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最全版

(财务知识)宏观经济学概

念与原理

宏观经济学概念和原理

1、国民收入核算

本单元习题主要体现下列概念和原理。

1.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收入这壹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1)、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壹个国家领土内在壹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壹时期作为基础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4.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是重要的。

5.国内生产总值是壹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6.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区别。后者指壹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价值,而不管这些要素是在国内仍是国外生产的价值,属国民概念。前者指壹国范围内所生产的价值,属地域概念.其中包括壹部分外国的生产要素在国内生产的价值,即不管价值是由国内仍是国外的所有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若定义国外支付净额(NFP)为本国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则GDP=GNP-NFP,或GNP=GDP+NFP。

7.产出总等于收入: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见成是产品售价扣除工资、

利息、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壹部分。

8.产出总等于支出: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见成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

9.国内生产总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和俩部门的、三部门的和四部门的模型。在收入的循环流动中,储蓄、税收、进口都属于滑出,而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都是注入。只要总注入和总漏出相等,收入流量的循环就会处于均衡状态。这种模型表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有收入法和支出法俩种最基本的方法。

10.支出法是从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支出角度见社会在壹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从支出角度见,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11.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见社会在壹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从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则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2.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加国外支付净额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减资本消耗(折旧)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减企业间接税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减X公司利润和社会保险税,加政府和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红利,等于个人收入。个人收入壹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

13.在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俩部门经济中,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见是y=C+I,从收入角度见是y=C+S,因此有C+I=C+S,即S=I。要注意,这壹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而来的。

14.在三部门经济中,从支出见,y=C十I十G,从收入角度见是y=C+S+T。(这里,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c是指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因此有c+I+G=C+S+T,亦即I=S+T-G.这里T-G可见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

Sg=T壹G.因此有I=Sp+Sg。

15.在四部门经济中,从支出角度见,y=C+I+G+X,从收入角度见,y=C+S+T+M(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X。在此,M-X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见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见是进口,即支出。因此,M-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见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十Sr。可见,无论从多少个部门的经济见,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16.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利用社会上壹切可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它不是实际产出量。壹般认为,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充分就业时国内生产总值,因而也称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和实际上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缺口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而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可称为自然失业率。实际上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取决于社会总支出水平或者说有效需求水平。

17.奥肯法则。要维持充分就业水平,实际的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的GDP的增长。为回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注意:这里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在英文里actualGDP,但在本单元第壹小节中也讲到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那里,它和名义的GDP相对应,在英文里为realGDP,虽都译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切不可混淆)和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奥肯提出了壹条经验性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l%,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3%。据说这壹法则可为经济增长和失业间提供壹种能够捉摸的关系。

2、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本单元习题主要体现下列概念和原理.

1.产出和支出是相互作用的,支出决定产出和收入,同时产出和收入决定支出。收入和支出

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动决定了GDP水平及其波动。在国民收入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假设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当总需求变化时,只会导致产出的变化,而不会导致价格的变化,所以本单元涉及的变量值都是实际值。

2.俩部门经济是假设:(1)只存在家庭和企业部门,而不存在政府和国外部门;(2)企业投资是自发的,即投资为外生变量,(3)折旧和企业未分配利润为零。意愿的或计划的总需求AD由意愿的或计划的家庭消费C和企业投资I构成。当总产出(或总收入)Y和该总需求(或总支出)均衡时,有Y=C+I。同时,均衡产出等于意愿的或计划的消费和储蓄之和,即Y=C+S.由此得I=S,即经济要达到均衡时,意愿投资必须等于意愿储蓄。当I>S时,产出会增加,当I

假设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C t=a+bY t-1;而本期收入为本期消费和投资之和,即Y t=C t+I t,则有差分方程Y t=bY t-1+a+I t,,其解为Y t=(Y0-a+I t/1-b)bt+a+I t/1-b,该方程动态地表示了投资变化导致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过程。|b|<1是该方程有稳定值的条件,其值为Y t*=a+I t/1-b

3.三部门经济是在俩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进了政府部门,也就是在经济中考虑进了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因素.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本模型的假设条件在俩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再加上壹个假设c税收仅指个人所得税,其他税收先撇开。

假设税收函数为T=T0+tY,t为税率(0

YD=Y-T+TR=TR-T0+(1-t)Y,消费函数由C=a+bY变为C=a+bYD=a+(bTR-bT o)+b(1壹t)Y,边际消费倾向和俩部门经济时相比是降低了。

三部门经济宏观均衡时,有C+S+(T-TR)=C+I+G成立,此式可变形为T-TR-G=I-S;这意味着,在均衡时,预算盈余(赤字)(T-TR-G)和意愿投资超过(少于)计划储蓄(I-S)相对应。

总需求由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购买G构成,即AD=C+I+G=a+b(TR-T。)+b(1-t)Y+I+G。当经济均衡时,有AD=Y,可得均衡收入水平Y o=1/1-b(1--t)[a+b(TR-T o)+I+G]。由该式可知,由于有了税收,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为1/1-b(1-t),比俩部门经济时为小。利用该式,可直接求得投资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税率;不变时)等。

当税率改变△t(由t变为t'),而其他因素不变时,即可得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变化率:△Y。/Y。=-b△t/[1-b(1-t')]。其中Y。为税率改变前的均衡产出,Y。为税率改变后增加的产出水平。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和税收变动相等数量而使政府预算不变(注意是变动量相等,而不论原先政府预算是盈余仍是赤字),也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其乘数为1-b/1-b(1-t)。

由上述可知,在本模型中,外生变量为投资I,政府支出G和TR,内生变量为产出Y、消费C 和税收T。

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或潜在产出时的预算盈余,以y*表示充分就业的收入可有BS*=ty*-G-TR。实际的预算盈余为BS=ty-G-TR。二者的差额为BS*-BS=t(y*-y)。

5.四部门经济即开放经济,在三部门经济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在小国假定下,出口为X(给定的外生变量),进口为M=Mo+mY(m>0),则均衡产出水平Y=C+I+G+X-M.可得均衡产出水平Y o=1/[1-b(1-t)+m](a+I+G-bT0+bTR+X-M o),以Y o对x求导,可得对外贸易乘dY/dX=1/1-b(1-t)+m。壹般情况下,外贸乘数大于1,同时,由前式可知,四部门经济的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等都相应地小于三部门经济时的乘数,这主要是由于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化有“溢出效应”。

3、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1.IS曲线的含义和由来。IS曲线表示满足收入—支出均衡条件式、投资函数、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净出口函数的所有利率(r)和收入(Y)的组合,它是所有收支均衡点的集合。在俩部门经济中,如消费函数为C=a+bY,投资函数为I=e-dr,则均衡收入为:

Y=(a+e)÷(1-b)-[d÷(1-b)]r

其中,1/1-b为简单支出乘数,假定用Ke表示,则上式可写为:Y=K e(a+e)-K e dr,或r=(a+e)÷d-(1÷K e d)Y。设a+e=A,则Y=K e A-K e dr或r=(A/d)-(1÷K e d)Y。

上式即IS方程式,其几何图形为IS曲线,在IS曲线上的每壹个r和Y的对应点,均满足Y=C+I或I=S的均衡条件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IS—LM模型中,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即p=1因而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净出口等变量的实际量值(壹般用小写字母即y、c、i、g、x、m、nx表示)和名义量值(壹般用大写字母即用Y、C、I、G、X,M、NX表示)是相等的,在本单元以后几单元中,都用大写字母表示。

2.IS曲线的斜率。从IS方程式r=(A/d)-(1÷K e d)Y中可见,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利率和收入呈反方向变化.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1÷K e d,因此,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取决于支出乘数K e和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而K e又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当b不变时,d愈大则IS曲线越平缓,当d不变时,b愈大,则IS曲线越平坦。IS曲线负斜率的必要条件是投资需求和利率反方向变动。

3.IS曲线的移动。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d和边际消费倾向b不变条件下,自主性支出A(自主消费a和自主投资e)变动会引起IS平行移动,移动幅度取决于A变动的数量和K e的大小。

如果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它由消费函数决定,方程式可写为S=-a+(1-b)Y)的斜率发生变动,IS曲线斜率会变动。

4.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IS曲线。设政府购买为G=G,税收函数为T=T0+ty,出口为X=X,进口函数为M=M0+my,投资函数为I=e-dr,政府转移支付为TR=TR,可支配收入为Y d=Y-T+TR,消费函数为c=a+bY d,则均衡收入为:

Y=(a+e+G-bT0+bTR-M0+X)/[1-b(1-t)+m]-[d/1-b(1-t)+m]r

设a+e+G-bT0+bTR-M0+X=A,同时把1/[1-b(1-t)+m]见成是二部门经济中自发支出乘数的扩大,即1/[1-b(1-t)+m]=K e,则仍有:Y=K e A-K e dr或r=(A/d)-(1/K e d)Y。当下,如自发性支出即注入(a、e、G、TR、X)或自发性“漏出’,(T o、M o)发生变化,则IS 会移动,IS的斜率仍由d、b以及税率t以及边际进口倾向m决定。

5.LM曲线含义和由来。LM曲线表示在固定的货币供给水平上,满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关系式的所有利率r和收入Y的组合。在LM曲线上的所有点均表示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的均衡状态。假设名义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控制,为外生变量(M),且假设价格水平不变(P=1),货币需求函数被定义为L=(kY-hr)P,则货币市场均衡是有:(kY-hr)P=M或r=(k÷h)Y-M÷ph。此即LM方程式。

6.LM曲线的斜率。从LM方程可见,LM曲线斜率为k/h。LM曲线的斜率由k(货币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和h(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决定.在k相对稳定的情况下,LM斜率主要决定和h。降低h会使LM斜率绝对值增大。当h极大使,LM呈水平线;当h=0时,LM为垂直线。在许多情况下。LM曲线上斜率具有先是水平线,后是向上倾斜,最后是垂直形状的三个区域(即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的作用。运用财政政策消除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壹般途径有增

加(或减少)政府支出、税收,或同时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壹个相同的量(平衡预算)三种方法.其中政府支出对总支出以及国民收入具有直接的影响.税收则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影响人们的收入支出量,从而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要间接些弱小壹些,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效果最弱。

2.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幅度的内在作用,但自动稳定器无法消除经济波动。

3.积极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影响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有,财政政策作用的时滞,财政政策作用后果的不确定性、难以估计的影响总需求的各种因素、挤出效应等。

4.功能财政和公债。功能财政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思想。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公愤,亦称国债,是政府为弥补财政预算赤字所欠下的债务。公债以发行范围划分有外债和内债.公债是政府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的途径之壹。发行公债有可能导致私人支出的下降,产生“挤出效应”,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条件下,会导致增发货币,诱发通货膨胀。对公债的利弊,经济学家们壹直持有不同意见。

5.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从IS--LM模型见,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移动IS曲线的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则效果较小。

6.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

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俩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可是,这壹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俩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和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和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7.财政政策的特例。在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由于货币的需求和利率的变动不相关(在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h=0),1S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的利率上升,但收入不发生变化,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如果LM曲线为水平线,则不存在挤出效应,因为投资者在既定利率下对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即利率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这时IS曲线向右移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最大。在IS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有效,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产生挤出效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支出和利率的变动不相关。

8.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条件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俩种市场同时均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公式为:△y/△g=hK e/h+kK e d,在此,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d表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K e=1/1-b,即自发支出乘数.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受到政府支出乘数1/1-b、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h、投资需求的和利率敏感性d以及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k的影响。在LM曲线为水平线(流动性陷阱)条件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

9.货币政策及其工具。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0.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从IS—LM模型见,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越大,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小。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愈小;反之,则愈大。

11.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当LM曲线为垂直线、水平线、IS曲线为垂直线时,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垂直的LM曲线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没有敏感性,货币余额的决定和利率变动无关。在LM方程M=ky-hr中,当h=0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即M=ky.在不考虑IS曲线斜率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M),使LM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的收入增加等于△M(1/k)。这表明货币玫策完全有效。当LM曲线为水平线时,存在“流动性陷阱”,由于人们不愿持有债券而使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从而产生“流动性陷阱”,货币供给的增加完全陷入货币需求之中.货币供给不改变LM曲线的位置,因而利率和收入均不发生变化,移动LM曲线的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果。当IS曲线为垂直线时,投资支出和利率不相关。比如在俩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a+e-dr)/(1-b),当行为系d 等于零时,利率对投资没有影响,从而IS方程改变为y=(a+e)/(1—b),IS曲线就为垂直线.当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会下降,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这说明,货币政策可影响利率,但对国民收入的变动没有影响。

12.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指当财政政策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倍数.其公式为:△Y/△M=dKe/h+kdKe,(ke为支出乘数)所以△y=△

M(dKe/h+kdKe)。公式表明:在ke、d、k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性愈大(即h愈大),△y/△M就愈小,从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如果^趋向于无穷大,则LM曲线为水平线,货币政策会毫无效果:如果h等于零,则LM曲线为垂直线,则△Y/△M=1/k,则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财政扩张会使GDP上升,也使利率上升:货币扩张使GDP上升,便利率下降,因此,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能够出现GDP和利率变化的各种组合。如果想要增加GDP,又想使利率保持不变,能够把扩张性货币和扩张性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结合起来使用。如果想要GDP不变,提高利率,能够把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使用。紧的或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5、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壹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壹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壹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壹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仍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作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壹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对收入变动越敏感即A越大),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穗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我们已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收入为:

Y=(A)hKe/(h+kdKe)+(M/P)dKe/(h+kdKe)

式中d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e表示自发支出乘数,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程度.从上式能够见出,当d、ke.不变且k比较稳定时,若h越小,则P上升壹定幅度使M/P下降壹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减少得越多;反之,P下降壹定幅度使M/P 上升壹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增加得越多,因而,AD曲线就越平缓.同时,当h和k既定时,如果d和Ke越大,即IS曲线越平缓,则实际货币余额M/P变动时,收入变动也会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致电支出扩大(A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函数。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和壹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所谓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壹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的.当资本存量壹定时,总产量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的需求量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可写为:Nd=Nd(W/P),实际工资越低,劳动力需求越大,劳动力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可写为Ns=Ns(W/P).实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越小.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在短期,就业量的变

化是引起总供给水平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对企业或劳动者来讲,重要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是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的比率,当名义工资上升的幅度低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时,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实际工资就会上升.如果工资和物价能够自由变化,那么,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为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将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就业量就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总产出也不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价格水平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时,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决定,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供给曲线是壹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可称它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或古典总供给曲线。

当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时,总供给曲线就是壹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时,现实经济中即使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也不会下降;但当劳动力处于过度需求状况时,工资却可向上调整。这样,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扩大,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就会增加,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倾斜。总产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可把这条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随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逐渐减少。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就会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的出现,这样,名义工资就会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物价水平上升时,产出也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就变为壹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

4.总供给、总需求和价格水平。当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经济就决定了这壹时期的实

际产出,就业水平,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在古典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壹条垂直线,价格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水平。任何由于总需求或总供给的波动而造成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等,理论上都可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使经济恢复到原先的均衡,而不需要任何经济政策。例如.由于货币供给量的扩大(或者政府支出增加,出口增加等),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向有移动.这样,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就超过了总供给,价格水平即上升.在需求方面,随着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供给开始减少,利率水平上升,投资缩减,总需求开始减少。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差距也开始缩小。只要总需求仍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就持续上涨,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结果,价格水平和货币供给量同比率增加、利率、总产出、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当经济的非均衡来自供给方面的变动时,如石油供给的减少,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造成经济在原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只要总供给不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调整.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直到总需求重新等于总供给.结果,总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价格水平、利率上升,总需求量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壹总需求模型中,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的向下刚性而向上倾斜,就业量和产出水平都会随价格水平变化而变化。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就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

6、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这二单元主要体现下列概念和原理.

1.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壹般物价水平在壹定的时期内持续的上升过程.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的波动主要是由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当经济中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人们对纸币的实际需要量时,货币就会贬值,物价水平就会普遍持续上涨。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总额进行加权平均,通货膨胀就

表现为壹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用P t-1代表基期的壹般物价水平,用P t代表本期的物价总水平,∏为通货膨胀率,那么通货膨胀事的计算公式就为,∏=[(P t-P t-1)/P t]×(100%)。具体可用三种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率,(1)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2)生产者价格指数,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3)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它反映的是所有计入GN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2.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物价上涨的速度来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类。当物价上涨小于2%~3%时属爬行型,在3%~10%之间属温和型,达俩位数时即为飞奔型,若每月超过50%的上升速度,就属恶性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来划分,可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三类。按通货膨胀能否预期来划分,可把通货膨胀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俩类。

3.通货膨胀的原因。按前所述,主要有三类原因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在商品市场上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壹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俩大类:壹类因素称为实际因素,诸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壹国净出口水平的增加都会使得产品市场上I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壹类是所谓的货币因索,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水平在理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完全就业水平的总供给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仍会使产量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就不能再增加,而只会导致

价格水平的上升。(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壹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壹方面可体当下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壹方面也体当下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实际工资,厂商能够雇佣的工人就会减少,其产量就随之减少,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价格水平上升.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3)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通货膨胀是突发的、短期的,人们无法完全预测到,那么,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就会大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幅度,从而使得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小于物价的上升,在短期,经济就将扩大就业,产量也随之增加。如果通货膨胀是长期的,可被人们事先完全预期到,工人就会要求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增加其货币工资率。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样幅度移动,经济的就业状况就没有改善,产量水平也不会增加。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俩个方面:(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和物价同比铡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其次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时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在通货膨胀期间,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补偿他国出借的款项购买力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从而市场利率或名义利率水平中包含于通货膨胀率。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通货膨胀率等于名义货币增长率减去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率。如果货币在长期内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和名义货币增长就会紧密相关,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预算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

6.失业及失业类型。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就业是指处于受雇或“自我雇佣”的状态。经济中失业者和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失业按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2)季节性失业.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3)周期性失业,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4)需求不足型失业,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壹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5)技术性失业,指由于技术进步,或采用了节约劳动的机器而引起的失业。(6)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7)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下不管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和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按照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7.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和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壹时点上摩擦性和

结构性失业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在实际统计时,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自然失业率。影响失业持续时间长短和失业率高低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8.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种关系可表示为:△Wt=f(Ut),△Wt表示;时期的货币工资增长率,Ut表示t时期的失业率,俩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由于工资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正比例关系(俩者差额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替代货币工资率,来描述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则反是。

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出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壹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壹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串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当通货膨胀成为壹种持续性的长期现象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时货币工资上涨率△Wt和失业率Ut之间的关系为:△Wt=f(Ut)+aPet,Pet 表示时期的通货膨胀预期。这意味着经济当下必须以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换取壹定的失业率。在长期,如果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换取壹定的失业率所需的通货膨胀率就越来越高,最终菲利普斯曲线将成为壹条垂直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果经济开始在壹个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下运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以自然失业率为出发点的壹条垂线.它否认了短期存在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由于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长期消除的,任何政府试图以通货膨胀来消除自然失业率的努力,其结果都只是暂时的。

9.理性预期学派。这是以古典微观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壹个分支.在理性预期中,人们事先充分掌握了壹切可供利用的信息,且按合乎理性人的行为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未来的见法。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均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

10.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壹类是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冷火鸡政策和渐进主义政策。冷火鸡政策是政府通过突然性的、大规模的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以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明显下降和失业率显然提高为代价,争取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渐近主义政策是指政府持续不断紧缩总需求,在很长的时间内逐步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另壹类是收入政策,它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胺的主要手段,指政府使用各种手段控制物价、工资、利息、租金等收入的政策。

7、长期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最常见的定义有:(1)经济增长是指壹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壹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库兹涅茨把壹国的经济增长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壹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壹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的生产。

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源泉要说明哪些因素导致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和劳动的增加是生产要素的增加。技术进步包括发现、发明和应用新技术,生产新的产品,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技术进步会使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更为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有助于社会平均生产率提高。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答案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简答题(复习题部分答案) P22./1、解释为什么一个经济的收入必定等于其支出? 答: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购买者的1元钱支出等于卖者1元钱的收入,买卖双方的交易是等价交换,因此交易对买卖双方作出了相同的贡献。由于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因此无论作为总收入来衡量,还是作为总支出来衡量,GDP都相等。 5、列出GDP 的四个组成部分。各举一个例子。 答:GDP 等于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消费是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汤姆一家人在麦当劳吃午餐。 投资是资本设备、存货、新住房和建筑物的购买,如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一个汽车厂。 政府购买包括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海军购买了一艘潜艇。净出口等于外国人购买国内生产的物品(出口)减国内购买的外国物品(进口)。国内企业卖给另一个国家的买者,如波音公司卖给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增加了净出口。 6、为什么经济学家在判断经济福利时用实际GDP,而不用名义GDP? 答:经济学家计算GDP 的目的就是要衡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如何。由于实际GDP 衡量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所以,它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这样,实际GDP 是比名义GDP 衡量经济福利更好的指标。 8、为什么一国有高的GDP是合意的?举出一个增加了GDP但并不合意的事情的例子。答:一个国家拥有较高的GDP是过上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但高的GDP并不是福利的完美衡量指标,因为存在着5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1)无工作的增长。(2)无声的增长。(3)无情的增长。(4)无根的增长。(5)无未来的增长。 P39/2.描述使消费物价指数成为生活费用一个不完善衡量指标的三个问题。 答:消费物价指数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但消费物价指数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这个指数有三个广泛承认但又难于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替代倾向。当价格年复一年地变动时,它们并不都是同比例变动的:一些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高。消费者对这种不同价格变动的反应是少购买价格上升大的物品,多购买价格上升少或者甚至下降的物品。这就是说,消费者把那些变得昂贵的物品替代掉。但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时假设一篮子物品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所以消费物价指数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 消费物价指数的第二个问题是新产品的引进。当引进了一种新产品时,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选择又使每一美元更值钱,因此,消费者为了维持任何一种既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钱少了。但由于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来计算,所以,消费物价指数并没有反映货币购买力的这种变动。 消费物价指数的第三个问题是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如果从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种物品的质量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此部分辅导班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估计命题可能性比较大) 一GDP的概念 知识点:GDP的概念,怎么样理解GDP(参考教材,包含6方面的意思),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各种物价指数以及缺陷。GDP的含义: 1.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计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产品和服务,存 货投资应计入GDP; 3.GDP计算期内的产品和服务,是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

4.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中间品不计入GDP; 5.GDP是个地域概念,与GNP相区别;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的价值。 GDP的缺陷及其修正: 缺陷:GDP体现一个经济体的福利水平,但它有缺陷,往往不能反应真实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1.GDP既统计好的产出,也统计了坏的产出,比如污染治理费 用; 2.由于GDP与价格水平相关联,所以GDP不能真实地反应社 会福利水平; 3.公共品以及闲暇也改变福利水平,但该部分未记入GDP; 4.GDP没有反应地下经济活动,如逃税等非正规市场上的交易, 以及贩卖毒品等。 修正:

源耗费 修正后的一些常见指标:绿色GDP,可持续GDP,国民净福利水平。 CPI基本上能反应通货膨胀趋势,但也存在缺陷:(参考《宏观经济学》曼昆) 1.CPI不能准确地反应通货膨胀,因为它只包括消费品和消费性 服务; 2.CPI计量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 3.CPI未能反应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替代; 4.CPI不能准确反应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因为未计量全 部进口商品和服务; 5.CPI不能观察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变化;不能反应产品和服务 的创新。 二GDP核算 三方面等值原理:收入=支出=产出(Y = AE = GDP)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宏观经济学题及答案

第一章结论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超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GDP的趋势线;长期;总需求曲线;产出缺口;中期;菲利普斯曲线;潜在产出;短期;增长率;通货膨胀;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消费价格指数;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长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供给? 3.短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需求?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GDP;GNP;GDP缩减指数;CPI;PPI;生产要素;最终/中间产品;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2.下列交易的价值是否应当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什么? (1)顾客在饭店支付餐费。 (2)一家公司购买一幢旧楼。 (3)一家供应商向制造个人计算机的公司出售计算机芯片。 (4)一位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 3.国内生产总值(GDP)高是否一定意味着福利状况好呢?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4..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A 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中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5.假定GDP是6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100美元,政府预算赤字是200美元,消费是3800美元,外贸赤字是100美元,求: (1)储蓄S是多大; (2)投资I是多大; (3)政府支出是多大? 第三章增长与积累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增长核算方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趋同;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剩余;新古典增长理论;稳态均衡; 2.索络增长模型能否有助于解释趋同现象?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1.稀缺性与选择 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 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 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 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 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探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探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了基础性理论知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模型建立,而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国家能制定出良好的经济政策做指导的,因此本文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1.宏观经济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3.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定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定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则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1.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即怎样把各种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资源闲置在宏观经济学中意味着工人失业、机器停产,严重的话会造成经济萧条。因此“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2. 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工商与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 3. 有效需求:是尅恩斯提出来的一个概系,指与供给相均衡的市场系需求,按凯恩斯观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理,市场有效需求会低于潜在的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并进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对此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干预来解决。 4. 边际消费倾向:时至最后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这条定理的基本内容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递减。 5. 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按凯恩斯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按这一贴现率,资本资方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观值等于该资本资方的供给价格,换句话讲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一定的资本预期在未来寿命期间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效率。 6. 灵活偏好:是指人们由于偏好货币使用后的灵活性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它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它促使人们将货币保持在手中而不用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7. 消费函数: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加入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f(y),为简化,又进一步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即C=f(y)=C0+Cy, 其中,C0 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cY 为引致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C为一定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8. 总需求:指市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出口国外需求。 9. 货币幻觉:即只看货币工资的名义价值,而不注意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这时如果物价水平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厂商会认为有利可图,趁机扩大生产,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10. 适应性预期:即会根据以往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未来即将发生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期。这时“货币幻觉”消失,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维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准。 11. 理性预期:认为人都是有理性的,能根据他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对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2. 价格刚性: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将价格黏性,即价格水平并不能完全随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13. 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手段,辅之以货币政策手段,人为地调控总需求,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4. 宏观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付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财政政策目标。一般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15. 赤字财政:为了刺激有效需求,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有不能增加税收,这样就出现了赤字财政。 16. 宏观货币政策:有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主要是 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17.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资产市场上公开销售或购进政府发行的国债。当中央银行 售出债券时,就会相应的收回货币,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购进债券时,则会相应的发出货币,是市场上的国币供给量增加。 18. 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对市场货币量进行调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 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收取的利息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减少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增加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增加。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 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边际储蓄倾向类似) 5.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亦称永久消费理论)。他指出,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越小。例如一个年轻人早期借贷消费,他可以预计自己未来的收入非常好,中期还贷并未晚年准备。区别于侧重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经济预测与投资分析必备

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经济预测与投资分析必备宏观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对宏观经济预测和相关投资决策至关重要。宏观经济学从整体上研究经济,主要从一国最终商品服务之加总产出、总收入、加总支出以及整体价格水平来研究。宏观经济分析第一步是测量一国经济体之规模。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将一国经济之产出水平或者总支出水平用货币来衡量。加总需求与加总供给之相互作用决定GDP水平及价格水平。商业周期反映加总需求与短期加总供给之相互作用与变化。经济之长期可持续增长率依赖于投入(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质量和供给增长,以及技术之进步。从投资观点看,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非常重要,因为商业利润、资产估值、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依赖于短期和中期之商业周期,以及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之驱动力。另一个重要方面,理解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家庭消费储蓄、资本投资和出口之经济影响与含义。 .GDP是一国在给定时间期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服务之价值。 .GDP能够通过两种方式计算。一是通过计算在所生产的商品服务上之总花费;二是通过计算生产的商品服务中所产生之所有收入。 .GDP只计算最终新生产的商品服务之购买价值。转移支付和资本利得不计算在内。个人拥有之住房及政府服务,作为投入之价值不计在GDP内,GDP只包括那些在市场上能够通过买卖来体现价值的所有商品服务。 .中间商品不包括在GDP内。否则会导致重复计算。 .GDP也可通过加总生产和分配的每个过程中商品的增加值来计算。实际上,每一步的增加之累积值也就是最终出售商品之价格。

.名义GDP是使用当前年度生产的最终商品服务价格标注之生产总值。 实际GDP是使用基准年度产品价格标注之生产总值。GDP缩减指数等于名义GDP与实际GDP比值。 .家庭获得收入之方式是提供——直接或间接通过商业所有权——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然后利用收入来消费、储蓄及支付净税收。 .商业厂商生产经济产出,并投资维持扩张生产能力。公司留存一部分收益,大部分作为收入支付给了家庭部门,另作为税收支付给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从家庭和商业(称之为私人部门)以及商品服务购买过程中收税。 .国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组成。两部分的差成为净出口。如果净出口为正,说明国家花费少于收入。净出口代表对他国累积的盈余,代表对他国的债权。 .资本市场提供经济体中储蓄与投资的联系之桥梁。 .从支出边考虑,GDP包括个人消费C、总个人国内投资I、政府花费G、以及净出口X-M。 .主要支付类型通常被分很多子类型。总个人国内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工厂和设备),及存货之变化。在一些国家,政府投资花费独立于政府其他花费。 .国民收入是通过使用在最终产出上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收到之收入。等于GDP减去资本消费补贴,以及统计误差。

宏观经济学重点

Ui 宏观经济学 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吧整个经济体作为一个考察对象,研究其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得出治理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类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对象:整个经济,经济中的总量及其变化问题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法(就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总量的决定,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今儿 分析说明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决策) 运行目标:降低失业率、降低通胀、平衡国际收支、提高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充分就业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 原因,解决方法 开放经济问题 如何受别国影响,如何被别国影响,研究国内经济政策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如何选择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问题 目的,途径,运作机制 经济增长问题 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问题 产生原因,政府可采取何种政策来克服经济的过度波动 宏观经济学基本假设 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宏观经济学的前提是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能够调节经济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和争论 新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基本共识 生产能力在长期决定生活水平的作用 总需求在短期决定产出的作用 预期对经济行为的重大作用 自然失业率在长期对总产出的决定作用 争论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两部门经济 Y=C+I(需求) ;Y=C+S(供给) 即得:I=S——投资储蓄恒等式

I>S——国民收入扩张 IGNP说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特点 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产品 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名义,实际GDP) 金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是流量而非存量 是最终产品,而非中间产品 是地域概念 PS:最终产品是指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 常包括:消费品,军工产品 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包括库存增加) 净出口 中间产品,一般有原料和能源等 计算在不同生产阶段增加的产值=产品和劳务的销售收益-中间产品费用 GDP核算方法 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收入法 把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加总而计算出的GDP。GDP=W+I+R+E(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包括三快:要素报酬,非公司企业收入,厂商收入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基年价格计算的该年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