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闫凤春

(巴盟电大分校,内蒙古临河016000)

[摘 要]苏轼是宋代咏物词的奠基者。他的咏物词具有咏赞物性,传递情趣;物之异化,传达情

致;“物”为所用,情结全章;“物”境朦胧,含蓄托情等特别的审美特征,使人们在品评、激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苏轼 

咏物词 审美特征 审美追求 苏轼作词很注意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他的咏

物词尤其表现出很高的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与心者,该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亦。”他强调创作的审美追求应该认真观察,研究描写对象,清清楚楚掌握它的特征,同时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写作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咏赞物性,传递情趣

通过对物态进行刻画描写,咏赞物性,传递词人的审美情趣。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报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本词采用以人观物为视角,人与物分离的写法。上片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得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寒雀满疏篱,争报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物候变化的敏感。顾随先生曰“……‘满’字、‘看’,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

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东坡词

说》)。而东坡词之妙并不止这些。“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进一步从寒雀早梅引出赏梅之人,客来花下,寒雀惊飞,此原本无足怪,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

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已尽述,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为花之所陶醉俱明。散落之芳英,恰恰落在酒杯中,平添无穷雅兴。可见雀之于梅,在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问酒之宴,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之调。而“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梅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花而兼及梅子,似属出格,但细察作者本意深可爱赏,诉之味觉形象,读来令人感到新颖可心!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加以表现。侧重物态的刻画描摹,全词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但对物性咏赞无尽,表达出高雅的情致和情趣。

将物异化,若即若离,传达情致

苏轼开创了咏物的“离和”之法。将物异化,忽而为物,忽而为人,离和不定。成为宋代咏物词独特的表现手法。以《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为代表,作者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廉《填词杂说》、魏庆之

《诗人玉屑》

)有此二端,使通篇不胜幽怨缠绵,又空灵飞动。咏物而“不滞于物”,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扬花,化作具体有生命的春日思妇的形象。“梦随”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扬花之魂,二者“不即不离”之间。又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苏轼写来倍觉缠绵衰怨而又轻灵飞动,描绘扬花那种随风飘动、欲起旋落,垂垂欲下、似去又还之状生动真切。与首句“似花还是非花”遥相呼应,此境中心领神会。以下“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无理有情,籍以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

4—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4年第1期(总第59期)

情和春去之恨。情不足,恨未尽,于是继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想像奇特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与“一池萍碎”一意相承。花尽难觅,春归无迹。至此,扬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乍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情中景,景中情,总收全文,干净利索,余味无穷;虚中有实,实中见虚。

咏物词贵在空灵蕴籍,言近旨远,给人以无限沉思的余地,而忌拘于形似,索莫之神,正如刘熙载所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艺概词曲概》),苏轼寓居惠州时,作《西江月》写惠州梅花“玉骨那愁瘴物”的独特风韵时,紧紧把握住广南梅花的特色,用夸张的描写手段,多方面烘托出它的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单就写花来说,已经到了绝妙的境地,更妙的是这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同时也就是朝云的形象,如庄周化蝶,两相契合,浑然无迹,把比兴的表现手法发展到了高度。最后两句,回荡一笔,点名了主题,凄然伤怀之情,溢于言外。

以“物”为抒情契机,情结全章

咏物不囿于物态的描刻,而是找到自然物与词人主观情致的契合点,物作为构思线索、情节,环扣全词,以此为契机抒发情怀。

《减字木兰词雪词》

云容浩白,破晓玉英纷似识。风力无端,欲学扬花更耐寒。相如未老,梁苑犹能陪俊少。莫惹闲愁,且折红梅小楼。

词中对云容雪态稍事勾勒。白雪如玉,又飘洒如扬花,但其耐寒的品格又不似扬花。作者主要意图是借观梅抒发与制造乌台诗案的群小抗衡到底的愤慨。接着又宽慰自己“莫惹闲愁”,“且折红梅小楼”,于阳刚之中糅进阴柔之美。

苏轼作《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词,从向往春天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人观雀,雀观梅,曲折地将春回大地梅花盛开的欢乐热烈的气氛渲染的淋漓尽致,进而通过咏梅、赏梅记录作者与杨元素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切友谊,这段生活非梅花不足以喻其优雅,这种友谊,非梅花不足以拟其高洁。对《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一词,张炎《词源》评此词“后段愈出愈奇”,承上片“惜”字意脉,借追踪扬花抒发一片惜春深情。缘物生情,以情映物,使情物交融而至浑化无迹之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

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扬花。是离人泪似的扬花,还是扬花般的离人泪?杀拍“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可谓神来之笔,既承上又扣题,与“似花还是非花”遥相互应。

物境朦胧,寄托含蓄

苏轼经“乌台诗案后,谪贬于黄,杜门深居”。又生怕为文所累,时刻告诫自己“牢闭口、莫把笔”,因此所作多朦胧,尤其咏物多有寄托。

《水龙吟?次韵章之夫》据邱俊鹏先生考证作于贬黄时期,词中“寄寓了作者自己漂泊、沉沦的感慨”。但表面看只是一首咏物的闺怨词,笔法隐晦。《卜算子?黄定惠院寓居作》是苏轼在黄洲贬所抒怀之作。通片运用比兴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遭遇和神情动态。借孤鸿衬托,表达“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出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苏轼自指如同孤鸿之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专写孤鸿,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作者出台狱后惊魂未定、顾影自怜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抒发个人忧愤寂苦之情,表明作者的人格和情操:宁可幽居,自甘寂寞,却不肯俯仰于人,苟合于世。但也曲折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陈廷焯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之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贺新郎?咏石榴》用“美女出浴图”,寄托词人不与浮花浪蕊争雄、不与群小浮沉的高尚情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洞仙歌》借柳喻人,全章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进而刻画了佳人的品格美;写柳体态标格、婀娜多姿,落寞失意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咏物含深湛,在于寄托”(《金粟词话》)。句句刻画垂柳,清圆流畅,形神兼到,熨贴自然。把人的品格与身世融入对柳的形神描摹之中,物中有人,亦物亦人,既不粘于物,也不脱离所咏课题。

苏轼咏物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对阳刚之美还是阳柔之美的品评、激赏,都让人受到一种美的洗礼,真切的感悟“物”之美,“情”之真的艺术魅力。这与苏轼超尘拔俗的胸襟和艺术上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责任编辑:降小宁]

5

闫凤春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学术研究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题自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其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给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超脱,释怀的情结。 政治上的失意,小人的陷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李煜的亡国之耻成就了他词的创作和发挥,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阳明被宦官刘瑾陷害终获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汴京城下的金榜题名、智斗藩使;杭州的疏修苏堤、造福一方;包括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知州均是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但对于一个刚刚从流放地海南北归的子瞻而言,这些成就都成了浮云一片,成了他想要忘却的“营营”琐事。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佑二年(1079)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幸好苏轼不是清人,不然“明月几时有”也将成为反动言论,康乾时期的文字狱估计也不可能放过这么明显反清复明的言论吧。),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致君尧舜,心系江山,一腔报国之心。 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只有一个犯官的身份。然而,在这里没有了朝堂的牵绊,没有了尔虞我诈;在这里劫后余生的他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孤独悲哀,却超然物外,清新洒脱,怡然自乐;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东坡,建造了自己的雪堂;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朝廷党争苏轼再贬惠州,不禁也会想起自己为柔奴所作的《卜算子》,如今成了自己贬谪栖息之地。 如果说初贬黄州的子瞻还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有“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的孤愤的话。来到瘴疠横流的惠州,东坡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已然没有了逐客悲歌的伤感。取而代之的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加彰显了他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超然旷达。 儋州——莫作天涯万里意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政敌们和“元佑党人”玩起了文字游戏,由于苏轼字子瞻,便找了谐形的儋州作为他第三次的贬谪地。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常承善 【内容提要】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然而在苏轼的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约占一半以上。苏轼作婉约词,有“诗庄词媚”的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薰浸,更有其不凡的人生经历,多样的感情轨迹所造就的创作心境。苏轼的婉约词极富创新精神,孤鸿明月、思妇杨花、芳草佳人等形象,皆为他抒发各种情怀的对象。由于他非凡的文学素养和…以诗入词?的创作追求,更由于词人超脱旷达的个性,苏轼的婉约词相比于他人,特色更加鲜明。情感真切,寓意深远,取材自由,柔中有刚。在写法上构思新巧,善用比兴,语言凝练传神,结句常一语道破作者心境,似禅似道,令人回味无穷。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的这些艺术特色。前一首词以花喻人,尽杨花坠落之态,叙离人不舍之情,亦真亦幻,似虚似实,幽怨缠绵,余味无穷。后一首词举杯邀月,幻天上不胜寂冷,寄人间天长地久,真情流露,溢于言表,托物言志,令人振奋。在两宋之交婉约词向豪放词的过渡中,他的婉约词形成了独立的特色。研究他的婉约词,对于他的思想人格,对于他的其他文学形式,乃至对于词的演变发展甚至整个宋代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特色寓意取材刚柔相济比兴 【正文】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发展到两宋时达到了巅峰,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顿时使北宋词坛异彩纷呈。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①,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枯二年(1057)进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在文、诗、词、书画等领域

关于茶的古诗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唐朝茶诗 1.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资料和咏茶名篇。 3.重过何氏五首(选一)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晴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李六郎中寄给作者一包“火前春”,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由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由于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他本人还江西庐山亲自种过茶树,不断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个茶叶行家。 7.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8.萧员外寄蜀新茶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珍贵。以“渭水”作为“名泉”入诗,此为仅见。煎好了茶,作者一边欣尝,一边饮尝,显得闲适自在。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现代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很适合做例子。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咏物词亦然。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 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二、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于咏物词中特别常见。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苏轼的诗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读: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读: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7.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

咏茶古诗词

咏茶古诗词 在我国,茶文化是源远流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咏茶古。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咏茶词 001.题朱丹《逸竹壶》 霞染云裁逸竹壶,新篁一撇醉相扶。[注] 紫烟撩破知三昧,山径迷僧问有无。 注:逸竹壶为宜兴龙溪女朱丹所制。 002. 闻言有木似佳人,隐在蓬莱待玉轮。 一赋风流思鲍女,暮吟朝醉惹芳唇。[注] 注:鲍女,南朝著名女诗人鲍令晖(即鲍照之妹),作《香茗赋》而有时名。 003. 细浪百壶鱼眼生,春风在手茗如婴。 赵州茶客来相见,恨断红尘念佛名。[注] 注:赵州茶客,即是唐代赵州临济禅院的从谂禅师,以“吃茶去”口头禅而名于世,时称之为“赵州茶”。 004. 独依山舍爱烟霞,醒睡行时忘绿芽。 紫笋缘无三片叶,化来一片种僧家。[注] 注:事见钱易《南部新书》。其文曰:“陆鸿渐《与杨祭酒书》云:顾渚山中紫笋茶两片,此物但恨帝未得尝,实所叹息。一片上太夫人,一片充昆弟同啜。”鸿渐者陆羽也。 005. 社寒梦醒在天涯,只道少陵诗少些。[注]

便与清风同一住,梅花带雨探春芽。 注:少陵淡茶之诗仅四首而已,可谓少之又少矣。 006.兼答天涯、雨岚、听雨轩主、轩辕令主四诗友 推窗听雨和琵琶,最笑陈抟不识茶。 三昧来时关不住,报知此兴满天涯。[注] 注:《宋史·隐逸传·陈抟》记云:抟隐于武当山九室岩辟谷二十余年日仅饮酒数杯。 007. 一衣一水一壶遐,人道扶桑此物佳。 钵破浑然终未解,带将梦里问樱花。 注:曾得扶桑茶,其味甚异。 008. 白石垂杨处处家,云间二月绿鹰芽。[1] 山中莫道无佳味,待客潇然七碗茶。[2] 注[1]:茶似鹰嘴故称为鹰嘴芽。[2]:七碗茶典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009. 世事沉浮似日斜,凭窗闲坐对烟霞。 独邀草木人来去,也学苍生唤翠花。[注] 注:草木人者茶也。翠花,市间俗语耳,借此一用。 010. 九嶷岚翠锁嶙峋,天地何生草木人。 春月春风春水远,潇湘托梦寄芳唇。 注:客从湘来,持茶以赠,虽非极茗,然云间滋味亦蓦然在口也。 咏茶古诗词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24 A 《苏轼咏月诗文》彭楼中学 王桂兰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课型:主读课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 3月20日 作者:王桂兰 单位:台儿庄区彭楼中学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至高境界:恬淡、自适、旷达 ——《苏轼咏月诗文》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①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 ( jiě) 衣遂 (suì) 至未寝 (qǐn ) 藻(zǎo)荇 (xìng) 相与 (yǔ) 宫阙(què)琼楼(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shēng)积累下列文言词义。 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未寝睡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恋光景的人。 把酒问青天端着 高处不胜寒禁受不住 转朱阁,低绮户朱红色的楼阁雕绘着花纹的窗户 千里共婵娟月亮 ②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③朗读并背诵两篇诗文。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诗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 赏析二诗文中诗人的情感态度。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的诵读诗文。 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能够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找出喜欢的诗文并翻译。

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苏轼赏月图片及导入语。) 身处黄州心适然,累遭贬谪仍乐观。闲人赏月观竹柏,因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密州中秋对月酌,外任五年思手足。阴晴圆缺古难全,但愿长久共婵娟。 板书《水调歌头中秋》 一、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读咏月之美文 指导语:有一句说得好,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 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下面,你们就同诗人直接 交流。 一读:读准(听读) 学生活动:听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朗读诗文,圈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等。 (观察学生听读情况,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二读:读顺(轮读) 学生活动:轮流站起读课文,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铿锵之美。 (多媒体出示要求。) ◆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要有感情变化。 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时应语气低沉、缓慢,最后一句话,应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水调歌头》朗读时前上阕要在平缓中带有沉思;下阕语速先要加快,声音要高昂一些,再变慢、语调平淡;最后由思考的感觉转化为热情的祝福,语音逐渐上扬。 三读:读美(吟唱) 指导语:京剧中的念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相协调,相衔接。唱是读的最高境界。下面,我们一起唱响《水调歌头》。 (多媒体播放音乐,王菲的歌曲《水调歌头》,师生一起吟唱。) (设计意图:文言诗词教学应以读促教,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品读出诗文的味道,就是品悟出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为了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树立特长生的自信心,大家也会在抑扬顿挫的声韵里陶冶情操。)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该诗颇受后人推崇。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 宋代名茶品种较多。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双井茶是当时的主要贡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苏东坡对双井茶的描述,除在《西江月》(茶词)序中提到外,还见于《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的诗,双井,是修水县的一个地名,位于县西30里,今以“宁红”茶著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月兔茶》:“中有迷离玉兔儿。”“此月一缺圆何年”之句。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龙焙茶,《西江月》(茶词)的首句就是:“龙焙今年绝品。”说明它是当年新产的超级茶。龙焙是一个泉名,以龙焙泉水濯制的茶称为龙焙。是宋代建溪进奉皇帝的御茶。 在苏东坡咏茶诗词中,有时名茶与名泉并提。如他居住江苏宜兴时作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雪芽、阳羡都是当地名茶,意谓雪芽与阳羡,还要配送无锡的惠山泉。如《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的后句,就是“谷帘自古珍泉”。谷帘泉位于江西省星子县35里庐山康王谷中。其水味甘,如同帘布挂岩而下。古人认为谷帘泉水是天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他在困顿中做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几经贬谪之后,苏轼逐渐成熟起来,并逐渐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变化是他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人生如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生,力求超脱自我,始终保持了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得势新贵而趋附于那一边。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鲜明的个性,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尽管始终生活在政治的旋涡中,但他还是一路歌唱,作文,评论,无论在他的仕途路上,还是在他的流放路上。显然,苏东坡深谙山水之乐,宦海沉浮,他一生嬉戏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都能够微笑接受,磨难始终跟随着他,直至死亡临近。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Ξ 周 晴 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4-0043-02 咏物,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方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它以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艺术风格,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为文学之园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 自然美的形象往往是单向性的,但在咏物词中,它却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咏物词不仅能对自然美进行精工细刻,而且能巧妙地把社会美揉进自然美之中,把人类的情感、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使自然物发生种种变化,使鸟虫花木皆具灵性,春风秋月亦通人情。这样本无感情可言的自然物就变成了可近、可亲、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了。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而是个人的主观联想的产物。 词人表现自然物的美,是多层次的。在词中,物象的审美结构并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旨趣,它只是情感传达的中介形式,起着传递与再创造功能。二者的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语的加入;二是与人物的相思相爱相关的“以物拟人”。 情语的加入在两宋咏物词中是非常宽泛的,它涉及到咏物词的方方面面,表现最多的当属花卉草木,禽鸟鱼虫。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中有“寻郎”、 “离人泪”等情语;其《定风波?红梅》中有“好睡”、 “冰脸”等情意;史达祖的《双双燕》从成双作对的燕子“栖香正稳”带出“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的闺怨;王琪咏柳词《望江南》有“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的怨情。这些情语的加入,是词人心态的转变,即由纯闲适的审美状态向情感召唤的转变。 其次是“以物拟人”,咏物即咏人,或词面写物,词底写人;或物与人交融写去。比如苏轼在惠州的《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 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借梅来赞颂其侍妾朝云的。据《词苑丛谈》引《冷离夜话》云:“朝云者姓王氏,钱塘名妓也。苏子瞻宦钱唐,绝爱幸之,纳为侍妾。朝云初不识字,既事子瞻遂学书,粗有楷法,又学佛,亦通大义。子瞻贬惠州,家妓多散去,独朝云依岭外,子瞻甚怜之,赠之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未几,朝云病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惠州栖禅寺松下。子瞻作咏梅《西江月》以悼之云:……。”词中用“玉骨”、 “冰肌”、 “芳丛”、绿毛么凤”、 “唇红”、“高情”等写梅花,同时也是喻指朝云梅花般的端丽、莹洁,“高情”二句着重写梅花亦是写朝云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深切爱恋。黑格尔在谈到抒情诗的审美观照时说过:“诗却只是使人体会到事物内心的观照和观感,尽管它对实在的外表形状也须加以艺术处理。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使在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中也是如此……”(黑格尔《美学》第三卷)。黑格尔所谓“精神活动的主体性”,是主体“我”的情感、理知、想象、感知等审美心理要素,所谓“实在的外表形状”则是指客体“物”。作为抒情诗的咏物词,其审美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我国古代词论家也有明确的识见:刘熙载说:“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艺概》卷四)词中有“我”在,物象、景观不单是客观描写,而“我”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肯定了主体性艺术创造的必要性。故词人往往通过写物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如姜夔不少咏梅、咏柳之作,题为咏物,但并不着 第19卷 第4期2000年7月 曲 靖 师 专 学 报 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C O LLEGE V ol.19 N o.4 July2000 Ξ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山东曲阜 273165)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苏轼《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春天,诗中所写是作者一次独自烹茶品味的过程。从取水到煎茶,作者都带着一种欣欣然的淡淡愉悦,为了喝到纯正的茶,他一定要用江中流动的水来煎茶,月光中来江边取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提回来倒在水瓮里,再用小水杓将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当瓶中水煮沸时,雪白的茶乳在水面翻滚,将茶倒入茶碗,飕飕作响,象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静谧安宁,即使细微的声音也变得响亮。最后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句子,“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人们常用“枯肠”来比喻写诗文思路不灵。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但作者怀疑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其实在这里作者不一定真的是要治“枯肠”,只是借此来表明自己饮茶的量。于是,作者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荒城里传来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苏轼写这首诗时,还被贬在儋州,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作为一位心怀高远志向、一生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苏轼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中最坎坷的,几经沉浮,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沉稳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借助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化解了一次次的不平和抑郁,在失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这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在年老时还被贬到岭南、海南这样的荒蛮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他能在月夜独自一人取水煎茶,整个煎茶饮茶的过程,在他的笔下依然鲜活生动,就说明他还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他将自己融入到宁静的春夜中,心无杂念地品味香茗,静静地听着长短更声,从茶味中感受人生的滋味。整首诗都在营造着一种孤寂的氛围,此时的苏轼,已然和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成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坐听荒城长短更”一句,更是饱含着苏轼“随物赋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着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譹?讹。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