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理论在巴金翻译思想中的折射

文学创作理论在巴金翻译思想中的折射
文学创作理论在巴金翻译思想中的折射

文学创作理论在巴金翻译思想中的折射

王占斌a

,苑春鸣

b

(天津商业大学a .外国语学院;b .大学外语教学部,天津300134)

=摘 要>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翻译甚丰,而且对翻译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巴金的翻译思想深受其个人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从某种程度而言,他的翻译思想就是文学创作理论的演化,具体表现为:突出译者个人的风格、强调译者的创造性、重视读者的反应、关心译著的社会和政治效益及实现译文情感的传递。=关键词>翻译思想;创作;风格;目的性;标准=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62(2008)02-0066-05

一代文坛巨匠巴金离开了我们,我们感慨巴金先生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贡献,我们也感慨他在翻译史上成就卓著,但其/译名0为/文名0所掩,许

多人只知他是大作家,却不知他也是大翻译家。巴金的文集有二十多卷,而译文全集也有十卷之多,数量上绝不少于一般翻译家,何况其质量又属上乘。一个人即使没有上千万字的文集,仅有数百万字的译文集,那也已经是对文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了。

巴金深爱语言,包括汉语和外语。他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和世界语。十八岁时,他就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俄罗斯作家迦尔洵的小说5信号6,从此开始了伴随他文学创作的翻译工作。他主要翻译俄罗斯小说、传记和回忆录,其中有克鲁泡特金的5我的传记6、赫尔岑的5一个家庭的戏剧6和5往事与回想6、屠格涅夫的5木木6、5处女地6、5父与子6、5普宁与巴布林6和散文诗以及高尔基的5草原故事及其它6和文学回忆录。 通过翻译,他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翻译家,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大量翻译实践的翻译工作者而已。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家,将这方面与他在外文上的非凡造诣相结合,使得他在翻译工作中得心应手,语言思想相得益彰。巴金倾其一生不断以自己的

译作充实中国现代翻译文库,同时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出版家,他还有组织地出版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他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巴金是一个翻译实干家,先后有三百余万字的译作问世,而他却没有撰写专门的、系统的翻译理论著作,他只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着具体的工作。但长期的翻译实践使他形成了自己对于翻译的独特见解,也就是,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一样,都需要作者和译者的创造能力,只是翻译是再创造而已。既然翻译如同创作,译者就像作者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翻译在再现原作者风格的同时,必然打上译者自我的烙印。巴金认为翻译和写作一样需要读者接受,要注重社会效益,要有目的性。翻译的标准也就是写作的标准,要能传递原作的韵味,要真正实现移情才可以。巴金的写作思想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致使他在翻译选材时也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所有这些观点和经验总结散见于他给自己的译文写的前言、后记和一些讨论翻译的文章中,以下就其进行逐一论述。

1译者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译者是否应有自己的风格,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翻译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以刘重德为首的翻译家和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王占斌(1965)),男,陕西吴旗人,副教授,英国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和对比与翻译方面的研究;

苑春鸣(1955)),男,山东莱州人,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

第28卷第2期2008年3月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 l of T i anji n Un i vers it y of Co mm erce Vo.l 28No .2M ar .2008

翻译理论家坚持认为译者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原著的内容和风格全部传递过去,译者应该只能扮演传话筒的功能,译者的风格就是作者的风格;同时,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认为,风格是一个作家的个性,是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鲁迅有鲁迅的风格,郭沫若有郭沫若的风格,这种独特的文风都会体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巴金属于后者,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于原作,应以原作者风格为本,尽量保持原作的情调、韵味,力求再现原著风格。如他翻译高尔基早期的短篇小说集5草原故事6时就提到,/译文还能保留一点原著的那种美丽的、充满渴望的、忧郁的调子。0[1]但他更重视翻译工作的创造性,他认为翻译是再创作活动,作为再创作活动主体的译者必然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以翻译会留下译者的风格。巴金在克鲁泡特金自传的译文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始终以为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工作,所谓翻译并不是单把一个个的西文字改写为华文而已,翻译里面必然包含创作的成分,所以一种著作的几种译本决不会相同,每种著作除了原著者外,还应该有一个译者自己。0[2]巴金能够辨证地看作者和译者风格的问题,译者的创作风格是属于第二性的,它受制于原著者的风格,译者的风格发挥是有限度的。

巴金的翻译风格概括起来就是流畅、自然、传神并富于感情,近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曾经说过,巴金的译文既传神又忠于原文,他所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0。高莽也说过,巴金译文/语言很美0,表现出/原著的韵味0。譬如,高尔基和巴金这样来描绘草原傍晚的景色:

/太阳慢慢地从天空落下到草原的尽头,它刚刚要挨到地面,马上就变成了紫色。一片红光罩住了草原,给人唤起一种苦闷的感觉,唤起一种对于在这个荒原以外的远方的模糊的渴望。于是太阳挨到了地面,懒洋洋地走进大地里面或大地后面去了。太阳消失以后许久,天空中还轻轻地奏著晚霞的色彩绚烂的音乐,不过它不停地在减色。温暖、静寂的黄昏来了。星星亮起来,它们在打颤,好像让地上的寂寞吓坏了似的。0[1]133

我们还可以从巴金翻译的王尔德的5快乐王子集6中领略到巴金的翻译风格。王尔德的5快乐王子集6是用儿童语言写成的,很少用大词,整本书风格清新,明丽生动。巴金在翻译时,所采用的语言也都是些平易的词句,极为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整体风格如原文一样清新动人。

H e had met her earl y in the spring as he was fly2 i n g do wn the river a f ter a b i g ye llo w moth,and had been so attracted by her slender waist that he had stopped to ta l k to her.

他还是在早春遇到她的,那时他正沿着河顺流飞去,追一只黄色飞蛾,她的细腰很引起他的注意,他便站住同她谈起来。[3]

巴金在翻译中,从不囿于原文的语言形式的束缚,能够大胆地打破原文的句子结构及陈述顺序,再按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及汉语的句法结构把原有的信息组织安排,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来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使译文流畅生动而又有条不紊。我们从以下这段文章的译文可以领略巴金处理英文句子的高超技艺。

The ch ild of the ol d K i n g.s on ly daughter by a secret marri a ge w ith one much beneath her in sta2 ti o n)a stranger,so me said,by t h e wonderf u lm agic of h is lute2playi n g,had made the young Princess l o ve hi m;wh ile others spoke of an artist fr o m R i m i n,i to who m the Pri n cess had sho wn much,perhaps toomuch honor,and who had sudden l y disappeared fr o m the c it2 y,leaving his work i n the Cathedral unfinished,)he had been,when but a week old,stolen a way fro m his mot h er.s si d e,as he slep,t and gi v en into the charge of a co mmon peasant and his wif e,who were w ithout ch il d ren of their o wn,and li v ed i n a re mote part of t h e f ores,t more than a day.s ri d e f ro m t h e to wn.

其实他的母亲是老王的独养女儿,她偷偷地跟一个地位比她低得多的男人结了婚,生下他来(有人说那个男人是一个外地人,会一种很出色的吹笛魔术,叫年轻的公主爱上了他,又有人说,那是一个里米尼的美术家,公主很看中他,也许太看中他了,后来他突然离开了这个地方,连大礼堂的壁画都没有完成)。孩子出世只有一个星期,在他母亲睡着的时候,就让人把他从她身边偷走了,交给一对普通的农家夫妇去照管,这对夫妇自己没有孩子,住在远僻的树林里,从城里骑马去,有一天多的路程。1

2翻译的目的性

巴金搞翻译/首先是为了学习0,将译出的作

#

67

#

第2期王占斌,等:文学创作理论在巴金翻译思想中的折射

品当成自己的/老师0,包括学习做人和作文两个方面,

[3]3

同时,他还借翻译来练笔,在时间安排上

常将创作和翻译交叉起来进行,使之互相促进。巴金翻译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衷心喜爱并在思想、人格力量和写作风格上受到很大影响的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所撰写的文学传记、回忆录等,如俄国赫尔岑的5家庭的戏剧6、克鲁泡特金的5我的传记6,这些是当时中国翻译家较少问津的,鲜明地体现了巴金在外国文学选题上的个人特点。另一类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也包括其它多种文学流派在内的近现代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如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5父与子6、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集5草原故事6、王尔德的童话5快乐王子集6等,这些作品题材多样,但大都触及近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巴金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来抨击旧的封建制度,所以他认为翻译和创作都是有目的性的,在当时来说都是作为斗争武器而存在的,都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巴金关注翻译的社会效益,他希望自己的译作成为攻击腐朽旧社会的武器,希望他的译作被大多数人阅读,尤其是青年学生,带给他们反抗封建专制的勇气和信心。巴金在5创作回忆录6中曾这样谈及文学的功能:/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周围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0

[4]

巴金翻译的目的性可以理解成翻译的实用

性或政治性,他在介绍与翻译外国作品时,更偏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价值,他当时所选译的著作大多是俄国19世纪的文学作品,包括屠格涅夫、迦儿洵、高尔基等的著作,反映了被压迫民族的痛苦和反抗,充分揭露社会黑暗。他想通过这些作品的介绍,点燃中国青年的革命意志,激励他们去进行斗争。可以看出,巴金选择翻译作品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实,很多翻译家也是这么做的,严复受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所以他毕生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学术,他主要选择翻译英国社会学家赫胥黎、穆勒、亚当#斯密等的著作,意在通过这些译著唤醒民众。巴金翻译的目的性,或者称为功利性,决不同于今天翻译市场所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他的

翻译思想从某一侧面反映了翻译的政治性。 我们从巴金翻译普希金和王尔德的作品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巴金翻译的目的性。普希金是俄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节奏明快,可对巴金来说,从艺术的高度去欣赏这位诗人是一回事,而翻译是另一回事。他只译了普希金写给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的一首诗5寄西伯利亚的音信6。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以戏剧闻名于世,巴金却只翻译了他的反映人民苦难、揭露统治者贪婪的童话集。所以,巴金做翻译,首先重视其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其次才是作品的艺术,他只是把别人的作品变成自己斗争的武器。

3 译者要对读者负责

巴金是一个敢对读者说真话的作家,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翻译家,他在创作和翻译的时候心里始终装有读者。中国20世纪30年代期间,翻译界硬译、死译风靡一时,然而巴金的译文却一直明白晓畅,他认为译书是给中国读者看的,应考虑中国读者的反应,读者的反应决定了译文的成功与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金虽然并未详尽地谈论和研究过翻译理论,但他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的读者接受理论不谋而合。他曾说:/我希望任何一本书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要想到他是为谁在做这项工作,倘使他是为读者译这本书的,他就应当对读者负责,他至少应当让读者看得懂,而且也应该让读者看了觉得好,倘使那是一本坏书,就用不着翻译了。0o

巴金所说的为读者负责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译者所选译的书应该健康向上、有重大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抨击时弊,而且如果作者与译者有相似的生活经验,那么作者与译者的风格就会更为贴近。另一方面,译文语言应该自然流畅,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原文的艺术内容。巴金和鲁迅、傅雷、郭沫若等著名的翻译家一样,大多选择与自己写作风格相似的作家来译。

巴金先生的责任性还表现在他从事翻译有一种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作风。巴金认为对原著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是搞好翻译工作的前提,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强调要忠实而准确地表达原作的精神。为了翻译的正确性,他总是反复阅读、背诵原著,并不断思索,在总体上对原著有较为

#68# 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2008年

深透的理解后才开始动笔。有时他不仅对一种版本烂熟于心,而且经常找几种版本或译本对照着翻译或挑选较好的版本进行翻译,如5父与子6就用了俄文原版、一种德译本和四种英译本,所以巴金的翻译很少会发现误译、漏译现象。他还不辞辛苦地做重译工作,以便给读者提供较好的译本,甚至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他翻译的作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写前言、后记,把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他人对本作品的评价附在里面。

4翻译方法和标准问题

直译和意译是我国翻译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可以说,大部分的争论都过于片面、过于教条,在肯定一方的同时否定另一方。以刘重德先生为代表的许多译者提出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主张。[5]在巴金看来,很难说二者哪个是主、哪个是辅,/我觉得翻译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并没有-直译.和-意译.的分别。好的翻译应该都是直译,也都是意译。0?巴金认为好的译者不应拘泥于直译与意译之分,二者本属于同一范畴,应看哪种方法能够帮助他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如他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5论理学的起源和发展6时,由于这是一部纯理论著作,为了不违背原作的宗旨,他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甚至还有点儿/硬译0,一字一句,以达到忠实于原文。而有时他在翻译一些作品时,如司特普尼亚克的5地底下的俄罗斯6和高尔基的5草原故事6时,又整段整段地意译,而且译文中屡屡加入自己认为不损害原著的字句,同时又对其中的一些字句进行不影响意义的删减。巴金认为,对一部译作、甚至一段话来说,直译和意译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绝对的直译,也没有绝对的意译。译者如果囿于直译与意译之分,过于机械,则会导致字字对译;过于自由,就会走向胡译、乱译,这都是为巴金所反对的。字字对译必将导致译文晦涩难懂;胡译、乱译则会损害原作的艺术内容与风格。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巴金把文学翻译看作再创作,所以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具有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即要有文学色彩和文学韵味。巴金在5巴金译文全集6序中写到: /我并不满意自己的译文,常常称它为-试译.,因为严格地说它们不符合-信、达、雅.的条件,不是合格的翻译。,,但是我像进行创作那样把我的感情倾注在这些作品上面。0[1]3可见巴金一直推崇严复的/三字经0,把它作为文学翻译的标准,也作为自己翻译工作中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其实巴金在翻译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时谈到:/难的是把作者那颗真正仁爱的心(高尔基称契诃夫有一颗-真正仁爱的心.)适度地传达出来。0并郑重地提出/要是译者没有那样的心,要是读者不能体会到那样的心,我们从译文里得到什么呢?0[6]这也说明译者以自己的心去体会原作者的心,适度地将它传达出来,从而感染读者的重要性。应该说这已经是翻译者的最高要求了。

5结语

巴金从事文学翻译近六十年,以辛勤的劳动为中国读者献上了一部又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激发了人民为反抗强权与压迫、争取自由与平等而斗争的勇气。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巴金的译文,深感他的译文清新自然、表达流畅,觉得就像在读中国作家的作品。长期以来,我们受到苏俄和欧美翻译理论的巨大影响,对我国传统译论并没有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其实,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虽有某些缺陷与不足,但受中国传统哲学和文论的影响而自有特点,并自成体系,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巴金没有像其他翻译家那样专门研究翻译理论,提出更多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和看法,但他把翻译问题同社会进步、政治斗争、文学创作和语言发展联系在一起,以其辩证的思想、广博的探索把许多真知灼见留给了后来者。巴金的译文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自严复以来最高深的翻译理论)))文学创作理论,他的译文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神似0、如何去/化境0。

注释:

1转引自: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270.

o同1:273.

?转引自: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50.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译文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2.

[2]克鲁泡特金.我的自传[M].巴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7:411.

[3]王尔德.快乐王子集[M].巴金,译.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165.

[4]巴金.创作回忆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

#

69

#

第2期王占斌,等:文学创作理论在巴金翻译思想中的折射

[5]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46-47.

[6] 黎舟.只希望把别人的作品变成我的武器[J].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1998(1):47-54.

R epresen tation of L iterary C rea tion Theory i n

Ba J i n .s T ranslati on Th i nk i ng

Wang Zhan 2b i n a

,Yuan Chun 2m i n g

b

(a .Schoo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b .F ore i gn Language Teach i ng Depart m ent ,T ian ji n Un i versity

of Co mm erce ,T i an ji n 300134,China)

A bstr ac t :Ba Ji n is not o n l y reno wned for h is abundant translati ons i n h is life but also re m e m bered for h i s app licati on of un i que translati on th i nk i ng .

B a Ji n .s literary crea tion t heory has profound i n fl uences o n his translati on ,and his translati on t h i nki ng ,t o so m e extent ,is ev olved fro m literary creatio n theory ,wh i ch can be understo od fro m these aspects -gi vi ng

pro m i nence to translator .s o wn st yle ,l ayi ng e mphas i s on translator .s creativit y ,attaching i m portance to readers .respo nse ,conce rning m ore abo u t the soc i o 2politi ca l functi on of translati on and payi ng attentio n t o e m oti on transference in translati on .K ey word s :translati on th i nk i ng ;creati on ;style ;moti ve ;criter i a

(责任编辑 于 丹)

(上接第20页)

[35]Toronto Stock Exchange .Dey Report-/Where were t he D i rec 2

t ors ?0[R].1994.

[36]Rau K G.E ffective governance of I T:des i gn ob jectives ,roles ,

and rel ati on s h i ps [J ].In f or m ati on Syste m s M anage m en t ,2004(Fall ):35-42.

[37]Peters on R R .Em ergi ng capab ilities of i n f or m ati on tec hno l ogy

govern ance :exp l ori ng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i n fi nanci al serv 2ices [R ].W ork i ng Paper ,T il bu rg Un i versit y ,2004.

[38]H aes S,Gre m bergen W V.I T governance stru ctures ,p rocesses

and relati on alm echan is m s :ach ievi ng I T /bus i ness ali gnm ent i n a m ajor Bel g i an group[C].Proceed i ngs of t he 38th H a waii In t erna 2tional Con ference on Syste m s ,2005.

[39]Brown A E ,Grant G .Fra m i ng the fra m e works :a revi ew of I T

gover n ance res earch[J].Com m un i cati on of t h eA ss oci ati on for I n 2for m ation Syste m s ,2005,15:696-712.

A R evie w of R esearch on Inform ation Tec hnol ogy and I T Governance

WA NG De 2l u

(Scho ol of Bus i ness ,T i anji n Un i versity of Co mm erce ,T i anji n 300134,Chi na)

Abstr ac t :The co m plexity of theory and practi ce of IT governance has restr i cted t he st udy of IT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 m pli ca tions and functio na lmechan i s m of i nfor m atio n technol ogy ,t he paper has a co m prehensive revi ew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I T governance fro m the aspects of t he factors e m bod i ed i n the co ncept of I T governance ,the eva l uati on of I T governance ,and t he relati onship be t w een I T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F i na lly ,the paper pro poses the fut u re directi on i n the st udy of IT governance .

K ey word s :i n f or m ati on technology ;I T governance ;eval uatio n of IT go vern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责任编辑 朱慧娟)

#70# 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2008年

读巴金的随想录有感

读巴金的《随想录》有感 巴金四川成都人,现代杰出代表作家、翻译家,著译甚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寒夜》,散文作品《随想录》五集等。 《随想录》五集,即《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一百五十篇,四十二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文艺界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 我看得这本是《随想录》的第一集,曾经只是听说过这本书,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看。这本书刚一借到手里,我首先看了总序,总序里巴金是这样说的:我年过七十,(写于1978年11月1日)工作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先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片一片的写,一篇一篇的发表。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并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呐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看了这几行简短的文字,我对巴金是深感同情的,同时又是十分佩服和赞许的。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作家而感到自豪。我知道作为一名作家,在当时“四人帮”时期他们受到了无比巨大的打击和迫害,对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情他们的。同时看到巴金用直白却又有穿透力的几句话说明他要写《随想录》的原因,我看出了,他内心充满了憎恨与愤慨,从而用文章来吐露他内心的愤怒。 谈《望乡》,再谈《望乡》。望乡?不知道,看了第一句话我才知道是一部日本影片。当时那个年代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部“黄色电影”,应该禁播。我虽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我认为这肯定不是什么“黄色电影”,我想在当时那种还被封建思想笼罩的社会中,说是“黄色电影”肯定是人们太敏感了,太虚张声势了。巴金说他喜欢这部电影,而且认为是部好电影。巴金这样说,是通过电视机看的,我流了泪,我感到难过,影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琦的命运像一股火烧我的心。而且巴金写道,他没看一次这部影片就受到一次谴责,仿佛有人在质问: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来改变那个、那些受苦人的命运。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那种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巴金是通过谈《望乡》来告诉人们,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国的成立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不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让他们看删减后的《望乡》,这是极其可悲的民族虚无主义。我们欣赏的应该是《望乡》中人物坚强的性格,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了解我们要杜绝的东西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说到“四人帮”江青读书很少还敢大放厥词,觉得就她看过西方文学,别人都没看过似的,只有在“四人帮”下台之后,我们才可以把头伸到圈圈外面看。一看就知道我们不是天下第一,而是落后一二十年。所以,究竟是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咬紧牙关、往前赶上好呢,还是把门关紧、闭上眼睛当“天下第一”好呢?“四人帮”对西方名著一番“清洗”之后,西方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看到这些,我愤慨的想,这不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吗?简

鸟的天堂课文

鸟的天堂 巴金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条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别一个朋友说是两侏。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数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一那只,另一只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中国翻译理论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 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 (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 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 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 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 贡献:“善译”说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 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 (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 (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⑴关于“直译与意译”; ⑵关于“信与顺”; ⑶关于“形似与神似”.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 ,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 ,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 ,讲求综合 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顺”派

巴金《鸟的天堂》读后感

巴金《鸟的天堂》读后感 篇一、巴金《鸟的天堂》读后感读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在我的脑海中,总思考一个问习题:为什么那么多小鸟都喜欢在河边这棵枝叶茂盛的大榕树上做巢栖身,自由的翱翔,愉快地歌唱呢?哦,原来那里的人们爱鸟,爱树,爱家乡。他们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不砍树,不捉鸟,使鸟儿得到安宁的生活环境。 我们深圳不是要建设花园城市吗?我们也要像“鸟的天堂”那里的人学习,像他们那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深圳不仅在公园,在海边,在路旁的树上,都能成为“鸟的天堂”。 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从现在做起。 篇二、巴金《鸟的天堂》读后感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名叫《鸟的天堂》的一本书,我非常喜欢《一个车夫》这篇文章,我来为你们讲讲吧! 这是作者巴金在1934年9月20日初载的。散文塑造了一个身处乱世底层的少年自立;自强;自尊和倔强不屈的独特形象。 这个少年虽然没有家人了但他仍然坚强的活着,表现了他的热爱生命;对将来充满希望的精神。 当作者吃惊的问起他的年龄时,他骄傲地说他拉车已经半年多。小孩的态度和语气,表现了他对生活独立担当的勇气和自信。可当问他及其家人时,小孩却缄默了,他的语言简短;决绝,表现出对抛弃儿女的父亲绝不原谅和憎恶的态度。

他的志气,坚决的精神令我敬仰! 篇三、巴金《鸟的天堂》读后感今天,我看了一篇著名作家——巴金写的《鸟的天堂》,让我欣赏了有五百年树龄的大榕树,以及各种各样的飞鸟。鸟儿们在大榕树上飞来飞去,是多么自由自在啊!真令人难忘。 我最欣赏的是“鸟的天堂”这一段。里面有许多鸟儿在大榕树做鸟巢,但是人们都不去捉它们,当作者和他的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才看到了那些鸟儿们。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多么美丽的大榕树啊,多么活泼的鸟儿们啊,真让人喜欢。 如是我们生活中真的有这么一处鸟的天堂,那该多好啊!只可惜我看到的都是友尘,闻到的都是臭气,哪儿还有鸟的影子呢!我只能到乡下的外婆家再去找鸟儿们,好不容易在树上看见一只小鸟在树上吱吱喳喳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呀!可是我还没细细品味,站在树下的人们就拿起石头拼命地往树上砸,鸟儿扑腾着翅膀,拼命地逃走了。我想: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哪儿是它们的家。 我真希望大家都能看这篇《鸟的天堂》,爱护树木,保护鸟儿们,让它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巴金的详细简介

巴金的详细简介 巴金是我国一位十分著名的作家,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巴金的小说在中国文坛上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巴金的详细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金一直以来被人称为“世纪老人”,巴金出生于公元1904,是我国四川成都人,原名为李尧棠,是中国五四运动之后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巴金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翻译家,有很多经典的译作流传于世。巴金一直都被人认为是中国近代非常出色的作家,并且有很高的美誉度,可以称作是一名文学巨匠了。巴金的妻子同样也是十分出名的作家萧珊,但是与巴金却未能够长相厮守,两人在一起28年之后她因为疾病而亡。目前,巴金有很多十分出名的著作,每一本都是一个时代的结晶之作。 1927年的时候,巴金完成了自己生平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灭亡》,由此开始了文艺生涯,巴金的创作风格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一种独立自主,不愿意遭受压迫的决心。1931年的时候,巴金开始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这些作品的问世,在当时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开始注意到了巴金的存在了,巴金的行文风格与之前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对于文字的应用可以说是灵活自如的。后来

巴金便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巴金的作品有很大的阅读价值。 巴金的一生中相对而言是比较顺利的,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但是对于这位世纪老人,后人还是给予了最多的敬仰与爱戴。在2005,巴金与世长辞。 巴金是个怎样的人首先来说,巴金是一个十分大胆以及刚正不阿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巴金前期作品《家》这部长篇小说不仅深受我们大家的喜爱,而且从中表达的感情也是十分的大胆的,属于巴金对旧社会的斥责,因为巴金本身就出生在这样的官僚之家,看尽了社会的腐败贪婪,巴金直接批评了这样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巴金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早年的时候十分向去大学,后来经过努力,他考起了大学,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与大学擦肩而过,后来经过巴金的努力,他终于出国留学,后来,他成为了一位翻译家,回国后,他更是在文学之中发表自己的文章,后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他的文学造诣相当的深厚,与鲁迅等当代的大作家齐名。 巴金还是一个钟情的人,他与妻子萧珊的故事十分的浪漫,他们的感情像是小说剧情中的故事,两人钟情于对方,萧珊是巴金这一辈子第一个也是为一个专爱的女人,萧珊的去世对巴金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巴金为了追忆自己的妻子萧珊,曾经写了几篇关于回忆自己的妻子。 巴金还是一个重友谊的人,他的名字就是为了回忆一个朋友而写的,另外,巴金和冰心之间的友谊也备受人们的称赞,巴金在一次抢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 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

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在书本里,巴金先生去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人,也想到了另一些事与人。我有时徘徊在巴金先生门前,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是一件难事。在他面前我感到惭愧,懊恼曾经的假话,为此难受。我迟疑着,因为做个敢讲真话的人太难。 我想:社会上缺乏像先生那样的作家。谁曾是在乌云密布的旧社会里,刺破天际,打破沉寂呢?是那些作家,握笔与恶魔作战。还记得鲁迅先生竭力呼唤猛士,激起国民觉醒。 在当今提倡诚信,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更加需要一批人来提出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巴金《鸟的天堂》课文原文阅读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 3 鸟的天堂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论中国两千年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论中国两千年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简言之,翻译便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同时,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有将近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初期。 中国古代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古代的佛经翻译阶段,中国早在公元初期就开始了翻译活动。我国最早的翻译活动是从佛经翻译开始的。中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产生于东汉,盛于唐,延续至宋。佛经翻译经历了由个人翻译转为集体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的过程,期间出现了译主、证义、笔录、参议等多职场的译场。隋至唐朝中叶是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被世人誉为“四大译师”.玄奘不仅译出了75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向外国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但随着晚唐以后佛教在印度的逐渐衰落,我国在宋末以后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在长期的佛经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门创建了口译笔译相结合的集体翻译。之后就是科技文献翻译阶段和文学翻译阶段。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期间,是欧洲国家逐步建立近代科学体系的时期。期间,西方殖民主义大国的耶稣会教士打着“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两面大旗,携带科学书籍进入了封闭多年的中国大地,从而在我国引发了一个翻译高潮。在鸦片战争至四五运动这段期间,最著名的是翻译家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以及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对20世纪的翻译作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还有马建忠,梁启超等人都对翻译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帷幕开启。林纾是中国大规模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1900年,他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第一部中译洋小说。林纾的译文采用口述加笔译的方法,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倍感亲切。林纾的数量之巨,译作之广,创造了无人能及的记录。 五四运动是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作为新文化棋手的鲁迅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鲁迅在30多年的时间里,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作品,鲁迅主张直译,译文要尽量忠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茅盾也是很著名的翻译家,他提出了论译者的三个条件,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是研究文学的人,一定要是了解新思想的人,一定要是有创作才能的人。陈西莹的论形式,意似,神似三境界,他认为,译者在译书前,不应自己先下定下一个标准,而是以原文的标准为标准,所以译文学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信。 虽然说翻译最根本的目的是传递原文内容,但是在传递过程中,意者对原语文化的认同、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翻译的目的等方面都决定了意者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翻译。几千年以来,意者们一直在争论到底该采用直译还是意译,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最好的翻译方法。有时信达雅三标准是很难兼顾的,我们要考虑读者群体,考虑翻译时涉及的文化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译者本身的素质等等,不过有争论才有进步,我相信翻译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读巴金《随想录》教学反思

读巴金《随想录》感想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

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

读巴金《鸟的天堂》有感

读巴金《鸟的天堂》有感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来源:网络收集后编辑修改整理,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鸟的天堂读后感 这篇文章,出自著名作家巴金之手,讲的是他和朋友去参观一棵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那有许许多多的鸟,大的、小的、红的......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到处飞着,美丽极了。文章中美丽的“鸟的天堂”是多么的美丽,而如今这种鸟的天堂,却因为人们近年来的滥砍乱伐而变得越来越少。人们破坏了鸟儿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它们无家可归,还有一些人为了贪图私利或是贪图口福,致使许多珍稀动物和鸟类成了桌子上的美味佳肴,不要说鸟的天堂,就连鸟的栖身之地也没有了......“我想,只有有了鸟的天堂、动物的天堂、植物的天堂,最终才会有我们人类的天堂。”这就是我读了《鸟的天堂》后真正的想法...... 鸟的天堂读后感 在漫长的暑假生活里,我阅读了许多名人的著作。有冰心的《小桔灯》、鲁迅的《故乡》、老舍的《骆驼祥子》......其中巴金《鸟的天堂》一书中──做一个战士这篇短文让我记忆犹新。 短文开始就点名主题:无论做人还是面对生活应该做一个战士。然后作者以亡友的一段话为引子,告诉正处于彷徨苦闷中的年轻人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战士向往光明,战士的心中永远充满希望。 在文中作者写到: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留仇敌的血,却更能有把握的致敌人的死命。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气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想想文中作者对战士高尚品德的赞美使我非常羞愧,联想自己平时在生活学习中遇见困难时,常常就会退缩、妥协或者寻求别人的帮助,当我读了这篇短文后,我被战士永不言弃,蓬勃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我也要做一名战士,要用坚

鸟的天堂(教案)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品读“树”,感受大榕树的庞大、茂盛和勃勃生机。 3、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大自然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树”,感受大榕树的庞大、茂盛和勃勃生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国文学巨匠巴金曾说:“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 种梦境般的美丽。”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到位于新会区的天马村看看(播放录像片段)。 2、同学们,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全班读)“鸟的天堂”,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再有感情地 读一次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天堂”,在神话故事中是一 个舒适、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先生的文字,走进鸟的天堂。 二、自读汇报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在不懂的地方打上“?”。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书写“巢”,比较“无瑕”“应不接暇”。 (2)读出带有“应接不暇“的句子,说意思。 (3)抽读课文7、8、12、13自然段,指名回答,讨论。 4、过渡: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这榕树到底是怎样的一棵树呢?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笔墨, 走近这株神奇的树吧。 三、读议“树”,品味写法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课文写了这株大榕树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画 出有关的语句。(生自学) 2、小组交流,把感悟到的跟同学交流。 3、配乐范读课文,想想:你仿佛看到一棵怎样的树? 4、学生自由说特点, 5、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先说说它的“大”吧(指名说,老师随机引导)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巴金的笔名怎么来的

巴金的笔名怎么来的 正如大多数人所知,巴金本名李尧棠,号芾甘。巴金一生使用不过不下二十个笔名,但“巴金”却是最常用的,你知道这个笔名的来历吗?今天就和一起来看看巴金笔名的来历吧! 关于“巴金”笔名的由来,至今国内外研究者众说纷纭,许多人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恩波和克鲁泡特金。 克鲁泡特金(1842~1921)是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地理学家和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的理论家、活动家。他流寓英国约30年,潜心于无政府主义理论的研究著述,提出一整套关于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理论。巴金15岁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了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从上海寄给他的。这本书深深震撼了他的灵魂,书里面全是他想说而没法说清楚的话。那雄辩的笔调简直要把15岁的巴金的心烧化了。他把这本小册子放在床头,每夜都拿出来,读了流泪,流过泪又笑。“从《告少年》里我得到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得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幻梦,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灭。”从那开始,巴金即成为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而且终身不渝。 巴金曾经有两次最明显表示过此笔名的来历。 第一次是在1957年9月27日写给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作了注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法国城市名)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第二次是在八十年代接受学者陈思和等人采访时,曾说: 我在法国的沙多-吉里写小说《灭亡》,并没有想到拿它发表,只想自费印刷几百册送给大哥和一些熟人。我找个朋友(按:即当时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索非)帮忙。我不愿用自己的真名,想到一个在法国的留学生,不久前在昂热自杀的巴恩波,就采用了一个“巴”字,以示纪念;“金”是那个学哲学的朋友建议采用的。“巴金”不是我有意取的笔名,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要把自己的一生和文学联系在一起。《灭亡》寄走后,我去巴黎,胡愈之找我为《东方杂志》翻译托洛茨基纪念托尔斯泰的文章,我在译稿(《托尔斯泰论》)上署名“巴金”。后来,这篇后署“巴金”的论文却先发表了(按:该文载于1928年10月《东方杂志》第二下五卷第十九号),最先署“巴金”的小说《灭亡》是1929年才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按:载《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一期)。实际上还是《灭亡》最早用“巴金”这个笔名。

《随想录》读后感

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西方多位作家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他们能够分得很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 《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随想录.真话集》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随想录》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复仇》 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随想录.大镜子》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汉语言文学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梁林歆许明武 摘要:以国内1979至2013年共35年来发表的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学位论文等共2688篇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数量、年度统计、文献分布及所依理论等方面对国内关于奈达研究的历史概况和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并结合统计数据探讨其在中国的接受与融合,力图揭示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奈达翻译接受 一、引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14~2011)是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供职于美国圣经公会翻译部,任执行秘书。奈达著述极丰,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在奈达所著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一书的封底介绍,他单独或合作出版书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张经浩,2005:59)。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受重视程度最高,国内译界对其可谓“家喻户晓”,以至出现“言必称奈达”的“奈达现象”。南开大学刘士聪教授曾这样评价奈达:奈达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是奈达的名字你不可能不知道(林克难,2012:81)。然而,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的接受与影响,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如何更加准确把握“奈达现象”传承流变的过程,厘清奈达翻译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必要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

受进行一番探究,以揭示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中国大量接受西方翻译理论的现象提供分析方法。 二、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据知网检索,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文章是郑南渡刊载于《语言学动态》1979年第2期上的《奈达》(郑南渡,1979:44)。距其代表性著作《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问世已有15年之久。但随后直至1986年以前,国内发表的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文章每年也只有两三篇,至2005年突破百篇,2012年达至374篇,创下历史之最。 笔者于2014年3月20日以“奈达”为主题并含“翻译”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下为各个时期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的研究数量、年度统计、文献分布及所依理论。 (一)研究数量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界对国外翻译理论的引介与吸收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融合了更多的西方翻译理论与思维元素。为便于文献梳理及分析,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79到1999年头21年的平缓期(共发表论文148篇)和从2000到2013年后14年的上升期(共发表论文2540篇)。如图1所示,从论文年度发表数来看,在平缓期内,1980年出现空缺,1979至1986年每年发表的论文也只有两三篇,共计14篇,表

《鸟的天堂》读后感优秀作文

《鸟的天堂》读后感优秀作文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让我们走进了这座鸟儿的乐园。橙子在此整理了《鸟的天堂》读后感优秀作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鸟的天堂》读后感200字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鸟的天堂》。这本书是由巴金爷爷写的,其中的故事很多,由自传体小说与散文构成。在故事中不但有好词佳句,还准确的运用上了,从而体现了写出的情感。一些适当的描写更是被巴金爷爷融入到这本书中,从而体现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每个文章都像是亲身经历过,写得非常真实,文章并不面面俱到,写的有详有略,很有层次感。而且书中还有侧面、动作等描写,更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对了,书中还有一篇我们学过的课文呢!就是《鸟的天堂》。我对这本书很赞! 希望同学们认真读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鸟的天堂》读后感作文 说到榕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你见过独木成林,并且吸引着成千上万只鸟的榕树吗?今天我阅读了巴金爷爷《鸟的天堂》一文,我才真正领悟了这一番美景。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巴金爷爷在1962年,两次去了广州省新会县天马河的著名景观——“鸟的天堂”所发出的感慨。 这里的榕树非常大,而且只有一棵枝叶茂盛,吸引着无数只鸟还引来了无数游客。当我读到:“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就像一

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这段话时,我非常惊讶。这棵榕树不仅大,而且枝叶繁多,是我想不同的是,它的枝上有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又伸进泥土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白了,原来这是它的奇特之处呀!当我读到:“那翠绿颜色……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几句话时,我又想到了这样一个画面:树叶是绿绿的,作者几个人都看着树,连眼珠子都变成绿色的了。我想,这棵树应该很美,不然,怎么会吸引这么多的鸟呢、作者也很想留在这了吧? 鸟有属于自己的天堂?我很惊奇,于是继续读了下去。当我读到:“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时,我就知道什么是天堂了。烟枪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只大鸟从榕树上飞了出来,后来跟了灰的、红的、黄的、大的、小的等,无数只鸟一起玩耍,一起吃东西?欢快地生活着。看来,这儿才是鸟儿们真正的乐园。 鸟的天堂,不仅有榕树,还有许许多多只美丽的鸟,这是因为那里人不许人们去捉鸟,这里才会这么美。我们也应该植树护林,不乱摘花,不乱踩草,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天堂般的世界里。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美的地方,不过我知道,只要我们共同保护环境,世界将处处都是天堂!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巴金鸟的天堂读后感 我看过冰心奶奶写的书,也看见过叶圣陶爷爷写的书,但从没看过巴金爷爷写的书。巴金爷爷写的书真是太好看了,相信看过巴金爷爷写的书的人肯定念念不舍,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