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自我”探索中的“九叶诗派”(一)

现代“文学自我”探索中的“九叶诗派”(一)
现代“文学自我”探索中的“九叶诗派”(一)

现代“文学自我”探索中的“九叶诗派”(一)

【内容提要】在西方,文学自我的生成始终建立在肯定性的主体精神之上,而汉语语境中的文学自我则向来缺乏自足自律的生长土壤,始终默认并遵守着传统价值的运作法则。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九叶派”诗人们则在西方审美自律的远景影响下,消解了中国新诗主流阵营中僵硬的历史决定论,将正常生活中的历史经验深化为个人化语言的美学经验,有效地表达了对意识形态化自我的抗争,也保留了文学自我中的集体意识为有效的客观对应物。【摘要题】思潮与流派

【关键词】九叶诗派/文学自我/历史意识

【正文】

中国现代诗的尝试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引进西方现代诗潮的结果,由于旧体诗在现代语境中成为不合法的存在,因此现代诗必须直面各个层面、不同阶段的现代性问题。现代诗的作者们将不同的现代性原则(如民族主义、审美现代性等)投射到文本的表面,形成了各种现代诗理念的竞争。中国新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遇到了以《中国新诗》和《诗创造》两本杂志为阵地的一批年轻诗人(后来其骨干成员被称为“九叶派”)的全新“现代主义”诗观,在新诗如何保持本体审美性的同时,不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指称,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本文拟讨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塑造的“文学自我”——向着审美自律生成的自我意识——如何受到中国历史语境的压力而变形,以及九叶派诗人在双重压力——与文学发达国家的“接轨”的要求和中国本土的历史要求——之下如何进行表意方式的选择。

一、理想模式的构造:“自我”理念的中西差异

在西方,文学作为审美独立主体对于作家创作主体作为文本的“诗”与作为表象事实的“历史”之间针锋相对的关系,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确立,他在《诗学》中将历史学家贬抑为对“已经发生的事”的模仿者,而称颂诗人筹谋的是某种可能给予的普遍真实,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注: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5页。)。至18、19世纪,欧洲诗人为了对抗以城市生活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理性主义的世界扩张,发展了一种反启蒙的浪漫主义立场,浪漫主义诗人诉诸肇始于民族感性传统的神秘主义传统(尤以德国浪漫主义为最),将感性自我的生活进行本体化的超验处理,使之上升到“想象力”的绝对高度。这种想象力的实质是将主体精神从经验的、散文的历史世界中脱离出来,依照诗的绝对原则来构建世界图景,这使“自我显现”成为绝对可靠的本体意识。

这一诗学想象层面上的“自我”的独立存在依据导致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发生,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规定了现代性的“我”的认识论前提,即只有依靠绝对的、主体性的“我思”作为本体,成为与一般的经验现象区别的自我存在。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则为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在哲学逻辑方面作了最充分的论证。康德指出,快适或善的愉悦是与利害相联系着的,与此相反,审美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是无目的而又合乎目的性的,它通过审美愉悦发现自己是自由的,因而它不是宗教、道德或认知的工具,它自身即是目的,这构成了西方文学审美现代性过程的认识论基础。至19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总体社会的分化使个体写作急需退出经验世界,现代主义者将文本本身视为一个中介性的客观对应物,以此抵抗布尔乔亚工具理性的侵袭,于是浪漫主义的特殊感性的“自我”便转化为抽象形式结构的“文学自我”——“在资产阶级艺术中,对资产阶级自我认识的展现出现在一个位于生活实践之外的领域。在日常生活中被限制为部分功能(手段与目的的活动)的公民,这时能够在艺术中被发展为‘人类’了。在这里,人们可以展现自己丰富的天才,尽管这是以该领域与生活实践严格分开为先决条件的,从这方面看,艺术与生活实践的脱离成为资产阶级艺术自律的决定性特征。”(注: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9—120页。)就像约瑟夫·弗兰克评论艾略特的想象模式:“历史的想象转化为神话的想象——一种时间已不存在的想象。”(注:引自Eysteinsson,Astredur.,TheConceptofModernism,CornellUniversityPress,p.204.)西方现代主

义的“文学自我”试图超越感性自我的含混迷茫,它不是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来感知世界,而是以文本主体的超越精神获得与一体化的现实相对峙的个别性。

而汉语传统语境中的“我”或者“个人”从来就缺少西方式的自我规定,安敏成曾断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作者如何高超地使用(他或她的)技巧,私人主体的影响微乎其微;诗歌更应该被看作是能够被分享、被公共化的情感激流的透明载体。作为一种普遍的、可交流的人类感情(而非私人激情)的表达。”(注: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在五四时期对于现代的“我”的专注中,很少有对艺术自主性所反映出来的真理性内容的关心。所谓现代的、具有个性的“我”在文学中的披露,往往体现为抵抗既成的政治、经济等压抑力量的盾牌。譬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文学对于建立新文学发出的口号均以对比方式出现:“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6号(1917年2月1日)。)在这里,文学对自我声音进行书写的目的是在促成某种公共的文化、社会价值的转变。我们看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自我”或者“个性”的归依之地究竟在何处,经历了不断的阐释过程:从徐志摩式的主情主义到郭沫若式的自我爆发到王独清式的“世纪病”以至何其芳、郭沫若“转向”之后对自我意识的湮灭。所有的这些“自我”都同样证明了当东西方发生面对面的文明遭遇之时,传统的自我意识始终不能成熟到拥有一个自足自律的基础空间,其在文学上的构造因受到社会现代性的挤压,总是象征性地被转化为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建构力量,每当这个现代性国家出现新的方向时,“自我”作为一种语言策略的表达就会应时而变,甚至最后达到自我消灭(融入“大我”)亦在所不惜。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中国新诗人对于外国作家的追摹往往采取一种随机的、任意的态度,像郭沫若崇拜的诗人就包括雪莱、惠特曼和歌德,而他仿佛从未想过这几个作家彼此创作个性之间的巨大差异。鲁迅在其杂文中讽刺那个时代的文学论争是:“尽先输入名词,而不介绍这名词的涵义”(注:鲁迅:《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便是说明语言主体内涵的匮乏。除了周作人等少数头脑缜密的作家之外,很少有作家对超越性的“文学自我”与日常化的“人格自我”之间的差别作出学理上的讨论。

以上的概括固然简洁,但它付出的代价是以绝对的西方理论预设来笼罩复杂多变中国现代化历程。我们要承认这一做法并不公平。即使在西方,纯粹超越意义上的“文学自我”也并未获得过完全的胜利,它只是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理想模式”,行动者作为实践目标努力趋近的一种逻辑假设。就历史层面而言,现代中国的文学实践只可能基于其本土资源以及独特的历史际遇方能展开,因而呈现出来的具体的审美现代性的情境以及经验内容也必然与逻辑层面的西方审美意识大不相同。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我们就可以不局限于“文学自我”在西方语义上的规范定义,而得以对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流变进行探索。

二、寻找历史变革的负载主体

在中国“五四”一代的作家那里,“自我”的定义总是蕴涵了对公共集体价值的关注,即使是创造社浪漫主义式的自我表现也希图以某种方式推动广泛的民族复兴,像郭沫若的《女神》赞颂的就不只是个体的涅槃,也是中华民族的再生;而郁达夫的《沉沦》中,个人的羞耻也只有民族未来的强盛才能治愈。“自我”的解放意味着从旧的、麻木的社会结构中释放出来,这一存在与个体和传统背景之间紧张关系之上的自我概念实际上与启蒙现代性的历史意识相关联。历史意识意义上的现代性表现为一种与传统判然有别的时间意识,这一新的认识论塑造出了“五四”一代要担当历史变革的负载主体的“英雄自我”,将个人英雄般的精神和正在上扬的历史力量相结合,当“自我”从“旧时代”的黑暗中脱离,投身于全新民族国家的建立时,“自我”首先被当成即将来临的社会革命的先驱。

对于这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成为中国总体历史变革的承担者的命运,我们可以从中国“市民公共领域”之不得建立解释其社会根源。哈贝马斯认为古典的“代表型公共领域”和狭小阴暗的“私人领域”之间应有一个缓冲区域的制衡,而这个区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公共领域”,市民公共领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建立起了一块“文学公共领域”(咖啡馆、沙龙和文学团体),文学公共领域作为一种文化机制执行了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可以启蒙公众,另一方面在批评的过程中培养了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市民阶层。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不能仅仅作为现代社会变迁的一种工具,它自身就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起到了缓冲“代表型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尖锐对立的巨大作用,“通过阅读小说,也培养了公众;而公众在早期咖啡馆、沙龙、宴会等机制中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报纸杂志及其职业批评等中介机制使公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组成了以文学讨论为主的公共领域,通过文学讨论,源自私人的主体性对自身有了清楚的认识。”(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而中国由于本土很难出现与现代西方的市民社会类型相似的社会构造,要完成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转换就需要新兴知识分子对社会成员重新加以组织,知识分子应该突破自怨自艾的私人领域,深入到城市街头和农村作广泛的政治动员,教育社会成员应该为一个新的、现代的“共和国”(民族国家)的建立而组织起来。而“组织”却需要强势的价值理念支撑,这样,“文学”即成为社会启蒙运动的趁手工具,而某种历史中的意识形态在逻辑上就可能被赋予进步性。(注:参看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94—397页。刘小枫认为,欧美政党的出现以工业社会的新阶级分化为前提,群众社会先行形成,促成政党政治,在中国情况则不一样:在政党出现和政党政治形成之时,群众社会并未形成,所以中国的群众社会“是由知识人群体组织的政党动员、组织而结集起来的”。)

漂泊无依的自我转化为历史变革的负载主体,这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内在紧张感,在此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何其芳、郭沫若等前浪漫主义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意识形态的突然转向。他们倾向于服从独断的价值理念,把浪漫美景寄托在一种新的历史阐释观点上,文本在他们那里只是起杠杆的作用,帮助他们再现某种“进步性”的价值理念,达到社会变革的迫切需要。这使得“文学的革命”蜕变为“革命的文学”。

可以说,对在现代中国完成历史变革的负载主体的寻找,便是中国知识分子现代“自我”的寻找。先在价值理性的存在价值恰当地说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人格形成时与民族国家需求的互动关系。无论如何,依靠强力价值理念的文化同一性符号,整合各种依附于传统的、自发的、本能的自我意识并使之意识形态化远非理想的策略,没有中间层的市民公共领域的缓冲,由外在的民族国家意识直接掌控民众心理,这仍然会堕入“代表型公共领域”的言说方式。

意识形态化后的价值理念的最大益处,就是把传统的“自我”向着蕴涵了民族、民主观念的现代价值生成,这一现代性方案最终获胜完成了19世纪以来西方民族国家观念西渐本土后的最重要的阐释和创造性转化。但是,现代性在哪里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艺术自主性的诉求在中国并非毫无回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因为阶级压迫与反压迫形成的国内紧张形势暂时让位于外来的军事压力,反而使得作为后方的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荣膺“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精神文化状态为之一缓,“战争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整个社会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阅历、经验与思想的巨大变动,虽然给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带来的是一场空前的劫难,但是对于要求通过多方面的、自由的探险和尝试来丰富、发展新文学的愿望来说,提供的却未尝不是一次有利的机会。”(注: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而此期在《中国新诗》和《诗创造》两本杂志发表诗歌的现代诗人(九叶派)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抵抗,恰恰既回应了世界范围内对美学自指的吁求,同时又并不堕入任何回避困境中的历史现实的任何形式上的安慰。他们以自己带有现代主义色

彩的美学认知方式加入了中国“现代性”的实践,在实质上与“五四”的历史变革意识作了一番深入的对话,探询了“自我”在主体构建时的另外出路。也正是通过他们的美学创造力,改变了我们对“自我意识”、“形式自律”等西方现代主义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考试卷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家中,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 A.郁达夫 B.叶绍钧 C.赵树理 D.吴组缃 2.下列人物形象中,属于小说《子夜》的是() A.兰花 B.沙子龙 C.赵伯韬 D.赵玉林 3.下列小说中,深刻地说明了“在黑暗的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的作品是() A.《小城三月》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围城》 D.《伤逝》 4.下列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小说作品是() A.《华威先生》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小二黑结婚》 D.《断魂枪》 的是() 5.下列关于小说《荷花淀》的叙述,错误 .. A.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 B.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 C.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D.语言华丽、具有深刻的寓意 6.下列属于诗歌《凤凰涅槃》的主要思想资源之一的是() A.唯物主义 B.泛神论 C.民族主义 D.现实主义 诗歌《死水》的特征的是() 7.下列不属于 ... A.音乐美 B.建筑美 C.悲剧美 D.绘画美 8.下列对诗歌《再别康桥》所抒发的情感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A.抒发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B.抒发了诗人对林徽因的无限思念之情 C.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强烈的不满情绪 D.表达了诗人强烈地希望在康河的柔波里作一条水草的愿望 9.下列对《断章》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A.情感浓烈 B.格律严整 C.表露直白 D.哲理深邃 10.下列诗歌作品中,采用了以人拟物的表现手法的是()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刘卫征 学号:1012425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 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 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 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2017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处叙写潘先生赞颂军阀这一细节所反映的是【】 A.小市民苟且偷安的心理 B.普通民众淳朴宽厚的秉性 C.小市民爱憎分明的立场 D.普通人坚韧顽强的生存力 A 解析:潘先生形象分析 (1)性格:刻画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 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 对其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 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 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2)形象意义: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

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 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2.小说《小城三月》中故事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一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D.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述交织 B 3.小说《铸剑》叙事的核心线索是 A.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 B.眉间尺为黑衣人复仇 C.眉间尺为父亲复仇 D.黑衣人为王复仇 C 4.最能体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诗篇是 A.《天狗》 B.《凤凰涅槃》 C.《天上的街市》 D.《静夜》 B 5.下列选项,出自诗歌《死水》的一组意象是 A.烂铁破铜铁罐 B.桃花菊花青荐 C.青蛙花蚊苍蝇 D.珍珠泥土青蛙 A 浙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第1页(共7页)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 ?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 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 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 绵衔接顺畅成文。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 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 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1938—1948) 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 1937年7-29,北平沦陷, 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 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 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教师中的诗人 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 外文系:卞之琳,冯至 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 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 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 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 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 联大的文学社团: 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 文聚社. 联大的学生诗人 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 历史系的唐祈 外语系的袁可嘉 《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 《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

一、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

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一、填空 1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2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灵泉洞》。 3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一只马蜂》,《压迫》。 4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子夜》,《蚀》,《林家铺子》。 5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品《家》、《春》《秋》。6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三、人物形象 1、《祝福》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鲁迅? 小说中的“我”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述者,是经过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不能看作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鲁迅正是通过“我”来表现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的。 “我”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并富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憎恶旧社会,同情被压迫者,这是“我”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我”的性格中也流露了某些软弱无力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说明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已意识到吃人的旧社会非推翻不可,却还没有明确找到推翻它的力量和道路。 2、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杀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作家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3、侍萍 侍萍是《雷雨》中的一个人物。她是旧社会的下层妇女。她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在她一生的遭遇中,集中表现了下层妇女所受的深重苦难。周朴园对她始乱终弃,她投河自尽遇救。三十年来她顽强挣扎生存,嫁给了周家的下人鲁贵生了女儿四凤。她的心愿是女儿决不能重蹈自己的路。当重新遇周朴园后,有骨气的撕碎周朴园想赎罪的五千元支票,决定立即带四凤走。当她知道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决定让他们走,走的愈远愈好,并且永远不要回来。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命运。侍萍身上集中了很多不幸,但她从来不想这些不幸的根

古代文学-江西诗派

3、江西诗派的形成、涵义及影响。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

穆旦与九叶诗派

穆旦与九叶诗派"专题学习重点与难点答疑" 问:能向我们介绍介绍穆旦本人的情况吗? 答:教材中说,我们希望通过对穆旦诗歌的解读,增加我们对现代主义诗歌基本表现手法的了解。但教材中并没有关于穆旦生平的介绍,在专科教材中也很少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多用一些篇幅进行介绍。 穆旦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生于天津,比曹禺小8岁,1977年1月26日在天津病逝,终年59岁。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1940年(22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年2月(24岁),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5月到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1945年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这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7年5月,自印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他的这三部诗集均很快在香港再版。在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了20余首"抗战诗录"不同于卞之琳这时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写抗战的"十四行诗"《慰劳信集》,而是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1939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这时,他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 1948年8月(30岁)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这期间,闻一多于1948年编造的《现代诗钞》选入了他的四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1952年纽约出版的英文《世界诗选(公元前2600-公元1950)》选入了他的两首作品。 1952年底携妻子周与良一同回国,1953年5月,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4年,因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列为"审查对象",1957年在《诗刊》上发表他回国的第一首诗《葬歌》。1958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九九家争鸣记》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降职降薪,甚至逐出课堂,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监督劳动。"文革"中,又因他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判定为"历史反革命",被抄家,他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他和他的家人都遭到批斗。在这期间,他虽然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一直坚持诗歌翻译,用他的本名"查良铮"和笔名"梁真"出版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朗费罗、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十余种,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2020年4月浙江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10004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语出鲁迅小说《_________》。 2.《断魂枪》刻画了老拳师_________形象。 3.在《菉竹山房》中,作者竭力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的情节是_________。 4.废名的《桃园》塑造了一个对美的渴望与追求的十三岁小姑娘_________。 5.“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的诗是《_________》。 6.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_________化的诗人。 7.叶圣陶对《雨巷》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 8.《鹰之歌》中女友说:“鹰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_________”。 9.《蛇与塔》中说,“祭塔”是中国老百姓“_________的观念所产生的创作”。 10.《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出现的屈原的抒情独白《_________》,是光明的颂歌,也是声讨黑暗的战斗檄文。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鲁迅笔下的未庄出自( ) A.《祝福》B.《孔乙己》 C.《阿Q正传》D.《伤逝》 12.《李有才板话》是_________的作品。( ) A.叶圣陶B.路翎 C.沈从文D.赵树理 13.华威先生在演讲中屡屡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指的是( ) A.国民党蒋介石B.中国共产党 C.抗日群众团体D.华威先生的领导 1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1.北宋后期 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 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 “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特色

九叶诗派读后感 阅读赏析

开拓的现代主义——论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 “现代派”诗人多专注个人内心世界,而疏忽了对现实世界,社会大众问题的聚焦。九叶诗派摆脱了这一弊病,他们的诗歌更多的反映现实的苦难,人的价值以及哲学式的反思与探寻。 唐祈的《女犯监狱》:“阴暗监狱的女犯们,没有一点别的声响,铁窗漏下几缕冰凉的月光;她们都在长久地注视。”辛迪的《风景》:“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反映了女犯和兵士的苦难生活,青年诗人了解了许多世界上的苦难,而比苦难更绝望的,是他们无法改变这一切。但可喜的是,他们并没有逃避,将自己埋进虚妄,他们仍然坚强地注视着,悲愤与无力化作笔下的文字,从西方、从往圣那里汲取的营养浇灌出了不朽的诗篇。 而在穆旦的诗歌中,则更多的透露着哲学式的追问与反思。 《诗八首》是穆旦即将赴缅参加远征军时所作的组诗,是离开故土,与恋人分别的爱情哀歌。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诗句中充斥的浪漫主义气息,23、24岁的年纪,正是青年满腔热血又朝气蓬勃的年纪。他的诗中有甜蜜冲动的爱情,“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也有即将奔赴远方的不安,“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有与恋人分离的无奈与绝望,“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虽然远方未可知,虽然身旁有羁绊,但他依旧决绝地选择了从军,并可见地预感到未来自己将与恋人成为陌路。 《诗八首》是一组完整的组诗,不能分离拆解,诗歌遵循着从初恋到热恋,再发展到彷徨,最后归为平静的过程,大概每一段爱情都能从中寻找到共鸣,这即是它的魅力所在,虽然仍有青涩,但其对爱情的描写真实而又细致入微,是对爱情的崇高礼赞。 杭约赫的《最初的蜜——写给在狱中的M》则表现了青年人的血气以及奉献精神。“脚下的路,路,我也爱。记得有人说过,不用担心到达,重要的是走哪条路。” 不在乎结果,只管一往无前,青年人的担当即是如此,“而你的初生的牛犊,凭幻想的翅膀,去冲破,世俗平庸的罗网。”青年人最迷人的地方也在于此,就算有畏惧,就算有迷茫,但是却从来不会退却。“呵呵,你热爱那路,现在你的路,在我们的脚上,生命的意义,为了征服它,你已尝到最初的蜜。”为了征服生命,无数人前仆后继的走上那条路,他们并不孤独,他们都是行人。 这首诗写于1948年,处于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正如他诗中所说,“为迎接朝阳准备着”,对个人的关怀向对时代的关注,对民族的忧患,这在现代主义诗歌中是具有开拓性的。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u试卷(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1分) A: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是()(1分) A: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B: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东北女作家 C:20世纪40年代任职于重庆某银行的女职员 D: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三间大学的女教师 3、散文《鹰之歌》表达对女友的怀念之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1分) A:反讽 B:对比 C:象征 D:排比 4、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1分)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5、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作品是()(1分) A:《北京人》 B:《升官图》 C:《上海屋檐下》 D:《白毛女》 6、小说《桃园》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分) A:视角灵活多变 B:故事结构环环紧扣 C:明暗线索交织 D:散文化和诗化 7、下列表述中,对诗歌《纤夫》中“纤夫”形象理解正确的是()(1分) A:讥讽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B:传达了人生悲凉的生命体验 C: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 D:象征着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8、话剧《南归》精心选取的“桃花落了满地”的舞台背景是()(1分) A:华北农家小院 B:江南农家小院 C:天津周公馆 D:上海公寓 9、报告文学《包身工》着重刻画的三个被殴打、被侮辱的人物形象是()(1分) A: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B:芦柴棒、拿莫温和荡管 C:芦柴棒、拿莫温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D:拿莫温、荡管和小福子 10、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女作家陈敬容、郑敏是()(1分) A:七月派诗人 B:九叶派诗人 C:新月派诗人 D:现代派诗人 1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1分)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 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 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 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 12、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引用并做了辩证分析的观点是()(1分) A: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 B:郁达夫把小说当作作家自叙传的主张 C:林语堂生活艺术化的主张 D: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13、小说《金锁记》用以引出全篇,贯穿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色调的意象是()(1分) A:枷锁 B:月亮 C:死水 D:风雪 14、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游历的两个景点是()(1分) A:金燕村、雷峰塔 B:前庄、后庄 C:桐君山、严陵台 D:白洋淀、荷花淀 15、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分) A:20世纪10年代的张勋复辟 B: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

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 学作品选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春末闲谈》中用作喻体来揭露反动统治者的麻痹术的动物是() A.蜘蛛 B.青虫 C.螟蛉 D.细腰蜂 2.下列属何其芳创作的作品集是() A.《画梦录》、《翦拂集》 B.《夜歌》、《画梦录》 C.《泥土的歌》、《画梦录》 D.《雅舍小品》、《预言》 3.在鲁迅小说《铸剑》中,与国王有杀父之仇的人物是() A.宴之敖 B.眉间尺 C.王后 D.黑色人 4.塑造了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家是() A.丁玲 B.张爱玲 C.丽尼 D.冰心 5.下列作品中,属于自传体小说的是()

A.《祝福》 B.《呼兰河传》 C.《围城》 D.《边城》 6.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行文线索是() A.天气变化 B.作者的想象 C.桨声灯影 D.作者的情绪 7.著名的抒情独白《雷电颂》出自() A.曹禺剧作《雷雨》 B.郭沫若剧作《屈原》 C.曹禺剧作《日出》 D.郭沫若剧作《虎符》 8.“努力!努力!/努力望上跑!”出自诗篇() A.《发现》 B.《天上的市街》 C.《山》 D.《上山》 9.散文《白马湖之冬》写白马湖的冬天,着眼于它的() A.雪 B.宁静 C.风 D.恐怖 10.下列反复抒写“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作品是() A.《一种云》 B.《雨前》 C.《风景谈》 D.《鹰之歌》 11.戴望舒的抒情诗《雨巷》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象征 D.拟人 12.“五四”时期小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A.徐志摩 B.冰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