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课后复习题个人整理资料

汉语史稿课后复习题个人整理资料
汉语史稿课后复习题个人整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1)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2)汉语史的研究对象:

①在这一门科学中,我们研究现代汉语史怎样形成的,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一般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②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a.一般的内部规律对于一切语言是共同的规律,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

b.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如,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和俄语不同;俄语的内部发展规律跟英语也不同。

(3)实践意义:

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

1、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

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语义研究阶段

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

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1)《尔雅》

①《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王力先生认为这本书成书应在西汉。

②《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③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这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④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邴的《尔雅疏》(十三经注疏之一)流传至今。模仿《尔雅》的书很多,形成“雅学”。最早的是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

(2)《方言》

①扬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但是不像《尔雅》的分类那样系统,也没有“释×”的篇名,如:“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

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凡语就是所谓的普通话。方言的不同大都是词汇的不同,也有一些可能是在不同的地区里的不同读音。“逆”和“迎”古音相近,都是迎接的意思。

注明方言词的来源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②受《方言》影响的著作,汉儒及后代的其他著作也有提到方言的地方。现存而且常见的有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三卷,是从古书中搜寻材料来补充《方言》的但是没有标明出处。

(2)《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编排的字典。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全书收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它给予后代汉语语义学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宋以来,《说文》是研究中国文字的主要参考书。《说文》虽然对于每一个字都有解释它的意思,但是许慎这一部书的主要对象不是字义而是字形,他企图说明每一个字为什么那样写,主要是找出字的本义,使这个本义能说明这个字结构的理由。

(3)《释名》

东汉刘熙著的《释名》也是按意义编排的词典,在编排上很像,所以后代有人把它叫做《逸雅》,刘熙企图探求每一个字最初命名夫人原因,他认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从语音可以探寻语义的来源,《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例如:“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苦,吐也,人所吐也。”这样用双声叠韵作出解释的办法叫作“声训”(补:声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解释的一种释义方法),声训不是科学的办法,虽然语音和语义有关系,但是,像《释名》那样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不过这本书在汉语史上还有它一定的价值,因为我们可以从它的声训中窥见上古的语音系统。

(4)词义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注解古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汉朝。《诗经》的毛传、郑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郑玄注、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等等。

(二)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相传沈约著了一部《四声谱》,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了。

(2)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原本已经不存在。现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共分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上得到解释。

(3)韵书外还有一些韵图,这是一种表格,同一直行表示声母相同,同一横行表示韵母、声调相同。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纪的。《切韵指掌图》时代较晚,相传为司马光所作。

(4)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国语言研究主要在北方的活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根据十四世纪北方话语音系统编著的一部韵书。全书共分十九韵,声调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在中国语言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5)明初乐韶风,宋濂奉敕编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可

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从此以后,有许多音韵的书都以北音为根据,如朱权的《琼林雅韵》、陈铎的《菉斐轩词林要韵》、兰廷秀的《韵略易通》、毕拱辰的《韵略汇通》等。

(三)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太平天国(19世纪)

(1)17世纪到19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一半学者多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合考证,汉语的古义和古音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发现。这种作风很像汉儒,所以叫汉学;因为这种学问是实事求是,所以叫“朴学”。

(2)主要研究成果:

①字典一类的官书:

《康熙字典》陈廷敬等编,共收47021字,按部首编排,共分214部。《康熙字典》的优点是搜罗广泛,尽可能举例说明,并尽可能指出见于何书。

《佩文韵府》收集作诗用的复音词和短语。

《骈字类编》主要收集双音词。

《经籍纂诂》阮元等编,收集经、史、子、集的各家注解,搜罗详尽,注明篇名。

②《说文》研究(文字学):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释精确,批判的接受《说文》,指出语义发展的过程,不限于解释先秦古义。);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取《说文》和各种经书的字义互相印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古韵十八部排列,打破字形,窥见语义联系,体例较好:先列本义→转注→假借;别义;声训;古韵;转音)

④语义学(即训诂学):

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古名物之学),《读书杂志》(校正古书错误);

王引之:《经义述闻》(解释经义,纠正前人传注),《经传释词》(解释虚词)

王氏父子的最大优点是不以《说文》出发,不拘泥于字形,一切以语音为准,即采用“以声求义”的研究方法,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章炳麟,清代朴学殿军。同其弟子黄侃一起被后人称为“章黄学派”。主要著作《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

⑤古音学:

古音,尤其是古韵方面,古音研究本从宋代已经开始了,但系统科学的研究是从明末陈第《毛诗序古音考》后开始。

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

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⑥古文字学:

金文之学: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名原》

甲骨学: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

【补】甲骨四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唐兰:“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

甲骨四少: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

⑦语法学:

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清代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语法学著作。

第三节、汉语史的研究方法

1、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

(1)三个注意:

①认真审查研究的对象:辨别史料的时代,了解古人的伪书辨伪工作,不以书中所叙时代为标准,以著书时代为标准。

②深入细致的进行观察:考证力求精到,避免粗疏。

③区别一般和特殊:“例不十,不立法”;“例外不十,法不破。”

(2)四个原则:

㈠研究汉语史,首先应把握四个原则:

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语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

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

3.重现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辨认语言的发展方向

可从两方面看:第一、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情况;

第二、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哪一方向走。

2、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应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1)始于19世纪初,最初叫比较语法,语言的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用来寻找语言的发展规律。所谓比较,指的是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加以比较的研究。通过系统的找出不同语言里音近义同的词的对应规律,来确定不同语言的亲属关系。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以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印欧系语言的研究基础上诞生的。

(2)应用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汉藏语系诸语言作比较研究。

(3)历史比较法也有自己的缺点:一是不能科学对待语言的起源、科学性等问题;二是不能联系社会的发展来研究;三不能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第四节、汉语史的根据

1、汉语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语言史的研究比较起来有哪些特点?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对于汉语史的建立有什么重大作用?

(一)汉语史历史悠久,汉语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它的统一体,不曾分化为几种语言,汉语语音实际情况不能在一般书面语言上反映出来,因此汉语的研究是有一些困难的。

(二)汉语史研究的根据:

(1)历来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字:

①古文字学:汉字本身的就够反映着上古时代汉语的情况,如“六书”。

②古音学:姓氏及地名,往往保存了古音,地名如:山东费县(“费”音“秘”),广东番禺(“番”音“潘”)都保留了重纯音;人名:孟贲(古勇士),“贲”读“奔”;逢蒙(古善射者),“逢”读“蓬”。

③语义学:古人名外之的字,名和字应是同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可以互相印证,如:仲由,字子路,循着道路前进,叫做“由”;颜回,字子渊,“回”本义旋转,“渊”是一种潆洄的水。

(2)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汉语写下来的文字记载:甲骨文和金文、字典、韵书和韵图、历代韵文、诗歌、唐代变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接近口语的作品以及各个时代古人对于汉语史研究的成就。

(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①外语借词包括借入和借出:

汉语里的古奉母字,现代日语吴音都读〔b〕(並母),像“肥”〔bi〕、“妇”〔bu〕、“饭”〔bon〕;古微母日语吴音都读〔m〕(明母),像“武”〔mu〕、“微”〔mi〕、“万”〔man〕,可以证实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说法.

古汉语也从外语里借过来一些词.例如“印度”,梵语原音为“indu”或“Hindu”,汉代张骞通西域,译作“身毒”,六朝时译为“天竺”,唐代译为“印度”. “竺”和“毒”、“度”音相近,“竺”知母,“毒”、“度”定母,可以证实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②通过亲属语言的比较:

汉语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松树”、“蝗虫”、“鳝鱼”.清代学者俞樾指出,上古汉语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法,如“鸟乌”、“草芥”、“鱼鲔”。汉台语里恰恰有类似的构词法。如云南罗平侬语的“李子”〔ma man〕、“桃子”〔ma ta:u〕、“石榴”〔ma sa:n〕,其中〔ma〕是果类大类名,这就给俞樾的说法提供了有力旁证。

(4)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厦门话“方、飞、夫、分”等字声母念〔p〕,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的证明;“知、诛、猪、张”等字声母念〔t〕,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的证明。广东话“急”念〔kép〕、“月”念〔jyt〕,“握”念〔ak〕正是古汉语入声有辅音韵尾〔-p〕、〔-t〕、〔-k〕的证明.

现汉方言对于词汇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有些古词古义,现代普通话已经不用了,却往往在方言中保存了下来。例如用粘土放在模型里制成的长方形土块,古代叫做“墼”(ji)。东汉许慎《说文?土部》:“墼,未烧也。”。现代普通话只叫做“土坯”,河北张家口一带方言仍叫“土墼”。

第五节、汉语的亲属

1、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

【补】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语言学家就把它们叫做亲属语言。

语系:语系是从语言历史的角度研究语言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假设,是将语言之间的关系比作和家族关系相似的谱系关系的一种模式。根据语言亲属关系的亲疏

远近把有关的语言归入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土语这样一种分类的层级体系之中。

(一)汉语在汉藏语系中的地位: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台语群,汉语和同系其他语言的关系,不像别的语系各语言关系那么密切。汉语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它的统一体,不曾分化为几种语言,汉语由于几千年前就和其他语言分开了,各自独立发展,到今天,自然在语音、语法、词汇上都有很大距离。

(1)在汉藏语系中,汉语和侗傣语、苗瑶语、暹罗语、越南语(汉台语群)等的关系较近,和藏语、彝语、缅甸语(藏缅语群)等的关系较远。

(二)共同点:汉语和汉藏系诸语言的亲属关系:

(1)语音方面:

声调是音位的组成因素,这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点。汉藏语系所有的语言都具备声调;绝大多数的语言具有辩义的声调。

大多数语言具有--m,- n,- ?韵尾,并且还有-p,-t,-k韵尾和它们作十分整齐的配合。

(2)语法方面:

形尾和词头、词尾不丰富,构词词素大多数是单音节的。

大部分的汉藏系语言(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汉台语群)都具有单位名词。

(三)汉语和侗傣语、暹罗语、越南语等的关系较近,和藏语、彝语、缅甸语等的关系较远。也可从语音、语法两方面看出:

(1)语音方面:

汉台语群大多数语言具有-m,- n,- ?韵尾,并且和-p,-t,-k韵尾配合整齐。而藏缅语群里的语言则没有这两种韵尾的相配。

(2)语法方面:

从语序上看,汉台语群和藏缅语群的结构是不同的:从宾语位置上看,汉语和侗傣苗瑶比较接近。

(四)汉语和同一语群其他语言的主要差别:

(1)语音方面:同一语群许多语言都有长短音的分别,而汉语没有。

(2)语法方面:汉语以外的其他汉藏系语言,形容词通常总是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的后面,而汉语则相反。

例如:汉语:公牛

哈尼语:nu po 逐词翻译“牛公”

汉语:女人

武鸣壮语:xun pa 逐词翻译“人女”

(3)词汇方面:

汉台语群里许多语言单位名词已经发展为冠词的性质。例如壮语的“匹马”大致相当与英语的“the horse”,这和汉语也是不同的.

2、亲属语言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汉语亲属语言的研究,和汉语史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将来东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有了伟大的成就的时候,汉语史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

1、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

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谈历史不能不谈分期,分期的作用,是使历史发展的线索更加分明,是使历史上每一个大关键更加突出,因而使读历史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的面貌。汉语史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东西,因此,在历史科学中占着重要位置的分期问题,对于汉语史来说,也毫不例外的重要。

(2)王力先生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他认为:“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的历史分期。”当语言的发展是质变而不是量变的时候,就应该认为变换了历史时期。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那么由旧质到新质的过渡阶段应该是很长的,可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根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的更慢。语音和语法密切相关,都是整个系统,所以语音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一般词汇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一个标准,但它不是主要的标准。

(3)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没有表现语言从旧质到新质的过渡,当语言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先变,例如宋代的平话;当语言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不变,如六朝的骈文。文体的转变和上层建筑有关。

(4)王力先生将汉语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即商周秦汉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即六朝、唐、宋时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③近代期: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即元明清时期)。(自1840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④现代期: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

(5)各个时期的特点:

上古期的特点:

①判断句一般不同系词②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

中古期的特点:

①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②处置式的产生③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④形尾“了”、“着”的产生⑤去声字的产生. 等等

近代汉语的特点:

①全浊声音在北方话里消失②-m尾韵在北方话的消失③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现代汉语的特点:①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②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第七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1、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

(1)汉族的文学语言自始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先秦已有文学语言,且以北方话为文学语言的基础。

(2)经济和政治对语言的影响较大,中国政权统一时,一向是建都北方,所以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往往在北方,这决定了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3)用北方话写出的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北京话)

(4)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使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中取得了合法地位,近百年来新产生了很多复音词,这些词都是超方言的,这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有利的。(5)民族共同语的明确定义: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补】文学语言(根据现汉书补充):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它包含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但不是简单地“文艺作品的语言”。

第八节、汉语的文字

1、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1)字体是文字的笔画形态;字式是文字的结构方式;

(2)汉字分为刀笔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和毛笔文字(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两类。

①从字体上:刀笔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毛笔阶段:从隶书到楷书

②从字式上:

单体字:象形:刻画具体事物的简单轮廓:人、木

指事:用简单的线条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二、上、下

合体字:会意:用两个以上单体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好、森”

形声:用一个单体字表示意义范畴,另一个单体字表示声音“江、河”(3)人民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类化法,第二是简化法

①类化法通常是按照形声字的原则,把没有形旁的字加上一个形旁,例如“夫容”加成“芙蓉”;有时候是形旁不明显,就再加上一个形旁,如“果”加成“菓”;最容易类化的是双音词,群众觉得双音词是一个整体,形旁应该一致,如“峨眉”加成“峨嵋”,“昏姻”加成“婚姻”;有些字虽然都有形旁,但不一致,也要改成一致的,如“蒲桃”改成“葡萄”;甚至没什么道理的更改,如“凤皇”改为“凤凰”,这都表现了群众对于双音词的整体观念。有些字本来是仂语,当群众感到不再是仂语时,也就写成了“伙伴、傢俱”了。

②简化法是为了书写的便利,要求把字的笔画减少。有些字是由草书楷化而来,如“还、会”等;有的是保留了最特殊的部分,如“声、条、处”等。有些来历不明,如“乱、灵、听”等。

(4)汉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汉字简化只是汉字改革的第一步

【补一下现汉那块的】

第二章、语音的发展

第一节、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系

1、从双声叠韵的事实中如何看出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密切关系?

(1)在此主要谈双声叠韵和构词法的关系,构词法是语法问题,同时也是词汇问题。汉语自始就不是单音节语,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大量的双音词。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它们大多数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古人把纯粹的双音词叫做“联绵字”,联绵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拟声词不一定用双声叠韵,先秦的拟声词往往用单音或叠音词(呦呦鹿鸣),而这些联绵字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 双声:唐棣、蒹葭;叠韵:崔嵬、扶苏

动词:双声:匍匐、拮据;叠韵:绸缪、遨游

形容词:双声:参差、玄黄;叠韵:差池、婉变

有些双音词可以认为双声兼叠韵:辗转、契阔

(2)由此可见,汉语的双音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是多样性的,有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兼叠韵词。这种构词法一直到现代还起着作用,成为历代构词法之一,许多新词由此产生,同时我们也应知道,随着语音的发展,新的双声叠韵和新的语音系统相适应,如现代汉语中的叠韵词“舒服”,这个叠韵词的形成应该是在入声消失以后,如果按中古音念起来,就不可能是叠韵了。

2、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

(1)每一种语言里都有所谓的骈词。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就是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言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例如:上古音的“呼[xuɑ]”变为中古音的“唤[xuɑn]”,“呼”和“唤”就是骈词。

(2)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①第一类是声母和主要原因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阳声韵:以鼻辅音收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如:逆迎、呼唤【阴声韵和阳声韵互转】

②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阳声韵转阳声韵;阴声韵转阴声韵】如:域国、观看

(3)骈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可能产生的,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等。

第二节、中古的语音系统

1、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为什么应以“切韵系统”为标准?

《切韵》系统并不能代表当时的首都,也就是隋代长安的实际语音,它只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这种语音系统纯然是属于书面语言的,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基本上遵守着这一语言标准,例如:律诗。这个系统是参照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被公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规范。

2、中古语音的声母和韵母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从两反面观察:反切和韵目。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反切上字只取声母,反切下字只取韵目,只要看《广韵》(《切韵》系统也就是《广韵》系统)里的双声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统有多少声母;再看《广韵》里的叠韵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统有多少韵母。

3、什么叫做“反切”?“反切”在语音的研究上有什么作用?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反切上字只取声母,反切下字只取韵目【补:东汉,反切的方法被创造出来了,标志着字音分析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音韵学进入萌芽时期。三国时李登的《声类》是专门分析字音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音韵学专著,可惜早已亡佚。】

只要看《广韵》(《切韵》系统也就是《广韵》系统)里的双声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统有多少声母;再看《广韵》里的叠韵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

统有多少韵母。

4、《广韵》35声母和传统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试就“五音”和“清浊”两方面给36字母加以分类。

(一)不同:

(1)舌上音的娘母实际上是和泥母没有分别的

(2)《切韵》时代还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3)正齿依照《切韵》反切上字应该分为两类,即庄初崇山和章昌船书禅(4)喻母依照《切韵》反切上字应分两类,即云类和馀类,云类在《切韵》系统应归匣母。

(二)分类:

(2)三十六字母(附现代所构拟的隋唐时读音)【画一下】

七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唇音重唇:帮 p 旁p‘並b 明m 轻唇:非f 敷f‘奉v 微?

舌音舌头:端t 透t‘定d 泥n 舌上:知?彻t‘ 澄?娘?

齿音齿头:精ts 心s 清ts‘从dz 邪 z 正齿:照t ?审?穿t?‘ 床d?‘禅?

牙音见k 溪k' 群g 疑?

喉音影○晓x 匣?喻j

半舌来l

半齿日?

5、《广韵》206韵可以归出哪61韵类,哪141个韵母?其中平声韵有哪些?入声韵有哪些?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

【考这题直播吃屎】广韵共有206韵,分61个韵类,141个韵目

6、“平水韵”的性质和体例是怎样的?它和《广韵》有什么不同?

比《切韵》更接近口语的是简化的平水韵,《切韵》的206韵太繁琐了,做式押韵很难,所以又规定同样的办法,允许人们就进通用。13世纪初,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来又有人合并为106韵。

【补】《汉语音韵学》

7、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

韵摄是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宋元等韵图把《广韵》206韵归纳为16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8、什么叫做“四等”?在韵图上声母和韵母是怎样分等的?

四等是兼用于韵头和韵腹的概念。等韵图把所有的韵类分属于一、二、三、四等。四等的区别既在于韵腹,也在于韵头。凡是以i为介音的韵类都属于三等韵;没有i介音的韵类分别属于一、二、四等;韵腹为后元音[u] [o] [ɑ] [?]的韵母是一等韵;低元音[a]和次低元音[?][?]作韵腹的韵母是二等韵;前、半高元音

[e]作韵腹的韵母是四等韵。一、二等韵属于“洪音”,三、四等韵属“细音”。

9、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

(1)四呼是后起的术语,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乎。

开口呼:韵母不是i,u,y和不以i,u,y为韵头

齐齿呼:主要元音为i和韵头为i的韵母

合口呼:主要元音为u和韵头为u的韵母

撮口乎:主要元音为y和韵头为y的韵母。【ü[y]】

(2)在宋代韵图中只有两呼,开口呼和齐齿呼,每呼分为四等。按照传统说法,开口一、二等是开口呼;开口三、四等是齐齿呼;合口一、二等是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是撮口呼。

第三节、上古的语音系统

1、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

(1)清儒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方面获得了空前的成绩。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

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2)上古韵部的建立主要依靠两种材料:一是先秦韵文,特别是《诗经》的用韵;二是汉字的谐声偏旁。

①古音学家分析《诗经》用韵,用系联韵脚字的方法,确定上古韵部系统。

例如《诗经》里以下一些诗的韵脚是: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有系联的结果,“采、友、蚩、丝、谋”等字都属于同一个韵部,称为“之”部。利用这种系联韵脚字的方法,参照谐声偏旁,就可以归纳出《诗经》的韵部系统。②谐声字即形声字,即一半表示读音、一半表示义类的字。表示读音的那部分叫“谐声偏旁”,也叫“声符”或“声旁”;表示义类的那部分叫“意符”或“形旁”。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一个著名理论叫“同声必同部”。意思是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例如“每、悔、海、侮、梅、敏”等字现代读音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上古同属“之”部。)比如“诚、城、盛”,“成”就是谐声偏旁,“言、土、皿”是“意符”。

2、先秦古音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各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相配的?阴阳入互相通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阳声韵→阴声韵:如“山”字本来是收[-n]的阳声韵[san],可是现代苏州、上海等吴方言,则念成[sε]之类的音,鼻音韵尾[-n]丢失了。

还有: “两”[lia?]→[lia](俩)

“三”[san]→[sa](仨)

阴声韵→阳声韵,如:

“能”字古音念[nai],今音念[n??].

豫东方言里“奶” [nai]也可以念成[nan].

又如“木”字,本为收[-k]尾的入声字,但山西太原方言念成[m??],变成阳声韵了。又如“帖”从“占”是阴声韵字,而“帖”在古汉语里是入声字,这是阳声韵转化成入声韵。这种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现象,在音韵学上就叫做“阴阳对转”,清人把入声韵归入阴声韵里了。当然,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主要元音相同。

3、研究先秦声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秦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主要根据是谐声偏旁,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还有一些辅助的证据,如异文、古读、声训等;大致分为六类三十二母。

【补】根据:

1.谐声字:汉字80%以上是谐声字,这就为我们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声母不一定相同,所属的声类(指发音部位相同的音类,即五音)却大致相同。例如“高”属见母。“敲”属溪母,“蒿”属晓母,都是牙喉音;“单”属端母,“啴”属透母,“弹”属定母,都是舌头音。

2.异文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诗》作“扶服”《左传?昭公21年》:“扶伏而击之。”《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古声母应当相同。3.读若或读如:《说文?水部》:“冲读若动”。“冲”为澄母。“动”为定母,可见上古舌头、舌上音是不分的。

4.声训《释名》:“邦,封也。”,“马,武也。”“封”与“邦”,“马”与“武”声母相同,古代它们都读重唇音。

4、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一)分歧:

(1)四声一贯。清顾炎武认为上古的声调是无定的。

(2)古无去声。段玉裁认为古人没有去声。

(3)古无上去。黄侃认为古人只有平入两读。

(4)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都认为古人实有四声,不过上古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一致。

(二)我们以为(王力先生认为)王、江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

王力认为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音高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细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一律归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三)上古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中古出现去声字。

依照段玉裁的说法,古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从《诗经》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这是声调分为舒促两大类的缘故中古诗人把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在诗句里平仄交替,实际上像西洋的长短律和短长律,由此可知古代声调有音长的因素在内。

5、什么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应当遵守什么原则?高本汉重建先秦古音的

时候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补】古音的重建:

原则:语音的一切变化都是制约性的变化,这就是说必须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才能有同样的发展,反过来说,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可能有不同的发展,也就是不可能有分化。

高本汉对上古声母的重建,表现了形式主义:

(1)他把馀母硬分为两类,以为一类是d,一类是z。他的根据是谐声偏旁,例如羊声有“祥”,“祥”在中古是z-,所以上古的“羊”是z-(上古的祥反而是dz-)

(2)他把庄初崇山各分为两类,以为一类是ts、ts‘、dz‘、s(并入精清从心),另一类是ts【s、z下拉长,下同】、ts‘、dz‘、s.

(3)他把馀母的一部分上古音拟成d之后,这d是不送气的浊音,他就虚构这个不送气的浊音来相搭配,他把云母的上古音拟成g,禅母的上古音拟成d【右下拉长画圈】,邪母的上古音拟成dz,来造成整齐的局面。这种推论是完全主观的。

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意思是说上古没有知徹澄娘,只有端透定泥。我们可以先抛开娘母不谈,即使在中古,娘泥的分别也是人为的。

(1)谐声偏旁是主要的根据之一,下面这些同声符的字表现着知徹澄和端透定是相通的:

端知:都猪点占

透徹:汤畅

定澄:独浊

(2)现代方言: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都反映了端知两系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知(ti),抽(tiou),治(ti),朝(tiou)

客家话里也有个别知系字保留着舌头音,例如:知念ti。

为什么说元音高化是汉语语音发展规律之一?

上古到中古的声调变化:(1)声调性质本身的变化,由音高和音长并重变为以音高为主。(2)调类的变化:长入一类的声调消失了,转为去声,和那些来自平上两声的字合流了。

【补】[-p]、[-t]、[-k]是塞音,而且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或“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又称“促声”;与此相对,其他各种音节听起来舒缓,所以又称“舒声”。

元代黄公绍的《古今韵会》(1292年以前)已经没有收[-p]尾的入声字了。到了十四世纪,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时,入声就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话里,韵尾[-p]、[-t]、[-k]就已经消失了。[-p]、[-t]、[-k]消失以后,闭音节成了开音节。例如“哭”k‘uk →k‘u。有些韵类在促音尾消失后,又发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 → kua →kuo。

在先秦古韵到中古的发展中,声调对韵母有什么影响?先秦-m韵尾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中古的-ng韵尾?

【补】-m尾的消失

《中原音韵》基本上还保存着[-m]尾。其中“侵寻”、“盐咸”、“廉纤”三个是闭口韵,即[-m]尾。那么[-m]尾何时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写于十七世纪初叶(1626)的〈西儒耳目资〉(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著)里已经没有[-m] 尾韵了。但是,[-m]并入[-n]并不是从十七世纪才开始的。

唐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注】十[-ap] 、石[-ak] 针[-?m] 、真[-?n]因[-i?n ] 、阴[-i?m]

在胡曾看来,“针、阴”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闭口韵才算“正”,而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

说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经把[-m]尾字读成[-n]尾字。可见, [-m]尾的消失从唐代已经开始了。

但语音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韵》时代以后。《中原音韵》仅存的三个闭口韵:

“侵寻”并入了“真文”,“盐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后来,“桓欢”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 [-m]尾字并入[-n]尾后,十九韵部减为十五韵部,基本上能代表现代普通话的韵部韵尾为[-m]的字,韵尾一律变为[-n]。这样本来不是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了:

语音学上称这种音变为异化。如果声母是唇音,韵尾[-m]也是唇音,在发音上不是十分便利所以韵尾很容易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话仍保留有[-m]尾

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

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四个声母。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他说:“凡轻唇音者,古皆读为重唇。”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他根据以下几方面材料证明这一点:

1、异文如“匍匐”又作“扶服”;“伏羲”又作“庖羲”,“汾水”又作“盆水”,“文水”又作“门水”。

2、声训如“负,背也”;“房,旁也”;“邦,封也”;“望,茫也”

3、读若如《说文》“娓,读若媚”。《周礼》注引郑司农云:“纷,读若豳”。

4、直音如“苻音蒲”、“闽音文饰之文”、“蔓音万”、“繁音婆”。

5、反切如“冯,皮兵反”、“方,蒲郎反”、“卑,府移切”、“眉,武悲切”。

6、谐声字:

从“甫”得声的字: “浦、匍、捕、铺”为重唇,“辅、黼”为轻唇;“畐”声的字: “逼、偪”为重唇,“福、辐”为轻唇;“非”声的字:“排、徘”为重唇,“诽、菲”为轻唇。

7、方言:

在厦门方言的白话音里,许多轻唇字仍然读为重唇音。

非母:风、斧、分——p 敷母:藩、蜂、讣——p‘

奉母:饭、房、冯——p帆、浮、缝——p‘

微母:未、尾、无——b问、物、晚——m

8、外语借词:

从古代借自梵文的音译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轻唇音读为重唇的例子。例如Buddha译为“浮屠、佛”“浮、佛”都是轻唇音字,古人用它们来翻译原文中的重唇音,是因为它们在古代都读重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守温三十字母里唇音也只有一类,到三十六字母里才明确地分为轻唇音、重唇音两类。笼统地说,轻唇音是产生于唐代,具体说,从初唐到中唐轻、重唇声母有分化的趋势,晚唐以后才彻底分化。重唇音的一部分字分化为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凡是合口三等的重唇音字到了后来一律变成了轻唇音。

到了十二、三世纪浊音清化的时代,奉母[v]变为非母[f];而读送气的敷[ f’]是根本不存在的,与非[f]母没有区别,[f]是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分,也就是说,帮[p]和滂[ p’ ]的合口三等字分化出来后都读非[f]。这样一来,非敷奉合流了;同时,微母由?变为v。由此看来,现代普通话的p、p’、m 是从中古合口三等以外的帮[p]、滂[p’]、明[m]来的,现代的f是从中古合口三等的帮[p]、滂[p’]、並[b]来的。

【注:之后是笔记内容,要点:上古到中古的语音发展:声母;声调;韵母、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发展:声母;韵母;声调、关于中古到现代声韵调发展的一些结论。】

第三章、语法发展部分

第一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

1、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虽然在上古不完全适合,但也可以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之、于、与、而、则、虽、若、如”在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仍然在用。(3)各地方言的比较也可以证明虽然词汇差别大,但是语法可以说基本一致。

2、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3、什么叫做“读破”?“读破”在汉语史上的作用怎样?

(1)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

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读音读出的,叫做“读破”。

(2)【补】“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汉语一种改变字或词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放大,主要是改变声调,多数是把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读破大约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大量出现,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衣”用作名词,读平声“y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境内莫衣紫”“衣”用作动词,“穿衣”的意思,旧读去声“yì”。一般来说,后一种音义是由前一种音义演变而来的,所以,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做“本字”或“如字”,而把后一种读音叫做“读破”或“破读”。读破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是一种音变构词的手段。但是,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古书中注明的读破也有很多在现代没有保存下来,这样的读破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不必特意加以区分,按照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去读就可以了。

历史形态学

第二节、名词的发展

1、名词词头“阿”字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情况。

(1)上古末期产生了新的词头“啊”

(2)发展情况:

①“阿”字最初作为疑问代词“谁”字的词头(“阿谁”,上古可能为“伊谁”,现代为“阿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②后“阿”字用途扩大,可作人名、亲属称呼的词头,也可作人称代词的词头:人名:刘禅小字“阿斗”;曹操小字“阿瞒”;

亲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人称代词:“阿你酒能昏乱”

③现代汉语里方言里,“阿谁、阿你”除外,其他两种用途保存,有些把“阿”字放在数词前面表示排行,如粤语的“阿三”。

2、名词词头“老”字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情况。

(1)词头“老”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长,后由形容词虚化为词头用于人和动物两方面,这两种“老”都是唐代产生的。

(2)发展情况:

A.用于人:

①称谓前加“老”:老兄、老弟、老姐;

②姓上加“老”,白居易:“每被老元偷格律”(老元指元稹)

③名字上加“老”:“快诵老坡《秋望赋》,大千风月一毫端”(老坡指苏东坡)名字上加“老”字比姓上加“老”字起源的晚一点,最初见于宋代的史料。

④排行上加“老”,起源最晚:老二,王老六

⑤特殊:“老婆”、“老师”

“老婆”宋代“老”字指年老,后元代妻子也可以称谓“老婆”,“老”字变为词头。“老师”中的“老”开始只表示年辈最尊的意思,明中叶,学生称座主为老师,表示齿德具尊,清中叶变为词头。

B.用于动物:老鼠起源于唐代,老虎起源于宋代。

3、在汉语史上,有哪些“子”字是不应该认作词尾的?名词词尾“子”字的发展情况。

(1)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

①儿子的子;②尊称用的子,如夫子,君子;③禽兽虫类的初生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鸟卵“鸡子”;⑤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⑥圆形的小东西“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2)发展:

①上古时代,“子”就有词尾化的迹象,“又闻项羽重瞳子”;“拜请百福,赐我喜子。”

②魏晋以后,“子”字渐渐普遍应用起来:豆子、燕子、帕子、柚子、妃子、帖子、骰子。

③中古时期,“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还有构成新词的能力。如“交子”是我国纸币的开始。

4、在汉语史上,有哪些“儿”字是不应该认作词尾的?名词词尾“儿”字的发展情况。

(1)不作词尾:

①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即:本义小儿)的都不能认为是词尾

②有些“儿”字虽然不用作本义,但是表示旧社会所谓下等人或不道德的人,也不算做词尾,如“侍儿”、“偷儿”。

(2)发展情况:王力先生认为,谨慎的说法,“儿”字是从唐代开始产生的。

①用于人:a.用为小字(小名)的词尾,这种看法一直传到后代:“小字龙儿”

b.“孩儿”的“儿”也不一定是词尾,可能像“婴儿”一样,“儿”

字具有实在意义:“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

②用于动物:a.不作词尾:确指鸟兽虫类的初生者:凤凰儿

b.作词尾:“打起黄莹儿,莫叫枝上啼。”

由于文字上缺乏轻音的表示,我们在古书中不容易划清这两种情况的界限。

③用于无生之物,无所谓初生者,“儿”字的词尾性明显,小车儿、船儿

5、名词词尾“头”字的发展情况。

(1)不作词尾的个别情况:“石头”时代很早,又称“石首”,可见“头”有实义;“码头”在唐代就有了,写作“马头”,可见“头”仍有实义,还有“被头”、“年头”、“号头”等。

(2)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刘超,“膝头”、“前头”、“后头”

(3)宋元以后,“头”作词尾更加普遍,“锄头”、“日头”、“骨头”

6、五四以后有哪些新兴的名词词尾?

(1)特殊情况:①“人”字,“诗人”等词中“人”字有实义;②“主义”可以独立成为意义;③“者”字较特殊,古代汉语“者”字一般只在动词和形容词后“作者、老者”或叙述性的仂语后,“将命者”;而“帝国主义者”中,“者”在名词仂语后,确是词尾性质。④“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但“法家、名家”,“家”是“学派”,与“艺术家”、“建筑家”不同,但后者也是从前者逐渐演变而来。(2)真正新兴的名词词尾:“品、性、度”等

①品:古有“品物”之称,指庶物(众物、万物),另有品第、品级之义。品当“物品”将是鸦片战争之后,来源于日本,“作品、食品、物品、产品”等。

②性:受日本译文影响:“可能性、重要性、不渗透性”等。

③度:受日本译文影响:“长度、高度、强度”等。

第三节、单位词的发展

1、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有哪几种方式?

上古汉语里三种表示事物数量的方式:

(1)最常见的是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数次放在名词后面,不用单位词。“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3)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单位词。“皆赐玉五瑴,马三匹。”

(4)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三种方式,“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有时候名词省略,就只剩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表示度量衡。“养弟子以万钟。”

2、殷虚卜辞中所见的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是怎样的?

汉语单位词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辞中,我们能看见的单位词有:丙、朋、升等,但是这些单位名词只限于度量衡单位,容量单位和集体单位,还没有天然的单位如“匹、张”等。

a.原始天然单位的表示法是在数词后面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如殷墟卜辞中所見:“羌十羌”;“人十有六人”。

b.直到西周金文还是这种结构方式,但是人的天然单位就用“人”为单位,数词前不一定也是“人”,如殷墟卜辞中“羌十人”;“羌十人又五。”

3、汉语里天然单位的单位词萌芽于什么时代?到什么时代才真正发展起来?

天然单位词在秦代已经萌芽,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土中的玉璧七枚”,此外还有“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4、单位词的应用范围都是一成不变的吗?如果不是,有过些什么发展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单位词的应用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扩大了,有些缩小了,有些转移了,有些新兴了,有些消失了:

(1)范围扩大:“个、只、条、张”

①“个”原来只是竹的单位,在唐代扩大很多,鸟和人都称个:

“两个黄鹂鸣翠柳”;“樵歌个个同”

②“只”最初只是普通名词,后用作单位词,开始也只指鸟类,后扩大到兽类和无生之物。“一只短船舫”。

③“条”最初也是普通的名词,后发展为单位词,先用于树木,后细长、狭窄的东西都称条,“绳几条”。

④“张”平面的东西叫“张”,本是张弓的意义,弓弩也用“张”表示,纸称“张”属于后起。

(2)范围缩小:“枚”,汉魏六朝时期,“枚”字应用范围很大,可以用于鸟类、鱼类和一切器物;现代汉语里,“枚”字的应用范围缩小到几点,“一枚针、一枚奖章”,有些是方言,有些书面语和普通话口语里,“枚”字已基本不用。

(3)范围转移:“盏”,原先一般是用来做酒的单位词,但现在用来作灯的单位(4)新兴的单位词:“顶、挂”;消失的如“株、章”(指在口语里消失)

5、数词、天然单位词和名词的结合方式在历史上有过什么转变?这种转变在语法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就名词、数词、单位词三者的结合方式来说,

(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时,位置在名词后面,殷墟卜辞也没有例外。先秦只说“马十匹”,不说“十匹马”,后代沿用先秦这规则,情况也非常普遍,同时,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前面了。“一箪食,一瓢饮”

(2)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

度量衡单位:“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天然单位:“越使诸发以一枝梅遣梁王。”

(3)中古时期,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才尽下。”“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作天子。”

(二)意义:这是很重要的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当数词和单位词放在普通名词后面时,它们的关系是不够密切的,后来单位词移到了名词前面,它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从此以后,汉语名词分为百数的种类,每一种类都有特定的单位词,最后的结果是,名词和数词的结合不能不借单位词来作中介。

6、单位词附加在名词后面用作词尾(例如“车辆”、“船只”),起源于什么时代?

a.单位词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车辆”、“船只”“马匹”、“书本”“物件”等;

b.这种结构是相当后起的,索然中古时期有“钗朵、钿朵、梅朵”的硕大,但是这些“朵”都是名词,不是单位词,

c.到宋元时代,单位词确已做词尾:“吾手下官员皆不似翼德。”

7、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出现于什么时代?哪些行为单位词是从事物单位词转变来的?

(1)表示行为的单位词(“次、回、趟”等)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在唐代以前,出来量词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的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百战百胜”。

(2)唐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只有“回、次”两个字,“次”比“回”晚得多;此外还有“遭”字最初表示环绕或转动的次数,后来它的用法也一般化了,“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遍”字表示读书完毕的次数,后来也一般化了“走了七八遍。”(3)表示时间长久的行为单位“场、番”都来自事物单位的“场”和“番”。a.“番”字最初表示轮番的事物,“初番放出林”(第一批竹笋使它们成长为林);后来它的意义就和行为单位的意义没有分别了,“几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与同。”

b.“场”字表示时间长久,可能起源于科场的“场”(参加考试的人在场屋中所费时间最久),后来用途扩大了,就泛指时间长久的次数了,“一场梦”。

c.至于像“顿、阵”等字也是先用来表示实物单位的,“顿顿食黄鱼”,“今朝一阵寒”,当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8、在现代汉语里,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唐宋时代也有这种区别吗?

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第四节、数词的发展

1、“两”和“二”的用法古今有什么不同?

(1)现汉中,“两”和“二”的不同:单位词前不用“二”,不说“二个人”;零数前不能用“两”,“十二个人”,不是“十两个人”;序数不能用“两”,不说“第两”。

(2)上古“两”与“二”几乎没有共同点:

①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车辆”;当“两”字用作数词的视乎,也经常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后代“两袖、两京、两湖”等都是成双的意思。

②先秦时代,“两”字有两种引申的意义:

a.独一无二的事物,在特殊情况或假设情况下,就以两个并称“事两君者不容”;

b.两件事处在同意情况下,“两”字作为动词的修饰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甲物和乙物都如此,“两全其美”、“势不两立”。

③从现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此后,“两”和“二”在某

数据库管理系统试卷A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徐圩校区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期 中 考 试 试 卷 考试科目: 数据库管理系统 试卷类别: 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 共15分) 1、信息是经过加工之后形成的有价值的 。 2、三种基本关系运算是 、 、 。 3、一个关系数据库由若于个 组成;一个数据表由若干个 组成:每一个记录由若于个以字段属性加以分类的 组成。 4、在同一个数据库中,相关联的表关系的类型有 、 、 3种关系。 5、主索引的关键字段值是 的。 6、定义表结构时,要定义表中有多少个字段,同时还要定义每一个字段的 、 、 等。 7、一个数据库中可以有多个 。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 40 分) 1、在Visual FoxPro 中“表”是指( )。 A .报表 B .关系 C .表格 D .表单 2、、数据库表可以设置字段有效性规则,字段有效性规则属于( )。 A .实体完整性范畴 B .参照完整性范畴 C .域完整性范畴 D .数据一致性范畴 3、在关系模型中,为了实现“关系中不允许出现相同元组”的约束应使用( )。 A .临时关键字 B .主关键字 C .外部关键字 D .索引关键字 4、数据表中的数据暂时不想使用,为提高数据表的使用效率,对这些“数据”最好要进行( )。 A .逻辑删除 B .物理删除 C .不加处理 D .数据过滤器 5、在建立唯一索引出现重复字段值时,只存储重复出现的( )记录。 A .第一个 B .最后一个 C .全部 D .几个 6、数据表中有30个记录,如果当前记录为第1条记录,把记录指针移到最后一个,测试当前记录号函数 recno ( )的值是( )。 A .31 B .30 C .29 D .28 7、对数据表的结构进行操作,通常是在( )环境下完成的。 A .表设计器 B .表向导 C .表浏览器 D .表编辑器 8、每一个数据工作区上只能打开( )个数据表。 A .1个 B .2个 C .10个 D .任意个 9、在当前工作区可以访问其他工作区表中的( )。 A .数据表结构 B .数据表 C .数据库 D .数据 10、在Visual FoxPro 中字段的数据类型不可以指定为( )。 A .日期型 B .时间型 C .通用型 D .备注型 11、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表间( )建立关联关系。 A .随意 B .不可以 C .必须 D .可根据需要 12、一个数据表可以添加到( )数据库中。 A .两个 B .一个 C .多个 D .随意个 13、数据表间建立参照完整性后,不能设置数据表间( )操作规则。 A .更新 B .删除 C .浏览 D .插入 14、.在数据库环境下限制字段个数的操作,要在( )中进行。 ——————————————————————————————————————————————————————————装 订 线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数据库系统应用试题及答案

数据库系统概述 一、概述 1.数据库系统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 A.系统分析员 B.程序员 C.数据库管理员 D.操作员 2.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3.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 A.I 和 II B.只有 II C.II 和 III D.只有 I 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度高 D.数据独立性高 5.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6.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模式 B.内模式 C.外模式 D. 7.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模式与外模式 B.模式与内模式 C.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射 D.三层模式 8.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模式与外模式之间的映射 B.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 C.模式 D.三级模式 9.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模式。 A.模式 B.物理模式 C.子模式 D.内模式 10.下述()不是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A.完整性约束说明 B.定义数据库模式 C.数据库安全 D.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11.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这一类模型中最著名的模型是()。 A.层次模型 B.关系模型 C.网状模型 D.实体-关系模型 <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 基本要素:实体型属性联系> 12.区分不同实体的依据是()。 A.名称 B.属性 C.对象 D.概念 13.关系数据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 A.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B.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完整性约束 C.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查询 D.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14.在()中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双亲,结点之间可以有多种联系。 A.网状模型 B.关系模型 C.层次模型 D.以上都有 15.()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从而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 A.网状模型 B.关系模型 C.层次模型 D.以上都有

整理术—如何有效建立个人资料库笔记

《整理术—如何有效建立个人资料库》笔记 目录: ch1 整理的诀窍在于缩短检索时间——[效率博士的整理术] ch2 充分活用人际关系的[人财录]——[人才资料的整理术] ch3 打铁趁热的资料处理法——[报纸、杂志、笔记的整理术] ch4 和书坦诚相见——[书架的整理术] ch5 获知公众资料的途径——[资料来源的整理术] ch6 活用脑力和工具——[文具的整理术] ch7 头脑清晰、资料自然井然有序————[头脑的整理术] ——————————————————————————————————————— 1. 整理资料一旦介意别人的看法,效率绝对不高,只有彻底以自己的方便为考虑标准,才能缩短检索资料的时间。 2. 别一开始就想完成所有工作。 3. 在很多事情上,我都是用一面改良,一面慢慢地做出更好的东西的方法。 4. 工作经过整理,就能够缩短检索时间。 5. 当然,最初我就不认为能够做得很完美,所以一开始产生问题时,虽知有不完整的地方,仍然试着去做,为的是能早些知道问题症结所在。 6. 在世纪工作中,总会陆续产生一些手册未行,单也有犯错的地方,不论成功或失败,总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它给了我很宝贵的讯息,对于充实手册内容甚有帮助。 7. 《办事手册》:公文应该简化到什么程度;政府机关什么时候最有空,最适合去办事;应该经由哪些管道等,这些都需要经过安排。有所不足或错误时,随时加以补充。 8. 资料本来就是为了要用才收集的。即使为了达到心里所想用的某种目的而收集的。

9. 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从广大的知识领域里,取出对自己有必要的那部分。 10. 不要立【舍弃的标准】,应该立【选取的标准】。 11. 资料要一边收集一边舍弃。 12. 按自己的目的的意义来作整理和收集,而且等过一段事件,再进行合于目的的资料分类。到这一阶段后,就依这一分类收集资料。这么一来分类自然就变成选取的标准,也就不会有一大堆资料,却不知改如何舍弃的困扰产生了。 13. 资料的取舍要速战速决 14. 报纸杂志剪切到分类有用的部分就扔了。 15. 书籍,重要的地方用原子笔做记号,需要的时候再取用。当然,如果是其中也可能只有某些部分可利用,那就将重要的部分影印下来,其余的若使用机会不多,便可扔了。 16. 有些教人如何整理资料的书上常有这样的理论——收集来的资料,应针对它的时效性予以取舍,不合时用的就丢掉。话虽如此,总有很多人知识习惯性的收起来,根本很少去看,结果资料都成了“过时日历”,所以最好还是乘早整理为妙。 17. 《通讯录》:活页式卡片(名片大小),按姓氏笔画排列,一个人一张:姓名,住处,工作地点和电话号码。 第一行:住宅区号、住址和电话号码 第二行:上班地点的住址区号、住址和电话号(有传真的也写上号码) 第三行:写职务名、所属机关和头衔 第四行(last):人名或机关团体名 第一页贴长途电话区号一览表和国内国外信件邮资表 《人财录》:11个项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初遇、学历、职业、本籍、工作地点、现址、家属、备注。 18. 交换名片后,在名片上补充:相遇日期、相遇地点、事件、介绍人等(当日交换当日处理) 19. 名片的整理以“行业别”为优先考虑 20. 人才整理方法:通讯录、人财录、名片簿

近代汉语研究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整理)

近代汉语研究期末复习 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 一汉语的历史分期 (一)20世纪初,高本汉、钱玄同的分期: 1.(瑞典)高本汉: (1)《诗经》以前是太古汉语。 (2)《诗经》以后——东汉是上古汉语。 (3)六朝——唐是中古汉语。 (4)宋代是近古汉语。 (5)元明是老官话。 (《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译) 2.钱玄同: 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现代 钱玄同《文字学音篇》1918年 以上都是从汉语语音的标准来明确“近代汉语”。 (二)王力先生的分期情况: 1.分期: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以语法为主要依据,结合语音演变。 判定近代汉语的依据: 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中消失; 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中消失。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影响: 潘允中关于汉语史的分期: (1)上古时期:殷商——西汉(东汉是过渡时期) (2)中古时期:两晋——隋唐五代 (3)近代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4)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1988年)也赞成王力先生的意见 (三)吕叔湘分汉语史为两段: 1古代汉语以晚唐五代为界 2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自序》1984年 从文献语言反映实际口语的情况着眼。 (四)日本汉语家: 1汉以前是“上古”。 2六朝——唐末是“中古”或“中世”。 3宋元明是“近世”。 4清代是“近代”。 二、关于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

最新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毛泽东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科学地区分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 B。农村包围xx革命道路的基本形成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xx革命的中心问题 D。科学分析了xx社会各阶级 2.xx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C.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xx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人民的xx精神财富 D.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xx的理论渊源是() A.xx优秀的传统文化 B.马列主义 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1927年7月至1935年1月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等文章,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区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毛泽东的很多著作中都有体现。选项C,毛泽东的确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比如,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选项D 科学区分了中国社会各阶级,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根本前提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备选项A、B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我们经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确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后,就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条件下产生。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D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因此备选项A、B、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二、多项选择题

数据库系统概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的是()。 A.数据结构化B.数据的冗余度小 C.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D.程序的标准化 2.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 A.内模式改变,模式不变 B.模式改变,内模式不变 C.模式改变,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 D.内模式改变,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 3.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 的是()。 A.外模式B.内模式C.存储模式D.模式 4. 相对于非关系模型,关系数据模型的缺点之一是()。 A.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需查询优化B.数据结构简单 C.数据独立性高D.有严格的数学基础 5. 现有关系表:学生(宿舍编号,宿舍地址,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出生日期)的主码是()。 A.宿舍编号 B.学号 C.宿舍地址,姓名 D.宿舍编号,学号 6.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和S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和S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 A.元组B.行C.记录D.属性 7.下列关系运算中,()运算不属于专门的关系运算。 A.选择B.连接 C.广义笛卡尔积 D.投影 8.SQL语言具有()的功能。

A.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B.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C.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控制 D.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9.从E-R模型关系向关系模型转换时,一个M:N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时,该关系模式的关键字是()。 A.M端实体的关键字B.N端实体的关键字 C.M端实体关键字与N端实体关键字组合D.重新选取其他属性 10.SQL语言中,删除一个表的命令是() A. DELETE B. DROP C. CLEAR D. REMOVE 11.图1中()是关系完备的系统 A B C D 图1 12.有关系模式A(S,C,M),其中各属性的含义是:S:学生;C:课程;M:名次,其语义是:每一个学生选修每门课程的成绩有一定的名次,每门课程中每一名次只有一个学生(即没有并列名次),则关系模式A最高达到()A.1NF B.2NF C.3NF D.BCNF 13.关系规范化中的删除异常是指 ( ) A.不该删除的数据被删除B.不该插入的数据被插入 C.应该删除的数据未被删除D.应该插入的数据未被插入 14.在数据库设计中,E-R图产生于() A.需求分析阶段B.物理设计阶段 C.逻辑设计阶段D.概念设计阶段 15.有一个关系:学生(学号,姓名,系别),规定学号的值域是8个数字组成的字符串,这一规则属于()。 A.实体完整性约束 B.参照完整性约束 C.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约束 D.关键字完整性约束

汉语史稿

汉语史复习资料整理(终结版) 一、汉语史 1、对象 语音、词汇、语法, 2、根据 (1)现代方言口语如南昌方言保留你了入声字白、铁等 (2)亲属语言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4)甲骨文、金文,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以及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字 (5)汉字的结构 分为表意字和形声字,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如陈澧的《切韵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如上古语音以《诗经》的用韵为参照。 (8)姓氏、地名.如铅lian)县\六(lu)安瓜片 保存古音。阿房宫 古人的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 (9)古代的借词 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如印度与天竺 ①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②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可以从拼写中知道汉字的古代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佛 bud 古无轻唇音天竺印度古无舌上音 (10)散文,特别是接近口语的作品,考察某一时代的语法语义。 二、语音 1、古音为周秦两汉的语音,即上古语音;今音为魏晋隋唐宋的语音,即中古语音。 2、音韵学四大部分:古音学;以《诗经》的用韵为代表;今音学:以《切韵》为代表;北韵学: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其中,等韵学研究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并制成韵图以表示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3、重唇音:双唇塞音、双唇鼻音。帮【p】、滂【p‘】、并【b】、明【m】四母,现代普通话念“b”【p】、“p”【p‘】、“m”【m】,如“巴”、“泊”、“傍”、“蒙”。 轻唇音:唇齿擦音、唇齿鼻音。非【f】、敷【f‘】、奉【v】、微【】四母,现代普通话里非、敷、奉念“f”【f】,如“飞”、“肥”、“犯”;微母念半元音【w】,如“微”、“文”“王”。 4、舌上音:舌面前塞音、舌面前鼻音。知【】、彻【】、澄【】、娘【】四母,现代普通话分别念卷舌声母“zh”【】、“ch”【】和舌尖鼻音“n”【n】。 5、全浊声母:并【b】、奉【v】、定【d】、澄【】、群【g】、从【】、床【】、邪【z】、禅【】、匣【】。 6、等韵学分等依据:韵母中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看有没有韵头,有韵头介音【i】是三等或四等。 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洪到细分为四个等类,即“四等”,元音的舌位逐渐前移。 根据介音【i】的有无,分为洪音,即一等【o】【u】、二等,无介音;细音,即三等【ǐ】、四【i】【e】等,有介音。

数据库管理系统试题专科(C卷)

数据库管理系统试题专科(C卷)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Visual FoxPro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所谓关系是指( > A.各条记录中的数据彼此有一定的关系 B.一个数据库文件与另一个数据库文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C.数据模型符合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格式 D.数据库中各个字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关系 2.(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A. 网络系统 B. 数据库系统 C. 操作系统 D. 数据库 3.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是( > A. DB B. DBS C. DBMS D. OS 4. 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 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 >b5E2RGbCAP A. 数据库系统 B. 文件系统 C. 人工管理 D. 数据项管理 5.在关系数据库中,用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是( >。 A. 树结构 B. 网结构 C. 线性表 D. 二维表 6.关系数据库规范化是为解决关系数据库中( > 问题而引入的。 A. 操作异常和数据冗余 B. 提高查询速度 C. 减少数据操作的复杂性 D.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7.( > 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存储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A. 概念模式 B. 外模式 C. 内模式 D. 子模式 8.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 ) A.DBMS包括DB和DBS B. DBS包括DB和DBMS C.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9. 在Visual FoxPro中,建立数据库表时,将年龄字段值限制在12~14 之间的这种约束属于( >p1EanqFDPw A. 实体完整性约束 B. 域完整性约束 C. 参照完整性约束 D. 视图完整性约束 10.VFP中,有下面几个内存变量赋值语句: X=.F. Y={^2018/07/05 }

整理术―如何有效建立个人资料库笔记

《整理术一如何有效建立个人资料库》笔记 目录: chi整理的诀窍在于缩短检索时间一一[效率博士的整理术] ch2充分活用人际关系的[人财录]――[人才资料的整理术] ch3打铁趁热的资料处理法一一[报纸、杂志、笔记的整理术] ch4和书坦诚相见一一[书架的整理术] ch5获知公众资料的途径一一[资料来源的整理术] ch6活用脑力和工具一一[文具的整理术] ch7头脑清晰、资料自然井然有序 -------- [头脑的整理术] 1.整理资料一旦介意别人的看法,效率绝对不高,只有彻底以自己的方便为考虑标准,才能缩短检索资料的时间。 2.别一开始就想完成所有工作。 3.在很多事情上,我都是用一面改良,一面慢慢地做出更好的东西的方法。 4.工作经过整理,就能够缩短检索时间。 5.当然,最初我就不认为能够做得很完美,所以一开始产生问题时,虽知有不完整的地方,仍然试着去做,为的是能早些知道问题症结所在

6.在世纪工作中,总会陆续产生一些手册未行,单也有犯错的地方,不论成功或失败,总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它给了我很宝贵的讯息,对于充实手册内容甚有帮助。 7?《办事手册》:公文应该简化到什么程度;政府机关什么时候最有空,最适合去办事;应该经由哪些管道等,这些都需要经过安排。有所不足或错误时,随时加以补充。 8.资料本来就是为了要用才收集的。即使为了达到心里所想用的某种目的而收集的。 9.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从广大的知识领域里,取出对自己有必要的那部分。 10.不要立【舍弃的标准】,应该立【选取的标准】。 11.资料要一边收集一边舍弃。 12.按自己的目的的意义来作整理和收集,而且等过一段事件,再进行合于目的的资料分类。到这一阶段后,就依这一分类收集资料。这么一来分类自然就变成选取的标准,也就不会有一大堆资料,却不知改如何舍弃的困扰产生了。 13.资料的取舍要速战速决 14.报纸杂志剪切到分类有用的部分就扔了。 15.书籍,重要的地方用原子笔做记号,需要的时候再取用。当然,如果是其中也可能只有某些部分可利用,那就将重要的部分影印下来,其余的若使用机会不多,便可扔了。 16.有些教人如何整理资料的书上常有这样的理论一一收集来的资料,应针对它的时效性予以取舍,不合时用的就丢掉。话虽如此,总有很多人知识习惯性的收起来,根本很少去看,结果资料都成了过时日历”所以最好还是乘早整理为妙。

2019年秋季终考试题--毛中特试卷A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参考答案 论述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参考答案: 要点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0分) 要点二:遵义会议后,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确立和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0 分) 要点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确定了“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的方针。(10分) 要点四:1937年夏,毛泽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

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10分) 要点五: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对于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要点六: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前后,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演说、论著等发表,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10分)要点七: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次伟大的创举。(10分)要点八: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才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10分) 评阅说明: 第一,该题共计八大要点,合计80分,这80分作为基本理论的分数。学生所答内容只要与参考要点意思一致即可,不需要完全一致。 第二,剩余的20分,作为奖励分数,即如果考生的作答能够做到论述严谨、联系实际、语句通顺、结构严密和论述充分,那么,可以给予奖励分,具体分数由阅卷老师视情况决定。否则,不给予奖励分。

数据库在线测试试题

数据库在线测试试题 选择题 1.下述(C)不是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完整性约束说明 定义数据库模式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数据库安全 2.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A ),它是模式的逻辑子集 子模式 模式 内模式 物理模式 3.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C ) 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 模式 模式与外模式的映射 三层模式 4.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 三层之间的两种映射 模式与外模式

模式与内模式 三层模式 5.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B ) 外模式 模式 内模式 用户模式 6.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B ) 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7.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B ) 数据共享 数据冗余度高 数据完整性 数据独立性高 8.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D )。I.人工管理阶段II.文件系统阶段III.数据库阶段 I 和II 只有II

II 和III 只有I 9.DBS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一个集合体,包含数据库、计算机硬件、 软件和(D ) 系统分析员 程序员 操作员 数据库管理员 10.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C )。 DBMS包括DB和DBS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DBS包括DB和DBMS DB包括DBS和DBMS 2填空题 1.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2.DBMS是指(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 之间的一层管理软件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数据定义, 数据操纵,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维护维护等4个方面 4.数据独立性又可分为(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个人与团队 整理资料

.小陈最近经常与一些有经验的同事或专家在一起,通过观察提问和试验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学习机会中的( D)。 (A)委托培训 (B)岗位轮换 (C)远程学习 (D)工作伙伴 2.计划对于有效地开展工作很重要。关于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计划限制了行动的自由 (B)计划和现实世界无关 (C)每个计划都必须是精确的、详尽的 (D)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工作的进度 3.高科公司的员工经常使用电子邮件、QQ、BBS等方式进行会议交流,这种方式属于(C )。 (A)电话会议 (B)面对面会议 (C)网络会议 (D)视频会议 4.关于书面沟通的几种方式及其适用情况对应不正确的是(D )。 (A)布告栏:很容易与在场的人沟通 (B)函件:保存正式记录 (C)建议书:提出一项带有论点的提案 (D)报告书:图形图像 5.在和别人进行沟通时,头部一些细微的动作往往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这种信息沟通的方式是(B )。 (A)语言沟通 (B)身体语言沟通 (C)副语言沟通 (D)道具沟通 6.工作报告是一种理想的沟通途径,它主要是为了让信息( D )。 (A)从公司低层传到高层 (B)从公司高层传到低层 (C)在平级人员之间传递 (D)其他选项都对 7.谈判过程中,双方都希望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实际上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谈判结果包括(D )。 (A)双赢,双输 (B)一输一赢,双赢 (C)双败,一输一赢 (D)双赢,双输,一输一赢 8.组织运作就像走钢丝,面对压力需要胆大心细,组织的运作通常不包括(B )。 (A)输入 (B)寻求结果 (C)运作过程 (D)输出 9.组织经营的目的主要是为客户服务,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利益。据此认为组织的奋斗目标不应该包括( C )。 (A)提高客户满意度 (B)增加收益 (C)击垮所有竞争对手 (D)降低营运成本 10.学习障碍的种类有很多,不属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的是( B )。 (A)缺少自信 (B)良好的学习经历 (C)缺乏时间 (D)对学习效果有疑虑 1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不包括(D )。 (A)确定自己的志向 (B)职业的选择 (C)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D)寻求他人意见 12.关于活动跟踪表,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聊天、喝茶、打电话等活动不用记录 (B)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习惯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地方法 裘锡圭 我想根据自己地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地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地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地方便,提到当代地学者时,即使是作者地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地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地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地早于小篆地文字. 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地一句名言——“古文字学地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年期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地很多知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按照我地体会,在必须掌握地那些知识里,最重要地是古汉语方面地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地.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熟悉古汉语地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地条件跟封建时代地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地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地比较重要地古书.对学古文字地人来说,最适合精读地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地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地《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地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地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地有血有肉地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左传》之外地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地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地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页)这是很有道理地.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地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地(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地(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地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地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地价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地语法和词汇地著作,使自己地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地《古代汉语》中地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地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地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地《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地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地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有些研究古文字地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地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地字义或曲解古人地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地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地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地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地古汉语很不相同地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地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地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地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地态度而明知故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地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地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地.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地字来表示,这些不同地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地情况,两个通用字地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地.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

2009毛中特 概论 试卷及答案 A卷

总分核分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 (A)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作答一律无效。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党的 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 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 A.六大 B.七大 C.八大 D.十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3. 1943年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第一 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 A.王稼祥 B.刘少奇 C.陈云 D.刘伯承 4.毛泽东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 系,其核心和精髓是( )

A.事实就是 B.以人为本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是指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 A.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B.先富带动后富的 人 C.官二代和富二代 D.社会边缘化的群 体 6.“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在 写的《汉书· 河间献王传》中。( ) A.班固 B.班超 C.司马迁 D.蔡文 姬 7.邓小平发表的 重要讲话,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D.《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 8.新旧民主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其相 同点不包括:( ) A.社会形态相同 B.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C.革命任务相同 D.指导思想相同 9.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民族的文化 B.科学的文化 C.大众的文化 D.草根的文化 10.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 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以下关于三个法宝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统一战线 B.为人民服务 C.一致对外 D.艰苦奋斗 11. 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定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