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练习题(适合课后复习)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适合课后复习)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适合课后复习)

熔化和凝固课后练习1

一、填空题: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⑴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⑵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

2、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

3、一同学做某种物质熔化的实验。当这种物质的温度达到36℃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得到下面一组记录数据:36℃、39℃、42℃、45℃、48℃、48℃、48℃、51℃、54℃、57℃这种物质是:______体,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夏天喝饮料常加些冰块,这种做法用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具有:_________________。

6、有甲、乙两盆水,里面都有没有熔化的冰块,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在冰块未熔化完以前,甲盆水的温度______乙盆水的温度。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2、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的状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3、水结成冰的条件是:()

A、水和周围的温度都是0℃

B、水和周围的温度都低于0℃

C、水的温度是0℃,周围的温度低于0℃

D、水的温度可以高于0℃,周围的温度必须不高于0℃

4、用质量相等的水或冰冷却食品时:()

A、用水效果好,因为水容易流动

B、用冰效果好,因为冰温度低

C、用水和冰的效果一样

D、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熔化时吸热

5、在寒冷的北方,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

A、酒精的熔点高

B、酒精的沸点低

C、酒精的凝固点低

D、酒精可染成红色

6、水的凝固点是0℃,如果把0℃的冰放在0℃的房间里,则:()

A、冰一定会熔化,但不会全变成水

B、冰一定不会熔化

C、冰可能会熔化也可能不会熔化

D、冰将全部熔化

7、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放在水中逐渐化成了糖水

B、露水的形成

C、夏天放冰棒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D、冰棒变成糖水

8、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凝固点

C、各种晶体的熔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9、纯净的48℃的海波是:()

A、液态

B、固态

C、固液混合

D、以上状态都可能

10、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A、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C、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D、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三、综合应用:

1、图15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你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物质从开始熔化到熔化完毕共用了______min.

(2)在CD这一段,该物质处于 ________ 态(填:“固”“液”或“气”)。

2、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9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内能增

大。

(3)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

度,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3、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入几桶水,可以保证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为什么?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导学案

课题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课型:新授课 班别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上: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负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负℃,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根据什么来选择(思考2分钟) 有同学说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知识。(引出课题)【预习导学】 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晶体和非晶体”回答: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晶体哪些属于非晶体 4、晶体在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熔点,非晶体______ 熔点。(选填“有”或“没有”) 5、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在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晶体在时的温度叫做。晶体凝固点,非晶体凝固点。(选填“有”或“没有”) 6、熔化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凝固需要。 【思考】:如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合作探究】 一、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2、猜想和假设 你的猜想是什么请大胆写出你的猜想: 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参照课本图4—28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并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将观测结果填人表中) 线图像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西城区北京四中李丽娟 教学设计思路: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教师认为,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如果每一个探究的环节都在课堂里进行,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提前布置由学生在家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写出部分的实验报告,课堂上直接进行交流。另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获得固体熔化的实验数据,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所以本节课中暂不训练学生组装实验仪器的能力,教师事先调整好实验装置,做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学生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这个实验中使用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器”及采用“水浴法”加热,很好的解决了海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固液共存的状态可以清楚地被记录下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同时进行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探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本节课先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起学生对冰熔化时温度的关注。实验的器材外观很大,教师在上课前将实验装置摆放在正对实验室门口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实验室的时候先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此演示实验还隐含着本节课的知识--晶体的熔化。 新课引入时,通过丰富、漂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物质的不同物态,再由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对比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熔化和凝固”,展示“铁熔化为铁水”的图片,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先展示和交流提前预习完成的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在这节课中将利用温度传感器与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时,将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图像法,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重点。教师采用先由学生初步分析,互相讨论、补充,教师一边引导的方式得出初步的结论,再带领学生整理、归纳,得出晶体熔化温度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怎样看物理的图像,怎样分析物理的图像,怎样从图像的分析中找到规律,体会出图像直观,形象的特点。接下来由学生自行分析石蜡融化的图像,巩固落实图像法。通过对比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图像,得出固体可以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分析,是学生了解熔化的条件;通过资料表查出海波的熔点,引导学生对比所作实验,继续思考、做出评估;通过资料表查出冰的熔点,再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呼应开篇,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引导学生观察冰变少了,但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还是00C,加深对熔化过程的理解;教师视频展示课前做的“水的凝固”实验,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加深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最后布置学生在家完成“水凝固和冰熔化”的实验,做出水凝固和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查资料,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人教版八年级 第三章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练习 无答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基础巩固训练。 知识点1,物态变化 1、说出下列日常生活现象中水的状态变化. (1)春回大地时,冰雪消融: (2)大雨过后一段时间,地面变干了: (3)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树叶和小草上有晶莹剔透的露珠: 2、将下列各种状态的水按一定标准分类. ①雪②雨③露④雾⑤霜⑥雹⑦水蒸气⑧冰 第一类包括,其特征是 第二类包括,其特征是 第三类包括,其特征是 知识点2 熔化和凝固 3、夏天,小明将一瓶矿泉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水(填物态变化)成冰,此过程中质量(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经典题)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中,把碎冰装在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水的质量相同,大试管在水中的深度也相同,用常温水而不用开水的好处是( ) A.缓慢加热 B.均匀受热 C.增大受热面积 D.缩短实验时间 知识点3·熔点和凝固点

5、茶的熔点为80℃,80℃的茶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混合态 D.三处状态都有可能 6、如图所示,属于晶体的凝固图像的是

7、(易错题)炎热的夏天,课桌上的一个杯子中有一把金属勺,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 属块.关于这种金属,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金属的熔点高于100℃ B.该金属的熔点低于26℃ C.该金属的凝固点高于100℃ D.该金属的凝固点低于100℃ 8、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像,试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第8题图 (1)萘在BC段是态,DE 段是态,在EF段是态。 (2)萘的熔点是是,凝固点是。 (3)恭熔化时用了min,凝固时用了min,它在熔化过程中要(填“吸”或“放”)热,温度。 知识点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9、冬天,北方的菜宫里常放桶水,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菜弯内空气的温度 B.水凝固时要放热 C.水蒸发时要吸热,可避免宫内的菜被冻坏 D.用来洗菜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2课时)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导学案(第2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区别 2、明确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及熔点和凝固点 3、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知识 4、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导学重、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区别”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是本节难点之一,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是又一难点。 【导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什么叫做熔化?什么叫做凝固? 2、海波熔化和凝固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设问 海波和石蜡熔化和凝固有什么不同点呢?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有什么区别?同一种晶体和熔点和凝固点又有什么关系? 三、新课导学: (一)聚焦目标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 海波(晶体)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①AB 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 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 段所对应的 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是海波吸热升温 的过程) ②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 点) ③在BC 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35 048

海波加热?(答:BC 段是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这是海波熔化过程) ④在CD 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⑤总结:像海波这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2、非晶体 (1)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 (2)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二)聚焦目标二:熔点和凝固点 (1)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 ℃。 (2)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 的形状。 思考并回答: ①AB 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 温度______。 ②BC 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热,温度_____。 ③CD 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热,温度_____。 (3)总结: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 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04861 35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J.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牛-乙]冰是固体,水雄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_ 有一定的熔点,而___________没有一定的熔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__________的。 2、上物理课复习时,老师写下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反映一个共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____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_____。 4、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特别好。这是 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________,而使油污__________的缘故。 5、如图所示,是我国选手在温哥华冬奥会女子冰壶比赛中一个 场景。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使表面的冰________ 成薄薄的一层水(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 之间的阻力,使冰壶按照运动员预计的运动快慢和方向运动。 6、小丽的爸爸想让将要出售的海鲜能够保鲜,但在市场上又不便于使用冰柜。聪明的小丽想了个办法,她在海鲜的上面铺上一层碎冰块。由于冰块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____,但是温度___________,所以能实现保鲜的效果。 7、2010年1月2日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大范围降雪天气袭击。为了更快地使路面上坚硬的冰熔化,往冰面上撒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________,使冰熔化。公路上的积水在寒冷的天气里,常会在公路表面形成一层薄冰,这个物态变化过程在物理学上称为 ___________ 。8、据说,科学界已经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微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很快变成固态。人们穿上用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由于________________,会使人倍感温暖。 二、选择题 ()9、下列物质有一定熔点的是 A.玻璃 B.石蜡 C.沥青 D.食盐 ()10、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11、南极科考队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声悬浮实验

实验四十四 声悬浮实验 【实验目的】 1. 观察声悬浮现象,并利用声悬浮现象测量声速; 2. 用驻波法(共振干涉法)和时差法测量声速。 【实验方案】 一般地讲,弹性介质中的纵波都被称为声波。频率在20~20000Hz 之间的声波,能引起人的听觉,称为可闻声波,也简称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 的叫做超声波。 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的压力与无声波时的静压力之间有一差额,这一差额称为声压。声波是疏密波,在稀疏区域,实际压力小于原来的静压力,声压为负值;在稠密区域,实际压力大于原来的静压力,声压为正值。以p 表示声压,则有 )sin(kx t p p m --=ω (1) 其中,ω=2π/T ,为声波的角频率;k =2π/λ,为声波的角波数;而声压振幅 ωρuA p m = (2) 其中ρ为介质密度,u 为声波波速(简称声速),A 为声波振幅,ω为声波角频率。由(2)式可知,声压的大小由4个物理量来决定。因为声速的大小仅由声波传播时所经过的介质来决定,所以在传播介质一定的情况下,声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和频率。 声强就是声波的强度,即为 u p uA I m ρωρ2222121== (3) 声悬浮是利用高强度声波产生的声压来平衡重力,从而实现物体悬浮的一种技术。由于驻波产生的声压远大于行波,所以声悬浮实验普遍采用驻波。 一个最简单的驻波系统可由一个声发射端和一个声反射端构成,即形成一个谐振腔。发射端到反射端的距离L 是可调的,以满足驻波条件。如果将声场近似看作平面驻波,则驻波条件为 3212,,,==n n L λ , (4) 发射面和反射面是声压的两个波腹,声压波节位于λ/4,3λ/4,5λ/4,…处。在声压波节处,声辐射力具有回复力的特性,即一旦样品有所偏离,就会被拉回原位置,所以声压波节就是样品的稳定悬浮位置。因此可以悬浮的样品数应为n 个,且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为λ/2。通常,选择声波的传播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以克服物体的重力。较重的物体,其悬浮位置会偏向声压波节的稍下方。 以悬浮一个半径为r 的小球为例,若平面驻波的声压为 ) sin()cos(t kx p p m ω= (5) 则它在小球上产生的声辐射力为 )2sin(265322kh r p F m ??? ??=λπρωπ (6)

熔化和凝固 习题 (含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熔化和凝固习题(含答案) 熔化和凝固习题 (含答案)一、多选题二、单选题 1.冬天的一场大雪,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使雪很快熔化,常常看见洒水车在路面上洒盐水,这是因为 A.盐水从雪中吸热 B.盐水使雪的熔点降低 D.盐水起化学作用C.盐水使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 【答案】B 【解析】【详解】影响晶体熔点高低的因素是:物质的种类、压力的大小、是否有杂质;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有杂质,使积雪的熔点降低,使雪很快熔化,故选 B。 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A.海波是晶体B.海波的熔点约为48℃ D.海波在第 3 分钟时是固态C.海波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答案】C 【解析】【详解】由图知道,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且其熔点为48℃,故 A、B 正确,C 错误;由图知道,海波在第 3 分钟还没有开始熔化,所以海波此时处于固态,故 D 正确,故选 C。 3.沥青在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持续上升 C.先上升,后来保持不变,最后又上升 B.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D.先下降后上升试卷第 1 页,总 20 页 1/ 31

【答案】A 【解析】【详解】沥青属于非晶体,在加热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会不断升高.故选 A.【点睛】根据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会持续升高.在考试及平时的练习中能见到的非晶体只有松香、沥青、玻璃、蜡四种,所以将这四种物质记住,则其它没遇到过的一般都可判断为晶体。 4.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A.变多变【答案】A 【解析】【详解】B.变少 D.无法判断C.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图可知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若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则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故选 A。 5.如下图所示,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试卷第 2 页,总 20 页

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设计(沪粤版初二上)

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设计(沪粤版 初二上)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明白什么是熔化和凝固。明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⑵明白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⑶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讲明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⑷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学会作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刻〞图像,体会到图像法能够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培养耐心细致地观看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态度。 2.教材讲明 本节要紧研究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即以冰和蜡为代表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收集数据、描画图像、对比分析,总结出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并学习对比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关于物质的熔化,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那个探究实验不管是装置、操作,依旧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时刻〞图像,都比上一节探究沸腾要复杂一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因此教材将其编排于?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之后。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冰化水,水结冰〞现象中,直截了当给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即仿照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冰地熔化特点,描画出冰熔化时的〝温度—时刻〞图像。然后针对学生对该实验的疑点,教材采纳卡通画的形式生动爽朗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一方面加深对冰的熔化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该实验进行评判,同时引出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通过活动1的实验研究,描画出石蜡的〝温度—时刻〞图像,再对两个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出它们在熔化时的不同特点,从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它们的区不,引出熔点和凝固点。最后将物态变化应用于生活实际中,通过〝信息扫瞄〞介绍液晶。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另外新教材用冰代替旧教材中的萘或海波,取材方便、贴近生活、容易成功。通过〝信息扫瞄〞介绍液晶,〝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 本节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科学探究的要紧环节,让学生经历差不多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用图像法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这既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又是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等知识的基础。

熔化和凝固经典练习题

第2节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 D.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E.可能是液体 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 -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5.将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则() A.冰增加 B.冰不变 C.冰减少 D.都有可能 7.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均可 8.如图是探究冰的熔化实验,当烧杯里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冰() A.也溶化一半 B.不溶化 C.无法判断 9.钨的熔点是3410℃,那么在3410℃时处于下面哪种状态 [ ] A.固态B.液态 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冰面加大压强时,它的熔点将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都不对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温度是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 A.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若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把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室外,混合物的温度将是 [ ] A.等于0℃ B.高于0℃ C.低于0℃ D.无法确定 14.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 ),过了一段时间 [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5.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 ] A.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C.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D.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16.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初中物理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 D.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E.可能是液体 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 -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4.下列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 5.将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则() A.冰增加 B.冰不变 C.冰减少 D.都有可能 6.如图所示四个物态变化的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的图像是() 7.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均可 8.如图是探究冰的熔化实验,当烧杯里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冰() A.也溶化一半 B.不溶化 C.无法判断 9.钨的熔点是3410℃,那么在3410℃时处于下面哪种状态[]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冰面加大压强时,它的熔点将[ ] A.升高B.降低 C.不变D.都不对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温度是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A.保持不变B.温度降低C.温度升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若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 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把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室外,混合物的温度将是[] A.等于0℃B.高于0℃ C.低于0℃ D.无法确定 14.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5.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 A.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C.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D.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16.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和液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 2、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4、理解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通过熔化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6、通过两个实验数据、图像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7、能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8、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感知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晶体与非晶体、熔点与凝固点 三、教学流程 ●自学反馈与评估 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熔化; 由变为的过程,叫做凝固。 2、冰开始熔化的温度是℃,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 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 3、石蜡在熔化的全过程中,温度。 4、固体分为和,晶体熔化温度,像一样;非晶体 熔化温度,像一样。常见的非晶体有。 5、晶体熔化的温度叫做,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同一种晶体的 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熔化过程中要,凝固过程中要。 ●引入 冰变成水,水结成冰。 由学生列举生活与上述相同的物态变化。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提出问题:冰和石蜡在熔化为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怎样变化?上升?不变? 2、观察实验:冰的熔化和石蜡的熔化

3、收集数据,作出温度变化图象。 4、结论: ①冰开始熔化的温度是0 ℃,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上升。 ②石蜡在熔化的全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与非晶体 1、固体的分类: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冰、食盐、金属)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2、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冰熔化吸热、水凝固放热的应用例子与练习。 四、小结 1、固态变成液态——熔化(吸热); 液态变成固态——凝固(放热)。 2、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如:冰、食盐、金属) 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上升。(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2、《创新》1—6题 3预习《4.4升华与凝华》 关键词:升华、凝华、吸热、放热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