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熟度

管理成熟度
管理成熟度

企业利器:管理成熟度

大约一年前,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如何恰当地予以分类,以便我们的管理者能够很快把握住本企业的弱势,不断强化优势?直至2001年10月前后,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才稍具雏形,我姑且定义为:管理成熟度。引发我这种思维的源于一段时间的客户回访。在我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的企业中有不乏世界五百强的HITACHI、TOSHIBA、SONY、ABB、Schering-Plough等,也不乏艾宇电气、旭发机械之类仅有几十名员工的民企。在每半年一次的客户回访中,我发现80%的客户的管理水平较半年前有着程度不同的退步,仅有15%左右的企业依然维护或提升了半年前的管理状态!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知名企业,由此经过一番统计分析,脑海中“管理成熟度”的概念终于越见清晰明朗化。

在我思索的“管理成熟度”中,我把所有的企业都划分成了五个等级,见下图:

管理成熟度示意图

混乱级的管理特征:

㈠、老板整天忙着做生意,所以管理上老是顾此失彼;

㈡、管理上好像有分工,又好像没有完全授权,所以领导没有交待,员工就只能发呆,老板不在家,全厂就像放假;

㈢、经营活动的核焦点是销售,所以会把钱花来搞门面,把资源用在摆场面,宝贵的资源因此而损耗!

㈣、总是觉得别人的客户怎么都那么乖?别人的产品怎么都有人要?别人的员工怎么都那么好?我们怎么就这么糟糕?没办法,只好努力再找

能人!资源因而再次严重损耗!

㈤、企业的成功赌的是经营者超人般的胆识、魄力和运气,靠的是经营者非凡的体力和耐力。

反应级的管理特征:

㈠、管理者只认结果不管过程,习惯被动等待问题出现时再凭经验作出反应,而问题出现时,通常只会追究责任,而不追查原因。

㈡、管理上已有分工但无法协作(各自为政),已有授权但主管承担不了责任。

㈢、产品质量说得好听,但是做出来的产品却大相径庭。

㈣、订单交货期拍了胸脯保证,所以交货时常常要海运变空运。

㈤、管理上已经有了一些规定,但是对结果做确认和纠正的权宜措施多(例如:检验和惩罚措施),对原因做预防的措施少,所以治标的规定多,

治本的规定少。

㈥、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让问题不发生,所以紧急事件频传,救火能力成为考核干部的标准,救火救上了瘾,哪有时间寻找失火的原因,份内

的工作都做不完,哪能有时间考虑什么工作使命。

㈦、肯负责的干部和有经验的技术骨干是反应级企业成功的唯一凭借。

过程控制级的管理特征:

㈠、管理者已经明白与其被动等待结果的出现,倒不如主动控制过程中的变数以保证期望结果的出现。

㈡、由于管理者开始关注“过程”,所以会努力去分析和控制这些过程,因此已经有能力分析这些过程,而且对过程中可能影响结果的关键多数

的控制手段也已形成,过程控制的控制点也一直向更前沿的根源(原

因)挺进。

㈢、为了保证这些过程规定的落实运行,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因为人人都知道过程控制的意义和精神,所以在繁重的压力下,仍然坚守规定。

㈣、由于过程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因此事前就能预估结果,纵有偏差也在意料之中。

㈤、企业成功的凭借是有远见和勇于领导变革的管理骨干,因为成功的关键在于避免和排除会损耗资源的垃圾流程。

系统优化级的管理特征:

㈠、全员都在热情参与过程的持续优化,垃圾流程及管理障碍多数已被排除,精练简洁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的管理经验能够快速克隆,所以经营

业绩开始飞跃成长。

㈡、系统化的管理思维渐趋成熟,人人都理解自己的工作将对别人造成何种影响,也都理解前人种树(按规定作业),后人乘凉(避免返工)的

道理(有系统观念)。

㈢、过程控制的规定一直朝着简洁、快速、有效的方向变革,且人人参与变革,也乐于接受变革。

㈣、每个关键过程都有业绩目标,且一直有系统地采集数据以优化过程。

㈤、组织的成功来自于全体员工,已开始向不良率1PPM挑战。

卓越级的管理特征:

㈠、管理上已开始以6σ的水平要求自己,经营业绩和竞争实力在同行业中占领先地位。

㈡、对环境的变化(新需求、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有着灵活敏锐的嗅觉,而且最大力度地保持变革。

㈢、为了持续保持灵活变革的能力,全员的快速学习与内部知识有一套完善的共享机制。

㈣、持续改善的范围,由内部扩大到外部,与协力伙伴共同追求卓越。

透过上面的简述,不难发现以往我们很多人的管理概念都有些或多或少的偏差,很多人都认为企业的规章制度非常重要,殊不知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被彻底的执行,企业还是只能停留在混乱级。很多管理者都热衷于参观同业,学习同业。殊不知盲目模仿只会让企业的问题越陷越深!譬如我们都获得一套GE(通用电气)的管理文件,是不是我们都会像GE一样成为全球最受人尊敬的企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任何管理的革新都是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如果自我的定位都不清晰或错误,又怎能奢望成功呢?一个混乱级的企业怎么可能一下子跃升到卓越级呢?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言,那些管理退步的80%企业,反思的是制度不行,希望借助于专业顾问修订更新、更先进的制度,却不知他们的制度与管理和先进的15%企业是相差无几的,不一样的只是别人彻底执行,并据事实不断加以改进,而自己只是逐渐让制度流于形式,那么又怎能不退步呢?

事实上,经过管理成熟度的思考后,我不仅发现了改善企业体质的真正利器,同时也发现了改善部门体质的真正利器!因为管理成熟度的概念同样可以用来分析部门,给部门管理能力清晰定级,从而加以改进。那么如何利用管理成熟度分析企业与部门的优劣项目?包括如何利用管理成熟度协助企业与部门循序渐进,终达巅峰呢?以后,有机会,我再撰文说明。

技术成熟度

技术成熟度 目录 [隐藏]?1 什么是技术成熟度 ?2 技术成熟度的起源 ?3 技术成熟度在国外的应用[1]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技术成熟度 技术成熟度是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配套资源、技术生命周期等方面所具有的产业化实用程度。 技术成熟度的起源 技术成熟度,其概念源于2O世纪7O年代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O世纪9O年代趋于成熟,是指技术相对于某个具体系统或项目而言所处的发展状态,反映了技术对于项目预期目标的满足程度。技术成熟度评价,是确定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并对其成熟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一套系统化标准、方法和工具。[1] 起初技术成熟度分为7级,199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起草并发布《TRL白皮书》,将其改为9个等级。2002年被美国国防部纳入武器采办条例中,并在2005年正式确定为九个等级:①基本原理被发现和阐述;②形成技术概念或应用方案阶段;③应用分析与实验室研究,关键功能实验室验证阶段;④实验室原理样机组件或实验板在实验环境中验证;⑤完整的实验室样机,组件或实验板在相关环境中验证;⑥模拟环境下的系统演示;⑦真实环境下的系统演示;⑧定型试验;⑨运行与评估。技术成熟度的九个等级中涉及科学与技术知识成果、实验、模拟与工程化、产品化等问题,一般认为第五个等级以后的成果具备一定的实用性,适合于进一步开发应用与转化,但产品化之后的市场化与产业化问题在技术成熟度等级中并不涉及。 技术成熟度在国外的应用[1] 1.应用技术成熟度对重大项目转阶段审查 NASA非常重视在重大航天项目中开展TRL评价。在工程的初步设计评审阶段,NASA就开始对关键技术进行TRL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最佳实践的成熟度等级进行对比,从而减少工程的技术风险。2005年,美国国会立法要求NASA进入重大系统开发合同的技术应达到TRL6级。美国国防部强调只有成熟的技术才能应用于正式采办中,美军各军兵种目前已普遍将TRL应用于具体采办工作中。依据国防部采办文件DoDI5000.02指示、2011版《国防部技术成熟度评价指南》和2013版《国防采办指南》,TRL评价要求进一步被规范:里程碑A(进入技术开发阶段)之前达到TRL4级(建议性要求);里程碑B(进入工程与制造开发阶段)之前达到TRL6级(建议性要求,此前为强制性要求);里程碑C(进入生产与部署阶段)之前达到TRL7级(强制性要求)。 2.应用技术成熟度对国防项目进行评价 美国审计署(GAO)每年向国会报告重大国防项目的进展情况,技术成熟度是评价国防项目的三个准则之一。自2003年开始,GAO将技术成熟度评价作为重要的审计工具。通过技术成熟度的审查,发现那些技术成熟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典型的例子是联合打击战斗机(JSF)项目,该项目于1996年开始启动并进入方案探索与关键技术开发阶段,原计划2001年转入工程研制与制造阶段。GA0在2000年通过TRL分析,提出八

如何评估流程管理的现状(原创)

如何评估流程管理的现状(原创) 首先,在开展流程现状评估工作之前,应当首先明白流程现状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流程管理现状评估工作?其目的应当是,了解企业流程管理工作现在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应当向什么方向发展,下一步应当开展什么工作?基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在对众多流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流程管理专家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流程管理体系评估虽然企业中的流程实在各个业务领域中进行具体的流转也操作,同时流程的责任人也是这条流程中的具体操作和执行人员,但是企业中仍然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对企业中的全部流程进行归口统管,包括流程如何进行规范的描述,同时监督流程“建立、发布、优化、变更”的全过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对公司流程管理体系构建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流程管理基础工作的开展情况,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流程描述的规范在流程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一项就是将流程用各种符号进行描述,这样能够将无形流程转变为有形的、可复用传播的文本资料。这些用于描述流程的符号和模板应当得到恰当的设计和统一的管理,保证流程被正确的、易于理解的描述,并且在企业中不应当存在多种版本不同的描述方式; (2)。流程管理业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流程管理工作中,应当了解企业各层级、各专业领域的流程情况,那么就需要建立企业整体的流程清单、流程绩效指标体系,并确立流程“建立、发布、优化、变更”的全过程管理归口管理的工作办法,构成流程管理业务体系,以保障企业流程管理业务有序开展; (3)。流程管理组织建设情况上述两项流程描述规范的管理、流程管理业务体系管理的职责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主题上进行执行,否则这些职责将会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进而影响流程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贯穿企业各个层级,包括各专业领域、有高层驱动、有具体执行人员的流程管理组织以承接上述流程管理职责,以保障流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流程成熟度评估哈默于2007年提出了流程和企业成熟度模型(PEMM:Process and Enterprise Maturity Model),在该模型中哈默设置了一组为评价流程成熟度的流程能动因素,通过该项评估可以了解企业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决定企业流程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关注的重点;该模型主要从流程管理相关的5个部分、13个因素来对企业流程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

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3年11月正式出版了由欧洲宇航局/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A/ESTEC)组织编写的《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编号为 ISO 16290,对国际航天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活动进行了规范。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份国际 性的技术成熟度标准,是技术成熟度方法在世界各国科研管理中推广应用的重大事件,标志 着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一、ISO TRL标准编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技术成熟度等级(TRL)的概念以来,经过多年发展,NASA于1995年颁布了白皮书,规范了航天项目的TRL定义及描述。这一科研管理工具迅速被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接受,并逐步推广至美国国防部(DoD)国防采办项目和能源部(DoE)重大项目管理当中。 2000年后,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以英国国防部(UK MOD)、法国宇航局(CNES)、欧洲宇航局(ESA)、日本宇航局(JAXA)等为代表的诸多机构积极在各自领域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在国防科研管理、工程实践上的差异,以及对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认知的不同,各国解决技术成熟度适用性问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此,NASA、ESA、CNES、JAXA等萌生了通过制定ISO标准来统一规范的设想,经过充分酝酿,成立了由ESA/ESTEC牵头的技术成熟度标准编制组,负责整个标准的编制工作。编制组成员包括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和乌克兰等7个国家约30名代表。 自2010年5月11日,编制组在伦敦的英国标准协会召开首次工作会,统一了成熟技术度相关术语的定义后,又相继召开了5轮技术研讨会;2012年10月向ISO提交了标准草案;在依据ISO 标准出版流程广泛征求意见后,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发布。 二、ISO TRL标准内容概述 标准主要包括四部分:适用范围、术语定义、TRL定义、TRL说明,着重描述术语解释和TRL 定义,并辅以注释和举例说明。 (一)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航天系统的硬件产品,其他领域参照使用。TRL的定义约定了达到各级技术成熟度等级所需的条件,为实现精准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提供了标准。 (二)术语定义 该部分针对原理样机、单元的关键功能、单元的关键部件、单元、单元功能、功能性能需求、实验室环境、成熟技术、任务运行、模型、运行环境、使用性能需求、性能、性能需求、过程、相关环境、可重复的过程、需求、技术、验证、确认等21个术语进行了定义。 (三)TRL定义 该部分包括概述和正文两部分。概述部分,首先界定了TRL9的状态,又解释了技术成熟度评价中的具体对象(单元)的选取问题,最后就技术成熟度评价中易引起误解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说明,如:技术成熟度评价的作用及局限性、技术成熟度评价的相对性和时效性、单元的TRL不能高于其子单元的TRL等。 正文部分,分别针对TRL1~9级的定义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辅以举例说明。例如,关于TRL1(基本原理被发现和报道),就分为描述和举例说明两个部分。 1、TRL1描述 对与技术相关的,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并开始转向应用研究与发展。通过学术研究,发现基本的科学原理,并发表论文进行报道。总体上说,已经识别出技术潜在的应用方向,但性能需求尚未确定。 2、举例说明 下列就是TRL1的例子:

工作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工作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对成长企业来说,“成长的关键不是经济环境,也不是市场条件,而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条件”,从单纯的业务流程升级为管理流程是提升企业水平的重要一步。管理流程的制定水平成为影响成长型企业生存的关键要素。好的管理在于好的流程,好的流程在于好的执行。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企业一把手管理全部业务的局面难以为继,然而由于缺乏组织上的准备,没有系统地计划及在关键岗位上培养对象,管理团队薄弱,业务流程模糊,领导人长期事必躬亲,其他员工难以分担职责,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发展靠两条腿,一是经营,二是管理。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初创企业经营是第一位的,首先要做生意,管理可以先不重视。因为管理是一个打基础的工作,是怕丢失什么的一个命题。初创企业,本来什么都没有,也不怕丢什么,那么主要是生存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因为已经是有产阶级了,有了一定的营业规模和资源,首先考虑的是,先把目前的经营业绩保住,因为一旦出问题,第一,谈不上发展,第二,出任何的小问题,企业可能就经受不起,尤其是成长中的企业。所以说,初创企业重经营,成长型企业重管理。 管理有五个载体: 第一是理念。要想管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管理理念。管理应该建立在严格的制度之上,没有制度,空谈管理,是不可能的。所以管理理念是管理的出发点。 第二是结构。采取什么样的管理结构、管理的架构,决定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效果。 第三是工作流程。流程制度好比法律,可以起到强制性的作用。 第四是管理的手段,是人为?还是信息化? 第五是人。人是最复杂的因素,因为人既是管理的操纵者又是被管理的对象,比较复杂,从这五个问题入手抓管理,就抓住了管理的钥匙。 从单纯的业务流程升级为管理流程是提升企业水平的重要一步。管理流程的制定水平成为影响成长型企业生存的又一关键要素。 好的流程在于好的执行 在成长型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过程中,经过定义的工作流程(通常是一些规章制度)是否能够按照预定的业务规则良好的执行,取决于参与流程的人的自觉性以及领导管理的尺度,也就是说人是流程执行中最善变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业务流程与预先规定的不一样。领导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当然对于执行流程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因素(如参与流程的某一人员外出)造成业务流程在特定的环节脱节,也会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 对于很多成长型企业主来讲,在度过企业成长之初的危险期后,由于业务出身,很多时间依然用在处理具体业务上面,一不放心,二不习惯。领导人的很多精力淹没在日常工作中,协调、协调再协调取代了应该的管理工作。 让日常的基本业务交给规范的工作流处理,通过授权机制,解放自己的头脑,腾出时间思考企业的发展,处理危机,抓住商机,定期改进原有的工作流应是成长型企业主要关注的。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各种表述

一、引言 所有的公司都期望能获得项目管理的成熟和卓越,但很少有人了解现代意义上的“项目成功”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标准。 著名的项目管理学家Kerzner博士对“项目成功”的定义做出了新的诊释,就是不仅要满足传统的项目时间、费用和性能的三大目标以及满足客户或用户定义的质量标准,还要满足具有最少的或者双方同意的范围变更、没有干扰组织的企业文化或者价值观、没有干涉组织的日常工作进程这些条件。 所谓的“成熟”,简单的说就是在项目管理中达到成熟与卓越的效果。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应用了项目管理,就能达到好的效果。科兹纳博士指出:“肤浅的应用项目管理,即使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达到什么出色的效果。相反,这会导致重复错误,并且更糟糕的是,你所学习的是你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别人的错误。 为了更广泛的评价所有的行业、企业的项目执行能力,世界上正在开展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的研究。PMMM是参考软件工程中的软件过程成熟度(CMM)模型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而提出的。 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各种表述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有以下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不同的成熟度模型有不同的表述,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模型: 1.PMI的OPM3模型 PMI的OPM3模型是一个三维的模型,第一维是成熟度的四个梯级,第二维是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和五个基本过程,第三维是组织项目管理的三个版图层次。 如图2所示,成熟度的四个梯级分别是:

(1)标准化的(Standardizing) (2)可测量的(Measuring) (3)可控制的(Controlling) (4)持续改进的(Continuously Improving) 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指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管理的五个基本过程是指启动过程(Initiating Processes)、计划编制过程(Planning Processes)、执行过程(Executing Processes)、控制过程(Controlling Processes)和收尾过程(Closing Processes)。 组织项目管理的三个版图是单个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组合管理(Program Management)和项目投资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 2.Kerzner的项目成熟度模型 Kerzner提出的项目成熟度模型分为5个梯级,如图3所示: (1)通用术语(Common Language):在组织的各层次、各部门使用共同的管理术语。 (2)通用过程(Common Processes):在一个项目上成功应用的管理过程,可重复用于其他项目 (3)单一方法(Singular Methodology):组织认识到了把公司所有方法结合成一个单一方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其核心就是项目管理。用项目管理来综合TQM、风险管理、变革管理、协调设计等各种管理方法。 (4)基准比较(Benchmarking):组织认识到,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过程改进是必要的。将自己与其他企业及其管理因素进行比较,提取比较信息,用项目办公室来支持这些工作

GJB7688-2012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 解析

GJB7688-2012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解析主编单位: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标准化研究中心、总装装备论证研究中心、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航空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空军装备研究院装备总体论证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航天工程咨询中心 GJB 7688-2012《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规定了装备技术成熟度的等级划分及定义。适用于装备技术成熟度评价。该标准适用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开发研究项目等,但不适用于基础研究项目。因为基础研究属于科学研究范畴,不属于技术研究范畴。此外,按技术的通常分类,该标准适用于生成“产品(含软件产品)”或“系统”的技术,但不适用于生成“工艺”的技术。这里的“工艺”包含了制造工艺、科研和试验方法。对于制造工艺,宜采用制造成熟度等级(manufacturing readiness levels,MRL)或类似的概念。 技术成熟度是技术满足预期的装备应用目标的程度。技术成熟度等级是用于衡量技术成熟程度的尺度。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为九个等级: (1)提出基本原理并正式报告 (2)提出概念和应用设想 (3)完成概念和应用设想的可行性验证 (4)以原理样品或部件为载体完成实验室环境验证 (5)以模型样品或部件为载体完成相关环境验证 (6)以系统或分系统原型为载体完成相关环境验证 (7)以系统原型为载体完成典型使用环境验证 (8)以实际系统为载体完成使用环境验证 (9)实际系统成功完成使用任务 在技术成熟度等级定义的基础上,设置等级条件作为判定等级的依据。GJB 7688-2012附录A给出了等级条件的参考内容。在衡量装备技术的成熟度时,除了了解技术的设计和验证情况,可能还需要了解制造和管理方面的情况。因

第六章 管理成熟度评价

第六章管理成熟度评价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特征的管理成熟度模型,根据我们的经验,其实在第五章中介绍的3种管理成熟度模型都有可取之处,也都存在短板和不足,企业在做管理成熟度评价的时候,如果结合基于组织特征的管理成熟度模型和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模型,或者基于卓越绩效的管理成熟度模型和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起来使用,对企业的管理现状评价会更加客观和全面。 管理成熟度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企业可以选择问卷调查,也可以选择重点员工访谈;企业可以通过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也可以选择管理专家团的定性评价;企业可以选择利用内部的力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价。 利用问卷调查评价管理成熟度 企业在选择采用问卷调查之前,根据自己设计或选定的管理成熟度模型进行问卷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将告诉读者朋友如何利用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进行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确定调查的主体内容和对象。在设计管理成熟度问卷之前,首先企业要明确调查的主体内容及调查对象,因为针对不同的调查主体和对象,管理成熟度问卷设计会有所不同。我们知道,企业的管理成熟度会包括很多纬度,根据第五章介绍的3种管理成熟度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组织特征的管理成熟度模型包含13个纬度,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模型也会包括近10个纬度,基于卓越绩效的管理成熟度模型也包括7个纬度,纬度不同,调查的内容不同,那么我们调查的对象也会有异。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调查内容一定要与企业的经营需求密切相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经营重点是制造,那么我们在做管理成熟度调查的时候,就一定要以制造管理为主;假如企业的经营重点是研发和品牌,那么我们做管理成熟度调查的时候,研发管理及品牌管理则是重点,千万不能不分重点。 另外,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组织特征的管理成熟度需要选择公司职位在中层以上以及老员工、核心员工作为调查对象会更加客观,而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和基于卓越绩效的管理成熟度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可能要有差异和针对性,选择对某一个纬度或某几个纬度非常了解的人去评价,而不是所有的评价人对所有的纬度都进行评价,这样会更加客观和公正。 【案例】某公司管理成熟度调查对象甄别表

流程成熟度模型PEMM

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 作者:迈克尔·哈默 翻译:陈桂华为什么流程再造屡屡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能力与流程不匹配。本文介绍的新工具能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 “流程管理”早已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17年前,我在《哈佛商业评论》 (参见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1990年7/8月号) 上首次提出这一全新概念,引发了颇多争议。而如今,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来推行企业变革。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产品流出企业这一运营链条上的所有工作。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绩效,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很少有企业高管会质疑这一点。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几乎都因为关注、衡量和重新设计了面向内部和外

部客户的流程,而在成本、质量、速度和赢利能力等关键指标上取得了显著改善。 不过遗憾的是,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2000年以来,我亲历了数百家企业为了重获生机而建立或再造业务流程的过程。尽管有良好的意愿和必要的投资,但许多企业不是进展缓慢,就是成效甚微。即使是那些成功变革的企业,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守得云开见月明”。不可否认,所有的变革项目推行起来都困难重重,然而流程变革则更为艰难。一般人都以为,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就是重新安排工作流程,只需要确定谁来做什么事,在哪里做,按照什么顺序来做就行了。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让新流程发挥作用,企业必须从更广层面上重新界定工作,提供更多培训以支持这些工作,并培养一线员工的决策能力:还要调整奖励制度,不仅关注结果,也要考虑过程。除此之外,企业必须重塑组织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个人责任感以及客户重要性,重新界定管理者的职责,鼓励他们监管流程,而不是监督具体活动,培养员工而不是监督员工,最后,企业需要协调信息系统,以确保跨部门流程的运行顺畅,而不只是支持单个部门。 在我研究的多数企业中,高管们常常为了流程重组而绞尽脑汁。他们知道,要发挥流程的作用,就得改变很多东西.但究竟需要改变什么,改变多少、何时改变,他们又不清楚。他们的迷茫引发了种种混乱:决策犹豫不决、计划杂乱不清,争辩无休无止、讨论无果而终,无端的自满和绝望,再三失误和重复劳动,一再延期和半途而废。他们不停地相互询问:我们是否一开头就做错了?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事情有没有进展?完成变革后,企业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另外,对于哪些因素有助于推动基于流程的变革,高管们往往意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一、引言 国内外对流程本身的成熟度评价已经有所研究,但是对流程管理成熟度研究文献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业务流程管理发展趋势,初步提出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 二、流程成熟度相关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1.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研究院(SEI)于1987年开发,是国际上流行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可用来评价软件开发单位的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CMM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初始级(Initial):软件开发随意性强,很少有经过定义的流程。重复级(Repeatable):制定开发计划并预测软件功能,建立基本的项目管理流程。可定义级(Deftned):软件开发中的管理和工程行为都已经文件化、标准化,并整合为企业的软件开发标准流程。可管理级(Managed):软件开发和产品质量的详细信息都有集中记录,这些质量问题都是可预见和可控的。优化级(0ptimizing):通过反馈和吸收创新思想,软件开发流程得以持续改进完善。 2.BPMM模型 Paul Harmon于2004年提出流程成熟度模型(BPMM,Business Process Maturity Model)。该模型参考了CMM的分级,也分为五级。初始级(Initial):业务流程无定义。重复级(Repeatable):少量流程被定义,子流程和活动没有定义,特殊流程和高阶流程之间的价值链没有定义。可定义级(Defined):大多数流程、子流程和活动被定义,特殊流程和高阶流程之间的价值链很好地定义,公司拥有流程知识文件库。可管理级(Managed):流程的测量数据被用于存贮、分析和咨询参考,流程管理者具备负责管理流程的概念,对价值链负责的管理者形成一个团队。优化级(Optimizing):流程被很好地测量和管理,存在流程改进小组,不断改进现有流程的绩效和连接坚固度。 3.PEMM模型 迈克尔·哈默于2007年提出了流程和企业成熟度模型(PEMM:Process and Enterprise Maturity Model)。该模型提出了持续提升流程绩效的两组指标:一组为评价流程成熟度的流程能动因素;一组为评价企业成熟度的企业能力。 迈克尔·哈默按重要程度挑选了五个流程能动因素:设计、执行者、负责人、基础设施、

流程成熟度评估

流程成熟度评估 “一个好的流程必然具备五个因素: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设计”,要让流程执行人知道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其次,“执行人”要具备适当的技能和知识;再次,必须有“责任人",他要有责任,更要有权力,对流程和结果负责。当然,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系统等"基础设施"也必不可少,还要制定和使用正确的"指标"来评估绩效。通过对它们的评估,我们就可以得到流程的成熟度,可以分为四级。” ————迈克尔·哈默《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流程成熟度模型是常用于评估企业流程管理现状的工具之一,它从流程的设计、执行、责任人、基础设施和指标5个方面13个因素,对企业流程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将企业流程成熟度分为1-4,四个级别。 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1-4分仅仅是一个评级,只能够显示出企业在流程管理水平提升方面尚存在多少差距。这样的差距需要做哪些工作来进行弥补,需要对流程成熟度评估中的具体细节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得出。而且,这样的分析必须要对流程的设计、执行、责任人、基础设施和指标5各方面进行逐项的分析,而不是对比出比较差的某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升。 一、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是企业一切流程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对流程本身的设计以及承载流程的文件资料的设计。对流程设计的评估主要评估“目的”、“背景”、“文件资料”三个因素。其中“目的”和“背景”是评估为流程设计开展的原因背景,反映企业流程管理工作开展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背景,而“文件资料”是评估流程设计工作的结果。 1、流程设计目的评估,其本质从一个侧面对发起流程管理工作的目的进行评估。分为四个阶段:

P1—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职能工作进行改善,而不是从端到端的流程的角度开展。也就意味着,企业开展流程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对各个职能的工作进行优化。而不是面向客户的,从端到端角度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优化。这样的流程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能领域的工作效率,但不能够保证最终满足客户需求的整体效率能够提升; P2—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端到端流程的绩效。进入P2阶段后企业已经对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以端到端流程整体效率的提升为目标来对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 P3—流程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端到端流程的业务设计,还从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角度开展设计,同时也考虑企业整体IT系统的现状,保证流程的优化设计最终能够落地到信息系统中实施; P4—企业不仅仅考虑自身效率的最大化,还进一步将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客户纳入到流程设计的工作中。了解和参与客户的业务流程设计,对应客户的流程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整合上游供应商业务流程。实现价值链上下端的一体化,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绩效。 2、流程设计背景评估,其评估的对象与其说是背景,不如说是基础更为合适。评估的是流程设计时企业的流程管理基础处在一个什么状态。 P1—流程设计时仅仅能够识别出流程的输入、输出、供应商和客户。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仍然是以“工作”或“任务”的完成为核心,但是对客户需求了解的关注并不够。尚未脱离职能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P2—在了解流程客户的基础上,对流程客户的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与客户在需求上达成一致。对于流程设计来说,客户需求的理解是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个阶段,即便是流程设计的目的处在P3、P4阶段,也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ISO16290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

ISO 16290《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浅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3年11月正式出版了由欧洲宇航局/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A/ESTEC)组织编写的《航天系统:技术成熟度等级及评价准则定义》标准,编号为ISO 16290,对国际航天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活动进行了规范。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份国际性的技术成熟度标准,是技术成熟度方法在世界各国科研管理中推广应用的重大事件,标志着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一、ISO TRL标准编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技术成熟度等级(TRL)的概念以来,经过多年发展,NASA于1995年颁布了白皮书,规范了航天项目的TRL定义及描述。这一科研管理工具迅速被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接受,并逐步推广至美国国防部(DoD)国防采办项目和能源部(DoE)重大项目管理当中。 2000年后,技术成熟度思想与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以英国国防部(UK MOD)、法国宇航局(CNES)、欧洲宇航局(ESA)、日本宇航局(JAXA)等为代表的诸多机构积极在各自领域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在国防科研管理、工程实践上的差异,以及对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认知的不同,各国解决技术成熟度适用性问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此,NASA、ESA、CNES、JAXA等萌生了通过制定ISO标准来统一规范的设想,经过充分酝酿,成立了由ESA/ESTEC牵头的技术成熟度标准编制组,负责整个标准的编制工作。编制组成员包括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和乌克兰等7个国家约30名代表。 自2010年5月11日,编制组在伦敦的英国标准协会召开首次工作会,统一了成熟技术度相关术语的定义后,又相继召开了5轮技术研讨会;2012年10月向ISO提交了标准草案;在依据ISO标准出版流程广泛征求意见后,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发布。 二、ISO TRL标准内容概述 标准主要包括四部分:适用范围、术语定义、TRL定义、TRL说明,着重描述术语解释和TRL定义,并辅以注释和举例说明。 (一)适用范围

ITIL流程成熟度的五重境界

ITIL要求IT部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IT服务管理流程,这意味着企业CIO 及所有IT人员都要转变传统思路,从流程角度重新审视IT部门的日常活动,把它们看作ITIL 定义的某个IT管理流 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具体应用。持续性的流程改进涵盖了IT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完善流程文档、建立新的流程工具、提高IT人员素质、调整流程考核指标、提升IT部门对外形象等等。 ITIL流程成熟度的五重境界 ITIL流程成熟度类似于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也分为5级,持续性流程改进是向着ITIL流程成熟度更高级的目标发展。 第一重:没有流程/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IT部门可能对流程有所了解,但几乎没有流程管理活动。即使有,这些活动也不会在IT部门受到重视,流程完全是被动的,角色和职责定义非常松散。 第二重:可重复阶段:这个阶段,IT部门认可流程的价值,并且在运营过程中投入了少量资源,但流程管理的具体活动是不协调的,关注点主要在流程的有效性上。具体表现是没有清晰的目标,大多数流程都是被动性流程,不同的流程工具之间没有联系。 第三重:已定义阶段:在这个阶段,IT部门的流程全部文档化,有了明确的流程负责人、目标和相应的资源保障,流程执行的报告和结果被适当地保存以供参考;企业在关注流程有效性的同时也重视其执行效率。但流程的角色和作用在IT运作的整体层面仍未达成正式一致,没有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第四重:可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流程在整个IT部门被全面认可和接受,有了建立在整个公司业务战略基础上的清晰的IT流程目标;流程被全面地定义、管理并且是主动性的,流程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也得到明确。具体表现在对告警集中、持续的监控,单一的集成化工具和数据库。 第五重:持续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IT组织建立了独立的持续性流程改进体系,每个与流程相关的人已经把流程制度化;IT开始驱动一些业务层面的决策,整体IT工具体系通过优化为业务流程的绩效提供数据。 建立持续性流程改进的三层组织 2005年12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颁布“ISO/IEC 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这是国际认可的第一部规范IT服务管理的标准。与BS 15000(英国制订的第一个IT服务管理领域的全球性标准)一样,ISO/IEC 20000是对ITIL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企业进行持续性流程改进的基准。 ITIL咨询项目帮助用户初步搭建了一套基于ITIL的服务管理流程,但要确保IT服务管理实践能够更好地与自身的IT和业务发展相适应,企业还需要建立三层组织来支持持续性流程改进。 ①流程改进委员会:领导整个企业IT部门的流程改进工作,为流程改进的思路和方向提供决策性意见,并对具体流程改进工作的开展提供管理层支持。流程改进委员会同时负责为新的服务管理流程确定负责人。 ②流程质量组:牵头制订流程改进年度计划、确保流程改进年度计划的落实、收集分析流程改进建议、组织协调资源实施流程改进,并跟踪流程改进的实施效果。流程质量组还需要对改进后的流程进行制度化、标准化,组织相关的培训,确保IT部门按改进后的流程运作。 ③流程改进项目组:当遇到重大的流程改进点时(例如规划和部署新的服务管理流程、为基础架构的可用性管理建立新的监控平台等),建议由流程改进委员会评审和批准成立专门的

流程管理的三个层次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流程管理的层次; ?熟知流程优化的调整方法: ?明确常用的流程再造方案。 流程管理的三个层次 一、流程规范 流程规范又称为流程的显性化和固化,就是将现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将正在用的、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经验用流程图加流程说明文件的形式反映出来,促使员工形成一致性的理解。 在做流程的时候,只要问题找对了,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一半。同一个流程、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做法及想法不同,因此,流程规范或流程固化是流程优化中工作量最大的一步。所以说,做流程时要以事实为基准,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意愿,呈现事物的原本状态。 二、流程优化 流程优化是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发现不合理或不适应的环廿、制度、规范、方法等,调整这些不适应的情形使之适应新的需要。流程优化的调整方法一般有以下十个方面: 1.理清程序 流程是由活动构成的,流程优化时应理淸各活动之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确认是否出现死循环,是否只有输入没有输岀,责任部门是否确左等。 曾经有一家企业,技术部经理是全国劳动模范,在行业中首屈一指,被问及质量管理流程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做了20年的流程,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当他按照流程图加说明文件的方法重新绘制流程时,却发现理不淸程序。 2.明确责任主体 所谓明确责任主体,就是在泳道式流程图中明确流程负责人和各流程活动的责任部门,明确活动的具体程度,尽量避免使用"相关” “有关”的说法,以致流程出现问题时各部门及责任人相互推诿。 3.规范 规范是对流程中逻辑不淸楚、理解不一致、职责不淸晰、概念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规范性描述,如标准名称词典。此外,绘制流程图的图形符号也应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如活动用方框表示、子流程用方框两边加两个小箭线表示、存储符号用柱形等。企业中应该有一套标准的描

精益管理成熟度评价标准

精益管理成熟度评价标准 编制:精益推进办公室

目录 1.改善文化的体认(顾客导向-员工体认) 2.现场整理整顿及目视化管理 3.弹性生产(透过制程及员工弹性化以达成流化生产) 4.标准作业 5.全面生产性维护(TPM,计划维护及保全) 6.防呆作业(避免人员及方法上错误) 7.物料管理/拉式生产系统(看板) 8.快速换模换线 9.持续不断改善(小集团活动) 10.均衡化生产 11.评分标准

1.改善文化的体认 NO评价内容 1工厂经营管理层每年最少两次以上与现场员工沟通有关员工满意度与组织方针目标等课题 2员工能正确叙述组织的绩效目标及在本身职务上如何贡献所长以达成此绩效目标 3有一正式的不良反馈作业程序让生产线员工能经常性的收到下工程及顾客处所侦测到的不良问题 4有一正式的小组活动作业程序让生产线员工有机会一同探讨有关工作绩效、质量及安全等方面课题 5生产线员工了解并能使用共通性的绩效指标来侦测及改善生产作业程序6当生产制程发生问题时能在第一次发生后的10分钟内侦测到并完成调查 7生产技术工程师及间接支援单位人员能经常到问题现场评估实际情况并与现场人员讨论

2.现场整理整顿及目视化管理 NO评价内容 1工厂经常清理所有不需要的物料、报废品,且无障碍物的堆积 2生产线上有明确区分作业区域、走道及物料区,有标示能清楚的辨识生产、库存及物料置放实际情形 3所有员工能保持环境的清洁,现场作业员能视整理、整顿为其工作的一部份 4所有物品皆有其固定的置放位置,对每一个容器、模工具及料架都能清楚的标示,使其容易被辨识及取用 5工厂内所有包含在职训练、安全规定、营运指标、生产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等,都能予以目视化并反应最新现况 6每一制程或生产线的质量及生产力看板,都能周期性的予以修订及记载(例如:产品质量---不良、报废、首次合格率、SPC;生产力---稼动率、人员生产力等;作业员能经常性的获得团队绩效反馈) 7每一作业站挂示作业标准,并能反应最新现况(例如:每一作业员都能了解质量重点及制程不良履历) 8工厂内生产班次间有一好的及有效的沟通方式(例如:每日设备、质量问题

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实施流程研究

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实施流程研究 发表时间:2010-03-22T20:27:56.577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赵涛;张建勇;苏青福 [导读] 业务流程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地管理业务流程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 赵涛 Zhao Tao;张建勇 Zhang Jianyong;苏青福 Su Qingfu(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业务流程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地管理业务流程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是用于判断业务流程管理所处阶段、了解管理现状并分析管理弱点,为后期改进提供方向的框架体系。本文从初始、评估、改进和继承四个阶段构建了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实施流程:初始阶段需要组建模型实施的团队并实施培训;评估阶段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分析组织的业务流程管理水平;改进阶段确定改进工作,并改进配套管理体系;继承阶段主要整理并记录实施资料,进行实施后评估,制定再次实施计划。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分析并逐步提高其业务流程管理水平。 关键词: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实施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95-03 1 业务流程管理与成熟度模型 1.1 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界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从战略层来看,BPM是指在一个存在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的环境中,从一组相互依赖的业务流程出发,对业务进行描述、理解、表示和管理;从操作层来看,BPM是指流程分析、流程定义与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绩效测评和流程优化。 BPM的目标是消除存在于企业用户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壁垒[1],用图形来模拟用户的想法,并自动地把这些想法转换为可执行的业务流程,它能解决现存的集成问题,实现新型的自动化,从而消除企业目标和执行之间的差距。 1.2 成熟度模型成熟度模型是用于描述事物发展阶段、阶段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结构性工具。根据成熟度模型的初创者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简称SEI)的定义[2],能力成熟度模型指(软件开发组织)用于定义、实施、测量、控制和改进其软件过程的一种阶段性描述。该模型使得对现有过程能力的确定,以及对软件质量和过程改进的重要问题的识别变得方便,从而为选择过程改进策略提供指南[3]。 成熟度模型一般包括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外部结构主要用于表现事物发展成熟阶段,将事物的发展过程简化为几个有限的成熟层级,从第一层级发展到最高层级,各层级之间具有顺序性;内部结构主要从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特点入手,以某种框架将其层层分解,直至事物表现的外显性特点,然后再基于分解过程,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包含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 1.3 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BPMMM)是用来评价并提高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水平的模型,包括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 BPMMM的外部结构划分为初始级、可复用级、已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五个层级。初始级成熟度水平的组织内部只有模糊的业务流程管理意识,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可复用级的最大特征是业务流程管理的局部可复用性,企业已经了解到业务流程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在组织内部开始进行业务流程管理工作。己定义级最大的特征就是组织内部建立起统一的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并建立起独立的部门进行组织业务流程管理的协调活动。可管理级的组织中负责业务流程管理活动的部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管理整个组织业务流程管理活动的部门,该部门能够将组织战略和业务流程管理活动密切的结合起来,使业务流程管理为组织战略服务。优化级是业务流程管理的最高级别,最大的特征就是组织在业务流程管理方面能够自我优化,不断提升。 BPMMM的内部结构则主要用于判断组织所处的成熟度水平,并分析未来改进方向。内部结构分为成熟度级别、管理领域、关键指标和典型行为。内部结构将外部结构的每一级别细化为战略与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管理活动、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及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和IT管理6大的管理领域,模型进一步将每一个管理领域划分为多个关键指标,用于阐述在该领域所关注的业务流程管理重点。最后,将利用各关键指标的典型行为,区分出这些关键指标在不同的成熟度级别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判断这些关键指标所处的成熟度级别。 2 BPMMM的实施流程框架 BPMMM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了4阶段,12个步骤(图1)。4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Initiating)、评估阶段(Assessing)、改进阶段(Improving)、继承阶段(Inheriting),每个阶段又分别包含了2个、4个、3个、3个步骤。根据这四个阶段英文单词的头字母缩写,可以将模型的实施流程简称为IAII框架。 初始阶段需要组建模型实施的团队并实施培训,为后期的模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评估阶段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分析组织的业务流程管理水平,其包括采用Borda数法确定评价模型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并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就分析结果与企业进行沟通、利用基于模糊综合的坐标改进法提出诊断报告;改进阶段首先明确业务流程管理的改进方向、实施业务流程管理并改进配套管理体系,如组织结构等;继承阶段主要整理并记录实施资料,进行实施后评估,制定再次实施计划。 3 BPMMM的实施流程详细描述 3.1 模型实施的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企业需要使组织成员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和BPMMM,并在组织内形成实施业务流程管理和BPMMM的氛围,为后期的模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模型的实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予以管理和控制。初始阶段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模型实施团队的建立和模型实施培训。 模型实施团队负责模型实施目标、进度、协调各方关系,并对模型实施成果负责。模型实施团队的组建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模型实施发起人、团队成员的选择和培训,以及团队在模型实施中的角色。 首先,模型实施发起人必须为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模型的实施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只有在这个层级的发起人才能够拥有足够的权力为模型实施调动所需要的人员、信息和时间等方面的资源,并协调模型实施涉及各方的关系。其次,需要认真考虑团队成员的选择和培训。团队成员需要对组织和外部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并对BPMMM有深刻的理解。可从三个领域选择团队成员:来自组织内部,对于组织运营情况非常了解的组织成员;来自组织外部,对组织所处行业有清楚认识的行业专家;以及来自专业机构,对模型有深刻理解的管理专家。最后,需要明确模型实施团队的角色。一般而言,团队在模型实施中可以有三级角色:全面实施者、指导者和关键管控者。全面实施者是指在实施中,模型实施团队负责实施全过程、组织全方位的工作,适用于规模较小、进度较为宽松、可利用资源充裕,或组织首次进行模型实施的情况。指导者则是指在实施中,模型实施团队只进行关键部门和关键业务的实施管理和控制,并以此为模板,培训其他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