

可觉察到的产物,他们应?件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分解为更简

单的某些实物。”⑤

波义耳从实验和机械论析学的观念出发给元素作出了科学的定义,穴告了与炼金术析学

的彻底决裂,从而把化学确伙为科学。

三、结论

从炼丹术在中国的兴衰以及近代化学在欧洲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到,炼丹术的析学基础与近代化学)份生的哲学寨础相互对立。炼丹术不具备产生近代化学所必需的形式逻辑体系,而局限于类比的推理,炼丹术对自然界物质的考察和认识局限于感观知觉,其基本理论阴阳五行说实质一仁是一种感觉论和活力论。它从事物的表观属性出发推测出它未知的属性,忽略了对物质进行结构的分析。而这种从结构导出物体性质的方法正是近代化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在自然观一L,炼丹术以元气学说来解释天地万物与近代化学的“原子一一虚空”的宇宙图景格格不入。原子论与元气论在欧洲作为机械论和活力论的代表互为相立,并在近代产生了以原子论为特征的机械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元气论学说却找不到与此相当的原子论传统与之对立和制约。炼丹术始终以生物学的日的为中心,致使当它的信条和目标被无情的历史事实所证伪之后,继而放弃了虚心地探索外部自然界的活动而转入只具生理和心理意义的所谓“内丹”的研究。从而使炼丹术完全失去…

J?化学上的意义。在欧洲,炼金术则是朝着另一方向否定和发展了它自己,近代化学用原子论思想否定了炼金术的活力论哲学,并继承和发展了炼金术的实验成果。可以说,炼丹术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就在于一个朝向心理和生理方向,一个朝向物理的方向而彼此分野。从化学史的角度来考察,炼丹术在实验和实用化学上为化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炼丹术中的各种假说,在今天我们看来,虽然具有显而易见的错误,但正是由这些假说组成了由东方到西方的阶梯。靠着这些阶梯,才有可能达到象波义耳、拉瓦锡等人那样的理论高度。对此,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用一则精致的寓言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炼金术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功绩:“诚然,炼金家(炼丹家)们不是没有许多灼发乱,不是没有带给人们以有一用的发明,不过他们的情节却如寓言中所讲的一个老人的故事:那老人以其葡萄园中的窑金遗给诸子,而故称不知确切地点,诸子于最就辛勤地从事于翻掘园地,虽然没有找到什么金子,可是葡萄却由于这次翻掘而变得加丰茂了”。

化学发展史

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一、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 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 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 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 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 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 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 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 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 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 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 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 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 的文化遗迹了。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 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四、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 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炼丹术

炼丹术 炼丹术在中国长期发展,曾经鼎盛一时,却最终走向衰亡。它作为古人的一种试验、探索、技术操作,循着神秘而荒诞的思路, 却成了行骗的代名词。炼丹术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伴随朝代的更替与兴衰,在不同层面给社会留下了消极与积极的影响。它虽然宣扬了唯心的思想,毒害了人民的健康,但它也促进了近代化学、火药、冶炼技术、外科用药等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与发展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又称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黄白术。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由于中国古时便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炼丹术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希望长生不死,使他们的统治一劳永逸,万世霸业的欲望则更加强烈,加上神仙传说大兴,便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寻仙求药活动。早在战国时期就盛传神仙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去渤海寻仙求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不死之药”,但均告失败。随之又有人鼓吹食黄金饮玉泉、饵云母可驻天年、会神仙,却有许多人因服食之而丧生。但封建统治者并不甘心,他们雇用了大批术士来专门从事炼制神丹或点化金药,这样以炼制既可“点化成金”又能“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丹药为目的的金丹术使问世了,时间大约在秦汉相交之际,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丹术。在我国,后者又常单独称为“炼丹术”实际上炼金术与炼丹术是紧密相关的,在此我们不加以区别。 到了西汉是中国炼丹术的奠基时期。在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81年,宫庭里就有不少方士从事炼丹。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就有汉武帝的炼丹家李少君、栾大等人炼丹活动的记载。由于汉武帝宠信炼丹方士,便激超了民间炼丹热,此后的宣帝、成帝裒帝以及王莽也都成笃好神仙方术的人。到了东汉以后,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从此炼丹术与道教相结合,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宗教外衣。魏晋时期,中国炼丹术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太清丹经》、《五灵台经》、《岷山丹法》等200多种神丹法。特别是东晋炼丹家葛洪(现河北省唐县葛洪村人)所撰写的《抱朴子·内篇》对炼丹术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当时炼丹术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而系统的阐述。到了唐代,中国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用药品种大大增加,实验技术更为纯熟、复杂,仪器更加完善,理论也近于系统完整。如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丹房诀要》,后者专讲炼丹,影响较太。到宋代,炼丹术开始走下坡路。以沈括为代表的一些人,对炼丹术开始持“不可不戒的态虏,但仍有不少丹书出现,如吴悟的《丹房须知》其中讲到炼丹时的注意事项和设备。明代以后人们就普遍地摒弃了炼丹术。至此,炼丹术在中国持续了近二千年。 二、炼丹术的原料及其毒性

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的故事资料

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的故事资料 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的故事资料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那么,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金刚石会怎样呢?于是他把金刚石用调成糊状的石墨厚厚地包上一层,再把这些乌黑的圆球放在烈火中烧得通红。几小时后,剥开石墨外衣,里面的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捉摸着:“金刚石的失踪看来与空气有关!莫非它与空气发生作用了?”这种想法和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截然相反!

化学发展史简介

化学发展史简介 概述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史大致分为: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藉,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起源于,即炼金术。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古代和近代化学史大事记 §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

科学-下册-打印版 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因其包税官的身份在法国大革命时的1794年5月8日于巴黎被处死。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之于化学,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1774年10月,普里斯特里向拉瓦锡介绍了自己的实验:氧化汞加热时,可得到脱燃素气,这种气体使蜡烛燃烧得更明亮,还能帮助呼吸。拉瓦锡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拉瓦锡并不相信燃素说,所以他认为这种气体是一种元素,1777年正式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en(中译名氧),含义是酸的元素。拉瓦锡通过金属煅烧实验,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出了一篇报告《燃烧概论》,阐明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要点为:①燃烧时放出光和热。②只有在氧存在时,物质才会燃烧。③空气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质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④一般的可燃物质(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金属煅烧后变为煅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他还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质虽然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改变了状态,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于是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彻底地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

化学史答案(仅参考)

一、选择题(2*10) 附录一:重点注意复习的化学家:李时珍、阿伏伽德罗、波义尔、拉瓦锡、道尔顿、霍夫曼、诺贝尔、门捷列夫、能斯特、居里夫人、侯德榜、鲍林。这里的人名会考八题左右。 二、填空题(1*25)每空1分。 1、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从化学的萌芽至17世纪中期为古代化学时期;从17世纪中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近代化学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以来为现代化学时期。 2、侯氏制碱化的方程式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3、化学工业中最基本的化工原料,也直接或间接地作为其它工业原料的三酸是硝酸、盐酸、硫酸,两碱是烧碱、纯碱。 4、高分子化学与国计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然高分子有绵花、蛋白质、天然橡胶。 5、化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6、化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波义耳化学观的确立。 7、青铜的成分是铜和锡,陶瓷的原料是黏土, 8、十大环境危机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 9、绿色化学的含义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三、简答题共25分 1、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史? 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化学史在教学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1)、以史为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轶事,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有助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结合史料,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史料介绍化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从发展的高度把握知识。 3)、以史为鉴,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和方法 一切化学知识既是思维的结晶也是科学家们在探索中采用了正确方法取得的成就。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在化学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之成为真正优秀的化学人才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化学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P96~102 (1)把各种元素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使化学的研究进入了系统化阶段,同时,对物理学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为光谱学、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上,特别是无机化学,一次重大的综合。

初中化学 中考题原创:拉瓦锡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

【中考题原创】 拉瓦锡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背景资料】法国著名科学家拉瓦锡被后世尊称为“现代化学之父”,其代表作《化学概要》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拉瓦锡创立了氧化说,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提出了元素的定义,,编写了第一份广泛的元素清单,并帮助改革化学术语。 【知识链接】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1774年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中考题原创】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B.拉瓦锡C.门捷列夫D.达尔顿 2.拉瓦锡用汞进行实验,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汞的元素符号是() A.Ag B.He C.Hg D.Mg 3.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拉瓦锡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C.氧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 B.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C.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最早发现使用“石蕊”酸碱指示剂 5.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 A.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B.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D.门捷列夫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发现并绘制元素周期表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了很久的一种方术。它的手段和目的是试图以自然界的一些矿物(偶尔也用到某些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化学加工)制造出某种性质奇异的药剂(称之为神丹大药),人服了它可致长生不死,甚至羽化成仙。(方术:指古代的医、卜、星、相之术。) 中国炼丹术发展史上的两个流派:一派是试图以自然界的金石矿物为原料,在丹釜中修炼出可服饵长生的金丹大药或金银,所以这一派别历史上称为“丹鼎派”或“外丹派”;另一派是倡导运用意念的作用运转周身的精气神,最后使之在丹田中凝结为精神性的“长生不老金丹”,这一派别历史上称之为“内丹派”。这里所言的炼丹术专指与化学有关的“外丹”。 炼丹术一般可分为炼丹与炼金两部分。按照中国早期炼丹家的信念,神丹一旦炼成,既可服饵长生,又可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而人工以药剂点化成的金、银,则又可作为长生药(当然后世的“点金家”则完全以发财致富为目的了)。 中国炼丹术活动的正式出现,据比较可靠的记载,大约是在西汉初期,秦代时可能已有萌芽。但应该知道,中国先民追求长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发生则较此要早得多,即在中国炼丹术正式出现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酝酿时期,也就是从先求神开始,然后才发展到人工炼丹。 中国炼丹术到了清代时可以说基本上灭亡了,这时它的目的和说教在广大道教徒和百姓中几乎已失去了市场。但炼丹的化学方法并未随之消亡,它们不断地被历代中国医药界人士(不少炼丹家自己就是医药学家)所接纳和总结,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制造医药)继续发展着。但遗憾的是,它没有能像在欧洲那样,在中国发展成为近代化学。 一、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 (一)巫的出现与医药的尝试 中国先民步入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4000年前),物质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仍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产生了万物都有精灵的观念,认为这一切都是有神在主宰,并且产生了对神的崇拜。 在商代,当时的人认为疾病和死亡或者是恶鬼侵袭、附体所降的祸祟,或者是天帝神明、祖先的惩罚,所以商人尚鬼。但人神、人鬼不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只能幻想、不能接触,那么如何交通往来,互通信息,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呢?因此,正是人们向神鬼表达意愿的愿望促成了巫术和巫医的出现。 及至周代,特别是在东周时期,医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据《周易》记载,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最初的医药主要是一些食物,也就是说,人们在长期摄取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食物有一定的保健和医疗作用,而引导到医药的发现。 应该明确,巫术在周代仍极盛行,周天子虔信天命(上帝),巫神之说更是广为流行,所以那时是巫、医并行的,而且医和医药往往也都有浓重、虚妄的巫术色彩,对药的医疗效果也往往赋予巫术的理解。 (二)悟道求长生与海上寻神仙 及至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中国社会里各种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一些哲学家便开始想象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宇宙中千变万化的动因,也考虑起生死的哲理。 在各种学说中,就思想深邃、内心博大而论,尤其是对后世道教思想、道教教义的产生影响至深的要算道家的祖师老子李耳。他有《道德经》传世,虽只有五千余言,但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世界本原、万物变化及其所遵循之规律的见解,阐发了他的人生哲学、社会思想、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摘要: 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拉瓦锡; 燃烧氧化学说;化学革命; 燃素说 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两种革命,拉瓦锡都卷入其中.在政治大革命中,他被指控为罪人而丢了脑袋;但在化学革命中,他却成了旗手.他建立的燃烧氧化学说,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 1.化学革命的背景 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

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要真正认识燃烧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1772年和1774年,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但他俩却笃信“燃素说”,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和“脱燃素气体”.虽然舍勒和普里斯特列没有真正认识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但却为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恩格斯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特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①所以在客观上,“燃素说”论者关于氧气的发现,为埋葬“燃素说”自身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基石.虽然“燃素说”是一个错误的学说,而正是由于其形成和本身的矛盾性,才吸引了一大批拥护者和反对者去争论、去思索、去不断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加速了人们对燃烧现象本质的揭示. 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十八世纪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其成就。十八的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象德国的马格列夫、瑞典的贝格曼等优秀的分析化学家,他们在广泛地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定量分析用于提纯、分离新物质和探索复

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董陈露 (11级理科基地班20110131019) 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技术之一,炼丹术(Alchemy)有着极其特别的历史意义.它对古代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近代化学(Chemistry)的先导[1]80.这些影响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的思想、生物、医药、化学、宗教、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里. 1.主动探索生命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与佛教不同,道教不但寄希望于来生,更倾向于及时行乐,通过服食丹药,炼制内丹来获得长生. 《庄子·逍遥游》[2]记载“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就深切的表达 了当时人们对长寿的渴望.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3]中,黄帝 也曾询问岐伯长生之道:“昔在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当时的人们生活环境恶劣,医疗 卫生条件差,自然就寄希望于成仙得 道以祛病邪,而金丹仙药就成了实现 此目标的不二途径.这些都体现了古 代人们在与自然斗争以求生存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生命的探索. 2.生物学 白居易在其诗《思旧》[4]中写:“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其中“秋 石”指的就是“秋石丹”,是由人尿炼成,炼制秋石所使用的皂角汁,具有使尿中所含的性激素沉淀下来的作用,用力搅拌,化学反应更充分,尿中所含的少量性激素才能尽可能多的提取出来.[1]86. 3.医学 中药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仙药》[5]中提到诸多药材,“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医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

化学史--古代化学不能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的原因

古代化学不能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的原因 古代化学主要是以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主,鲜少直接接触到化学,更主要的还是炼丹术的发展,然而炼丹术的发展并没有更好的促进化学的发展。在中国,炼丹术是道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道教的神仙思想为其思想渊源。道教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与民间方土的神仙思想和各种巫术的结合,道教的神仙思想,即相信能借助各种修炼方法(如行气导引,炼丹术、房中术等)可以达到驾驭自然力量和长生不老的理想境界。当时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统治阶级的物质享受大有增加,长生不老也就成为他们的一大愿望。因此,懂得炼丹术的方士受到了帝王的青睐,炼丹术也就这样兴盛发展起来了。下面让我来总结一下,为何它不能让古代化学发展成为近代化学: 第一,炼丹家缺乏数学素养,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当然更不可能发现物质组成的恒定,物质的成 分元素间的关系的比例一定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了。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 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化学,这是中国古代的炼 丹术不能发展成为现代的化学的重要原因。 第二,造成此结果不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有关,而且与炼丹家使用药品种类和使用方法的局限性是 密不可分的。 第三,炼丹术本身的局限性,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使得炼丹

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 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 交臂,这是不能发展成为化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四,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致使其无法更上一步,几乎就是一直在原 地踏步,无法更好发展。 第五,炼丹家在实验的造作过程对实验用具的不要求和实验结果的一些情况的忽略,例如不知采用玻璃仪器, 以至于妨碍观察,不关注气体物质忽略收集气体和 度量气体等等。 从另一方面科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古代化学不能发展为近代化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 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 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代科学。 第二,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 的逻辑体系,因此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无 法促进化学的发展。 第三,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教学方法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教具准备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 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 展史。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板书:一、从三个故事看化学发言:对同学们的发言有针对性的点评。讲述: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 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3.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 简述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 《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和追求。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所以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和“点金家”追求 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但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 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和皇权结合的局面。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是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唐代炼丹术的盛况主要表现在丹药

拉瓦锡doc 北京大学

拉瓦锡 生命科学学院沈佳驹 拉瓦锡是18世纪法国颇负盛名的的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43 年8 月26日, 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家境富裕的律师世家。1794年5月8日死于法国大革命。他在近代化学中推翻了燃素说,提出燃烧的氧化理论,确定了空气和水的组成,建立近代化学元素概念、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开创有机物分析,制定化学物质命名体系等等。 拉瓦锡的名字和他的《燃烧通论》、《化学概要》等著作一起永远铭刻在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上。但人们对拉瓦锡的兴趣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科学的前驱,拉瓦锡在科研领域之外的生活和命运也是他不同于其他科学家而成为一代“传奇”的原因。 在科学史上,拉瓦锡无疑是杰出的开拓者。但很多人都认为拉瓦锡是个具有争议的人物。他原本出生在富裕的律师之家,是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获得律师开业执照,但因为毕业前的暑假的一次野外考察走上科学研究道路;他不单单在化学的理念上锐意革新,而且还作为议员涉足政界,他家庭的客人既包括了作家富兰克林和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拉普拉斯、霍尔等人,也有政府官员和承包税收人;他家境优越,却在年轻时期便承包贷款成为包税人,因为这条“罪状”后来被雅各宾派匆忙送上断头台;他虽然热衷于赚钱,却也时常为非利己的目的拿出巨款,多数情况下用来资助别人;他在学术上屡有建树,但对于其学术名声的激辩一直如余音绕梁般不绝于耳。在中学甚至更以前的书本上,凡是化学书,都只谈到了拉瓦锡作为近代化学奠基人的贡献,而在欧洲近代史的章节则对其进行了赤裸裸的批判,认为拉瓦锡作为剥削阶级已经彻底站在了大革命的对立面。不得不承认,拉瓦锡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我们有浓厚兴趣阅读其个人传记的原因。 人类对燃烧现象和本质的识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十七世纪末到1774年拉瓦锡提出燃烧氧化学说,几乎经历了一个世纪,那时燃素论在欧洲大陆上几乎占统治地位。根据斯塔尔等人的燃素理论,燃素是一种物质,它本身不燃烧,不发光,不可见。燃素因能迅速运动而传递给接受它的物质粒子。而我们看到的火是大量这种粒子处于强烈运动状态的聚集体。燃烧可以用以下两个式子来代表: 可燃物—燃素=灰烬 金属—燃素=煅灰 这个式子很难解释金属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的现象。既然燃素具有物质性,燃烧后煅灰质量应该减少。为此德国化学家格伦和法国化学家韦内尔解释说燃素具有负重力性。随后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氢气后认为它就是燃素,普里斯特利发现氧气(这个结论被认为是光合作用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将它称为脱燃素空气。拉瓦锡本人最初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但当他发现硫燃烧后质量不但不减少而且增加时,他保留了对燃素说的质疑权利。拉瓦 锡于1777年9月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燃烧概论》,提出了燃烧氧化学说:物质只有在氧中才能燃烧,燃烧过程就是氧化过程。动物的呼吸和燃烧的道理是一样的,体温也就是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1786年,拉瓦锡进一步指出,燃素论中的燃素已经从最初的定义逐渐被修正为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模糊的要素。“有时对这个要素有重量,有时没有重量;有时是自由的火,有时是火与土的结合;有时它能穿透容器的孔隙,有时却不能……它真是一个Proteus(希腊神话中的海神,能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 拉瓦锡接着指出,化学已经到了应该用严格的推论考验的时候,并且化学家应该把事实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 《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与追求。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与炼金术就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与“点金家”追求 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但就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 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与皇权结合的局面。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就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就是就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唐代炼丹术的盛况主要表现在丹药种类之多,升炼操作复杂,丹方、丹决大量涌现,炼丹的足迹遍布各大名胜古迹等几个方面。 2、1 丹药种类之多 对唐代炼丹术的盛况,只要瞧一下当时所流行的神丹品种、明目,仅就其数目就足以惊人。唐代初年,著名的医药与炼丹大师孙思邈在她所撰写的《太清丹经要诀》便列举了“诸丹目录三品”记录到初陈神仙大丹异名三十四种,次陈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次陈非世所用诸丹等名,有十二种。唐宪宗与元年西蜀方士梅彪写的《石药尔雅》也列举了她所收集到的诸丹别名,齐方异术之号,还有各种“有名无法”的诸大仙丹,种类浩繁。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 1: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 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 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 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 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 马上去做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从此,拉瓦 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 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2: 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那么,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金刚 石会怎样呢?于是他把金刚石用调成糊状的石墨厚厚地包上一层,再把这些乌黑的圆球放 在烈火中烧得通红。几小时后,剥开石墨外衣,里面的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捉摸着:“金刚石的失踪看来与空气有关!莫非它与空气发生作用了?”这种想法和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截然相反! 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用白磷作了一系列实验,毫无例外,白磷燃烧之后产生的白 烟比白磷重了,这证明“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而白磷在燃烧过程中,只有1/5的空气 可以助燃,拉瓦锡把这种空气暂时称为“有用空气”。 至此,应该说“燃素”学说可以推翻了,但拉瓦锡仍不肯冒然作出结论。1774年,他又用天平在曲颈瓶中通过加热金属作了定量研究,结果仍然证明了他的设想!

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

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可谓源远流长,它满足了人们对长生不老与飞升成仙的幻想,因此吸引着一大批“活神仙”们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寻所谓“点石成金”,“长生不老”的仙方。古往今来的炼金术士中,太上老君可谓是最知名的一位,盖因其在西游记中将孙悟空关进炼丹炉中却使其炼成火眼金睛的“卧底”表现不可谓不精彩,当然,如果我们细究起来,吴承恩他老人家其实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太上老君(老子)生活的年代,人类还没开始炼丹这项活动呢!事实上,炼丹术中的“丹”指的是丹砂,也就是天然的硫化汞,现在我们知道,汞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而由丹砂炼成的“丹药”的毒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各种武侠小说中出现的迅速增强功力的“九转大还丹”也是类似的东西,事实上,“还丹”就是指金丹,而这“九转”就有讲究了,指的是先使硫化汞,也就是丹砂受热分解成硫和汞,再让硫和汞化合成硫化汞,如此往复九次,九转大还丹即大功告成,以今天的眼光看,“九转大还丹”的炼制只是一个硫化汞分解又化合,化合又分解,来回折腾的过程,而且相当之不低碳,不要说增加几百年的功力了,不减寿十年已经是老天开恩了。当然,虽然炼丹术士们的行为在现在的人们看来相当的无知,但是,要知道,一切的认知过程都是从“无知”开始的,也许未来的人们看今天我们的科学研究时的感受就如同现在的我们看古人“炼丹”活动。客观的说,炼丹术士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认知上的进展,例如火药的发明,同时,中国的炼丹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间接的促进了化学的产生,盛赞浙大为“东方剑桥”的李约瑟博士就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道号“丹耀”,其来源就是炼丹术。说起来,炼金术应该也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只是由于长期以来被打上了“伪科学”的标签而一直为人们所轻视,但是我想,炼金术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该是有启示作用的,能够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由于精力与篇幅的限制,只能是“管中窥豹”,但是我希望它能起到一个“可见一斑”的作用。(一)炼丹术的产生:成仙的梦想 在现代汉语中,“神”与“仙”是并列在一起的,组成“神仙”这个词,但实际上,“神”这个概念的出现是要早于“仙”的,“神”产生于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他的灵魂就会进入神间社会,继续做他的王公贵族。而“仙”的概念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