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译员的应对策略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译员的应对策略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译员的应对策略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译员的应对策略

摘要: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口译员来说,除了掌握译出语语言表层次的信息外,更要掌握译出语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口译过程中,若不恰当处理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障碍问题,就会产生误解,导致交际中止。本文分析了口译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障碍问题,并着重指出了口译中应对文化差异现象的翻译策略。

关键字:口译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terpreters are required to do both the surfac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itself and the deep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conveyed in that cult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dealing with cultural obstacles caus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appropriately can cause misunderstanding, resulting in communicative suspension. This paper, while analyzing the cultural obstacles caus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expounds on the specific cop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an interpreter should take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interpreter cultural differences coping strategies

一、引言

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及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同时,全球化凸现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品质,促使人们开始注意从整体上考察问题,承认人类文化的某些共同性,产生了“全球意识”、“全球价值”等新的文化观念。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不同,这就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因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将更加复杂。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口译员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所以在口译时,口译员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寻求跨文化交际的共同点,在增进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语言交际氛围,以避免口译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二、口译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障碍问题

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他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中西方民族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文化和文化意象以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口译活动过程中,译员不仅仅需要翻译出原语言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能通过语言将其传递给另一方。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来自思维方式引起的文化障碍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属于线性的理性思维方式,重逻辑性、层次性和抽象性;而中国文化属于螺旋性思维,重思辨、悟性和情感的意会。西方人往往认为中国人过于含蓄,甚至逻辑混乱。而中国人也可能会认为西方人过于繁琐,有时候还会因为西方人的过于直接的表达感到不适。因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弥补由这种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这一差别在语言中表现为:汉语句子明快简练,而英语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强调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等关系,多用连词、介词、关系词等把句子连接起来。

比如,中国人素有尊老的传统美德。为了表示礼貌,主人会对来客说“您比我年长,您请上坐”。如果译员按字面意思将其翻译为“You are older than me. You take the upper seat.”西方人听了肯定会心里不舒服,心里想:我有那么老吗?这时候,中文表达的原意已经被歪曲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二)来自价值观引起的文化障碍

价值观是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中国人侧重群体,突出集体的作用是其价值观的主流,突出自己便有狂妄自大之嫌。英美人倡导个人至上,充分表现自身价值,突出个人贡献。谦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是根深蒂固的,它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然而有时候在西方人眼里却不那么的受到欢迎。这种明显的价值观差异不可避免的就会引起文化碰撞。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在某聚会上,一位外国来宾对某中国女士进行了赞美,赞美她非常美丽,当时中国女士的回答是“哪里,哪里”。在一边的陪同译员却字对字的翻译成“where, where”这就让那位来过来宾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无奈回答“from up to toe”,而此时这位中国女士也很是不满意,认为这位外国人士对其不敬。(三)来自历史文化和文化意象引起的文化障碍

文化意象是不同的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意义。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译员译为“set up the …one-dragon? service center to provide a coordinated process service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obtaining approval”。“一条龙”译成“one 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而应该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somebody”。

(四)来自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障碍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中国人过春节时,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然而“春节”在西方国家不存在的,因此他们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要给压岁钱。相反,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是不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的,我们对于这些节日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尽管现在西方节日在中国很盛行。在口译过程中,由宗教信仰差异导致的文化障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sleep with father”是圣经中的一个委婉语,其意思与“go the heaven”,“kick the bucket”的意思相同,但是对于不了解西方宗教的人来说,很可能会误译为“与父亲睡觉”,这就贻笑大方了。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Joh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如果此句被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是因为译员未能理解“eats no fish”和“play the game”的含义。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规定斋日只能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政府后,新教徒拒绝斋日吃鱼,表示忠于新教。所以“to eat no fish”就表“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表“规规矩矩的比赛”,转义为“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其正确含义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五)由非言语语言行为引起的文化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手段并不仅限于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说话人之间的距离、身体的接触等都在向周围的人传递着信息。民族文化不同,其非言语语言交际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跨语言交流时,应重视这个文化方面的差异。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初来中国任教的美国教师,发现几个学生在课间时,未经许可就看她正好打开放着的学生成绩记录本。这位老师严肃地告诉学生们,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要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没有得到本人许可的情况下,个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便看的。几位学生感到很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报以歉意的一笑。这一笑更令美国老师不快,她认为学生不仅不尊重她,还嘲笑她。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她不了解汉民族常以笑来表示尴尬和歉意。

再比如,中国人看到可爱的小孩,会情不自禁地上前摸一摸,或拍一拍,以表示对孩子的喜爱。中国母亲碰到这种情况会感到自豪和得意,而西方的母亲却不习惯这样的做法,认为抚弄她的孩子是无礼的举动,甚至会产生反感。

三、口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现象的策略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研究《圣经》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处理翻译中文化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理论界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现象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他的“功能对等”原则。该原则强调译者追求的不是文字上的对应,而是要将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反映出来,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叶子南,2001:38)奈达的这一观点虽然主要针对笔译提出,但对处理口译中的文化现象也很有帮助。鉴于口译与笔译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笔译中对文化现象处理的策略。口译的重心不是传播文化内涵,而是为现场的交流服务,因此在口译中对文化现象进行处理应符合口译的特点。根据口译“准、顺、快”的标准及口译的“现场、现时、限时”等具体特点,口译中处理文化现象首先应力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寻找“最近似的自然等值”,尽量从目的语中找到地道的表达法或解释方法以便于听者的理解。根据以上的原则和要求,口译中处理文化现象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灵活运用归化手段和异化手段

口译中的归化是把源语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尽量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对等形式来表达,转化为目的语听众所熟悉和了解的形式。这无疑避免了因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和理解障碍,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以便于交谈双方的互动性交流。很多学者主张处理口译中的文化现象应以归化为主。这种观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很多场合,口译的重心不是进行文化输出,而是为现场交流的双方提供服务。,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首先应力求在目的语中寻找与源语文化“最近似的自然等值”,尽量从目的语中找到地道的表达法或解释方法以便于听众的理解。。比如,使用归化手段将汉语典故“三个和尚没水吃”翻译成“Everyone?s business is no one?s business.”就非常便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人士理解。

但是,在运用归化手段处理文化因素时,也应看到,归化手段在降低了听众接受及理解难度的同时,也牺牲了源语中不少文化特色,有可能造成大量附载信息的丢失,使听众不能完全领略到源语的风貌和异域文化的原本内涵。比如,对于想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来说,将汉语成语“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用归化手段翻译为:“She is as beautiful as beautiful can be.”或“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这就不能准确地传达该成语的原汁原味。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就应该采用异化手段,将其译为:“Her beauty would make the fish sink, the wild geese fall down and the moon hide herself,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以便解释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

因此,在强调口译应以归化为主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异化手段的价值。因为除了为现场交流的双方提供服务之外,口译还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对于包含很强文化色彩和民族性的特定形式和表达方式,异化手段最能体现源语的这种民族色彩,使听众感到新颖、生动,从而大开眼界,获得知识和启迪,尤其是在旅游口译、宴请口译等场合。为了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无疑应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把源语中的信息尽量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听众。此外,异化手段的运用还能够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并给目的语文化输入新鲜血液,使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不断得以发展,保持活力。

(二)合理运用直译,替代,意译,解释等翻译方法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论”为中心,把译者和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派学者们特别指出他们的理论也适合于口译。该理论要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委托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目

的及潜在读者(或听众)的实际情况,确定出翻译过程中应采用的策略。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对译者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处理口译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启迪。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以及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直译、替代、意译、解释等翻译方法。

(1)直译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习惯。直译不但能保存这些文化特征,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及丰富目的语词汇。在不影响听众理解的情况下,如果源语和目的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统一或基本统一时,最好采用直译。直译法是异化手段在语言层面上最充分的体现。如“Let sleeping dogs lie”可以直译为“勿惹睡狗”;“火上加油”可直译为“Pour oil on the flame”。

(2)替代法

替代法又称“对等法”。它是指套用目的语中表达方式不同但与源语文化概念意义相近的词汇和表达来进行翻译的方法。替代法是运用归化手段处理文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如将汉语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译成“Rome cannot be built in one day”;英语成语“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译成“挥金如土”就是很好的例子。

(3)意译法

意译是指当源语与目的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统一或不能获得和谐统一时,从源语的意义出发,摆脱源语表层形式的束缚,用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将源语的意义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意译法也是运用归化手段处理口译中文化现象常用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不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场合。比如,在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期间,朱镕基总理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回答记者提出有关“美国指控中国盗窃美国核技术”的问题时,朱总理在陈述了一系列理由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冒政治上的风险和道德上的风险去盗窃什么人的军事机密呢?所以,所谓中国盗窃美国军事机密的问题可以认为是一种天方夜谭。最后一句译员的译文是:So, the alleged Chinese theft of U.S. military technology is only a fiction. 这里,“天方夜谭”没有被直接译成The Arabian Nights,而是被译成了“fiction”。这说明译员充分意识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采取了意译的方法并灵活,准确地把讲话人的意思用目的语传递给了听众。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文化中,当人们提及一种荒谬,无事实根据的现象或说法时常常会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讲英语国家的文化中,The Arabian Nights并不是ridiculous或absurd的同义词。因此,天方夜谭这个词在中文里的内涵比英语中同一个词的内涵要丰富得多。(4)解释法

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心理结构、思维风格与方式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两种语言中有一些文化概念属于对等、对应或者基本对应,但大多数不但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而且有些概念在目的语中表达形式完全空缺。当试图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直译又不能使听众理解其含义时,可以对源语的文化现象进行适当的解释以便于听众的理解,这种方法即为解释法。解释法其实是异化手段的一个变相的表现形式,类似于直译加注。解释法不但便于听众的理解,而且可以保留源语的文化韵味,是口译中处理文化空缺的好办法。解释法主要适用于以下范围:

A. 源语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专有名词

诸葛亮——Zhuge Liang,a master mind in Chinese history.

Mickey Mouse——指一个小人物或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B. 特定文化气氛中形成的缩略语、专用词组或搭配

三资企业——refers to“外资”,namely,foreign-funded enterprise;“合资”,joint adventure and“独资”,wholly foreign-owned or funded enterprise.

An LDC——指“a life and death commodity”始用于英国报刊,一般指成本低廉,但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商品,如水。

C. 隐语、成语、典故、俚语或俗语

解铃还需系铃人——“Let him who tied the bell on the tiger take it off”,meaning,whoever started that trouble ends it himself.”

D. 特殊文化词语

敬老日——Generally speaking,this phrase refers to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n China,a day of giving and advocating more concern for the senior citizens.

the Beatles——指英国的披头士乐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风靡全球。

(5)简译和不译

中国人在叙述、描写人和事物时,形容词用得较多,特别是在介绍风景、名胜古迹时,形容词、四字格相当频繁。如在介绍某湖时,我们经常听到类似下面的解说词: “湖水澄澈如镜,水光天接,湖中有十多个高矮不等的小岛被水相望,似断似续,烟水迷茫,错落有致……”如果在口译过程中,译员按照原语一个一个地将描写的词语翻译出来,很可能吃力不讨好,让人感到语言极度夸张、可笑。在这种场合,适当省略有些形容词不会影响大局。不可否认,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中的特殊表达方式,有些是无法翻译,或者是无法等效翻译的,尤其在有时间压力的口译场合中,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难题,如英语中的幽默、双关,汉

语中带双关的歇后语,汉语中的拆字游戏等,无论怎么译,它们的意思都无法充分体现。这种时候,则可以采用“不译”,或者说不全译的方式。比如,中国人习惯介绍自己说:“我姓张,弓长张。”直接译为“My family name is Zhang”就行了,不必为“弓长张”的译法而绞尽脑汁,影响后面的翻译。

在餐桌上,中方主人常会向对方介绍菜名、所用原料等,但中国人的食物里有相当多西方不吃的东西,如有的西方人一听到鸡胗、鸭胗、狗肉等,立即产生反感或反胃,想吐。此时译员不必全部译出中方主人的介绍。

四、结语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由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使得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相同,部分相同,空白和冲突的现象。因此,口译者不但要精通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而且还要了解两种文化,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此外,由于口译的特点:及时性、直接性、场合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口语体表达形式的宽松性,导致了对口译者在文化敏感性方面,知识的广博方面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口译者应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掌握填补不同文化间理解上的空缺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式,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是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是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根本保证。译者只有按照符合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驾御语言,使译语真正做到准确、得体、流畅。

参考文献:

[1]. 简芳,张健. 口译活动中的文化障碍问题[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1月第1期

[2].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 刘微微. 浅谈口译中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 沙保华. 文化差异与口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5年第1期

[5]. 熊薇. 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J]. 语言文字,2009.8(上旬刊)

[6]. 杨震,黄斗. 口译中中西文化冲突的沟通和处理[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第4期

[7]. 张文. 论口译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8]. 张燕. 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J]. 外语教学,2002年5月第3期

口译问题及策略

口译问题及策略研究 吴羡 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口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它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机械转换,而是涉及到人复杂的思维转换过程,需要口译员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储备和其它各种能力。本文指出对口译员的要求,对口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可行的解决策略,为以后的口译实践进行指导。 关键词:口译;信息处理;策略 On Interpretati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Abstract: Interpreting is a complex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hich is all about sophisticated switch of different thinking modes. It needs rich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languages and many other abil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in interpreting and providing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which will guide interpreting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rategy 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和一种双语交际活动,口译因其实用性和高效性在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口译活动是一项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较好掌握的技能,它不仅对两种(或以上)语言的掌握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对其他很多非语言能力也有严格要求。口译被定义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行为过程,是人们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为消除彼此语言之间的障碍,由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Module 2 Logical analysis I Theory and skills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 、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第一课介绍的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例如第一课的练习 1.1 介绍了三种错误的饭后习惯,这三种习惯分别是:饭后立即吃水果、喝茶和散步;针对每一种错误习惯,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正确的做法;在原因里又提到几种原因,分别是……。就这样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女口:概括(generalization )、分类(classification )、因果 (cause-effect )、对比对照 (compare & contrast )、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 (sequencing )、列举( simple listing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problem-solution )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 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 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common with, both, similarly , compared to 等;表示对照的有: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yet, whereas, differently 等;表示因果的则有: so, since, becaus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lead to 等等。逻辑分析要求在听取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收听的同时,结合自己对口译情境和讲话人背景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讲话人的思路,缓解“听”的压力,使口译理解更轻松更准确。 II Skills practice Teaching suggestions: Tell the students to form a mind picture or logic tree while listening, trying to associate main point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b-points, and then do the retelling to check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ogic analysis. Instruction: retell the passa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ogic 2.1 有偿搭车 “上班族”借助网络发帖联络搭乘“顺风车”,这种出行方式最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中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口译过程中信息缺失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都有论文是近期写作 1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2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3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4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5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6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7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 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 10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11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12需要原创论文写作扣伽其.酒酒期舞齐舅伞芭 13Analysis of Conrad’s Ambivalence In Heart of Darkness 14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5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16浅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宿命论色彩 17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18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19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20赛珍珠《大地》的文体学分析 21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22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23商务英语写作得体原则 24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25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26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 27《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28《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形象的成因分析 29《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30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31《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 32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33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34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35“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 36论《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37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38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 39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 40从电影《撞车》看美国的种族歧视 41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2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6《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7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8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9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0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1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12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3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5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7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18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20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2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4 25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27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28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29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32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34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35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40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口译中的停顿原因及应对策略

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设计 专业班级:英语081 学生:秦燕 学号:19号 指导教师:蔡进宝

口译过程中口译停顿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要: 【研究的实质内容】本次研究译员口译过程中到底有哪些不同类型的顿停? 哪些主要因素导致停顿?又有哪些方案可以解决这些停顿问题?【开展的原因即目的】本次研究即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从英语和汉语的口译活动中,力图揭示这一特定的双语切换活动中存在的一般停顿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方案,为现有的言语产出提供新具体的应对策略,最终帮助口译人员提高水平。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stop of interpreters’voice in interpretation process ?how many? What a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is halt? And what strategies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of stop? The study attempt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 e study focused on interpreting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activities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specific switching activities exist in bilingual general paus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solutions for existing speech output to provide a new concrete coping strategies, and ultimately help raise the level of interpreters. 关键词:英语口译停顿停顿原因解决方法 1 . 有关外语口译停顿的研究【研究的现状】 关于外语口译停顿的研究不少。Rau pa ch(1980)从时间量化。的角度分析停顿,将句内或者句间0.3秒以及更长的时间间隙界定为停顿;此外,他还从语速(spee ch rate)、发声时间比率(pr odu ction ti me ratio)、平均语流长度(mean l ength of run)、起音速度(arti cul ati on rate)、平均停顿时长(mean l ength of pau si ng)等具体可操作指标考察停顿。这5个指标后来为许多外语流利性研究者所借鉴(Mehnert 1998;Ortega 1999;Free d 2000:243—265;1wa shi ta e t a1.2008)。 除了从时间视角分析停顿之外,还有不少研究是从说话人的认知角度进行的。具体地说,就是从外语学习者外语水平发展的动态角度分析流利,积极地看待停顿现象,把停顿看作是说话人采用言语策略或者有意识地监控和纠正自己的言语行为的结(Wheel don&Level t1995),并且把停顿视为外语知识表征状态不全面以及语言使用能力没有达到自动性程度的体现(K orm os 2006:40—44,156—162)。此外,Peti te(2005)首次利用同声传译语料库中译员修正口译产出的语料探讨了口

口译程序和策略——李长栓

口译程序和策略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李长栓 一、口译工作的程序 1.接受任务 2.索取有关会议资料 背景资料 日程安排 发言稿 主办单位介绍 发言人简历 其他与此次会议有关的资料 3.详细阅读会议资料 查找不懂的单词,制作词汇表 查找重要的概念,熟悉有关行业知识 了解本次会议的重要焦点,讨论问题的核心,各方面的观点有何不同 如有习语、比喻、笑话等文化概念,仔细研究如何翻译 4.会议开始前与发言人交流 实际生活中的翻译不是为了考试译员的翻译水平,事后为译员打一个分数。译员的作用在于帮助中外双方达到有效的沟通。有些地方把从事翻译的人称为沟通者。只要能达到沟通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合适的。只要条件许可,最好与发言人沟通。实际上,工作开始前与发言人进行沟通是专业译员正常的工作程序,尤其是译员对发言人口音或发言内容一无所知时。沟通的目的包括: 了解讲话要点,有无幽默、笑话 询问阅读材料时不懂的地方 熟悉口音 商定翻译的速度、节奏 消除紧张心理 5.翻译活动 6.活动后总结 会后可以把会前和会议期间遇到的重要词汇归纳整理,供以后参考 二、如何有效利用因特网作准备 (见网文《因特网在翻译中的妙用》) 三、如何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根本听不懂怎么办? 如果是普通的对话都听不懂,先别急着去作翻译,先练习听力 如果是专业方面的原因,上场前多做准备 如果是对方口音太重(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语速太快,请对方说慢一点 2.翻译中有个别地方没有听懂是否可以请发言人再说一遍? 毫无疑问,可以。 首先,任何人都有听不懂的时候,即便是听自己的母语。请你回忆一下,实际生活中,用母语交谈时,有多少时候你没有听清,要求对方再说一遍?这时候对方是否觉得你的理解能力很差?这是否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第二,听外语时,听不懂更是毫不奇怪的事情,请对方再说一遍,同样也不奇怪。讲话人应当理解,听众也应当理解。如果听众里面传出笑声,要泰然处之,不要理他们。说明听众对翻译的无知。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而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需要精湛的双语技能,而且也需要丰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将从民族习俗、思维模式及文化沉淀等方面浅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引言: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精通不同的语言,还得在不同的文化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想顺利的与外国人交流,口译员必须消除语言与文化双方面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口译的定义和类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口译就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口译的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2]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口译被分为交替传译(也称连续口译/传译、即席口译/传译,简称“交传”或“连传”;英文简称CI 。讲话人说一段,译员翻译一段,然后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交替传译常用于新闻发布会、外事会见、商务谈判、户外活动等。)和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即时传译(港台用语),简称“同传”;英文简称SI。讲话人的“说”与译员的“译”几乎同时进行。同声传译可分为常规会议同传和耳语同传两种)。根据空间工作模式,口译分为现场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同时在场)和远程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不在一地:电话口译、远程视频口译等。)根据活动主题和场合,口译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法律口译和法庭译员等。

口译应变策略

口译应变策略 口译是指用口头表达方式将原语信息转换为译语信息的一种即席翻译活动。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以语言为工具,在不同的语言交流者之间起媒介作用,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将说话者的意图表达出来,帮助交际双方克服语言障碍。 口语语言是通过空气传播,转瞬即逝的,这就决定了口译活动具有: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 口译的这三大特征决定了译者不可能像笔译者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揣摩玩味原文,更无法“一名之立,旬月踟躅”。它只能在很短时间内正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迅速地解码和编码,最后“出口成章”。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不仅应该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外语思维能力、母语表达能力、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 所谓的应变能力,指的是译者能够在不影响原语主要信息,不影响说话者主要意图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原语进行调整,适当地处理好原语中的难点,使其更符合 于当时当地的情形和场合,并使交际顺利地进行。 李越然曾经指出,影响口译活动的因素有制约性因素和自由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并在瞬息间彼此相互转化。译者在从事不同语言的转换时,一方面是必须再现原语,另一方面是如何再现原语。前者是制约因素,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后者是自由因素,译者处于相对的自主地位。在接受外部语言信息的时候,制约因素是权威,是信息输入,译者被动。 但语言转换一开始,从属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自主,自由因素是相对权威,被 动中有相当多的主动。而口译应变能力就是这种主动性的外在表现,应变策略则用于指导这一能力的策略。 口译种类包括法庭口译、商务口译、外交口译、科技口译等等。因此,从理论上说,为了应对不同的口译场合与不同的口译任务,译者必须是一个“活的百科全书”(Walking Encyclopedia),不仅要精通口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而且应该对这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译者也应该具备丰富的经济、政治、商务、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但是,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一句俗语“隔行如隔山”。于是,译者在口译的过程中, 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囿于口译工作的环境、时间、方式,不可能求教于他人。此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Contents 1 1.0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1) 2.0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 .2 2.1 Idioms (2) 2.1.1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am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ages (2) 2.1.2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3) 2.1.3 Translation of idioms not restricted to only one version (3) 2.2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 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4) 2.2.1 Communications in a restaurant (4) 2.2.2 An embarrassing answer (4) 2.3 Animals that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5) 2.4 Colors that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earings (6) 2.4.1 B lue (6) 2.4.2 White (6) 2.4.3 Black (7) 3.0 Conclusion (7)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

芊芊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地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地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地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地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地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地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地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地: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地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地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地概念.英语“ ”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地“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 ”和“ ”.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 英语地“ ”,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地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 ”(蓝色风光片) ;汉语地“红眼病”,英语为“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地表达不同地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地局限进行意义上地对等翻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信仰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地居多, 认为上帝() 可创造一切,因而有. (上帝帮助自助地人) 地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地一切,与此有关地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地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地文化内涵,对译文地准确性产生重大地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环境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地差异在语言中地一个表现是习语地运用.习语地产生与人们地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地差异, 习语承载着不同地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地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地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地对应习语, 如’ (奋力图存) (不知所措) 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另外, 在汉语地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地东风是温暖地, 是春天地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地.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地却是西风, 看下面地例子: ?(在许多冬日里我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如:概括(generaliz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因果(cause-effect)、对比对照(compare & contrast)、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sequencing)、列举(simple listing)、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solution)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 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 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common with, both, similarly,compared to等;表示对照的有: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yet, whereas, differently等;表示因果的则有:so, since, becaus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lead to等等。 逻辑分析要求在听取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收听的同时,结合自己对口译情境和讲话人背景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讲话人的思路,缓解“听”的压力,使口译理解更轻松更准确。

口译应对策略

第八单元 Unit Eight 口译应对策略 Coping Tactics in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应对策略 ?Coping Tactic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是要求很高的脑力活动,译员在发言人讲话不停的情况一边听一边“同步”地把讲话口译为另一种语言。即使译员的双语功底很扎实、口译技巧很熟练,在同传现场也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同传现场困境的处理 ?(1)遇到听不懂的词的处理 克服这一障碍的有效办法是译员应培养自己的猜测和预测能力,另外还要了解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知识,这样就能心中有数,知道讲话人要谈到什么方面的内容。译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翻译,即使遇到个别不会的词,根据上下文以及对整个讲话精神的体会,也可将全句同容猜测出来。同传过程的原则是,不能被一个词卡住而不能将口译任务继续下去。 ?(2)长句的处理 在遇到长句时,有意识地对长句进行切分(segmentation),注意运用“顺句驱动”原则。只有把听到的信息及时译出来减轻记忆的压力,才能有效地处理接下来的新信息。对源语中的长句按照一定的意群或概念单位进行切分,就可以达到目的。 ?从同传服务的对象来说,也要求译员对长句进行必要的切

分。在任何一个会议中,听众更倾向于接受语句较短的语篇,这样更容易理解。如果译语表达不简洁,听众就不容易听明白,同传就不易成功。 ?在处理长句时,可以使用“Salami Technique”. Salami是一种意大利香肠,其成品既长又大,外表丑陋无比,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咱种难以下咽的食物,但是在切成薄薄的一片片放在装饰美丽的盘子里后,其形状与色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吊起人们的食欲。“Salami Technique”经常被用来比喻在复杂事物后面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同传中的Salami Technique主要指一化繁为简,切分句子的技巧。 ?如:Strange behavior on the part of wha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has been observed over a number of years now. A team of marine scientists has come up with a new theory to explain this behavior. But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has arisen in Argentina about the theory. ?译:人们发现南大西洋的鲸鱼行为怪异。这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一行为。但该理论在阿根廷却引起了争议。 ?处理长句还要会使用“ 润滑剂”。在同传中,为了赶时间,往往尽可能依照原文的句法结构,即“顺句驱动”,避免做大的改动。当把长句切为短句时,会造成一种断断续续互不关联的感觉。因此,在短句之间,要灵活地添加一些连接词,使译出的句子听起来不艰涩、生硬。 ?如:How can the European Unio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Europea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 industry which is competitive in the world market, forward looking and capable of radiating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of creating jobs in Europe? ?在同传中,在不打乱其完整结构情况下,首先将其切割为短句,在必要的地方,重复使用一些字词,同时在断句之间,添加一些虚词,使句与句之间有机联结起来。此句可译为: 欧盟应该怎样做才能对欧洲的电影、电视工业有所贡献,使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使它有能力发挥欧洲文化的影响,并且能够在欧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