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椭圆及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这一节课是在高一学完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将研究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又是继续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准备.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2.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建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使得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内容成为可能。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明确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能区分椭圆的焦点在X轴与Y轴上的不同;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概念,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注重掌握运用解析法研究几何的一般方法,注重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以“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的运动轨迹的视频演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并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使之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在学生已学习了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和掌握“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之后,学习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能力学好本节内容. 学法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课改追求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本设计笔者采用了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

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以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究、发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心灵愉悦的主动过程,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 解决办法:采用了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方法.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解决办法:为突破难点,在设计中通过课堂精心设问.

①教师问: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 ②教师问:对于本式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实验探究→探索结果”, 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手实验.

教学准备:课件(包括PPT 课件、视频、几何画板课件)、准备几副画椭圆工具(每副包括一块木板、两颗图钉、一根细绳,一张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提出问题:2007年10月24日是全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国发生了什么震惊世人的事件?中国人终于实现了什么梦想?请问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什么?

创设情景:情境1: 视频演示我国2007年10月24日发射嫦娥1号探月卫星运行的轨迹,并用几何画板演示行星运行轨迹.

情境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类似椭圆的图形或物体?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学生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

(1)固定一条细绳的两端,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运动,在纸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图形? (2)如果调整1F 、2F 的相对位置,细绳的长度不变,猜想你的椭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 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

M 2F 1

F

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深化概念: (通过flash 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注:1、平面内.

2、若||||||2121F F PF PF >+,则点P 的轨迹为椭圆; 若|F F ||PF ||PF |2121=+,则点P 的轨迹为线段; 若|F F ||PF ||PF |2121<+, 则点P 的轨迹不存在. 思考:焦点为1F 、2F 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

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

(1)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建立坐标系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学生围绕两问思考、讨论可得: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写出点集、列出方程、化简方程、证明(可省略);建系的一般原则为:使已知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尽可能简单,即原点取在定点或定线段的中点,坐标轴取在定直线上或图形的对称轴上,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

[设置依据]让学生明确思维的目的,通过复习旧知,为下一步学习搭桥铺路. 2、研讨探究

问题:如图已知焦点为1F 、2F 的椭圆,且21F F =2c,对椭圆上任一点M ,有

a MF MF 221=+,尝试推导椭圆的方程。

思考:怎样建立坐标系,才能使求出的椭圆方程最为简单? 通过前面知识的回忆,学生思考、相互交流,很容易选定下列两种方案,由各组学生自己完成设点、列式、化简.

方案一 方案二

M

2

F

1F

(1)建系设点:以两定点1F 、2F 的连线为x 轴,以线段1F 、2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如图1

设M (x ,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F 1、F 2 |=2c (c >0) ,则有F 1(-c 、0)、F 2 (c 、0),又设M 与F 1、M 与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0(2>a a .

[设置依据]因为正确选取坐标系是解析几何解题的基本技巧之一,故设计目的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写出点集:让学生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根据椭圆定义列出:

{}

a MF MF M P 221=+=

(3)列出方程:a y c x y c x 2)()(2222=+-+++

到此为止,学生以为椭圆的方程已求出,此时教师可以指出:为了更进一步利用方程探讨椭圆的其他性质需要尽量简化方程形式,使数量关系更加明朗化.

(4)化简方程:学生对含有两个根式之和的等式进行化简有一定困难,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明确,含根号的等式化简的目的就是要去掉根号,变无理式为有理式;其次复习含有一个根式的等式的化简方法——将根式放在等式的一边,其它项移到等式另一边,两边平方可去掉根号;有了这一基础,可启发学生,化简含两个根式之和的等式,只要将两个根式分别放在等号两边,其中一边只含一个根式,平方一次后即可转化为只含一个根式的化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化简,得到)()(2

2

2

2

2

2

2

2

c a a y a x c a -=+-,指出:此方程形式还不够简捷,还有变形的必要.

思考:观察图形能找出图形中a 、c 所表示的线段及其关系吗?

先简化.0,,2

2

2

2

>-∴>-c a c a c a 令),0(2

2

2

>=-b b c a 则方程变为

222222b a y a x b =+,联想到直线截距式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2b a 得

)0(122

22>>=+b a b

y a x 教师指出方程)0(122

22>>=+b a b

y a x 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此时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

)0,(1c F -、),(2o c F ,这里222b a c -=.

(5)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情况下,化简前后方程的解集是相同的,此步可以省略.如有特殊情况,应给出说明.

另外步骤(2)也可省略,直接列出曲线的方程.

[设置依据]再一次体现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中,熟练运用代数变形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常因运算能力不强而功亏一篑,故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加强了运算技能的训练.

按方案一建立坐标系,师生研讨探究得到椭圆标准方程:

)0(122

22>>=+b a b

y a x ,其中)0(222>-=b c a b ;

如图2,如果焦点F 1、F 2在y 轴上,并且点O 与线段F 1、F 2 的中点重合,a 、b 、c 的

意义同上,椭圆的方程形式又如何呢?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合情猜想,动手验证可得:)0(122

22>>=+b a b

y a x

指出:方程)0(122

22>>=+b a b

x a y 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此时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焦

点是),0(1c F -、),,0(2c F ,这里222b a c -=

选定方案二建立坐标系,由学生完成方程化简过程,可得出22a y +22

b x =1,同样也有

)0(222>=-b b c a

教师指出:我们所得的两个方程22a x +22b y =1和22a

y +22

b x =1(0>>b a )都是椭圆的标

准方程。(建系过程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设置依据] 该问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得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数学悟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动手验证,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类比的能力. (四)归纳概括,方程特征

1、 观察椭圆图形及其标准方程,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1)椭圆标准方程对应的椭圆中心在原点,以焦点所在轴为坐标轴; (2)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 (3)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c b a ,,关系:222c a b -=)0(>>b a ; (4)椭圆焦点的位置由标准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确定; (5)求椭圆标准方程时,可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b a ,的值.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的理解,下面举例,巩固练习. (五)例题研讨,变式精析

例题1、判断下列椭圆焦点在哪个轴上,并求焦点坐标。

2438)3(22=+y x

练习:判断下列椭圆焦点在哪个轴上,并求焦点坐标。

1441625)4(142)3(116925)2(11228)1(22222222=+=+=+=+y x y x y x y x

例题2、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3轴上,焦点在)1(==

b a x

3,5轴上,焦点在)2(=

=

b a y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3,0),(3,0),椭圆上一点P 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8;

(4)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0,-4),(0,4),并且椭圆经过点5,3(-

. 练习:

12436)1(22=+y x 136

24)2(22=+y x

轴上;焦点在轴上焦点在y c b x c a ,3,2)2(;

,17,5)1(===

=

(3)焦点坐标为(-5,0)和(5,0),椭圆上一点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是26.

(4));5,6(,且经过点)32,0(和)32,

0(焦点坐标为--

(六) 小结提问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是什么?你学会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椭圆的定义

2

(七)布置作业:

1、课本p46 A 组 1. 2 . (1)、 (2)、 (3).

2、探究椭圆标准方程的其它推导方法.

3、思考题:已知直线l 经过椭圆C

的一个焦点1F ,且与椭圆C 交于A 、B 两点,求2ABF ∆

的周长.

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2.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建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使得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内容成为可能。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效果分析

教材分析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许多几何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原因如下:

第一,在教材结构上,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前面学生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而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也适用于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更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第三,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运算能力,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评测练习

1、求下列方程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坐标

(1)

2212812x y += (2)22

4912525

x y +=

(3)2

2

241x y += (4)22

2516144x y +=

2、 写出下列条件下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1a b ==,焦点在x 轴上;

(2)5,a c ==y 轴上;

(3)3,b =经过点(0,-4),焦点在y 轴上;

(4)焦点为(0,(0,-和,且经过点(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难点是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的建系过程和方程化简过程。

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及课堂学生的动手试验来引出椭圆定义,形象直观,利于学生接受。

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一起共同完成推导过程。

例题的处理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小有遗憾,本节的教学遗憾之处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未能兼顾到成绩较差同学。

课标分析

在必修课程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基础上,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定位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根据课程标准的对本章和本节课的要求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椭圆的认识及其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坐标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同步的,本课在教学中要学生同桌合作画椭圆,通过画去探究椭圆的条件、归纳椭圆的定义,符合新课程所追求的"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椭圆的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2-1第二章2.2.1《椭圆的标准方程》内容.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 "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也是圆锥曲线这一章的一节入门课。从知识上说,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另外,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二.课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椭圆的认识及其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坐标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和掌握“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之后,学习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能力学好本节内容; 但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学生需要自己建立坐标系,再研究推导出方程仍是一个难点。且 之前未接触过一个式子中含两个根式相加的情况,故化简也能是个问题。 四.教学重点:理解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如何化简椭圆方程. 教学准备: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白色卡纸,一条细绳;学生自备铅笔.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通过天体和生活实物找到认识椭圆形状 (2)动手实践学生用细绳画椭圆的方法将椭圆的定义具体化,加强对椭圆定义与图形的理解,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椭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会根据椭圆的图形特征,选择合理建系方法,理解椭圆标准方程之“标准”所在;会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选择合适的化简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4)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特征及参数a,b,c的几何意义,能根据条件利用椭圆定义法 或方程的待定系数法,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5)例题精讲,针对所学知识了解应用。 (6)课堂达标,巩固提高。 教学流程:

高中数学_椭圆及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这一节课是在高一学完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将研究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又是继续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准备.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2.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建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使得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内容成为可能。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明确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能区分椭圆的焦点在X轴与Y轴上的不同;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概念,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注重掌握运用解析法研究几何的一般方法,注重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以“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的运动轨迹的视频演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并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使之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在学生已学习了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和掌握“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之后,学习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能力学好本节内容. 学法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课改追求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本设计笔者采用了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科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安排了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椭圆的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 鉴于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并学会初步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解析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掌握了用解析法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 三、教法分析 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制定教法。在椭圆定义形成环节采用数学实验教学法;在标准方程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在类比中发现,在思考中概括,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问: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答:建系设点,确定条件,列方程,化简,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曲线与方程,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教师指出:通过阅读本章引言部分,我们把这种用平面截圆锥形成的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的一种,椭圆。 问:同学们在哪些地方见过椭圆?

高中数学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用定义和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重点) 2.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______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椭圆.这________叫做椭圆的焦点,________叫做椭圆的焦距. 1、判断正误。 (1)到平面内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 (2)在椭圆定义中,将“大于|F 1F 2|”改为“等于F 1F 2”的常数,其它条件不变,点的轨迹为线段.( ) (3)到两定点F 1(-2,0)和F 2(2,0)的距离之和为3的点M 的轨迹为椭圆.( ) 教材整理2 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x 225+y 29=1的焦点在________轴上,焦距为________,椭圆x 29+y 2 16=1的焦点在________轴上,焦点坐标为________. 典例精讲 12F F 椭圆两个焦点分别是且椭圆经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 变式训练: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4,0)和(4,0),且椭圆经过点(5,0); (2)焦点在y 轴上,且经过两个点(0,2)和(1,0);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若椭圆x 216+y 2 b 2=1过点(-2, 3),则其焦距为( ) A .25 B .23 C .4 5 D .43 2.已知椭圆的焦点为(-1,0)和(1,0),点P (2,0)在椭圆上,则椭圆的方程为( ) 3.已知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其上任意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8,焦距为215,则此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 4.若方程x 2m +y 2 2m -1 =1表示椭圆,则m 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新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喜欢动画、观看视频等电脑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分层递进题组教学法”,根据据学生不同层次,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启发引导,分层递进,提出问题,设置题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同日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研究,提高学生动脑的能力,增强硏究探索的综合素质。并有效利用信总化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自主探究,产生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椭圆的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2-1 第二章2.2.1《椭圆的标准方程》内容.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 曲线和方程" 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也是圆锥曲线这一章的一节入门课。从知识上说,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 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另外,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二.课标分析 1 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椭圆的认识及其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 强用坐标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 神。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和掌握“曲线的方程” 与“方程的曲线” 的概念之后,学习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能力学好本节内容; 但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学生需要自己建立坐标系,再研究推导出方程仍是一个难点。且之前未接触过一个式子中含两个根式相加的情况,故化简也能是个问题。四.教学重点:理解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如何化简椭圆方程.教学准备: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白色卡纸,一条细绳;学生自备铅笔.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通过天体和生活实物找到认识椭圆形状 (2)动手实践学生用细绳画椭圆的方法将椭圆的定义具体化,加强对椭圆定义与图形的理解,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椭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会根据椭圆的图形特征,选择合理建系方法,理解椭圆标准方程之“标准”所在;会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选择合适的化简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4)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特征及参数a,b ,c的几何意义,能根据条件利用椭圆定义法 或方程的待定系数法,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5)例题精讲,针对所学知识了解应用。 《椭圆的标准方程》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和掌握“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之后,学习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能力学好本节内容 ; 但在推导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我的具体想法: 一、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学本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研究数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数学,还可以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也遵循了这个原则。 1、新知引入: 我首先点明了椭圆在高考大纲中的阐述,然后从油罐车尾部轮廓线出发,结合椭圆在天文学和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广

泛应用,指出研究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引领,让学生思考轨迹上的点是如何来的,椭圆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2、进入新课: 我让学生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白纸上的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我引导学生探究椭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椭圆轨迹上的动点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接着,我复了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独立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最后,我讲解了例题,巩固了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结合了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启发探究式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研究的主体: 我尽量不让课堂变成“一言堂”,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参与,顺着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给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讲解、思考和操作。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研究的主体。这样,学生可以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3、学生参与度: 我的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在我的启发鼓励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4、“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高中数学_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认识椭圆,学习椭圆的意义: 向学生展示具有椭圆形状的图片,从而认识椭圆,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于想知道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画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师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再加上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更能理性的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从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4.椭圆定义: 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更好的把握定义。 5.推导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化简,得到方程,从而突破难点。 6.例题讲解: 7. 巩固练习:以多种题型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8.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完善) 椭圆的定义(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 椭圆的标准方程(注意焦点的位置与方程形式的关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9.课后作业: 10、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勾勒出全教材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便于掌握.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不够,从研究圆到椭圆,跨度较大,学生思维上存在障碍. 在求椭圆标准方程时,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根式化简问题,初中代数不能完全满足学习本节的需要,故本节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来补充这些知识.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一方面因为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且在过程设计上尽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估计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容量大,学生的题型训练还不充分,在课后具体的解题中,还会出现很多疑问也是在所难免的。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继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又一次实际演练。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关于教材的处理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定性”地画出椭圆,再通过坐标法“定量”地描述椭圆,使之从感性到理性抽象概括概念,推出方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评测练习 例题 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2,0), (2,0), 并且经过点 .求它的标准方程. 达标检测 1.判断下列各椭圆的焦点位置,并说出焦点坐标、焦距. (1) (2) 2.已知F1、F2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过F1的直线交椭圆于M 、N 22134x y +=22341 x y += 19 252 2=+y x 116252 2=++-m y m x 53(,)22-

高中数学_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教材根据动手绘制椭圆,建构椭圆定义,并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经过对教材的冷静分析,我一改传统的教法,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一、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画椭圆,即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这个过程需要同桌的两个学生共同理解数学语言,同时互相合作,才能很快地画出椭圆,这样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问学生找到画出椭圆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己归纳椭圆概念。即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探索能力,现象发掘本质的能力,归纳总结以及应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曲线方程的知识,以及做题步骤,适当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学生思考前后知识的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未学知识的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

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观察推导后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进而将焦点建立在y 轴上,通过类比反函数的知识,推导出焦点建立在y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标准方程的形式。 (1)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焦点是F1(-c,0),F2(c,0); (2) 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焦点是F1(0,-c),F2(0,c); 在两种标准方程中 1 a,b,c的关系c2=a2-b2不变,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2); 2 ∵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从而培养了学生形式推理能力。 二、成功之处: 1、目标的实现上:既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2、教学方法上: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4、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做到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观察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动手操作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科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安排了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椭圆的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 鉴于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并学会初步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解析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掌握了用解析法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 三、教法分析

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制定教法。在椭圆定义形成环节采用数学实验教学法;在标准方程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在类比中发现,在思考中概括,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问: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答:建系设点,确定条件,列方程,化简,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曲线与方程,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教师指出:通过阅读本章引言部分,我们把这种用平面截圆锥形成的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的一种,椭圆。 问:同学们在哪些地方见过椭圆? 学生回答:椭圆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实例引入,让学生形成椭圆的感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尝试探究,形成概念 问(1)圆是如何定义的? 回答:它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问(2)椭圆是否也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轨迹呢?如果是,它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实验:拿一根无弹性绳子,将绳子两端固定,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图。 问(3): ①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②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教师指出:笔尖到两固定点的距离在变,但它到两固定点距离的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按:认识椭圆→画椭圆→定义椭圆→推导椭圆方程→椭圆方程知识讲解→本课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具体环节如下: (一)认识椭圆 教师图片展示:身边的椭圆。并提出本节课就是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图片,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激发学生探求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画椭圆 (1)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细绳、铅笔,类比圆的画法,小组一起合作画椭圆,再一起讨论归纳出椭圆的定义。(2)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同时指点归纳椭圆定义时可类比圆的定义且注意定义中常量与变量的关系,即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变? 设计目的:以活动为载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通过画椭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 (3)椭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第一、引导学生归纳定义时要注意: a.强调椭圆是个平面图形

b.引导学生观察变量(动点)与常量(绳长和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小关系) c.条件:常数大于|21F F | (也可通过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来理解,但要忽略动点在长轴两端点的情况) 板书定义:在平面内,到两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a 2(a 2>∣21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记∣21F F |=2c. 第二、椭圆定义的进一步认识。 问题:为什么要满足a 2>2c 呢? (1)当a 2=2c 时,轨迹是什么? (2)当a 2<2c 时,轨迹又是什么? 结论: (1)、当a 2>|21F F |时,轨迹是椭圆; (2)、当a 2=|21F F |时,轨迹是线段; (3)、当a 2<|21F F |时,轨迹不存在。 设计目的:(1)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概括的能力。(2)让学生了解归纳概念的严密性;(3)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椭圆定义中含有的内在条件,突破了重点。 (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师先引导:

高中数学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数学》选修系列1-1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理解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 3.掌握用定义和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教学设计思想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学习的又一种二次曲线,因此这 一节的教学既可以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两种圆锥曲 线打好基础,所以学好本节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为我们后面研究双曲线、抛 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方程研究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索法,讲授发现法 等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由课件演示出发,问题思考→研究讨论→点拔引导→抽象概括,得到椭圆标准方程.教 师边演示边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和 获取知识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能用标准方程判定是否是椭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寻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帮助学生领会观察、分析、归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合理表述、科学抽象、规范总结的思维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进行推理的能力和数 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数学的 理性与严谨,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 的体验,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 态度。 本教案的设计着眼点是让学生集体参与、主动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观察、 猜想、归纳等合情推理,鼓励学生多向思维、积极活动、勇于探索。所以,在平等的教学氛 围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 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 极态度是本节课要达成的情感目标。

高中数学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够记住椭圆的定义,会用定义解决问题;能推导并记住椭圆标准方程,会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会运用类比、坐标法、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等思想方法. 3.通过实验、视频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抽象出数学知识;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椭圆的标准方程,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 2.视频“城市广场”片段 3.请同学们根据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图过程中,笔尖、图钉、笔尖到图钉的距离、绳长等,哪些量在变,哪些量不变? 2.把笔尖视为动点M,图钉视为定点 问题一:动点M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 问题二: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使其等于绳长,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问题三:绳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还能画出图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入课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椭圆的历史有初步了解,并直观感受椭圆的形成】 (二)探求新知 一、椭圆的定义 文字语言:平面内到两个________的距离的___________的点的轨迹

图形语言: 数学语言: 概念辨析:判断下列点的轨迹是不是椭圆? 1. 平面内两定点距离为10,平面内到F1的距离与到F2距离和为10的点的轨迹 2. 平面内两定点距离为10,平面内到F1的距离与到F2距离和为12的点的轨迹 3. 平面内两定点F1(-5,0),F2(5,0),平面内到F1的距离与到F2距离和为6的点的轨迹。 【设计意图:通过定义的学习及概念辨析,准确的帮助学生记忆椭圆的定义】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回顾: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建坐标系、设点坐标、限定条件、代入坐标、化简方程. 2.思考: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方程最简?(相互讨论,动手操作) 3.推导: 方法一: 方法二: 思考1:请同学们观察右图, 你能从中找出表示,a c 的线段吗? 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思考2:如果以21,F F 所在直线为y 轴,线段21F F x 建立直角坐标系,焦点是),0(),,0(21c F c F -,椭圆的标准方程又如何呢?

高中数学_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跟踪练习: (学生口答完成) 【例2】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2,0), (2,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210, 求它的标准方程. (学生黑板板演)从基础入手,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即掌握两种类型的椭圆方程的异同和根据标准方程判断焦点位置的方法(看大小)。 教师分析:学生黑板板演。 反馈练习1.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22 1 2516 x y +=,请填空: (1) a=__,b=__,c=__,焦点坐标为___________,焦 距等于__. (2)若C为椭圆上一点,F1、F2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 点, 并且CF1=2,则C F2=___ 2.椭圆3x2+2y2=1的焦点坐标是() A.(0,-6 6 )、(0,6 6 ) B.(0,-1)、(0,1) C.(-1,0)、(1,0) D.(- 6 6 ,0)、(6 6 ,0) 3.如果方程x2+ky2=2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那 么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利用练习,及时反 馈,强化知识点的学 习。

上一点P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学情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选修1-1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讲,学生已经在高一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及其性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解析几何有一定的了解,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生理特点及认知特点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逻辑思维能力感性强,不够严密,运算能力较弱.再者从圆到椭圆,学生思维上会存在障碍,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要多作铺垫,扫清他们学习上的障碍,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设计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椭圆,通过寻找,感受椭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画椭圆,感受动手的快乐,体验画出椭圆的成功的喜悦,也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热情。 为了使学生更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能力,本课采用自主探究法。即“创设问题——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及“直接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和概括问题等教学互动活动,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本课对椭圆的画法、椭圆的定义、坐标系的建立方法、标准方程的推导等一些重要内容的教学都运用此法。 从学法指导上来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我采用了以问题的提出、分析问题,从让学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困难之处就在于含有两个根式的化简,根源是学生运算能力的欠缺和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不足,加之前面没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因此,刚开始就需要教师进行化简方法的引导,然后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算,争取化简成功.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应该充分预见到,有一部分学生是化简不出来的,因此,在化简之后,就需要教师在化简方法上在强调、提炼,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化简的过程体验,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增长,更有经验的增长,以及心理体验的增强。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几何画板演示能够总结归纳、熟练掌握椭圆的定义,并能够根据椭圆的定义解决相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己尝试、小组合作交流能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掌握椭圆中a、b、c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微视频的观看、动手实验、几何画板演示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3)学生在经历实践体验、典型例题后,能够解决求椭圆标准方程题目,并体会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求标准方程; (4)学生通过绘画“思维导图”来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整堂课中,学生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 (2)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归纳,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3)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学过圆锥曲线之一——圆,掌握了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对曲线和

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与运用的经验,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由于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再针对高二文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意识淡薄,且运算能力、思维能力都不够强.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如:学生对含有两个根式之和等式化简的运算还比较生疏,因此去根式的策略选择不当等是导致"标准方程的推导"成为学习难点的直接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认知过程,形成椭圆概念,推出标准方程,本节课主要在观察、操作、演示和引导的基础上,利用微视频、几何画板、电子白板、思维导图等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生成过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评测练习 1、2<m<6是方程 x2 m-2 + y2 6-m =1表示椭圆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 2. 若M为椭圆 1 16 25 2 2 = + y x 上一点,F1、F2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并且︱MF1︱=6,则 ︱MF2︱= . 3.已知F1、F2是椭圆 1 16 25 2 2 = + y x 的两个焦点,过F1的直线交椭圆于M、N两点,则三角形 MF2N的周长为 . 4.在椭圆 112 7 162 2= +y x中= a,= b,焦点位于y轴上,焦点坐标 是 . 5. 方程 10 ) 3 ( ) 3 (2 2 2 2= + - + + +y x y x 表示的曲线是什么?为什么?写出它的方 程.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 课标剖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 1、认识圆锥曲线的本质背景、感觉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 本质问题的应用; 2、经历从详细情形抽象抽椭圆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3、经过学习,进一步领会数学联合的思想。 课标解读 1、研究对象是几何图形,但所研究的方法主假如代数法。 2、能够掌握平面分析联合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依据详细问题情形的特色,成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据图形的特 点,用代数语言把几何问题转变为代数问题;依据对几何问题的剖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点提高: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的 中心修养。 教材剖析 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第一碰到的,本节课把坐标法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要点地点,也是为接下来其余两种曲线做准备。 本节课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合理选择,第一椭圆是常

见的曲线,对椭圆的定义的引入,要注意借助于直观和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下手,逐渐上涨到理性认识。教材给出用绳索画椭圆的方法。对椭圆的定义中的对常数的规定,让学生经过着手实验感知两种特别状况。 根依据椭圆的定义求解标准方程中,增强坐标法。为了使方程简单,一定注意坐标系的选择,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感悟。带根式的方程的化简是学生感觉困难的,特别是两个根式的和的化简。教材中为了防止对式子进行两次平方,经过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但学生思想喜爱选择平方的方式,教师选择勇敢松手,对移项两次平方赐予学生展现。 在例题选择方面,例一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方程,第二题能够增补定义法。 例 2 本质上是初步依据方程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不是标准方程的要先将方程化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 3 是利用椭圆的定义求椭圆的方程,新课标对曲线方程要求弱化,加上时间原由,选择课下研究。 学情剖析 在学习椭圆前,学生对平面分析几何已经有必定的知识贮备:在数学 2“平面分析几何初步”一章中,学生已经感悟并掌握用数字表示点和用方程表示曲线的重要意义,并学会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一般过程。本节课经过课前回首,观看微课等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已有

高中数学_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B2020年6月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2.5.1《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设计说明等几个环节进行设计,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B2020年6月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2.5.1《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已学过坐标平面上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从 知识 ..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 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 ..上讲,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相应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3)通过教学情境中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在 作出合理推导的基础上,形成椭圆的定义; (4)引导学生寻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研究途径,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观察、推断、类比、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使之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而且使学生对后续知识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探求愿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的重、难点 椭圆的定义是通过描述椭圆的形成过程而生成的,是一种发生性定义,它既揭示了椭圆的本质属性,又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理应作为本节的重点.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也应成为另一个重点.由于学生对含有根式的方程的化简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定为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高中数学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椭圆的标准方程;进一步学习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坐标法及其应用. 2.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在探索椭圆标准方程过程中,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太阳旋转运行的画面,并描绘出运行轨迹图. 问一: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椭圆) 此外老师可以指出,在生活中,除椭圆外,还有抛物线、双曲线等例子. 教师指出:椭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学习椭圆的有关知识

也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本环节由实际例子引入,让学生形成椭圆的感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明白生活实践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尝试探究、形成概念 引导:曲线可以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那么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要想知道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首先要知道椭圆的几何特征. 学生实验: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学生用一块纸板,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尝试画椭圆.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同桌相互切磋,探讨研究.(提醒学生:作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即椭圆上的点要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 (说明:按学生的认识规律与心理特征,设置一系列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条件,从而认识椭圆概念.) 启发、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引导学生找定义的关键处: ①平面曲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