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知识点剖析

微生物学考试知识点剖析
微生物学考试知识点剖析

1 什么是宇宙生物进化三域说?提出三域说的依据是什么?

宇宙生物进化三域说是由Woese等根据研究16S rRNA分子核酸序列而提出,指生物界的系统发育明显存在着三个发育不同的基因系统,它们是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2 什么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原核生物是一类无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或类似于细胞的简单组合结构的微生物。

3 什么是化学分类?简述化学分类的主要分析技术及意义。

化学分类指研究微生物细胞不同化学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对生物个体进行分类和鉴定。由于细胞特定化学组分及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好,因此化学分类是原核生物系统分类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主要分析技术: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主要根据G+细胞壁肽聚糖分子中肽链第3位氨基酸的种类,中间肽桥和邻近的四肽交联位置。在放线菌分类中的应用不仅澄清了原来一些分类单位的错误,而且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分类单位的发现。

枝菌酸分析:枝菌酸及其他极性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枝菌酸属于α-烷基-β-羟基高分子脂肪酸,其分子中含碳数目是重要的分类依据。枝菌酸有无和分子特性是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分类必不可少的化学特征。

磷酸类脂分析: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磷酸类脂有PE、PC、PME、PG、GluNus 这5种。Lechevalier夫妇分析了放线菌48个属的磷酸类脂组成,将好氧放线菌分为5种磷酸类脂类型。

脂肪酸组分分析:脂肪酸链长,双键位置,数量及取代基团在标准化条件下具有分类意义,脂肪酸甲基脂是稳定特征。脂肪酸定性分析结果限于属和属以上的分类,脂肪酸定量分析结果可为种和亚种分类提供有用的基本资料。

醌组分分析:细菌细胞膜上的醌有泛醌(辅酶Q)和甲基萘醌(MK)。常用来分析醌的方法有薄板层析法(TLC)和高压液相法等。研究表明,甲基萘醌分子中的多烯侧链长度和3位碳原子上多烯侧链的氢饱和度对于放线菌具有分类学意义。此外,Yamada等建立了醌在不同菌分类鉴定中的指标,并划分了放线菌的甲基萘醌类型。

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全细胞SDS降解蛋白质片段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通过分析蛋白图谱来获取化学分类信息的快速技术,在高效标准化的培养条件下是一种分群和大量比较相近菌株的较好方法,其优点是它与DNA-DNA杂交有很好的相关性,及鉴定在种的水平上的分类区别。

4 什么是分子分类?简述分子分类的主要应用技术及意义。

分子分类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个体的DNA、RNA和蛋白质进行研究,并根据获得的基因型信息对生物个体进行分类。

目前经常使用的应用技术:

DNA碱基组成[(G+C)mol%]分析:一般生物个体的DNA分子中(G+C)/(A+T)两对碱基

间的比例是非常稳定的,反映着碱基序列及变化:(G+C)mol%=(G+C/G+C+A+T)*100.因此测定(G+C)mol%常用于验证已建立的分类关系是否正确,它已成为细菌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并作为描述细菌分类单位的特征之一。不同生物类群的(G+C)mol%不一样,一个特定种的不同菌株(G+C)mol%是一样的,通常认为种内株间相差不超过4%,属内株间不超过10%,相差低于2%没有分类学意义。

DNA-DNA分子杂交:DNA同源性分析是确定正确的分类地位、建立自然分类系统的最直接的方法,而DNA-DNA杂交是分析DNA同源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DNA-DNA杂交可以在总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间的关系,用于种水平上的分类学研究。DNA同源性≥70%或杂交分子接连温度差≤2℃为细菌中的界限,在细菌分类中,DNA-DNA杂交已被确定为建立新种的必要标准之一。常用的方法有液相复性速率法、固相膜杂交、羟基磷灰石吸附法、S1磷酸酶法。

DNA指纹技术:通常是指那些以DNA为基础的分型方法,对微生物的种进行鉴别的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分辨率高且重复性好,已成为多相分类研究的常规方法。其中低频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LFRFA)被认为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DNA分型法之一。包括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引物PCRAP-PC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DNA扩增指纹DAF,扩增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扩增长度多态性AFLP。

RNA同源性分析: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是研究rRNA同源性分析最直接可靠的方法。现在一般认为rRNA是研究系统进化关系的最好材料,它广泛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其功能稳定,有高度的保守区和可变区组成。RNA序列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类研究。

16sRNA序列分析:原核微生物共有,16SRNA在各生物中均存在,功能稳定,序列保守性较好,信息量适中,是研究系统分类和进化的理想材料

构建进化树:进化树是由相互关联的分支线条做成的图形,进化树通过比较分子序列的同源性而构建。进化树具有时空概念、时间尺度。常用的方法有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等。

rD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ITS):不同间隔区所含tRNA数目和类型不同,具有长度和序列上的多态性,而且较16SrDNA具有更强的变异性,因而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一种分子指征。适用于属及以下水平的分类研究。ITS指rRNA操纵子中位于16S与23S以及23S 与5SRNA之间的序列。不同菌株16~23SrDNA间隔区两端均具有极端保守的碱基序列,不同间隔区所含tRNA数目和类型不同,具有长度和序列上的多态性。适于属以下水平研究。

5 什么是多相分类?简述多相分类使用的主要信息来源及相关技术。

多相分类指利用微生物多种不同的信息,包括表型的、基因型的和系统发育的信息,综合起来研究微生物分类和系统进化的过程。

主要信息来源及相关技术:

DNA:总DNA((G+C)mol%、限制性分析、基因组大小、DNA:DNA杂

交)、DNA片段(基于PCR技术的DNA指纹图谱)、DNA探针、基因型信息

DNA测序

RNA:碱基序列测定、低分子质量RNA作图

蛋白质:全细胞或全细胞被膜蛋白电泳、酶谱分析

化学分类信息:脂肪酸分析、枝菌酸分析、磷酸类脂分析、醌组分分析、多肽分析、细胞壁化学类型分析、胞外多糖分析

表型分类信息: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酶学特征、血清学特征(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

6 什么是宏基因组(metagenome)?说出宏基因组的研究步骤。

宏基因组是指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

宏基因组的研究步骤: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或克隆DNA到合适的载体,导入宿主菌体,筛选目的转化子等工作。

7 什么是基因芯片(Biochips)?

又称生物芯片,是将大量生物识别分子按预先设置的排列固定于一种载体(如硅片、玻片及高聚物载体等)表面,利用生物分子的特异性亲和反应,如核酸杂交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等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子存在的量的一种技术。最大优点在于其高通量。目前该技术应用于基因表达的检测、基因检测等方面。

8 什么是基因组系统发育学(Phylogenomics)?

指利用大量的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学。目前,基因组系统发育学研究所用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序列分析法(sequence-based methods) 和全基因组特征(whole-genome features, WGFs)分析法。

9 简述生物合成学(Synthetc biology)目前的概念。

生物合成学是一门致力于建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或者重新设计已有的生物系统并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全新的学科。生物合成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基因组方法上的学科,用来构建生命系统新结构、产生新功能所使用的组建单元既可以是基因、核酸等生物组件,也可以是化学的、机械的和物理的元件。

10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共有几卷?放线菌门(phylum Actinobacteria)在第几卷中描述?

共有5卷,放线菌门在第5卷

11 举例说明放线菌(Actinobacteria)、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变形菌(Proteobacteria)中一些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主要种群。

答:(1)放线菌:①链霉菌属放线菌产生各类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②双歧杆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③棒状杆菌亚目中的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可引起人结核病和麻风病;

(2)革兰氏阳性菌:①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烈性炭疽;②厌氧芽孢杆菌中的肉毒梭菌能够产生毒性很大的肉毒素,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都容易致人死亡;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引起人畜的化脓性炎症、心肌炎、关节炎等。④乳酸杆菌属:发酵代谢葡萄糖主要产生乳酸。酸奶的制作就是通过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发较为乳酸,奶酪是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并在凝乳酶的作用下的发酵乳固体产品。泡菜的制作是靠蔬菜本身带的乳杆菌在人为制造的厌氧条件下自然发酵而成,也有人工制作泡菜的。

(3)革兰氏阴性变形菌:①α亚纲根瘤菌属中的根瘤菌可以和豆科植物共生固定N2,使其进入生物圈,土壤农杆菌属多数细菌是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植物冠瘿病,当然其T-DNA也可被人类改造成基因载体;根瘤菌以高效的共生机制侵染植物根部并诱导形成根瘤的特殊结构,固氮所需的能量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而固氮所产生的NH4+可作为植物的氮源。整个根瘤形成过程:根瘤菌识别豆科植物;根瘤菌附着于根毛上;使根毛卷曲;根瘤菌侵染根毛;形成一个侵染线;结瘤开始;在根瘤中细菌的营养细胞转化为叫作类细菌的增大的多型形态,能够固氮。②红螺菌属可以用于处理垃圾、蛋白质的生产和分子氢的制备;③β亚纲的奈瑟氏菌属中的淋病奈瑟氏菌可引起淋病,自养氨氧化菌是环境中除氮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废水处理中一种特殊的硝化过程;④γ亚纲的假单胞菌参与各种有机物的碳循环,主要用于解决环境问题,降解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⑤肠杆菌科中的埃希氏菌是一种肠道条件致病菌,也是分子生物学上的模式菌株,⑥志贺氏菌引起人和灵长类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引起伤寒,巴氏杆菌引起霍乱。⑦土壤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所有的菌株都能氧化代谢葡萄糖,有些菌株可以进行厌氧硝酸盐呼吸。多数菌株是病原菌,如能引起冠瘿病。⑧假单胞菌科:不产芽孢,革兰氏阴性,细胞无鞘和突柄,化能有机营养,呼吸代谢从不发酵,无光合作用,有的属可固氮。

12 什么是极端环境微生物?说明其主要类群。

高温、低温、高盐、高酸、高碱、高压及高辐射等恶劣环境,都对生物生长产生限制因子的极端环境,而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长、繁衍的微生物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或极端微生物。

嗜热和超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45℃以上的微生物称为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80℃以上的微生物称为超嗜热微生物。嗜热菌的膜脂具有高饱和度的脂肪酸,由于饱和脂肪酸比不饱和脂肪酸能形成更强的疏水键,因而细胞膜可在高温下保持稳定性和功能性。嗜热和超嗜热菌具有广泛的工业生产和生物工程方面的应用价值。来自嗜热菌和超嗜热菌的嗜热酶能够催化许多高温下的生化反应,通常比相应的中温酶更稳定。例如从嗜热菌(如水生栖热菌)和超嗜热菌(如激烈热球菌)分离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和Pfu DNA 聚合酶。由于新型代谢产物可以产生新的药物;古菌细胞壁的S层蛋白晶格是一种优质的分子筛;降解石油的超嗜热菌产生一些表面活性剂,可用于改善石油回收;超嗜热菌还可直接用于工业生产,用于硫化矿的生物沥滤和煤炭脱硫;亚硫酸盐还原菌可用于工业废气脱硫等生物除污过程。

嗜碱菌:最适生长在pH9.0以上的微生物,分为专性嗜碱菌和兼性嗜碱菌。嗜碱菌的碱性酶不仅具有在高pH下稳定的特点(如淀粉酶、蛋白酶、环化糊精酶、纤维素酶、木聚

糖酶),而且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对于中性酶的改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噬盐微生物:海水大约含有3%的氯化钠及多种少量的其他矿物盐,高盐环境通常是指那些含有高于海水盐浓度(一般大于 3.5%w/V)的特殊环境。划分为三类耐盐菌、广域嗜盐菌、嗜盐菌。嗜盐菌的主要优势为

13 什么是古菌?举例说明古菌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又叫古细菌或古生菌,是一类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的特殊细菌,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由于多栖息生境类似于早期的地球环境,所以这些生物统称为古菌。

意义:古菌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不仅能在高温、强酸/碱性条件、高盐度、缺氧等极端条件下存在,而且能在普通海洋环境中存活。其含量巨大,在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中正扮演重要角色。该领域研究对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生命起源和物种进化,生物圈与地圈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外太空生命问题的探讨和推测提供依据。

应用价值:比如超嗜热菌,其中最著名的是1960年代末从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中分离到的水生栖热菌“Taq”,能在80℃下生长。从Taq中提取的DNA聚合酶广泛应用于DNA分子体外扩增的PCR技术。

14 什么是病毒?简述病毒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病毒的形状对称性。

(1)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2)主要特点是: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3)结构: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酸位于它的中心,称为核心(core)或基因组(genome),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capsid)。衣壳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subunit)——衣壳粒(capsomere)所构成。核心和衣壳合称核心壳(nucleocapsid)。有些较复杂的病毒,(一般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glycoprotein)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为包膜(envelope)。包膜中的类脂来自宿主细胞膜。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spike)等附属物。包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4)形态:球形,丝形,弹形,砖形,蝌蚪形。

(5)二十面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15 简述病毒复制的五个环节。

1)吸附: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分子运动和细胞相互碰撞而与敏感细胞的接触,这个阶段是可逆的;第二个阶段是病毒通过表面的反受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而成,有时还需要配体协同作用,这个阶段不可逆。

2)穿入:穿入的方式根据病毒有无薄膜共分为四种,无包膜的病毒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或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有包膜的病毒也可以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质,或

者病毒颗粒的包膜直接与细胞膜融合,这与病毒包膜的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作用有关。

3)脱壳:病毒脱去包裹其核糖核酸或核蛋白外面的外壳蛋白,以使病毒的遗传物质在细胞中裸露并进行复制。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寄住细胞的蛋白水解酶分解外壳蛋白,以使病毒的核酸裸露。

4)病毒的转录和翻译:

5)组装、成熟和释放

16 什么是反转录病毒?其特点是什么?

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利用逆转录酶将RNA反转录为DNA后再入侵宿主的一类病毒,如HIV。

特点:①病毒为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②基因组为两个相同+ssRNA;③含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④复制通过DNA中间体,并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整合体可长期存在并遗传给子代,并不断合成病毒蛋白;⑤具有gag、pol、env编码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

⑥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17 什么是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溶原化和溶原菌?

(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

(2)温和噬菌体:一类感染宿主细菌后不引起细菌裂解而与宿主细胞建立共生关系并随细菌繁殖传给细菌后代的噬菌体。

(3)溶源菌:有些噬菌体侵入寄生细胞后,将其基因整合与细菌的基因组中,与细菌一道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传给后代,不形成病毒粒子,不裂解细菌,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lysogen)”。

(4)溶源化:用温和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物,使寄主细菌转变为溶源性细菌的过程,叫做溶源化。

(4)溶源性噬菌体:即温和噬菌体。

18 病毒感染因子有几种?

(1)卫星病毒(satellitevirus):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2)类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比普通病毒简单。类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3)朊病毒:一种蛋白质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爱滋病并立为世纪之交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

1 什么是真菌?

真菌被描述为真核的能产生孢子的、无叶绿体的有机体,它们以吸收的方式进行营养,普遍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菌体通常由丝状,分枝的菌丝构成,典型的细胞壁。

2 什么是内共生假说?导致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营原核生物蓝细菌。

(1)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DNA,这些DNA与细胞核中的很不同,却类似细菌的DNA(环状及其大小)。

(2)线粒体具有和真核宿主细胞不同的遗传密码,这些密码与细菌和古菌中的很类似。

(3)它们被两层或更多的膜所包被,其中最里面一层的成分与细胞中其它膜的都不同,而更接近于原核生物的细胞膜。

(4)新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只能通过类似二分分裂的过程形成。在一些藻类以及眼虫(Euglena)中,可以用药物或长时间缺乏光照来破坏叶绿体而同时不影响细胞。这种情况下,叶绿体不能够再生。

(5)叶绿体的很多内部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如类囊体的存在和某些叶绿素和蓝藻很接近。对细菌、叶绿体和真核生物基因组构件的系统发生树同样支持了叶绿体与蓝藻更接近。

(6)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学表明了核DNA包含了一些可能来源于叶绿体的基因。

(7)一些核中编码的蛋白被转运到细胞器中,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相对于其它生物来说都小得多。这和内共生物形成后越来越依赖真核生物宿主相一致。

(8)叶绿体存在于很多完全不同的原生生物中,这些生物普遍和不包含叶绿体的原生生物更接近。这表明了,如果叶绿体起源于细胞的一个部分,很难解释他们多次起源而互相又非常接近。

(9)细胞器的大小与细菌相当。细胞器的核糖体和细菌相似,细菌的核糖体是70S,线粒体的核糖体是55S。

3 什么是地衣?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互利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

4 举例说明形成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的真菌分别属于哪类真菌?

(1)菌根是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

(2)真菌菌丝体紧密地包围植物幼嫩的吸收根形成致密的鞘套,有些鞘套还长出菌丝,取代了植物的根毛,部分菌丝只侵入根的外皮层细胞间隙而形成特殊的网状结构,称为哈氏网,菌丝不进入皮层细胞之中。外生菌根的真菌多属于担子菌中的牛肝菌属、鹅膏属和蘑属,也有少数种类属于子囊菌的块菌目。

(3)内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体,主要存在于根的皮层薄壁细胞之间,并且进入细胞内部,不形成菌套。因此,具有内生菌根的植物,一般都保留着根毛。内生菌根的真菌都属于内囊霉科,主要有内囊霉属、无柄孢属、巨孢霉属和实果内囊属等9个属。

5 广泛用于真菌分子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是什么?用这个基因的依据是什么?

核糖体RNA基因(rRNA),比较常用的18SrRNA和ITS基因。

依据:(1)核糖体存在于所有细胞生物中并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功能,因而可以反映所有物种间具有可比性的进化史;

(2)在真核生物细胞中,rRNA基因通常以串联重复的多拷贝方式存在,便于从微量DNA样品中的扩增;

(3)在rRNA基因中,有些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或同源性,适合高等级分类单元研究,还有利于设计扩增引物,而有的片段具有较大的变异性,适用于低等级分类单元研究。

6 真菌界下的4个门是什么?各自的有性生殖结构是什么?

(1)壶菌门:胚子囊。

(2)接合菌门:形成接合孢子。

(3)子囊菌门:有雄器和产囊体。

(4)担子菌门:

(5)卵菌门:

7 卵菌和壶菌的相同特征和主要区别是什么?

(1)壶菌是在后端生有一根尾形鞭毛及产生游走子和配子的一种菌类。属单毛菌类。缺乏或有少量菌丝。有全实性的,也有分实性的。菌丝体一般为无隔膜的多核菌丝体,无性生殖产生游走子(多具有明显的油滴)。有性生殖为同型配子接合、配子雌雄分化的异型接合,以及发展到精子和卵子分化的卵型接合。

(2)卵菌纲因本纲真菌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得名。营养体多为发达的菌丝体,少数菌丝体不发达或缺如。无性繁殖多由孢子囊或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等长的双鞭毛,游动时茸鞭向前,尾鞭向后。有的孢子囊萌发以芽管代替游动孢子,然后由芽管发育成菌丝体。有性生殖时产生高度分化的异形配子囊:雌配子囊分化为球形或近球形的藏卵器,内含一至多个卵球;雄配子囊分化为棍棒形、亚球形或短柱形的雄器,与藏卵器接触交配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卵孢子。性器官的形态建成非常复杂,可能受多种基因或分泌物控制。

8 根霉是如何进行无性繁殖的?图示其无性繁殖结构,注明各部分名称。

无性繁殖方式之一为菌丝局部膨大形成厚膜孢子,另一种方式为产生孢囊孢子。

9 什么是菌根?W AM真菌是如何跟植物共生形成内生菌根的?

菌根是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相互有利、互为条件的生理整体,并各有形态特征,这是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菌根的作用主要是扩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对原根毛吸收范围外的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能力。菌根真菌菌丝体既向根周土壤扩展,又与寄主植物组织相通,一方面从寄主植物中吸收糖类等有机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水分供给植物。

内生菌根endotrophic mycorrhiza 指菌根中菌丝侵入高等植物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生性的生活者。丛枝菌根又称泡囊-丛枝菌根(Vesicalar-Arbuscular)即V A 菌根,是内囊霉科(Endogonaceae)的部分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体系。内生菌根(V A

菌根)的特点是真菌的菌丝体主要存在于根的皮层细胞间和细胞内,共生的植物仍保留有根毛。

10 酿酒酵母是如何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

(1)无性生殖:主要是出芽繁殖。在细胞的一侧,细胞壁和细胞质向外突,形成小芽体,同时核分裂一次,其中一个子核进入小芽体。小芽体长大,基部细胞壁内陷,最后脱离母体,发育成新个体。

(2) 有性生殖:①质配:两个单倍体的细胞结合,通过细胞质的融合使两个细胞核处于同一个细胞中;②核配:两个细胞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双倍体核;③减数分裂:产生遗传物质经过重组的单倍体细胞核。

11 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有何不同?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有何不同?

(1)子囊壳:一种在成熟后顶端有空口的封闭子囊果。

分生孢子器:由拟薄壁组织形成的球性或烧瓶状的结构,内部着生分生孢子梗。

从外表看,两者很相似,若要判定究两者区别,则需要将其压破,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是小的分生孢子则为分生孢子器,如果是子囊或子囊孢子,则为子囊壳。

(2)分生孢子盘,在自然界中,生于植物表皮下或角质层下组织,最终突破植物表面二外露。

两者区别:分生孢子盘的子实体扁平或成浅碟状,而分生孢子座则呈垫状。

12 图示分生孢子梗上帚状枝三轮生的青霉形态,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13 图示顶囊上产孢结构双层的曲霉形态,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曲霉为多细胞霉菌,菌丝有隔膜。在幼小而活力旺盛时,菌丝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顶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最上层小梗瓶状,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这几部分结构合称为“孢子穗”。分生孢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跟营养菌丝相连。

14 什么是锁状联合?图示隔膜和相邻的双核体细胞。

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每一个细胞都有二个核,其中一个核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首先,在细胞的两核之间生出一个喙状突起,双核中的一个移入喙状突起,另一个仍留在细胞下部。两异质核同时分裂,成为4个子核。分裂完成后,原位于喙基部的一子核与原位于细胞中的一子核移至细胞上部配对;另外两子核,一个进入喙突中,一个留在细胞下部。此时细胞中部和喙基部均生出横隔,将原细胞分成三部分。上部是双核细胞,下部和喙突部暂为两单核细胞。此后,喙突尖端继续下延与细胞下部接触并融通。同时喙突中的核进入下部细胞内,使细胞下部也成为双核。经如上变化后,4个子核分成2对,一个双核细胞分裂为两个。此过程结束后,在两细胞分融处残留一个喙状结构,即锁状联合。

15 图示一伞菌担子果,标出鳞片、菌盖、菌褶、菌环、菌柄和菌托。

16 什么是腹菌?举出1-2例。

马勃,地星等

17 什么是多孔菌?举出1-2例。

多孔菌又称多变拟多孔菌。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肾形或近扇形,稍平展且靠近基部下凹,直径5-12×3-8cm,厚0.3-1cm,浅褐黄色至粟褐色,表面近平滑,边缘薄,呈波浪状或瓣状裂形。菌肉白色或污白色,稍厚。菌柄侧生或偏生,0.7-4cm,粗0.3-1cm,黑色,有微细绒毛,后变光滑。菌管长2-3mm,与管面同色,后期呈浅粉灰色。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5个。

茯苓、猪苓、云芝等是常用的中草药(见药用真菌);灰树花、硫黄菌等可供食用(见食用菌)。

18 锈菌生活史的5个阶段是什么?

阶段0:性孢子器产生性孢子;

阶段Ⅰ:锈孢子器产生锈孢子;

阶段Ⅱ:夏孢子堆产生夏孢子;

阶段Ⅲ:冬孢子堆产生冬孢子;

阶段Ⅳ:担子产生担孢子。

1 微生物的二次生长现象是什么?简述原因。

将两种代谢底物投与微生物进行培养时(例如葡萄糖和半乳糖培养大肠杆菌时),在利用易被代谢的底物时,另一种底物代谢所需的酶不被诱导,在前一种底物消耗尽时,才开始发生该种酶的诱导现象,则该种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简称二级生长。

微生物在含有两种糖类的培养液中生长,形成双相生长曲线。即在生长过程中呈现的一度生长停顿的现象。这是由于两种糖中第1种糖是结构酶催化利用的,第2种糖是由诱导酶催化利用的。微生物生长时先利用结构酶催化的糖类,并抑制利用第2种糖的诱导酶产生。只有当第1种糖用完后,第2种糖才能诱导产生诱导酶而利用第2种糖。

2 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微生物分别以什么能源和碳源?各举例说明。

(1)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无机营养型)。可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以CO2为碳源,光做能源,无机物为供H体还原CO2合成细胞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叫光能自养微生物。蓝细菌,绿硫菌和紫硫细菌即属这种类型,如蓝细菌含叶绿素,以光为能源以水为供H体,还原CO2合成有机物放出氧。

(2)光能异养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具有光合色素。能利用光做能源,以有机化合物为供H 体,还原CO2,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称光能异养微生物。光能异养微生物能利用CO2,但必须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生长,人工培养还需供给生长因素。目前已用这类微生物,如红螺菌来净化高浓度有机废水,这对处理污水、净化环境,很有发展前途。

(3)化能自养微生物。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发育,以无机化合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为能源,以CO2或碳盐为碳源,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叫化能自养微生物。这类细菌包括硫细菌、硝化细菌、H细菌、铁细菌等,硫细菌和硝化细菌与生产密切相关。

(4)化能异养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这类微生物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为能源,以有机或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这类微生物称为化能异养微生物。多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为这一类型。

3 细菌群体生长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1)适应期——细菌数目不增加,体积增长快,后:个别菌体繁殖,个数少许增加。曲线平缓,大量诱导酶的合成,缩短此期,提高设备利用率,用处于对数期的活性污泥接种;(2)对数期——分裂快,数目增多,活菌数≈总菌数曲线直线上升此时细胞的大小、组成、生理特征等均趋于一致,代谢活跃,生长速率高,代时稳定,接种用的好种子,代谢、生理研究的好材料;

(3)稳定期——储存物积累,养料消耗多。芽孢形成,抗生素产生,繁殖速率下降,死亡速率上升,新增菌≈死亡菌,曲线平坦,发酵产物形成的重要时期(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上应尽量延长此期,提高产量;

(4)衰亡期——菌体死亡速度大于繁殖速度,死亡菌>活菌数,自溶,内源呼吸,曲线下降,一般不作应用。

4 什么是冷休克蛋白?什么是热激蛋白?各自在细菌对温度的适应中起什么作用?

(1)冷休克蛋白(coldshockprotein,CSP)是微生物的生长温度突然降低时,在适应低温生长条件下,细胞诱导合成的一系列的蛋白质。

目前普遍认为,能结合冷诱导基因和DNA螺旋酶A亚基基因的启动子上,可以结合在它本身基因的启动子上,所以它作为转录因子对冷诱导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

(2)热激蛋白:在高于正常生长温度刺激下,诱导合成的新蛋白。

功能:在热应激条件下的基本功能是帮助蛋白质进行正确的折叠、组装、转运和降解。

5 氧对厌氧菌的毒害机理是什么?

厌氧菌缺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有氧的情况下,细胞内极易产生超氧阴离子,在细胞内可破坏各种生物大分子和膜,故对细胞极为有害。但是绝大多数耐氧菌含有SOD 和过氧化物酶,能将超氧阴离子转化为过氧化氢进而转化为分子氧而戒毒,此外许多厌氧菌能够快速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使培养基处于还原状态。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

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 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 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 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 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它是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特点:1、分布广泛。2、种类繁多,数量大。3、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4.易培养、易变异。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发展历程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建立疾病病源学说。2、提出了以微生物带些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即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3、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在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解决了家蚕软化问题。4、发现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制成防病的疫苗。科赫:细菌学奠基人。1、创立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2、首创显微摄影。3、发现和证实了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细菌大小相差大,常用微米(μm)度量。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形态。细菌的细胞结构:一般结构指共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特殊结构指某一些细菌才有的结构、如芽孢鞭毛荚膜菌毛和性菌毛等。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最外层的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等成分组成。革兰氏染色:草酸铵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共同成分:——肽聚糖。细胞膜的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输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的场所④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点,并供能。质粒:除细菌染色体DNA 外,在细胞质中核区以外还存在着一种能自由复制的遗传成分。通常是由一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组成。芽孢:某些细菌(多为杆菌)在生长后期或一定条件下,细胞质包裹细胞核经高度浓缩脱水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的休眠体。细菌的繁殖:最简单的分裂生殖,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横裂为两个子体的方式。细菌菌落共同特性:湿润、比较光滑、比较透明、比较黏稠、容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颜色一致等。放线菌:多核、丝状生成的革兰氏细菌。蓝细菌:形态差异大,有球状、杆状、丝状。固氮作用:蓝细菌的营养最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者氨作为氮源,普遍能进行固氮作用。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结构:细胞壁:三层、化学成分(葡萄糖30%~34%、甘露聚糖30%、脂类8.5%~13.5%、蛋白质6%~8%等。酵母菌的繁殖: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有性繁殖的称为真酵母。无性繁殖:芽殖—芽裂—裂殖。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大型真菌除外)的统称。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体均有分支或者不分支的菌丝构成。霉菌的菌丝有两类: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霉菌的繁殖:1:无性孢子繁殖:⑴厚垣孢子⑵节孢子⑶分生孢子⑷孢囊孢子。2有性孢子繁殖:⑴卵孢子⑵接合孢子⑶子囊孢子。 第五章:病毒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形体极其微小、化学组成简单,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核酸、无细胞结构、没有个体生长和二分裂现象、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细胞。烈性噬菌体:由一步生长曲线计算噬菌体裂解量=平稳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细菌的特点①可稳定遗传②可自发裂解③溶源转变④具有免疫性。亚病毒:①类病毒②拟病毒③朊病毒 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⑴单纯扩散⑵促进扩散⑶主动运输⑷基团转位。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经济节约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步骤:称量,熔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冷却,无菌检查。培养基种类: 一,按成分的不同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二,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三,按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牛肉膏5.0g 蛋白胨10.0g NaCl 5.0g H2O1000ml pH 7.2~7.4。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生物氧化的过程: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微生物的代谢: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途径:EMP(糖酵解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E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细菌生长繁殖曲线:1.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4.衰亡期。 第九章:微生物控制与菌种保藏 1.灭菌:指杀死或清除杂菌和生产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方法,其结果是无菌2.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对生物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无害的措施 3.防腐或抑菌: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1.煮沸消毒法。2.巴斯德消毒法。3.利用消毒剂处理。常用灭菌方法:1.加热灭菌。2.过滤灭菌。3.辐射灭菌。菌种保存和原理方法:1.斜面低温保藏法。2.液体石蜡保藏法。3.蒸馏水保藏法。4.载体保藏法。5.寄主保藏法。6.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十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所谓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从而使亲代生物特性从子代中得以延续。1. 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2.表型:指某一生物的一切外部特性和内部特性的总和。3.遗传性变异:指生物体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与重组等。4.表型改变:又称饰变,指生物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性状改变现象,但其基因结构不改变。 十二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它是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特点:1、分布广泛。2、种类繁多,数量大。3、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4.易培养、易变异。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发展历程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建立疾病病源学说。2、提出了以微生物带些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即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3、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在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解决了家蚕软化问题。4、发现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制成防病的疫苗。科赫:细菌学奠基人。1、创立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2、首创显微摄影。3、发现和证实了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细菌大小相差大,常用微米(μm)度量。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形态。细菌的细胞结构:一般结构指共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特殊结构指某一些细菌才有的结构、如芽孢鞭毛荚膜菌毛和性菌毛等。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最外层的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等成分组成。革兰氏染色:草酸铵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共同成分:——肽聚糖。细胞膜的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输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的场所④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点,并供能。质粒:除细菌染色体DNA 外,在细胞质中核区以外还存在着一种能自由复制的遗传成分。通常是由一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组成。芽孢:某些细菌(多为杆菌)在生长后期或一定条件下,细胞质包裹细胞核经高度浓缩脱水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的休眠体。细菌的繁殖:最简单的分裂生殖,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横裂为两个子体的方式。细菌菌落共同特性:湿润、比较光滑、比较透明、比较黏稠、容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颜色一致等。放线菌:多核、丝状生成的革兰氏细菌。蓝细菌:形态差异大,有球状、杆状、丝状。固氮作用:蓝细菌的营养最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者氨作为氮源,普遍能进行固氮作用。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结构:细胞壁:三层、化学成分(葡萄糖30%~34%、甘露聚糖30%、脂类8.5%~13.5%、蛋白质6%~8%等。酵母菌的繁殖: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有性繁殖的称为真酵母。无性繁殖:芽殖—芽裂—裂殖。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大型真菌除外)的统称。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体均有分支或者不分支的菌丝构成。霉菌的菌丝有两类: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霉菌的繁殖:1:无性孢子繁殖:⑴厚垣孢子⑵节孢子⑶分生孢子⑷孢囊孢子。2有性孢子繁殖:⑴卵孢子⑵接合孢子⑶子囊孢子。 第五章:病毒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形体极其微小、化学组成简单,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核酸、无细胞结构、没有个体生长和二分裂现象、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细胞。烈性噬菌体:由一步生长曲线计算噬菌体裂解量=平稳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细菌的特点①可稳定遗传②可自发裂解③溶源转变④具有免疫性。亚病毒:①类病毒②拟病毒③朊病毒 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⑴单纯扩散⑵促进扩散⑶主动运输⑷基团转位。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经济节约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步骤:称量,熔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冷却,无菌检查。培养基种类: 一,按成分的不同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二,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三,按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牛肉膏5.0g 蛋白胨10.0g NaCl 5.0g H2O1000ml pH 7.2~7.4。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生物氧化的过程: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微生物的代谢: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途径:EMP(糖酵解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E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细菌生长繁殖曲线:1.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4.衰亡期。 第九章:微生物控制与菌种保藏 1.灭菌:指杀死或清除杂菌和生产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方法,其结果是无菌2.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对生物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无害的措施 3.防腐或抑菌: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1.煮沸消毒法。2.巴斯德消毒法。3.利用消毒剂处理。常用灭菌方法:1.加热灭菌。2.过滤灭菌。3.辐射灭菌。菌种保存和原理方法:1.斜面低温保藏法。2.液体石蜡保藏法。3.蒸馏水保藏法。4.载体保藏法。5.寄主保藏法。6.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十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所谓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从而使亲代生物特性从子代中得以延续。1. 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2.表型:指某一生物的一切外部特性和内部特性的总和。3.遗传性变异:指生物体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与重组等。4.表型改变:又称饰变,指生物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性状改变现象,但其基因结构不改变。 十二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药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

《包装材料学》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包装材料学是随着我国现有包装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包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科学。它是包装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包装科学的基础课程,为包装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纸、塑料、金属、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及包装辅助材料等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用途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掌握改善和提高包装材料包装适应性的技术和方法;掌握相应包装材料及制品的质量检测技术,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知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商品性能和包装要求,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制订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正确测试评价材料质量,并能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绪论 掌握包装的概念和包装的目的与功能;掌握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1章纸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纸和纸板的分类;纸和纸板的制造,重点是造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及生产设备;包装常用纸和纸板性能和应用;瓦楞纸箱形式、制造及质量检测。 掌握纸盒的分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纸的结构组成、纸包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其他纸包装容器生产技术、性能及应用。 第2章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塑料制品的加工成型方法、常用塑料品种及性能; 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加工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塑料缓冲包装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塑料包装制品的分类、塑料包装容器及制品和塑料软包装材料的生产工艺

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捆扎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包装材料的鉴别方法;了解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第3章金属包装材料及其包装容器 掌握金属包装材料的主要品种(镀锡钢板、镀銘钢板和铝材)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重点是生产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了解金属包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了解除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之外的其他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4章玻璃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玻璃包装材料的基本知识、玻璃的性能、玻璃容器的制造和提高玻璃容器使用性能的相关技术方法。 了解玻璃容器发展趋势;了解玻璃容器的分类、安甑和管制玻璃药瓶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第5章陶瓷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陶瓷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陶瓷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分类、结构组成和发展趋势。 第6章木材包装材料及容器 了解木材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种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7章功能性包装材料 了解水溶性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等功能性包装材料研究进展。 第8章包装辅助材料 掌握黏合剂的黏合机理和基本组成,了解各类黏合剂的组成和基本配方,理解各类材料的粘合方法。 掌握胶带的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熟悉压敏型黏合剂的黏附特性,了解常用的封缄和捆扎材料。 了解涂料在包装中的应用,掌握涂料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涂料的命名方法和施涂方式。

(完整word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完整word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试题A总22页第1页

微生物学教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20分) 1.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2.菌落固体培养基中,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是菌落 3.平板是被用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形式,是冷却凝固后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称作平板。 4.发酵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5.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基质。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6小题12分) 旋形 试题A总22页第2页

4.根据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生理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 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 产生假根是()的形态特征。 A.根霉 B.酵母菌 C.青霉 D.曲 霉 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是()。 A.蛋白质 B.肽聚糖 C.脂多糖 D.磷壁酸 3.微生物从糖酵解途径获得()ATP分子。 总22页第3页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科名代码:832 适用专业:生物化工 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考试内容要求 绪论 §1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3 微生物的概述 第一篇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3 病毒的繁殖 §4 病毒的培养 §5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处效果 第二章第二章原核生物 §1 细菌 §2 古菌 §3 放线菌 §4 蓝细菌 §5 螺旋体 §6 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第三章第三章真核生物 §1 原生动物 §2 微型后生动物 §3 藻类 §4 真菌 第四章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 微生物的酶 §2 微生物的营养 §3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第五章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3 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4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5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微生物的遗传 §2 微生物的变异 §3 基因重组 §4 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篇第二篇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第一章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1 生态系统 §2 土壤微生物生态 §3 空气微生物生态 §4 水体微生物生态 第二章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 氧循环 §2 碳循环 §3 氮循环 §4 硫循环 §5 磷循环 §6 铁、锰的循环 第三章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1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生态系统 §2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 §3 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 第四章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1 污、废水深度处理——脱氮、除磷与微生物学原理 §2 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问题 §3 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 第五章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为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1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2 废气的生物处理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 微生物细胞外多聚物的开发与应用 §3 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名解):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道德微小生物。 2、巴斯德创用加温处理法即巴氏消毒法。郭霍创用琼脂固体培养基并提出郭霍法则。 3、细菌的测量一般以微米作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4、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 ﹢- 6、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7、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答:1.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为细菌的新城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氢离子浓度每个细菌都有一个可生长的PH范围,以及最适宜的PH。3.温度各种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一。藉此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病原菌适应人体环境称为嗜温菌。4.气体根据对氧分子需要与否可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5.渗透压一般培养基的盐浓度和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是安全的。少数细菌如嗜盐菌需要在高浓度的NACI环境中才能生长良好。 8.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以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 9.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四个期:迟缓期分裂迟缓,繁殖极少。一般为1-4小时。对数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该选用该期细菌。一般细菌对数期在培养后的8-18小时。稳定期依稀细菌的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衰亡期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 10.细菌的生化反应用于鉴别细菌。吲哚(I)甲基红(M)VP(V) 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实验。 11.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1.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G﹢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2.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外毒素,菌体死亡游离出内毒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侵袭性酶,能损伤机体组织。3.色素细菌的色素有两类水溶性和脂溶性。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就叫抗生素。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细菌素。6.维生素某些细菌能够合成某些维生素。例如:大肠埃希菌合成B族维生素和K族维生素。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孢,病毒,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3.消毒:杀死物体上或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4.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03.4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15.滤菌器: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的方法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真菌,以达到无菌的目的,但不能除去病毒和支原体。液体除菌所有的器具是滤菌器,滤过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16.乙醇或异丙醇可迅速杀死细菌繁殖体,结核分枝杆菌等一般用于皮肤的消毒和侵泡体温计。 17.白喉毒素的产生机制:是因∑-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白喉棒状杆菌后,由于噬菌体DNA携带编码白喉毒素的基因,使无毒的白喉棒状杆菌获得了产生毒素的能力。 18.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同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都寄居者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力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统称正常菌群。 19.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1.生物拮抗。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 天后, 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 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 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 M. 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 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 7 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 C过夜,可形成直径约 2-3mm、产生不同色 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 SPA 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 检测有 A 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 CT)的关系如何。 答: LT 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 其65 C 30min 可被破坏。LT分为LT- I和LT- n, LT- H与人类疾病无关,LT- I是引起人 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 活性部分。 B 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 GM1 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 A 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 ATP 转变为 cAMP 。胞质内 cAMP 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 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 I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么是 O157 : H7 大肠杆菌?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是什么?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周凤霞白京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单元知识一绪论 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概念现状 2.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概念微生物作用(有益、有害) 3.微生物特点 个体小繁殖快种类多结构简单易变异 单元知识二环境微生物主要类群 1.原核微生物 ①细菌(形态结构及作用 ②放线菌(形态菌落培养污泥丝状膨胀的类型) ③蓝细菌(特征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2.真核微生物 ①酵母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 ②霉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特种污水处理优势 ③真核微型藻类(分类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3.原生动物 ①鞭毛虫(形状特征指示性作用) ②肉足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纤毛虫(形状特征分类 ④包囊(形成原因过程指示性作用) 4.微型后生动物 ①轮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②线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水蚤(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5.病毒 ①病毒特征 ②病毒结构 ③繁殖(5 ④溶原性 单元知识三微生物原理 1.微生物营养 ①营养要素(5大要素 ②营养类型(4个) ③培养基(原则分类作用生化营养保证) 2.生长曲线(曲线多周期过程及对比分析 3.环境因素影响(温度ph 4.微生物代谢(酶 5.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污泥驯化) 单元知识四微生物生态

1.微生物环境分布(土壤大气水体) 2.微生物间关系(共生互生寄生拮抗 3.微生物与物质循环(C N P 循环污水处理中应用)单元知识五微生物的环境污染 1.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2.产生毒素 单元知识六微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1.污水生物处理分类(好氧厌氧兼氧) 2.活性污泥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3.生物膜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最新整理食品微生物学考试重点资料

食品微生物 1.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繁殖快,个体长不大(3)种类繁多,分布广泛(4)适应性强,易变异(5)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 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链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状(杆菌-长杆菌、短杆菌)、螺旋状(弧菌,螺菌) 3.细菌个体大小用微米(μm)表示,球菌的个体大小用直径表示,杆菌和螺旋菌的大小用宽度×长度表示 4.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涂片、干燥、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5.革兰氏阳性菌都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红色 6.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利用细菌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壁内使细胞呈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少,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再经番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7.原核生物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真核生物的沉降系数是70S,细胞质中核糖体是80S。 8.糖被: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细胞壁表面形成的一层厚度不定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 9.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芽孢抗热性强的原因①芽孢中含有独特的DPA-Ca。Ca2+与DPA的螯合作用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一定的耐热凝胶。 11.芽胞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 因为芽胞具有以下特点:①.芽孢的自由水含量很低,代谢活动几乎停止,是一休眠体。②.芽孢壁厚而致密。a.可阻止细胞质吸水膨胀。b.热和化学试剂不易渗透进去起作用。 ③.芽孢内含有以Ca2+盐形式存在的2.6—吡啶二羧酸(DPA).④.芽孢中酶的相对分子质量较营养细胞中相应酶的小。 12.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13.核糖体包括60S和40S两种主要亚基。 14.酵母菌芽植: 15.烈性噬菌体入侵增殖的5个阶段:吸附、侵入与脱壳、复制、装配、释放。 16.病毒的组成成分:核酸和蛋白质。 17.微生物六大营养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18.营养物质进入菌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 19.高氏培养基用来培养放线菌;肉汤培养基用来培养细菌;无氮培养基用来培养固氮微生物;巴氏消毒的工艺条件是62-63℃30分钟;半固体培养基的主要用途是保藏菌种。 20.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直接法、间接法、计数法。 21.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22.影响微生物生长要素的4个因素:温度、PH、氧和水的有效利用率。 23.有害微生物的控制;防腐:利用一些理化因素使物体内外的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繁殖但又未死亡的状态。消毒:指杀死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可达到防止传染病的措施。灭菌:使用物理或化学因子使存在与物体中的微生物永久的丧失其活力。 24.发酵: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类生产方式。 25.有氧呼吸: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经糖酵解作用形成的丙酮酸在厌氧条件下转变成不同的发酵产物。 26.无氧呼吸: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作用。 27.菌种保藏技术:斜面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砂土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低温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28.防止菌种退化的措施①控制传代次数②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③利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移种穿代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29.菌种复壮的方法:纯种分离、宿主体内复壮、淘汰衰退个体。 30.共生关系: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协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寄生关系:指一种小型的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的生物体内,从中获得营养进行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现象。 31.鞭毛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鞭毛的主要功能为运动 32.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五大营养要素是水、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生长因子 33.霉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34.以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营养类型为化能异养型菌丝片断 35.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即裂殖。酵母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类,无性繁殖又可分为芽殖,裂殖两种形式,有性繁殖时形成子囊;霉菌在有性繁殖中产生的有性孢子种类主要有子囊孢子,接合孢子;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的无性孢子种类有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放线菌以无性方式繁殖,主要形成分生孢子,也可以通过菌丝片断繁殖。 36.在酵母菌细胞结构中,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对营养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交换作用;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场所;线粒体是呼吸酶类的载体,细胞的能量供应站;细胞核具有传递细胞遗传性状的作用。 37.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营养条件:C源、N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环境条件:pH、温度、O2、氧化还原电位、渗透压适宜。 38.怎样观察、鉴别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肉眼观察菌落形态:多数细菌、酵母菌的菌落表面都是光滑、湿润的。但是细菌的菌落比酵母菌的菌落要较小。霉菌、放线菌的菌落都是由菌丝体组成,但是霉菌的菌落质地疏松,呈絮状、蜘蛛网状、绒毛状。放线菌的菌落质地呈紧密绒状,表面硬,干燥 or较干燥,有许多皱折。形成孢子后,菌落表面呈粉状or颗粒状。1.2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酵母菌、霉菌的菌体细胞较大,可用高低倍镜进行观察。在高低倍镜下多数酵母菌菌体细胞呈圆形、椭圆形。多数霉菌菌体细胞呈分支管状(丝状)。细菌、放线菌的菌体细胞较小,需用油浸镜进行观察。在油浸镜下细菌细胞呈圆形、杆状、螺旋形;放线菌菌体细胞呈分支管状(丝状)。根据以上特征可鉴别区分这四类细胞微生物。 39.乙醇对细菌芽孢的杀菌效力较差,为什么?(6分) 乙醇的杀菌作用机制:主要是⑴具有脱水作用,引起细胞蛋白质脱水变性,造成M死亡。∵①.芽孢中游离水含量很低。②.芽孢壁厚而致密。∴醇类物质对于芽孢菌一般没有作用。⑵.是脂溶剂,可损伤细胞膜 40.气调保藏食品的原理 ∵①.在有氧的环境下,霉菌、酵母菌、细菌都有可能引起食品变质。 而在缺氧,只有部分酵母菌和细菌能引起食品变质。 ②.在有氧的环境中,因M的生长、繁殖而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较快。 缺氧,由厌氧M生长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较缓慢。兼性厌氧M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也比在有氧环境中慢得多。即缺O2的环境中,a.可生长的M种类少;b.M生长的速度慢。∴在进行食品保藏时,可将食品储存在无O2环境(进行真空包装)or含高浓度CO2(40~80%)的环境中,以防止or 减缓M引起的食品变质。 41.嗜冷、嗜温、嗜热这三类微生物都有可能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5-30℃。 42.从变质罐头中检出酵母菌和霉菌时,试分析引起罐藏食品变质的原因:从变质罐头中检出酵母菌和霉菌时,试分析引起罐藏食品变质的原因。 ∵酵母菌和霉菌的抗热性较差∴从变质罐头中检出酵母菌和霉菌,则引起罐藏食品变质的原因可能是:a.罐头裂漏,被M污染(∵这些M的抗热性较差)。 b. 罐头杀菌不完全残留霉菌孢子 c.罐内真空度不够∵霉菌只能在有氧的环境中生长 43.什么是细菌的生长曲线?其变化有什么规律:把少量的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合适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在一定的时间内(如24hr)每隔一定时间(如隔2hr)取样测菌数;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即以细菌数目的对数对培养时间作图)由此画出的关系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变化的规律:在延滞期细胞数不增加,甚至略有减少。在对数期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加在稳定期总菌数和活菌数都达到最大值;到衰亡期总菌数减少。 44..病毒结构有三种基本对称方式,即螺旋状对称型、二十面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根据碳源和能量来源可将微生物分成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和化能有机异养型四种营养类型鉴定食品腐败变质一般是从感官鉴定、化学鉴定、物理指标和微生物检验四个方面来进行的 45.生产酸奶的主要菌种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 46.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有生物拮抗作用、刺激免疫应答、合成维生素和降解食物残渣等。 47.设原菌液含菌数为100个/ml,经400分钟培养后含菌数增至109个/mL,则该菌的代时为 1.72分钟,400分钟繁殖 232 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