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田野调查范文

客家田野调查范文

一、潜山弹腔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两次实地采风,详细记录了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许家畈弹腔班的生存状况。从而与史料记录中的弹腔形成对比,尝试找出当下弹腔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关键词:弹腔;田野调查;新变化;新特点

潜山弹腔,是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的地方戏曲,同时,潜山弹腔也是当地政府极度支持与保护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资料记载,潜山始有弹腔,弹腔的历史,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就已存在。根据老徽调弹腔之说,在潜山县除少数畈区尚未发现外,几乎都有弹腔。笔者发现,由于社会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只有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五庙山区得以保存,五庙许家畈弹腔班时代承袭,相传至今。本次田野调查以潜山县五庙乡程冲村许家畈为考察地,本次田野调查通过问卷、文献和影像三种方式进行调查,先后对潜山县文化馆馆长、弹腔老艺人许开学、王兰香进行了访问。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潜山弹腔多数认为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一定的变化发展下,其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的变动,但是弹腔的精髓依然根据历史流传下来。

1.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是许家畈弹腔班的主要传承和流传形式。口传心授,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外部形式来进行记忆和内容的传授,通过被授者自身的内心感悟能力,将其神韵和精神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吸收。传统的弹腔传授是通过弹腔师傅自身的说戏使得徒弟对剧情和讲授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徒弟根据自己的心里领悟能力及反复聆听模范的基础上,学习和表演。英国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就认为,口传心授实际上是对传统音乐的精髓式的保存和发展,对传统技术的流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在那些没有乐谱的社会中,口传心授和准确聆听跟表演一样重要,并且是衡量音乐能力的尺码,因为它是确保音乐传统得以延续的唯一手段。”①所以说,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相较于一般的文字乐谱而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弹腔的口传心授更加不是一种单纯的额死背台词的形式,具有较大的即兴发挥的成分。据资料记载:潜山是戏曲之乡,则妇孺老幼,皆通音律。不少人看戏时,不是看戏而是“听戏”。如有演员唱错了词掉了板,观众立即知晓。轻则扔起石头砂子去“通知”演员。再不允许有什么差错了。重则吹口哨起哄,将演员赶下台去。

同时弹腔班的成员一般是以农民为主,主要是进行业余的弹腔学习,通过建立一个固定的弹腔班,进行必要的演练之后,在农闲时节自娱自乐,不属于专业型的演出和艺术呈现。

2.潜山弹腔的历时变迁

弹腔从元末清初形成以来,将近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弹腔的发展形式与规

则发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以来,社会主义的转型,导致了其音乐结构和流传方式的变革。

(1)音乐构成要素变革

我国民国时期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曾经总结了自己的艺术经验,他认为移步不换形是艺术发展应该普遍遵循的规则。而黄翔鹏也认为其原则是对我国几千年的艺术传承形式以及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他认为,传统音乐是根据口传心授的规律流传下来的,没有经过固定的乐谱形式进行束缚,通常具有较大的即兴性和发展性,缓慢的发展变化没有固定的规格要求,因此是活的,是移步不换形的。因此,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当前的音乐,发现弹腔的发展在二十年里变化不大,所以可以毫不犹疑地说潜山弹腔是适应艺术发展的“移步不换形”原则的。研究发现,许家畈弹腔班,在目前的实际演出中,“吹腔”“拨子”基本不用,主要声腔是“西皮”和“二黄”。

其次,二胡作为弹腔的主要代表乐器,具有很大的艺术独特性。众所周知,京胡是在加入了一定的弹腔过程而逐步形成的音色亮透的艺术形式,与其他的和弦乐或打击乐一起,能够形成具有强烈层次感的整体性音乐。

(2)演出场地的变迁

据资料记载:明末清初弹腔已经达到了普遍兴盛的程度,现存演出剧场遗址有:程长庚故居“老林坦戏台基”遗址、余井马道戏台基、黄泥镇长河“万年台”、

龙潭乡万涧“杨氏宗祠”(花戏楼)、小市港“孔雀台”。到了20世纪80年代,演出场地一般是在堂屋或者空地。而今,弹腔已然被搬上了县级春晚,曾为民间的主要艺术表演形式,作为重要的具有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人民的爱护。

综上所述,通过当前弹腔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弹腔的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弹腔的变化不仅仅是演唱形式和流传方式发生了变化,其演出的场地和形式也相应的有一定的变革。“西皮”和“二黄”为主要唱腔,“吹腔”“拨子”基本不用,伴奏形式变的简单,并加入京胡;口传心授是主要的传承方式,其演出的地点已经上升到了舞台演出的形式,而不再是固定的出场地走向堂屋的形式。另外,弹腔的传承方式发生的系列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代的地方小戏的发展状态。换言之,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地方小戏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发展特色,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国家从经济手段和政策加强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尽力保护当前的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但是,就其民间艺术自身的发展趋势和传承形式,依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强保护,更好地流传。

二、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苗族的人口规模比较大,长期的迁徙、离散,使该民族在历史上始终从属于所在地区的强势民族,曾一度卷入奴隶制体系中,后来变造就了它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苗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信仰,如图腾崇拜、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等等还有许多的教派组织。苗族更是民间歌舞的发源地之一,寨里

的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每逢节日活动、祭祀祈福、婚丧嫁娶时都配有苗族歌舞、乐器演奏,歌舞文化早已与苗家人息息相关,历史久远。

关键词:芦笙舞;田野采风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10-01

调查人:陈萌,韩晓谦;调查时间:2014年11月;调查地点:西江千户苗寨。

2014年11月1号我们抵达贵阳机场,为了赶上传统的苗年活动,一早便坐车去往凯里,又转包车去西江。到了千户苗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气势磅礴的苗寨大门与一片宽阔的停车场位。由于旅游业的开发,到处都散发着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气息,虽然给人舒适和便利,但与后面大山的背景有些不太相称了。走进山寨里面,“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牛角梳”的店铺,当地美食多不胜数,千户苗寨依山而建,每户寨子都有一盏灯,到了晚上便是万家灯火通明,气势非凡。寨子都以枫树的树干制成,家家都摆挂着牛角的饰品,反映出了苗族人对枫树和牛的民族崇拜。进家门时老乡们递上的三杯苗酒,更反映出了苗族客家人的热情和“酒文化”。

一、观看苗年歌舞

时间:2014年11月2日;地点:山寨的操场空地;采访对象:苗寨蒋大哥一家。

11月1-2日正值苗族一年一度的苗年,与春节不同,苗年的影响力在苗族最大,听蒋大哥一家说:“每到苗年男女老少都盛装打扮,年轻人将自己多年手绣的嫁衣穿上,银饰佩戴整齐,老人们也盘好簪花的发饰,身穿苗服,歌舞庆祝节日。”此时寨老宣布了芦笙舞开始的口令,广场上的人群开始逆时针转起圈,他们按照村寨的不同、年龄的不同,自觉排成两队,沿广场的外圈走动起来。我发现芦笙舞除了演奏者的芦笙外,是没有道具的,它是一种步伐变化的舞蹈形式,与汉族的秧歌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很跳跃性舞蹈动作,也没有很大的逗趣表演成分,她们是在沉稳的步伐中稳步前行的舞蹈,通过脚下动作的快慢变化来反映内心的情绪。每队打头的都是芦笙男队员,吹着不同的曲调,但节奏却出奇的合拍,与步伐配合的很协调。“右左颤踢,左右颤踢……”手随着身体前后的平行摆动,有时卡在音乐重拍上,有时卡在弱拍上,反而使舞蹈不沉闷。今天的芦笙舞属于一种群众性的芦笙舞表演,苗语称“究给”,舞蹈不限人数,更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想加入随时可以进行,动作也十分简单。芦笙舞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简单的步伐中透出安静和祥和,观看者仿佛进入一片净土。我想,在走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必定是十分的平静,也一定充满了对民族节日的期盼和对民族信仰的崇敬。

二、观看苗寨艺术团表演

时间:2014年11月3日;地点:艺术团剧场。

千户苗寨看台是专门为游客表演的场地,舞台上摆放的一对大牛角道具十分壮观且具有民族魅力。苗族舞团演员表演的经典舞蹈《芦笙舞》《锦鸡舞》《铜鼓

舞》与第一天看到的苗年芦笙集会里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芦笙舞》是一种表演性的芦笙舞,男演员手拿芦笙脚步轻快,舞蹈大部分以跳跃踢腿动作为主,还有大幅度的蹲起弹跳和蹲起转圈动作,难度加大。女子的表演手部动作挥动幅度很大,手型变换舞姿多,队形变换多,画面更富表演力。《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的锦鸡苗族,因为崇拜锦鸡而得名,这次表演主要由女演员模仿锦鸡的步伐,旋转,飞翔动作构成,裙边的“羽毛”一闪一烁,锦鸡角冠一点一摇,活灵活现,曼妙起舞中好像锦鸡在行乐觅食,展现出苗族女孩对五彩颜色的美的感悟和古老的凤凰图腾崇拜。《铜鼓舞》是由一名鼓手敲击舞台中间的铜鼓,演员根据敲鼓的节奏变化,变换队形和动作的一种舞蹈。舞步以跳踢腿为主,舞步矫健有力,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表演时演员时常呐喊鼓劲,充分体现了苗族淳朴、豪放的民族性格。

通过此次采风活动,我对苗族这一民族本身及它的文化习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一套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饮食、服饰、礼仪、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苗族人崇拜“蝴蝶妈妈”,她们认为人类是蝴蝶妈妈所生,他们更崇拜枫树,认为是枫树创造了世界的所有。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苗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扫寨”、“祭树”、“祭岩”、“祭龙”都是苗族的风俗活动之一。人们辛勤劳作,重视祭祀,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在这些活动中,都离不开歌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凡节日喜庆、迎送宾客、祈福消灾、欢庆丰收都离不开舞蹈。苗族的芦笙舞主要分为:群众性芦笙舞,每当节日到来时群众围圈的圆圈舞蹈;表演性芦笙舞,一

般在传统节日中男子竞技时所跳,技术性高,节奏强烈;风俗行芦笙舞,多为男女表达爱意时,相互传情时所跳的舞蹈。

今日的苗族舞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更新,正在一点点缩减与蜕变,虽然我们不可能阻止民族的更新进步,但我们有义务保留和记录正存活于当下的舞蹈文化,并传承优秀的舞蹈作品。作为民间舞的爱好者,我们应该多“走下去”,走到鲜活的民间田野,去感受当地真正的民族性格,采集第一手的民间资料,记录并创作优秀的舞蹈作品,为舞蹈事业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田野调查视野下的客家妇女

田野调查视野下的客家妇女 摘要:客家妇女是客家学和女性学研究中前人较少关注却又饶有兴趣的话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闽西武北客家村落为例,就客家妇女社会角色与社会生活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述。文章认为,客家妇女文献记载的不足,可以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进行弥补。客家妇女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生活既有族群特色的一面,也有中国东南社会普遍性的另一面;既贯穿了精英意识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存在着制度条文和实际生活相悖离的现象。在客家妇女研究中,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的结合,才能比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客家妇女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一面。 关键词:客家妇女;社会角色;社会生活;闽西武北村落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6―0183―11 在当前的客家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偏向,即研究者以男性居多,研究的对象更是“男性”化――男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男人影响的社会生活。尽管也有一些女性学者参

与了客家研究,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客家妇女研究,但与男性角色相比,女性角色作为个体行动者的形象在当前的研究中仍然是边缘化的,其主体性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闽西武平县北部(以下简称“武北”)客家村落为例,就客家妇女社会角色与社会生活的若干问题做一初步的考察。 本文考察的“武北”位于福建省西部山区武平县的北部,现有48个行政村,分别隶属于4个乡镇――永平乡、桃溪镇、湘店乡、大禾乡。由于受武夷山脉走向的影响,在武平县城以北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当风岭的高山。这座高山使得武平县南北交通困难,声息不畅,也使得传统时期的武平县北部村落长期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在武平县北部地区内部,不仅自然――生态条件大体相同,而且同属于汀江支流桃澜河流域,而长期的历史发展又使该地区内部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经济水平接近,社会风俗相似,居民都讲客家话,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因而选择这一村落社区进行客家妇女研究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 一、“做子婆太”:客家妇女的理想人生 所谓“婆太”,本意是后代子孙对前二、三代以上女性祖先的称呼,后引申为对儿孙绕膝、子孙满堂的老年妇女的

家乡发展调查报告2篇

家乡发展调查报告2篇 本文目录 1.家乡发展调查报告 2.关于家乡发展新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以前是一个被废弃的海岛,后来经过人们的改造才成为如今这样美丽的衢山岛。 它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北部,衢山岛总面积73.6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3.8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岛。全岛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平均宽度4公里。是一个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中的海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个春秋过去了,我们可亲可爱的家乡,也就是衢山岛换下了破旧的“棉袄”,穿上了时尚的“新装”。 这几十年来家乡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先拿我们的衣着来说吧! 妈妈说,以前,在他们那一辈,他们穿的都是很粗糙的布衣,在冬天时,虽然穿得很多但刺骨的寒风还是会从衣袖,衣领还有裤脚里钻,冻得瑟瑟发抖。 如今就不一样了,穿的都是用棉、纤维、牛仔等材料做的衣服,在冬天穿上羽绒服,棉袄等保暖的衣服,在围上围巾,戴上帽子,套上手套,又怎会惧怕这冬天的寒冷呢? 再说说我们食物方面的变化吧! 以前,他们吃的都是米糟,虽然是杂粮,但是营养还是不够啊,有时根本就吃不饱。那时的大麦、小麦、大米、面粉等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更别说什么鱼肉了,连自家养的鸡鸭也是拿到菜场卖掉的。哪像我们现在,整天大鱼大肉,每餐都吃的饱饱的,有时都嫌弃起这些东西来了。 再来看看我们住的变化吧!

以前,人们住的都是简陋低矮的小屋子,遮不住风,挡不住雨。每当遇上刮风下雨天,屋内就一片潮湿,甚至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出门走的都是泥泞的小路,又滑又窄,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嘴啃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每月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住的都是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生病时还有医疗保障,过得别提有多美了。 最后来说说我们的出行。 家乡富有了,大街小巷的车辆自然也多了起来,几乎到处都是私家车,一辆辆五颜六色的车辆成了街上一道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一辆辆崭新的公交车也驶进了小岛,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一辆辆光鲜亮丽的电瓶车也成为了很多人的代步工具,而曾经“流行”的自行车却连影子也看不见了。 看到我们衣、食、住、行上的巨大变化,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家乡所发生的不仅仅是可喜的变化,还伴随着令人担忧的变化。 以前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动物们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河流非常清澈,犹如一条透明的玻璃丝带。空气清新,很少有机动车、汽车等一些排泄废气的交通工具。而现在,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山上的绿色植被逐渐减少,就算是有,也只是零星的绿色。动物们也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死亡。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因为无节制地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而变得肮脏不堪,河面上还漂浮着各色各样的垃圾。空气不在像以前那样的清新了,空气质量也大不如前了,今年还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如此,这里的空气质量也远远高于那些大城市,但如果继续这样为了建设而破坏环境的话,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变成一座雾霾岛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了,原因在于人们不注意养生,整天吃些不健康的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导致身体状态也每况日下,生活质量自然下降了。 经过这次的寒假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虽然这里有好的变化,也有不好的变化,但我们相信只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一定可以

田野调查报告优秀10篇

田野调查报告优秀10篇 田野调查报告篇一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辖区。兴国北邻吉安县、永丰县,东邻宁都县,南部与于都县、赣县为邻,西北与泰和县交界,西南与万安、赣县交界,是一个纯客家人的聚居县,因而客家文化最为典型。 兴国县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里璀璨的民间文化,客家文化积淀极为丰厚。这里有着相当丰富的民俗文化,除了闻名全国的兴国山歌,还有韵味十足、热情奔放的民间灯彩——麒麟狮象灯和耘田花鼓、古朴典雅的兴江古文、充满喜庆气氛的全堂吹,还有古老的戏曲表演,如活跃在庙会祠堂的民间“半班”剧团,以及古老的木偶戏表演等。 为了对兴国木偶戏的生存、传承、变迁及发展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万叶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兴国木偶戏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希望能为兴国木偶戏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兴国木偶的源流及班社 1、兴国木偶的渊源与发展 关于木偶,可以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篇,有偃师为西周穆王献偶人的故事,应该是有关木偶的最早记述了,但由于历史久远而不足为信。历史上关于木偶的传说故事很多,在兴国县流行的木偶故事中,田公元帅和陈平的故事较为普遍,从这一点看,兴国与福建的木偶戏神有相近之处。 为了弄清楚兴国木偶戏的源流情况,我们对兴国县木偶戏活动较为集中的均村乡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均村乡高溪村庆盛堂老艺人杨振铨师傅的讲述,他们的木偶班子是邻近的万安县传来的,由于他们所在的均村乡过去是万安县的属地,因此这一源流说法应该是准确的,可以说高溪村的木偶与万安的木偶是同流的,但这并不能说清楚其最终的源流情况。 兴国属于赣州辖境,由于赣州地区邻近福建省,而且福建的木偶活动相当频繁,同时福建木偶戏与兴国木偶戏的戏神又非常相似,表演的剧目也相差不大,因此过去一直认为兴国的木偶是从福建来的。这一点从很多方面看,似乎都说得通的,比如两地民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两地木偶戏都以田公元帅、陈平师傅为戏神,两地都有大量的客家居民,特别是两地非常相似的客家民俗活动等。但是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特别是对当地木偶戏的音乐部分进行调查,最终还是推翻了这个结论。 兴国木偶戏的唱腔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还有部分剧目是唱昆腔和高腔的。当地艺人称皮黄腔为南北路,北路指西皮,南路指二黄○。这一点在兴国的“半班”剧团调查中也是如此,他们通通把西皮二黄称为南北路。根据这个叫法,我们可以肯定兴国木偶戏的音乐与湖南的祈剧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根据《江西戏曲志》记述:“祈剧原名祈阳戏,传入江西后改称楚南调,民间称为湖南班?唱弹腔(艺人称南北路)、昆腔和高腔,但后二者较少,主要是唱南北路?祈剧传入赣南后,对江西本地剧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河班与祈剧合流而变为楚南班?在南北路方面,东河戏有些北路戏唱西皮?由于这些原因,使湘赣两个剧种趋于合流。” [1]从上述文字看,可以肯定,兴国的木偶戏与湖南祈剧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对于南北路,有的木偶艺人直接称之为“湖南调”,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兴国木偶戏与福建木偶戏密切的关系,最好的解释是: 福建有些地方的木偶戏源自于赣南,再加上两地共同的客家文化以及长期的密切交往,所以使闽西木偶戏深深烙上了赣南木偶戏的印痕。其实这点,叶明生先生早就进行了考证,证明福建的六路傀儡戏中,其中有四路或直接、或间接与江西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是泉腔

大学生人才强国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人才强国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一、姚家坝乡基本情况 株洲县姚家坝乡位于县境东部,北临浏阳、东与醴陵接壤,浙赣铁路、三二0国道穿行而过,全乡辖19个行政村,水田面积18004亩,因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甜瓜的种植和销售。尽管一直以来,该乡农民都有种植甜瓜的传统,但品种老化,市场销售不是很畅通。为促进农民增收,姚家坝乡党委政府在进行农产业结构调整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甜瓜 种植上,1996年,姚家坝乡从台湾引进辛美人“香玉甜瓜”新品种,当年引导农户栽种400多亩,辛美人“香玉甜瓜”上市后,因其皮薄、脆嫩、香甜等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倍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小调整带来大变化,种植辛美人“香玉甜瓜”的农户较其他农户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辛美人“香玉甜瓜”亩平产量近2000斤,毛收入每亩可达2800元,除去成本后利润可达1500元,较种植水稻多收入近700余元。农民最讲实惠,也最会算经济账,效益的差距促使农民种植辛美人“香玉甜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随后几年辛美人“香玉甜瓜”种植规模有了很大发展,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均保持在10000亩以上,今年尽管国家对种粮农户进行各项补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种植面积仍然达到了7000余亩。姚家坝乡的辛美人“香玉甜瓜”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并且迅速扩散到周边地区,株洲县的渌口镇、白关镇、仙井乡等乡镇,以及与姚家坝相临的醴陵市、浏阳市的部分乡镇纷纷引进品种进行种植,一些农户也因此迅速致富。姚家坝

乡因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种植业基地先进乡镇”。 二、姚家坝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坚持政府引导。在辛美人“香玉甜瓜”产业发展上,姚家坝乡党委、政府可以说是做到了尽力而为之。一是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从1996年起,该乡党委政府就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香玉甜瓜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了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办法、措施,制定了发展目标,在收获时节,乡镇干部帮助找信息,跑市场,让农民知道政府在实实在在为自己谋利益。二是致力形成良好的种植基地。农业生产只有形成基地,才有生产力,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姚家坝乡建立了示范基地,抓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从400亩发展到目前的近10000万亩,预计到2005年以姚家坝乡为主的基地将发展至15000亩左右三是帮助创立了辛美人“香玉甜瓜”品牌。甜瓜有价,品牌无价。品牌是无形的竞争力,是潜在的优势。当香玉甜瓜在市场上逐渐名声雀起时,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西汉人物辛追(乳名香玉)为题材,向有关部门成功申请“辛美人”注册商标并进行包装专利的申请,较好地打造了这一品牌。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目的和背景 本次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居民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情况。调查地点为一个小城镇,该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开发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了解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如何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多个问题的问卷,并在当地社区进行了发放。同时,我们还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实地观察,注意到他们生活中的环保行动和习惯。 三、调查结果 1. 关于环保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意识。其中,87%的受访者表示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此外,超过70%的受访者对环境问题有较强的关注,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环保力度。 2. 关于环保行动 尽管大部分居民对环境保护有意识,但实际的环保行动还有待加强。调查显示,仅有不到40%的受访者每天都进行环保活

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同时,只有少数人参加过环保志愿者活动或组织过环保宣传活动。 3. 影响环保行动的因素 从访谈和观察中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和个人因素影响了居民的环保行动。首先,缺乏环保意识和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次,一些受访者认为环保行动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自己的个人贡献微乎其微。此外,一些人觉得政府和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改变没有太大的影响。 四、改进意见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意见: 1. 加强环保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 2. 政府加大环保投入,提供更好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服务。 3. 鼓励居民参与环保行动,如设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等。 4.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废物处理的效率和环保水平。 五、总结 通过本次田野调查,我们了解到虽然大部分居民对环境保护有意识,但实际的环保行动还有待加强。需要加强环保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同时政府也应加大环保投入,提供更好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服务。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客家田野调查范文

客家田野调查范文 一、潜山弹腔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两次实地采风,详细记录了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许家畈弹腔班的生存状况。从而与史料记录中的弹腔形成对比,尝试找出当下弹腔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关键词:弹腔;田野调查;新变化;新特点 潜山弹腔,是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的地方戏曲,同时,潜山弹腔也是当地政府极度支持与保护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资料记载,潜山始有弹腔,弹腔的历史,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就已存在。根据老徽调弹腔之说,在潜山县除少数畈区尚未发现外,几乎都有弹腔。笔者发现,由于社会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只有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五庙山区得以保存,五庙许家畈弹腔班时代承袭,相传至今。本次田野调查以潜山县五庙乡程冲村许家畈为考察地,本次田野调查通过问卷、文献和影像三种方式进行调查,先后对潜山县文化馆馆长、弹腔老艺人许开学、王兰香进行了访问。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潜山弹腔多数认为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一定的变化发展下,其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的变动,但是弹腔的精髓依然根据历史流传下来。 1.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是许家畈弹腔班的主要传承和流传形式。口传心授,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外部形式来进行记忆和内容的传授,通过被授者自身的内心感悟能力,将其神韵和精神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吸收。传统的弹腔传授是通过弹腔师傅自身的说戏使得徒弟对剧情和讲授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徒弟根据自己的心里领悟能力及反复聆听模范的基础上,学习和表演。英国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就认为,口传心授实际上是对传统音乐的精髓式的保存和发展,对传统技术的流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在那些没有乐谱的社会中,口传心授和准确聆听跟表演一样重要,并且是衡量音乐能力的尺码,因为它是确保音乐传统得以延续的唯一手段。”①所以说,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相较于一般的文字乐谱而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弹腔的口传心授更加不是一种单纯的额死背台词的形式,具有较大的即兴发挥的成分。据资料记载:潜山是戏曲之乡,则妇孺老幼,皆通音律。不少人看戏时,不是看戏而是“听戏”。如有演员唱错了词掉了板,观众立即知晓。轻则扔起石头砂子去“通知”演员。再不允许有什么差错了。重则吹口哨起哄,将演员赶下台去。 同时弹腔班的成员一般是以农民为主,主要是进行业余的弹腔学习,通过建立一个固定的弹腔班,进行必要的演练之后,在农闲时节自娱自乐,不属于专业型的演出和艺术呈现。 2.潜山弹腔的历时变迁 弹腔从元末清初形成以来,将近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弹腔的发展形式与规

方言田野调查中的若干问题小议

方言田野调查中的若干问题小议 (讲座提纲) 伍巍 一、方言调查点的正确选取 方言调查点的选取,宜根据调查的目的来确定。对一片方言的选点,我们主张先做面上的普查,根据面上的初步材料再行布点,这样可减少布点与调查的盲目性。比如粤语勾漏片的“广宁”方言因临近广州,正受到广府粤语的日益同化,很多全浊声母常用字已经送气,所以不能作为勾漏片的代表点,只能作为辅助调查点。再如:惠州是广东粤、客两大方言的交界区,如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粤、客方言的融合、变异与相互渗透,该点无疑是理想的选点;如果只从单一的方面去考察粤语或者客话,想从该方言事实中得出某一方言的基本规律与特点,无论站在哪一角度恐怕都缺少典型性。 二、发音人的挑选 发音人的选取直接关系记音的质量与记音速度。理想发音人的选取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情况。 (一)发音人的母语环境 2005年,我带研究生赴信宜调查,物色的第一个发音人王某会说信宜城关话,而且说得还比较流利,偶尔发现其语流中全浊声母仄声字往往送气,询问得知该发音人母语为信宜客家话,我们不得不中途重选发音人。 不否认,我们物色的有些发音合作者确实会兼用当地的几种方言,且几种方言都很流利,但我们还是注重发音人纯正的母语(从小学话的语言)基础,因为在多方言兼用的过程中,发音人往往免不了语音、词汇的交叉与干扰,而记录人却不一定能分辨发音人非母语的干扰,这样就会影响田野调查材料的质量。 (二)年龄 发音人的年龄直接关系到语言调查的层次。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主张尽量选取年纪稍大、阅历较深的发音人。过于年轻者,首先缺乏的是生活的阅历,对于很多老旧的事物一无所知,自然不能胜任我们的调查任务。 2011年5月,我们赴阳江调查发现,城区与郊区北惯点的发音人已完全消失喉牙音合口成分,这与当年黄伯荣先生的记音迥然有别。最后寻到一位81岁的老人,验证阳江话合口成分的存在。这也可能是保留阳江话合口成分的最后一代人,材料十分可贵。 客观而言,发音人年龄的考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发音人的年龄与方言的新老层次并非一律都呈顺比关系,在年龄上下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音人的语言质量(发音是否清楚、地道)是取舍的关

大学生田野调查报告范文(推荐17篇)

大学生田野调查报告范文(推荐17篇) E度网专稿 六月的田野上,显得孤寂,被大雾所笼罩着的城市,显得凄凉。一回首,一驻足,才知繁花似锦的背后还有一道美丽的风景。 田野的诱人。 在六月孤寂的田野上,驻足了我们成长的脚印,“看”不远处有农民 伯伯的身影,他像是展翅的大鹰傲然耕种;又像是征蓬的将军孤伶伶“单 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佂蓬出汗赛,归雁入胡天。”;他又像是战场上 的战士不屈不挠;这是一种什么力量?那是像白杨树力争上游的一种力量。“再看”田野上空飞过了大雁,地下充满了欢歌笑语,是一群可爱,天真 的孩子们正在嬉戏。仿佛看到了我的身影一般。“再往远处看”好美!好美!我像是陶醉在音乐中陶醉在了这诱人的田野中。在远处黄灿灿的麦子 倒映在眼前,如痴如醉,如梦如画,我深深地沈迷于这诱人的田野中了。 田野的自然气息。 在七月一阵微风吹过,飘来了麦香阵阵清香让人沁心的舒服。我漫步 走着,小心翼翼的迈开了步伐生怕一个不小心,打破了这宁静的夏天。突 然颤了一下,抬头一瞧,从不远处跑出来了一条小黄狗叫着。我欣然自喜,然后农民伯伯从草房中探出头来,看到我又是那次坐在大柳树下的那个小 女孩时,伯伯高兴的喊道小姑娘进来坐坐吧!我小步的移着脚步看似很短 的距离,而我却走的颇感费力。终于到达了幸福的彼岸了,伯伯早已给我 切好了大西瓜,红红的瓤,让我不禁的咽了咽口水。爷爷说快坐下吃吧, 看你那么馋。我坐下和爷爷一起吃了起来,我问爷爷这西瓜怎么会长的这 么大还这么好吃啊!爷爷脸上不禁的露出了笑容说道:“没有给它加任何

肥料,所以它好吃啊,在这充满麦香的田野中它自然会长得大些。”我和爷爷都笑了起来。我津津有味的和爷爷一起吃完了大西瓜。心里顿时好甜啊!好似是感受到了自然的气息,真好。大自然待我们是如此的不平凡。黄昏中我和爷爷一起看着太阳下了山。 一回首,一驻足,我的心田中已经深深种下了田野自然的无声气息。我迷恋那道风景,那道我所钟情的分景。在这么孤寂,凄凉的田野中的一切早已沉浸在这月色中,一切都那么如似如画。 初三:刘亚楠 田野是什么样的呢?一般我们看到的田野只有金黄的稻子,而我家乡的田野使我觉得它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田野。 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奶奶住的地方,也就是我的家乡。 因为我很少去,所以特别有欣喜感,当我跨进里面的第一步时,就使我惊呆了。那金灿灿的一片映入我的眼帘,让我似乎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就静静地呆在原地,观赏着令人陶醉的田野。 田野的旁边是果树林,渐渐地接近秋天了,果树上的果子都成熟了。苹果树上红彤彤的苹果在朝着我微笑,好像很欢迎我的到来。当然,还有没有成熟的苹果,青青的小苹果,害羞地低下了头,仿佛是一位还在成长的小女孩。旁边的梨树也不甘示弱,它们样子像个葫芦,谁也猜不透它们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药。还有红得像火一样的柿子,身子椭圆形的,仿佛是很多盏灯笼,为整个果园照明,使人觉得夏天的余威还在咄咄逼人。看那几个大大的榴莲,静静地躺在地上,在炫耀自己庞大的身躯和刺猬似的身子,好像自己才是这个果园里的主人。啊,糟了!刚才我的脚不小心踩错了地方,踩到了榴莲大王的身子上,我被刺得哇哇直叫……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

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 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

湘东南客家汝城“香火龙”的田野调查

湘东南客家汝城“香火龙”的田野调查 邱海洪;胡建忠 【期刊名称】《体育科研》 【年(卷),期】2017(038)003 【摘要】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以湖南省汝城县客家“香火龙”为研究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汝城“香火龙”的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组织形式、仪式过程、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汝城“香火龙”是一种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的民间信仰仪式,仪式所用的主要道具的制作就地取材、工艺精致独特,仪式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在村落宗族内部传承;龙灯理事会是汝城“香火龙”的组织机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起龙、接龙、化龙;汝城“香火龙”具有农耕性、宗族性、规约性等文化特征. 【总页数】7页(P66-72) 【作者】邱海洪;胡建忠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8;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田野调查的崭新成果——《法律多元视角下的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来自黔东南苗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读后 [J], 淳于步;李宝昌

2.村落仪式性体育的整体形制——以汝城"香火龙"为例 [J], 邱海洪;胡建忠;王俊云 3.传统客家家训的继承与现代性转化——闽西某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J], 肖慧欣; 4.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迁:湖南郴州\"汝城香火龙\"活动研究 [J], 邱海洪;胡建忠 5.湘研种业倾心打造新品种,辣香俱佳引领行业新风向——记汝城县井坡镇古塘村湘研种业千亩『星悦椒』现场观摩会 [J], 向骁揆;林萱;刘荣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传统婚礼音声研究--基于江西南康的田野调查

客家传统婚礼音声研究--基于江西南康的田野调查 幸莹洁;练月圆 【摘要】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也是最热烈、喜庆的,赣南客家人深 受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婚礼的举办。传统的赣南客家婚礼非常隆重且仪式繁多,每一个仪式环节中的所有“音声”甚至于每个细节无不体现着客家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化精神、人文意义。以田野考察为基础,以音声研究为切入点,对南康十八塘乡下埠村客家传统婚礼个案进行深描,阐释该仪式的文化功能、象征意义,揭示该族群的心理内涵及精神实质。 【期刊名称】《歌海》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5页(P123-126,131) 【关键词】客家婚礼;仪式;音声;文化功能;象征 【作者】幸莹洁;练月圆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客家人来自中原,深受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非常重视人生“冠婚丧祭”等每一个重要的礼仪,因此客家婚礼非常隆重且仪式繁多,每一个仪式无不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文化精神、人文意义。广义的赣南客家传统婚俗指的是包括相亲、定亲、迎娶三个程序在内的全过程,狭义的婚礼仅指包括迎亲、出亲、接亲等在内的迎娶仪式,该仪式始终在音声境域(soundscape)的

覆盖中展现,属于婚礼的最核心的部分。本文所称婚礼是狭义概念,将深描婚礼仪式过程,重点分析仪式过程中的音声①由曹本冶先生提出,“音声”指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到或听不到的音声,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音乐”。,阐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本文研究的区域属江西南康辖区,南康古称“南野”、“南埜”,晋太康元年改名“南康”,属江西省赣州市管辖,位于赣州市西部,1995年撤县设市,2013 年撤市设区。南康世居民族为汉族和畲族,汉族为主体,畲族所占人口比例小,且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被汉族同化了。南康属于纯客家县,不仅有唐朝以来的老客家人,也有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回迁的新客家人。据《南康县志》记载:“雍正九年,东粤新民五十一户入籍南康……至今土著之民渐居其少,外来之民日居其多。”本文研究对象具体的考察地点是十八塘乡下埠村。十八塘乡位于赣州市南康区北部山区,东连章贡区、凤岗镇,南邻唐江镇、龙华乡,西接上犹县,北以麻双乡为界,境内共130.15平方公里,管辖15个行政村,下埠是十八塘乡 西北面最边远的一个村。 作为“中原士族”、“衣冠南迁”的南康客家人,继承了中原儒家文化,保留了很多古代的婚俗礼节,程序繁琐。进入近代后,由于提倡婚姻自由、婚姻新观念、新风尚,人们摒弃了很多以前繁杂的程序,程序大大简化,婚俗仪式的功能也大为弱化,在与他们的交谈时,明显可以感受到大家对繁杂的礼俗“鄙夷”的态度。“传统是一条河流”②已故民族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语。,虽然我们只能在历史文献中窥探纷繁复杂的完整的婚俗仪式,无法亲眼目睹其全过程,但依然可以在农村传统婚礼的很多细枝末节上能看到古礼的痕迹、遗存。 《南康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婚娶必择家世相当者,问名而后纳采。受聘多辞财物,服饰而已。嫁女择婿,首重儒门,尚合古人治家之训。” 南康传统婚俗大致分为相亲、定亲和迎娶三大阶段。

论客家民居的利用与开发

论客家民居的利用与开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深圳历史民居——鹤湖新居为研究对象,基于其保护与开发现状,将其打造为深圳民俗文化创意园。通过“休闲体验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的模式,以旅游带动产业经营、以体验作为营运基础,形成深圳重要的旅游文化产业,同时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标签:客家民居;利用与开发;文化产业;鹤湖新居; 一、绪论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将文化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及精神保障。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却给外人以“文化沙漠”的印象,其独特的客家移民文化,亟待保护。2011年10月,深圳市政府组织召开旅游文化交流促进会,提出打造“文化+旅游”、“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推动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原文化本色、提升文化品位,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对历史文化及相关民俗产业进行探索性保护与开发,为深圳文化立市注入强劲的动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客家民居作为我国极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研究者主要围绕某一具体文物或社区展开个案实证分析,从民居的建筑机理与特色、旅游资源条件、保护与开发措施、空间竞争因素、与周边城市及居民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展开研究。曾军从文物型社区保护的角度认为,主要存在旅游开发与民居保护、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与保护、游客容量,以及旅游经济收益分配不均等矛盾。而陈义彬认为客家旅游开发的问题,主要在于旅游产品系统开发及开发主次与先后未明确。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内容单调、管理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都是导致客家民居开发不充分的障碍。邱国锋认为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择优开发利用;突出特色,丰富内容;资金筹集与市场开辟都要突出“客家”;且保护重于开发。而保留客家古民居价值是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特别对于荒废的民居,只有在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良好的修缮,因此应切合实际进行保护与利用。 而旅游产业是指旅游行业和与其密切相关并为其提供物质或非物质服务与支持的行业和部门,而文化产业是指提供文化产品以及为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物质设备和智力服务的经济行业。两者的融合是一个产业边界动态变化的过程。旅游产业是经济性、文化性的统一体,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两者之间难分彼此。产业的单元化和模块化方便了旅游单元嵌入文化产业体系,赋予了该产业以旅游功能,使原先传统的边界模糊,彼此共生共赢。

广东增城客家围龙屋发展衍变初探

广东增城客家围龙屋发展衍变初探 杨星星;赖旻 【摘要】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明末清初之际,粤东及其他地区客家人开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客家人也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到了这里.在之后的几百年当中,增城客家围龙屋的后围龙发生着由半圆转为直线形的悄然变化,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广府化特色.该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广泛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Zengcheng is an area inhabited by Guangfu and Hakka Clan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Hakka people migrated from the east of Guangdong and other Hakka area to Zengcheng on a large scale, and took along Weilong houses, which was the main form of dwelling houses in original area. As the time went on, the back of the Weilong houses turned from semicircle into straight line, the ornament style of architecture bore the imprint of the architecture characters of Guangfu Clan increasingly. Based on a vast amount of survey data,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evolution of Hakka Weilong houses in Zengcheng.【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2(030)001 【总页数】6页(P159-164) 【关键词】增城;客家;围龙屋;衍变 【作者】杨星星;赖旻

广东省省级非遗翁城猫头狮的田野调查

广东省省级非遗翁城猫头狮的田野调查 摘要:本文采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广东省翁源县客家的猫头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表演、对传承人的访谈、实物拍照等方式;对翁城猫头狮的起源、相关的传说、传承的脉络、表演仪式等方面做了研究。 关键词:猫头狮;翁源县;田野调查 1 前言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胜利村的猫头狮是逢年过节、遇到红白喜事时以曾氏村民为主进行的一种以舞狮表演体育仪式活动。翁城的猫头狮与广东佛山著名的醒狮有很大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猫头狮作为地域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用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猫头狮的研究却不多,在2018年12月份,在中国知网上以“猫头狮”作为关键词检索,只能找到仅仅四篇文章。还有笔者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在第一次去胜利村对猫头狮进行田野调查时,由于不太识路,在胜利村村口问一位阿婆:“在这个村里是不是有一种叫猫头狮的项目?”这位阿婆居然回答没听说。这充分说明了猫头狮的宣传工作还远

远不够。但猫头狮在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后其传播范围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科《文明密码》节目在2018年就来到了翁城县胜利村拍摄了猫头狮的纪录片并播出,播出后在韶关地区引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很多人都知道了猫头狮。 2 翁城猫头狮概况 翁源县地处韶关东南部,2017年,全县年末户籍人口416486人,其方言主要是客家话。2018年笔者曾两次前往胜利村调查猫头狮项目,大致了解了猫头狮的传承情况。翁源县的猫头狮只有曾氏一家所独有的,目前猫头狮项目的传承人是曾永柱先生,现已76岁。其子曾招添成为了狮队的中坚力量。整个猫头狮项目的总共人数有17人,但一半的人都已经在60到70多岁,狮队中有一些读小学的儿童在学习舞猫头狮。 “猫头狮”是猫头狮身的吉祥瑞兽,是流传在翁源县的一种民间舞蹈习俗,具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特点,其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包括有人文历史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翁源客家民俗中的一项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但因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使得“猫头狮”慢慢淡出人们视线。 总的来说人数还是很少,猫头狮项目的传承情况也是很严峻,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猫头狮赚不到钱,很多人都觉得学了没有用处。所以说猫头狮近年来的发展不是很乐观,但幸好在2016年被列入韶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2018年又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政府对于猫头狮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助,对于改善猫头狮发展所面对的艰苦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3 翁城猫头狮的起源及传说

耕耘山区社会教育的园丁们--“三优园”公益图书馆田野调查手记

耕耘山区社会教育的园丁们--“三优园”公益图书馆田野调查 手记 王子舟;邱璐;戴靖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5页(P121-125) 【作者】王子舟;邱璐;戴靖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北 京 102218;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江西省赣州市北部山区有个宁都县。该县位于贡江上游,三面环山,距南昌市有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古代曾是客家迁徙之地,近代又是革命老区,经 济上是个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宁都县梅江镇登峰大道中段靠东一侧的104号住宅楼六层,有一个“三优园”公 益图书馆(以下简称“三优园”)。“三优”者,读书、做事、做人皆优之谓也,寓意此处是爱读书、会做事、学做人的园地。它是由宁都中学原副校长黄水发提议并以其校友为主体共同创办的,也是宁都县第一个民间教育事业公益性社会团体。馆舍也是黄水发用多年积蓄购买的,三室两厅,面积有127平方米。 “三优园”的筹办初期,黄水发多方联系校友。他收到了来自县城、武汉、上海、北京、美国等国内外的40多位校友的来信。校友们对三优园的创办不仅表示支持,

还应邀认真填写了自己的推荐书目。曾经的江西省高考状元、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的校友廖海珍来信说:“在当今的社会氛围之下,升学或工作的压力使得读书成为一种奢侈,因此,创办三优园,使人能够多读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书籍成为一个非常紧迫又艰巨的任务。”[1]黄水发还专程去南昌,购买了5万多元的图书以充实自 己的图书馆。 2006年8月25日,“三优园”正式向社会开放。此后,每周日都会免费开馆, 从下午2:30开放至5:30。开馆时,日均接待读者二三十人,他们大部分是学生,有宁都中学、二中、三中的,还有宁都一小、二小、附小等学校的。很多中小学生周末就来这里看书,没看完的还可以借走看。当然也有成人来这里借书,因为这里人较多,成人一般借书回家看。每逢寒暑假,一些宁都中学的校友们,还会以“三优园”为落脚点聚会,他们从外地回来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各自的读书体会。春节期间,“三优园”还专门聘请某方面取得成就的回乡人士,参与新老读者座谈会。 截至2013年底,“三优园”公益图书馆藏书达3500册(含未上架的捐赠书籍), 总价6万余元;接受捐款人民币约5万元,美元1825元;来图书馆服务的志愿 者捐工4050小时,来图书馆阅读的读者人数4585人次,外借书籍(有书面登记的)5038册次[2]。 我们与黄水发相识是2014年。一年来,我们通过电话、邮件多次联系过。2015 年7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民间图书馆论坛(2015)”在北京亦庄召开,黄水 发受邀前来参加会议,我们缘此第一次见面。我们还记得他作为参会代表,在论坛闭幕式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感言。黄水发说参加本次论坛,让民间图书馆代表们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大家应共同努力,推动民间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2015年9月,黄水发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提交了“乡村图书馆、校园图书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