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炼丹术和化学

隋唐时期的炼丹术和化学
隋唐时期的炼丹术和化学

隋唐时期的炼丹术和化学

炼丹术的兴盛

隋唐两代以至北宋是中国炼丹术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唐代,由于皇室姓李,便附托老子李聃为始祖,尊之为玄元皇帝,并把道教奉为国教。唐代帝王多宠信方士,迷信神仙方术,炼丹术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同时,许多文人学者热衷于问道寻仙,炼丹制药,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炼丹家和内容丰富的炼丹著作。于是,中国炼丹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火法炼丹与水法炼丹都有很多新的成就;用药品种大为增加,所用植物药料开始增多;实验操作更为复杂,炼丹工具和设备从两汉所用比较简陋的土釜竹筒等发展到特制的铁质上下釜、水火鼎、铜桶等;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邠王府出土了一批炼丹药物和用具,从中可见这些药物和用具是相当精制和考究的;在理论上也趋于系统和完整,但失去了两汉时期那种较朴实的面貌,而更多地染上玄奥隐晦的神秘主义色彩①。据梅彪撰《石药尔雅》记载,当时“有法可营造”的长生丹药就有九十八种,收录论述炼丹服食的书目则有九十七部。又据《铅汞甲庚至宝集成》收录的《神仙养道术》记载,当时流行的药金达十五种。以上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炼丹术的兴盛情况。

炼丹家炼制的所谓“仙丹”,大多是含汞、铅、硫、砷的剧毒物质,吃了非但不能长生,反而会致人于死地。汉代诗人就有“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①的感叹,以后不断有人对此发出警告,但服食受害者仍屡见不鲜。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条载,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皆服丹药中毒致死。皇帝如此,何况臣民百姓。当时一些大臣如杜伏威、李道古、李抱真等也都是因服食丹药中毒致死。白居易《思归》诗云:“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玄亮)夸药力,终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炼丹术的兴盛带来了不尽的悲哀。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在当时和对后世都有重要影响的炼丹家和炼丹著作。如孙思邈和他的弟子孟诜、陈少微、张果、玄真子、清虚子、楚泽先生、独孤滔等,都是其中的著名人物。他们或亲自进行炼丹实践,或着意收录前人经验汇编成书,从而在探索自然现象、认识自然规律、制备新的物质和保存原始文献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化学和药物学的进展。

孙思邈(581—682),其著述以医学为主,今存《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炼丹著作多已失散,现仅存《太清丹经要诀》等。此书记有不少化学上的重要成果,如《伏雌雄二黄用锡法》一条,非常明确地介绍了用雄黄、金属锡制作彩色金(SnS2)的方法:雄黄十两,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之。开,黄色似金”①。

①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32—33 页。

①《古诗十九首》,见南朝梁萧统《文选》。

①《太清丹经要诀》“伏雄黄用锡法”,见《云笈七签》卷七一。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制得二硫化锡的明确和详实的记载。今人的模拟实验表明,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方案。用此法制彩色金也较后世阿拉伯和西欧炼金家采用硫磺、硇砂的方法简便。因此它无疑是世界古代化学史中的一项卓越成就。②陈少微,也是著名炼丹家,生平不详,有学者推测是玄宗时人③。他所撰写的《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和《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砂妙诀》,是两部重要的炼丹著作。《九还金砂妙诀》详细记述了丹砂的产地,第一乃至第七返的各种灵砂的制法。书中所载竹筒式抽砂炼汞(即从丹砂制水银)的方法尤其别致。这种方法是“先

取筋竹为筒,节密处全留三节。上节开孔,可弹丸许粗,中节开小孔,如筋头许大,容汞溜下处,先铺厚蜡纸两重,致(置)中节之上。次取丹砂研细,入于筒中,以麻紧缚其筒,蒸之一日。然后以黄泥裹之,可厚三分,埋入土中,令筒与地平。筒四面紧筑,莫令漏泄其气。便积薪烧其上,一复,令火透其筒上节,汞即流出于下节之中。”这段文字清楚地叙述了这种操作简便、效率较高而成本很低的竹筒式炼汞装置和抽汞过程。陈少微在此书中提到的“销汞”法(即用水银和硫磺制取丹砂的方法)及其他一些丹法也相当详细。如在销汞法中,关于汞硫用量、火候掌握、操作程序、出现的现象,以至最后汞“化为紫砂,分毫无欠”的结果等,都有准确、细致的记载。从一定意义上说,把这些内容誉之为很有价值的化学试验记录并不为过。①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在制取红色硫化汞时所达到的高度工艺水平。

同时代的著名炼丹家还有张果,就是民间所传“八仙”中的张果老,玄宗时人,大约生活在七世纪后期至八世纪中期,生平不详。他著有《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记述丹砂的产地、形状、性质都非常详细,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黄三两”制成紫砂,其内容与陈少微《九还金丹妙诀》相类似。这里汞、硫两物的重量比为100∶19。而根据丹砂(硫化汞,HgS)的组成计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②陈张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为硫磺容易燃烧而遭到损失的缘故,这是很有道理的,说明当时制造丹砂确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太清石壁记》,作者楚泽先生,事迹不详。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此书为隋开皇时著名炼丹家苏元明撰,唐肃宗乾元年间剑州司马编纂。书中记载的“艮雪丹方”,即为锡汞齐制法。此外还记载有制“水银霜法”,其飞炼要诀中所用药物为水银、盐、朴硝、太阴玄精和敦煌矾石。经模拟实验判明,如此飞炼所得的“水银霜”是升汞(HgCl2)或甘汞(氯化亚汞,Hg2Cl2 )与升汞的混合物。③这是我国现存古籍中制得升汞的最早记录。有些学者认为用这一方法制炼出来的水银霜是亚汞而不是高汞,因此应把水银霜改为水银粉(轻粉)才符合事实①。另外,唐代水银霜是常用的内服药,并用作化妆品,所以不可能是有剧毒和腐蚀性的升汞,孙思邈《千金翼方》所载《飞水银霜法》的制品,也只能是氯化亚汞(甘汞)②。王焘《外台秘要》所收西晋《崔氏方》“造水银霜法”时代更早,也确有可能制得氯化高汞,但因制炼条件较为复杂,能否实现,尚有待研究。

②赵匡华、张惠珍:《中国金丹术中的“彩色金”及其实验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 年第1 期。

③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科学出版社1964 年版。

①曹元宇:《中国化学史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年版。

②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

③赵匡华、吴琅宇:《关于中国炼丹木和医药化学中制轻粉、粉霜诸方的实验研究》,见赵匡华主编《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①②张觉人:《中国炼丹术与丹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版。

《黄帝九鼎神丹诀》是唐代一部重要的炼丹著作,书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例如详细记述丹砂、雄黄、空青、矾石、朴硝等药物的产地及鉴别质量好坏的方法;记载了利用物质不同的溶解度来制取药物的方法,如利用朴硝和芒硝溶解度的差别来提取结晶硫酸钾等等,这种方法是前所未见的,是一项新的发明。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的“假别药作石胆法”,非常详实地记载了石胆的人工合成法:“青矾石二斤,黄矾一斤,白山脂一斤。大铁器销铄使沸,即下真曾青末二斤,急投搅,泻出做铤,成好石胆。看矾石等刚溶不尽,即投曾青末和苦水使相得,泻著矾石中消溶。泻出作铤亦得也。”这个方法利用了绿矾(黄矾)与曾青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与现代无机化学合成方法,几乎完全一致,也是中国古代化学史上的一项很出色的成果。

唐肃宗乾元年间(一说武后至玄宗时),金陵子撰《龙虎还丹诀》上下两卷。金陵子的真实

姓名已不可考,从他的道号来看,可能是今江苏人。《龙虎还丹诀》中对用砒霜点化白铜制取砷白铜的技术作了详尽具体的叙述。这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一项重要贡献。《龙虎还丹诀》还记述了十五种由各种铜化合物中提取“红银”(即红铜)的方法,甚至作了定量的研究。“炼红银法”的操作要领是:将水银及少量水放在磨光的铁锅中,并投入石胆或曾青、白青等矿物原料,然后用文火加热到微沸,这时铁锅的铁将铜盐中的铜置换出来,通过搅动,铜与水银生成铜汞齐逐步固化而结成红银“砂子”,从而使铁锅不断裸露出新的表面。将红银砂子放在炼丹炉中加热,水银蒸发后就得到了红银(红铜)。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水法炼铜的方法。

除上述外,唐代还有不少炼丹著作,大多收入《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中,如《金石簿五九数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真元妙道要略》、《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修炼大丹要旨》、《太虚丹经》、《灵宝众真丹诀》、《涌泉匮法》等。其中也载有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炼丹化学成就的珍贵资料,有的书如《金石簿五九数诀》还可能是翻译外国的或者由外国人撰写的作品。可惜的是对许多炼丹著作迄今尚缺少甚至无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此外,唐代的医学和本草学著作中也记录了有化学意义的一些重要成就,其中有些与炼丹术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孙思邈的“飞水银霜法”,又如《唐本草》记载的“银膏”制法:用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之,“凝硬如银”,这是世界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补牙合金。此书还叙述了氯化铜的制法:“以光明盐、硇砂、赤铜屑酿之为块,绿色。”其制银粉法,也很神妙,大致过程是用汞把银箔化成银汞齐,再加入硝酸钾、食盐并研成粉末,加热后汞即升华,再用水淘洗便得到了银粉。另一方面,通过炼丹所得到的化学药物,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其中有些丹药具有提毒、拔脓、杀菌、消炎等显著功效,有些则是治疗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的良药,现在仍然应用于临床,这也是炼丹术的重要贡献。

火药的发明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最伟大的发明和最杰出的贡献。火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火药的基本成分是硝、硫和炭。而硝石、硫磺和含碳物质则是古代炼丹家所常用的药物。其中硝石是火药的关键原料,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利用硝石。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的医方里已有硝石,西汉司马迁《史记》亦载名医淳于意曾用消石(即硝石)治病,在《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药。硝石也是一种主要的炼丹药剂。早期丹经《三十六水法》就着重介绍了硝石在水溶液中对丹砂、雄黄、云母、石英等矿物的化学作用。中国使用硫磺大约始于西汉。《神农本草经》将硫磺列为中品药,说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早期炼丹术著作《黄帝九鼎神丹经》和《三十六水法》,已用到硫磺,称之为“石亭脂”。三国两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从焙烧黄铁矿制取绿矾的窑顶上收集冷凝成液的硫磺。①至于炭类,更是古代常常接触的物质。中国炼丹家对于硝、硫、炭类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为火药发明创造了条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常常使用硝石、硫磺、雄黄、雌黄和含碳物质等药料。而如果将这些药料混在一起加热,就有可能发生猛烈的燃烧甚至爆炸现象。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的“饵雄黄方”就是一个可能引起爆炸的配方。另外,炼丹家们还有一种“伏火法”。在古代炼丹术语中,“伏”的含意和目的还不是很清楚的,但大致上说,“伏”是驯伏,即降低某种物质的毒性或使不稳定的物质变得稳定,便于控制,以及制得相关的产品等。例如对硝石、硫磺、雄黄的伏火法,就可能是试图将它们通过加热或其他手段处理,以改变其易燃易爆的剧烈性质。唐代丹经中有不少这类伏火法。其中《诸家神品丹法》所引《孙真人丹经》内“伏火硫磺法”,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孙真人即孙思邈,其法是:“硫磺硝石各二两,令研。右用销

银锅或砂罐子入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炕内,与地平,四周却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段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①其中“皂角子烧令存性”,实际上是生成炭。这个配方包含了硝、硫和炭这三种黑色火药的基本成分。也有学者认为这段话并非《孙真人丹经》的内容。②唐元和三年(808)清虚子撰《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记载有“伏火矾法”。其内容为:“硫六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热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这是与《诸家神品丹法》所录同类的实验。有人认为这才是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火药配方。在中唐时期托名晋郑思远所撰的丹经《真元妙道要略》中提到:“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并告诫说: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蜜”加热易成炭,“三黄”,指硫磺、雄黄和雌黄,在火药发展史上,这两条材料尤为重要。

①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42—43 页。

①《道藏》洞神部众术类《诸家神品丹法》。

②郭正谊:《火药发明史料的一点探讨》,见赵匡华主编《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因为前面提到的关于火药配方的两条记载,只是说明该配方中含有硝、硫、炭三种成分,并没有说明会不会引起燃烧或爆炸,而在古代炼丹实践中,丹炉起火或爆炸的事件是时有发生的,只不过未把所含药物记录下来而已。在以上两条记载中,实际上已经把硝石、硫磺和炭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物就是原始的黑色火药。这两条记载也说明,至迟在中唐时期,中国炼丹家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火药有剧烈燃烧和爆炸的性质,这已是炼丹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当然,这一阶段关于火药只停留在对其性质的认识和对其危险性的防避上,至多不过在医药上有所应用。直到晚唐五代时期,火药才被作为自觉的和有意识的研究对象,从炼丹家的丹房里传入军事家手中,成为战争中威力强大的重要工具。从此之后,关于火药乃至火药武器的研制才真正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

炼丹术

炼丹术 炼丹术在中国长期发展,曾经鼎盛一时,却最终走向衰亡。它作为古人的一种试验、探索、技术操作,循着神秘而荒诞的思路, 却成了行骗的代名词。炼丹术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伴随朝代的更替与兴衰,在不同层面给社会留下了消极与积极的影响。它虽然宣扬了唯心的思想,毒害了人民的健康,但它也促进了近代化学、火药、冶炼技术、外科用药等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与发展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又称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黄白术。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由于中国古时便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炼丹术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希望长生不死,使他们的统治一劳永逸,万世霸业的欲望则更加强烈,加上神仙传说大兴,便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寻仙求药活动。早在战国时期就盛传神仙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去渤海寻仙求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不死之药”,但均告失败。随之又有人鼓吹食黄金饮玉泉、饵云母可驻天年、会神仙,却有许多人因服食之而丧生。但封建统治者并不甘心,他们雇用了大批术士来专门从事炼制神丹或点化金药,这样以炼制既可“点化成金”又能“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丹药为目的的金丹术使问世了,时间大约在秦汉相交之际,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丹术。在我国,后者又常单独称为“炼丹术”实际上炼金术与炼丹术是紧密相关的,在此我们不加以区别。 到了西汉是中国炼丹术的奠基时期。在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81年,宫庭里就有不少方士从事炼丹。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就有汉武帝的炼丹家李少君、栾大等人炼丹活动的记载。由于汉武帝宠信炼丹方士,便激超了民间炼丹热,此后的宣帝、成帝裒帝以及王莽也都成笃好神仙方术的人。到了东汉以后,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从此炼丹术与道教相结合,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宗教外衣。魏晋时期,中国炼丹术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太清丹经》、《五灵台经》、《岷山丹法》等200多种神丹法。特别是东晋炼丹家葛洪(现河北省唐县葛洪村人)所撰写的《抱朴子·内篇》对炼丹术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当时炼丹术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而系统的阐述。到了唐代,中国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用药品种大大增加,实验技术更为纯熟、复杂,仪器更加完善,理论也近于系统完整。如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丹房诀要》,后者专讲炼丹,影响较太。到宋代,炼丹术开始走下坡路。以沈括为代表的一些人,对炼丹术开始持“不可不戒的态虏,但仍有不少丹书出现,如吴悟的《丹房须知》其中讲到炼丹时的注意事项和设备。明代以后人们就普遍地摒弃了炼丹术。至此,炼丹术在中国持续了近二千年。 二、炼丹术的原料及其毒性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隋唐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 隋唐时期 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总体时代特 征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 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 考点聚焦 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 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局限性——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研究,科技发展受到影响。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3)出现原因: ①政治: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经济:本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课时达标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 期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 2.(郑州质检)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解析:选D 通过“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可以对那些士族门阀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打击其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 3.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统治者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解析:选B 秦朝以法为教,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历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受到统治者、国家政治团体实力对比、统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故B项正确,C项错误;儒家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了很久的一种方术。它的手段和目的是试图以自然界的一些矿物(偶尔也用到某些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化学加工)制造出某种性质奇异的药剂(称之为神丹大药),人服了它可致长生不死,甚至羽化成仙。(方术:指古代的医、卜、星、相之术。) 中国炼丹术发展史上的两个流派:一派是试图以自然界的金石矿物为原料,在丹釜中修炼出可服饵长生的金丹大药或金银,所以这一派别历史上称为“丹鼎派”或“外丹派”;另一派是倡导运用意念的作用运转周身的精气神,最后使之在丹田中凝结为精神性的“长生不老金丹”,这一派别历史上称之为“内丹派”。这里所言的炼丹术专指与化学有关的“外丹”。 炼丹术一般可分为炼丹与炼金两部分。按照中国早期炼丹家的信念,神丹一旦炼成,既可服饵长生,又可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而人工以药剂点化成的金、银,则又可作为长生药(当然后世的“点金家”则完全以发财致富为目的了)。 中国炼丹术活动的正式出现,据比较可靠的记载,大约是在西汉初期,秦代时可能已有萌芽。但应该知道,中国先民追求长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发生则较此要早得多,即在中国炼丹术正式出现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酝酿时期,也就是从先求神开始,然后才发展到人工炼丹。 中国炼丹术到了清代时可以说基本上灭亡了,这时它的目的和说教在广大道教徒和百姓中几乎已失去了市场。但炼丹的化学方法并未随之消亡,它们不断地被历代中国医药界人士(不少炼丹家自己就是医药学家)所接纳和总结,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制造医药)继续发展着。但遗憾的是,它没有能像在欧洲那样,在中国发展成为近代化学。 一、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 (一)巫的出现与医药的尝试 中国先民步入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4000年前),物质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仍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产生了万物都有精灵的观念,认为这一切都是有神在主宰,并且产生了对神的崇拜。 在商代,当时的人认为疾病和死亡或者是恶鬼侵袭、附体所降的祸祟,或者是天帝神明、祖先的惩罚,所以商人尚鬼。但人神、人鬼不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只能幻想、不能接触,那么如何交通往来,互通信息,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呢?因此,正是人们向神鬼表达意愿的愿望促成了巫术和巫医的出现。 及至周代,特别是在东周时期,医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据《周易》记载,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最初的医药主要是一些食物,也就是说,人们在长期摄取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食物有一定的保健和医疗作用,而引导到医药的发现。 应该明确,巫术在周代仍极盛行,周天子虔信天命(上帝),巫神之说更是广为流行,所以那时是巫、医并行的,而且医和医药往往也都有浓重、虚妄的巫术色彩,对药的医疗效果也往往赋予巫术的理解。 (二)悟道求长生与海上寻神仙 及至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中国社会里各种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一些哲学家便开始想象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宇宙中千变万化的动因,也考虑起生死的哲理。 在各种学说中,就思想深邃、内心博大而论,尤其是对后世道教思想、道教教义的产生影响至深的要算道家的祖师老子李耳。他有《道德经》传世,虽只有五千余言,但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世界本原、万物变化及其所遵循之规律的见解,阐发了他的人生哲学、社会思想、

2020届二轮: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专题卷)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 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2)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 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 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 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5)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6)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4.(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6)“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5.(2019福建三明二模,26)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交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6.(2019安徽合肥三模,2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7.(2019广东江门一模,25)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8.(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2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9.(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0.(2019山东青岛一模,26)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以为常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1.(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5)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 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 道教基本信仰 其一,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因此道教有了庞杂的神明系统,信奉的神仙有很多,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等。 其二,道教的另一个信仰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董陈露 (11级理科基地班20110131019) 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技术之一,炼丹术(Alchemy)有着极其特别的历史意义.它对古代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近代化学(Chemistry)的先导[1]80.这些影响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的思想、生物、医药、化学、宗教、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里. 1.主动探索生命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与佛教不同,道教不但寄希望于来生,更倾向于及时行乐,通过服食丹药,炼制内丹来获得长生. 《庄子·逍遥游》[2]记载“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就深切的表达 了当时人们对长寿的渴望.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3]中,黄帝 也曾询问岐伯长生之道:“昔在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当时的人们生活环境恶劣,医疗 卫生条件差,自然就寄希望于成仙得 道以祛病邪,而金丹仙药就成了实现 此目标的不二途径.这些都体现了古 代人们在与自然斗争以求生存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生命的探索. 2.生物学 白居易在其诗《思旧》[4]中写:“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其中“秋 石”指的就是“秋石丹”,是由人尿炼成,炼制秋石所使用的皂角汁,具有使尿中所含的性激素沉淀下来的作用,用力搅拌,化学反应更充分,尿中所含的少量性激素才能尽可能多的提取出来.[1]86. 3.医学 中药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仙药》[5]中提到诸多药材,“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医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

2018届二轮: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专题卷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段测)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解析:选B。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门阀士族,“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见其对政权的影响大,皇权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 2.(2017·南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解析:选D。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以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3.(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质测)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解析:选B。“遵儒者之教”与“修身”“养德”说明儒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力,故A 项错误;王租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均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延续性发展,并未走向断裂,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儒家与道家思想,未体现佛儒道三教并行,故D 项错误。 4.(2017·武汉三模)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影响力和规模却一直以来不如佛教。这和统治者的政策当然是有很大关系的,到了唐代,李氏皇族奉道祖老子李耳为先,对道教实施了一定的扶植,道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道教的历史发展 道教一直以来都奉老子为祖,即先秦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宗教,道教的出现相对要晚得多。 公元2世纪时,道教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其后的张鲁、张角等人都是其中的知名人物。但不得不承认,此时的道教仍缺乏严格的教义,多带有蒙昧的迷信色彩,组织也较为混乱。而它的竞争者,佛教则拥有着严格的教义,而且拥有着以寺庙为核心的严格组织。 到了北魏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改良的道教,它的创始人是寇谦,经过上清派、灵宝派道士的推演,此时道教已形成了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三斋、九斋、十二斋。在这个时期,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北朝统治者的支持,因为相对而言,道教的发展需要的财力支持更少,不像佛教,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大寺庙。佛教的过度发展终于招致了统治者的嫉恨,北周武帝时,就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而同时期的道教则还有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道士陶弘景还编撰了著名的《真灵位业图》,这是道教的第一部神仙谱系,对道教的意义重大。 到了隋朝,道教的地位有所降低,因为隋朝的宗教格局基本上是以佛教为支撑的,而道教的影响甚微。隋炀帝在长安兴建了120个佛寺,而道观只有10个。 【二】为何崇道 隋末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乱世,豪杰四起,英雄辈出,逐鹿中原。 李渊,起兵于太原,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氏也是陇西贵族的其中一脉。乍一看出身并不卑微,但事实上,在结束了五胡乱华的乱世之后,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排斥情绪还是比较大的,而李渊一族就带有鲜卑的血统。即便不是这样,历代统治者在掌握政权以后,也都会为自己的出身添上一笔神话的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统治者们为自己找到了老子这一高贵的祖先。 其实选择道家的原因很多,并不止这一条:隋末的战争中,李渊就很好地利用了道教的符谶来使自己显得更顺天意;相对佛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更好的意识形态。另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先生也提到了北朝文化对唐的影响,而北朝的统治者大多都还是倾向于道教的。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把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令之论议。史载,李渊对这一次论议的评价是“三教虽异,善归一揆”,但事实上,整个唐朝,除却武则天当政时期,都还是推崇道教的。 【三】国教 唐朝道教的地位在很多地方有表现: 1、管理机构。唐代对宗教事务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道士隶属宗正寺,而僧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4814551.html,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作者:李修真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3期 导引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每个朝代有主要思想的宗教信仰。通过这小论文来要研究各朝代流行的宗教有什么。我要研究那朝代兴起那宗教的一些背景是什么样的。 1.隋时期中国宗教背景 隋朝的宗教政策:佛道并用。当时,在长期分裂战乱的社会环境中,汉代那种儒术独尊的态势不复存在;而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发展的道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改造充实后已经羽毛渐丰,并成为维护王权统治的工具;佛教亦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交流在华夏大地扎下了根,且已显露头角。[1]鉴于当时儒学衰败,道统不继,隋文帝不得不在倡导儒学的同时,更 借重佛、道二教来实行精神文化控制。这样的政策也对北齐、北周在北方宗教氛围浓郁、信教人口较多的社会环境中实行或者企图灭佛或者企图灭道的宗教政策的一种纠偏。文帝复行二教,正可以收买人心,安定国政。[2]《随书。高祖上》和《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载,隋文 帝杨坚是西魏大统七年(541)在尼姑庵中出生的,13岁以前一直由尼姑智仙抚养。在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少年时代他生活在佛寺中不能不受很深的佛教影响。 2.唐代宗教背景 1)唐代佛教兴起的背景 唐初承袭隋朝旧制,在鸿胪寺设置崇玄署,管理僧、道事务,长官由俗官担任。鸿胪寺是掌管“宾客及凶仪之事”的机构,这与李唐皇室尊老子为本家的政治态度不相适应,所以,唐高宗(649-683在位)将道教划归管理皇家亲属务的宗正寺管理,幹封元年(666),“敕道士录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这种佛道二教管理机构的分置和变化,无疑有扬道抑佛的意图。[3]周武代唐,武则天(684-705)推崇佛教。694年“天下僧、尼录词部”。唐玄宗(705-710在位)即位以后,掀起第二次崇道高潮,开元二十五年(737)令,恢复了高宗时道士、 女冠录于宗正寺的作法。代宗(762-779在位)崇尚佛教,委任功德使者渐多,并增加了总管僧尼帐籍等事务。德宗(779-805在位)即位后,因功德使与词部职权冲突,敕旨内外功德使并停,僧尼悉数归词部。[4]武宗(840-845在位)贬低排斥佛教。道教管理则基本上无变动。唐代中央宗教管理体制屡有变动,大致来说,经历了一个从僧道共管到僧道分管,再到僧道共管的合-分-合的发展轨迹。[5] 2)唐代崇道背景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 简述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 《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和追求。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所以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和“点金家”追求 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但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 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和皇权结合的局面。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是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唐代炼丹术的盛况主要表现在丹药

2020届 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专题卷)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 晋、隋唐、宋元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成都模拟)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B.皇权相对孱弱 C.士族品行高洁D.选官制度先进 解析依据材料,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根据所学知识,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出现母后、外戚等专权的根源在于皇权的加强,权力过于集中,与皇帝是否励精图治无关,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但不利于国家统一,导致政局动荡,所以与士族的品行高洁无关,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门第,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手段,没有体现其先进性,排除D 项。 答案 B 2.(2019·遂宁三模)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B.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C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解析 寒人地位的提升便于皇帝控制,为皇权服务,故选B 项;寒人地位的提升冲击了门阀士族政治,排除A 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下移,排除C 项;材料体现了对寒人群体的任命,未提及监察制度,排除D 项。 答案 B 3.(2019·银川三模)《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 .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 .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 .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 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故选D 项;材料体现了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排除B 项;材料强调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不是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农书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排除A 、C 两项。 答案 D 4.(2019·合肥三模)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图一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图(采桑图)图二 砖画: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A .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 .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隋唐宗教的兴盛;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隋唐教育的勃兴;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 四、教育的勃兴 五、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到“宗教哲学的发展”可放到第一课时讲授;“教育的勃兴”到“多姿多彩的艺术”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注意思想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 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

炼丹术与炼金术

炼丹术与炼金术在中外化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但这些研究大多单一进行,缺乏比较性,忽视了许多二者的共性与特色。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理论基础及其运作方法上,本文则更多的探讨金丹术在化学史,乃至对中外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意义。它们对社会发展积极的作用,消极的危害。介绍一些炼丹术与炼金术中的化学反应以及中外著名的炼丹家,炼金术士。并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袁翰青先生在《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谈到的“几个待考问题”之一的“炼丹术之所以在我国没有发展为近代化学”。 一,炼丹术与炼金术 (一)炼丹术 炼丹术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作成部分,早在道教产生之前,炼丹术便已经兴起。而后一直延续近两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并对其产生深渊影响。 炼丹术是我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很久的一种方术。它以人体以外的药物如丹砂,铅,汞等矿物石药为原料,有时也用动植物药材,在炉中烧炼,希望能收获长生不老的丹药。 我国的炼丹术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人们相信海中的岛上住有神仙,靠服食丹药而长生不死,凡人如果得到这些丹药,服用后也可长生不老,齐国的宣王,威王和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寻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想长生不死,曾派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入海寻找,却没有成功,后来人们渐渐相信在人间也能练得丹药,于是便有了炼丹术的萌芽。 关于炼丹术最早的文献纪录是司马迁《史记·封禅说》中:方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于是天子台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① 我国的炼丹术到了清朝末年基本消亡。但炼丹术的化学方法并未随之消失,它们不断的被历代医药界人士所采纳与总结,并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 (二)炼金术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 《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与追求。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与炼金术就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与“点金家”追求 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但就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 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与皇权结合的局面。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就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就是就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唐代炼丹术的盛况主要表现在丹药种类之多,升炼操作复杂,丹方、丹决大量涌现,炼丹的足迹遍布各大名胜古迹等几个方面。 2、1 丹药种类之多 对唐代炼丹术的盛况,只要瞧一下当时所流行的神丹品种、明目,仅就其数目就足以惊人。唐代初年,著名的医药与炼丹大师孙思邈在她所撰写的《太清丹经要诀》便列举了“诸丹目录三品”记录到初陈神仙大丹异名三十四种,次陈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次陈非世所用诸丹等名,有十二种。唐宪宗与元年西蜀方士梅彪写的《石药尔雅》也列举了她所收集到的诸丹别名,齐方异术之号,还有各种“有名无法”的诸大仙丹,种类浩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