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河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优势学科不突出

河南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在专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上都较为单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在学科的纵向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却显得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与核心问题。1.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

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河南有些地方高校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校级重点科研方向不明确,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1.3 科技创新团队的实力相对较弱及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

河南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实力相对较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多数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导致科技创新团队不稳定,不能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科研攻关,在国家大的项目和基金申请上处于不利局面。

高校科研团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高校科研人员中一些人占有并垄断了资源, 但不让拥有创新观念的人利用其资源去大胆尝试, 而一些人拥有一些好的想法, 由于自己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及时把它转化为现实成果, 但又由于怕别人超过自己因而不与他人交流。这样一方面自己没能搞出成果, 另一方面又错过了和别人合作搞出成果的机会。现代的科学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如果不能及时地利用资源把好的想法转化成成果, 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失败。

1.4 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及高校人才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当前河南大多高校对科研创新的成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科技创新评估体系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性不高。由于目前在对高校的评估中, 没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 对科技产业、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认识不到位, 害怕产业冲击或影响教学、科研活动。

高校人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要求高校人才资源社会化。

1.5 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调控不足

目前大多河南高校都存在科研资金难以到位的尴尬。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就难以在科技创新中积累优势。如何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保证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1.6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投产难

河南高校的纵向科研合作大多停留在高校之间学术会议的层面上,缺乏更深层的科研合作,科技人员重论文、重评奖, 不重视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上往往无法形成“拳头”的力量,不但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众多地方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校科技成果出现“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

2 完善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2.1 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地方高校应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面向当地科技前沿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根据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两条腿走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和地方实际相结合”,创建符合地方特色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本土化”,从服务地方中获得活力和动力,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我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薄弱环节。高校应从传统的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到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努力提倡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高校要以新思想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校制度创新体系,按照前瞻性和国际化的要求,按照学科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结构,引导学生在研发中学习,形成积极的创新空间。2.2 重视科研立项,科技创新要和学科建设相结合

近年来, 各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立项都非常重视, 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争取项目立项和科研经费上, 而对科研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则重视不够。因此, 重视项目按时完成率及研究成果的质量, 抓好前期的立项开题工作、中期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及后期的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项等工作, 并调整、完善现行的科技项目立项制度, 尽量减少不正常的人为干扰, 并能较高强度地支持一定的自由研究, 是保证项目持续不断获得及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措施。

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在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确定本校的科技创新目标同时,不能忘记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把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地方高校应科学运用管理科研的行政权力,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通过学科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研究不做过多干涉。2.3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从计划制定、团队培养、项目支持多个细节上下工夫。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科

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高度综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个人很难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入的涉猎,仅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要求,必须围绕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学科建设组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人才资源,冲破人才、部门的属性, 用市场的机制合理、有序地配置人才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中争得一席之地。

2.4 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

高校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坚持如下原则:(1)科学化原则。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易操作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2)公平化原则。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必须坚持公平和公正。(3)以人为本的原则。科研政策中应突出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骨干长远发展的扶持,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原有人才队伍的稳定。加大激励机制, 调动科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体制适当与否是决定科技工作者的关键因素, 制订相应的政策, 推进、支持和稳住一批基础研究队伍的同时,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量化互换关系,改革科研人员的聘用和晋升制度,形成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2.5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法律保护

高校科研开发的资金短缺,极大影响了一部分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因此政府有必要增加投入,设立基金拨出专款给予支持。国家应有的放矢地设立多种基金拨款资助高校科研开发和产学研合作,其主要方式有:(1)项目基金,重点重投。即根据国家经济计划的重点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确定相应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并纳入国家预算中重点资助。(2)匹配基金,抛砖引玉。即政府与企业以一比一或一定比例,共同资助产学研合作项目。(3)种子基金,孵化技术。即政府认准某项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价值,便提供一定的创办性资金,帮助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向市场。(4)风险基金,勇于扶持。即对那些可以产生重大技术突破,但又风险大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在企业界不敢问鼎的情况下,政府出面承担风险给予阶段性资助。(5)青年基金,造就人才。即向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提供资助,鼓励其从事研发工作,为产学研合作做出贡献。(6)转赠资产、雪中送炭。将国家拥有的一部分财产出售,以其收入资助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给予支持的方式。最后,作为高校一方面要为每年科技创新经费做好预算,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经费,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

政府扶持之外更多的经费支持。

政府的宏观调控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保障。注重专利法律机制的建设与实施,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为专利申请和专利使用提供方便和保护,对专利申请的条件作出明文规定。从意识提高到制度完善,从组织构建到科学运营,通过政策、法律、组织、经济等多种手段,建立起一个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激励的功能体系。

2.6 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创新成果转换成物质成果。

(1)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一观念,企业和高校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承担不同的任务。高校要加大成果转化的培育力度,掌握培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可供转化成果的成熟度,造就一大批高新技术的种子企业,研究了解市场,加快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2)高校应尽快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就像科技成果的营销部门,其经营方式是成果“转化”,目标是要取得最佳的转化效益和为成果方获取最高的回报。

(3)地方高校要牢牢抓住区域发展优势,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促进和加快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理想孵化器。通过对河南高校科技园建设和发展, 使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河南高新技术的创新源、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4)结合河南地方特色,加强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河南是农业大省,但非农业强省。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进而走上工业强省之路,“科教兴农”仍是关键战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高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农、林、畜牧专业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要研究出更多更好更具实效性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还必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创新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 结束语

高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除以上途径外,还有诸多领域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总而言之,提高我省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同时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经过多方的努力,高校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提供更多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京科发〔2017〕65 号)

市科委印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 【颁布时间】:2017-03-07 【实施时间】:2017-04-06 【文号】:京科发〔2017〕65号 【颁布部门】:市科委 【法规类别】:文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6〕52号)和《关于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京发〔2016〕15号),着力培育首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由市财政经费支持、市科委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新星计划旨在选拔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 第三条新星计划选拔工作每年开展一次,通过项目资助形式,为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的青年科技骨干提供支持。 第二章资格条件 第四条申报新星计划的科技人员(以下简称申报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应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忠于祖国,有强烈的事业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精神,并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学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或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或取得博士学位。 2.具有较好外语口语交流能力。 3.申报的科研项目应当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对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并有

良好的应用前景。 第五条申报人所在单位(以下简称依托单位)应为在北京地区注册的法人单位。 第六条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同一科技人才不再重复支持。已入选国家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不再纳入选拔资助范围。 第七条符合条件的申报人需登录北京市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填写信息,并由依托单位、市科委逐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由依托单位提交申报材料,对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申报材料不得包含涉密内容,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将取消申报人申报资格。 第三章选拔 第八条新星计划选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选拔方式包括社会选拔和联合选拔。社会选拔由市科委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遴选,联合选拔由市科委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同进行公开遴选。 第九条社会选拔程序包括初审、会议评审、审定、公示发布等环节。 1.初审。采取材料评审形式,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分组评审,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初审小组,主要从申报人的个人履历、科研能力与社会贡献、个人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进入会议评审环节的人选。 2.会议评审。采取现场答辩形式,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分组评审,由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会议评审小组,主要从答辩人综合素质、科研项目创新性与可行性、未来发展计划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拟入选人员名单。 3.审定。根据会议评审意见,审定拟入选人员名单。 4.公示发布。将审定通过的拟入选人员名单在市科委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根据公示结果发布入选人员名单。 第十条联合选拔依据联合选拔方案进行评审,产生拟入选人员名单。联合选拔产生的拟入选人员名单和社会选拔产生的拟入选人员名单一起审定、公示发布。 第四章支持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精品论文】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精品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 ==================================================================== ==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对策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 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而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1-4]。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持续动力。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增长迅速,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主体不断扩大,政府的一元化供给状况被打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困境。农业科技创新的自主研发突破不断,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研究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研究

————————————————————————————————作者:————————————————————————————————日期: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研究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特点 由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其科技创新活动表现出一些独具的特点。 (1)中小企业具有人员少、机制活、贴近市场、应变能力强等特点。大量的实践表明,众多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最初都是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人员少、机制活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市场化经营中,思想束缚少于大企业,其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贴近市场、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在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成为行业巨人的成功范例已屡见不鲜。如北大方正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占到国内汉字印刷排版系统市场的80%以上。此外,在中国53个科技-T业园区中。众多的民营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活跃在“孵化器”中,提供着高新科技产品和实用新型产品。

中美科技创新与思考

中美科技创新与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虽然中国在不断地发展与强大,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但若与美国相比,就不难发现,中国的科技发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回顾过去,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在科技的领域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0年代,袁隆平研制出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世界粮食供应的压力。这是公认的一项伟大的科技成果。近几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也是非常的引人注目的。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及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中国科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能源领域里,中国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显示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科技取得的成果是令国人骄傲的,但中国科技发展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路甬祥曾指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为了四个“不相适应”。即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人民的期望不相适应。而把中国的科技跟美国的相比较时,中国科技发展的问题便更突出了。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是远远及不上美国的。20世纪以来,美国在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等科技领域中都拥有了明显的优势,这其中的一个因素是美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而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则不够美国。 大家都知道,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研投入及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因素。美国在科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费用,为科技创新打下了物质基础,并且,美国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科技创新打下了智力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的经费不足,据资料分析:“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2003年的科研经费就达27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部科研经费的2倍……美国工业界科研投入也很大,如微软件公司一年的科研经费为50亿美元,接近中国全国研发经费总额的一半。”而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而造成的设备不全、人才流失等问题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灵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这也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除了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外,科技评价也是影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据了解,中国的科技评价工作存在着四大弊端:一是科技评价分类不明确。这样就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二是评价中存在着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三是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四是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筛选机制,不利于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创新人才的发现。以上科技评价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由于创新能力的不足,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美国的存在了明显的差别,其中,最明显的差距便是科技成果的差距。美国的科技成果拿下了不少的若贝尔奖,虽然说若贝尔奖不是评价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的科研与生产的联系很少。而在中国,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研发阶段,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美国与中国不同,美国在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 一绪论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的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科技落后的现实驱使现代中国不得不开始想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底中国科学文化为何陷入困境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制度限制等都严重地束缚着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传统影响和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中国科技文明能迅速回归世界主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子基金2018投资指南

附件1 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子基金 2018年度投资指南 根据《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设立成果转化子基金实施细则(试行)》有关规定,现就2018年度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以下简称“科创基金”)参股设立成果转化子基金(以下简称“子基金”)有关事宜,制定并发布本指南。 一、子基金定位 子基金是指科创基金与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于从事成果转化活动,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初创期、成长期创新创业企业,推动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支持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和企业快速发展。 本指南所指成果转化,是指企业对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通过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并取得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为。 二、子基金设立及运行要求 (一)注册地及备案监管 子基金应在北京市注册,且成立后一年内需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私募基金备案并接受监管。 (二)规模及出资

单支子基金规模不低于3亿元。科创基金对子基金认缴出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30%,且北京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出资比例不超过50%。 (三)存续期限 子基金存续期一般不超过10年。 (四)投资领域 围绕《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重点发展领域,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下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智能汽车、节能环保、文化创意设计、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等。 (五)投资阶段及投资地域 子基金需全部投资于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创业企业,并且投资于北京市注册登记企业的金额应不低于科创基金出资额的2倍,且被投资的北京市注册登记企业,在子基金持股期间应承诺不迁出北京市。 (六)储备项目 申请设立时子基金应储备不少于5个北京市成果转化投资项目。 三、子基金管理机构应满足的条件 (一)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备案监管 应在北京市注册,且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在科创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分析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作者:————————————————————————————————日期: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R&D经费 表2.7几个主要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2—2004) 国家R&D(研究与发展)经费(亿美元)与 GDP 的比例( %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美国2762.60 2924.37 3125.35 2.65 2.68 2.68 日本1240.27 1352.80 - 3.12 3.15 - 德国502.22 615.53 684.16 2.49 2.52 2.49 法国324.95 390.16 442.63 2.23 2.18 2.16 英国297.00 339.96 - 1.89 1.88 - 中国155.56 186.01 237.61 1.07 1.13 1.23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2.8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 国家 美国 (2003) 日本 (2002) 法国 (2002) 韩国 (2003) 俄罗斯 (2003) 中国 (2004) 基础研究19.1 13.4 23.4 14.5 15.1 6.0 应用研究23.9 22.2 35.7 20.8 15.6 20.4 试验发展57.1 64.4 40.9 64.7 69.4 73.6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二)科技论文 一个国家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当前,学界通常把SCI、EI、ISTP三大系统收录一国科技论文的情况,作为评价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加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与思考

加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10-23T14:14:34.180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8期作者:李莹光[导读] 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深化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创造活力。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动国家政策和战略支撑落地,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深化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创造活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思考 引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一)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核心,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举措,集体吹响了向科技革命进军的创新号角。 (二)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活力空前迸发,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国传统的依靠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要突破瓶颈、再续奇迹,关键要靠科技创新。(三)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和科技大国,企业的竞争力和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格力、国家电网等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站在一起跑进行同台竞技。然而从总体来看,国有企业同国际知名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制约了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形势,国有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全面创新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是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必须担负的重任。 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成就随着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国有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逐步积累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起到了引领和表率作用。(一)科技投入逐年提高 据科技部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企业科研投入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中多数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科研投入经费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强,表明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愈加突显。(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发表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授权数量逐年递增。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数据, 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42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与受理量相比,授权量更为关键,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长。特别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箭发射、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是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典范。(三)科技人才日益丰富 人力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战略资源。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近两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已达8000万左右,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000余万,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 三、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一)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受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还存在行政化现象,政企分开不彻底,在人、财、物方面自主性受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制较多,困住了企业的手脚,使得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自主权不足,在创新成果的保护、授权、交易和利益分配遇到体制机制上的束缚,激励力度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由于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而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实行任期制,企业领导调整较为频繁,造成经营目标短期化,企业领导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不高。(二)科技创新投入仍显不足 与自身相比,我国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上增长显著,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前10家国外企业研发支出就达到1121亿美元,而国内的研发支出10强企业的研发总支出为164亿美元,仅是国外10强企业的15%。 四、推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一)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摘要: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总体说来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金来源多元化,民生科技产业兴起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要注意产品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和进一步引导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中的诸多环节,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 关键词:科技事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发展;提升科技实力 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且更新周期快。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 最近十年间,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12.2万件,2001年达到20.4万件。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

国在人工晶体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国科学家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点亮宇宙般地圆满发射等等表明,我国在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CPU方舟3号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关键步伐;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超大规模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6.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 企业在实践中也越来越体会到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2]。一是在产业领域内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钢铁研究总院、宝钢、北京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跨行业、跨领域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一汽、奇瑞、吉利、西南铝业等12家单位组成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围绕产业新兴技术及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如长风开放标准软件联

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X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创新机制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战略和政策协同,提升X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增强科技创新对X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X科技协同创新成效突出 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全省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占比均超过85%。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创造了61%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启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首批入库企业有3137家。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势凸显,1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其中1家进入世界500强,22家进入中国500强,38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1家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新建58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在90%左右。6300家获得研发费用普惠性财政奖励。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2017年,X围绕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创新供给能力,培育发展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170项,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38个,累计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2家,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跨越,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 区域创新布局持续优化。X通过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发布,为自创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力支撑。X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开展创新

关于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若干思考

毕业论文 题目:关于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若思考学员:刘爱珍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关于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若干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各个科技领域也不断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能力,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关键,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的关键在于农业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行了详细阐释。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体制 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创新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创新体制以及政策不够完善,在宣传和推广方面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及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性和核心举措。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然受到我国科技发展的制约,本文结合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汇总和综合,对我国发展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加以研究,以此加快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的步伐,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及政策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创新体制与人事制度改革之间存在矛盾,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求对原有人员组合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时出现的问题是,被优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员却无处安排,使得科研单位的骨干人员越来越少,相反勤杂人员却越来越多;第二,农业科技推广与资金和物资供应之间存在着矛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大多需要以实物作为推广的载体和主题,但是目前资金与物资之间的脱节情况,使得新产品的推广受到阻碍;第三,行政推广与基层经济组织的涣散存在矛盾,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推广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推广,然而基层租住的涣散,尤其是村级组织的涣散,使得相关部门无法承担起推广农业科技的职能,新型的农业科技技术无法形成规模和体系;第四,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发展的不够完善,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地域性强,而且研究周期比较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同时由于农科服务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的传递,导致农村信息渠道不流畅,科技人员很难深入到基层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相关科技服务的需求。 1.2农业科技推广力差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30%,在这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就占据了一半以上,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都相继转移到了第二和第三产业中,或者是入城打

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参考

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参考 项目标题 学科 分类 校外辅导机构 不明飞行物现象的分类及其与地外文明关系的研究 地球 与空间科 学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馆 门头沟清水河流域的泥石流研究 地球 与空间科 学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馆 数值模拟分析城市绿化对北京夏季“热岛效应”的影响 地球 与空间科 学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城市热岛强度的现状和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地球与空间科学 可变倍巴罗镜的设计与制作的研究 地球与空间科学 基于节约照明用电的我国时区制研究 地球与空间科学 八种珍稀雉类雏鸟的性别鉴定与性比的初步研究 动物 学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植物-害虫-天敌间“通讯”联系探究 动物 学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 蚱蝉前翅的疏水性及其适应性研究 动物 学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馆 蚯蚓部分趋性行为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 北京地区喜鹊的巢址选择与种群数量调查 动物 学 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金鱼的数量性状及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研究初探 动物 学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无人机航测相机自动控制器 工程学 ID卡身份识别系统 工程 学 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通过脑电波变焦及视线跟踪的立体图像采集系统 工程 学 首都师范大学 山体滑坡远程监测装置 工程 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智能遥控多自由度滴定分析机器人实验装置研究 工程 学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全彩色激光的改进及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工程 学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 《网络技术的一项实际应用--通过互联网遥控机器人》 工程学 夜间主动追踪照明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工程学 基于物联网的协调交通控制系统 工程 学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纵向摩擦独弦琴 工程学 热水器循环式节水装置 工程学 条码计划 工程学 新型鞋底清洁器 工程学 电子安全锁 工程学 轮辐两栖机器人 工程 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 环保减排的抽油烟机 工程 学 西城区宣武青少年科技 MEMS多功能眼镜 工程学 基于面部行为实时视频监测的驾驶员疲劳报警系统 工程 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危重病人转移快装担架 工程 学 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 仿生学—机械手 工程学 公交调度与站台信息显示系统 工程学 懒人套装 工程 学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具有感光调节功能的节电LED显示屏 工程学 立体平面镜反射定律演示仪 工程学 采用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的心理状态评估及舒缓系统 工程学 交互电子沙盘的设计与实现 工程 学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 等摆幅运动傅科摆技术研究——能“永动”的傅科摆 工程 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 育部重点实验室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R&D经费 表2.7几个主要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2—2004)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2.8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二)科技论文 一个国家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当前,学界通常把SCI、EI、ISTP三大系统收录一国科技论文的情况,作为评价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表2.10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 地区 ) 论文数量和位次 (2004)1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2.11三系统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的比重(%) (2002——2004)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三)专利 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专利指标反映了异国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和产出状况,因此它是衡量各国科技活动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 表2.13我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 (1998—200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官方网站 表2.14国内外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2005年1月-2005年12月)2 单位:件 2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68856423.html,/sipo/ghfzs/zltj/gnwszzlsqslzknb/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表2.15 国内外专利授权状况年表(2005年1月-2005年12月)3 单位: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从总量上看,在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上,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地提升。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也连年攀升。这说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为不断增强的态势。但是,总的来说,从专利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世界上的主要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在这三种专利中,真正属于核心技术类的专利并且3参见国家产权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68856423.html,/sipo/ghfzs/zltj/gnwszzlsqzknb/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理论、战略和实施要点,把握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要素,介绍我国实施创新要素驱动的特点,并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要点,进一步说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要点和难点。 标签:科技创新体制;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战略;方法 前言 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当时科技体制改革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为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理论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公报以及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科技部组织实施具体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行动。至此,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格局是按照“理论”-“战略”-“行动”格局,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战略指引;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系列具体行动。 1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理论 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在社会学上,创新是指基于人类发展的目的,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造、突破,创造某种具有新颖性、特殊性和价值性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在经济学上,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改造或创造新的事物(如方法、途径、物质、模式等),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行为。 科技创新属于某种类型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涉及到政府机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技术组织、个人等主体,包括

我国的科技现状

个人收集整理-ZQ ⒈我国地科技现状? 答:我国地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⒉我国为发展科教事业做了哪些努力? 答:⑴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⑵加大对教育、科研领域地投资; ⑶加强教育体制地改革,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⑷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习、尊重创新”地社会氛围. ⒊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教事业?) 答: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地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⑵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与教育地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地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地国民素质;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地伟大复兴; 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不懈动力,科技地本质就是创新. ⒋我国科技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地原因? 答: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地发展繁荣,国家地富强,为科技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⑵我国现阶段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⑶国家对科教工作地重视,坚持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了高等教育,加大了教育投资;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地艰苦奋斗,不懈努力. ⒌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 答: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⑵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⑶勇于探索和发现,并大胆尝试; ⑷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盲从; ⑸善于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提高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⒍我国今后应如何成为创新型国家? 答:⑴这是由我国地基本国情决定地,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地良好社会氛围,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不懈动力.增强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地兴衰成败.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地决定性因素. 1 / 1

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总体说来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金来源多元化,民生科技产业兴起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要注意产品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和进一步引导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中的诸多环节,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 关键词:科技事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发展;提升科技实力 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且更新周期快。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 二、科技人力资源雄厚 经过新中国50余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迅速发展,截止到20XX年末,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00余万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拥有量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3]。 三、科技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 健康营养的食品、温暖舒适的衣物、节能环保的住房、方便快捷的交通、优质高效的医疗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离不开科技进步,这些民生状况问题也都是民生科技着重关注的的问题。民生科技要求科技关注于民,科技还之于民。这里“民”指的是人民大众这个群体,这便对科技的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 [6] 民生技术产品进口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看,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会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甚至影响到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必须下力气解决关键技术过度依赖的问题,采取综合手段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在继续扩大技术进口贸易的同时,重视利用引进国外人才等其他技术引进方式,加强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相结合,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2] 李文君.浅析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10). [3]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技信息[J],20XX,(12). [4] 徐峰.当前世界科技研发的态势[J].《政策瞭望》.20XX,(05). [5] 陈华山等.科技、体制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 [6] 张颖. 科技新品,民生新宠[J].广东科技,20XX,(05) [7] 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20XX. [8] 吕晓萍.论信息化与科学创新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XX,(03). [9] 首届全国科技人力资源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科学学研究,20XX,(04).

2019专技天下继续教育《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题库

2019专技天下继续教育 《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题库单选题 1.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2.创新既包括自然领域,还包括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 3.(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4.(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归纳为八个方面。 5.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第一次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6.2014年1月6日,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7.2017年,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7.5%,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拉近。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科技贡献率能达到(60%)以上。 8.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10.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11.(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12.《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13.人才要(以用为本),人才配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1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把它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15.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6.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17.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 18.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19.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20.十九大报告第五个部分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2.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23.从(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中央的一直提法是“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