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刘志军

课程改革的深化呼唤着课程评价的发展,为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健康发展,在课程评价领域需要对发展性课程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对发展性课程评价中应确立的基本理念进行分析,为形成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为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依据。

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构建。一方面,它立足于教育实践,建立在对教育现实的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经过人们的头脑加工,体现人们的价值倾向。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将会成为教育行动的思想先导,为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一种形式,代表着未来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发展性课程评价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有着很深的哲学和社会背景。在西方国家,由于科技发展,现代化带来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这种现代化没有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反而带来了人格的分裂和个性的丧失,使人成为片面的人、异化的人。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政治挂帅,强调国家至上、社会至上,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强调整齐划一,从而压抑了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哲学界开始对人的主体性进行深入的探讨;随后,在教育理论界掀起了一股重视人、研究人的热潮。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认为“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对主体性的讨论,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人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可以说,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精神的召唤,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要求课程评价中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使之贯穿在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反映了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例,20世纪初,杜威基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他本人的实用主义的经验观,把儿童的兴趣和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引入课程领域,提出了基于儿童经验的“主动作业”的课程形态。但由于后来进步主义者把它推到了极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并实施的“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以及“设计教学法”等课程改革实验中,把课程完全置于儿童个人兴趣基础之上,因此受到要素主义者和永恒主义者的攻击和批判。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由于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引起的震动,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这一改革的领导者之一布鲁纳从他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出发,强调课程内容应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结构,把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成果及时地反映在学科结构之中,压缩原有的学科内容,充实新的学科知识。由于这一改革主要从学科的结构出发,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生的需要,在实践中常常被教师和学生拒绝使用,而很快导致失败。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人本主义课程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人本主义课程研究者主要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是在学科结构化运动失利之后,在反思课程结构化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他们主要强调在课程开发中以学生为中心,谋求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培养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其主要特点就是强调课程从学生出发,发展学生的内在精神。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本主义课程研究由于受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以及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强调课程应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意识的提升、存在经验的开发和反省批判意识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又一次强化了学生发展在课程研究中的地位,为发展性课程评价定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课程评价本身的发展来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逐步走上前台的。20世纪30年代,课程评价就作为测量手段诞生于美国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研究——“8年研究”之中。在当时的课程实验中,课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课程实验的结果——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此时评价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学生的发展,而在于了解课程的效果,以证明课程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由于当时课程评价刚刚崭露头角,而且评价本身就是在对教育测量扬弃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评价中深

深地打着实证主义的烙印。虽然课程评价近30年的评价对象是学生,但由于在课程评价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更多地把工具理性放在优先地位,对目的理性的重视明显不足。泰勒提出在课程评价中应遵循三个重要准则“客观性、信度、效度”,就是最好的证明。20世纪60年代以后,课程评价得到了迅速发展,虽然在评价中开始出现了一些人文的因素,但在整体上仍强调实证的方法,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仍较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人本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课程评价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评价模式,如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艾斯纳的教育鉴赏、教育批评模式,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以及在此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追求客观性,并试图摒弃评价中的数量特征,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与课程有关的人的观点和看法。由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特殊作用,此时的课程评价在重视学生发展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课程评价模式指导下,人们还开发了许多课程评价的方法,如学生的表现评定、档案袋方法(又称公文包方法)、苏格拉底式评定等。这些方法相对于过去的偏重客观测量的标准化考试来说,弱化了课程评价的甄别功能,强化了发展性功能,使评价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对我们有两方面的要求:

1.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要注意面向学生,把保证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前提。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课程改革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而探索就有可能付出“代价”,发展性课程评价要求通过课程评价来建立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在课程改革的每一阶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评价保障,其自的是把课程改革中的这一“代价”降到最小,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在课程评价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发展性课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把评价的主要对象放在学生身上,因此,在评价时应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具体包括:

①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

②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过程的评价。

③从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

④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⑤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

二、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的理念

促使课程不断改进的评价理念是在课程评价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课程评价产生之初,评价主要是用于对课程结果的判定。被誉为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和“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根据泰勒的解释,此时的课程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改革前后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根据学生行为的变化来确定课程改革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泰勒时期的课程评价只是了解课程的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它对课程本身及与课程相关人员的行为影响甚微。泰勒的这一课程评价思想影响和支配课程评价研究30年之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美国大规模课程改革的推动,课程评价观念也有了相应的变化。1963年,美国课程评价专家克龙巴赫在《通过评价改进教程》一文中明确提出,“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他还把通过评价判定课程结果称为评价的“奴仆职能”。后来斯克利文在《评价方法论》一文中,把评价的两种职能区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在改进,总结性评价重在判定。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许多课程评价模式大都认识到评价对课程的改进作用,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CIPP模式。斯塔弗尔比姆明确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他所提出的CIPP模式正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之上的。他把评价分为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部分,通过各种不同的评价,不断地为课程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促使课程不断地改进和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评价的改进功能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促进课程改进的评价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今天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则是在原来评价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更加重视过程评价。

课程评价产生之初,只是作为课程开发结束后判定该课程优劣的一个步骤,是结果取向。虽然在后来的课程评价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过程评价的意义,但评价者仍被看做是外在于课程研究者对课程进行的评价,课程评价所能发挥的作用受人们对评价者的信任度影响较大。发展性课程评价则是把课程评价渗透于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之中,不仅在制度上保证了课程评价成为课程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评价人员也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全过程之中。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评价人员与课程开发的各类人员进行广泛交流、对话、磋商,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展开研究,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从这个方面看,发展性课程评价又具有行动研究的倾向。

2.关注非预期效应。

发展性课程评价在重视通过过程评价来改进和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强调通过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了解信息,以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这是由于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课程真正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基于这一目的,编制课程计划,并付诸实施,其效果如何,是每个从事课程改革的人员都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推行的关键问题。因此,全面了解课程效果,进行课程改革,也是课程评价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发展性课程评价在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中,并不单纯地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对课程目标以外的非预期效应则给以更大的关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课程效果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课程效果大都是由课程本身形成的。但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课程的运行,进而影响到课程的结果。如教师素质、学生已有水平、学校的软硬件环境,还有参与课程改革人员的各种心理状态等。这些因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都会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它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课程方案的实施。这些非课程因素参与到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与课程本身产生交互影响,产生各种非预期效果。而非预期效果可能会存在于各个方面,有些是外显的,有些则是内隐的。有时候,这些非预期效果可能会对以后课程的运行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常常把较多的精力用在对非预期效果的评价上,强调利用各种手段对各种非预期效果的分析。通过对非预期效果的监控,实现对课程开发质量的保证。

三、面向多元的理念

在过去的课程评价研究和实践中,无论是评价的主体,还是评价标准,抑或是评价方法,大都强调一元化、统一化,对多元化考虑得较少。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受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课程评价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课程评价模式。在这些评价模式中,强调评价应从关心课程方案的所有人的需要出发,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使评价结果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这样,课程评价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变化,即由过去评价只满足一元的价值需要开始向试图满足多元的价值需要发展。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为发展性课程评价面向多元的评价理念提供了基础。

课程评价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出现了多种评价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前,实证化评价方法盛行,这些方法大都把自然科学方法引人课程评价中,强调客观性和价值中立。20世纪70年代以后,强调人文化的课程评价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方法大都是从现象学、文化人类学引入,强调研究者的参与、理解,在评价中更多地融入了评价者的主观感受。二者经过一个时期的激烈争论之后,许多研究者发现,通过争论很难得出哪一类方法更好的结论,关键在于实践中的运用。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学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在我国,虽然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在方法上应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在课程评价实践中,由于定性方法的发展滞后,其运用效果也常常受到怀疑,在课程评价方法选择上主要强调实证化评价方法。发展性课程评价面向多元的理念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追求方法的多元。面对情况各异的课程现象,在选择方法时,应不存偏见地面对众多的评价方法,不能因“量”而废“质”,也不能因“质”而废“量”。这正是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差异和多元精神的体

现。

发展性课程评价面向多元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程评价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话。

由于课程评价作为对课程现象的价值判断,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其价值主体的非中立性,由价值的非中立性必然会导致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形成评价主体多元的格局。这种评价主体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现象最容易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产生评价中的相对主义。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在课程评价中强调多元的同时,需要建立对话机制。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广泛的磋商,在对话中逐步消除分歧,最终形成一个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一元与过去的一元有所不同,在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元是在充分吸纳多元的基础上的一元,而不是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统一。

面向多元理念中的对话还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方法的对话。在选择和使用课程评价方法时,通过评价主体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沟通和融合,消除选用评价方法中的偏见和二元对立倾向,合理选择课程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为开展全面的课程评价服务。

2.开放。

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在过去的课程评价中,由于强调一元价值在评价中的作用,较少吸纳其他价值观点而显得封闭。发展性课程评价即是向多元的开放,也就是说,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方法多元,在多元中寻求平衡,尽可能吸纳各方的观点以求得发展。

开放的另一方面在于,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中价值判断的相对合理性,通过对话所形成的格局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其合理性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在评价活动中还要不断地与评价主体甚至与被评价者进行观点、意见和信息的交流,使评价活动在动态中不断完善。

3.反思。

在开放性的对话之后,发展性课程评价还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不是简单地对前面对话结果的再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在行动中反思,反思的对象也可以说是课程评价行动本身。反思包括对评价活动的全方位的反思,对评价开始的反思,评价者对自己评价的出发点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对评价过程的不断反思,可以使评价者在评价中对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断调整,甚至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可以对评价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有一个清楚的审视,以正确认识课程评价。

从广义上看,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意义也就在于反思,即对课程开发全过程的反思。通过对课程设计及课程方案的反思,实现对课程开发的预评价。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反思,实现对课程开发的动态调控。通过对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实现对课程开发的质量控制。通过对课程开发各阶段的反思评价,为课程改革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提供必要的保障。另外,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课程本身也是一种反思性实践,课程并不是一套需要实施的计划或方案,而是一个行动过程,是在行动与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开发的。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反思过程中,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关系探析

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关系探析 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关系探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性教师评价思想已为人们所熟识,并渐渐地被引入教育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困惑叠出:奖惩性教师评价存在的价值无法否定,而其存在的弊端同样显而易见,对奖惩性教师评价是抛弃?是扬弃?发展性教师评价如何具体的操作,是否要确定具体的操作模式?其实追究起来矛盾源于对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关系的理解。就现有的观点来看,无非两种:一种认为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共存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评价体系是互相融合共生的关系,将两种评价进行整合,利用奖惩机制中积极的激励性因素来拉动教师的发展。笔者认为,由于两种评价体系各具功能,有共性也有差异,应以实践为导向,在强化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来理解和确立二者的关系。一、两种评价体系具有不同的评价理念和特征奖惩性教师评价一般是指一种规定性的、有一定范式的教师评价制度,重点在于发挥评价的甄别、监督功能,通过奖惩的方式为管理者对教师做出聘任、晋级、增薪等决策提供依据。而发展性评价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评价。从以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两种评价体系本质相同,开展教育评价就是要进行价值判断,但目的各异,显然存在着为奖惩和为改进发展的不同目的。正是因其评价目的的差异,表

现出了不同的特征。1.评价指向不同。奖惩性的教师评价面向过去;发展性教师评价面向未来。传统的教师评价考查教师的工作表现,以此来区分优劣,给出评价结论,显然是面向过去,对以往的状况做出价值判断。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强化教师评价的改进、激励功能。了解教师现实水平和工作表现的,目的是为其指明发展方向,发现和改进现存的问题,一切都是为了教师未来的发展,可见其评价指向是面向未来。2.评价关系不同。奖惩性的教师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即使对于评价者由于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既定,进行评价不过是根据所得信息考察达成度,同样较为被动。并且评价的对象表面上是教师,但实际考查的是工作表现,整个评价是围绕工作进行的。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平等关系,双方协商开展评价活动,被评教师可以对评价结论解释、质疑,整个过程是对被评教师的培养教育过程,采取以人为本的评价价值取向,开展评价目中有人,对工作的评价只是检定和分析教师发展状况的手段和材料,评价围绕着如何促动教师发展进行。3.评价标准不同。奖惩性的教师评价标准是统一的、预设的。这一标准的制定总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更多地采用他人和外部评价,其实这也是与评价目的相对应的,由于传统评价更注重鉴别优劣,统一的预设标准便于比较,无论由谁来评价,也不论评价对象是谁,采用的都是一个标准,认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客观评价。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标准是个性化的、动态的,其标准的确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较为适宜,因为如此建立的标准有针对性,符合评价对象的实际。也

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实施

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实施 刘道圣 摘要: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是一种以教师为本,注重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制度。学校在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中,以专业为引领,同时,积极创设自主发展的管理机制,提供研训一体的实践平台,提供充足的网络资源,帮助教师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实施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教育功能和反思功能,有利于形成教师主动发展的机制,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实施策略实践研究 一、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的背景 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是一种以教师为本,注重发展教师个体的评价。它立足于在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以目标引领施以评价,促进发展,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教育功能和反思功能。它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伙伴互动、制度引领,实现自我提升的评价方式。它能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确定个人发展需求(最近发展区),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它能向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能促进教职工的专业化发展。 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根本。建校之初,薄弱的教师队伍成为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虽然可以以名校之势一时凝聚教师,但是我们都知道深入发展教师才是学校创品牌的关键因素。没有好教师,学校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原创力和可持续力。因此,我们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引进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引进之前,我们首先对这制度在学校实施的可能性作了论证。现择其要而述之: 1、名校承办的机制,使教师受到了鼓舞和激励,具有内驱可能。对于教师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外部压力可以使他们达到最低标准,要想达到优秀的水平,还是要靠内部动力。 2、作为专业工作者,教师对其本身的专业具有高度的热情。如果为其工作所必需的条件能得到充分满足的话,在他们中就会爆发出极大的创造力,以改进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提高他们教学、科研的水平。 3、教师如果有目标,获得足够的信息与有用的建议和支持后,会激发主动追求,就有可能达到预期水平。 我们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可以成为现代学校教师专业建设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有效制度。因此,我们根据校情,开展了教师发展性评价行动研究。 2010年我校借助县局督导室有关于《学校教学工作发展性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平台,进行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建设,形成适合我校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展发展性评价研究,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建设。 二、学校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确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学校以目标引领,价值凝聚策略,激发老师积极追求,制定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指标。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行动研究的效果与成败,与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是评价教师发展的内容,是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因此,学校在进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行动研究时,根据学校的实际,以教师发展为本,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校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对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的积极参与程度,重视通过反馈与教

第八章 课程评价

第八章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 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 ●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 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 1.对课程设计的评价 ●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安排、课程实施和课程成果总结等的 评价。 ● 2.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主要是教师钻研和使用课程标准的活动和教师与此相关联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 师实施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是看教师是否以课程标准作为他们教学策略的出发点,教师是否以课程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 3.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自身发展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及其自身发展的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评价的领域包 括认知领域、态度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常以认知领域为主。 ● 4.对课程系统的评价 ●包括评价教师使用课程、评价课程设计、评价学生课程成绩和评价课程体系。 ● 5.对课程评价的评价 ●课程评价本身也可以是评价的对象,也称元评价(meta-evaluation)。元评价是在评价 工作完成之后,为了检讨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借以总结成功经验和纠正评价工作之不足,而对已完成的评价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即对刚完成的评价工作进行再评价。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功能与方法 ●一、课程评价的功能 ● 1.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指的是在设计课程方案前,调查社会及学生的需求,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 依据,并作为拟定教育目标的参考。 ● 2.课程诊断与修订 ●诊断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求课程问题和困难所在,以为课程修订提供建议。 ● 3.课程比较与选择 ●对不同的课程方案,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 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求评估,就可以对课程作出选择。 ● 4.确定目标达成的程度 ●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 其达成目标的程度 ● 5.成效的判断 ●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作出判断。

上海市拓展型课程一等奖科目设计方案

上海市拓展型课程一等奖科目设计方案 《面塑》科目设计民间艺术的奇葩-面塑 四平中学陈凯峰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背景分析 1. 目前,国家和社会大力宣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普及民族民俗知识,作为学校和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根据二期课改“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依据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结构入手,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指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在获得民俗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技能方面的体验,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保持兴趣、充满信心,尽量创造出一个宽松、开放,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选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我校从2005年开设面塑课程,至今已有四年。期间依据教学大纲,教师完成校本教材三篇。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学生,他们中间即有获得国际金奖,也有作品被报刊屡次登载。去年面塑课程被虹口区教育局立为艺术特色项目。 2. 上海面塑已有百年历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地区民间文化。因此被市政府立为非物质保护遗产,现在是国家级的非物质保护遗产。本人母亲被国家指定为此项目第二代代表性的传承人。我在2007年作为代表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杰出传承人奖并被社会上公认为第三代传承人。并在当年和2009年分别随市府领导去法国和土耳其交流和表演中国传统文化面塑。我们期待通过拓

展课程的建设,在青少年中间普及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学情分析 中预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这些特点在我校学生中尤为明显,在学习中已经显现出其负面作用。《面塑》课程的开发,正是针对中预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在制作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养成沉稳、细心、耐心、乐于合作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这些好习惯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日常学习行为当中。同时,面塑课程编排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学生在课上每完成一件作品,就收获一个成功,增加一份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面塑学习,学生不断获得更大的成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并将这份自信带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面塑这门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以及这门民间艺术存在的文化背景、面塑与民俗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各种作品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面塑的基础知识。通过面塑课程的学习体验,能初步掌握材料和工具的特性,并能按照步骤及技法制作出简单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体验,让学生了解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组合与复杂塑形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四届中国企业微课大赛·评审标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四届中国企业微课大赛 评审标准 【基本定义】本次大赛所指“微课”定义为: ?用于企业培训的,以图文、音频、视频及 H5 方式呈现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又称“微课”) ?参赛作品应基于“企业”应用场景,能够指导学员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或解决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作品符合参赛技术标准要求,可通过 PC 和移动端播放(请参照技术标准要求) 【技术规范】 ?图文微课,提交 JPG/PNG/GIF 格式文件,其内容可在 5 分钟左右完成阅读 ?视频微课,采用标清标准,MP4 文件 200M 以内 ?音频微课,提交 MP3 文件,音频时长不超过 30 分钟 ?H5 微课,25P 以内,作品导出格式需与平台匹配,详情请咨询 ?参赛作品需有明确的作者信息和作品名称,命名格式为《作品名称-作者-作者单位》 【评审流程】 ?作品资格审核:所有参赛作品均应符合以下标准 ?作品内容符合参赛范围,主题明确 ?无违法国家法律内容 ?作品、作者信息完整,符合技术标准 ?初赛评作品审: ?由各企业自主制定 ?复赛作品评审: ?各赛区参照“大赛”标准,制定赛区评审标准 ?复赛评审分为大众评审和专家评审两个部分,大众评审意见占比不超过 30% ?各赛区可根据本赛区参赛作品情况,设立区域奖项 ?决赛作品评审: ?复赛优秀作品,入围决赛获奖作品提名 ?决赛作品通过专家评审点评+大众投票产生最终奖项,专家评审权重占 70%,大众评审 30% ?运营奖项评审 ?以企业为单位参加运营奖项评审,设立“最佳组织奖”、“最佳实践奖”和“创新应用奖” ?企业按要求,于决赛开始前,向主办单位提交如下申报材料,参加评审 ◆申报表格(按类别申报) ◆项目报告

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整合之路(最新)

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整合之路 ——绩效考核基础上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1)绩效工资实施背景 2008年12月12日新华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按照管理以县级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1) 最早实施绩效工资的国家是英国,于1710年在部分地区实施,2000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就颁布了《中小学绩效管理》通告;上世纪2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开始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验,2009年3月10日,在奥巴马重审支持以绩效为基础的教师工资制度,受到两党支持。我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与英美绩效工资出台的原因有相似性:一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2)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工资制度的迫切需要;三是依法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的需要;四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举措;五是,进行教师激励,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2)实施的现状 绩效工资正式实施已有四年多时间,教师待遇普遍提高,学校之间的待遇差距基本消除,对优质教师的流动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促进了区域内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3)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绩效工资的地区差异给教师带来的不平衡感及挫折感影响了叫胡思的专业发展;二是个学校管理带来的困扰。由于受大锅饭,论资排辈因素影响,学校部分教师竞争一时单薄,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多干少一样,在实施绩效工资以后,老师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引起部分老师不满,不利于学校凝聚力的建设,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对绩效政策的误解,大多数老师认为就是拿我们自己的钱来考核我们,误认为职务津贴,各类奖励,加班费是从自己奖励性工资中挤出来的,把骨干教师和行政人员推到了教师的对立面,甚至部分教师反对学校参加任何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禁赛、给累评比,这挫伤了老师的专业发展的积极性等等。 引起上述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的绩效考核的机制还不完善,不能在新形势下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考核未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奖惩性教师评价而忽视了发展性教师评价;三是对绩效考核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教职工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四是缺乏管理与监督,缺乏一套完整的、长效的、动态的考核评价制度。(因为我们没有经验。) (3)教师评价的发展轨迹 从国际趋势看,教师评价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为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英、日、美等过国都做出了相应的变革,例如英国从过分注重奖惩性教师评价过渡到发展性教师评价,即评价结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与起点,是为了寻求教师新的发展目标,而不把评价结果作为奖惩教师的依据;美国

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及细则

***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现代教师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教师发展过程为评价对象的现代评价评价方式,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重要渠道。我校为进一步探索教师队伍发展和提高的管理模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遵照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的原则,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和有深度的反思,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帮助教师真正得到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反思、改进发展的功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功能。 二、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规划、教师发展计划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2、自主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挖掘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开拓发展时空,发挥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3、激励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情况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评价方法: ㈠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可采取多种方法。 1、教师可以按照评价内容通过写自我反思的形式来评价。 2、学校可根据评价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的有关表格、数据让教师自我评价; 3、也可通过写教学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总之在自我评价中,学校要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和鼓励,并加强自我评价工作的管理,防止自我评价过程中因过高或过低评价影响工作情绪的不良现象发生。 ㈡学生和家长评价。 采取每学年两次的阳光活动月的形式让学生家长直接参与教师 评价,让家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直接对每位教师的教育工作做出自己的评价,还将家长请进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项目进行勾画,并折算成分数进行评价,同时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的方法还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来收集学生、家长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评价意见。 ㈢同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本教研组中开展参与式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用评价标准衡量被评对象的课堂教学,肯定优点,明确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看法,并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提高教研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同事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把握一个原则,评价必须是以调动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切忌在评价中相互闹矛盾。为了真正做出客观、合理、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应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和名誉挂钩,避免教师间的摩擦或矛盾。 ㈣学校或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研课、学校优质课比赛,及时进时听课评课,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可以用作课堂听课的评价标准。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实践 1. 教师管理指标 准备——教师根据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制定授课计划。 日常事务——为了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完毕日常事务。 纪律——教师清楚地阐明纪律要求,即鼓励积极的行为,制止消极的行为。 学习气氛——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愉快的,安全的、有序的气氛。 2. 教师教学指标 确定目标——教师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 强调进度——教师强调本节课与上节课、下节课之间的进度关系。 联系经验——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运用提问、实践活动等手段,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解内容——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法讲解教学内容。把握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始终把握既定的教学方向。 演示——教师演示各种技能。 监控——教师通过检查,确定学生是否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 调整——教师根据监控的结果,对教学作出调整。 指导实践——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之下,操练新学的技能。 独立实践——教师要求所有学生不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之下,独立操练新学的技能。 结束——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二)教学成果 1. 教师成果指标 授课计划——教师撰写每天的教学计划,确定预期达到的目标。学生档案——教师坚持书面记录学生的进步情况。评等——教师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评等。

2. 学生成绩指标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日常作业、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表明自己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为全面推进初中新课程改革,构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进而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逐步建立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现遵循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依据上级一系列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它将是我校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学生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和教育功能,通过对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科学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能力和谐发展,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每一学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毕业时的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要注重学生在各个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要让学生的发展过程成为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个

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发展 文档

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发展 自新课改以来,学生评价的发展也日益被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重视。究其原因,是为了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形成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特长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 在为期十天的教师培训中,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被专家们频繁提及:王彬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评价》、张娜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及凡勇坤博士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解读》都从不同的侧面对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做了精彩的解读。我在学习中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也令我深受启发。 (一)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长期以来,在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2.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忽视定性的研究。势必会照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到死胡同。3.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过程之外,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发展学生评价有理论上的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它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就是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

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制度 为了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为了能用客观的标准,科学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向着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倡有效教学,大力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管理效能,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二、评价对象 全体在职在岗教师。 三、组织管理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党支部委员为副组长,各处室中层干部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委员的评价领导组。具体领导、组织教师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四、评价目的和原则 1目的:用新的教育观念评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原则;(1)全面性原则,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既要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体差异。(2)发展性原则,必须关注教师发展的要求,将教师的参与、变化和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终身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成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3)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准,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途径多样化,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岗位工作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4)可行性原则,既体现评价目标的共性要求,又考虑到地域环境和学校条件的差异,探索利于教师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 五、评价内容和标准: (一)评价内容: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重点考评价内容工作实绩。 德:是指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的表现。 能:是指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及实际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勤:是指工作态度,勤奋敬业及出缺勤情况。 绩:是指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

唐庄初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唐庄初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进而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逐步建立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现遵循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依据上级一 系列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它将是我校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学生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和教育功能,通过对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科学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能力和谐发展,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每一学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毕业时的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要注重学生在各个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要让学生的发展过程成为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个非学业性的评价。如果只采用分数或等级等量化的东西来对它进行评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只有根据它的过程性、发展性的特点,采用诸如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4.日常表现和标志性发展结合的原则 评价既要看到学生取得的标志性绩效,又要注重学生在日常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课程评估报告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的课程评价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学习策略(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建立在情感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又制约着语言技能的发展。其关系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所以,这就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让评价体现人文性。所以,我们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确立全新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评价的惟一形式,注重对单纯的书面知识考查,重结果、重成绩、重区别与淘汰,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二、建立切合实际的评价目标 以前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主要是从教学效果方面为主。但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实施,因此,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对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 因此,对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应从师生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评价: 第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 1、教学氛围: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大胆尝试、乐于合作。 2、学习兴趣: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3、学习自信心:能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英语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4、情感态度:学生能否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师生情感领域是否融通。 第二、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能不能维持学生的注重和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否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在课堂提问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所提的问题要做到三个有利于: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如:What have you leaned from……?)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拓展型课程有那些特点? ⑴拓展型课程扩大了课程范围,具有广域性。 在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缩短,职业选择的变化周期在缩短的情况下,拓展型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需求。 ⑵拓展型课程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具有选择性。 以往学生学习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无需学生选择,学生也无法选择,而且课程的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给了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修习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认识自我与社会,认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⑶拓展型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层次性。 拓展型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拓展型课程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均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生不学拓展型课程行吗?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

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

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现代教师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教师发展过程为评价对象的现代评价评价方式,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重要渠道。我校为进一步探索教师队伍发展和提高的管理模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和有深度的反思,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帮助教师真正得到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反思、改进发展的功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功能。 二、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规划、教师发展计划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2、自主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挖掘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开拓发展时空,发挥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3、激励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情况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四、评价方法: ㈠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可采取多种方法。1、教师可以按照评价内容通过写自我反思的形式来评价。2、学校可根据评价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的有关表格、数据让教师自我评价;3、也可通过写教学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总之在自我评价中,学校要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和鼓励,并加强自我评价工作的管理,防止自我评价过程中因过高或过低评价影响工作情绪的不良现象发生。 ㈡学生和家长评价。 采取每学年两次的阳光活动月的形式让学生家长直接参与教师教师评价,让家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直接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自己的评价,还将家长请进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

教师发展性考核评价制度学习资料

果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 为促进我校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我校将着力构建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化评估机制,建立和推行科学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一、评价目的 通过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教师在师德、教育、教学及科研等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素质和做出的成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评定,我们的目的是: 1、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2、为了学校领导能够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评价原则 为使我校的评价制度做到科学、合理、民主、公正,使广大教师心悦诚服,扬长避短、知不足然后进,真正起到了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将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重发展轻奖惩原则 3、全员评价与全面评价原则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5、科学性原则 三、评价周期(一学年) 1、评价周期为一学年时间。 2、为了便于管理,评价周期在每年9月份开始 3、当第一个周期完成后,第二个周期将立即继续启动。 四、评价内容 1、师德师风,权重分10分。 2、德育工作,权重分20分。 3、教学常规与教学业绩,权重分50分。 4、教育科研,权重分20分。 五、评价步骤 对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评价分三步: 1、月考评。教师师德师风、德育工作月考评由学校行政和德育处负责,值周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常规及业绩、教育科研月考评由教导处负责,各教研组长参与。 2、学期考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学期考评由教师发展性评价各工作小组负责。 3、学年考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学年考评由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负责。教导处、德育处及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评价工作小组负责提供该项考评的资料、数据等,供领导小组参考评价。 六、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工作小组机构

微课及其质量评价标准

微课及其质量评价标准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微型视频类课程的简称。 微课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某门学科(学问、技术、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等通过实施普查、筛点、设计、讲授(演示)、录制、后期处理、发布等一系列环节而制作的时长短、容量小、直切主题、讲授精炼的视频类课程。 一般意义上的微课主要是以视频形式呈现。微课可以是在线的、可以是离线的,也可以下载到本地使用。就一门学科而言,一系列以知识点、能力点为核心的微课形态可以拼接、组装成为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 不过,技术更为先进、制作更为精良、形态更为多样、互动更为有效的新型电子微课则可以理解为一课电子书。它包括视频部分、音频部分、互动部分、解答部分、评价部分等。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多互动、多层级的电子微课课程体系远非一般意义上单纯微型视频课程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新型微型电子课程结构包括课程标题、课程目标、知识点或知识板块(知识点群)等的讲解视频、答题互动、活动互动、评价互动等多个板块。 微课之基本原则: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实用性、便捷性。 微课之特点:灵活性、互动性、组块化、拼接化。 微课之过程:提出问题或导入、解释问题、解构问题、解答问题、解决问题等。 本文主要讨论微型视频课程的质量标准。 二、微课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点化”

一般而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谱系皆具三大特征,即系统性、完整性、自足性,而构建一门学科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却是无数的点,这些点与点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构成学科知识的网状结构,成为一个自足的、能自圆其说的知识回路。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知识点都是重点,也未必都是难点,更不必都是焦点。因此,对一门学科的精通往往是在重点、难点和焦点中去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脉络,而不是“点”无巨细、不分轻重地笼而统之。只有抓住一门学科的重点、难点与焦点才能更好地吃透一门学科的精髓。 因此,知识谱系中的重点、难点、焦点的筛选就显得格外重要。以下对三大要点做一简论。 重点的知识是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链)中重要的环节或重要的概念,它们可能起到承上启下、见微知著的作用。重点是就其学科知识本体的结构而言的,并不依赖于受众。因此,重点既具客观性,亦具主观性,但更多地偏向客观性。 难点,则说明该知识点在知识的谱系中是难啃的骨头,受众因年龄结构、理解层次、知识准备、学习态度、思维视角等方面可能会形成学习与理解上的困难或障碍,从而构成学习的难点区。难点是就受众的理解水平、层次、视角、文化惯习而言的。理论上来说,就某一学科而言,重点未必是难点,难点亦未必就是重点。重难点是因人们认识问题的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分类。难点虽有其客观性成因,但更偏向主观性,知识点中的难点就其本质而言是受众决定的。 焦点,则可能涉及到两个方面:①从认识论角度看,焦点可能是重点或难点中的要点,即所谓重中之重。②从测试学角度看,焦点可能是本门学科的知识核心。掌握焦点,意味着主体知识点的豁然开朗。因此,焦点是必然的常考、必考点。在某种意义上讲,焦点是一门学科知识点中重、难点的聚焦点,也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集点。 从知识谱系的三大特征与三大要点出发,我们获得以下认识: 1.知识的重点、难点、焦点是一门学科知识谱系解构的关键“物质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