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虫啉的残留检测研究

吡虫啉的残留检测研究
吡虫啉的残留检测研究

吡虫啉的残留检测研究

摘要:吡虫啉农药的各种制剂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产品质量及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问题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对其农药质量检测、环境代谢及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分析研究作了详细介绍。指出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加强残留监测,强化生产监控,可以有效地减少吡虫啉等大用量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残留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吡虫啉残留检测

吡虫啉(imidacloprid)又称咪蚜胺、蚜虱净,是国内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昆虫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神经系统传导,造成死亡,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种子和土壤处理及直接喷雾,广泛用于水稻、小麦、蔬菜、果树、棉花、烟草等多种作物上,对飞虱、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药性种群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具有速效、高效、持效期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吡虫啉对水稻、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前期病虫防治有极高的综合控制能力。但是由于大量使用,某些地区烟粉虱、银叶粉虱、灰飞虱、桃蚜、烟蚜等害虫的田间种群已经对吡虫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抗药性,特别是大棚和大田蔬菜、瓜类、果树上白粉虱和蚜虫及棉蚜等害虫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因此使用吡虫啉防治这类害虫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而加大使用剂量,从而容易造成其在农作物上的残留。

1、吡虫啉农药的质量检测

吡虫啉杀虫剂在我国相关农作物害虫防治上发挥了重大俢,已成为我国主要农药品种之一,随关吡虫啉杀虫剂大量应用,人们对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对吡虫啉农药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多。沈阳化工研究院负责起草的三项行业标准(HG 3670、HG 3671、HG 3672)已于2001年3月1日开始实施,分别对原药、可湿性粉剂、乳油的外观、有效成分、悬浮率、润湿时间、细度、酸度或碱度、干燥减量、加速贮存试验、热贮稳定性等项目的检测方法做了详细的规定,标准实施几年来,对规范企业生产、提高农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农药中吡虫啉含量的测定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吡虫啉在254~27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利用甲醇+水或乙腈+甲醇+水为流动相,也有根据色谱分离柱的不同添加一定量的二乙胺改善其分析条件。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可用内标法或外标法同时测定混配制剂中多种有效成分含量,如蚜虱绝乳油中的吡虫啉和辛硫磷,病虫灵可湿性粉剂中的吡虫啉、多菌灵,以及各种制剂中的吡虫啉和仲丁威,吡虫啉和灭多威的含量等,在企业生产和质量监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也可以采用极谱法、电化学法以、电泳法等方法来检测农药中吡虫啉的含量。郑修文等人利用单扫描极谱法测定吡虫啉含量,吡虫啉在单扫描极谱仪上在-0.95V(vs,SCE)处有一吸附还原波,在1.2×10-4~5.0×10-6mol/L之间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41),利用该种方法对吡虫啉农药进行测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黄志英等人对吡虫啉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进行了研究,利用吡虫啉在玻碳电极上有吸附的性质,在玻碳电极上用伏安法测定吡虫啉的含量。傅小芸等人采用铬酸钠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介质,则吡虫啉光降解产物中[Cl-]和[NO3-]的浓度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

大并趋于一恒定值,依此原理建立了吡虫啉光降解产物中无机阴离子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可以间接检测吡虫啉的含量。

2、吡虫啉的环境代谢

近年来,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吡虫啉作为一种在多种作物上广泛应用的杀虫剂,其在环境中和农产品上的残留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开展了吡虫啉的环境行为及其在稻谷、蔬菜、水果、茶叶、烟草等农产品中残留量检测的研究。

刘惠君等人用直接吸收法测定了吡虫啉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及其代谢产物均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的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吡虫啉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成正比,同时吡虫啉水解产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小于其亲体。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当吡虫啉处理13天后土壤呼吸强度基本恢复。吡虫啉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也要大于其水解和光解产物,降解后会降低对供试土壤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郑巍等)。朱忠林等人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水相溶液的光解半衰期为6.81小时,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碱性缓冲溶液中的水解比酸性更快,pH值为9时,半衰期为8.0天,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其降解速度也有影响,如吡虫啉在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7天、11.1天和4.1天。吡虫啉与土壤中有机质的结合是其在土壤中吸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影响较小,吡虫啉能与腐殖酸作用发生电荷转移,与腐殖酸羟基形成氢键(宣日成等)。单正军等人对吡虫啉的环境行为研究如吸附性、移动性、挥发性及其土壤降解、水解、光降解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进行了农药的环境安全评价,认为吡虫啉对环境影响较小,是种比较安全的农药。

3、吡虫啉的残留检测

吡虫啉等新型农药在农产品和土壤等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残留动态是当前农药残留研究的热点之一,法国国家研究学院(CNRS)开发了检测吡虫啉的测试方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001 mg/kg,研究表明,处理一年后,植物中仍可测到平均为0.005 mg/kg的吡虫啉剂量。由于吡虫啉的土壤滞留性,在使用三年后仍可在未直接施药的作物中检出残留物。法国考虑到吡虫啉对蜜蜂的不利影响,早在1999年就暂停了吡虫啉在向日葵上使用。而美国环保署(EPA)规定的大豆中吡虫啉及其代谢物的混合残留物残留最高限量为1.0mg/kg。国内在这方面也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戴华等人采用超声波提取、固相萃取净化、经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HPLC定量,测定稻谷中吡虫啉农药残留量,方法简便,快速,净化效果好,回收率大于80%。陈道文等人以二氯甲烷为提取剂、氧化铝柱净化、反相HPLC测定方法研究了吡虫啉在蔬菜上的残留及动态。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9%~95%。各处理最终残留量(30天)均低于0.01mg/kg,半衰期为2.1~2.9天。张金林等人进行了吡虫啉在苹果上残留动态研究,最小检出量为0.12ng,苹果中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8 mg/kg,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101%,变异系数为3.26%~16.17%。吡虫啉用于防治苹果上的蚜虫,收获间隔期21天,苹果上残留量低于允许量0.5 mg/kg,使用安全。石春华等人检测了在喷药后 7天、14天茶叶中的吡虫啉残留量,结果表明,用药后 7天其残留均低于我国有关国家规定的 MRL值。杨红等人采用溶剂提取、中性氧化铝的柱层析净化、再用HPLC定量分析了吡虫啉在烟草中的残留动态,添加回收率可达到87%~92%,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半衰期为3~4天,喷药一个月后,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这些工作为我们改进施药方法,建立科学的用药规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前,我国加快了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淘汰,按照“十五”规划,有机磷农药5个高毒品种(甲胺磷、

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的总产量要到2005年要削减80%以上,这将为我国发展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品种提供巨大的市场,替代农药品种的登记呈现上升趋势。高效低毒杀虫剂将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如吡虫啉、吡虫清、杀扑磷、嘧啶磷、甲基嘧啶磷、二嗪磷、定虫隆等,其中吡虫啉的开发和推广最为成功。吡虫啉虽然对蚤类和鱼类安全,但对家蚕和虾类高毒,对蜜蜂的毒性较高。例如向日葵中吡虫啉在0.003mg/mL浓度下就足以干扰蜜蜂的摄食活动,因此必须禁止在桑园附近及蜜蜂活动区域使用吡虫啉农药。田间使用吡虫啉时,也要严防药液流入河塘,以免污染水源对虾类造成危害。随着我国吡虫啉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其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提高人们科学用药水平,加强残留监测,强化生产监控,可以有效地减少吡虫啉等大用量农药对产品和环境的残留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

吡虫啉拌种技术

吡虫啉拌种技术 前言: 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全世界范围内,吡虫啉用于土壤及种子处理的量,约占总用量的6 0%左右,目前中国远低于这一水平;国家农业部于2010年秋季在四川召开的秋播作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将中国秋播作用拌种量所占比例提升至70%以上。吡虫啉拌种市场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 尽管农业部药检所早在2000年后已下发一批吡虫啉专业拌种剂(含湿拌种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但因市场接受问题,销量有限,基本没有造成成型影响。自2009年前后,因拜耳、青岛华垦加大高巧牌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推广力度,加之吡虫啉拌种的卓越表现,吡虫啉拌种快速被市场接受。尤其是2010年高巧在河南、山东小麦、花生拌种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带动吡虫啉拌种剂市场。 目前吡虫啉拌种剂市场极为混乱,大量厂家,包括国家知名制剂企业。利用广大农民、农资经销商对种子及土壤处理专用剂型认知上的缺失,纷纷将吡虫啉喷雾用剂型,尤其是高含量吡虫啉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液剂,修改包装后用于拌种处理。尽管吡虫啉对种子是安全的,但农药中大部分助剂、溶剂、填料对种子萌发存在一定药害风险。这类产品本质上属于私自扩大农药登记范围,不但药效难以保证,且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近两年已有大量类似事件报导。吡虫啉拌种核心技术表现为用药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剂量要求极高:如剂量不足,则吡虫啉拌种的持效期优势无法体现;如剂量过大,则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存在明显抑制作用。 吡虫啉拌种效果直接取决于剂型:非专业拌种剂剂型受其中助、溶剂限制,存在极大药害风险,且药物利用率难以预计,无法准确把握剂量。 尽管吡虫啉在无作物土壤中是稳定,半衰期可达150天之久,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吡虫啉在耕地中降解较快,根据国家环境所的数据,吡虫啉在东北黑土中半衰期为4天,红壤中为10天,水稻土为11天。专业拌种剂型中所添加的稳定剂,是保证拌种效果的关键。 所谓吡虫啉拌种的概念是局限的,在部分作物上(如油菜、花生),吡虫啉播种沟撒施或毒土处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远高于单纯拌种。广义的吡虫啉拌种技术包含拌种、耕作层土壤处理和播种沟撒施。

如何用吡虫啉拌种【吡虫啉拌种技术】

如何用吡虫啉拌种【吡虫啉拌种技术】吡虫啉拌种技术 前言: 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全世界范围内,吡虫啉用于土壤及种子处理的量,约占总用量的60%左右,目前中国远低于这一水平;国家农业部于xx年秋季在四川召开的秋播作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将中国秋播作用拌种量所占比例提升至70%以上。吡虫啉拌种市场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 尽管农业部药检所早在2000年后已下发一批吡虫啉专业拌种剂(含湿拌种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但因市场接受问题,销量有限,基本没有造成成型影响。自xx年前后,因拜耳、青岛华垦加大高巧牌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推广力度,加之吡虫啉拌种的卓越表现,吡虫啉拌种快速被市场接受。尤其是xx年高巧在河南、山东小麦、花生拌种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带动吡虫啉拌种剂市场。 目前吡虫啉拌种剂市场极为混乱,大量厂家,包括国家知名制剂企业。利用广大农民、农资经销商对种子及土壤处理专用剂型认知上

的缺失,纷纷将吡虫啉喷雾用剂型,尤其是高含量吡虫啉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液剂,修改包装后用于拌种处理。尽管吡虫啉对种子是安全的,但农药中大部分助剂、溶剂、填料对种子萌发存在一定药害风险。这类产品本质上属于私自扩大农药登记范围,不但药效难以保证,且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近两年已有大量类似事件报导。吡虫啉拌种核心技术表现为用药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剂量要求极高:如剂量不足,则吡虫啉拌种的持效期优势无法体现;如剂量过大,则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存在明显抑制作用。 吡虫啉拌种效果直接取决于剂型:非专业拌种剂剂型受其中助、溶剂限制,存在极大药害风险,且药物利用率难以预计,无法准确把握剂量。 尽管吡虫啉在无作物土壤中是稳定,半衰期可达150天之久,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吡虫啉在耕地中降解较快,根据国家环境所的数据,吡虫啉在东北黑土中半衰期为4天,红壤中为10天,水稻土为11天。专业拌种剂型中所添加的稳定剂,是保证拌种效果的关键。 所谓吡虫啉拌种的概念是局限的,在部分作物上(如油菜、花生),吡虫啉播种沟撒施或毒土处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远高于单纯拌种。广义的吡虫啉拌种技术包含拌种、耕作层土壤处理和播种沟撒施。

吡虫啉和联苯菊酯在蔬菜上的残留方法建立

吡虫啉和联苯菊酯在蔬菜上的残留方法建立 相关农药资料: 吡虫啉: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产品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氯化烟酰杀虫剂,主要用来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等,此外也可用于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由于其既不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钠通道,也不作用于氨基丁酸-氯离子通道,因此对防治抗性害虫十分有效。用于禾谷类作物、玉米、马铃薯、棉花、蔬菜、柑橘等。最近,也被开发为新的杀白蚊剂。广泛用于棉花、蔬菜、果树、水稻、小麦等作物,有效防治蚜虫、飞虱、叶蝉、象甲等害虫。 联苯菊酯:广谱杀虫活性的含氯类杀虫剂,通过触杀、胃毒和薰蒸等方式用于防治土壤和作物害虫,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害” 1.用途防治棉铃虫,棉红蜘蛛,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山楂叶螨、柑桔红蜘蛛,黄斑蝽,茶翅蝽,菜蚜,菜青虫,小菜蛾,茄子红蜘蛛,茶细蛾等20多种害虫,温室白粉虱、茶尺蠖、茶毛虫。 2.拟除虫菊酯类杀虫、杀螨剂。具有击倒作用强、广谱、高效、快速、长残效的特点,以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作用。可用于防治棉铃虫、红铃虫、茶尺蠖、茶毛虫、苹果或山楂红蜘蛛、桃小食心虫、菜蚜、菜青虫、菜小蛾、柑橘潜叶蛾等。如防治棉铃虫、红铃虫于第二、三代卵孵盛期,幼虫蛀入蕾、铃之前,或防治棉红蜘蛛,在成、若螨发生期,用10%乳油 3.4~6mL/100m2对水7.5~15KG或 4.5~6mL/100m2对水7.5犽犵喷雾。并可兼治棉蚜、造桥虫、卷叶虫、刺蛾、蓟马等。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细蛾,用10%乳油4000~10000倍液喷雾。

吡虫啉与阿维菌素杀虫效果哪个好

吡虫啉与阿维菌素杀虫效果哪个好 市面上的杀虫剂琳琅满目,吡虫啉与阿维菌素都是经常用的杀虫剂,但是很多农友却反映用过的杀虫剂不少,但是真正杀虫效果好的没有几个,那么吡虫啉与阿维菌素杀虫效果哪个好呢?下面小编帮大家分析一下。 吡虫啉与阿维菌素杀虫效果哪个好 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但它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且残效期长。它不杀卵。 其作用机制与一般杀虫剂不同,它干扰害虫的神经生理活动,刺激其释放r-氨基丁酸,而r-氨基丁酸对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螨类成虫、若螨和昆虫与幼虫与药剂接触后即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2~4天后死亡。 因为其不引起昆虫迅速脱水,所以它的致死作用较慢。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虽有直接杀伤作用,但因植物表面残留少,因此对益虫的损伤小。同时,它对根节线虫作用明显。 吡虫啉 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

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 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最后麻痹死亡。产品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 吡虫啉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如稻象甲、稻负泥虫、稻螟虫、潜叶蛾等也有效,但对线虫和红蜘蛛无效。 可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由于它的优良内吸性,特别适于种子处理和撒颗粒剂方式施药。一般亩用有效成分3~10克,对水喷雾或拌种。 安全间隔期20天。施药时注意防护,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药粉、药液,用药后要及时用清水洗洁暴露部位。 吡虫啉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不宜在强阳光下喷雾,以免降低药效。防治绣线菊蚜、苹果瘤蚜、桃蚜、梨木虱、卷叶蛾、粉虱、斑潜蝇等害虫,可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或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在这里,小编温馨提醒大家,最近几年的连续使用吡虫啉,对害虫造成很高的抗性,国家已经禁止使用在水稻上使用吡虫啉了。关于吡虫啉与阿维菌素杀虫效果哪个好,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

吡虫啉拌种的优势

吡虫啉拌种的优势 近几年拌种剂已经成为农资市场的一只猛虎,其发展速度之快、之猛远远超出了农资人的预测,这其中不单有众多国内厂家,也不乏德国拜耳、巴斯夫、杜邦、日本株式等国外厂家,产品也是鱼目混珠,质量参差不齐,笔者通过实验和市场的调查,发现吡虫啉拌种是当今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未来必定独霸拌种剂市场,具体原因有: 一、吡虫啉拌种后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1、对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在各类作物上进行的拌种试验完全验证得出结论,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 2、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 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二、吡虫啉拌种后可控制虫害 1、作用方式独特 在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单子叶植物,可全生育期防治蚜虫;由于吡虫啉在土壤中可高效被植株吸收、可在植株中代谢为杀虫活性更高的物质,且吡虫啉逐渐分解后在非致死剂量下也可对害虫发挥拒食和驱避效果。加之吡虫啉在部分植株体内特殊

的输导机制,吡虫啉拌种最大优势体现在持效期长,尤其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及蛴螬等部分鞘翅目害虫。 2、可预防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而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玉米种后,每株虫量显著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著。 3、对环境安全 吡虫啉拌种后即可有效阻止鸟类刨食未出芽的种子,又不会毒害鸟类。且对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蚯蚓无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吡虫啉拌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不存在常规化学农药喷施后可能导致的害虫再猖獗。 综上所述,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并且吡虫啉拌种技术较为绿色环保,已经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科研院所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 一拌三防:持久防治蚜虫、灰飞虱、蓟马、盲蝽蟓、跳甲等地上害虫; 有效控制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杜绝或减轻由各类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病。

蔬菜中吡虫啉残留检测研究

蔬菜中吡虫啉残留检测研究 摘要: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是目前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由于果蔬中农药残留超出标准而影响产品出口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外,农药及其残留也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吡虫啉(imidacloprid)又称咪蚜胺、蚜虱净,是国内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昆虫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神经系统传导,造成死亡,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种子和土壤处理及直接喷雾,广泛用于水稻、小麦、蔬菜、果树、棉花、烟草等多种作物上,对飞虱、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药性种群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具有速效、高效、持效期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吡虫啉对水稻、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前期病虫防治有极高的综合控制能力。但是由于大量使用,某些地区烟粉虱、银叶粉虱、灰飞虱、桃蚜、烟蚜等害虫的田间种群已经对吡虫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抗药性,特别是大棚和大田蔬菜、瓜类、果树上白粉虱和蚜虫及棉蚜等害虫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因此使用吡虫啉防治这类害虫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而加大使用剂量,从而容易造成其在农作物上的残留。因此对蔬菜中吡虫啉残留检测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减少农作物上农药的残留以及减轻对人体的危害。 关键词:吡虫啉农药残留液相色谱检测 正文: 材料与试剂:蔬菜样品若干 试剂:乙腈:色谱纯氢氧化钠:分析纯氯化钠:分析纯固相萃取柱(ENVI-18柱,3毫升,0.5克或相当者)有机滤膜:孔径0.45微米吡虫啉农药标准物质:纯度大于99% 25%乙腈:乙腈与水按1:3体积比混合农药标准溶液 标准储备溶液:称取10毫克左右(精确到0.10毫克)标准品于10毫升容量瓶中,加乙腈超声溶解,配成1 000微克/毫升左右的标准储备液,-18℃冰箱保存。混合标准溶液:使用时根据检测需要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标准使用液,4℃冰箱保存。混合标准溶液避光4℃保存,可使用两个月。 净化过程所用溶液A(20mmol/L NaOH、NaCl饱和溶液):称取0.8克NaOH于100毫升烧杯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使其饱和,然后倒入1 000毫升容量瓶中,再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定容至刻度。 净化过程所用溶液B(20mmol/L NaOH溶液):称取0.8克NaOH于100毫升烧杯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溶解后,倒入1 000毫升容量瓶中定容。 仪器和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紫外检测器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固体样品粉碎机:转速不低于4 000转/分钟组织捣碎机:转速不低于15 000转/分钟分析天平:感量0.1毫克和0.01克各一台离心机:转速不低于4 000转/分钟旋转蒸发仪梨形浓缩瓶:50毫升 SPE装置或相当者移液器:10毫升、1毫升超声波清洗器 研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 研究过程: 6.1 提取 按GB/T 8855抽取蔬菜样品取可食部分切碎,混匀,称取10克左右试样(精确到0.01克)于100毫升离心管中,加入20毫升乙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15 000转/分钟,匀浆提取1分钟,加入5克氯化钠,再匀浆提取1分钟,将

吡虫啉防治和拌种

吡虫啉创新用法,造就奇迹 imidacloprid IUPAC 作用机制: 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 吡虫啉特性: 生物抽提迅速被植株根系吸收 代谢物活性加强咪唑衍生物提高16倍,亚硝基衍生物提高6倍亚致死作用趋避作用 系统分部机制分布于植株全身 逆境屏蔽改善植株对恶性环境的抵抗力 诱导抗性获得对病害的免疫力 靶标害虫:(杀虫谱广,高活性) 同翅目:飞虱,蚜虫,蓟马,烟粉虱,叶蝉,介壳虫类 鞘翅目:金龟子、叩头甲幼虫 鳞翅目:微型鳞翅目幼虫 双翅目:蝇类幼虫

两种作用: 内吸胃毒杀虫活性,触杀活性 两个结果: 直接杀死,趋避作用 适用作物:(安全性高) 大田作物: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向日葵等 蔬菜:黄瓜,茄子,菜豆,香菜,生菜,瓜类,辣椒,番茄,土豆等果树:柑橘,芒果,香蕉,梨,葡萄,核果,草莓等 使用方法:(多样性,系统活性,长持效性) 叶面处理:喷雾 土壤处理:沟施,撒施,淋/滴灌 其它处理:躯干注射,拌种 高性价比: 吡虫啉价格从140万/吨,下滑到08年的8万每吨,到现在的13万每吨。 推荐使用 水稻浸种: 1、预防黑条矮缩病; 2、持效防治前期白背飞虱,具有很好的趋避作用 3、健壮秧苗,提升秧苗抵抗力; 4、增发新根,可提前移栽返青,防坐蔸。 黑条矮缩病:分蘖期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产量损失高达85.16%。这主要是因为分蘖期发病可导致禾苗死亡或严重矮缩抽穗很少。拔节期

发病的矮缩l/3以上,不能够完全抽穗,结实率低,产量损失48.04%。 棉花 1、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系统抗逆性——抗旱; 2、持效防治前期蚜虫,蓟马,盲蝽象和棉蓟马——45-60天; 3、提高棉花产量; 使用方法:苗床土壤处理,移栽前一个礼拜,每3000株,施用卡美乐5克兑水浇灌;7-8月叶面处理,5克/亩喷雾。 吡虫啉对棉花高温生理生化反应:见下图 图1、叶绿素荧光降低; 图2、光合能力增强明显; 图3、过氧化物酶比不处理低,说明忍受高温压力小;

吡虫啉种衣剂

一.产品介绍: 商品名:真巧 通用名:吡虫啉 英文名:imidacloprid 化学名:1-(6-氯吡啶-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分子式:C9H10C l N5O2 分子量:255.7 作用机理: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突出部位的乙酰胆碱受体。由于独特的作用机制,与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反而对以上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对吡虫啉敏感。 生物活性:吡虫啉是内吸作用的杀虫剂,施行页面喷雾后,可以迁移到植物中韧皮部和木质部,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粉虱、蓟马等,对鳞翅目害虫有效,但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效果较差。由于其优良的内吸性,特别适用于种子处理。虽然吡虫啉有较高的水溶性,但使用示踪的该化合物做渗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没有遇到淋淅问题。吡虫啉在土壤中的稳定性一般是较高的,其半衰期为150天。 毒性:低毒;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260mg/kg,急性经皮LD50>1000mg/kg。对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作用。无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 作用特点: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抗逆性: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因子,从而起到了“逆境屏蔽”的作用 逆境胁迫:逆境也常译为胁迫,通常定义为对植物施加有害影响的环境因子。植物逆境生理是研究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机制。在多数情况下逆境强度用植物的生存能力、作物的产量、生长量、发育情况、光合速率或矿质元素吸收速率等度量。抗逆性是指植物抵抗不利环境的能力。用较温和的逆境处理植物,植物的抗逆能力增强的过程,称为锻炼或驯化。驯化不同于适应,适应是指经过多代的选择所获得的抵抗逆境的遗传特性,驯化是在特定环境因子的诱导下植物抗性基因表达的过程。 对植物产生重要影响的逆境主要有水分亏缺、低温、高温、盐碱、环

吡虫啉中毒

吡虫啉中毒 文章目录*一、吡虫啉中毒的概述*二、吡虫啉中毒的原因*三、 吡虫啉中毒的主症*四、吡虫啉中毒的急救措施*五、吡虫啉中毒的护理知识*六、如何预防吡虫啉中毒 吡虫啉中毒的概述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产品速效性好,药后 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吡虫啉中毒的原因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 吡虫啉中毒的主症局部刺激症状。接触部位皮肤充血、水肿、皮疹、瘙痒、水泡,甚至灼伤、溃疡。以有机氯、有机磷、氨基 甲酸酯、有机硫、除草醚、百草枯等农药作用最强。 神经系统表现。对神经系统代谢、功能,甚至结构的损伤, 引起明显神经症状。常见有中毒性脑病、脑水肿、周围神经病而

引起烦躁、意识障碍、抽搐、昏迷、肌肉震颤、感觉障碍或感觉异常等表现。以杀虫剂,如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等农药 中毒常见。 心脏毒性表现。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多是心脏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有些还对心肌有直接损伤作用。如有机氯、有机磷、百草枯、磷化锌等农药中毒,常致心电图异常(ST-T波改变、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消化系统症状。多数农药口服可引起化学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如砷制剂、百草枯、有机磷、环 氧丙烷等农药可引起腐蚀性胃肠炎,并有呕血、便血等表现。 吡虫啉中毒的急救措施不慎吸入,应将病人移至空气流通处。不慎溅入眼睛,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并送医院治疗。如发生 误服中毒,应立即携此标签将病人送医院治疗。本品无特效解毒药,医生应对症治疗。 吡虫啉中毒的护理知识一般护理,注意休息。 如何预防吡虫啉中毒1、吡虫啉在甘蓝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为14天,每季最多用2次。 2、吡虫啉对鸟、蜜蜂和家蚕有毒,蜜源作物花期、鸟类保护区、桑园及蚕室附近禁止使用。 3、清洗喷药器械或弃置废料时,切忌污染水源。清洗容器及

吡虫啉和啶虫眯的区别

吡虫啉和啶虫眯的区别 一、啶虫脒属硝基亚甲基杂环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农药有效成份类别:杀虫剂。 使用方法:在50-100mg/L的浓度下可有效地防治棉蚜菜蚜、桃小食心虫等以500mg/L浓度施药可防治光潜蛾、桔潜蛾以及梨小食心虫等并可杀卵。其它说明:使用说明:本品是一种新型广谱且具有一定杀螨活性的杀虫剂,其作用方式为土壤和枝叶的系统杀虫剂。广泛用于水稻,尤其蔬菜、果树、茶叶的蚜虫、飞虱、蓟马、鳞翅目等害虫的防治,防效在90%以上。 主要用途 1、氯代烟碱类杀虫剂。该药剂具有杀虫谱广、活性高、用量少、持效长又速效等特点,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卓越的内吸活性。对半翅目(蚜虫、叶蝉、粉虱、蚧虫、介壳虫等)、鳞翅目(小菜蛾、潜蛾、小食心虫、纵卷叶螟)、鞘翅目(天牛、猿叶虫)以及总翅目害虫(蓟马类)均有效。由于啶虫脒作用机制与目前常用杀虫剂不同,所以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及拟作虫菊酯类有抗性的害虫有特效。 2、对半翅目、鳞翅目害虫有高效。 3、与吡虫啉属同一系列,但它的杀虫谱比吡虫啉更广,主要对黄瓜、苹果、柑桔、烟草上的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啶虫脒作用机制独特,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以及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品种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具有较好效果。 二、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产品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1.作用特点 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2使用方法

美国农产品中吡虫啉的残留限量规定

序号 药品英文名 商品名称 最大残留限量(mg mg//kg kg)) 备注 1imidacloprid Acerola 12imidacloprid Almond, hulls 43imidacloprid Apple 0.54imidacloprid Apple, wet pomace 35imidacloprid Aspirated grain fractions 2406imidacloprid Atemoya 0.37imidacloprid Artichoke, globe 2.58imidacloprid Avocado 19imidacloprid Banana 0.510imidacloprid Barley, grain 0.0511imidacloprid Barley, hay 0.512imidacloprid Barley, straw 0.513imidacloprid Beet, sugar, roots 0.0514imidacloprid Beet, sugar, tops 0.515imidacloprid Beet, sugar, molasses 0.316imidacloprid Biriba 0.317imidacloprid Blueberry 3.518imidacloprid Borage, seed 0.0519imidacloprid Caneberry, subgroup 13-A 2.520imidacloprid Canistel 121imidacloprid Canola, seed 0.0522imidacloprid Cattle, fat 0.323imidacloprid Cattle, meat byproducts 0.324imidacloprid Cattle, meat 0.325imidacloprid Cherimoya 0.326imidacloprid Citrus, dried pulp 527imidacloprid Coffee, bean, green 0.828imidacloprid Corn, field, forage 0.129imidacloprid Corn, field, grain 0.0530imidacloprid Corn, field, stover 0.231imidacloprid Corn, pop, grain 0.0532imidacloprid Corn, pop, stover 0.233imidacloprid Corn, sweet, forage 0.134imidacloprid Corn, sweet, kernel plus cob with husks removed 0.0535imidacloprid Corn, sweet, stover 0.236imidacloprid Cotton, gin byproducts 437imidacloprid Cotton, undelinted seed 638imidacloprid Cotton, meal 839imidacloprid Crambe, seed 0.0540imidacloprid Cranberry 0.0541imidacloprid Currant 3.542imidacloprid Custard apple 0.343imidacloprid Egg 0.0244 imidacloprid Elderberry 3.5 美国农产品中吡虫啉的残留限量规定 Tolerances are established permitting the combined residues of the insecticide imidacloprid (1-[6-chloro-3-pyridinyl) methyl]-N -nitro-2-imidazolidinimine) and its metabolites containing the 6-chloropyridinyl moiety, all expressed as 1-[(6-chloro-3-pyridinyl)methyl]- N -nitro-2-imidazolidinimine,in or on the following food commodities

吡虫啉拌种后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吡虫啉拌种后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拌有益新型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①对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在各类作物上进行的拌种试验完全验证得出结论,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 ②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2)、吡虫啉拌种后可控制虫害 ①、作用方式独特 在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单子叶植物,可全生育期防治蚜虫;由于吡虫啉在土壤中可高效被植株吸收、可在植株中代谢为杀虫活性更高的物质,且吡虫啉逐渐分解后在非致死剂量下也可对害虫发挥拒食和驱避效果。加之吡虫啉在部分植株体内特殊的输导机制,吡虫啉拌种最大优势体现在持效期长,尤其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及蛴螬等部分鞘翅目害虫。 ②、可预防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而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

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玉米种后,每株虫量显著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著。 ③、对环境安全 吡虫啉拌种后即可有效阻止鸟类刨食未出芽的种子,又不会毒害鸟类。且对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蚯蚓无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吡虫啉拌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不存在常规化学农药喷施后可能导致的害虫再猖獗。 综上所述,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并且吡虫啉拌种技术较为绿色环保,已经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科研院所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

吡虫啉在番茄中的残留动态及残留去除方法_王明明

吡虫啉在番茄中的残留动态及残留去除方法 王明明1,龚 艳2,陈 浩1,沈 菁2,* (1.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考察吡虫啉在番茄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改进吡虫啉在番茄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日常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去除农药残留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番茄中的吡虫啉残留,方法在0.01~2mg/L 的范围内,吡虫啉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 =69582.5X +68.9,相关系数为0.9999。向空白番茄中添加吡虫啉标样,使其添加量为0.01、0.02、0.1mg/kg 和1.0mg/kg 时,平均回收率在87.5%~96.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低于6.7%,番茄中吡虫啉残留的最小检测限量为0.01mg/kg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吡虫啉在番茄中的残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 =0.1159e -0.1991t ,半衰期为3.48d 。采用家庭常用的清水、热水、洗洁精等浸泡冲洗番茄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番茄中吡虫啉残留,但热水和洗洁精清洗的方法并不优于清水清洗。关键词:吡虫啉;番茄;高效液相色谱法;残留消解动态;去除农药残留 Residual Dynamics of Imidacloprid in Tomato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the Removal of Residual Imidacloprid WANG Ming-ming 1,GONG Yan 2,CHEN Hao 1,SHEN Jing 2,* (1. College of Science, Huazhong Agricu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The residual dynamics of imidacloprid in tomatoe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best solid-phase extraction column was selected for the HPLC-MS analysis of imidacloprid. Meanwhil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removing residual imidacloprid from tomatoes was performed. A HPLC-MS analytical method based on extraction with acetonitrile and clean-up on a NH 2 solid-phase extraction column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midacloprid residue in tomatoes. There wa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k area and concentration of imidacloprid over the range from 0.01 to 2 mg/L, and the linear equation was Y = 69582.5 X + 68.9,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999. The mean recoveries of the method varied from 87.5% to 96.5% with a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anging from 1.7% to 6.7% at four fortification levels in the range from 0.01 to1.0 mg/kg, and the limit of detection was 0.01 mg/kg. This method is characteristic of simplicity, rapidity and accuracy.The degradation dynamics suggested that imidacloprid degraded gradually with prolonged time, that the degradation dynamic curve complied with first-order kinetics equation, and that the half-life of imidacloprid in tomatoes was 3.48 day. Rinsing with tap water, hot water or detergent was employed to remove imidacloprid residue. The results revealed imidacloprid residue reduction could be attained to a certain extent, whereas the effectiveness of rinsing with hot water and detergents was not superior to that of rinsing with tap water. Key words :imidacloprid ;tomat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esidual dynamics ;removal of pesticide residues 中图分类号:TS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0)19-0133-04 收稿日期:2010-06-30 基金项目: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10-620-001-03) 作者简介:王明明(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析与分离技术。E-mail :wmmzzq@https://www.360docs.net/doc/9110893295.html, *通信作者:沈菁(1968—),女,副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农药残留分析。E-mail :myshenjing@https://www.360docs.net/doc/9110893295.html,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农药品种,主要用于 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近年来吡虫啉在蔬菜上的使用量 显著增加,因而蔬菜中的吡虫啉残留逐渐引起重视。吡虫啉在蔬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消解动态的研究时见报道。Fernandez-Alba 等[1]采用HPLC-DAD 对胡椒、番

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研究

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研 究 摘要进行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混合拌种后对小麦出苗没有影响,各药剂处理区植株生长正常,无明显药害症状,施药区出苗率与空白对照相似,株高较空白对照略矮,叶色正常。随使用剂量增加,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和保苗效果也随之提高;对白粉病、锈病有抑制作用,对黑穗病、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各药剂处理区较空白对照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增产,完全可以在药剂拌种领域开发应用。 关键词30%戊唑醇悬浮剂;35%吡虫啉悬浮剂;小麦病虫害;拌种 受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笔者对该公司生产的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进行拌小麦种防治病害(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及虫害(蚜虫、蛴螬、蝼蛄)试验,旨在验证其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在小麦拌种方面的推广应用价值。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选择在冈东镇运河村2组一农户承包田中,前茬为山芋。山芋收获后机旋耕,整田,人工条播,小麦品种为淮麦21。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试验区播种后至成熟未用任何药剂。 1.2试验药剂 30%戊唑醇悬浮剂、35%吡虫啉悬浮剂、600 g/L吡虫啉悬浮剂、立克秀(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以上药剂均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即用30%戊唑醇悬浮剂0.5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10 mL 拌10 kg小麦种(A)、用30%戊唑醇悬浮剂1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20 mL拌10 kg小麦种(B)、用30%戊唑醇悬浮剂1.5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30 mL拌10 kg小麦种(C)、用600 g/L吡虫啉悬浮剂10 mL加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 mL拌10 kg小麦种(D)、以不用药剂拌种作对照(CK)。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40 m2。

吡虫啉的残留检测研究

吡虫啉的残留检测研究 摘要:吡虫啉农药的各种制剂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产品质量及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问题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对其农药质量检测、环境代谢及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分析研究作了详细介绍。指出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加强残留监测,强化生产监控,可以有效地减少吡虫啉等大用量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残留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吡虫啉残留检测 吡虫啉(imidacloprid)又称咪蚜胺、蚜虱净,是国内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昆虫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神经系统传导,造成死亡,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种子和土壤处理及直接喷雾,广泛用于水稻、小麦、蔬菜、果树、棉花、烟草等多种作物上,对飞虱、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药性种群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具有速效、高效、持效期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吡虫啉对水稻、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前期病虫防治有极高的综合控制能力。但是由于大量使用,某些地区烟粉虱、银叶粉虱、灰飞虱、桃蚜、烟蚜等害虫的田间种群已经对吡虫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抗药性,特别是大棚和大田蔬菜、瓜类、果树上白粉虱和蚜虫及棉蚜等害虫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因此使用吡虫啉防治这类害虫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而加大使用剂量,从而容易造成其在农作物上的残留。 1、吡虫啉农药的质量检测 吡虫啉杀虫剂在我国相关农作物害虫防治上发挥了重大俢,已成为我国主要农药品种之一,随关吡虫啉杀虫剂大量应用,人们对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对吡虫啉农药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多。沈阳化工研究院负责起草的三项行业标准(HG 3670、HG 3671、HG 3672)已于2001年3月1日开始实施,分别对原药、可湿性粉剂、乳油的外观、有效成分、悬浮率、润湿时间、细度、酸度或碱度、干燥减量、加速贮存试验、热贮稳定性等项目的检测方法做了详细的规定,标准实施几年来,对规范企业生产、提高农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农药中吡虫啉含量的测定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吡虫啉在254~27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利用甲醇+水或乙腈+甲醇+水为流动相,也有根据色谱分离柱的不同添加一定量的二乙胺改善其分析条件。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可用内标法或外标法同时测定混配制剂中多种有效成分含量,如蚜虱绝乳油中的吡虫啉和辛硫磷,病虫灵可湿性粉剂中的吡虫啉、多菌灵,以及各种制剂中的吡虫啉和仲丁威,吡虫啉和灭多威的含量等,在企业生产和质量监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也可以采用极谱法、电化学法以、电泳法等方法来检测农药中吡虫啉的含量。郑修文等人利用单扫描极谱法测定吡虫啉含量,吡虫啉在单扫描极谱仪上在-0.95V(vs,SCE)处有一吸附还原波,在1.2×10-4~5.0×10-6mol/L之间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41),利用该种方法对吡虫啉农药进行测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黄志英等人对吡虫啉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进行了研究,利用吡虫啉在玻碳电极上有吸附的性质,在玻碳电极上用伏安法测定吡虫啉的含量。傅小芸等人采用铬酸钠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介质,则吡虫啉光降解产物中[Cl-]和[NO3-]的浓度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

20种常用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20种常用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1、甲维盐胃毒和有触杀作用,害虫发生不可逆转麻痹,停止进食,2-4天后才能死亡,杀虫速度较慢;对鳞翅目害虫、高浓度甲维盐对于蓟马类有活性,对作物安全。 2、吡虫啉触杀、胃毒和内吸;害虫麻痹死亡;速效性好,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温度高杀虫效果好;刺吸式口器害虫;易被作物吸收,可以同根部吸收,目前主要用来防治蚜虫等。 3、噻虫嗪烟碱类农药,主要用来防治蓟马、蚜虫、木虱等,具有内吸性,可以根施,也可以喷施。 4、虫酰肼促进鳞翅目幼虫蜕皮;对高龄和低龄的幼虫均有效;6~8小时就停止取食(胃毒作用),比蜕皮抑制剂的作用更迅速,3~4天后开始死亡;无药害,对作物安全。 5、灭幼脲初龄幼虫期用药,虫龄越大,防效越差,对天敌安全,对鳞翅目及蚊蝇幼虫活性高;药后3天开始死亡,5天达死亡高峰;对成虫无效。 6、氯虫苯甲酰胺长效、低毒,对于鳞翅目害虫高效,目前主要用来防治水稻上稻纵卷叶螟、钻心虫等。 7、吡蚜酮主要用来防治水稻上稻飞虱,速效性差,抗性也越来越大,对于某些蚜虫效果差。 8、烯啶虫胺主要用来防除蚜虫、稻飞虱等,速效性好,持效期短,抗性增大。9、啶虫脒触杀和胃毒,可以蚜虫、叶蝉、粉虱、蚧壳虫和鳞翅目中的潜叶蛾、小食虫以及鞘翅目的天牛、蓟马等各类害虫,受温度影响大,温度低效果差!10、噻嗪酮对于蚧壳虫有效果,原来对于稻飞虱效果较好,由于抗性问题,目前很少使用,不宜直接接触白菜、萝卜等。11、异丙威触杀作用,有一定的渗透和传导活性,且速效性强;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飞虱和叶蝉,兼冶蓟马。12、联苯菊酯杀虫、杀螨剂;胃毒和触杀;作用迅速,可以用来做杀螨剂和防治鳞翅目害虫。 13、毒死蜱广谱,胃毒、触杀和熏蒸;对地下害虫效果好;鳞翅目、螨虫、线虫都有效果,瓜类苗期敏感。14、溴氰菊酯触杀作用,兼有胃毒、驱避和拒食作用;鳞翅目幼虫有效,对螨类无效;穿透性很弱。15、三氟氯氰菊酯对害虫和螨类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敏感人群会感觉奇痒。16、百树菊酯触杀和胃毒,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