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生理测定精选文档

玉米的生理测定精选文档
玉米的生理测定精选文档

玉米的生理测定精选文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玉米的生理测定

姓名:杨淑慧

院系:生命科学院

班级:生工1302 学号:A09130357

玉米的生理测定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温度对其的生理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久龙11号玉米在常温条件下和经过零下5℃处理后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的抗逆性,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等重要指标。比较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久龙11号玉米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抗逆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Abstract:corn is an important food crop, temp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hysical growth. By measuring the long dragon 11 corn 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temperature and after dealing with the 5 ℃ below zero of root

activity,chlorophyll content, the resistance of plant tissue, peroxidase activity in the plant tissue, and other important indicators. 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maize growth.

Key words: the long dragon 11 maize root activity Chlorophyll content plant tissue resistance peroxidase activity

正文: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温度处理的玉米幼苗进行观察,比较,记录幼苗的生理状况。对温度对植株的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以久龙11号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为以后提高玉米产量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1.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处理

本实验采用久龙11号玉米,其生育期113天,需活动积温2325℃。株高260厘米左右,穗位厘米,穗长24厘米,果穗简型,穗粗厘米,穗行数18~20行,行粒数43~45粒,红轴,硬粒型,活秆成熟。该实验材料来自黑龙江省久龙有限公司。其质量指标为:

表1(table1)

纯度不低于净度不低于发芽率不低于水分不高于

% % % %

将幼苗均匀分成两份,取其中一份置于零下5℃处理24小时,另一份常温方实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

电导仪

恒温箱

2.试验内容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取常温处理的玉米幼苗叶加少量石英砂,碳酸钙粉和95%乙醇充分研磨,过滤,取滤液,用95%乙醇定容至25ml,然后再用分光光度计在665nm和

649nm处测溶液的吸光度值。另取零下5℃处理的玉米幼苗叶,按同样操作步骤进行测定其吸光度。记录数据。

法测定根系活力

实验组:取常温 (零下5℃)处理的玉米根尖于烧杯,加入5ml的%TTC溶液和5ml的磷酸缓冲液,将其置于37℃恒温箱保温1h,最后加入2ml 1mol/L硫酸终止反应。取出根系,吸干水分后,加3ml乙酸乙酯和少量石英砂充分研磨,过滤,用乙酸乙酯洗涤残渣2~3次,用乙酸乙酯定容至10ml,在485nm下进行比色,与空白组对比,测量其吸光度值。

空白组:取常温(零下5℃)处理的玉米根尖于烧杯,加入2ml 1mol/L硫酸,再加入5ml的%TTC溶液和5ml的磷酸缓冲液,将其置于37℃恒温箱保温1h。取出根系,吸干水分后,加3ml乙酸乙酯和少量石英砂充分研磨,过滤,用乙酸乙酯洗涤残渣2~3次,用乙酸乙酯定容至10ml,作为空白组,进行实验的调零。

电导法测定植物组织抗逆性

测量水的电导率S0。

常温组:取玉米幼苗叶,剪碎,放进注射器里,加入10ml水进行真空抽滤

30~45次左右,倒入烧杯中,在加入10ml水,平衡10min,测其电导率S1,加热,冷却后再测其电导率S2。

冷冻组:取玉米幼苗叶,剪碎,放入注射器里,加入10ml水进行真空抽滤

30~45次左右,倒入烧杯中,在加入10ml水,平衡10min,测其电导率Sck1,加热,冷却后再测其电导率Sck2。

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酶液的制备

称取常温(零下5℃)处理的玉米幼苗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磷酸缓冲液(pH=)研磨成匀浆,将匀浆液全部转入离心管中,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定容至10ml。

过氧化物酶的测定

表2(table2)

管号 1 2 0

PBC/ml

H2O2/ml 1 1 ―(1ml H2O)

愈创木酚/ml 1 1 1

酶液/ml(煮沸)

37℃保温/min 15 15 15

三氯乙酸/ml

在470nm处测量其吸光度值。

3.试验结果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表3(table3,常温)

试管号 0 1 2

D665(1) 0

D649(1) 0

D665(2) 0

D649(2) 0

Ca= Cb= C=Ca+Cb

叶绿素含量(mg/g)=(浓度(mg/L)*提取液总体积(ml))/(重量(g)*1000) Ca=L Cb=L C=L

叶绿素含量(mg/g)=*25)/*1000)=(mg/g)

表4(table4,-5℃)

试管号 0 1 2 3

D665 0

D649 0

Ca= Cb= C=Ca+Cb

叶绿素含量(mg/g)=(浓度(mg/L)*提取液总体积(ml))/(重量(g)*1000)

Ca=(mol/L) Cb=(mol/L) C=(mol/L)

叶绿素含量(mg/g)=(mol/L)*25(ml))/*1000)=(mg/g)

通过数据表明低温冷冻处理后,久龙11号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法测定根系活力

表5(table 5)

常温零下5℃

试管号 0 1 2 0 1

TTC还原强度(μg/(g*h))=TTC还原量(μg)/(根重(g)*时间(h))

根据TTC标准曲线的A(常温)=(μg),A(零下5℃)=(μg)

常温下:TTC还原强度(μg/(g*h))=(μg)/(g)*1(h))=(μg/(g*h))

零下5℃下:TTC还原强度(μg/(g*h))=(μg)/(g)*1(h))=(μg/(g*h))

通过数据表明低温冷冻处理后,久龙11号玉米幼苗的根系活力明显降低。

电导法测定植物组织抗逆性

表6 (table 6)

常温零下5℃试管号 1 2 1 2 3

煮沸前/μs/cm 64

煮沸后/μs/cm 322 219 257 270 262

蒸馏水的电导率=μs/cm

相对电导率L=(S1-S0)/(S2-S0)伤害率(%)=(Lt-Lck)/(1-Lck)

式中:

S0 蒸馏水的电导率

S1 煮沸清的电导率

S2 煮沸后的电导率

Lt 低温处理的电导率

Lct 常温处理的电导率

低温相对电导率Lt= 常温相对电导率Lct=

伤害率(%)=(Lt-Lck)/(1-Lck)= 相对电导率越大,植物组织细胞外渗越多,即

细胞伤害越重。温度降低,细胞液外渗逐渐增多,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久

龙11号玉米幼苗在零下5℃的伤害率为%。

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表6(table 6)

常温零下5℃

试管号 1 2 0 1 2

A 0 0

过氧化物酶活性(U/min)=(A*Vt)/*W*Vs*t)

式中:

A 反应时间内吸光度值的变化

Vt 提取酶液总体积(ml)

W 样品鲜重(g)

Vs 测定时取用酶液体积(ml)

t 反应时间(min)

常温:过氧化物酶活性(U/min)=*10)/***15)=(U/min)

―5℃:过氧化物酶活性(U/min)=*10)/***15)=229(U/min)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3418936.html,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作者:陈丽芳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7年第10期 1大斑病玉米 1.1 疾病症状的典型症状的品牌更迅速拓展小品牌在疾病大品牌很多,严重到10,30厘米,有时甚至几个疾病在一起,形成大斑斑形不规则。斑的形式的疾病最初跳水,最后,很快成为德班褐色造成。空气潮湿,疾病,生长在黑色的标志,即细菌孢子队列和出生的孢子梗。 1.2两个因素:孢子萌发、侵入和细菌的传播孢子形成,气候条件,其中必须是更大的。 1.3一是打击抗病品种选择:选择抗病品种、质量、是防治疾病大斑至关重要。在品种耐允许,同时,布局合理的品种或品种整理轮换。对多种疾病,应选用对混品种,以避免忽视。目前在制造抗病品种。,菌来源是减少斑:对细菌和出生在当地疫情在冬天割礼、第二的玉米,因此总初玉米收获后的障碍,并完全燃烧,人在地面障碍,加快埋病菌的分解。用玉米秸秆做堆肥发酵时必须由高温杀死寄生虫。在现场的燃料,玉米秸秆和种植玉米在可能的情况下,之前烧到最后。大作物玉米,既有利于增长和减少累积的菌株。三是药剂防治温家宝:40% ~ 500公克1000次乳剂的益生菌可以退散湿性、50%、粉末800倍,50%温家宝净1000倍的50%,阻止托布津50至800倍。 2玉米黑穗病 2.1症状:入侵是玉米芽鞘的系统性,主要是在疾病的症状之后。看起来很正常的疾病,短,而最大的基础上面部。希望抽出,有时不开了,黑火药苞叶,在整个疾病暴发穗孢子飞散,混合着,玉米植株的维管束的废物。 2.2两个因素:地球上落在细菌,融入到人们的种子或将维持一个特殊能力,抵抗不良环境孢子元厚,第二年爆发在冬天,通过适当的条件和孢子萌发厚元的寄生虫侵入鞘芽幼苗。入侵之后,再生植株,菌丝生长,蔓延至培训和孢子和成熟,雄穗结束后,在疫情散1,第1的浸染循环,没有再侵染引起的。 2.3这是一个选择品种选育的主要疾病:对当地,在可能的情况下,高级为抗病亲本,制定。大力推广的抗病,尽快消除其他品种的压缩病人的兴趣。 二是作物,深耕多年:是在土壤、体重增加益生菌的数量。3年以上的作物,基本上消灭该疾病在地板上。

彩色玉米调查

彩色玉米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西安市场上销售的彩色玉米种类及销售情况调查方法:通过在华润万家,爱家、沃尔玛超市以及五路口,北大 街等街头流动摊贩实际调查,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导言: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估计有5000年之久,我国是农业国家,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我们一般见到的玉米都是黄色的籽粒,除此以外,其实还有很多颜色各异的彩色玉米。 我们常见的黄色玉米是由于玉米籽粒的胚乳中含有一类叫做类胡萝卜素的色素,包括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等。而彩色玉米是由彩色花粉“混”出的多色玉米 彩色玉米,一棵穗上最多有五种颜色——白色、黄色、粉红色、紫色和黑色,看上去光鲜靓丽。那这种彩色玉米是不是添加了某些人工色素才呈现新奇的颜色?农科院专家表示,它既不是染色后的结果,也不是传闻中的转基因作物,而是通过不断自然分离选育而成。一般需要7代才能成功。玉米是异花授粉植物,雄花和雌穗不长在同一部位。科研人员把黑色、紫色、黄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玉米品种的雄花花粉混合在一起授给某一雌穗,就会得到第一代颜色混杂的…杂种?玉米。如果想培育除黑紫相间的玉米,就选择颜色相对好的目标个体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后代会出现各种分离,经过6-7代坚持不懈地自交选择,才会获得相对稳定的彩色玉米材料,最后通过…父亲?和…母亲?的组配,得到黑紫玉米杂交种供生产应用。 彩色玉米的种类: 1.印度红玫瑰爆裂玉米。该品种采用系统杂交方法选育而成。株高160厘米,穗长15厘米左右,籽粒红色,光彩鲜丽,穗型整齐美观,品质一流,爆花率极高,亩彩色玉米产300 公斤。街头手摇爆米花机多用的是该品种。 2.巴西五彩玉米。该品种又叫“变色玉米”,是从巴西单穗引进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型粘玉米。最大特点是自然分色,种时种籽为黑红色,待青玉米成熟后即变成黑、白、黄等颜色相间美丽多彩的玉米,让人既惊奇又喜爱,食用香粘可口,风味独特。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又普通种或燧石种。果穗圆锥形,籽粒饱满圆形、顶部,周围为角质淀粉,中间为粉质淀粉,外壳呈半透明状,坚硬有光泽。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早,产量稳定,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因子分析

学报,2002,57(5):531-538. [3]曲均峰.化肥施用与土壤环境安全效应的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0,25(1):10-12. [4]徐谦,朱桂珍,向俐云.北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2):24-28. [5]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等.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中国稻米,2012,18(1):1-14. [6]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490-496. [7]孟琳,王强,黄启为,等.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1):68-71.[8]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4-45.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不高,与美国相比,在育种水平、栽培技术、产量方面有很大差异。美国是世界上生产玉米最多的国家,玉米种植面积占世界玉米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世界的1/2,单产水平高[3]。在我国加入WTO 后,杜邦先锋种业、孟山都、先正达、KWS 等外国种业纷纷进入我国,给我国玉米育种科研单位和种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为更快的摆脱困境,及早赶上国外品种的水平,在充分发挥本土玉米种质资源优势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资源材料,提升育种水平是当务之急。 为此,利用国内外10份外引优势系为父本,利用通化市农科院4份自选系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所组配的40个组合17个数量性状进行调查与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因子分析,为创制强优玉米新组合和基础材料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选用自选系Reid 血缘的通1009、通852、通465 及黄旅血缘的通B20共4份材料为母本,以外来材料Ph09b 、Ph2vk 、Ph6jm 、Ph4cv 、Ph1w2、Kx3564♀、 K208、K210、五谷704♂、EP9共10份材料为父本进 行杂交组合配制。具体情况见表1。 1.2试验方法 2012年按NCII 遗传交配设计,共配制40个杂 交组合,其中近缘基础材料测试26个组合,准优势群测配14个。2013年在通化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杂交组合鉴定试验,杂交组合鉴定试验以先玉335为对照品种。杂交组合鉴定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2行区,行长4m ,行距65cm ,株距25cm , 密度61541株/hm 2,单粒播种。杂交组合鉴定试验调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因子分析 作者简介:李忠南(1991-),男,在读硕士。 李忠南1 王越人2 李福林2 张 建2 李光发2 (1.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130118;2.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海龙135007) 摘要:通过对1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10×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试验,遗传分析表明:参试各组合在出苗率、出苗时间、吐丝时间、出蓼-吐丝间隔时间、株高、穗位高、吐丝-成熟时间、成熟日数、收获籽粒水分、脱粒水分、公顷产量、穗长、穗行数、秃尖长度、百粒重、粒穗比、容重17个数量性状上差异较大。通过对这17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表明,有20个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有43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通过因子分析表明,产量、穗长、百粒重、出蓼-吐丝间隔时间短,是品种选育的第一要素;合理的株高、穗位、吐丝时间,是品种选育的第二要素;较低的收获水分,脱粒水分,较小的秃尖是品种选育的第三要素;适当的吐丝-成熟日数、成熟日数、穗行数,是品种选育的第四要素。关键词:玉米;数量性状;相关;因子;分析39--

对2015-2017年间常规玉米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

对2015-2017年间常规玉米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在福清及周边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通过2015-2017年间对6个常规玉米品种和在2017年间5种水果玉米、甜糯玉米15个品种的对比种植试验,以掌握其农艺性、丰产稳定性等特征,利用LSD法与高稳系数法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明甜系列、南玉1号、华健1号、晶甜9号、南玉218、苏玉39几种经济效益较高的玉米品种推广种植。 关键词:玉米;高稳系数;农艺性状;产量对比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maize varieties with highter econnomic to popularize ,6 varieties of conventional corn were tested during 2015-2017 and 5 kinds of fruit corn, 15 varieties of sweet-waxy maize were tested in 2017.So we can grasp their agronomic, high yield stabi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LSD method and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method, several maize varieties with high economic benefit, such as Mingtian series, Nanyu 1, Hua Jian 1, Jingtian 9, Nanyu 218, Suyu 39, were selected. Key words:maize; Hight Stability Coefficient;agronomic characters;production comparison 玉米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每年全球的玉米总产量比其他任何作物产量都要高。中国的玉米市场巨大,在2000年,玉米成为仅次于水稻的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1]2014年世界玉米总产量为10亿4千万吨,其中美国以世界总量的35%占据首位,中国占21%,产量仅次于美国。在全国玉米的6个种植区域中,福建省所在的南方丘陵玉米区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6%,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2】。为了筛选出适合福建福清地区种植推广的玉米品种,以开 拓玉米销售业务,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闽绿合作社于2015年至2017年3年间内,在福清镜洋镇的生产种植基地对我省已审定或国家审定涵盖我省的若干玉米品种进行对照种植,对这些玉米品种在福清镜洋镇种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进行客观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环境 试验地点位于福清镜洋镇浮山村,试验点中心纬度为北纬N25°44′39.22″,东经E119°15′52.46″,海拔81m。基地周围低山环绕,属南亚热带海洋性 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7℃,年无霜期325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250毫米,面积250亩,土壤肥力中等。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 ×0.7。

玉米实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

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 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行区,小区面积20平方米,实收中间3行(面积12平方米)计产,四周设不少于2行的保护行。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 2.参试品种生育期应与对照先玉335同期,对照成熟当天,不论成熟与否,全部收获。 第一次重复边行2行调查生育期,第二次重复边行收15穗室内考种。 3.试验要有代表性,施肥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农家肥不要每年都施,争取2-3年一次,试验管理应高于当地生产水平,每项田间管理措施和测定要在同一天内完成,如遇特殊天气,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 4.调查表中每项都必须填写,不可缺项。 5.植株形态性状中幼苗叶鞘色、叶片色、叶缘色、花药色、花丝色、颖壳色、雄穗分枝数以指定单位调查结果为准,其他单位也参与调查,其结果用于对承试人员技术水平和试验态度进行衡量。 6、平均值对照。产量为核心的作物,无合适对照品种或对照品种表现异常时(例如对照品种产量低于组内品种平均产量时),用组内品种平均产量做对照;如对照品种表现正常,仍以其为对照。 七、生育阶段气象资料

八、生育期和生物学特性记载 九、经济性状 4

5

十、产量结果表(小区产量以实收面积12平方米计,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亩产保留1位小数。含水量按14%计) 测水仪实测籽粒含水量;小区产量为小区脱粒产量与含水量折率成标准水后小区产量;果穗数为小区实收穗数;果穗鲜重为收获时小区果穗鲜重(去苞叶)。 附件1:玉米品种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 A.1 物候期 A.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A.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A.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1.4 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吐出花丝的日期。 A.1.5 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6 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A.1.7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A.2 新品种测试及农艺性状 A.2.1 幼苗叶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 绿色、紫色。 A.2.2 叶片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淡绿、绿、深绿等。 A.2.3 叶缘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白色和紫色等。 A.2.4 花丝颜色:吐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

玉米形态特征观察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适用专业:农学专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作物系

目录 实验一作物冠层结构的分析 (1) 实验二小麦穗分化过程的观察 (7) 实验三小麦植株形态的观测 (8) 实验四玉米形态特征观察 (9) 实验五玉米类型识别及生产效能分析 (10) 实验六大豆播种质量和苗情调查 (11)

实验一作物冠层结构的分析 一、目的与意义 作物冠层结构是作物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作物群体的物质生产及经济产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物冠层诸指标也成为评价作物群体结构优劣及探讨不同群体生产能力大小的重要依据。通过本项综合试验,使学生掌握与冠层结构有关的诸指标的涵义,并学会这些指标的测定和求算方法,用测定结果对作物群体结构进行评价和比较。 二、测定对象 选择生育正常,生长均匀的接近最高叶面积指数期的水稻和大豆群体,分别代表禾谷类作物群体和阔叶作物群体。 三、试验内容 3.1作物叶面积指数的测定方法 测定叶面积指数是在测定单叶面积、单株叶面积的基础上,再根据单位土地面积内的作物株数,就可以计算叶面积指数。 仪器设备米尺;剪刀;铺有湿纱布的带盖搪瓷盘;天平;叶面积仪;皮尺(50m)。 测定方法首先应调查单位土地面积上(每平方米或若干平方米)的作物实有株数。根据地块大小和地势等,按对角线五点式定点法或三点式定点法确定3~5处有代表性的观测点。每一观测点的大小,因作物而不同,如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可取20-30 m2,稻、麦、大豆等到矮秆作物可取2-5 m2,每观测点可用尺量取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可顺垄取段计算。确定测点后,分别查出每观测点内的实有株数,并计算出每平方米内的植株数。 在查出株数后,在各测点内再选有代表性的若干植株,如玉米、高粱可选3-5株(共9-25株),水稻、小麦等可选5-10株(共15-50株),测定单株叶面积。 为了测定单株叶面积,首先应测定单叶面积。在测定单叶面积时,可采用长宽系数法或叶面积仪法进行离体或活体的单株叶面积测定。再由各观测点若干株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 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 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 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 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 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 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 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 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 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 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0.7。 每公顷叶面积(m2)=平均单株叶面积(cm2)×每公顷株数÷10000(cm2/m2) 上式中平均单株叶面积的计算通常需在20株以上。 在叶面积测定过程中,应将测定植株始终固定,对其绿叶面积予以系统的测定,一般每隔7~10 d测定一次。但在某一措施(如施肥、灌水)实施后或受某种特殊条件影响后,均应及时测定叶面积的变化,而不必受7~10 d的限制。 25.叶面积指数: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叶面积。其计算如下: 叶面积指数=每公顷叶面积(m2)÷10000(m2)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分析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分析 玉米的产量、数量、性状是多个数量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玉米各主要农艺数量性状对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目标数量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明确各主要农艺数量性状对产量构成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有根据、有重点地进行自交系的选择和杂交组合的选配。同时将产量与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进一步剖析各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11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组合进行遗传相关分析,为玉米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的11个玉米杂交系由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提供,并对其编号:1、47×90,2、39×44,3、99×13,4、99×61,5、45×60,6、99×44,7、新玉米9号(CK),8、45×44,9、61×06,10、99×15,11、37×44等11个组合。 1.2试验设计 配置的11个杂交组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5m×0.9m=3.15m2。地膜覆盖,膜宽为70cm。人工播种,一区两行,株行距为25cm×50cm,试验地面积为24m×6m=144m2,每小区行距为50cm,株距为25m,播种深度为5-7cm,每小区种植28株,试验地总株数为924株。抽雄期,每小区随机选择10株,测其株高、穗位;收获时,每小区随机选择10个果穗进行室内考种,测其穗长、穗粗、百粒重等。玉米各农艺数量性状数据如下表1。 2结果与分析 作物杂交优势是各个数量性状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各数量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因而对一个数量性状的选择势必影响到另一个数量性状的遗传效果。一般所观察到的是表现型的相关,包含环境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数量性状间相关的遗传效应。因此,各测定数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系数表明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程度,将各测定数量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列于表2。 结果表明单株穗重是杂交育种最重要的最终选择目标,因此要重点分析各数量性状与单株穗重的关系。可以看出,除穗行数外株高等9个农艺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所研究的10个农艺数量性状对玉米单株产量都有明显影响。单株穗重与单株粒重、行粒数与穗长、百粒重与株高、单株粒重与株高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单株穗重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的生理测定复习进程

玉米的生理测定

玉米的生理测定 姓名:杨淑慧 院系:生命科学院 班级:生工1302 学号:A09130357

玉米的生理测定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温度对其的生理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久龙11号玉米在常温条件下和经过零下5处理后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的抗逆性,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等重要指标。比较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久龙11号玉米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抗逆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Abstract:corn is an important food crop, temp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hysical growth. By measuring the long dragon 11 corn 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temperature and after dealing with the 5 ℃ below zero of root activity,chlorophyll content, the resistance of plant tissue, peroxidase activity in the plant tissue, and other important indicators. 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maize growth. Key words: the long dragon 11 maize root activity Chlorophyll content plant tissue resistance peroxidase activity

玉米的生理测定精选文档

玉米的生理测定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玉米的生理测定 姓名:杨淑慧 院系:生命科学院 班级:生工1302 学号:A09130357

玉米的生理测定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温度对其的生理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久龙11号玉米在常温条件下和经过零下5℃处理后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的抗逆性,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等重要指标。比较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久龙11号玉米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抗逆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Abstract:corn is an important food crop, temp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hysical growth. By measuring the long dragon 11 corn 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temperature and after dealing with the 5 ℃ below zero of root activity,chlorophyll content, the resistance of plant tissue, peroxidase activity in the plant tissue, and other important indicators. 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maize growth. Key words: the long dragon 11 maize root activity Chlorophyll content plant tissue resistance peroxidase activity

玉米的生理测定

玉米的生理测定 姓名:杨淑慧 院系:生命科学院 班级:生工1302 学号:A09130357

玉米的生理测定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温度对其的生理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久龙11号玉米在常温条件下和经过零下5处理后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的抗逆性,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等重要指标。比较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久龙11号玉米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物组织抗逆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Abstract:corn is an important food crop, temp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hysical growth. By measuring the long dragon 11 corn 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temperature and after dealing with the 5 ℃ below zero of root activity,chlorophyll content, the resistance of plant tissue, peroxidase activity in the plant tissue, and other important indicators. 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maize growth. Key words: the long dragon 11 maize root activity Chlorophyll content plant tissue resistance peroxidase activity

低温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民营科技120MYKJ 农林论坛低温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德军1洪伟2 (1、黑龙江省逊克农场农业科,黑龙江逊克1644002、黑龙江省逊克农场气象站,黑龙江逊克164423) 我国是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是我园主要种植区,玉米不仅是人们口粮之一,而且也是主要的饲料粮和工业原材料。21世纪以来,玉米又作为生物燃料开发利用,所以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低温对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 1.1低温对玉米幼苗过氧化氢酶、过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 低温胁迫使两个品种的过氧化氢酶含量升高,280的变化幅度大于295的变化幅度;低温使过氧化物酶活力下降,也是280的变化大于295;在正常条件下,同工酶活力是随幼苗的生长而增加,在低温条件下两个品种的同工酶活力都呈下降趋势,但低温胁迫使幼苗叶片中的同工酶数量有所增加。 综上所述,实验表明玉米幼苗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对低温是敏感的,可以作为玉米抗冷性的指标之-。 1.2低温对玉米叶片PEP羧化酶的影响 PEP羧化酶低温失活和效应剂敏感性的减弱,是导致植物在低温下光合速率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现象如在植物体内发生则可能导致机体的代谢紊乱,最终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伤害。 1.3低温对玉米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经低温处理后细胞保护酶活性和胞质质量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抗冷性差的品种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原生质层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高;抗冷性强的品种细胞酶活性增高,原生质层透性显著增加,但膜脂过氧化水平末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保护酶活性和胞质质量与玉米幼苗抗冷性密切相关。 1.4低温对叶片中核酸含量和核酸活力的影响 将三叶期的玉米幼苗进行4℃低温处理,低温处理时间分别为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处理48小时后,85-03出现轻微的冷害症状,而85-40则冻死了)。 取经处理的幼苗第二片叶测定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和核酸酶的活力。经低温处理后,两个品种叶片核酸含量都有所减少,并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使减少幅度有所增加,但两个品种减少幅度有明显的不同,处理48小时后85-40的RNA和DNA分别减少13.0%和11.7%;而85-03只减少7.2%和5.6%,抗冷性强的品种变化幅度小于抗冷性强的品种,可见低温对RNA含量的影响大于对DNA的影响。 低温对抗冷性不同的品种的核酸酶活力的影响明显不同,耐冷性强的品种低温处理后核酸两活力变化比较缓慢,随处理时间延长活力逐渐增强;而耐冷性弱的品种低温处理后核酸两活力变化作用迅速,处理36小时后,其RNase和DNase分别比对照增强了110.9%和95.8%,而85-03处理48小时后才分别增强了17.2%和19.8%,这进一步说明低温对抗冷性弱的品种的影响大于对抗冷性强的品种的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核酸含量与核酸酶活力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核酸含量减少与核酸活力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低温促使玉米体内核酸含量减少,不仅与合成受阻有关,而且应考虑分解作用增强因素;低温引起核酸酶活力增强有两个途径:一是低温促使酶的数量增加,二是低温直接诱导酶的比活力增强,且比活力增强为主导因素。 1.5低温对玉米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87-49(抗冷性强)细胞质可溶性蛋白质随低温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减少,而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却是先增加后减少,不抗冷的87-42三个部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都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减少程度依次为线粒体>细胞质>叶绿体。 综上所述,低温对细胞内不同部位的影响是不同,低温对不耐冷自交系的影响大于对耐冷自交系的影响,尤其不耐冷自交系的线粒体和细胞质受低温影响最为严重,而叶绿体受低温影响最小。耐冷自交系正好相反,很可能叶绿体在玉米耐冷性中具有积极作用。 植物在低温下既可能有蛋内质的合成,也可能有蛋白质的降解。低温下蛋白质发生降解而不伴随有新的合成是产生冷害的原因,蛋白质的不足或蛋白质分解产物的毒害引起冷害。4℃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蛋白质代谢影响是以促进降解作用为主,不耐冷自交系由于在低温条件下蛋白质降解严重,并且无新的耐冷蛋白质合成,所以其冷害程度严重。 2低温对玉米生殖生长期间生理过程的影响 低温对玉米生殖生长期间生理过程的影响研究少于对幼苗期的研究,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玉米生殖生长期间因个体高大进行低温处理相对比幼苗期困难(设备的限制),二是玉米发生冷害多数是延迟性冷害,受害时期多为幼苗期。因此,研究的重点放到幼苗期,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低温对生殖生长期间光合作用、叶面积、籽粒产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沿性等的影响,也有一些报道。 2.1低温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张毅等采用丹玉l3号玉米杂交种,对孕穗期和抽雄后20天的玉米在E-15型人工气候箱内进行10℃低温处理5天,以25℃为对照,测定了处理和对照玉米叫片和雌穗SOD的活性和电解质外渗率。结果表明低温降低了SOD的活性,两个发育期变化趋势一致,但孕穗期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灌浆期,雌穗的变化大于叶片。 低温使玉米组织电解质外渗率增加、变化趋势与SOD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孕穗期对低温更敏感,低温的伤害雌穗比叶片更为严重。2.2低温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低温(10℃)对光合速率影响很大。孕穗期处理叶片比对照光合速率下降78.3%;灌浆期下降48。3%,孕穗期的影响大于灌浆期。低温胁迫使孕穗期叶绿素含量降低20.81%,气孔阻力增加138.96%。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处理比对照下降13.0%,气孔阻力增加72.53%。由此可见.气孔阻力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对叶绿素的影响。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的结构是否完整对光合作用有直接影响。低温胁迫使叶绿体损伤,叶绿体膜消失或破裂,基粒片层结构模糊不清,有的基粒片层结构的分布发生变化,由垂直于膜向堆积变为平行于膜向堆积。 2.3低温对玉米籽粒的伤害 低温处理后,使籽粒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但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生物大分子含量下降,意味着灌浆过程受阻,籽粒发育受到抑制。 玉米在生殖生长期受到低温胁迫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植株叶面积减小(处理比对照下降10%左右),引起植株光合生产能力降低,进而影响产量。但低温胁迫对孕穗期和灌浆期的影响不同,孕穗期值受低温胁迫,因光合产物供应不足,抑制了雌花分化,导致每穗小花数减少、败育花增加,影响了穗有效粒数,使产量大幅度下降;而灌浆期光合产物生产的下降,主要影响籽粒中物质的积累,使百粒重下降,造成籽粒产量降低。 3低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播种一出苗:玉米从播种到出苗所需天数主要受温度制约。播种一出苗所需有效积温为79.8℃,生物学下限温度为9.3℃;日平均气温15℃左右,所需日数为15~20天;平均气温在12.8~16.8℃时产量最高,平均气温低于10℃时严重减产。 出苗一吐丝;出苗一吐丝的日数随平均气温升高而缩短,尤其拔节以后更为明显。拔节一吐丝平均气温高于24℃为宜,低于24℃产量就要受影响,低于23℃就会受害造成减产。 摘要:低温冷害是玉米生产中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是东北地区。所以进行低温冷害对玉米影响的研究,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社会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低温冷害的研究,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以往的冷害发生规律、时间分市规律、指标的划分等宏观研究,转入到以生理机制研究为主的阶段。 关键词:低温;玉米生理特性;影响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