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公共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大众传媒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公共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长期以来大众传媒与非营利组织在学理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非营利组织不注重与大众传媒公共关系的营造,不为媒体及时提供新闻信息,未能建立起自身发展的媒体渠道。而大众媒体则遵行对最新信息的追求及信息的不可重复性,致使两者一直处于两个截然地带。但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深化及媒体受众角色的转化,二者的合作成为必然的选择。

1、大众传媒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1 大众传媒可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环境大众传媒具有极强的预警功能,可以将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发掘出来,为公众提供一个疏解的缓冲之所,为政府捕捉各种信息,增强政府机制的敏锐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

矛盾凸显,利益矛盾加剧,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与传统的断裂地带,难免引发各种社会危机。大众传媒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各种危机的减压和控制有着巨大影响。大众传媒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施拉姆明确提出了大众传媒具有经济增长和经济秩序的维持功效,如提供关于资源以及买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等。大众传媒对非营利组织的经济作用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大众传媒的广告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公众的公益热情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大众传媒的公众监督地位使市场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公德和行业道德,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秩序。

1.2 大众传媒可为非营利组织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宣传可以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地位。拉扎斯菲尔顿和默德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社会地位赋予的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更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可以为非营利组织争取营利组织的支持。大众传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极强,通过图、文、音、像多道并进全方位的表现形式,使受众产生强烈感受。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营利组织的这一动机,借助媒体的介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争取营利组织的资金支持。

2、大众传媒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培育参与基础

2.1 大众传媒可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大众传媒对公众意识提升的作用方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发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关注。根据议题设置理论,新闻媒介选择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突出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告诉人们去想什么往往难以奏效,但告诉人们该考虑什么,却会惊人地成功。

二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培养公众参与社会公益的文化根基。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公益基础,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出了向善的精髓,并将这种善与对社会的责任感有效结合,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三是通过对受众价值观念的改造与培养,提高参与意识。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对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引导,改变其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公益之心,慈善之心。

2.2 大众传媒为公众提供了参与渠道大众传媒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为不同层次的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表达途径。一是通过对弱

势群体的采访,让其获得话语权。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过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能否有效地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标志。二是为一些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提供参与渠道。这些社会精英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专栏或撰文,通过对其他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经验的借鉴,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理念,或者为非营利组织走向世界,寻求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牵线搭桥;也有一些专业人士,现身于媒体,为公众提供解决问题之钥匙。三是为普通受众提供了参与渠道。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公众的需求,科技的发展使大众传媒与公众的联系更为密切、更方便、更直接。如电话求助方式增强了普通公众的参与,网络媒体扩展了普通公众参与渠道。

2.3 大众传媒为公众参与营造氛围根据沉默的螺旋模式理论,公众依赖于他人的想法,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大众传媒基于社会责任感,将涉及社会公益的问题展示在公众面前,会引发公众的共鸣。这种共鸣效应一旦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达出来,社会影响扩大。

共鸣积累广泛的意见气候的成熟,公众参与的气氛就充分发掘出来了。

3、大众传媒为非营利组织的合理发展提供监督力量

传媒监督是新闻媒介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历史个性,是新闻媒介的天职所在。大众传媒为非营利组织打造的监督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大众传媒对政府权力的监督表现为:一是对政府权力扩张的监督,避免行政管理上的过度干预现象;二是对政府明放实不放的监督;三是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成效监督。通过大众传媒的关注,可以监督政府的权力运作,保证公平竞争。

3.2 对非营利组织运作的监督大众传媒以第三者的公正立场对非营利组织实施监督,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对非营利组织公益性的监督。大众传媒凭借自身优势和自由度可使公众获得一定程度的信息来源和相关资料。二是对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的监督。大众传媒可

以向公众公布非营利组织的获利情况及其受益群体,展现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状况。这两个环节的监督,既有助于非营利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度,又有助于消除与公众的隔阂,赢得公众的理解和同情,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储备资金及其志愿者。

3.3 对个人或组织的监督大众传媒的监督可以取得两方面的效果:首先,为非营利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非营利组织为了开展公益活动,必须保证资金来源,自营收入逐步成为其重要而又可靠的资金来源,故此非营利组织必须与非营利组织公平竞争。其次,对公民或组织个别行为制造成本。大众传媒通过社会公众的公益道德谴责,会产生巨大的成本,让组织或个人调适自身行为,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王雄著.新闻舆论研究[M]. :新华出版社,2002:365.

[2]李永健,展编.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3:42-43.

[3]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

[4]李良荣著.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3-108.

[5]高榕.试论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的维护[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秦志希.新闻舆论与新闻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307.

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的塑造作用

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的塑造作用 传媒领域的迅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得大众传媒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它是一种可以传达信息、互动交流和文化推广的重要工具,对于社会经济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媒机构可以借助自身的媒体平台,引导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在社会经济领域,政府的政策宣传、企业的品牌推广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等,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广告、宣传报道和专题节目等手段,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这种引导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其次,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功能,使得社会经济的信息交流得以加强和扩大。 媒体的报道和信息传播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社会经济事件和现象,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机会。例如,媒体的经济报道可以让公众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从而在投资和消费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通过创新的传媒技术和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大众传媒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和广泛,促进了社会各个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这种信息传播的加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大众传媒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文 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而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通过电影、音乐、娱乐节目等形式,可以将不同的文化元素传播给全球观众。这种传播可以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的蓬勃。同时,大众传媒也可以通过挖掘和传播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特色产业的繁荣。这种文化传播对于社会经济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最后,大众传媒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责任和规范。 传媒机构应当坚守新闻道德和社会责任,如实客观地报道事实,不断提高媒体的专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姓名:沈梦婷班级:12级新闻0班学号:20121045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经常充当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新闻媒介作为舆论工具,往往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则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进而影响国际关系。世界各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向外部传递信息,展现自己的外交活动。既以此来塑造国家形象,又以求赢得战略主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国际关系;议程设置;舆论导向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大众传媒可以分为以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两大类。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大众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大众传媒影响国际关系的方式 (一)通过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个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传媒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给问题确定重要性次序,给问题分配注意力。议程设置功能通过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发挥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物的重要性显

简述非营利组织所处环境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班级 授课老师

简述非营利组织所处环境及相关问题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也在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的促进和完善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法律环境、资金环境、人文思想与认识、技术环境及人才缺失状况等。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组织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使非营利组织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环境问题发展 非营利组织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在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组织发展历程来看,非营利组织所涵盖的社会组织类型更为丰富,虽然目前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但是从发展的前景来看,非营利组织将成为众多的社会组织的主体之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清楚地了解非营利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前提。 一、法律环境 法律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以及发挥其功能的条件之一,是必备的基础条件。现行法律为非营利组织活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但现行法律也存在很多问题,对非营利组织的保障不够到位、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等等。而且由于我国并无违宪审查制度,所以宪法规定在法律实践中没有直接的意义。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还有许多限制,不能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以同等国民待遇、法律地位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竞争。并且现行法律存在着如下问题: 1、从大方面来说,现行法允许民间设立各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在所从事的领域上以及政治倾向上仍然有严格的限制。如:以从事政治活动或者宗教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事实上被禁止依照两个条例设立,而仅能根据政府的特许而成立。非营利组织的发起人或者负责人的政治倾向可以被作为不批准非营利组织成立或者撤销非营利组织的理由。 可以看出,在此情况下,法律也不是公平地对待每一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实则存在着“歧视”的现象。 2、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行所谓“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此外非营利组织还受到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二者在管理领域上:业务主管单位单独负责指导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以及清算事宜,而民政部门则单独负责监督检查非营利组织的违法行为并进行行政处罚。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方面所受限制是很大的,两个部门的活动要在能很好的链接的情况下才会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得以顺利进展。 3、在非营利组织的成立上,社会团体的成立条件和程序更为复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0条规定了几个非常严格的条件,并且社会团体必须取得法人资格。在申请程序上,必须首先向业务主管单位申请筹备,经批准后向民政机关申请筹备,经批准后才可以开始筹备工作,包括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确定执行机构和负责人等,完成筹备工作后再向业务主管单位申请成立登记,经批准后再向民政部门申请正式的成立登记,最后经批准才能够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行,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公共关系作为报业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报业的重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篇一 摘要:从阐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入手,结合高校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角度,探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影响,其目的是从中获得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管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经验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非营利组织与公共管理

非营利组织与公共管理 在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 将探讨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政府 机构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 第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非营利组织是指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根 据活动领域的不同,非营利组织可以分为慈善机构、社会服务机构、 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等多个类别。这些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扮演 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部分: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提供社会服务: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满足了公众 的多样化需求。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救助贫困人群、关怀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培训、保护环境等。非营利组织通过专业的、灵活的服务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2. 反映民意声音:非营利组织代表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和意愿, 反映民意的声音。它们通过开展研究、调查、倡导和舆论引导等方式,使社会问题得到更多关注,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 3. 促进社会创新:非营利组织往往具有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多的创新 力量。它们能够快速响应社会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试点 实践。这种创新精神在公共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 1. 合作机制: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合作协议或合同等形 式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制 定项目计划和目标,并进行监督与评估。 2. 信息共享:政府机构可以与非营利组织分享相关政策和数据信息,以便非营利组织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可 以向政府提供专业知识和反馈,促进政策的优化和完善。 3. 资源整合:政府机构可以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场地和人力资 源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它们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非营利组织则可以 为政府提供社会服务,减轻政府的负担。 第四部分:加强非营利组织和公共管理的互动 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为非营利组 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力支持。政策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将有助于激发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 2. 优化管理机制:非营利组织应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提升组织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 监管,确保其合规运作和有效管理。 3. 推进社会参与:非营利组织与公众的互动也十分重要。政府应加 强与非营利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沟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管理,推 动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结论:

媒介经营与管理论文

媒介经营管理论文 论文题目: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以微博为例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班级2011级新闻班 学号******** 姓名郭婷 任课老师张君浩

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以微博为例 【内容摘要】在这个网络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出现了真正的信息传播平民化浪潮。作为平民代表的自媒体,空前火爆。然而,伴随着自媒体蓬勃发展,由于自媒体参与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信息的把关和过滤,以及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约束,谣言也在社会中掀起了更大的浪潮,给社会集体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自媒体应该通过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做好信息的把关和谣言的应对,完善自媒体相关立法制度体系,加强监管,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媒体的自律和他律。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自律他律 在这个网络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这个“全民皆博”的时代,以博客、播客甚至个人电子杂志等为代表的自媒体们,空前火爆。自媒体正悄无声息的演变成一种社会时尚,它释放着平民大众斑斓的人性。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境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其巨大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伴随着自媒体蓬勃发展,谣言也在社会中掀起了更大的浪潮,给社会集体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在这个近5亿网民与9亿多手机用户,十几亿支麦克风、十几亿个自媒体活跃的时代,为了避免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自媒体加强其自律和他律是意义重大的。下面,本文就将以微博为例,探讨一下自媒体的自律和他律。 一、自媒体时代的定义 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有三种类型的传播媒体:一是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为基础的传统媒体;二是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为主兼容多媒体发展技术的新媒体;三是以web2.0应用技术为基础的微博,我们称之为自媒体。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比如邮件、手机、博客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近几年,博客和微博在中国盛行,标志着中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受众。这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刘倩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6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完善法规、减少行政干预、提高人员素质、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外部监督等方面入手,促进非盈利组织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第三部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牟私利,以人道主义、公益性为主旨,承擔企业和政府“不愿做、做不好”事物的公益性组织。志愿性、非营利性是其主要特性。 非营利组织不仅是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桥梁,更能为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重要帮助,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合民心切民意,有效改善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非营利组织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价值。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能建立一种信任关系,相对于政府及企业,它能更容易的获得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大力支持,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也加强了公众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公众价值感的提升,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体制不分明,政府过度干预 非营利组织内部体制不分明,依赖于政府管理。第一,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中,有一部分是从政府中分离出去的,与政府关系密切,缺乏独立性,在行使自身职能方面受到政府的制约,也不能更好的履行义务。第二,很多非营利组织是由政府机关现职退下的党政干部担任主要职务,管理行为上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有资料显示,我国非营利组织干部任免中由组织负责人提名,并由主管部门任命的干部占23.2 %;38.5%的部门干部由主管部门派遣; 28.4%的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1 (二)从业人员缺乏,人力资源薄弱 非营利组织在岗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专业化程度普遍较落后。虽然有大量的志愿者,但他们都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培训,具有业余性。同时,由于其非营利性,使得非营利组织在职员工的工资较低,很多员工会因为福利和薪水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跳槽。非营利组织要更好地发展,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硕士(MPA)论文参考题目

MPA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服务型政府创新研究 ★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问题研究 ★责任型政府创新研究 ★引咎辞职制度化问题研究 ★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与政府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我国政府行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政府行政执行力问题研究 ★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问题研究 ★行政公开制度研究 ★完善听证制度问题研究 ★行政效率问题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管理)实践研究 ★公共安全信息问题研究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难点研究 ★编制公开化、法制化问题研究 ★行政监察体制问题研究 ★行政监察问题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 ★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行政复议制度研究 ★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公共服务民营化形式研究 ★公私伙伴关系研究 ★政府形象问题研究 ★行政文化研究 ★行政伦理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服务型警务创建问题研究 ★服务型警务与公安机构改革研究 ★城市公安机构改革研究 ★公安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公安工作绩效管理研究 ★公安行政管理研究 ★警务保障问题研究 ★警员亲民形象塑造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调整,或政府经济学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政治学 ★政府经济学 ★长三角县级市政府改革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建设服务型政府 ★近忧与远虑—-谈政府体制改革与方向抉择 ★政府成本管理 ★论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作用 ★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 ★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当代人事制度改革 ★政府管理方面 ★海外人力资源利用 ★青年人力资源管理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效能的关系 ★人事制度研究 ★常州市民间组织发展与市场经济成熟度关系之研究 ★政府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方向 ★政府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协调好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21世纪社会中介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政策与招商引资 ★移民及移民管理 ★政府绩效管理 ★信息化与政府创新 ★浅析苏州的电子政务建设苏州开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改革 ★对苏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发展中地区政府管理模式探讨 ★公共政策改革研究 ★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检验检疫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乡政村治问题研究 ★香港政府管理 ★台湾民进党转型研究 ★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政策评估 ★海关管理与海关政策 ★公共管理与海关管理 ★公共组织创新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问责制探析

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媒体的供应商,同时也是社会中相互连结的纽带。大众传媒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首先,大众传媒产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包括传媒公司、广告商、制作团队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其次,大众传媒行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平台,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传递各类信息和广告,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和消费。 同时,大众传媒也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大众传媒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品牌认知,对市场供求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繁荣,这些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性 大众传媒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稳定的发展环境和长期的商业机会。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推动绿色制作等可持续发展措施,大众传媒行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其次,可持续发展能够提升大众传媒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借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众传媒能够推出更具创造力和时代感的媒体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投入。最后,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大众传媒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形象。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递积极价值观,大众传媒能够提升公众对自己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 大众传媒行业面临的挑战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技术进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着用户流失和广告收入下降的压力。其次,大众传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于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有时,可持续发展措施可能需要更高的投入,而这些投入是否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需要权衡考虑。最后,大众传媒行业需要应对社会和政府的监管压力,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防止不利影响和舆论风险。 促进大众传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为了促进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所体现出的公共性特征使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把大众传媒建构成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是充分发挥我国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事务管理作用 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节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也决定和影响着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预警作用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 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 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国传媒对此次危机中主流媒体长时间的集体失 语失真,造成传媒预警作用的彻底失灵,对疫情的扩散蔓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 后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突发事件包括危机事件的报道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做到了信息发布的及时、真实和公开。典型的是2008年春夏之交我国主流媒体对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所作的连续32天的现场直播报道。 事实表明,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是任何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所应该葆有的信仰与原则,及时、真实和公开地报道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预前反应,并且,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样的预前反应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关涉公众利益,特别是公众的切身利益的负面真实情况被隐瞒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整个国家就仿佛被放在火山口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避免天灾人祸,但是却有可能依靠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预警作用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为此,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在危机管 理中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及早采取预前措施,尽量把突发 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议程设置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2007-05-02 16:45 章辉美2005年11月28日15:15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内容提要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 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控制功能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 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 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 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 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 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 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 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 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 造成一种社会氛围, 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 “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 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 ①也就是说, 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 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 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 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 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 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 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 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 控制方式简单, 易受偶然性影响, 控制预见性差; 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 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 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 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为控制在现代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 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论文摘要: 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执行了一个悖论的角色。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就积极意义而言: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社会信息及公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即大众传媒通过新闻等各种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组合社会的各个部分以应付当前事件的活动。大众传媒激励和动员群众投人当前的事件中,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上,形成议论中心,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大众传媒就是通过对特定时期某个问题或议题的特别强调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左右他们的行为,并以此达到协调社会的目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众传媒却可能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传播的同时,又形成诱导受众信息选择的话语霸权,使受众全方位的自由选择权成为一种假相,使有限的选择成为受众的不得已;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把整个世界无遮无拦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以此来表达其民主、平等、自由的品质的同时,又“过滤”事实,让人们的选择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既定安排中进行,从而又创造了新的不自由和不民主;为大众创造一个由媒体选择和决定的共同的存在,提供单一的公共体验,从而使人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的同时,却又粗暴地践踏了个人的体验和了解意愿,侵占了个人的情感、心灵的隐秘空间。 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表现为其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传媒与受众之间没有像对话那样的交流回应,造成缺乏沟通的无回应的传播,从而使大众传媒成为“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的系统”。而这种“无回应话语”的话语权力,最终只能归属于传

9讲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第九讲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学习要点: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 ·正确处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非营利组织概述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门)、营利组织(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营利组织是为满足公众需要而不是为了积聚私人财富而成立的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社会团体是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主要包括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主要包括各种民办的学校、医院、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社区服务中心(站)、职业培训(介绍)中心、研究所(院)、文化馆(所)、体育馆等。 二、非营利组织产生发展的原因 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特定的时代背景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①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②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 ③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 ④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⑤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 ⑥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⑦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传教、礼拜等宗教活动。 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差异 (一)运行基础 政府运行的基础是拥有合法强制力的公共管理权力和纳税人所交的税收。 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基础是它存在的合法性、它与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的平等性。

大众传媒的功能及其对公共管理的意义

大众传媒的功能及其对公共管理的意义 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介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知识和文化的组织和运作机制。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并对公共管理产生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众传媒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大众传媒能够收集、整理和传递各种信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信息。通过新闻报道、发布公告、发布政策等形式,传达给公众,提高公众对社会大事和重大政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大众传媒还可以传递文化、艺术等多元化的信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次,大众传媒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大众传媒能够对社会事件、重大问题进行报道和分析,并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通过评论、社论、专栏等形式,大众传媒可以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认识、判断和态度。舆论引导的功能对于公共管理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实施良好的公共管理。 再次,大众传媒具有监督和批评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可以对政府和行政机构进行监督和批评。通过揭露贪腐、腐败、不法行为等问题,大众传媒能够促使公共管理机构加强自律和规范,防止和纠正错误和不当行为,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能。 最后,大众传媒具有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能够向公众传递优秀的文化、知识和价值

观念。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推动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的普及,还可以促进公众的道德和思想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公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监督批评和教育传承等多个功能,对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帮助政府加强公共管理,还能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和服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同时,大众传媒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监管,确保传媒的公正、独立和规范运作,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意义不可忽视。它涉及到信息、舆论、监督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对于塑造社会良好氛围、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的信息传达功能为公共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政府机构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递政策、法律、规章等信息,使公众了解并配合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政府发布的政策宣传、公民权益保障、安全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能够通过大众传媒准确、全面地传达给公众,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其次,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功能对公共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大众传媒作为信息媒介的权威渠道,具有引导公众舆论的能力。通过报道和评论,大众传媒能够传递各种观点、声音和意见,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思考和判断。政府也能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公众舆论的倾向和关切点,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政府的决策精准度和公信力。

新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公共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新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公共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新媒体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管理工作同样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包括正向影响,还包括负面影响,这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科学利用新媒体进行公共管理。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探讨了公共管理工作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之后针对政府部门如何强化新媒体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正向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从理论层面对我国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管理;影响 一、影响分析

(一)有助于监督公共管理工作 新媒体传播信息覆盖范围非常光,所有使用网络的人们都是新媒体受众人群。所以,其信息必须要具备可信度,从而才可以具备辅助政府办公的作用,同样会对公共管理工作形成更为有效的监督。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自由发表自身看法,特别是表达自己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看法,与此同时,政府在向群众反馈信息或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会受到大众监督,同时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来提高曝光度,这样就可以保证监督的时效性和力度,让政府公共管理工作可以一直得到有效提升。 (二)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工作性 人们因为新媒体而获取到了自由行使基本权利的机会,人们可以利用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身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看法来行使自

己的参与权,通过新媒体平台来监督促并促进政府部门可以不断提高公共管理工作效率。这样就可以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性。 (三)不良舆论传播更快 当不良舆论出现以后,必将会对公共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群体如果不正确应用多媒体平台,在新媒体平台中发表不正当言论、传播虚假信息,而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介,虽然其传播效率非常高,但同时意味着把控力度的降低,因为新媒体传播漏洞,导致其成为助长居心不良的人舆论造势的气焰,对民众思维造成严重扰乱,社会民众因此而出现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对社会公共管理造成严重困扰[2]。 二、公共管理工作中新媒体正向作用的强化策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