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

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
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

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

A Study on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in American Families Since the 1950s

[Abstrac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America families. The bread-winner-homemaker family, which was popular in 1950s, no longer predom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umber of single-parent family, unmarried cohabit family and mixed family increased continuously. Meanwhile, divorce rate increased to a great extent, birth rate decreased noticeably and cohabitation rate has been climbing up. Thus someone believed that the America families were declining. Others thought that the family type of bread-winner-homemaker of the 1950s should be rebuil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uclear family prevailing in the 1950s was only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a special historic period. Its decline did not indicate the death of the family itself. And the American families turn to diversity in which none of the types predominates.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s in America family since the 1950s, emphasizing especially the changes in nuclear family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Key Words] American nuclear family;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changes

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浅析

[摘要] 20 世纪下半期,美国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十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家庭模式不再占主导地位,而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混合家庭的数量却在不断上升。同时,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人口出生率下降,未婚同居的比率一直在攀升……。一些人就此认为美国家庭正在走向衰亡,另一些人认为应该重建20 世纪50 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家庭模式。而本文则认为五十年代核心家庭模式的普遍流行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它的衰落并不代表家庭本身的消亡。美国家庭的趋势是走向多样化而并非一种模式占主导。

本文旨在描述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变化的总体情况,重点描述核心家庭的变化,同时分析其变化的成因。

[关键词] 美国核心家庭;家庭模式;家庭变化

1. Introduc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diverse range of family types has replaced the breadwinner-homemaker family that once predom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50s. Significant trends occurred to the family life in the U.S. Divorce is much more common. Young adults are postponing marriage and often living with a partner prior to marrying. A growing number of children are born to mothers who are not married. And many more married women are working outside the home. Some people predict that the family is in the process of disappearing entirely. Others lament recent family changes and think that family pattern was rooted in unusual historical period, and its decline cannot be seen as a sign of disappearance of the family.

A family is indeed in the midst of a major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n the current level of family instability is temporary. The main trend of the American family is toward diversification of family forms rather than a single standard form.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s in American family since the 1950s and emphasize especially the changes in nuclear family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2. Definition of family

“A family is defin ed as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persons, related by blood, marriage, or adoption, living in the same household.‖ [1] P112 But to understand families and the specific relations they represent, we must r ecognize that the term ―family‖ is socially constructed; that is the meaning of family changes in response to a wide varie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To reflect this understanding, we often refer to families

in the plural. Multiple meanings of family are reflect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record. For example, in ancient Greece, ―family‖ referred to the household economy, including the land, house, and servants. In medieval Europe, peasants who lived on feudal estates were considered pa rt of the lord‘s ―family‖ and he was called their

―father‖ even though they were not related to him by blood. In some cultures, non-kid adults are treated as family members and act as co-parents toward children. Similarly, in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families, the terms used to describe family relationships are more meaningful than narrow English usage would imply: a ―grandmother‖ may actually be a child‘s aunt or grandaunt, and ―cousin‖ may have various meaning not necessarily based on birth and marria ge. However, sometimes we also make generalizations about families by referring to ―the family‖ as a social institution—many expectations and activities embedded in a larger number of social, economic, leg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In this paper, it places the term ―family‖,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3. Changes of American family

“A careful look at what did and did not happen to America families in the postwar period would be helpful for us to avoid any misleading notions about the trends and to examine its underlying causes.‖ [2] P20

3.1 A changing nuclear family

A nuclear family, in which father acted as breadwinner and mother as homemaker, consists of a conjugal couple and their children. In the1950s, it was very prevalent. But now it has evolved. The paper shows the changes on the marriage, divorce and birthrate in American family since the1950s.

3.1.1 Marriage and divorce

One of the key changes in American family is that marriage rates have fallen significantly since 1950 despite a small ascent from 1960 to 1970. It went up moderately in 1980 and then went down in the following years. As the marriage rate went down, the divorce rose, with its peak in the late 1970s.

The rising trend in the divorces has been going on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1950s, and we see a slow drop-off in the 1980s and 1990s. During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five of ten marriages ended in divorce. In the coming decade, we can expect continual high levels of divorce, perhaps dipping down a bit so that four of ten marriages will dissolve.

Another significant change in family union formation process has been the postponement in marriage since the Baby Boom. Chart 1 shows the median age at marriage among American women and men over the past century.

As chart 1 shows, for women, age at marriage hovered around 21-22 years between 1890 and 1950, declin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Baby Boom, and began rising thereafter, reaching slightly over 25 years old in 2000. Patterns for men are somewhat different, with a general decline in age at marriage between 1890 and the Baby Boom. Like women, however, age at marriage for men began rising after the Baby Boom, and in the year 2000, was higher than at any time in the past century (nearly 27.

Chart 1[3] p35

3.1.2The shift in marital and non-marital fertility

Between 1960 and 1990, marital fertility rates—births to married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44—declined sharply, while non-marital fertility rates—births to unmarried women of similar ages—increased gradually. Together, these married and

non-married trends represented a reduction in over all fertility while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born outside of marriage. Beginning in the mid-1970s, marital

fertility rates stopped declining, non-marital fertility rates begin to rise, and the age at first marriage continued to rise. After 1975, the rise in the illegitimacy ratio was due to increase in non-marital fertility as well as to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women at risk of having a non-marital birth. chart 2[4] p20

Changes in marital and non-marital fertility altered family life in two major ways: they reduced the prevalence of parenthood overall and they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families headed by single mothers.

3.1.3 Cohabitation

At the same time marriage is being postponed, unmarried cohabitation has increased. Chart 3 shows the number of opposite-sex cohabiting couple households. In 1960, the number was estimated at less than half a million; at the 2000 Census, there were nearly 5 million such households.

Cohabitation, that is living with someone in a sexual union without a formal marri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Three million households in 1991 had cohabiting couples, nearly 60 percent of who were under age 35.

“Cohabitation has increased six folds since 1970wh en only 500,000 households had cohabiting couples. Only opposite-sex couples are counted in these figures, so these data underestimate the extent of cohab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 [5] P27. About one-third of all cohabiting, opposite-sex couples in 1991 had children under age 15 present in their homes, but far more cohabiting couples are parents. Where once non-marital birth was a relatively minor phenomenon, it has now reached co nsiderable proportions. ―By one estimate, almost half of cohabiting couples have children either living with them or living elsewhere with a custodial parent.‖ [6] P913 Cohabitation is often seen as prelude to marriage. Only 5 percent of women ages 15 to 44 were cohabiting with a male partner in 1988, and one-third had done so at some time in the past. One-quarter of white women, one-quarter of Hispanic women, and nearly one-third of black women had lived with

their first husband before marriage. Among single persons who plan to cohabit in the future, more than 80 percent said that cohabiting allows couples to make sure they are compatible before getting married. ―At least one of the partners expects the arrangements to result in marriage in 90 percent of cohabitations. Respondents may be overly optimistic, however;

55 percent of first cohabiting unions of white women and 42 percent of those of black women resulted in marriage‖ [7] P487.Chart 3[8] p60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rise in cohabitation has helped to offset much of the fall in marriage rates. If we expand o ur notion of ―marriage‖ to include legal 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there has been little decline in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3.2 Variants of family structure

The new family system we are now seeing differs from the older one in several ways.

With the increase in premarital sex, cohabitation, and non- marital birth, a good deal of what used to be reserved for legal marriage is now taking place outside of it. These illegalized sexual and parental activities are not chaotic but exhibit a pattern that has social significance.

Cohabitation could actually be perceived as conventional marriage. Cohabitation then should be seen as new variants of family structure rather than phenomena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a famil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bear in mind that the conventional nuclear family is still here. Many households still have a father, mother and minor children living together, although this makes up only about one fourth of all households—a significant drop from 1970 (chart 4. As chart 4 shows, the family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becoming more complicated because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 types 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For example, since 1970 the rate

of households composed of married couples with children has decreased, whereas rate of households composed of single persons and single parents has increased.

3.2.1 Married couples with children

Two–parent families declined substantially in the period 1960 to 1998, from 91 percent to 73 percent. Not all of the 73 percent of family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in 1998 had two biological parents in the household. Using data that allow ide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relationships, we can estimates that 12 percent of children who live in two-parent families are actually not living with both biological parents and thin that only 88 percent of the two-parent family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include both

chart 4[9] p133

biologica l parents, and 64 percent of family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are ―intact‖ two-parent families. The trend suggests the decrease of the two-parent family.

3.2.2 Married couples without children

As chart 4 shows, married couples without children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household, with the stable proportion of all households from 1970 to 2000. And that forty-two percent of all families in 1991 consisted of married couples without children. Among married couples without children in 1991, about 15 percent of the women were under age 35, suggesting a possible delay in childbearing. Indeed, over half of all married women younger than 35 who were childless in 1990 reported that they expect to have a child at some point in the future.

3.2.3 Single-parent families

The one-parent family is usually described as an "incomplete" nuclear family, and there is a general assumption that it is socially undesirable. However, with the rising divorce rate, this family type has also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in the white middle

class. Chart 4 shows that single parent household keeps increasing through 1970 to 2000, although there is stagnation in the

1990s.

Women were five times more likely than men to be raising a family alone in 1991, and African-Americans were almost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han whites to be single parents. Single-parent families represented with children, one in three Hispanic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nd one in six white families with children. Changing patterns of marriage, divorce, remarriage, and the rise in births to unmarried women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Demographer Larry Bumpass writes: ―About half of today‘s young children will spend some time in a single-parent family, most as a consequence of divorce… Fu rthermore, this is not just simply a transitional phase between a first and second marriage. The majority will reside in a mother-only family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ir childhood‖. [10] P 485

3.2.4 Blended family

The family form created in a remarriage that involves one or more children from the previous marriage of either spouse is called a reconstituted family or a blended family. Each has lost a spouse through divorce or death. One or both of them have children from their previous marriage. They form a new stepfamily that includes children from one or both of their first households. Because of constant flow in and out between divorce and marriage in the modern U.S. society, there is going to be a fair number of people in single parent families or families of re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remarriage has been the traditional answe r to many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single parents. ―Remarriage improves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a divorced mother and provides another adult to share the household task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addition, remarrying is a way to end the loneliness and is olation many divorced persons experience.‖ [11] P80

最新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美国学者是()。 【选项】 A.法约尔 B.古立克 C.厄威克 D.德鲁克 【答案】B 【解析】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 2.【题干】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是()。 【选项】 A.排他性、可分割性 B.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D.非排他性、可分割性 【答案】B 【解析】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常常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排他性特点,可以用价值计算、价格衡量。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概述 3.【题干】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婚姻模式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 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调 研 报 告 系别: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关于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调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来了解我国目前的城乡家庭变化情况,变化形式,所呈现的状况等。 三、实践形式: asd 1. 上网查询资料。 2. 去单位下乡地调查。 3. 在实习单位查询整理资料。 四、实践时间: 2012年8月15日到2012年8月30日 五、实践地址: 甘泉县计生局 六、实践人: 熊世洲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使我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九、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

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调查,其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 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二、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中国控规和美国控规的区别

中国控规和美国控规(Zoning)的区别 王峰黄博燕 【摘要】中国控规最初只是上世纪80年代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区划。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政府地位和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的不同,使控规和Zoning存在诸多不同。本文运用比较法从控规的针对对象、控制体系、编制单位、审批机构、与政府政策的关系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中美控规的异同,并进一步根据中国自身的背景特点,提出中国控规应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控规;Zoning;公共利益; 中国控规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周建军,1996)。其诞生简要历程是:①1980年,美国女建筑师协会来华带来了土地分区规划管理的新概念;②1982年,为适应外资建设的国际惯例要求,上海虹桥开发区编制土地出让规划。成为我国控规的开河之作;③1987年,清华大学在桂林中心区详细规划中引入区划思想,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控规基本方法。控规的名称在该规划中正式提出的;④1988年,温州市旧城控规,广泛吸取了国内外成功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控规成果;⑤完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雏形自此诞生,规划逐渐走向完善。(汪坚强,2010)中国控规最初只是80年代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区划。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政府地位和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的不同,使控规和zoning存在诸多不同。 1.针对对象不同 Zoning(区划)看似是私有制之下政府干预房地产的工具,引用“公共利益”为法理,但大量zoning针对已建成区域,是在已有的各个权利主体间订立契约关系,固化产权,协调临近地产的相互影响。“区划”的土地容量和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十分刚性,这是旧城改造、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之需要。而中国的控规,则主要是针对未来的新建城区,确定一部分国有土地拍卖的量、未来开发的用地性质、建设量等。控规往往是在一块新的、从农村土地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生地”上,把路网、地块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等确定下来,明确用地性质和指标,承诺政府投资、公布政府愿景,以此来引来开发商、企业和居民。因此,新区建设所需指标需要更多的弹性。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2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3 4 《等待戈多》的荒诞色彩 5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 6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7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8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9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0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1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13 14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15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16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17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18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19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 20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21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22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 23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24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5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26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27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28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29 成语中的文化特色及其翻译 30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1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32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33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34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35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36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37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 38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39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40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41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42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美国教育三个阶层三种模式

美国教育三个阶层三种模式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对各个社会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 底层应试教育 美国社会底层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娃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把娃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养一个人才,只是在打造一个工具。 在美国教育界那个可歌可泣的例子,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典型,叫KIPP。 它是一种针对贫民区孩子的公立学校,KIPP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学校办得特别好。 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进来的时候水准,比其他中产家孩子的学校要低两个年级,可是经KIPP一培训之后,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的孩子。 诀窍很简单:就是跟中国一样,做应试教育。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不是,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 可这种KIPP的学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学。应试教育,两个基本点是,叫WORK HARD,BE NICE——就是努力学习,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底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们原来的社区切割干净。 原来跟街区的小混混一起玩,一起吸毒。现在就天天在学校呆着;别人早上八九点钟上学,下午三点放学,KIPP的娃早上七点半上学,下午五点钟放学,然后大量的家庭作业,做完作业累趴了直接睡觉,根本没时间跟街区那些小混混玩了。这个学校里面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刚进这个学校,对不起,你没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课;要是有好的表现,例如测验成绩好,赏一课桌椅。而且非常讲究纪律,一个小朋友做了小动作、走了神,老师马上停下来, 说:“来,我们全体帮助他一下,看怎么改掉你的坏毛病!”。奖励也很直接,表现特别好,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或者直接发现金;更高级的还有例如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 一直管到吃饭,包括上厕所,怎么用哪个卫生纸,用多少,这都是有规定的,接近军事化管理。 所以你看,我们中国的那个什么毛坦厂中学,大家都说他是高考集中营,你到美国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么叫集中营。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底层的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那些习性,然后进入一个大学的门槛,他们的一生的命运才能被改变。 所以虽然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正好是一个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层的教育,最好的只是这样了,跟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那些学校是一模一样的,没有素质教育! 那素质教育是在哪儿展开的呢,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 中产素质教育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欢迎共阅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企业合作逐渐成一态势。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和加入WTO 以来经济的不断向外扩张,诸多工程企业面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面对国际市场复杂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工程管理的模式也需不断的改进。熟练掌握目前项目管理模式,分析发达国家管理特点,借鉴各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国际项目管理 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特点 一、 工程项目管理及管理模式 理, 二、 1即设计 2、建造80年代,通在特许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政府通过发出特许经营权给项目管理公司,利用市场机构来筹集资金米建造并经营专业项目,从而实现分散资金的有效利用。对承建商来说,首先,该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准备基础设计,并与贷款方进行协商,进行融资;其次,与政府谈判,取得贷款方的承诺,从而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近年来,人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该项目经营模式来加速发展包括高速公路和人掣桥梁在内的人批基础设施,并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3、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EPC) 模式 EPC 即设计、采购及施工全过程总承包, 是业主在完成项目要求或定义的基础上, 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总承包商, 由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及施工管理和试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服务, 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及安装调试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均由总承包商协调解决。

4、设计- 建造模式( DB模式) 在国际上也称交钥匙模式、一揽子工程, 在中国称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是指在项目的初始阶段, 业主邀请几家有资格的承包商进行议标, 根据项目确定的原则, 各承包商提出初步设计和成本概算, 中标承包商将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5、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PMC模式) 即由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代表或业主的延伸,对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PMC项目管理模式对国际上一些知名工程公司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就国内建设领域的实践而言还是一个新的管理方式。由于PMC 承包商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阶段的参与程度和职责范围不同, 因此PMC 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6 益。 CM 用。 7 这些分 同关系, 8 在中国 但是, 三、 1、由生产企业自由组织力量建设 这种方式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比较多,那时项目建设主要是为恢复原有企业的生产,建设与生产相结合,同时各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设计施工机构.因此,当时采用的办法是各企业抽调人员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小部分工程量较大且有旧中国留下私人营造商的地方,则采用部分发包,委托施工。 2、建设单位自行组织项目建设 这是很多单位进行项目建设较为普遍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他是由业主自己筹集资金,选择建设地点,编制计划任务书,组织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并进行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但作为一个单位的基建部门,其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人才结构、水平等往往

美国婚姻家庭变迁

美国婚姻家庭变迁 篇一:婚姻家庭咨询师职业简介 全国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二级招募九号站 ——婚姻家庭咨询师一站式培训平台 婚姻家庭咨询师是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的人员。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活跃着许多拥有职业认证的婚姻家庭咨询师。他们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有效地帮助人们解除各种婚恋困扰。一般平均每300个家庭就有1 名婚姻家庭咨询师,美国目前有近12万名婚姻家庭咨询师,服务着4000万个家庭,而且咨询师的数量每年都在迅速增长。婚姻家庭咨询师是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工作时间灵活的高端职业。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没有专业认证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工作不得不由各级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以及计生委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工 作者来承担,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我国有13亿人口,亿个家庭,仅城市家庭数量就达到亿个,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择偶、恋爱、结婚、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过程。当前,人们对生活质量、夫妻感情、家庭幸福的要求不断提升。但是,面对择偶困惑、恋爱挫折、婚姻动荡、家庭不和、青少年成长危机等现象,许多人产生了困惑,出现了种种问题。许许多多遇到婚姻家庭问题的当事人求助无门,甚至为此酿成个人生活悲剧。在一些大城市,离婚率已经高达35%以上。因此,婚姻家庭咨询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仅按城市人口计算,中国大陆婚姻家庭咨询师的职业缺口就在40万以上。 九号站课程特色:

一、先进的E-learning课程平台制作技术 二、整合国内最优秀的师资资源 三、职业底蕴最深厚 四、特色的考试服务 五、强大的就业支持 婚姻家庭咨询师工作范围: 根据《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工作范围: 一、恋爱择偶咨询 初婚择偶咨询、恋爱咨询、婚前咨询、再婚择偶咨询 二、夫妻关系咨询 新婚磨合期辅导、夫妻关系调适、生育咨询、婚姻变故咨询、婚姻效力咨询 三、亲子关系咨询 家长教育咨询、亲子沟通咨询、养父母子女关系咨询、继父母子女关系咨询 四、家庭冲突咨询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论文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证券投资分析 指导老师吴剑平 学院商学院 专业金融硕士 姓名汪娇(121613010007) 日期2013年4月1日

摘要: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性存款,有价证券 (股票,债券及基金等)及储蓄性保险。总体上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对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演变和现状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健康发展。 关键字: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总体上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根据1999-2011年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 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发展特征是以储蓄存款为主 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可以了解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动 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资产规模变化和资产结构变化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由少量到巨额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家庭金融资产的构 成要素由简单到多样,结构水平由低度向高度的发展过程。 表1 1999-2011年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存量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手持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外币存款总计1999 10764.80 59621.80 4928.38 8433.60891.20 4224.11 88863.89 2000 11722.12 64332.38 9652.51 484.84 10103.30 1003.00 5712.64 103010.79 2001 12551.04 73762.43 8677.90 398.31 12282.13 1443.00 6944.97 116059.78 2002 13822.42 86910.65 7490.73 460.64 15297.65 2298.00 7396.24 133676.33 2003 15796.79 103617.65 7907.11 634.73 18987.70 3030.00 7077.14 157051.13 2004 17174.64 119555.39 7013.18 1548.16 21185.52 3209.00 6640.82 176326.71 2005 19225.34 141050.99 6378.31 2397.41 23522.08 3661.00 6006.94 202242.07 2006 21658.10 161587.315002.18 4185.5525078.54 4072.00 5039.23 236622.89 2007 24267.46 175749.45 55838.61 18286.30 39121.64 4966.70 3710.84 321941.00 2008 27375.17 217885.35 27128.34 11254.42 40472.84 7350.70 3622.16 335088.98 2009 30597.58 260771.66 90755.40 15483.14 44821.96 8261.47 3997.55 454688.76 2010 35702.54 303302.49 115866.00 15144.63 49862.28 10632.33 3921.59 534431.86 2011 40598.78 353536.42 101410.30 13151.42 53562.76 9721.43 3764.89 575746.01 1.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 2011年末,居民金融资产总量高达近60 万亿元,约为1999 年的7 倍。每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改革开放 以来迅猛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 资产增长的物质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 DP 的平均增长高达9 . 5%,国民经 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居民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二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不 确定性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

3第三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区划_zoning_的

第三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区划(zoning)的关系 从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不难看出,它借鉴了大量国外的经验,其中最主要是参考了美国Zoning,因此有必要对Zoning进行一定程度的考察。 3.1区划(zoning)概述 3.1.1 起源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区划起源与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1884年,德国在Altona率先实行区划,随后法兰克福(1891)、柏林(1892)、汉堡(1896)、纽纶堡(1902)、慕尼黑(1903)相继制订了土地分区管理条理18。1909年,英国也有了区划。然而,区划成为立法措施并得到普遍意义的发展,是在1916年,美国纽约提出第一部区划法之后。 3.1.2 区划法在美国的产生 本世纪之初,欧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急剧展开,高层建筑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奇迹的曼哈顿,成为私人投资的热点,高层建筑发展尤为迅速。各开发个体为了在自己拥有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公共利益,导致区域卫生条件下降,阳光空气丧失,火灾危险增加以及城市面貌丑陋等恶果。直到1915年,42层的公平大厦(EQUITABLE BUILDING)的建设严重损害了周围建筑的空气流通和采光以及公共和私人利益,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土地价值下降,使这一矛盾最终诉诸法庭解决19。 1916年在律师Edward Bassett等人建议下,纽约市议会及地方政府通过了“纽约市用地区划条例”,此管理规则是由早先的三种土地使用管理控制的方 18、吕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19、赵大壮,“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及方法初探,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地震出版社,1992

透视美国现代家庭模式

透视美国现代家庭模式 同性恋家庭、多胞胎家庭、异族通婚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美国现代家庭模式越来越悖于传统模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据统计,美国目前生长在同性恋家庭中的儿童有300万、父母无暇兼顾的多胞胎子女达2万多名,再婚家庭子女占了美国儿童总数的1/4。 在这些另类婚姻关系中,妇女角色的突破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人因此抨击这些女人太自私,为了自身幸福令子女身心成长有欠正常,也有人担心在这类新型家庭模式中成长的儿童很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祸源。但事实似乎在证明,当母亲满意自己的生活时,子女的成长和性格会更健康。 同性恋家庭 华盛顿奥林匹亚市某寓所内,莲恩和丽莎同居了18年,育有一子一女。这类由男“同志”或女“同志”养育的孩子,美国目前至少有300万名。 人们总以为由同性恋“夫妇”带大的孩子,大多有步“父母”后尘的趋势,最终也走上同性恋的道路。但事实不然。43岁的莲恩是一名家庭问题顾问,44岁的丽莎是西雅图大学法律系教授,早在孩子三四岁懂事开始,她们就向子女坦言家庭的特点,9岁的小弟也一早就懂得回答别人有关疑问:“你是怎样给生下来的?” 这也是同性恋者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孩子由谁来怀孕分娩?一般来说,是让身体较健壮、医疗保险较优惠的一方来担此重任。于是丽莎成了两姊弟的生母,莲恩与孩子的法律关系倒是非常尴尬,她打了两年官司,终于取得美国首批同性第二家长领养权。但正常婚姻关系上的各项优惠———如免税率和医疗保险———均与她无缘。 两个孩子都知道谁是捐精的人,他住在贝林哈姆。但俩姐弟最亲密的“父亲”,倒是邻居两名同性恋“夫妻”。他们均希望莲恩和丽莎能够合法结婚,好让两人爱得更彻底。 多胎家庭 4个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小家伙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老大粗壮野蛮,一不如意连学步车也想推翻;老二最乐观,笑口常开;老三有点洁癖;老四东探险西勘探,永远也停不下来。可怜身为父母的东尼和索纳每日忙得头顶冒烟。美国多胞胎婴儿数目,已从1986年的311名急升至1997年的24582名。 现年30岁的索纳,结婚5年来一直未能成功怀孕,心急如焚,42岁的飞机工程师夫婿东尼,承认面对机械比面对尿片麻利,但两人最后还是选择了约8500美元的人工受孕治疗。即使现代科学昌明,但接受治疗人士仍要冒一定风险。医生在索纳体内植入5个受精卵,竟有4个成功,足令收入微薄的小夫妻皱眉。由于他俩均为天主教徒,绝不能在受孕成功后减少胚胎数目。 索纳为了保住四胞胎,几乎整整躺了107天,分娩当天,3个主诊医生和3倍人数的助产士守在产妇床边,迎来了4个小生命。自此,东尼和索纳开始学习适应一个个无眠的晚上,给两打奶瓶消毒,给4个小娃不停换尿片。家中俨如幼儿园,星期一清洁耳朵,星期二剪指甲……一切陷入尚算控制得住的混乱中。所幸4胞胎年纪小小已懂得帮父母分忧,不时客串广告片赚点外快帮补家用。 再婚家庭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透视美国教育体制改革.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透视美国教育体制改革 一、制度研究的新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以制度为其研究对象,发端于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1910—)的重要贡献。经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演变和发展,现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颇有影响的理论分支。强调制度因素对于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并非科斯首创。自亚当·斯密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开始,历经德国的历史学派、美国的早期制度学派乃至现代制度学派,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一直都是反复研究和强调的重大主题,其历史至少和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一样久远。新制度经济学沿用、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人假定,稳定偏好和均衡或最大化分析,但在新古典的范式里重新研究和估价资源配置所依赖的制度条件,将传统理论设定为已知不变的参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经济组织视为亟待解释的关键性变量,并侧重研究效率的性质和结果如何与这些变量相联系,并因此与科斯以前各式各样的制度主义观点相区别,被冠之以“新”。后者通常摒弃了新古典范式,用一种不同的范式来透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社会集团的发展,社会活动很明显地有着两个层次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层次是制度的发展、改进和详细规则;第二层次是在现行的制度结构之内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前者与游戏规则相关,而后者则指游戏本身。不同的制度安排有着它们各自的激励结构,并对人类行为有着特殊的和可预见的影响。人类行为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创新的进程。而制度的发展旨在控制人与人之间对于资源稀缺问题的相互作用。故制度可以被定义为对人类重复交往所作的法律的、行政的和习惯性的安排。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可以从产权、外部效应和交易费用的关系出发讨论不同的产权规则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费希尔(I.Fisher)认为,产权(Property rights)“不是有形的东西或事情,而是抽象的社会关系。产权不是物品”。笼统地说,产权是指人们使用资源的一组权利,是人与人之间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引起的、与其使用相关的权利关系。从法律观点看,一组完备的产权通常包括;(1)使用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使用资源的权利。(2)收益权,在不损害他人的条件下可以享受从占有资源中获得的各种收益。(3)让渡权,即可以将占有权出售或转让给别人。 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和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并不属于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比后者要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而且还包括构成人们行为约束的各种社会规范。H.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意义来自如下事实:它们帮助个人形成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合理持有的预期,这些预期反映在法律习俗和社会道德中,产权的拥有者被其社会同伴所认同,允许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更重要的是,新制度经济学侧重研究事实上的产权,即人们对稀缺资源实际所控制和占有的权利,因为只有这些实际权利才会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真实的影响。这种观点对于我们透视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制度依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产权问题以外部效应问题作为切入口紧紧联系交易费用进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五常曾对华盛顿州的蚝场与香港流浮山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社会学概论》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就以南京为例, 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见下表)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计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 19.67 10.48 8.52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庭规模在经历了几次升降起伏的变化后,从1973年开始进入较长时间的持续缩小过程。1973年,全国家庭户规模为4.81人,1990年缩小到3,97人,到2000年缩小到3.44人。按人数划分,三人户和四人户最为常见,2000年两者合计已超过总户数的一半。中国家庭规模缩小的原因如下: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城市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出现了不愿生育的夫妇;农村家庭也以独生子女居多,部分符合国家政策的夫妇生育了两个孩子。二是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改善,成年子女婚后一般都分立门户,多代合住的直系家庭和同代人婚后仍未分家合住在一起的联合家庭已大量减少。 家庭结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家庭观念变化的外在表现。家庭观念是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诸方面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也会不断更新。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必然会在人们的家庭观念上反映出来。 首先是婚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的行为。婚姻自主权受到法律保障。现在的青年人结婚不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中国家庭结构 书面报告

“中国家庭结构与女性地位”调查报告 ---------------------- A.调查对象: -数量:36位(男:14位,女:22位) -年龄:41至60岁 -住地:大城市(上海、河南、天津、安徽、浙江等),小城市 -学历: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和硕士 -职业:营业员、公司职员、金融工作者、管理、公务员、老师、.. -月收入: 1000- 50000人民币 B.调查步骤: - 设计调查问卷(20个问题,涉及到中国人家庭结构和女性地位) - 发问卷,去采访 - 根据调查获得的实际数据, 从家庭结构和女性地位两方面入手,从男方和女方的角度,特别是对他们所选择最高比例的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 调查内容 I.中国的家庭结构 1.实际情况:家里的人数:3-7口人,分别属于一代、两代和三代之家,其中三 代占大多数,其次是两代,一代家庭为少数。 2.最理想的家庭模式,男女两方的选择恰恰相反: -52.9%男性选择大家庭之模式最为理想,其次是小家庭和两口子。 -86.4%女性选择小家庭是最为理想的,其次分别为大家庭,两口子和单身。 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是大家庭,四世同堂一起住在四合院,但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各个方面越来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不断地提高。在新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类型正在走向多样化趋势。

家庭类型的多样化趋势是家庭变化中最为突出的变化。随着家庭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宽松,人们更多地拥有了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特权,具有个性化的家庭生活方式比以往更多。大家庭日益减少,小家比大家更流行,各种新兴的家庭类型踊跃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对控制人口增长起了很好的作用。独生子女家庭占社会的大多数,同时,由于学习、工作压力增大,有些家庭选择不生育。青年人进入结婚年龄后,愿意自己生活,而许多老年人习惯在即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满足自己晚年生活需要,因为他们经济独立、身体状况较好,能够独立生活,有自己的爱好和人际交往,希望避免因与子女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矛盾。 在我们所调查的36位中,属于三代之家的比例为50%,仍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两代家庭,为39.9%,一代家庭排第三位,占11.1%。 II. 一、在家庭关系方面,家庭关系走向平等化趋势 1.家庭中如果发生任何事情,“夫妻一起商量”是排首位的选项(有64.3%男性 同意,59.1%女性同意),两方都有发言权,互相聆听。 2.做家务的问题:

美国最新的三种商业模式大大揭秘

美国最新的三种商业模式大大揭秘!为何他是最赚钱的 ?来源/作者:步步为赢 ?类别: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14-10-11 11:40:57 ?您是第241位阅读者 ?>> 收藏到:0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经营根本,现如今,商业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界中最热闹的话题。在商业模式中,又属盈利模式最为重要,所以我们才会经常说商业模式其实就是最赚钱的模式。但是真正能够了解甚至能够运用得好的人是少之又少。 以下三种模式,是商业中最快圈钱的模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采取“拿来主义”,而不是生搬硬造。 模式一:免费模式 我们似乎随处可见,到处是免费模式买一个送两个,买这一个送另外一个。有些人用这个模式做的风生水起,有些人用这些模式搞的一套糊涂,有些人为了凑热闹。 免费模式是最伟大的商业模式,但是很多人是看不懂背后的商机。 我们看看常见的案例:充话费送手机模式。 举例:我们预存2000元话费,赠送手机价值2000元,还有2000元话费分24个月用完,然后还赠送你100元的手机新业务,然后还可以送你价值2000元的空调,等等。 我们作为消费者,看到这个信息,你一定会心动,然后就行动了,我们众多普通的消费者看后认为很划算,认为他们在赔钱做生意,大家想想,他们真的会赔钱吗?不但不会,还会挣钱,这就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看明白的道理,你送赔钱,别人送就会挣钱。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们赠送的这些东西,我们看看市场价,也确实是这些,大家想一想,他们批量购买会是什么价位吗? 市场价2000元的手机,批量从厂家购买有可能是500元,市场价2000元的空调,批量购买也可能只有几百元,加在一起才1000元,其他赠送的都是基本没有成本的业务,然后他还告诉你每月有最低消费等等业务。 他们赚大了,我们认为占了大便宜。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免费赠送模式的时候,我们要制作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免费送的同时我们也要有利润。 还有一个企业,我们不得不佩服,麦当劳,肯德基,他们的卫生间永远对任何人都是免费的,假如有一天,我们内急,尤其是在城市的大街上,找一个公厕非常难,这是你会想到什么?去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么?因为那里免费,随便去。 这样做,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带来了客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