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完整修改版)

教育学笔记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简答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要点);

论述题(2题,每题13分,共26分)(概念、内容、联系实际);

分析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

Part 1 高校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P130: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实践性、科学性)。

2. P131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学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中总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原则;北宋朱熹提出循序渐进法;P152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教学论鼻祖)提出教学原则体系。

3. 高校教学原则P131-139: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科学性: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符合青年的特点;

思想性: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学过程不仅要钻研“学问”,更重要掌握“德行”。

要求:a. 确保教学方向性和科学性;b.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须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

c. 充分发掘教材内在思想性(注意不要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而要“以文载道”,寓思想性于教学中);

d. 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积极个性品质。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教师与学生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启:指导学生怎样思考;悱:学生的想法不知怎样表达;发:指导学生怎样表达);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育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其顺从;给予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

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高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努力促进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发展。

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能力=知识×发散思维

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美教育家杜威)的规律。

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

要求:a. 直观性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b. 在直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归纳:个别到一般;演

绎:一般到个别;类比:个别到个别)。

⑥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提出,要求:a. 使全体学生都得以发展,面向全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b. 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⑦博与专相结合

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包括专业教育(纯粹)和通识教育(深井教育);

要求:a.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b. 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⑧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洪堡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19世纪初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教育的目的: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

要求:a. 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b. 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c. 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洪堡提出建设新大学2原则P23-25:a.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b. 学术自由。

上述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论述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和专业,对教学原则八条中的2~3条进行评述。

a. 什么是教学原则;

b. 教学原则体系的具体内容;

c. 选择其中2~3条,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论述。

Part 2 高校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P148: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的总和(×)。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

2. 高校教学方法特殊性P148:三个递增,三个递减:①学生自主作用↑,教师教的作用↓;

②教学的发现性↑,传习性教育↓;③参加直接实践↑,接受间接经验↓。

3. 高校基本的教学方法P149-150:①以语言传递教学信息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③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练习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讲授法:最基本、最常规和最有效,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高;缺点: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要求: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科学性;③内容的逻辑性;④语言的感染性。

问答法:亦称答辩法、谈话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巩固已知获得新知。要求:①精心设计问题;

②问题必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讨论法:亦称辩论法,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定问题经过一定准备,在课堂上或小组里各抒己见、互相争辩。

演示法:亦称现场教学法,指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向学生做示范,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该法始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到课外、校外的现场观察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以

获取新知巩固已知。

练习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根据教学需要所设计出来的问题,以深化和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方式。

4. 高校其他的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方法)P154:①案例法: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②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③程序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金纳提出。

5.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P159:每一种方法都有它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机械地应用到所有的具体教学中去,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依据P160:①依据教学具体目的和任务;②依据教材内容特点;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④依据教师自身素养条件;⑤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要求。

启发式教学方法P160: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的泛称,不具有一套具体模式和教学环节。

Part 3高校教学过程

1. 教学要素P124: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环境。

2. 教学过程实质:认识过程说、认识-交往说和多种活动并存的多本质说。

3. 教学过程P12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4. 教学过程三性P125-128:特殊性,双边性和发展性

特殊性: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认识活动有所不同;③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双边性:①教师主导作用;②学生主体;③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发展性:智力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4阶段: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

5. 高校教学过程特点P129-130:①专业性: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是以专业作为基本教育单位进行的,是通过学习专业性的间接经验而实现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展开的;②独立性:就师生双边活动的关系而言,独立性体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③创造性:就认识活动的结果而言,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有所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④实践性:从教学过程完成之后与社会实践阶段的衔接关系来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Part 4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1. 教学组织形式P140: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包括教学活动的规模、师生活动形式、教学活动时间和教学活动场所。

2. 教学组织形式类型P140-142: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小组教学)、导生制、班级授课制和远程授课,其中,班级授课制和个别教学是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最好形式,将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编成班级,由教师按固定的课程计划

分科实施教学的形式,是各类各级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其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①不能充分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个别教学: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反过来成了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远程授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视广播等视听技术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不同地点实时的、交互的、有选择性的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3. 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P143:小规模化、短学程化和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4. 高校教学环节组成:课前、课中和课后

备课(论述题)P144: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环节,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备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注意广泛阅读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备学生: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备方法: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需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上课(课中):评价上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和气氛活跃

考核与评价(课后):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都是课外(后)活动,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学习效果的一次总考核。

Part 5高校教学内容(课程)

1. 课程P113-114:英国斯宾塞最早用“课程”一词,原意为“跑马道”,后引申为“学习的进程”或“学程”;指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课程就是指教学科目(×)。

2. 高校课程特征P114:①专业性(高等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开始专门化课程);②探究性(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③前沿性(把大学生引向专门领域文化、科研的最新前沿)。

3. 高校课程结构(补充)P114-117:①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④显性课程(课表上列举的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非用言语陈述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内容)。

4. 高校课程编制类型(补充)P117-119:①学科课程(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其它课程编制所取代的课程);②关联课程(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③融合课程(将相邻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学科);④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形成一门新的课程);⑤问题课程(核心课程,围绕重大问题组织教学内容);⑥活动课程(经验课程,侧重学生直接经验,动手做)。

5. 高校课程内容P119-121:①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含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臵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配;学分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逐步推行学分制;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

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说明部分(阐明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科书编选依据、教学方法提示)、正文部分(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教学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和附录部分(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6. 教材P121:含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也是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就是教科书(×)。

7. 高校课程资源P122:除教材外,还包括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选中了的资源即为教学材料。

8. 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补充):①课程内容综合化;②课程性质职业化;③课程方向人文化。

Part 6高校教师和学生

1. 教师P189: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其特征是本质特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和形式特征(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2. 高校5部法(补充):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2.12,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通过;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

3.10.31,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1995.3.18,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5.15,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通过;⑤《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8.29,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通过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单行法),人大通过基本法。

3. 教师角色P189-190:①传授者;②管理者;③代理人。

4. 教师角色特征P190:①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集合了多种其他社会角色的职能;②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a.专门知识技能、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b.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c.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③具有特殊地位的职业角色。

5. 高校教师价值(3基本任务或3职能)P192-193:①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②科研: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③服务社会: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6. 教学基本任务P192-193:①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②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③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P194-196:①复杂性,决定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a.由其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决定;b.由其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c.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上);

②创造性,决定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③示范性,决定教师要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a.学生向师性决定教师劳动示范性;b.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示范性);④群体性,决定教师应有高度协作意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学生的向师性决定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8. 教师教育情意P198: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4方面:①教育理想(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教师自我发展与提高的巨大动力);②教育情操(教师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理智型的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③教育性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④教师自我(教师对其工作的自我体认与自我反思)。

9. 高校教师素质(补充):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a.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b.心理素质(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10. 高校教师权利P201-202: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

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11.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P203-204: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4方面要求【①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先决条件);②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③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必备条件);

④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生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有认定资格。

12. 高校教师职务(专业技术职务)P204-205: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任职条件【①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②本科学历教师在担任四年助教期间,已取得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已学习过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位课程,考试成绩良好,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的,才能晋升讲师;研究生班毕业或者第二学位或者硕士学位毕业,承担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可申报讲师;博士学位获得者可依其教学、科研水平直接确定讲师。③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后可申报副教授;本科及硕士学历教师须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方可申报副教授。④对教授的任职条件要求更高。如担任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由学科领域广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成绩显著,系统地承担过两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论文、著作,主持过有较大意义的研究课题等等】。

13.高等教育对象身心特殊性P86-87:①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②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③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④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⑤面对的压力较大;⑥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14. 高校师生关系(补充):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联系而结成的关系;3表现:①社会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建立的工作、组织关系);②心理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建立的认知、情感关系);

③伦理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建立的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关系,依靠责任感和义务感巩固)。

15.高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途径(补充):①认识和理解学生;②树立威信,提高业务素质,完善人格;③让学生积极参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Part 7高校科学研究

1. 科学研究P166-167:高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点大学(加大科研数量);本科大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专科及师资薄弱院校(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科从19世纪初算起;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洪堡(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180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术自由);从洪堡开始,出现教自由和学自由。

2. 科学研究在高校中作用P169-172:①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学科发展的基础;⑤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⑥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3 .高校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P177: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 高校教育研究内容P177:①研究教育对象;②研究教学内容;③研究教学方法。

5. 科学研究起点P178: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6.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与形式P184:①激励法(有经济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组织激励等);②计量法(运用数学的方法对高校科研进行量化的管理)。

Part 8高校发展的社会基础

1.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P44-48: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强大的、广泛和深刻的作用,对高等教育发展同样不能例外,6作用: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机构的设臵、人才的培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教育方式的选择,均以是否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治统治秩序为依据);②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社会的阶级关系,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地位,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或价值目标);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211工程:1993年启动,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985工程:1998年5月,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上宣布:“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因此,以985工程为名开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a.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b.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a.扩大高等教育机会;b.调整教育结构;c.改革高校入学制度);⑥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a.举办高等教育机构;b.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 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P53-54:①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投资/GNP(国民生产总值)本世纪末达到或接近4%,目前为3%(贫困:4%、发展:7%、发达:超过7%)】;②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决策(P28-29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如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3.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P64-66: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一般指中小学教育。

Part 9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 高等教育政治价值P68-70:①促进社会政治延续【a.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政治领导人才;通过培养政治意识和政治热情,提高专门人才参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能力);b.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高等教育除了通过培养政治人才,补充统治阶级的政治力量,它还能通过对现存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化”解释,并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认同、服从并适应社会政治格局)】;②推进社会政治生活(a.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科学化;b.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③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高校里的政治教育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征,故对人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容易使人形成比较完整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从而使人们的政治行为更具约束力与影响力)。

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2. 高等教育经济价值P71-73: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a.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贝克尔;b.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

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a.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b.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教育的差别而引起的收入差别不会增大,而会逐渐减少)。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高等教育科学价值P73:①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a.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经过合理的编排与加工,传授给受教育者;b.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中高等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高等教育所进行的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人类需要大量时间探究才得以发现的科学研究成果);②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传输人类已知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生产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从而扩大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

4. 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P75-76:①传承文化(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传承);②改造文化(a.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的能;b.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③创造新的文化

5. 高等教育个人价值P77-79:①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a.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贝克尔的年龄-工资曲线: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工资是变化着的,人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时期,工资较低,中年时期,工资达到最高点,以后,工资又下降;b.年龄-工资曲线的顶点,根据人的受教育水平而变化,与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相联系而逐渐向上移动;c.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的存在);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高等教育可以使人脱离父辈所从事的职业与地位,而且能够有较多机会进入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阶层)。

知识改变命运,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6. 补充论述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人才,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直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

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②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③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④历史上出现高等教育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中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找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

7. 高等学校职能(价值、基本任务)P82: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既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③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付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Part 10高等教育目标

1. 教育方针(补充):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

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 教育目标P87: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培养目标P93: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对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4. 课程目标P95: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5. 单元目标P95: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6. 教育目标性质P87-88:①主观性(a. 以客观现实为前提,以客观因果性和规律性为依据;

b. 不因出现于人的头脑成为一种观念就告终结,而是要作用于高等教育对象,并且在作用过程中不断地扬弃自己,使自己在对象身上客观化、现实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主观又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客观相统一);②复杂性(a.对人才的理解的复杂性;b. 教育主客体的复杂关系之中)。

7. 高等教育目标意义(作用)P88: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②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③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8. 制定高等教育目标依据P90-93:

①社会发展的需要(a.反映政治和经济的需要;b.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

②人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通过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③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a.心与身的关系(有了健全的身体,才能为心理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健全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依赖于心理,心理素质不健康的人会患有各种心因性疾病,导致生命的危机);b.德与才的关系(德育第一,造成人才缺少;智育第一,对人才培养不利;德才兼备);c.社会性品德(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态度与倾向方面)与个性心理品质(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式上的品质,如情感、情感与理智的协调、意志、自我意识、性格等)之间的关系;d.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9. 分层次培养目标P93:两个基本层次,即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10. 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P94(补充):①学科12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含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含体育学)、文学(含语言学、艺术学、图书馆学等)、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管理学】;②学科大类(一级学科);③专业(二级学科)11. 课程目标分类P95:①认知类(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和思维能力);②技能类(行为、习惯、运动及交际能力);③情感类(思想、观点和信念);④应用类(应用前三类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

12. 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P96:①美国学者马丁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占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比例在15 %以下,就可以认为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如果这个比例在15 %到50 %之间,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则处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如果这个比例超过了50 %,则表明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②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13.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P97:①学术人才(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如哲学家、数学家、史学家、物理学家等);②实用人才(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如工程师、教师、医生、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表演艺术家、发明家等)。

14.通才与专才P98:通才和专才的区别通过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考察;①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②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15.我国高等教育目标P10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Part 11素质教育(补充)

1.素质教育兴起背景:

①4原因:a.经济发展的社会化与全球化使职业变动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和可再就业的要求更加突出,要想做到固本强枝,只有进行素质教育;b.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c.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d.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

②国际:a. 1972年,《学会生存》重新定义文盲的概念;b. 1979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学无止境”(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c. 1989年,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的主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提出,全面发展,对新思想和新机会开放;d.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知识经济。

③国内:a. 1949-1978(30年),双基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b. 1979-1982(4年),在双基教育基础上发展智力;c. 1983-1989(7年),非智力因素培养,如情感、心理等;d. 1990-现在,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④相关文件颁布:a. 1999年6月13日,发展21世纪教育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b.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主持会议,修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个专题是推进素质教育研究。

2.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甚至畸形的单纯应试教育相对立。3.素质教育定位:①是一种指导思想;②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4.素质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①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必须提高;②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必须得到提高)。

5.素质教育任务:①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②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修养能力);③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和劳动)。

6.素质教育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7.素质教育重点: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翼)。

8.素质教育难点:发展情感。

Part 11结尾

1.P14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P15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3.P15西周大学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

4.P15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

5.P16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6.P18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7.P19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四大学科是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莫利尔法案P28-29:1857年,莫利尔提出一项通过赠地建立农工学院的议案,议案于1861年在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并由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生效,遂为著名的莫利尔法案。法案的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即农工学院;资助办法是,按照1860年规定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由联邦政府分得三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通过出售土地获取建校资金。这样建立起来的学院称之为赠地学院,如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9.威斯康辛思想P29:1904年,范海斯被任命为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包括:①教学;②科研;③把科学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1912年,威斯康辛州公共图书馆管理员查尔斯在《威斯康辛思想》中,首次用“威斯康辛思想”概括上述办学思想和实践,威斯康辛思想成为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0.P32 1862年成立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1.癸卯学制P3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2.高校组织二重性P208:教育性和学术性。

13.P21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4.高校管理原则P 220-223:目标性、整体性、民主性和效益性原则

15.高等教育制度模式P 232: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中国属于集权模式。16.P 234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17.学历P 237: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18.我国的学位制度P 239: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P 247: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20.P 248马丁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化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量增加,还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臵、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

21.P 249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心理学笔记

考试题型:

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填空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简答题:7题,每题6分,共42分;

论述题:2题,每题14分,共28分。

第一章绪论

1. 心理学研究内容P1-3: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含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含认知、情绪和意志,其中,认知过程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2. 心理学流派P4-6:

a.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等手段,达到治疗目的;

b. 行为主义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人物斯金纳,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的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

c. 认知心理学派: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成了S-O-R;

d.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是马斯洛,后期人物是心理咨询和改革教育家罗杰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以人为本”,“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既主张“人化”,反对把人“神化”、“兽化”、“病态化”。

3. 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的体现P6:a. 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状态,进行因心施教;b.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进行因龄施教;c. 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进行因性施教;d. 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有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把握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4.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P7:将学生发展水平分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发展水平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者水平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5. P7-8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其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6. 教育、学习、发展三者关系P9:

联系: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区别: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学科侧重研究,“教育”由教育学研究,“学习”由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由发展心理学研究;三者主体不同,“教育”主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主体是学生。

7. P11教师威信包括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教师威信由个人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特征所决定。

8.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启示P12-13:a. 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启示是提高各方面水平与修养;b. 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c. 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被教

育者有相似点,启示是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零距离接受;d. 好感效应:要建立好感,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9. 教师智力P 14:敏锐观察力、准确记忆力、丰富想象力、优良思维品质、注意分配力。

10. 教师教学水平P17-18: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和策略式教学。

第二章学习基本理论

1. 学生学习特点P27:a. 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完全相同;b. 形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c. 性质: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被动性;d. 领域: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涉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2. 大学生学习基本特点P27-28:①学习内容特点(两高一实践):a.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c.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学习方式特点(两自一结合):a.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b.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3. 学习类型P29: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以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4.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P29:学习律含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5. 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P31:条件反射规律性现象有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和高级条件反射。

6.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P34-35:a. 内容: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b. 过程: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c. 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反馈原则;d. 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4好处:提高学习者智慧并发挥其潜力;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试探法;巩固对知识的记忆);e. 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7. 奥苏泊尔认知接受说(有意接受学习)P36-37:

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亦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习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新内容,建立更广泛联系。

有意义学习内部条件:a. 学习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愿望;b.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c. 学习者积极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41:

知识观: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不是对现实纯粹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特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惟一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

学习观:a.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b. 学习过程是双向建构的过程;c.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方法(同化:学习者把外界环境中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强调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的信息,引发原有认知结构调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1. 学习动机构成P49: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和外部要求与外部压力。

2. P51内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3. P52奥苏伯尔动机类型: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附属动机(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由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

4.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P 54-55: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相关:任务易水平高,任务中等水平适中,任务难水平低,故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难度的不同,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5. 学习动机理论P58-62:

动机期望理论:激励力量=效价(目标价值)×期望值(实现目标可能行)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将个体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3维度6因素(3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6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6. 学习动机的激励措施P63-67: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②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③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借分数给学生);④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团体赛、自我赛);⑤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⑥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第四章知识、技能学习

1. 知识学习过程P68:学习准备、知识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和知识应用。

2. 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条件P71-72:

①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实地测量、参观访谈等方式为知识的理解和保持提供感性材料)、模象直观(模象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又称教具直观。通过图片、模型、幻灯、录像等方式)和言语直观(通过教师书面或口头的描述、比喻)。

②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论述题,结合教学体会加以解释):a. 强度律:感知的事物(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到;b. 差异律: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异,对象从背景中突出来;c.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d. 组合律: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教学内容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以便于学生整体知觉;e. 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清晰。

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条件P76:①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称为肯定例证,指包括知识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称为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括极少部分知识的主要

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②提供丰富的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③科学地进行比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区别);④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4.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83:用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试验的材料,将学习成诵后相隔时间作为横坐标,以重新学习比初学达到同样记忆水平所节省的时间百分比(记忆保存量)作为纵坐标,将实验数据作图,按顺序用线段连接得到的曲线;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接着,这种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速度有所减慢,数量有所减少,最后则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遗忘进程简述为先快后慢。启示:遗忘是一种普遍的和自然的现象,对机械学习的材料和具体事实应及时复习,否则遗忘迅速且量大。

5. 知识遗忘原因P84: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②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造成的,经典证据是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和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③同化说;④动机说;⑤提取失败说。

6. 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有效复习P85:①及时复习;②复习时间适宜;③复习次数适宜与过度记忆法;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7. 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P88:①审题(弄清已知、未知条件和各条件之间的关系);②课题归类(把课题与过去所学或所经历的相关知识信息发生联系);③重现知识(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找解决这一课题的有关知识);④解题。

8. 技能P90: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完成特定目标的操作程序。

9.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P92:①认知阶段(做什么和怎么做);②动作分解阶段(完整的动作分解为局部、个别的动作);③动作联系阶段(将局部、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整体动作);④自动化阶段。

10. 动作技能形成特征P93:①动作的有意识控制↓;②利用线索(外部刺激)↓;③动觉控制↑(初学者依据外部反馈来调节自己的动作,熟练者依据动觉反馈来调节自己的动作,此时听觉、视觉等外部感觉系统反馈作用降低);④运动图式的形成(动作连环);⑤预见和应变能力↑。

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 元认知P99: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2. 学习策略P101: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3. 记忆策略P106-110:①组块(将看似无关的信息组成一个记忆单位);②替换(将难记的替换成熟悉易记的);③联想;④理解;⑤记忆术(记忆某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联想和想象,包括位臵法、首字母缩略法和谐音法);⑥编制知识网络;⑦描绘事物形象(记忆的双重编码,左右半脑);⑧群集策略;⑨画内容框架图(概念图、比较图表和层级图)。

4. 思维一般训练策略P113-114:①看事物的正、反面,不简单的拒绝或接受;②全面考虑、从整体出发;③注意行为的近期后果和长远后果;④弄清行动的真正目的;⑤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序,优先解决重要问题;⑥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新的可能性;⑦善于放弃自己的观点去考虑别人的观点。

5.学习迁移P125: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学习迁移作用P125:知识的学习是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达到“应会”的目标,

学习的迁移是达到“应变”的目标,学习迁移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

7. 学习迁移基本理论P127:a. 形式训练说:迁移是通过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实现的;b. 相同要素说: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相同要素是产生迁移的根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c. 经验概括说:教师将不同内容中隐含的关系原来揭示出来;d.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前调“顿悟”。教师让学生透过字面意思理解隐含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于其它学习情境中;e. 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3变量(认知结构概括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

8.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P129:①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的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③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断分化:知识的纵向联系;综合贯通:知识的横向联系);④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第六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 问题P132: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包括给定、目标和障碍;问题解决: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2. 创造性P136: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人类追求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活动,是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与类创造(真创造: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3. 创造心理过程P136: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4. 创造力特征P137: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与社会意义性。

5.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关系P139: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①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④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种非线性关系分布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创造性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6.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42:①问题表征(问题表征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②情绪状态(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③动机强度(动机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④定势作用(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⑥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7.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P 150-152:①思维的流畅性训练;②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训练;④思维的辩证性训练。

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

1. 品德P160:亦称个体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2. 道德与品德区别P16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它们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 品德心理结构(四分法)P16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 道德发展阶段论P165-169:①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②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

5.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P 168: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认知过程实质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教育意义:①教师自身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②学生选择的榜样要可信、可亲、可敬;③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④提高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6. 品德形成基本过程P170:

①态度定势形成(正确积极):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在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态度定势的作用较为明显,个体所持有的某种态度直接影响对外在信息的接纳以及对事物的预期和评价;

②道德观念确定(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表现在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

③道德感情培养: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a. 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b. 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c. 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④道德信念形成: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a. 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b. 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c. 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⑤道德意志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

⑥道德行为养成: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a. 掌握道德行为技能;b. 训练道德行为习惯)。

7. 品德矫正心理策略P180:①过矫正;②防范协约;③强化暂停;④表征性奖励;⑤榜样示范。

8. 说服教育心理策略(补充):

①合理使用正反方面的材料,依赖4个条件;

②合理的使用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

③利用门槛效应,对学生逐步提高要求;④利用南风效应,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⑤利用名片效应;⑥避免超限效应。

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P183: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

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2.自我意识结构P184:①结构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②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③自我观念: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3.大学生自我教育P196:①全面认识自我(a. 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b.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c.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d.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e.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②积极悦纳自我(积极地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③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1. 社会助长作用P203: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2. 社会懈怠作用P204: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亦称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3. 去个性化P205: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4. 从众P208: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5. 集体舆论P211: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的产生是集体成员知识、道德观、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它也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班级风气相联系,班集体的舆论对集体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6. 集体规范P212: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7. 集体凝聚力P212: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8. 人际吸引因素P217:①相似吸引;②互补吸引;③仪表吸引;④人格吸引(最本质)。

9.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P223:“一往情”深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②主动交往;③移情。

10.良好人际关系维护P223:①避免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④学会批评。

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 健康p226: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 心理健康8标准p228:(知情行①⑤⑧、自我独立②③、人际适应⑥⑦和人格④) ①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②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③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④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⑤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⑥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的能力;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⑧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3. 心理发展矛盾性p231:(独立①争强⑤、成才③理想②、闭锁④、性⑥)①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②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③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④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⑤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⑥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p232:①环境适应教育(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管理制度);

②智力发展教育(促进、发展、认知);③人际关系和谐教育;④健康恋爱观教育;⑤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1. 人格p256: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

格结构含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

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阶段p258:0-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1-3自主感对羞怯与疑虑;4-5主动感对内疚感;6-11勤奋感对自卑感;12-20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20-24亲密感对孤独感;25-64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65-死亡自我整合对失望感。

3. 能力p258: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4. 智力p259:人的认知能力,含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注意力等。

5. 卡特尔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p262:①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是先天的和依赖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的,多半不依赖于学习;

②晶体智力是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而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的联系;③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两者包含在各种智力活动中,是难以分开的;④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而变化,随机体衰老而减退;晶体智力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增长。

6. 斯滕伯格智力三元结构理论p262: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7. 加德纳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及其教育启发意义p263:八种智力【①逻辑数理智力(数学);

②言语智力(语文);③身体-动觉智力(体育);④空间智力(美术);⑤音乐智力;⑥人际智力(社会);⑦自我内省的智力(心理);⑧观察自然的智力】;启示:①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点;②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③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使他们在未来职业中扬长避短。

8. 智力鉴别p264: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表,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

9. 能力个别差异p265:①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智力水平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②特殊能力的差异(类型,专业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③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早慧、大器晚成)。

10. 气质p268: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11. 巴浦洛夫气质类型及特征P271:①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②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③粘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④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具有内倾性。

12. 性格p274: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13. 性格特征分析(重点,论述):①性格的态度特征: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②性格的理智特征: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体现在认知水平上,性格差异体现在认知风格上;③性格的情绪特征: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道德论笔记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10题,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5题,每题4分,共20分);

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案例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第1章导论

1. 道德P3-4:①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②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③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④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 道德一般本质P7: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道德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表现在4方面: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④辨证地理解道德一般本质:承认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亦承认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这种独立性突出表现为既可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也可起消极阻滞或促退作用。

3. 道德特殊本质P8-9: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其主要表现(重点):①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a. 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b. 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c. 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a.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地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是实践的;b. 道德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c. 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4. 职业与职业道德P14:职业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道德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遵守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5.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P1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体现在3方面:①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②体现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体现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6. 职业道德主要规范P15-16:①爱岗敬业,勤于职守;②尽职尽责,奉献社会;③遵纪守法,诚实守信;④文明竞争,友好协作;⑤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第2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讲解学习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所从事的高等教育实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 (2)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3)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我们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4)还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成果。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2. 古埃及印度: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古希腊罗马:修辞学校(“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哲学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 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4. 在中国古代教育,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5. 西周大学:天子开办大学(辟雍)和诸侯开办的大学(泮宫),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6.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繁荣,这些私学有一些已经具有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最著名的齐国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7.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8.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大学科。 9. 洪堡两条最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和学术自由原则,从洪堡开始,出现“学自由”和“教自由”。 10. 柏林大学对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创新:确立哲学系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设立“习眀纳尔”和研究所;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孕育了自由选修制度的雏形。 11.“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威斯康辛思想”(直接为社会服务)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2. 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有高等教育性质是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年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它开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所采取“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3.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即“壬寅学制”;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阶段划分三级: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4. 1993年启动“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1998年5月,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布“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即“985工程”。 15. 2003年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是指政治制度在一定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目标支配下的运动与变化轨迹。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社会的阶级关系,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地位,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或价值目标。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利益追求仍然是偏向社会的统治阶级的。 (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政治任务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在当代,我国的政治任务是发展经济。 (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在当代,教育、知识、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认同的制

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2011)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导论 1.道德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4)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道德作为一种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它跟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④道德又具有其相应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其主要表现为: ①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具有特殊的规范性:a.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b.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c.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内心自愿”时,才能加以遵守得到实施。 ②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如何理解)。a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b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c道德主要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d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3.职业与职业道德: (1)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2)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遵守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 4.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要阐述)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5.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完整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包括:

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完整修改版)

教育学笔记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简答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要点); 论述题(2题,每题13分,共26分)(概念、内容、联系实际); 分析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 Part 1 高校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P130: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实践性、科学性)。 2. P131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学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中总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原则;北宋朱熹提出循序渐进法;P152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教学论鼻祖)提出教学原则体系。 3. 高校教学原则P131-139: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科学性: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符合青年的特点; 思想性: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学过程不仅要钻研“学问”,更重要掌握“德行”。 要求:a. 确保教学方向性和科学性;b.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须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 c. 充分发掘教材内在思想性(注意不要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而要“以文载道”,寓思想性于教学中); d. 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积极个性品质。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教师与学生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启:指导学生怎样思考;悱:学生的想法不知怎样表达;发:指导学生怎样表达);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育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其顺从;给予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 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高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努力促进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发展。 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能力=知识×发散思维 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美教育家杜威)的规律。 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 要求:a. 直观性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b. 在直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归纳:个别到一般;演

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_高等教育学

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_高等教育学 1. 谈谈对高等教育的理解高等教育即使一个终极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启始性的问题。终极性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的所有探索和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启始性是因 为高等教育学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 行界定明确其特性与范围。因此我们可以对“高等教育”的概念做如下界定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 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 教育。①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高等”、“高级”、“高深”都是相对于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相对于所有人才资源中的中初级人才相对于整个知识大厦中的 中初级知识而言的。因此只有相对的意义而无绝对的标准。 ②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③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的形式与机构之中实施的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高等教育”的认识。④从高等教育对象上理解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招收的是中学毕业生及其同等学历者其主体部分 是1822岁左右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都已结束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身心渐趋成熟从而 决定了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教育的许多特殊本质。 2. 中学后教育广泛第三级教育同义大学教育狭义 3.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其他性质的教育活动混合在一起进行的 4. 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5. 中国

古代高等教育中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繁荣最著名的是齐国的 稷下学宫也是世界中实际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和古代私学有关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是书院6. 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 材施教”《学记》中“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 7.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8. 近代西方高等教育起源于中世纪大学。学生的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先生的大学法国巴黎大学中世纪大学特点的是 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9. 早期中世纪大学主要有四大学科文、法、医、神学。教学方法主要有读课和辩论10. 大学制度发源于欧洲中世纪。单选11. 洪堡思想a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b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c教学科研相统一d学术自由12. 洪堡时代19世纪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 扰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 育自由。13. 威斯康辛思想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③把知识传播给广 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与“洪堡时代”相比多了为社会服务的思想。14. 德国洪堡于1810年创立的柏林大学是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他提出了“教育与科研统一”、“学术自由”两条原则。单选15. 1912年提出的威斯康

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题目和答案修订版

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题目和答案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 A、主观性分类 B、客观性分类 C、“解剖分类” D、理论性分类 标准答案:C 2.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高等教育 B、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 C、教育科学 D、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准答案:A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30分) 3.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 A、记忆 B、想象 C、判断 D、分析 标准答案:A,B,C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 A、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弗吉尼亚大学 标准答案:D 2.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标准答案:C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主要是“三艺”,包括:() A、文法 B、修辞 C、辩证法 D、经济法 标准答案:A,B,C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A、江南水师学堂 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 标准答案:C 2.“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 A、高等学堂 B、是大学堂 C、通儒院 D、研究生院 标准答案:A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下列书院哪些属于宋代四大书院() A、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B、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C、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D、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标准答案:A,B,C,D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江苏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考点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延展性; 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全球第一所大学在英国出现;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简答):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 第二章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从事高等教育; 雅典出现的专业性质、教育内容较为高深的两类学校:哲学学校、修辞学校。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西周时期开始弘扬 1.西周大学:官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私学稷(ji)下学宫具有高等教育意义 宋代四大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3.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宗教性 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法、医、神 德国大学改革 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简答题) 两大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2、学术自由学者-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师生-教学自由;大学-独立自治。 柏林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 美国 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的意义(简答题)-培养应用型人才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利尔法案,通过立法,设立农工学院,建立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体制; 意义: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了工农业发展和人工激增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拓展了高等学校的职能,显示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904年威斯康辛大学范海斯提出威斯康辛计划 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包括:(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第三项职能-社会服务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务学堂。 清末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高等又分为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机构)。 民国时期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改革:整顿学风,更新师资;倡导学术自由,推动学术研究;推动“学”与“术”分离,改革教学;实行教授治校。 中国当代高峰教育 (1)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1993《教师法》(3)1995年《教育法》(4)1996年《职业教育法》(5)1998年《高等教育法》 2003年 19%入学率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马丁特罗 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毛入学率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第三章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关系(简答题) 理念源于实践;理念引领实践;理念超越实践; 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第四章 4-1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学

教育学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内容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从一般内容上看,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形十分显著.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社会的占居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 2、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作用有那些)高等教育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P53 3、怎么理解高等学校的社会价值:①高等学校的政治价值:1,促进社会政治延续2,推进社会政治生活3,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②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③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人类需要大量时间探究才得以发现的科学研究成果。 ④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文化. 4、高等教育在选择和改造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1,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能力。2,高等学校在选择和改造文化的同时,能够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以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 5、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6、高等学校职能:表现为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发展科学(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延伸职能).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7、大学生身心特殊性表现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2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3具较好的品德修养4具较为远大的理想5面对的压力较大6心理成熟度不够高。 8、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1)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9、解释: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 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有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某个课程本身所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10、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 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2)还有相当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包括作为教育对象客体的受教育者。 11、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1,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的发展需要,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其实质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曾出现过“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观点。 12、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的需求。请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答:1、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2、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3、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教育目标,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4、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看作个体的简体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了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意义,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5、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1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1,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2,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3,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14、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改造主观世界活动、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相互统一的过程.其特点为特殊性、双边性、发展性.具体分为: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a.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主要是以教材为中间的间接经验.b.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不同,是再发现过程.c.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表现在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双边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过程. a.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b.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c.不同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d.师生交往活动中个人言行对学生发展、人格影响的作用. 15、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特点具有实践性、合理性. 具体为: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必须在教学过程 中全面贯彻,才能保证质量,保证目标实现. 16、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班级授 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30—50人. 其优点:a.有利于提要教学的效率,扩大教学对象.b.有利于教师作用的 充分发挥.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 而善”的机会. 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别,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 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17、远程授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新技术发展的结果,起步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 1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 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19、备课要求: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视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 要求,对教材体系、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其次要备学生,要了解学 生的各个方面;第三,备方法,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学 生、备方法) 2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 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4.表述清晰,5.气氛活跃 2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认识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在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教 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 有法而无定法,在于得法.(教师施教活动的总和.这句话观点是错误的, 还包括学的方法) 22、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 论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实验实习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2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的方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 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的内容,教学效率高。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 内容的科学性,3内容的逻辑性,4语言的感染性.其优点为可以在较短时 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出解决的途径,有 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利用讲授法来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困难的. 2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 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5.依据 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条件.6. 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5、1: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1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提 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是学科发展 的基础5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 渠道. 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开展的意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 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 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 ③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等学校三大功能的重要途 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4: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两方面内容:1,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2, 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6、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习. 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会议,三次《教育法》母法 96年5月15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高等教育法》 2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及 其他教学机构. 角色具有: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的角色. 1985年,我国设立了教师节。 28、教师的作用(价值或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教 学基本任务: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包括: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 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 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29、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 稳定的兴趣. 2.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4. 教师劳动 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教师 劳动的创造性) (“向师性”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 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0、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 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 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与研究能 力).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思路清晰) (心理素质:开朗心胸,愉快情绪,顽强意志). 31、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 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师生关系—工作关 系、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 学意义上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 32、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1认识和理解学生(基础或前提)2树立威信 (保证)3学生的积极参与4利用多种渠道. 33、教师的教育情意:教师的教育情意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 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情意 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具体有:教育理想;教 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34、高校教师资格的意义:高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 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5、高校教师资格的任定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先 决条件);2,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 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 必备的条件。4,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36、高校教师职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四个基本条件:1,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3,具备相 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4,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 课时的教学任务。 37、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 的是知识的内化及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 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 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 1989年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对新思想新教育最开放的人 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①未来教 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 ②亚太正式定义:知识经济 (简答)*为什么要创新教育?答: A.经济发展的社会化世界化全球化,使 人的职业变动和岗位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要求提高.故增强学生 的可迁移性和应变性.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了新 的要求,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双刃性.C.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与能力, 素质和协发展. 素质教育的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是科学性, 二是人文性. 难点:发展学生的情感。 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知识与 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 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厌恶、审美、劳动) 38、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 ②高等学校课程内容: 1,课程方案(教学计划);2,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3,高等学校 教材 ③高等学校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性质的职业化;3,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④高等学校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除教材外,其他还包括学术著作、习题 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 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 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 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 ⑤教育目标:分层次培养目标,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大类,二级学科;专业 ⑥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高级人才划分:A.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B.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C.通才 和专才. ⑦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还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客观题: 9、美国1861年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的“莫利尔法案”建立“赠地学 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是: a.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 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 化,c. 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从此这一 思想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0、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12、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在 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 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4、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包 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15、在我国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 16、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 育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17、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在生产着社会 政治关系。 20、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单一的是专 才. 22、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2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24、教学科目是教学课程的一个方面。 25、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必修 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并非用主语 陈述,非正式的)课程 26、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 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27、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 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8、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判断) 29、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 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 30、智力(即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能力是 心理特征. 智力和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3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3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则及“不愤不启”启发式教学;《学记》提出教 学相长观点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会学生解决问 题、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是第一部教育文献; 朱熹的循序渐进原则, 师 生互动合作;“文以载道”预思想性于教学之中)(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 36、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演示法始 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纽美斯。参观法也称“现场教学法”. 37、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 38、程序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斯金纳提出。 39、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a.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b.教学活动的短 学程化.c.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40、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44、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45、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 等学校科研从19世纪初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的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 三大职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4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7、高校科研管理方法;激励法,计量法. 48、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 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49、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51、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 益性原则。 55、我国与外国的学位制度: 美国:四级,包括协士(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 英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级博士。 法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 德国:两级,分为博士和教授备选。 中国: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 56、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 私营化。 1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指“国民教育”、“实力教育”、“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和C A.思想教育 B. 理论教育 C. 美感教育 D. 技能教育 2、下列在稷下学宫任教多年老师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曾子 3、号称宋代四大书院的是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A A. 岳麓书院 B. 鹅湖书院 C. 嵩阳书院 D.丽正书院 4、法国1794年孔多塞教育分级方案把学校分为D A.2级级级级 5、柏林大学对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创新中,首先确立A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 A. 哲学系 B. 法学系 C. 医学系 D. 数学系 6、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 A A. 创造文化 B、促进文化 C、遏制文化 D、影响文化 7、下列名人中属于“通才”的是C A . 瓦特 B. 陈景润 C. 达·芬奇 D. 莫言

8、泰勒原理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 A四个阶段; A. 评价结果 B. 展开目标 C. 实现目标 D. 选择目标 9、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D A. 中级人才 B.中级专门人才 C.高级人才 D.高级专门人才 10、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 C A.个人本位论 B.形势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D.社会本位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不正确打“×”,并填入该题的括号内; 1、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 √ 2、高等教育是社会主流政治传播和发展的场所√ 3、大学生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 4、美国大学选修比例通常为30~50%; √ 5、以解决问题、探索发现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更倾向于培养学生认权威、因循守旧的态度; × 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7、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五个阶段理论× 8、2003年我22所重点高校实行自主招生√ 9、学院制的管理学意义在于分权√ 10、科研水平是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答提要点:

202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题目和答案

202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题目和 答案 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 知识作了()A、主观性分类B、客观性分类C、“解剖分类”D、理论性分 类标准答案:C 2.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高等教育B、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C、教育科学D、高等教育发展的 客观规律标准答案:A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30分) 3.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A、记忆B、想象C、判断D、分析标准答案:A,B,C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 A、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弗吉尼亚大学标 准答案:D 2.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 任务不包括()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 发展科学与文化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标准答案:C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主要是“三艺”,包括:() A、文法 B、修辞 C、辩证法 D、经济法标准答案:A,B,C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A、江南水师学 堂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C、京师同文馆D、广州同文馆标准答案:C 2.“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 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 A、高等学堂 B、是大学堂 C、通儒院 D、研究生院 标准答案:A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下列书院哪些属于宋代四大书院() A、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B、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C、河南商丘应天府书 院D、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标准答案:A,B,C,D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哪个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 A、学生自治理念 B、教授治校理念 C、学术自由理念 D、大学自治理 念标准答案: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