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教案

中医护理学教案

中医护理学教案

班级:13级护理教师:杨春杰

19个中医护理方案讲课教案

19个中医护理方案

附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中医护理方案31755讲课教案

中医护理方案31755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中医护理学教案

中医护理学教案 一、课程背景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护理理论、方法、技术的独立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了关于中医护理的记载,而在现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常见疾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在中医护理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 1、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包括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 2、中医护理学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护理操作方法。 3、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针对不同疾病,介绍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法,

如感冒、咳嗽、失眠、胃痛等。 4、中医养生与保健: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方法,如气功、太极拳、食疗等。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 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通过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在护理领域应用的重要学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运用中医方法进行疾病预防、保健、康复以及护理。本教学大纲将详细阐述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与理论。 2、中医诊断学:学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3、中医护理技术:学习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中药学基础:学习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掌握常用中药的辨症施治。 5、中医康复护理:学习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针对慢性疾病及伤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6、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学习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如感冒、咳嗽、哮喘、腹泻等。 7、养生与保健: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如饮食调理、运动养生、精神调养等。

中医护理学教案

中医护理学教案 引言 中医护理学是指通过中医理论、诊疗方法和药物疗法对病人进 行身体和心理的全方位护理,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作 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学科,中医护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围绕中医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医护理学教学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学的核心是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黄帝内经》、《伤 寒杂病论》等。这些经典蕴含着中医特有的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是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2.中医诊疗方法 中医诊疗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脉诊、舌诊 等常用方法。中医护理学的病人护理工作需要借助中医诊疗方法,

以帮助病人准确诊断疾病,并针对病因病机制订制相应的护理措施。 3.中草药及药物疗法 中药及药物疗法是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特有的中草药疗法能够根据病因病机制按要求提供养分和药物,以治病、辅助治疗、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中药与西药的相辅相成,使医疗效果得到提高,且更具体和有效。 4.预防和保健措施 中医护理学注重预防和保健措施,以保持患者健康。中医护理学应该引导患者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此外,应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二、中医护理学教学方法 1. 教学形式

中医护理学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讲授、实验、实践教学等。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草药等知识,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实践技术和操作方法。 2. 实践教学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真实的病人,能够直接体验到中医护理学的各项操作技术和方法。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解到掌握。 3.案例分析 在进行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讨论真实的病人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医护理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方法,并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结语

中职中医护理教案

中职中医护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2.难点: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教学过程: 1.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中医护理,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护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阐释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3.简述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形成: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等在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5中医护理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4.教师小结。

中医护理教案

中医护理教案 教案标题:中医护理教案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运用中医护理方法的能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中医护理的重要性,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提供有效的中医护理服务。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医护理的定义、原理和发展历程; 2. 熟悉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医的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 3.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如中医按摩、穴位按压、中药熏蒸等; 4. 能够分析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中医护理计划; 5. 能够正确使用中医护理技术,提供有效的中医护理服务; 6.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合作,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教学重点: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 3. 中医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教学难点: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2. 中医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 3. 中医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护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医护理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 1. 中医护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课时) a. 中医护理的定义和范围 b.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3课时) a. 中医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 b.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4课时) a. 中医按摩和推拿技术 b. 穴位按压和针灸技术 c. 中药熏蒸和草药外敷技术 4. 中医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2课时) a. 患者评估和护理诊断 b. 中医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中医护理教案范文

中医护理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式。 2.掌握中医护理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3.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观念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 (1)中医护理的概念和特点 (2)中医护理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3)中医护理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2.中医护理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1)按摩疗法 (2)针灸疗法 (3)中药疗法 (4)气功疗法 3.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1)中医护理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中医护理的安全与卫生措施 三、教学过程:

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 (1)中医护理的概念和特点 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运用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护理,着重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调整体内 的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提升身体自愈能力。 特点:综合性、个性化、整体性、疗效较慢但持久。 (2)中医护理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两个相对统一、互相依存、互相包 容的对立统一体。在人体内,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五行有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人体也是由五脏(心、肝、脾、肺、肾)组成。五脏关系到五脏与五脏,五脏与其他器官 和皮肤等的关系。 (3)中医护理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中医护理方法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以中药、膳食调理等方法调理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内环境。 外治法:常用的方法有按摩、针灸、气功等。 2.中医护理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1)按摩疗法

按摩是通过手法对人体的穴位、经络进行刺激,调节人体气血流通, 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手法有推、拿、揉、捺、点 按等。 (2)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脏 腑功能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刺激针、灸疗等手法。 (3)中药疗法 中药疗法是利用中草药对人体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中药的汤剂、丸剂等形式,调整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改善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生理环境。 (4)气功疗法 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结合意念调节气的运行,以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气功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3.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1)中医护理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常见的包括颈椎病、慢性胃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禁忌症:诸如高血压、急性炎症、出血倾向等。 (2)中医护理的安全与卫生措施 包括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中的卫生要求、操作后的处理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轻柔、有节奏,力避过度刺激或误伤受者。

中医护理教案

中医护理教案

中医护理学教案 班级:13级护理教师:杨春杰 课题: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中医护理学的任务和基本特点课型:理论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2、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发展 3、熟悉中医护理学的思维特点。 4、熟悉中医护理的任务和内容。 5、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6、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特点:“病”、“症”、“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讨论 1.通过相关的典故、图片、临床病案比较中西方护理文化的异同。 2.适当举例中医护理临床研究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教案 班级:13级护理教师:杨春杰 课题:第三章中医基础理论课型:理 论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各种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各种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讨论 教具:课时安

排:4学 时 教学内容: 举出生活中常见例子:医院的化验结果,(+)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电极:(+)正极,(-)负极;天气:艳阳天,阴天。从而引出本次课阴阳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 2、阴阳的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①阴阳偏胜(盛) ②阴阳偏衰(虚) ③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4、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

大类: 5、用于疾病的防治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3、五行的生克制化 4、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⒈相生关系的传变 ⒉相克关系的传变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 一、藏象的含义和内容 二、脏腑的分类:

dc中医护理教案第一章.doc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医护理学教案 中医教研室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护理9、10; 11、12; 13、14班学生二年级第二学期 单元名称:第一章绪论教具:教材、多媒体、ppt课件基本教材:方剂与中成药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及特点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及特点 熟悉:中更护理学的发展史 了解: 学重点、难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及特点 学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理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演示、讲述:实物模象 教学设计 1、检查学生的考勤情况 2、熟悉学生学情 3、Ppt课件演示 4、课件图片及相关概念的讲解、讲述

环节内容: 第一节屮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 二、现代 第二节中医理论体系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笫一节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1、先秦、秦汉时期 《祭黄帝内经》、《南靖》《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形成2、魏晋南北朝 《肘后备急方》一葛洪一(首次提出“成药剂”名词) 3、隋唐时期 《脉经》一王淑和、《针灸甲乙经》一皇普谧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一孙思邈一载药方7500 《诸病源侯论》一巢元方 《外台秘要》一王1—6800首一首次引用外來药品 4、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房论》、《小儿直证要诀》

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來。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市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來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岀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索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Z,病在下者高取Z”(《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屮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乂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现代系统论认为:生命系统包括细胞、器官、生物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以及超国家系统8个层次,在环境小,根据不断变化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调节无数的变量而维持生存。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的含义大体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宰之天,三是指义理之天;人的含义大体有二:一是指现实中认知的主体或实践主体,二是指价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天人关系实质上包括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天人一气,整个宇宙都统一于气。天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中医学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一气”的“天人合一”说,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材料,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的天人一体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把人的需耍和对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口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屈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这种“天人一体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造自然, 从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中医学认为世界本原于气,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是生命起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讲课教案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 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 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 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