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理障碍与生长异常的症状及原因

玉米生理障碍与生长异常的症状及原因

李敏

【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1页(P42)

【作者】李敏

【作者单位】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13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一、症状及发生原因

1.红叶苗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土壤紧实时,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幼苗代谢缓慢,叶片因叶绿素减少而发红。品种间有差异。温度回升后多能缓解。

2.黄叶苗

(1)症状幼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叶片细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

(2)原因影响玉米生长的障碍因素均会造成幼苗生长不良。如种子不饱满,禾苗不壮;播种过深,出苗弱;密度过大,妨碍生育;水渍苗,特别是低洼地块,排水不良;土壤缺肥;除草剂使用不合理;受到病虫危害以及灌溉水受污染等。

3.花叶苗

(1)症状叶片上有黄绿或黄白相间的条纹,或黄绿斑驳。

(2)原因因矮花叶病、地下害虫为害、缺素症、遗传性条纹病等导致。

4.肥害

(1)症状过多的可溶性氮、钾等肥料接近种子时,会抑制种子发芽或致出苗不齐、缺苗、生长缓慢、根系变褐、幼苗矮化、叶色变黄,甚至逐步枯死。轻度叶面肥害发生时,叶片边沿褪绿变黄或变白枯死,叶面皱缩;严重时,叶面出现失水褪绿斑,并很快干枯。肥料落入新叶中会烧伤生长点和叶片。

(2)原因施用化肥过量或施肥种类、方法不当以及施用劣质化肥导致植株生理或形态失常。干旱天气根系生长缓慢、吸水受限时更易发生肥害。发生肥害后要及时大水漫灌。

5.僵化苗

(1)症状苗龄长而苗体小,地上部颜色较深,暗淡无光,硬脆无韧性,根系老化,发棵慢。

(2)原因土壤板结;化肥用量过大,种、肥隔离不足;播后土壤干旱;地温低。(3)措施及时中耕,提高地温;叶面喷肥,促其快速恢复;治盐碱;底肥不施氯化钾等含氯肥料。

6.分蘖

(1)症状出苗至拔节阶段,玉米植株基部节上的腋芽长出多个侧枝,称为分蘖。(2)原因品种特性;苗期低温、干旱;群体密度过小;施肥过多;玉米粗缩病、霜霉病、疯顶病和丝黑穗病等病害引起。

7.遗传性病害有一类因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病害称为遗传性病害。病斑上分离不到病原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如遗传性条纹病、遗传性斑点病、白化苗、黄绿苗、子粒丝裂病、子粒爆裂病和生理性红叶病等。

8.玉米植株畸形主要表现为矮化、丛生、器官变态、卷叶、徒长、肿瘤等,主要

由病虫害或除草剂药害造成。

北方春玉米区,苗期田间病害以苗枯病(根腐病)为主,从种子萌芽到3~5叶期

的幼苗多发,病芽种子根变褐腐烂,且可扩展到中胚轴,严重时幼芽腐烂死亡。苗枯病发生与种子带菌相关,且小粒玉米种子相对较重,严重地块甚至毁种。同时,春季低温多雨年份、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较重、重氮肥、少磷钾肥地块相对较重;播种过深,导致出苗期延长,也相对严重。害虫以地下害虫为主,包括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地表害虫有旋心虫、叶甲。玉米矮化病(异常苗)及花白苗、红叶病及丝黑穗病也时有发生。

二、防病措施

种衣剂包衣是防治玉米苗期病虫害的最佳办法,种衣剂中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杀菌杀虫剂,包衣种子播入土壤后,在种子周围的土壤环境中形成药环境,地下害虫趋向种子时,即触杀死亡。福美双和戊唑醇等是防治种传及土传病害的有效药剂,玉米苗枯病和丝黑穗病都是在芽期侵染,尤其在玉米3叶期前为病原菌侵染高峰期,福美双和戊唑醇等药剂能抑制其侵染,减轻病害的发生。含克百威的复合种衣剂(克百威含量70%以上)可防矮化病。前茬地下害虫较重的地块,来年春起垄时,亦可以随粪肥撒施毒土,浓度配比可以根据害虫发生轻重自行调配。对于出土幼苗虫害发生较重的地块可以采取农药灌根处理。通过增施磷、钾肥亦可减轻苗病的发生。建议在沙壤土上使用种衣剂要用低限用量,在粘土上用高限用量,同时要针对气温及土壤墒情合理使用,使其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通联: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131300)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 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

玉米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

玉米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 图:玉米丝黑穗病 【专家解答】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常会受到病害的侵染,其中最为主要的病害有丝黑穗病、穗粒腐病、青枯病、病毒病,严重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现将玉米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症状识别: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天花发病的植株一般无花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变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时天花抽出后小花畸形变为叶状物。 图:玉米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由于危害玉米的病原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型,主要的有镰刀菌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属菌引起的干腐病等。 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收集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并实行2—3年轮作;(3)选用包衣种;(4)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及时防治玉米螟,因为玉米螟是穗粒腐病菌的侵染媒介;(5)贮藏时,保持通风、干燥、低温。图: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2.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排水。 图: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取优质抗病品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能有效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2)改进栽培技术:①要适期早播,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减少病毒传播;②结合间、定苗,拔除病株带出园外烧毁或深埋,根除毒源;③栽培上要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及时中耕除草。孕穗期要喷施壮穗灵,可强化作物生理机能,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3)化学防治:做好田间监测工作,发病初期,按照植保要求喷施针对性药剂,同时喷施新高脂膜提高防治效果。药剂以杀虫剂和杀菌剂结合为主,如:10%吡虫啉、25%扑虱灵、32%核苷溴吗啉胍、2%氨基寡糖素等。

设计性实验:玉米、小麦缺Mn培养症状和植株的生理变化

设计性实验:玉米、小麦缺Mn培养症状和植株的生理变化 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溶液培养技术,证明Mn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熟悉植物缺乏Mn的典型症状。 实验原理 植物的生长发育,除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足量的水分外,还需要矿质元素,否则植物将不能正常生长。植物生长的必需矿质元素有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和微量元素(Fe Cu Zn Mn B Mo ),缺一不可。如果缺少某一元素,则会表现出相应的缺素症。本次实验采用溶液培养法来了解植物缺Mn的症状观察。由于培养液中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人为控制,因此,要了解Mn是否为植物必需,只需要有意识地配制缺乏该种元素的培养液,根据植物在该培养液中所诱导表现出来的症状在完全培养液中的植株症状作对比,便可了解该元素的作用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性。 溶液培养是研究植物矿质营养最基本和最有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在阐明植物的必须元素以及奠定施肥的理论基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溶液培养已被应用到水稻育苗、花卉栽培和无污染蔬菜的栽培生产上。 实验器材及试剂 1. 实验仪器 恒温培养箱、培养缸、分析天平、通气玻璃管、ph试纸、量筒(1000ml)、烧杯、移液管、容量瓶(1000 ml)、泡沫塑料 2. 实验材料玉米、小麦种子 3. 实验试剂 Ca(NO3)2 、KNO3 、MgSO4 ·7H2O 、KH2PO4 (或NaH2PO4 、NaNO3 、MgCl2 、Na2SO4、CaCl2、KCl )、FeSO4 ·7H2O、H3BO3、MnSO4、ZnSO4 ·7H2O、H2MoO4、CuSO4 ·5H2O 蒸馏水、1mol/mlHCl或1mol/ml NaOH 实验步骤 1. 幼苗的培养 选择饱满的玉米、小麦种子用漂白粉溶液灭菌30min,用灭菌水冲洗后,常温下浸泡24h,然后放在洗净的石英砂中加蒸馏水培养,待幼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便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备用。

玉米生理障碍与生长异常的症状及原因

玉米生理障碍与生长异常的症状及原因 李敏 【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1页(P42) 【作者】李敏 【作者单位】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13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一、症状及发生原因 1.红叶苗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土壤紧实时,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幼苗代谢缓慢,叶片因叶绿素减少而发红。品种间有差异。温度回升后多能缓解。 2.黄叶苗 (1)症状幼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叶片细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 (2)原因影响玉米生长的障碍因素均会造成幼苗生长不良。如种子不饱满,禾苗不壮;播种过深,出苗弱;密度过大,妨碍生育;水渍苗,特别是低洼地块,排水不良;土壤缺肥;除草剂使用不合理;受到病虫危害以及灌溉水受污染等。 3.花叶苗 (1)症状叶片上有黄绿或黄白相间的条纹,或黄绿斑驳。 (2)原因因矮花叶病、地下害虫为害、缺素症、遗传性条纹病等导致。

4.肥害 (1)症状过多的可溶性氮、钾等肥料接近种子时,会抑制种子发芽或致出苗不齐、缺苗、生长缓慢、根系变褐、幼苗矮化、叶色变黄,甚至逐步枯死。轻度叶面肥害发生时,叶片边沿褪绿变黄或变白枯死,叶面皱缩;严重时,叶面出现失水褪绿斑,并很快干枯。肥料落入新叶中会烧伤生长点和叶片。 (2)原因施用化肥过量或施肥种类、方法不当以及施用劣质化肥导致植株生理或形态失常。干旱天气根系生长缓慢、吸水受限时更易发生肥害。发生肥害后要及时大水漫灌。 5.僵化苗 (1)症状苗龄长而苗体小,地上部颜色较深,暗淡无光,硬脆无韧性,根系老化,发棵慢。 (2)原因土壤板结;化肥用量过大,种、肥隔离不足;播后土壤干旱;地温低。(3)措施及时中耕,提高地温;叶面喷肥,促其快速恢复;治盐碱;底肥不施氯化钾等含氯肥料。 6.分蘖 (1)症状出苗至拔节阶段,玉米植株基部节上的腋芽长出多个侧枝,称为分蘖。(2)原因品种特性;苗期低温、干旱;群体密度过小;施肥过多;玉米粗缩病、霜霉病、疯顶病和丝黑穗病等病害引起。 7.遗传性病害有一类因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病害称为遗传性病害。病斑上分离不到病原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如遗传性条纹病、遗传性斑点病、白化苗、黄绿苗、子粒丝裂病、子粒爆裂病和生理性红叶病等。 8.玉米植株畸形主要表现为矮化、丛生、器官变态、卷叶、徒长、肿瘤等,主要 由病虫害或除草剂药害造成。 北方春玉米区,苗期田间病害以苗枯病(根腐病)为主,从种子萌芽到3~5叶期

作物缺素原因及症状对照表

作物缺素原因及症状对照表 植物缺素症就是植物因缺乏某种必需营养元素而出现生理病症。对于植物外表虽不表现出某种缺乏症,但产量因受营养元素不足而下降的现象,称为营养元素潜在性缺乏。 1、缺素症病因 ①土壤贫瘠有些由于受成土母质和有机质含量等的影响,土壤中某些种类营养元素的含量偏低。 ②不适宜的pH土壤pH是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pH低的土壤中(酸性土壤)铁、锰、锌、铜、硼等元素的溶解度较大,有效性较高;但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中,则因易发生沉淀作用或吸附作用而使其有效性降低。 磷在中性(pH6.5~7.5)土壤中的有效性较高,但在酸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则易与铁、铝或钙发生化学变化而沉淀,有效性明显下降。通常是生长在偏酸性和偏碱性土壤的植物较易发生缺素症。 ③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如大量施用会使植物的生长量急剧增加,对其他营养元素的需要量也相应提高。如不能同时提高其他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就导致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发生生理障碍。 土壤中由于某种营养元素的过量存在而引起的元素间拮抗作用,也会促使另一种元素的吸收、利用被抑制而促发缺素症。如大量施用钾肥会诱发缺镁症,大量施用会诱发缺锌症等等。 ④不良的土壤性质主要是阻碍根系发育和为害根系呼吸的性质,如土体的坚实、僵韧程度,硬盘层、漂白层出现的高度,母岩的存在等,均可限制根系的纵深发展,使根的养分吸收面过狭而导致缺素症。 在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的水田中产生较多的硫化氢和有机酸等有毒物质,也能抑制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使属于主动吸收的元素(磷、钾、硅)吸收不足,而引起缺素症。 ⑤恶劣的气候条件首先是低温。它一方面影响土壤养分的释放速度,另一方面又影响植物根系对大多数营养元素的吸收速度,尤以对磷、钾的吸收最为敏感。这是气温偏低年分早稻缺磷发僵现象往往更为普遍的原因。 其次是多雨常造成养分淋失,中国南方酸性土壤缺硼缺镁即与雨水过多有关。严重干旱,也会促进某些养分的固定作用和抑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从而降低养分的有效性,导致缺素症发生。 2、植物缺素症状主要表现 (1)缺氮 缺氮识别要点: ①老叶首先均匀失绿,后全叶黄化; ②新叶小、薄,浅绿或淡黄色,叶色均匀,自剪早。

玉米缺素的验证观察实验

玉米缺素的验证观察实验 摘要:植物生长需要矿质营养,其中必须元素有17种,大量元素有N、P、K、Ca、Mg、S;微量元素有Fe、Mn、B、Zn、Cl、Mo、Cu、Ni。具有组成细胞结构物质成分、调节生命活动、参与能量代谢等作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如果缺乏某些营养元素会表现出相应的缺素症状。本次实验对久龙5号玉米进行缺N、P、K、Ca、Mg、Fe的培养,并观察其缺素症状。此实验有可以指导生产,及时了解作物所缺营养元素,可以及时施肥,可以提高生产,创造经济价值。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知缺N幼苗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叶片黄绿、根冠比较大;缺P幼苗生长较慢、下部叶片出现暗绿色、根冠比大;缺K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嫩叶呈现出黄色、根冠比稍大;缺Ca初期顶芽、幼叶呈淡绿色,继而叶尖出现典型的钩状,随后坏死。植株丛生,生长点坏死,烂根。 关键词:营养元素、玉米缺素、根冠比。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育种上开展各种研究的同时,掌握作物个体发育中对外界环境条件营养物质需要也是极为重要的。玉米正常生长如果缺营养元素,其生理代谢就会发生障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N、P、K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必需元素,它们既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在结构和生理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代谢过程,对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以及作物的早熟高产优质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缺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玉米一生各时期所需要的营养和缺素症状已有大量的报导,但多集中于宏观上的观察,偏重于地上叶器官形态和根部形态的研究。关于缺素造成生理和结构上的变化则报道的较少,且仅限于某一元素缺乏时(如缺锌) 的报道。 Chapin 等人认为,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个胁迫反应的中心系统,它可以被多种环境胁迫所激活(包括营养供应不正常) 。近年来,胁迫研究的重要性已在生物学的许多领域渐渐显示出来,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合成被抑制,但往往也会诱导出若干新的蛋白质—诱导蛋白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不断深入,现已发现多种因素如高温、低温、干旱、病原菌、化学物质、缺氧、紫外线等能诱导形成新的蛋白质(或酶),这些蛋白质统称为逆境蛋白(stress protein)。逆境蛋白的产生是基因表达的结果,逆境条件使一些正常表达的基因被关闭,而一些与适应性有关的基因被启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植物对多变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和自卫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本次试验主要是验证缺素症状,及时的进行施肥。 1 材料与方法

缺钾对玉米幼苗生长速度、根冠比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缺钾对玉米幼苗生长速度、根冠比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摘要:钾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约占其总干物重的1%-5%,和氮的含量大致相当,是维持农作物生长发育和获得农业高产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本次实验以饱满健康的玉米种子为材料,用沙基培养法在苗期进行缺钾处理,以完全培养处理为对照,缺钾症状出现后进行生长速度、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的生理指标测定。本次实验由于蛭石培养、胚乳的存在、浇培养液方式,测定方式等因素,缺钾培养玉米和完全培养玉米没有出现相应的生理症状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缺钾;玉米;生长速度;叶绿素含量;根冠比 玉米(Zea mays L.)属禾本科、玉米属、玉米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北方主要栽培的作物之一,在种植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和工业原料。 钾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约占其总干物重的1%-5%,和氮的含量大致相当,是维持农作物生长发育和获得农业高产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各种作物对钾素的需求量都很大,许多高产作物,如番茄、马铃薯等对钾的吸收量大于氮,居各元素之首。因此,研究缺钾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对弄清楚缺钾作物的生理机制和合理施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以玉米幼苗为试材,研究了土壤缺氮对玉米幼苗生长速度、根冠比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目的是使同学们加强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重要作用的认识,并通过实践使同学们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1.材料与方法 1.1幼苗培养 采用饱满健康的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每组选取6个花盆,装满蛭石后,每3盆放入一个托盘中,在每个托盘中加入蒸馏水,将蛭石浸湿。分别选取状况相同的玉米种子,每盆均匀地播种6粒。将两盘随机贴好标签(完全\缺钾、姓名、日期),并将每盘中3盆分别标号为1号、2号、3号。加入蒸馏水保持蛭石湿润,并将实验苗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 1.2实验处理 1.2.1完全及缺素培养液的配制(10L)

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摘要阐述了玉米在低温条件下的异常表现症状,分析了低温使玉米产生异常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温;玉米生长;影响 1低温影响玉米生长的表现症状 (1)若玉米播种至出苗遇到低温,会出现出苗推迟,苗弱、瘦小,感染病害几率大,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降低等现象,且对玉米功能叶片的生长有阻碍作用。 (2)四展叶期遇有低温,植株表现为明显矮小、生长延缓、光合作用增强、玉米功能叶片的有效叶面积显著降低。 (3)四展叶期至吐丝期遇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株高、茎秆、叶面积及单株干物质重量都会受到影响。 (4)吐丝至成熟期遇低温,会造成有效积温不够,使玉米成熟期延迟。 (5)灌浆期遇低温,会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减缓,灌浆速度下降,造成瘪粒减产。 2低温影响玉米生长的原因分析 (1)苗期低温降低了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植株生长。低温下玉米仍有一定的低温后效作用,但功能叶片生长受到抑制,影响了植株总的有效叶面积,导致光合生产率下降。播种至出苗期需有效积温为79.4℃,生物学底限为9.3℃。出苗天数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平均气温15℃,需15~20d。平均气温12.8~16.8℃,产量最高,高于或低于此温度都会减产。均温低于10℃光合生产率明显下降。生产上播种至出苗平均气温每升高或降低1℃,产量就会增加或减少159kg/hm2。 (2)出苗至吐丝期为玉米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尤其进入拔节期后,温度升高则生长发育加快,有利于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单位干物质重量的增加。平均气温低于23.9℃时,玉米产量受到影响;低于23.0℃时,造成减产。 (3)吐丝至成熟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仍需要较高温度。从开始吐丝至吐丝后13d是籽粒缓慢增重时期,吐丝后14~45d是籽粒快速增重阶段,灌浆速度直线上升,46d后至成熟又转到籽粒缓慢增重阶段。此间平均气温每升高或降低1℃,则生产量可增加或减少1 149kg/hm2。吐丝至成熟期间气温的变化,尤其气温偏低对产量的影响比播种至出苗期大。

钼元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缺乏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钼元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缺乏的症状和 防治措施

钼为植物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缺钼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很多农民朋友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作物缺钼却不了解真正的病因,无法正确的去防治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等问题。今天就为大家讲一下钼元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缺乏的症状和防治措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钼元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缺乏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一、钼的作用 钼元素在作物体内含量很少,是作物必须营养元素中需求量最少的。但是它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主要存在于作物的韧皮部和维管束组织中,起到转运植物蛋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功效: 1、钼能促进铁离子等养分的吸收,提高光合速率。缺钼时易引 起光合速率下降,糖含量尤其是还原糖含量减少。钼还能减轻过量的锰、锌等元素对作物的毒害; 2、钼促进磷的吸收和水解各种磷酸酯的磷酸酶活性,增加植物 体内VC的合成,有利于糖类的形成和转化。钼能改善碳水化合物, 尤其是蔗糖从叶部向茎杆和生殖器官流动的能力,这对促进植株的生产发育很有意义。 3、钼肥能增强植物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 二、缺钼的原因 ①土壤偏酸性:钼在酸性土壤中易被高岭石、氢氧化铁、铝及铁、铝、锰、钛的氧化物所吸附固定,并且吸附紧密,有效钼含量低。

②有机肥用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缓冲性能差,使有效钼活性低,导致出现缺钼症状;土壤中磷不足时,钼的吸收率降低;硫酸盐肥料施用过多,钼的吸收被抑制,容易发生缺钼。 三、缺钼的症状 高敏感作物:花生、花椰菜、莴苣、洋葱、菠菜、甜菜等。这类作物对钼需求量最大,最易出现缺钼。 中敏感作物:大豆、豌豆、蚕豆、绿豆、油菜、萝卜、番茄、胡萝卜、柑橘等。这些作物对钼需求量次之,也是比较容易发生缺钼的症状。 不敏感作物:小麦、玉米、高粱、水稻、棉花、芹菜、马铃薯、苹果、桃、葡萄等。这类作物对钼需求量很小,一般不会表现出缺钼的症状。 下面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几种作物缺钼症状,供大家参考。 1、柑橘缺钼症状 柑橘缺钼在生产中,被农民朋友称为黄斑病。在成熟老叶上面,沿着主脉局部失绿黄化、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形成卵圆形的橘黄色斑点,病叶变薄向上弯曲呈杯状,后期叶缘卷曲枯萎死亡。缺钼症状先从老叶开始,逐步蔓延到幼嫩叶片,直到植株死亡。 在柑橘果实膨大期的时候缺钼,从柑橘叶尖开始变黄,新叶向上呈筒状,果皮上出现黄晕圈不规则褐斑,严重情况下叶片大量黄化脱落、果实开裂,向阳面的叶片和果实受害较重,更容易出现日灼现象。 2、番茄缺钼症状

植物生理病害的特点

植物生理病害的特点 植物生理病害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生理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疾病。与传统的植物病害不同,植物生理病害主要表现为植物的生理代谢紊乱和机能障碍,而不是由真菌、细菌或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 植物生理病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非传染性疾病:植物生理病害不会通过接触、侵入或传播等方式传染给其他植物。相比之下,传统的植物病害往往由病原微生物或虫害引起,并可以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 2. 多因素引起:植物生理病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植物生理代谢异常,进而引发疾病。例如,高温、干旱和盐碱等环境胁迫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限,甚至引发植物萎蔫、叶片枯黄等症状。 3. 影响植物机能:植物生理病害主要影响植物的生理机能,如光合作用、呼吸代谢、水分调节、养分吸收等。这些机能的障碍会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例如,光合作用受损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能转化和合成有机物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产物的积累。

4. 高度敏感性:植物对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病害。一些植物对于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稍微的环境变化就可能引发植物的生理代谢紊乱。 5. 多样性症状:植物生理病害的症状多种多样,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植物对于相同的生理病害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甚至同一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这给植物生理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6. 难以彻底根除:与传统的植物病害不同,植物生理病害很难通过治疗或根除来完全解决。因为植物生理病害主要源于植物自身的生理代谢异常,只能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和培育抗性品种等手段来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生理病害的特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扩展描述。例如,可以从植物的生理机制、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植物适应能力与抗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植物生理病害案例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植物生理病害特点的理解。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可以导致玉米产量大幅度降低。其主要症 状为在叶片上出现大的菌斑,斑点颜色为灰白色或黄褐色,周围呈水泡状或边缘稍稍隆起,病斑有时也会出现红褐色或黄绿色。玉米大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名为泛菌属菌。该病 害特别喜欢在潮湿或多雨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通常在玉米的生长季节后期出现。 玉米大斑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包括病原菌、玉米品种、土壤性质和季节条件。其中,病 原菌是玉米大斑病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泛菌属菌可以在玉米的残余部分、叶片和根 部中繁殖和生存。在土壤湿度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下,泛菌属菌会迅速生长。同时,也 有些玉米品种对该病害更加敏感,这些品种的叶片纹路较深,表皮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 病害的侵袭。 预防玉米大斑病,主要是通过选取耐病品种、发动土壤生态系统和采用化学控制等措施。首先,选取耐病品种是防控玉米大斑病的基本措施。这些品种的叶片比较厚实,抗性 更强,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其次,发动土壤生态系统可以帮助抑制泛菌属菌的繁殖, 从而预防病害的发生。如通过优化土壤质量,增加有助于玉米生长的微生物数量,提高土 壤通透性,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缓解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最后,采用化学控制可以帮助防治玉米大斑病。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用氧氟沙星和 苯醚甲环唑等化学农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使用合理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起来,预防和防治玉米大斑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防病品种的选取、优化土壤 生态系统到化学控制等方面均需注意。在实际的生产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季节条件,制定适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玉米生长的健康和稳定。

几种蔬菜生理障碍的发生与防治

几种蔬菜生理障碍的发生与防治 近年来,棚室蔬菜作物生理障碍的发生日渐突出,对茄果类、瓜类蔬菜的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我们调查,80%的蔬菜田有不同程度的生理障碍发生,病株率一般达10%~25%,高的达50%以上。蔬菜生理障碍的普遍发生已严重影响广大菜农的积极性。为了有效控制保护地蔬菜生理障碍的发生,笔者对此类病的主要症状、发病原因和综合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几种蔬菜生理障碍的主要症状 1.番茄畸形果 正常果实圆形,有4~6 个心室,呈规则放射状排列。而畸形果呈椭圆形,多纵沟,2~3 个长在一起,横剖果实,因几个果实长在一起,心室数异常多,排列不整齐。畸形果从花穗形成就表现为萼片及花瓣的数量较多,子房形成不整等症状。 此外,番茄还有空洞果、脐腐病、番茄裂果、日灼、生理性卷叶病、落花落果和低温、高温障碍等生理障碍症状。 2.茄子僵果和畸形果茄子果实性状不正,僵住不长。此外,还会产生双子茄、扁平果、毛边果。果实不肥大,果顶部凹陷,变成坚硬小果或者勉强肥大,形成圆形、较硬的果实。剖开僵果,可见内部存在很多空隙,基本五种子,胚珠极小。此外,茄子还有其他生理障碍症状如凹凸果、着色不良果、乌皮果、萼裂果等。 3.辣椒脐腐病

果实侧面形成黑色稍凹陷的斑点,呈腐烂状的钙缺乏症。此外,辣椒还有辣椒日灼病、畸形果等生理障碍症状。 4.黄瓜花打顶和化瓜 黄瓜生长点变为花的器官,生长点附近簇生很多雌花,生长点停止生长。单性结实能力弱的品种,遇低温或高温妨碍受精,则产生化瓜。此外,黄瓜还有其他生理障碍症状,如黄瓜畸形瓜和苦味瓜、黄瓜低温障碍等。 二、发生原因及分析 1.温、湿度难以有效控制 保护地冬天天晴、不通风时,中午室温可升到30C以上, 有的高达40C ;相反,在夜间不加温条件下,室内外温度几乎无差异。保护地一天的温度随盛夏到严冬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中午有发生高温障碍的危险,夜间有发生低温障碍的危险。同时,室内的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夜间随温度的降低而提高。早晚温度变化剧烈时,空气湿度呈过饱和状态,室内雾气弥漫,特别是在土壤排水不良的保护地内,雾气更浓,持续时间更长。而保护地温、湿度状态与蔬菜生理障碍发生密切相关。据笔者多年研究发现:当室温35C以上时,易发生高温障碍。这种温度对茎叶生长没影响,但在雌雄器减数分裂的蕾期及开花期会造成危害。因不能受精而落蕾,即使坐果也因营养不良而成小果。 产生障碍的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严重。45C以上的高温时,短时间内花蕾发生日灼现象,叶片焦枯。室温降至5C以下时,果菜类

待优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

待优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 待优生是指一些生物在特定环境下未能体现出其本身应有的品质和能力,从而使其生长发育异常,表现出一系列不正常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待优生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等,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转化和改善。本文将从待优生的成因和转化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待优生的成因 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导致待优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的恶劣和不良会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灾害、污染、恶劣的气候条件等,都会对生物体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无法顺利发育。 2.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待优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多情况下,生物的遗传基因会直接决定其生长和发育的品质和能力。如果遗传基因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生物表现出待优生的特征。 3. 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也是导致待优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都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其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预防待优生至关重要。 二、待优生的转化措施 1. 加强环境保护 对于环境因素导致的待优生,唯有加强环境保护,保障生物生长环境的优良,才能有效地降低待优生的发生率。加强环保宣传、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都有助于改善生物的生长环境。 2. 进行遗传修复 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待优生,可以考虑进行遗传修复的措施,以帮助生物恢复其正常的遗传基因。这可能包括基因编辑技术、遗传咨询、遗传治疗等手段,从而帮助生物恢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能力。 3. 调整饮食结构

对于营养因素导致的待优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帮助生物摄入合理的营养,从而提高其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增加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有助于改善生物的生长发育状况。 4. 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一些因心理压力等原因导致的待优生,可以通过进行心理疏导来帮助生物摆脱心理障碍,重塑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状态,从而有助于改善其生长和发育的状况。 5. 进行身体锻炼 适当的身体锻炼对于改善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生物的体魄和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其身体各方面的功能。 6. 采取其他相关措施 除了以上提到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相关的措施来帮助生物进行转化和改善。进行职业规划、改善生活方式、进行社会融合等,都有助于提高生物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待优生的成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转化和改善。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生物的个体特征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和处理。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待优生进行转化,使其恢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状态。

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 防治 全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均有发生。一般轻病田减产5%左右,中等发病田减产10%~15%,重病田减产20%~30%,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供大家参考。 一、症状 全蚀病菌在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能侵染,在苗期主要从胚根侵入,危害种子根基部或从根尖、根部侵染,不断向次生根系蔓延,轻者被害根系变栗色至黑褐色,重者种胚或种子根变色,根皮坏死、腐烂。由于玉米次生根不断再生,根系比较发达,所以苗期仅根部发病,而地上部一般不表现症状。在成株期,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逐渐向叶基和叶中肋扩展,叶片呈黄绿条纹,最后全部叶片变褐色干枯。严重时茎秆松软,根基腐烂,易折断、倒伏。拔出病株可见根部变栗褐色,须根毛大量减少,如果雨水较多,病根扩展迅速,甚至根系全部腐烂,造成整个植株早衰、死亡。在植株生育后期,菌丝在根皮内集结,呈现“黑膏药”状和“黑脚状”症状。根基或茎节内侧可见黑色小点,即全蚀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囊壳。 二、病原 玉米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玉米变种引起的。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子囊壳集生或散生,子囊壳梨形,暗褐色,具短颈,顶端有孔,周围生有褐色毛状菌丝,基部埋生于组织里,颈部穿透表皮外露,直或向一侧稍弯,子囊壳直径200~450微米,内有多数子囊。子囊棍

棒形,无色,基部有柄,顶部有一折光性顶环,60~100微米×9~12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束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无色,稍弯,一头钝,一头尖,有3~8个隔膜,内含有多数油球,55.5~85微米×2.5~4微米。病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无性孢子。病组织内菌丝粗壮,栗褐色,锐角分枝,分枝处的主枝和侧枝各生一隔膜,连成“八”字形,病菌产生两种菌丝,一种是无色纤细的侵染菌丝,另一种为粗壮的褐色匍匐菌丝。病菌产生两种类型附着枝,一种是简单附着枝,似菌丝状分枝;另一种为近球形或扁球形附着枝,淡褐色,具柄,表面略有皱纹,常多个聚集成侵染垫,与水稻变种深裂状附着枝明显不同。病菌在PDA培养上菌落初为白色,绒状。菌丝纤细,沿基底放射状生长。培养后期菌落变灰黑色,并形成黑褐色的菌丝束和菌丝结。 玉米变种与小麦变种和水稻变种相比生长快,喜高温,耐酸性,但在碳源利用上无明显差异。室内苗期接种玉米变种对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麦和水稻都能侵染,但对玉米致病性最强。玉米全蚀病菌可产生毒素,对寄主超微结构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用毒素接种后寄主表现的症状与病菌侵染引起的症状相似。 三、发生规律 玉米全蚀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土壤里的病根茬组织内越冬,有的是以子囊壳、菌丝结在茎节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根茬在土壤里至少能存活3年,而留在地表或室外的病根茬土的病菌存活能力相对差一些。自然土中可能存在抑制全蚀病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菌作用。 玉米全蚀病菌主要从幼苗种子根、种脐、根尖、根段部位侵入,从苗期到灌浆、乳熟期均能侵染发病,但主要集中在生育前期5~6月份;病菌侵入后沿着根皮上下纵横扩展,产生纤细的侵染菌丝,

植物生理学第09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第九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本章内容提要: 在种子的成熟过程中,不断输入可溶性的低分子物质,逐渐转化为不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贮藏起来。此外,有酶活性的变化,激素的调控等。种子的化学成分还受光照、水分、温度和矿质营养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果实的生长有单S型曲线和双S型曲线两类。果实成熟时发生一系列变化:呼吸跃变,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的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甜味增加;有机酸含量下降,酸味减少;单宁被过氧化物酶氧化成过氧化物或凝结成不溶性物质,从而使涩味消失;产生一些具香味的挥发性物质;果胶酶和原果胶酶活性增强,果肉细胞彼此分离,果实软化;叶绿素含量下降,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使果实色泽变艳。维生素含量增加。 休眠是植物生长暂时停顿的一种现象。种子休眠主要是由于种皮限制、种子未完成后熟、胚未完全发育以及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有机械破损、浸泡冲洗、层积处理、激素与化学药剂处理、晾晒等。延存器官休眠也需人工打破和延长。 衰老是植物体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成熟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植株自然地终止生命活动的一系列衰败过程。它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但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器官脱落是植物器官自然离开母体的现象。脱落可分为正常脱落、胁迫脱落和生理脱落三种类型。器官在脱落之前先形成离层。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和比值调控器官脱落。温度过高或过低、干旱、弱光短日照促进脱落。 第一节种子和果实成熟生理 一、种子的发育与成熟生理 1、种胚的发育 种胚(embryo)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合子经细胞分裂、分化发育而成。合子的细胞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极性,是合子行不均等分裂的细胞学基础。一般合子经短期休眠后分裂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子细胞,上部是一个小的细胞质浓密的顶端细胞,下部为大的液泡化的基细胞。顶端细胞最后发育成熟胚;基细胞则发育成胚柄,但在心形期后胚柄开始衰老,逐步退化。种胚发育

不同矿质元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矿质元素P和Mg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玉米幼苗为实验材料,用配制的各种缺乏某种矿质元素(P、Mg)的培养液进行培养,以探求各种矿质元素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作用。待缺素症状出现后进行症状观察与生长测量并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玉米幼苗在不同的缺素条件下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缺素症状,其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表明了缺素对植株有严重影响。 关键词:玉米幼苗;缺素;症状;生理指标 前言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发展农业、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研究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育种的同时,掌握玉米发育对外界环境条件营养物质的需求极为重要[1].本次实验以玉米为材料,利用营养液培育方法,培养出完全、缺P、缺Mg的不同幼苗,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及生理指标的测定,做出实验分析,以补充和完善对缺乏各种元素症状的认识,也为玉米生产中的营养管理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玉米种子 1.2 实验仪器 培养缸、容量瓶、移液管、烧杯、试管、量筒、天平、分光光度计、HG63水分测定仪、AM-300叶面积测定仪、SPAD叶绿素仪、EC215型电导率仪 1.3 实验药品 硝酸钙、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硫酸镁、氯化钾、氯化钙、硫酸锰、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硫酸亚铁、硼酸、硫酸锌、氯化锰、钼酸、硫酸铜(试剂均需分析纯) 2.实验方法 2.1育苗 选饱满成熟种子于培养皿中萌发,长成7~8cm小苗时,选择长势一致的植株进行溶液培养. 2.2配制培养液 取分析纯的试剂,分别配制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铁盐贮备液[2].将配制好的各种贮备液按表1的配方分别加入到三个培养缸中,并分别加蒸馏水至1000ml,配制成完全培养液,缺P培养液以及缺Mg培养液,备用. 表1 完全和缺素液配制表(单位:ml/L) 培养液贮备液 KNO3 Ca(NO3)2 ·4H2O NH4H2PO4 MgSO4·7H2O 铁盐微量元素完全培养液 6 4 2 1 0.6 0.4 缺P培养液 6 4 0 1 0.6 0.4 缺Mg培养液 6 4 2 0 0.6 0.4 2.3 缺素处理方法 挑选生长一致的植株,除去胚乳,将植株小心地通过培养缸盖的孔,用棉花固定,使根系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库完整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库完整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引种是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 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休眠是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叶面积指数是总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自花授粉作物是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如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异花授粉作物是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如白菜型油菜、向日葵等。

常异花授粉作物是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的作物,如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短日照作物是指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长日照作物是指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小麦、油菜等。 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的作物,如荞麦。

镁缺失对玉米幼苗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镁缺失对玉米幼苗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优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11级1班广州 510275)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研究镁缺失对玉米发育及生理特征的影响,为玉米的营养诊断与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实验利用溶液培养,设置完全组和缺镁组,通过对照实验,观察了玉米幼苗缺镁时的外部症状,测定了植物抗逆性,叶绿素含量,组织中糖的含量,根系活力以及代谢活性。在对比实验分析中得到结果。结果:缺镁植株老叶先是叶尖前端脉间失绿,并逐渐向叶基部扩展,叶脉仍绿,呈现黄绿色相间的条纹,叶缘呈现紫红色,叶尖干枯,植物抗逆性弱,糖含量低,光合作用能力低,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根系活力和代谢活性均很弱。 关键词:缺镁;玉米;生长发育;生理特性. 玉米是我国北方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玉米是改善人民生活出口外贸重要的物质之一,对发展农业、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育种上开展各种研究的同时,掌握作物个体发育中对外界环境条件营养物质需要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于玉米一生各时期所需要的营养和缺素症状已有大量的报导,但多偏重于地上叶器官形态的研究,关于缺素造成生理上,内部结构的变化则报道的较少。已有一些学者对植物缺素做了研究,但都较为笼统的说明了植物叶片形态的变化,少有专一的细致的研究缺X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因此本实验通对玉米幼苗在缺镁的生长状况,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形态观察及生理指标和叶绿素的含量的测定,做出实验分析,以证明镁元素是玉米生长必需的重要元素,对玉米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为玉米的营养诊断与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玉米(Zea mays L) 幼苗若干。 1.2方法 1.2.1幼苗的培养 选取饱满的玉米种子或番茄种子,在28℃-30℃下浸泡24h,然后播于盛有石英砂或珍珠岩的白瓷盘中。在20℃-28℃下玉米培养8-10d,番茄培养 15d-18d,当幼苗长出第二片真叶时,便可作为溶液培养材料。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一章习题题解 1.植物病害的定义是什么? 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不适宜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原。 2.植物病害的症状分哪些类型?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1)变色(discoluration) 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见。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lowing)。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mosaic)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有时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mottle)。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 2)坏死(necrosis) 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症状。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幼苗近土面茎组织的坏死,有时引起所谓猝倒(damping off)和立估。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canker),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