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墨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墨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科学文化评论》第2卷 第3期 (2005):

科技与社会

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科尔①

摘要这篇文章是关于默顿及其科学社会学工作的回忆与评论。作者自1960年起先后作过默顿的学生、助手和同事,前后达15年之久,可以说对默顿非常熟悉。文中主要讨论了默顿关于清教与科学的博士论文、关于科学规范的论述、以及关于“马太效应”的文章。作者评论道,默顿一方面未能赋予其清教论题以更一般化的陈述,另一方面又未能对经验资料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人们怀疑其马太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马太效应默顿清教论题科学规范

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于2003年2月23日去世,享年92岁。毫无疑问,他生前不仅是在世最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而且也是在世最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默顿享有盛名,并且由于他晚年的主要著作谈的都是科学,他就将科学社会学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使之获得了合法地位。

默顿在科学社会学方面发表了大约50篇文章②。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估计,把与科学社会学相关的文章都算在内。在分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时,我们应该记住,这只是他的众多论述领域之一。其他领域包括:偏差行为理论、组织机构、各种中层理论(如参照群体理论),以及其他数十个主题。仅凭表面,往往难以判断他的某篇文章是否与科学社会学有关。默顿所写的专著并不多,对于一个像他这样的著名人物(况且又在以专著而不是以刊物上的文章为重的领域),这有点不可思议。他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发表的唯一专著就是他那著名的博士论文。1973年出版的那部著作,冠名《科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Science),事实上不过是他的崇拜者斯多尔(Norman Storer)汇集、编辑的一个论文集。他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1965)根本就不是一部专著,尽管其中包含许多与科学社会学相关的论述。近期的社会科学引文检索(SSCI)显示,默顿论著的引用数达数千条。评估他在科学社会学方面的贡献或这方面的引用数的困难在于,他的科学社会学论著与他的其他论著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开。比如说,《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1957[1949])未标注引用页码的引用数有2397条(有引用页码的引用数就更多了,由此或可确定所引是否与科学相关)。这个文集无疑是默顿对社会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如果说不是最大贡献的话,其中的文章论及:知识社会学、偏差行为理论、自兑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另一个默顿所偏爱的主题)。但是,若不对所有的引文进行内容分析,就无法确定有多少引用数与科学社会学相关。默顿科学社会学论著的完整引用数,需

①作者简介:科尔(Stephen Cole)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学教授,在科学社会学方面著有《制造科学:自然与社会之间》(Making Science: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本文是科尔教授应《科学的社会研究》之邀为该刊纪念默顿专栏而写的一篇文章(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vol.34,no.6, pp. 829-844),作者惠许在此用中文刊出。

②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默顿生前所用的正式履历上列了数百条,但其中有许多只是书评或是为学生或朋友的著作而写的前言。这里面当然有些确实包含了有趣的科学社会学评述,但大部分可以说与科学社会学无关。

要一个学者花上数年的功夫。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方面的引用频度非常高,尽管他的其他论著(如“社会结构和反常”,以下简记为SS&A [1938a])引用率更高。我们还要注意到,默顿的科学社会学论著与他的其他论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说,默顿在论述偏差行为时发展起来的“机遇结构”概念(opportunity structure),就影响到他对科学家如何偏离科学规范的讨论。

起初,我打算将本文写成一篇综述和评论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及相关工作的文章。不久我就发现,这一任务极其艰巨,一时难以胜任,于是就转而写了这篇短得多的传记性文章,着重谈论我与默顿的关系,并就他的科学社会学工作的风格提出某些批评。

我有幸在默顿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与他一起工作,1960至1968年间的密切接触,以及1968至1975年间更紧密的合作,前后达15年之久。对于他的工作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除了他的遗孀哈瑞特·祖克曼(Harriet Zuckerman)——一位科学社会学家、梅隆基金会(Andrew W. Mellon)现任副主席——之外,大概没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祖克曼的看法无疑会带有偏见,我也不例外。事实上,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位社会学家的默顿,我对他的态度都相当矛盾;并且,尽管默顿是我精神之父,但我并不羡慕作为一个人的默顿。我认为,他过于强调社会关系的工具层面,而几乎不注意其表达层面。与默顿一起工作,你的自我就始终处在密集的炮火之下;作为他的学生,我觉得他只是偶尔才对我的工作表示满意。默顿看起来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人人都知道,他总是在4:30起床,5:00开始工作,从而在精力最好的清晨完成最重要的工作。他总是在完成写作之后再去讲课,而把下午晚些时候这段精力不济的时间留作咨询。我们从未去过他家,但就我们学生所知,每周七天他都是循着这个模式——当然,有些天他不用去上课,可以设想,这些天他会在写作上投入更多精力。在与学生相处时,我总是提出最严厉的批评(比大多数学生要过火得多),但又力图用重要的社会支持来缓和这类批评。由于默顿的学生,至少是我这一代的学生,对他的私人生活几乎毫不了解(就我而言则是一无所知),于是关于他的家庭生活的流言蜚语四处弥漫。我所记得的一则故事是我的一位已故的同事告诉我的,他显然与默顿的妻子相识。据他说,他们三人一起驾车从纽约出发,去参加波士顿举行的一个专业会议。默顿开得非常快,他的第一任妻子苏(Sue)让他开慢点。他妻子的每一次请求,等来的则是一次次的提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去事实不远。

不久之前,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本科生部)和研究生院的教职员工还是相互独立的。当然了,默顿的全部教学都在研究生院。这确实是令人惭愧,因为一位传授默顿技艺的教师可以招到许多更优秀的学生来从事社会学工作。我曾问我的兄弟乔纳森(Jonathan R. Cole,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达16年——从1980年代晚期到2003年),哥大是何时合并本科生部与研究生院的师资的,以及默顿在今天是否可以教授本科生。下面是他的回答:

(1)大学师资合并于1970年代早期。基本上是一项财政动议。大学当时几乎一文不名,不得不有所举措,以提高运作效率。

(2)默顿在今天可以教本科生,但主要是通过将其为一、二年级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向本科生开放。如果他不愿意,他或可不教本科生,但大学希望所有哥大教员讲授一门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选修的课程。

(3)我想默顿若非对教学感到烦恼,定会喜爱教学。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极端重要,并力图将自己的思想发展成形。教学是发展自己思想的一个手段。他喜欢这样做时所获得的赞赏。我相信,他在关于保尔·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的文章中已表明,保尔比他更喜欢谈论班,他则更喜欢讲堂。我想,他到很大年纪还会坚持教学,因为这不仅是他迷住学生的手段,也是他发展出“社会结构的分析”一著中各种思想的途径(“社会结构的分析”是一部论述阶层和角色理论的著作,默顿为此用力将近40年,

但始终未发表①)。

当我进入哥伦比亚学院时(1958-1962),默顿偶尔为本科生作一个讲演。正是在此类讲演中,我向他毛遂自荐。我一直在跟克罗沃德(Richard Cloward)工作,他是默顿以前的学生,后来是哥大社会福利学院的教授。我当时正在研究著名的青年动员计划,该计划旨在利用社会学理论来制定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政策。主要依据的理论就是默顿的著名论文SS&A [Merton 1938a],以及克罗沃德根据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Edwin Sutherland)的工作对该理论提出的修正。当我告诉默顿,我在为克罗沃德工作时,他邀请我来年(1961)选修他为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社会学理论史”课程。我修了,并且在1962年,当我仍是一个本科生的时候,进一步选修了他开设的高级课程——“当代社会学理论”。随后,我就成了默顿的研究和教学助理,直到我在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为止。这就意味着我在为研究生同学打分,并使得我不讨研究生同学的喜欢,但我所关注的是默顿的看法。在我修“当代社会学理论”的那一年,我还是“社会学理论史”课程的助教。那个学期中,默顿被选为出访苏联的少数社会学家之一,因此他请我在他不在的时候代为讲授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一次。我对斯宾塞一无所知,况且这将是我的第一次讲演。我花了80个小时准备这次演讲;当我从学生那儿得到正面的反馈时,它着实激励着我从事社会学职业。但我并不赞赏这种传授教学的方法:不做任何指导就把一个学生扔到一门研究生课程的讲台中去。我确实认为这表明了默顿对我的信心,是对他在我的文章上所作的大量批判性评论的补偿。

这些年我在默顿的那间威严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桌子,办公室里的书籍一直码到16英尺高的天花板。我在研究生院的大量时间都耗在这张桌子上,默顿在跟其他学生和同事谈话时或接听电话时我常常在场。因此,我对默顿非常了解,尽管,正如我前面所述,我从未跟他有任何实质性的社会接触。他从未邀请过我去他家,或是与他共进午餐。我从未有过机会与默顿随便交谈。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严格的工作关系。确实,我敢大胆地说,默顿跟学生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如此。默顿成了我的社会学之父。我尊他为父,在某些方面甚至为神——将默顿视为社会学中的一尊神是学生们的普遍看法,不限于我。

也是在1961年,我认识了哈瑞特·祖克曼。起初,我觉得她不过是为默顿做些工作的一个研究生。我们在作长途步行时,总是在谈论默顿。麦耶尔(John Meyer)告诉我,哈瑞特不仅仅是默顿的学生,这个消息不久就得到了证实,尽管哈瑞特和我还像往常一样相处,仿佛她和我与默顿是同样的关系。我与较年长的研究生以及年轻教员之间的友谊,使得我听到了大量的流言蜚语,这是个大学生生活中一个恒久的话题。比如,谁跟谁一起睡觉?是怎么搞到一起去的?我的消息来源,除了麦耶尔之外,还有克林克(Walter Klink)和卡普罗维奇(David Kaplovitz)。克林克曾是我的“当代社会学B”这门课的指导教师,是第一个将我引入社会学的人;卡普罗维奇教我如何写作一篇可以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简记为ASR)这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事实上,在我那个年代,新生通过年长的学生或年轻教员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哥大相当普遍。

围绕默顿的学生比我接触过的任何组织都更像一个秘密教派。默顿处于该教派的中心位置,其次是默顿选定与自己密切合作的一小群学生,包括我在内,再外围是一大群年复一年选修他的“当代理论”课程的学生。尽管每年只有25个学生要学分正式选修这门课程,还有大约50名学生旁听这门课程。学生们为获得默顿的注意而相互竞争、相互嫉妒。像我这样长期担任默顿助教、并且不理睬其他学生作何反应的人特别招人忌恨。

作默顿的学生,智力上收获很大,但心理上相当困难。我写的任何东西,只要他读过,①我认为,默顿始终不发表其关于阶层与角色的详细注解,其缘由是,他逐渐认识到这一工作基本上是描

述性的分类学,而不是什么理论。与此项工作最接近的发表物是《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erton 1957(1949)]中的一章“参照群体理论的连续性”。社会学理论通常旨在解释某些现象,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默顿的工作中,上乘的是那些有独立变量的理论,下乘的往往落入描述性分类学的范畴。

返回来的都是大量的评论——几乎全是批评性的。不少评论是编辑方面的,默顿总是用他自创的标记来指出我的拼写错误。从未有人对我的文章提出过如此详尽的和批判性的反馈意见。尽管这些评论无疑极其有用,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指出了我们的逻辑错误,但对大多数研究生的脆弱的自我来说作用甚微。有些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这类批评,以致最后对默顿的批改显得无动于衷。哥大应用社会研究室有一项关于医学学生的研究项目,由默顿及其合作者负责。不失典型,默顿起初对该项目异常热衷,后来就失去了兴趣,因为该项目对于默顿当时的首要兴趣——发展出一套基于阶层和角色概念的系统性的中层理论——作用不大。从事该项目的好几个学生都没有完成各自的论文,依然是“ABD”①——大多最终选择了非学术性的应用职业。欲与默顿成功合作,你得有一个花岗岩般的自我。所幸我就有这样一个自我。

我为自己选择的角色是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检验员”——我愿意做默顿的实验者。理论家对于实验家所做的工作总是怀着矛盾心理——当试验家发现理论(或其中一部分)不够准确、需要修正、甚至完全错误时,就更是如此。那些认为默顿是朴素的实证论者的科学社会学家可能会把默顿的一位学生的此类陈述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其实不然。默顿远不是一位朴素的实证论者(见下),我也不是。当我用“对或错”之类的术语时,我的意思是说,经验材料能够使一个理论观点变得更加可信或更不可信。我非常清楚,除经验材料之外,还有若干因素可以使理论变得更加或更不可信。默顿的工作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他的高度权威地位使得他的工作在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岁月里免受经验的检验。再者,能够设计出检验理论的试验的人并不多,当理论陈述得不够精确时更是如此,这与默顿对实验家的看法截然相反。

默顿不像尊重理论家那样尊重实验家,但他的朋友保尔·拉扎斯菲尔德是个例外。我作为默顿的助手所做的许多研究都与科学社会学无关,而是与其极其成功的“社会结构和反常”(SS&A)理论相关。SS&A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38年,大约就是默顿获得博士学位的那一年,但直到1957年默顿为出版《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而对之进行大规模修改之前,一直并不怎么重要。1957年出版的这部著作不仅包含有经过重大修订的SS&A这篇文章,还有一章题为“社会结构和反常的连续性”,专门讨论了对该理论提出的各种批评,其中有些批评默顿接受了,有些则遭到他的反驳。他接受的那些批评并不有否定SS&A的基本理论。至少在后来的引述中,SS&A肯定是默顿最成功的作品,用引用数来衡量更是如此。对知识社会学家来讲,SS&A为什么在1957年之后才产生重大影响,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②。仅仅是由于作了修订吗?修订无疑使该理论变得更容易理解——1938年版确实难以卒读,而1957年版貌似相当简单。但修订本身不大可能解释人们对其兴趣的急剧增长。更可能的解释是“时机成熟”,即:该文初发表时,社会学还没有为应用该理论做好准备。仔细比较这两个不同版本会很有意思,并且能显示出一个理论在回应应用者和批评家过程中的发展情形。但尽管默顿做了大量修正,这篇文章还是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我以为,他之所以没看到这些缺陷,是因为它从未试图通过经验研究来证实该理论。经验研究迫使人们操作化处理概念,而SS&A一文中“手段”(means)变量难以——若果说不是不可能的话——进行操作化处理③。假如默顿曾试图检验该理论,他或许会看到这一点,进而就有望修正自己的理论。SS&A断言,在美国,成功精神(目标)与对合法手段强调不够并无关联。但这里关于手段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个理论是否打算应用于个体,并用来解释当社会不同阶层的个体有

① ABD是all but a degree的缩写,意即就差一个学位。——译者

②该理论兴衰的社会学分析,参见:Cole 1992。

③ SS&A理论假定,在美国,重视目标(主要指不择手段追求个人所能获得的财富,不论其社会出身如何)与重视手段(获得财富的合法手段是教育和勤奋工作)没有关联。默顿构造了一种类型学,可以通过一个人对目标与手段的反应来分类个体。“革新者”是那些认定了目标,又没有合法手段,为了实现目标而创造出不合法手段的人。默顿坚持认为,该理论可用来解释穷人的高犯罪率。

或没有采用合法手段的途径时会什么发生?抑或该变量可以应用于社会,(此时可以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强调利用合法手段来实现目标?后一种解释更接近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的思想,默顿受迪尔凯姆的影响最深,偶尔他也的确说应该这样来理解该理论。但最终,默顿还是赞同第一种解释,即个体解释,而他在自己的著作 [Wallerstein & Wylie 1947] 中引用的一篇文章又说,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市民都有犯罪行为。因此,偏差行为在美国社会是相当普遍的。为支持这一观点,请看看近期大量著名商人被指控欺诈的案件。我总是问我的学生,该如何解释米尔肯(Michael Milken)一类的案件。米尔肯是一位证券销售商,他在同一年内合法赚取了5亿美元,同时又被指控利用非法内部交易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理解此案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明白米尔肯从事的是日常商务。他在经销时并不知道哪儿做得不对,因为从事非法事务是商业世界的一部分。我甚至会说,在美国只有极少数——如果有的话——富人没有严重的犯罪行为,只是他们拥有开脱罪责的手段罢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SS&A就能很好地解释:美国社会各个层面(包括上层和下层)偏差行为的发生率都比日本或欧洲为高。早在1975年我就在自己的《社会学趋向》(The Sociological Orientation)一著中提出了该批评,但默顿从未回答。有时我真想问他:“波波(学生们在获得博士学位多年以后,习惯于叫他Bob而不是‘默顿教授’),你看过我关于SS&A的讨论吗?你是怎么想的?”与波波做这样的交流是不可能的。SS&A是默顿教义的主要支柱之一,需要进行重大修正的想法显然不会讨他喜欢。

我对SS&A的研究包括汇编一个讨论该理论的理论和经验论著的分类注释文献。我是与祖克曼合作从事这一工作的,发表在克利纳德(Marshall Clinard)编辑的一部著作中 [Cole & Zuckerman 1964]。我们发现,该理论未经过充分验证。有一天我问默顿:“默顿教授,既然还没有人对SS&A做过充分验证,为什么你不自己或者与他人合作(意即:我)进行呢?”默顿的回答40年来一直存在我心中。他说:“斯蒂夫,有多少人有能力从事经验检验?数百还是数千?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发明理论?屈指可数唉。让我花时间来检验该理论,可不值得(意即:你花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你不能像我一样写理论文章)。”

默顿对于我所做的、力图检验其理论的经验研究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常在别人面前夸我善于构想能够检验理论命题有效性的研究方案。另一方面,他不愿承认,我的某些工作要求他修正或放弃他的某些最受欢迎的理论。默顿对待经验研究的态度,我在下文讨论他发表于1968年的著名论文“马太效应”时,会给出一个详细的实例。

现在,让我们看看默顿在科学社会学方面一些最重要的成就。我们将从他的论述17世纪英格兰科学增长的博士论文 [Merton 1938b] 开始。默顿1938年的博士论文是他在该领域最重要的工作,尽管他就这一主题续发了不少文章——大多只是将博士论文改头换面而已,包括发表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erton 1957(1944)] 中的那篇文章。

不用说,默顿在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工作必得看作是巨大的成功。上述的引用数分析,还有众多的奖项、研究基金、荣誉学位、奖章,都证明了这一点。默顿是当选为享有盛名的美国科学院的第一位社会学家。他是麦克阿瑟基金会的顾问委员,并且是该基金会“天才奖”社会科学方面的首批获奖者之一。正如默顿从前的学生、哥大教务长乔纳森·科尔在《纽约时代》(New York Times)上发布的讣告中所言,如果社会学也有一个诺贝尔奖,那默顿肯定拿到了。衡量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家获得多大成功的难题之一是,他的“舞台”(status set,用他的话来说)极其广大。科学社会学领域中的大多数作者未能同时对偏差行为研究、一般理论构造、组织化研究、种族关系等领域作出贡献。有些人批评默顿力图扮演太多的角色,因而未能完全展开他在科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计划。在1960年代,默顿决定将其主要智力用于科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和写作。这是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社会科学家的首批项目之一。NSF的资助基金几乎都是通过项目发放的,项目的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概述将要进行的专题研究、其意义如何、将来有何用处。项目基金中的一大笔

专门拨给一个特定的人选,他只需负责讨论哪些地方需要花钱。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工作,始于他在哈佛的研究生阶段。他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如论述科学规范的文章(下面将讨论),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erton 1938b]。论文的指导者是索罗金(Pitirim Sorokin),备受争议的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索罗金本人的工作与默顿迥然不同,倒与其在哈佛的强硬对手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宏大理论建构更为相似。他们两人都是默顿论文委员会的成员。索罗金以将欧洲的思想引入美国而知名,1930年代之前这些思想在美国一直受到冷遇。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eorge Sarton)也是默顿的指导者。或许正是从萨顿那儿,默顿对科学、同时也对韦伯(Max Weber)产生了兴趣;韦伯是社会学万神殿中的三位巨人之一,另两位是马克思(Karl Marx)和迪尔凯姆。还是研究生时,默顿就与索罗金进行合作研究,最终完成了一篇论述阿拉伯思想史之发展的重要论文,远远超前于所处的时代。在这篇文章中,索罗金和默顿试图通过若干核心著作中每个时代占多大篇幅来衡量各时代取得了多大进展。直到1960年代普赖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等人的工作问世之后,科学社会学家才将他们的注意力再次转向进步速度上来。

并没有一位科学社会学家做默顿的论文导师,因为没有这样的人。有两位社会学家(奥格本 [William Ogburn] 和托马斯 [Dorothy Swain Thomas])在叨叨科学社会学,但他们关注的不过是独立多重发现的意义。

默顿的论文有两大焦点。在第一部分,他问:为什么在1750-1775年间的英格兰科学迅猛崛起?为什么一种特定的制度(比如科学)会在某个社会的某个时间点进展良好?无论怎么说,一旦我们了解某个特定的社会里科学繁荣的原因,并假定该原因可以推广,我们或可将其应用到其他社会,去做那些专门促进科学发展的事情。在默顿发表其博士论文的多年以后,其他人如本-戴维(Joseph Ben-David, 1971)更详细地考察了这一问题。默顿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凡是科学繁荣的社会,整个社会都高度尊重科学活动。在17世纪的英格兰,科学获得了高度尊重,因为横扫整个国家的清教帮其树立了声望。默顿表明了清教如何造就支持科学活动的特征结构类型——不像从前曾经统治这个国家的天主教。默顿论题与韦伯论题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韦伯命题是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talism, 1976)中阐述的,它表明了新教如何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结构类型。韦伯的这部以及其他关于宗教与资本主义的论著都属于社会学领域最伟大的作品之列,是从(与结构途径相对立的)文化途径来理解社会生活的最佳范例。年轻的默顿被其深深打动,以致用之作为自己论文的模范,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在其关于清教对科学发展的作用的检验中,默顿使用了创新的方法。为确定每个职业领域的社会兴趣有多大,默顿拿来了20世纪初的一部传记汇编《国家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简记DNB),对每个时段每个职业范畴有多少人进行计数。由此,他发现,17世纪第三个25年里提到的科学家要多得多。

默顿论文第二部分所探讨的主题他称之为“关注焦点”(foci of attention)——科学家集中关注的那些主题。他能令人信服地证明,科学家受到所处时代的实用问题(比如航海)的强列影响。关注焦点这一主题如今已成为科学社会学的常规问题。

不幸的是,默顿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在我看来,这会妨碍他进入社会学万神殿的巨人(如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之列。他无疑具有创造性、学识和写作能力。但是,至少对于一位现代社会学家而言,他缺乏其他重要品质。不妨以他的博士论文为例。默顿在该论文中提出了论题:清教造就了促进科学增长的特征结构类型。在其余下一生中,他一直在抵抗对该论题的批判。比如,佛依尔(Feuer, 1963)就争辩说——尽管不能令人信服——天主教实际上比新教更有益于经验科学的发展。默顿就此论题的细节与佛依尔等人展开了争论。默顿所写的东西,好像都在“捍卫默顿观点”。且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社会学

上真正重要的。新教是不是经验科学在17世纪第三个25年迅猛崛起的原因,这个问题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会说不。真正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更普遍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科学的兴起是否与该社会的价值体系相关?默顿不应该介入新教论题的细节之争,而应该与自己的研究生队伍一起考察这个更一般的命题。我可能做的就是量化各特定社会在各特定时代加诸科学的价值,然后要么计量相应社会和时代受雇科学家的数量,要么计量作出重大发现的人数。这正是费兰(Thomas Phelan)和我在费兰的论文《世界科学》(World Science, 1993)中所做的工作。我们考察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科学成果(非工业化国家在科学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成果)。然后我们着手建立特定国家特定时代(20世纪下半叶)所作出的重大发现数量(按引用率衡量)与其社会经济特征之间的关联。我们还利用了现有的文化和价值的量化标准,因此能够检验本·戴维关于科学增长的假设:科学增长是所在领域机遇结构的函数。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的兴趣在于发展出某个一般的社会学理论,以解释为什么科学在一个国家比在另一个国家更为繁荣。默顿关于清教的特殊论题是对还是错,在这里显得无关紧要。

默顿论题还存在另一个小问题。他对DNB中提及的每25年的科学家数量进行了计数。但他怎么知道这些人不正好就是成功的科学家呢?非常可能的是,在以前的时代也有同样数量的科学家,只是他们的工作不像17世纪第三个25年的科学家那样成功。这些是默顿在经验研究中未予考虑的细微之处,因此他的工作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是有欠缺的。欲使DNB的计量结果可信,他必须对最近那个阶段进行计量,然后用其他一些标准来确认不同职业的人数。如果DNB最近一个阶段的计量结果能够得到经验证实,那么其早期阶段的计量结果也更为可信。默顿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若是花在这类研究上,肯定比卷入与该理论的批评家之间的政治斗争更为合算。

默顿像前人(如奥格本和托马斯)一样,对独立多重发现这一事实相当着迷。关于该主题他写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社会学的一章”[Merton 1957]。这篇文章是默顿当选美国社会学会(ASA)主席的就职演讲,像所有就职演讲一样,随后发表在旗舰刊物《美国社会学评论》上。默顿关于多重发现写过好几篇文章,但这些文章大多是该演讲的改写。正如奥格本和托马斯所述,独立多重发现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是反驳科学知识增长的“伟人”论或“天才”论的证据。如果科学发现能够由两位或更多的科学家完全独立地完成,那么所有的科学发现都会做出来,即使某个科学家未曾来到这个世上。因此,科学上的伟人或许能加速思想进步的速度,但不是思想进步所必需的。

多重发现让默顿最感兴趣的,是科学家对发现优先权的争夺。正是多独立重发现引起的优先权之争抓住了默顿的注意力。这些争论表明了知识所有权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是对荣誉漠不关心的理想主义者。这项工作是默顿在1940年代发表的论科学规范一文[Merton 1973(1942)] 的延伸。该文后来被“建构论”学派的成员所曲解,他们认为默顿主张这就是科学的实际状况。恰恰相反,默顿主张,科学规范,如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科学家怀着矛盾心理而接受的理想。他发表了许多文章表明,科学家极其重视知识财产的所有权,并且总会卷入争论以保护自己的所有权。

在默顿所讨论的各项规范中,“普遍性”,或者说科学家的报偿严格基于他们工作的质量,受到了人们最强烈的关注。若是考虑默顿所有学生的工作,就更是如此。乔纳森和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随后完成了专著《科学的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Science, 1973)。这部著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查明,科学在发布奖励时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普遍性。总体来讲,我们发现,科学确实是普遍性的①。

①我在1992年的著作《制造科学: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中对这一结论作了重大修正。我认为,在个体层次上,科学是高度特化的(particularistic),而在体制化水平上,科学是普遍性的(universalistic)。这是由于科学奖励系统是高度分散化的缘故:在该系统时,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可能得不到奖励,但在另一个地方却能得到奖励。

默顿在该研究中的主要贡献就是发表了“科学的马太效应”(1968)①。他争辩说,在独立多重发现或合作发现的情形下,更知名的科学家将会获得最大的一份荣誉,即使该科学家只做了很少一部分工作。因此,如果我打算与默顿一起写一篇论文,他将获得荣誉,即使文章大部分是我写的。默顿文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未能由此作出推广——为什么要限于独立多重发现和合作研究情形(以及荣誉不平等问题)呢?理论上,通过假设杰出地位而不是科学著作本身影响到人们对一篇新的科学研究文献的评价,就可以将马太效应推广到所有的科学论著。比如,如果有一组质量在同一水平的科学发现,那么当文章发表时,那些更知名的科学家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奖励。或许正是由于难以计量一部著作的“质量”,使得默顿停止作出推广。

我没有那么多担心,因为我一向以引用率这项拿手绝活而自豪,我利用引用率来计量所有重要变量。我把引用率作为质量的量度,把发表几年之后引用率大致相同的一组文章视为同一档次。然后我把作者在此期间的其他文章的引用率作为其知名度的量度。最后,我把文章刚刚发表时的引用率作为自变量。因此,自变量就是及早被人们认可。如果默顿关于马太效应的论文是正确的,那么更知名的科学家的文章就会更早被人们认可。

我的马太效应研究结论应该很清楚。当你让引用率在T2(质量)常量上保持不变时,其他著作的总引用率(知名度——自变量)对因变量(及早认可)几乎毫无影响。一个作者的知名度与人们对其新研究的认可之间几乎没有关联。马太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模式。它是错误的。但我的文章在可以发表以前,还得经受恼人的批评和检查过程,寻找可能会支持那个错误理论的证据。我认为默顿从不相信该理论是错误的,而只会说我的文章存在某些缺陷。事实上,默顿等人开始引用我的文章作为支持马太效应的证据。这极其清楚地表明,一篇文章所处的社会语境强烈影响着人们对该文的解读。马太效应是一个令人喜爱的社会学理论。首先它表明,地位低的人如何受人利用,得不到应有的荣誉。这与社会学一直力图保护受害者是一致的。其二它表明,在评价新的工作时,社会杰出地位(这里是科学上的卓越)比认知内容上的贡献更为——至少也是同等——重要。因此,最终出来的文章,作者自己认为是在表明一件事(马太效应不能或几乎不能解释人们接受新工作时所持的不同态度),而引用者却用来支持正好相反的结论。这倒与拉图尔(Latour 1987)所描述的通过社会协商来确认科学价值的过程非常一致。

我与默顿还有另一个相似的经历。在与祖克曼一起发表的一篇文章 [Zuckerman & Merton 1971] 中,默顿争辩说,各个科学领域的“体系化”(codification)程度不同。这个术语的含义从未有过清晰的定义,但两位作者申辩,体系化程度高的领域就是那些意见比较一致的领域,体系化水平低的领域是那些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领域。他们用期刊的退稿率来计量体系化水平,因此,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体系化水平高、期刊的退稿率低。投往《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的稿件,80%都被接受发表了,而投往《美国社会学评论》的稿件,只有大约10%被接受了。这是因为后一个领域的体系化程度比前一个领域低得多。我做了一系列研究,去计量我所说的“研究前沿”的意见一致程度。所有这些研究都显示出同一情形:在研究前沿,意见一致水平在我考察的所有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数学、社会学等等——中都同样低 [Cole 1992,其中第5章有详细的分析]。默顿从未对这些研究,或是对我多年一直在进行的主要研究计划,发表过任何意见。在他的晚年,在我结束这一研究之后,他确实对我说过,他认为没有对我的发现给予更多关注是一个错误。如果默顿把他的理论才能用于这一问题,做出远远超过我能做的工作 [Cole 1992],它或许早已解决了。

最后,我打算讨论一下默顿在科学社会学的社会组织建立方面所起的作用。我记得,在1974年美国社会学会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会议上,有一群人就提议,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跨学

①该文最初在Science上发表时作者只有一人,后来默顿将其作为与祖克曼合写的文章而列出,大概是承认引用了祖克曼的博士论文。

科组织,以迎合对科学的社会方面感兴趣的那些人之所好。人们提议默顿做第一任主席。我记得,祖克曼、乔纳森和我都力劝默顿不要支持建立新组织,因为种种迹象显示,该组织可能成为反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的中心。默顿认为,不管我们支持与否,该组织总会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还是介入为好。

正如默顿学生所预料,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简记为4S)及其刊物(简称3S,创刊于1970年)不久就成为对默顿研究纲领进行猛烈抨击的大本营,将其视为不可救药的实证主义纲领。这一立场此后渐渐得势,到1980年,可以说已成为该领域的主导观点。这一立场的支持者将默顿学派描绘成主流势力,他们自己则是新贵。即使这是真的,主流学派失势的速率也是非常惊人。到1990年,在该领域人们无论去哪儿都得是一个社会建构论者,那些曾经在科学社会学领域从事经验研究的人干脆就是呆着不动——这类研究已没有更多的市场了。我认为,默顿研究纲领的终结,对于该学科的长远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并且,我认为默顿对此负有部分责任,因为,出于某些考虑,他从未还击。他把这一任务留给了我的1992年的专著。是因为默顿想要避免各类冲突吗?或是因为默顿宁愿工作而不愿卷入争论?我不知道。但我确实知道,当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遭到攻击时,假如我们有一个具有默顿那样声望的领导者,那对我们将是极大的帮助。如果默顿曾对拉图尔(Latour 1987)、诺尔-塞提纳(Knorr-Cetina 1981)或穆尔凯(Mulkay 1979)的著作进行过激烈的批判,我们就会有一些有趣的论战,而不是4S会议蜕变出来的勾肩搭背。总的来讲,默顿在所有的文化战中在组织方面都不活跃。我从与他的私交中得知,他相信大部分建构论者的作品纯粹是垃圾,但他在自己的文章里从不说这样的话。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检查一下默顿是一位实证论者这一断言。像绝大多数同代之人一样,默顿按他自己的科学哲学是一位实证论者——“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发现的产生,必有一个确定不移的秩序;每一个发现,都必须等到那些必备的进展取得之后才会来临。”[Merton 1938b, p.77] 在其1942年发表的论述科学规范一文的注释版——重印于《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57(1949)]——中,默顿表明了自己的信念:社会学不可能解释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内容最终是由自然所决定的。他加了一个注释,对二战之后苏联领导人试图将科学界定为“形式上是民族的,内容上是阶级的”进行了讨论。他评论道:

这个观点混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首先,任何特定民族或社会的文化背景可能会使科学家更倾向于关注某些问题,对科学前沿中的某些而不是其他问题更为敏感。这一点人们早就知道。但这本质上不同于第二个问题;科学知识断言的正确性标准与民族口味和文化无关。相互竞争的断言,何者正确,迟早是由普遍性的自然事实来裁定的;

这些事实与一种理论相符,却与另一种不相容。[Merton 1957(1949),黑体为作者所加] 当这篇文章后来收入默顿的科学社会学论文集时,默顿对最后一句作了如下改动:“相互竞争的断言,何者正确,迟早是由普遍性的标准来裁定的。”[Merton 1973(1942), p.271] 然而,从默顿明确的认识论实证主义得出结论说,默顿的工作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对的。默顿所选择的研究路径,不是去考察社会因素对特定科学著作的影响;事实上,默顿所感兴趣的,是社会因素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科学的影响(比如,对17世纪后半叶英格兰科学家的关注焦点的影响)。

默顿无疑是最重要的科学社会学家。他的著作,尽管带有种种瑕疵,却有能力唤起其他方面的兴趣——这种兴趣常常引导他人去从事经验研究。毕竟,这是理论工作的重要功能之一——提供难题。默顿的工作带有两方面的缺陷,我在本文中业已指出。首先,他未能将自己的工作,比如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理论,作进一步的推广;其二,他对经验材料关注不够,这就意味着需要修正或抛弃他的某些经验研究工作。(郝刘祥译)

参考文献

Ben-David, J. 1971. The Scientist’s Role in Socie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ole, J. R. & S. Cole 1973.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Scienc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le, S. 1975.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L. Coser (ed.), The Idea of Social Structure: Papers in Honor of Robert K. Mert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75-220.

Cole, S. 1992. Making Science: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 S. & H. Zuckerman 1964. Inventory of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Anomie. in M.

Clinard (ed.), Anomie and Deviant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43-313.

Feuer, L. 1963. The Scientific Intellectual. New York: Basic Books.

Knorr-Cetina, K. 1981. 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nstructivist and Contextual Nature of Sci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Latour, B. 1987. Science in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erton, R. K. 1938a.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 672-82. Merton, R. K. 1938b. Science, Society,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 in G.

Sarton (ed.), OSIRIS: Studies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on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and Culture. Bruges: The St Catherine Press: 362-632.

Merton, R. K. 1957(1949).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erton, R. K. 1957. 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 635-59.

Merton, R. K. 1965.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A Shandean Postscrip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erton, R. K. 196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The Rewar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Science are Considered. Science. 199 (3810): 55-63.

Merton, R. K. 1973(1942).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in R. K. Merton & N. W. Storer (eds),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67-78.

Merton, R. K. 1973.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ed. N. W.

Storer.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ulkay, M. 1979.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Phelan, T. 1993. World Sc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Wallerstein, J. S. & C. J. Wylie 1947. Our Law Abiding Law Breakers. Probation. 25:107-12. Weber, M. 1976.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Farmington Hills, MI: Charles Scribner & Sons.

Zuckerman, H. & R. K. Merton 1971. Patterns of Evaluation in Science: Institutionaliz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Referee System. Minerva. 9: 66-100.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访汉斯?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教授 郭贵春成素梅 2013-4-6 13:25:00 来源:《哲学动态》(京)2006年11期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科学哲学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尖锐,新的科学哲学传统的建立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德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我们对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简称波)教授和德国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文潮(简称李)先生进行了专访。 问:英美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波:一般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这是分析哲学的看法,分析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坚持经验主义传统,从经验主义中寻找起源,这样,很容易追溯到孔德。 李:德语中科学哲学这个概念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大约形成于上世纪中期。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个概念是对英美语言中“Philosophy of science”的翻译。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科学哲学一词首先在英美世界流行的。不过人们在德语中为什么没有直接使用“Wissenschaftsphilosophie”或者“Philosophie der Wissenschaften”?我猜测在把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引到德语中时,人们也许想到了德国哲学中的古典传统,譬如费希特的“知识学”(《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知识学第一导论》,1797)。只是这样一来,德语概念提供的信息便与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有

科学社会学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 ------刘延达 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比于其他社会学学科起步较晚,根据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一书,科学社会学逐渐于科学的发展之中形成,最早并逐渐成为一门被独立切分出来的社会学科。其将科学社会学视作一种包含特定成员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性,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也更受到社会学家们的重视。此时,科学社会学的提出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为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默顿,他在1938年发表的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确立了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使得科学社会学出现在社会学研究的面前,标志着科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科学社会学的主要体系包括两部分:科学制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制度的运行。在他的著作《论科学与民主》中,他对科学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主要包含四条制度性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普遍主义指的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及科学界的准入规范。当一个主张被提出之后,是否将该主张划归科学界,与提出该主张的个人品质或社会属性无关,与其相关的是其是否能够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观察是否和以前被证明的知识相一致。即使处于各种压力或与其他主义相冲突时,作为科学研究者,也应坚持普遍主义的标准。在评价科学家是否能够进入在科学社会体系中时,也应该以他们的才能作为制度等级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条件进行非民主的政治调节,在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精神的专业组织来维护普遍主义标准,以此保证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进入科学家体系,以人才的准入制度来促进科技的发展。 按照公有主义的表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那些用名字命名的定律与理论并不是被发现者与其后代独占,它们属于整个社会所有。默顿认为承认和尊重是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唯一的权利,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是用来表示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而关于科学的优先权的关注引发的争论也会促进科技发现的公有化,其并不会与这些发现属于整个社会的关系相悖。在整个社会规则中,科技的发现者应当将其发现进行充分与公开的交流,这应成为一种科学界的道德要求,而敝帚自珍的科学家,因其违反了科学财富共享的社会道德准则,则应受到科学界的谴责。公有主义的标准有助于科学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得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不断发展。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该规则益处的体现。 那么无私利性指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科学活动进行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既不是利己主义也是利他主义,从事科学研发活动的人不应以科学为谋取个人或群体的私利的手段。默顿认为制度标准与动机标准是不同的,不论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具有何种的个人动机,当其处于无私利规范性的制度要求之下时,遵守相应的规范同时也是符合科学家的利益的,用这种制度去约束科学家们的心理欲望是有效地。科学研究成果的证实需要经过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这样的科学社会环境会使得科学家对其同行更加负责,有利于制度的稳定。因此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声誉更多的来自于同行业科学家的评价,而不会由外行人对一位科学家的见识、依赖作为其在科学社会中地位的评价标准。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指的是在科学的领域内应保持一种怀疑精神,不论事实问题来源何处,也不论其与任何特定的组织或领域相关,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时要用科学的精神去判断,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进行公平的审视。因为这样的怀疑精神对于权力分配是不利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1,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反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 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1、证伪主义的概念 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始人。证伪思想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并在批判归纳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及现代科学革命的震撼和启迪下提出来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例如,即使我们观察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足以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全称判断。因为我们的观察不可能穷尽所有天鹅。然而,只要我们发现了一只黑天鹅,我们便可以立即证伪这一判断。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我们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换而言之,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试金石,其真实原因不在于经验能够证实理论,而在于经验能够证伪理论。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 1.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 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 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 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 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 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 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 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 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 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 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 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 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 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 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 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 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 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 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 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哲学中以科学为对象的一个分支 ?科学哲学是关于由科学引发的哲学问题的反思 ?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科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认识(knowledge),因此与其它主要的哲学 分支如认识论(epistemology)、形而上学(metaphysics)、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等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其它的以科学为对象的学科,如关于科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甚至政治学的研究 ?科学哲学与这些学科的主要区别是:这些学科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经验的或实证的问题,而科学哲学关心的则是概念的问题,不能借助于经验方法可以解决的。如什么是“科学定律” 或“自然定律”(laws of nature),科学理论选择的标准,什么是科学等问题 ?一般科学哲学关注的是科学家使用但不考察的基本概念,如因果性(causality),定律 (scientific law),理论(theory)等 ?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的,不是科学本身的一部分,尽管科学家也可以兼做科学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哲学? ?科学在现代文明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理论的:科学世界观(scientific worldview or world picture)是现代人理解和认 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是现代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构 建、支撑和影响现代社会的主要力量 ?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甚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可靠的方式(科学主义, scientism) 科学哲学要关注关于科学的: ?认识论问题:科学知识何以成为知识?科学知识的基础和辩护(foundation and justification) ?方法论问题:什么是科学方法?存在科学方法吗? ?形而上学问题:科学所揭示和描绘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科学具有共同的起源: –理性和批判的态度:追问和探求信念成立的理由或根据 –经验和理性作为信念的两个来源和基础 –自然主义的态度:从自然本身去理解自然,不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自然。Cosmos 观念的形成:宇宙作为有秩序和规律的整体 ?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在于哲学只关注概念的问题,而把经验问题留给科学 哲学的作用和意义: ?批判的考察科学的概念基础,反思科学自觉或不自觉预设的假定,澄清基本概念的意义和联系 ?哲学还可以试图去揭示现存科学概念体系的局限,并探求其它概念的可能性 ?将科学置于人类经验和思想的整体之中,从而得到一个关于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完整融贯的观点或图景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1 2 3 4 5 6 7 8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2008.02MANAGEMENTSCIENCERESEARCH 管 理学研究 2008年2月(总第82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2,2008 (Cumulatively,NO.82) 默顿(1910-200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并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不同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默顿站在社会学家的角度对当代社会的科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相关研究回顾 科学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学界对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默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介绍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 想。例如周华以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为重点,概述了默顿在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科学的规范结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中所表述的思想,认为默顿理论的前提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体制,默顿理论的框架为科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进行了 评论或比较研究,并加入了学者个人的观点。代表性的有谢鸿昆的《默顿科学社会学述评》、樊春良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林聚任的《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王大明的《大科学时代的小社会学———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再思考》、谭萍的《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比较》等。 3.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 和新时期的科学实践背景相结合,进行反思。代表文章有马来平的《另眼看科学社会学》、王民选的《论新时期的无私利性规范———默顿规范重提》、张华夏和张志林的《论新时代科学精神气质的坚持与扩展———对默顿规范的拓广研究》等。 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学界对默顿的思想介绍和评述是较为深入全面和细致的,但缺乏专门的探讨其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的相关文章,即便有也并未作为文章的中心,例如欧阳峰在《无私的探索共有的财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的生平和成就》一文中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简单说明了他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但笔者认为,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对这一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着多方面的贡献。 二、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一)创立了社会学新的分支学 科 默顿对于科学社会学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科学社会学,为社会学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虽然默顿的学术兴趣广泛,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各种社会学主题中,只有一个特别的领域———科学社会学持续 地吸引着我的兴趣”① 。从他1938年发 表《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时科学社会学还处于一个未被承认领域的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他一直站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参与、引导和支持着它的发展。由此,默顿也被人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即使是他的对手卡林?诺尔塞蒂纳也承认他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此外,默顿还通过培养大量学生来传播科学社会学的思想,而且他自己也多次为科学社会学受到学界忽视而大声疾呼,以此来唤起人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经过默顿和他的学生以及受他影响的众多学科内外的学者们多年的努力,科学社会学终于从初期的一篇论文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李晓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在科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 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有:创立了科学社会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开创了默顿传统、确立了研究方法、形成了默顿学派等几个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默顿;科学社会学;贡献[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8)02-0009-02 [作者简介]李晓雨 (1984-),女,河南安阳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9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 ?背景: –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最可靠的方法 ?认识论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依据 ?反形而上学:反对任何对超越感觉经验的东西的探究 ?科学统一性:科学具有统一的方法和经验基础 –数学基础和数理逻辑的发展: ?弗雷格(G. Frege, 1848-1925)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主张:数学可以还原为逻辑。 –新的哲学观:哲学作为语言分析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哲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语言的误用,所以哲学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语言分析–物理学危机与革命 ?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庞加莱(Henri Poincaré, 1854-1912),迪昂 (Pierre Duhem, 1861-1916)等对物理学概念基础的批判和分析 ?相对论;量子力学 弗雷格(G. Frege,1848-1925) ?1879: 《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 ?1884: 《算术基础》(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 ?1893,1903: 《算术基本定律》(Grundgesetze der Arithmetik,两卷)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1910-13: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3 vols.,与怀特海合著) ?1912:《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4: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1921:《心的分析》 ?1927:《物的分析》 ?1945:《西方哲学史》 ?1948:《人类知识:其范围与界限》 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192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53:《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 ?只有两种类型的有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的命题:分析的和综合的–分析的命题: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validity)只依赖于语词的意义; –综合的命题:语词的意义不足以决定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的命题。 ?逻辑和数学命题是分析命题 ?经验科学命题是综合命题,其真理性需由经验检验决定 1 2 3 4 5 6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摘要:默顿规范作为科学知识流通、评价的基本社会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默顿规范代表着某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被评价、以何种标准评价,以检验这种知识是否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能否被科学同行所承认的社会学机制。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1]。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现实 1 引言 默顿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最早对科学规范开展研究和阐述的学者,是科学规范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然而,恰恰是科学规范思想,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曾一度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迄今,这一争论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鉴于科学规范直接涉及到从科学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我国科学界的学术规范,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等,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评论和澄清有关默顿科学规范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 默顿的科学规范 2.1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公有主义规范有两重含义,其一,它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反对把科学知识作为创造者的私有财产,要求科学家承认和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一个科学家的“知识产权”通过发表其成果而确立,对于这样的“知识产权”其他科学家应予以承认和尊重,即在无偿利用这一成果的同时应该注明其来源非谋利性,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它既是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制度上的要求。科学中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根植于西方源远流长的怀疑主义哲学传统。作为科学的一个制度性规范,“有组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

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 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2.简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3.简述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 14.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6.如何在现代的意义上理解“科学”。 17.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8.简述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1.试述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思想、实践根源。 2.试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3.试述库恩的范式论科学发展模式。 4.试述逻辑实证主义论科学发展模式。 5.科学技术是否有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6.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 7.试述科学问题的来源。 8.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9.科学家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10.什么是科学不端行为?它的危害有哪些? 1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2.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 13.如何理解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14.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你怎么认识? 15.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负荷说”也称“观察渗透理论” ,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在《发现的模式》(1958)一书中加以阐述。汉森认为,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机械反映,而是受观察者背景理论的影响和支配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或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纯粹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汉森认为,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的刺激而形成视网膜上的图像,这是物理过程,这时还不是真正“看到”。“看到”是一种视觉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把外来的刺激与过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较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汉森设想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在山上看日出,“第谷看见的是太阳从固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开普勒看见的却是静止的太阳底下滚动着的地平线”。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科学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以及疑问项等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疑问项(提问的内容)和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界限)是基本组成部分。疑问项:科学问题的主体,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尽管这种预设仍是一种猜测,是可错的,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却能起定向和指导作用。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指形成科学问题的已知要素和未知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科学问题的内在结构是指科学问题内部的未知疑项和已知定项组成的逻辑关系。科学问题的外在结构是指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所涉及的已知背景知识域和未知潜在问题集之间的相互联系。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引发的生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第二类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生化污染为主;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间接表现:某些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根据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以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验方法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4)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马克思: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恩格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运动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3)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恒有的;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规律是历史的。 (4)规律的可认识性。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库恩指出范式是在某一个指定时间内一系列限定某一个科学学科的活动。他在其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定义科学范式为:那些被观察和被检查的,那些会被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问题如何组织,科学结论如何被解释。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1、课题规划:明确技术问题,对选题进行评估; 2、技术设计:原理构思、方案设计; 3、技术方案评价; 4、技术实施:研制、试验; 5、技术鉴定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相互联系:1、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界,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2、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3、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4、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5、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互区别:1、研究对象是不同的物;2、性质不同;3、追求目标不同;4、基本矛盾不同;5、思维方式不同;6、成果形式不同;7、评价标准不同;8、生产力形态不同;9、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不同;10、竞争形式不同;11、与市场关系不同;12、对研究者素质要求不同;13、对社会的影响不同。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概念: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可分为: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对观察实验所得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特点:个别性、可复核性、精确性、可靠性。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科性质:主要指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功能。自然辩证法以自然和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作出哲学结论,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创造自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

默顿规范

一、什么是默顿规范 “默顿规范”是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二战中出现了对科学家的迫害和对科学研究的干涉,基于对科学家和科学命运的思考,默顿提出了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简称UCDOS。 (1)普适性即是对科学成果(或假说)的检验,只能诉诸于这样的一种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科学成果与观察和已经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不管科学活动主体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更不应该将评价者的喜好甚至参与评价的过程之中。(2)共有性即科学知识的占有、分配实行公有主义。科学是公众知识、做出新发现的科学家应该公开自己的成果,科学界则以人名命名,引证、荣誉奖等形式奖励知识的贡献者,承认科学发展的优先权。 (3)去私利性即科学家献身科学活动要严守“为科学而科学”的信念,目的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正确无误的知识,而不考虑其他利己或利他的因素。在行为上要诚实,无欺诈和弄虚作假,禁止在竞争中采用不正当手段。(4)有条理的怀疑即无论在知识被确证之前还是之后,也不管其来源如何,科学家对所以知识都要保持审慎的怀疑态度,而不是无条件的接受。怀疑的尺度则是经验证实和逻辑一致。 二、现代科学规范能否和超越默顿规范 答:能。 1.默顿规范产生的背景及现代科学规范背景的变化 默顿规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世界战争状态在人类社会中的非常态性,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机器中,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科学研究遭到政治当局的粗暴干预,这一点在轴心国中表现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出现了由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如曼哈顿工程。二战以后,美苏冷战格局出现,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科研活动模式得以延续。科学发展知识基础也较二战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科技竞赛的浪潮。冷战结束之后,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默顿规范的内容在科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时代背景变化不容忽视,讨论不仅丰富了默顿规范的内涵,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正意见,构成现代科学规范的主体框架,是对默顿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的的超越。 2.新科学研究的高速发展需要新的科学规范 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默顿规范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对默顿规范的批评也日益深入,令现代科学规范呼之欲出。例如,默顿规范要求科学行为去私立性,显然,这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是难以做到的,况且,科学行为的私利性与科学研究的贡献相比并不总是相冲突,恰恰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私利性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利于鼓励更多有识之士和组织投入科研行列,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 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非对称性解释;对称性解释;新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 论文摘要: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前,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还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都曾经试图探究科学知识的本性。他们所作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关解释可谓格格不入。前者认为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则坚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从非对称性解释到对称性解释,这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知识的不对称解释 自启蒙运动时起,整个知识体系就被划分为两类,即“纯知识,,( Pure Knowledge)和“不纯知识”(Impure Knowledge) o“纯知识”指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客观知识或实证知识;“不纯知识”则指受社会因素影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主观知识。启蒙运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知识视为带有某种优越性的特殊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狄德罗(D · Diderot)

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这种思想后来又被迪尔凯姆(E·Durkheim)、曼海姆(K·Mannheim)等学者所推崇和加强,如曼海姆曾经将知识划分为“精密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谓精密科学即指自然科学。“知识的二分法”传统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解释上的不对称关系,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一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仅严格限于社会科学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则享有特权,免于社会学解释。 关于知识的不对称性解释在以后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延续,科学知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被进一步强调,其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也逐渐被接受。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知识的本性作了系统的解释:科学知识是实证的、客观的,观察独立于理论,观察陈述严格区别于理论陈述,判断知识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应该诉诸于经验事实。可以说,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知识本性所作的解释是当时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标准解释,他们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也被称为“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理论”。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本性作出了如下解释:科学知识是确定无误的。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知识生产时必须遵守某种“科学良知”—某种制度化的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即传统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积极鼓吹和倡扬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件的怀疑主义。这四类制度性的规范来自于科学的制度性的目标—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而“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在默顿看来,科学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必然性“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

科学哲学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

科学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老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科学哲学派别。它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它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 2、新实证主义 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又称为新实证主义。它虽然保持了老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传统,但它更强调要逻辑的还原于经验和反对形而上学。 3、内在原理 内在原理所表征的是理论诉诸的基本实体和基本过程,并提出假说以便确立与这些基本实体和基本过程相适应的规律。 4、对应原理 对应原理是指把假定和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对应原理,人们将能把理论所设想的基本过程与我们已经熟悉的经验现象相联系,而这些经验现象又是该理论所能解释、预见和回顾的。 5、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它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一类是对观察实验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6、科学规律 科学规律是尽可能精确表达、揭示自然界某种重复性规则的陈述。7、必然规律 若一种规则性毫无例外的在所有时间和所有地方都被观察到,这就是必然规律。 8、统计规律 有些规律断言一种规则性只以一定的概率出现,而不是在所有场合下出现,这种规律就是统计规律。

9、穆勒五法 约翰·穆勒在用归纳法研究自然界因果关系时,创造出的五种逻辑方法,称为穆勒五法。包括: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0、大数现象 所谓大数现象,即其变化发展具有几种不同可能性的随机现象。究竟哪一种可能成为现实,带有偶然性。大数现象决非无规律可循,它遵循统计规律。 11、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12、判决性试验 判决性实验又叫判决实验,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或者说,就是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验证哪一个具备预见性,哪一个不具备预见性。 13、自洽 所谓自洽,就是指科学理论内部的无矛盾。 14、可检验性 即从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可以推导出可供解释或预言的经验事实,这是科学理论所必须满足的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不能在实践中检验的理论,绝不可能成为科学理论。 15、科学解释 科学解释从内容上说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科学解释可以归结为对这些联系的全面分析,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的再现所解释的客体的过程。根据事物本质联系的客观特点,科学解释可以分为:因果解释、概率解释、结构解释、功能解释、起源解释。16、科学预见 科学预见提供了认识事物发展进程、预见最近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能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它是从一个理论逻辑地推导出未知事实的结论的过程。 17、科学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