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教材)(全解全析)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通用新教材)(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

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

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礼制观念萌发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D.血缘氏族被打破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新石器时

代的早中期到晚期,墓葬陪葬品从多为墓主人“私人”用品,到出现彰显主人身份的物件,

体现了等级分化的特征,据所学,礼制具有等级性,礼制观念即具有等级色彩的观念,A项

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体现等级分化色彩,不是手工业技术的程度,排除B项;国家形态即

国家政权组织国家的形式,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血缘氏族的发展变化,

排除D项。故选A项。

2.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

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周至汉代(中国)。据

材料“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

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可知汉代儒生将原先只适用于贵族的礼仪秩序覆盖至整个社会成员,这适应了汉代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也反映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D项正确;礼乐制度已经不再是专属于贵族阶层的,这说明其并未得到重建,排除A项;礼仪制度覆盖社会各阶层并不等于儒家思想走向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了纲常伦理体系的覆盖面,而非体系的完善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家经典,“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A.仰底扭转了门第观念B.选拔了实用人才

C.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D.改变了官场风气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制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写作,“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可见当时社会有着浓厚的尚学风气,C项正确;当时门第观念受到冲击,但是仍然存在,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参加科举的学子研习诗赋和儒家经典,没强调“实用”,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官场风气,且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

A.“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统治者确立宋辽金三朝“各与正统”、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弊病,任用不同民族史官修史等,反映出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元朝边疆治理及成效,排除B 项;据所学,开创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的是西汉司马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元代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答案】D

【详解】根据“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可得出明朝战胜了荷兰,说明明朝的海上实力还是较强的,D项正确;荷兰不是倭寇,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实力强,也不能体现重视海洋的开发,排除BC项。故选D项。

6.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小说虽然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有些东西是真实的,比如年代、地点、人物名字等,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小说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有一定史料价值,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小说虽说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明显历史著作史料价值更高,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真实的,但是具体的事迹有可能是杜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古代中国重要传统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获得发展,或者是缘于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B.近代造船业的兴盛

C.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中心、交通要塞;材料中提到提到近代城市功能发生质变,说明近代城市的功能不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交通要塞,而是经济功能,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近代航运多为外国商船,本国制造有限,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推知近代新型城市的崛起是因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排除C项;新型城市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非国家治理模式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8.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

历史事件()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的武昌。根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及所学可知,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是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以此可知,保路运动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表述与史实不符,第二次鸦片战后,天津条约对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破坏中国的内河航运权,标志着列强侵入由沿海进入内地,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已经组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9.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中提到长岗乡人民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群众有肉吃,有衣穿;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的报告中也提到,苏维埃区域的农民在经济上摆脱了以前被剥削的局面,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带领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B.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后“人民群众有肉吃,有衣穿”,“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说明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1933年的江西并未涉及民族战争,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并非民族矛盾,排除A 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当时新中国还未建立,谈不上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0.1959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工业性油流。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开展石油大会战,终于建成了现代化的石油企业。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工业学大庆”号召。上述事件()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B.实现了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

C.塑造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D.构建了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至196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工业学大庆”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改变了国家面貌,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排除A项;进口石油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未能实现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排除B项;材料与构建完备工业体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埃及)。据材料“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可知布托地区出土的抛光的圆锥体,很有可能是通过贸易往来由两河流域被带到地区,也有可能是布托地区的人们学习借鉴了两河流域的制作工艺,但都表明两地区之间存在一定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两者文明的早晚,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12.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当政府债券给出百分之七的利率时,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A.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C.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D.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班牙)。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国内资金更多流向政府债券或土地,而不是国内商业,这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制约了西班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中心的变化,无法得出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资金流向政府债权,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生产,这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3.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为避难移居英国,他们中包括许多技术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

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反映了在当时的英国()

A.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B.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C.多种因素共同为经济转型奠基D.宗教改革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5年(法国、英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新教徒为避难移居英国,为英国带去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在英国本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反映了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C项正确;工匠精神影响经济发展,“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宗教改革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排除D项。故选C项。

14.有学者在对1918-1938年世界历史的反思时认为,这是“二十年虚假而又短暂的和平”时期,“和平既不是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和解的基础上,这是历史上的重大失败。”这主要反映出一战后的和平()

A.孕育了新的危机B.实现了冲突化解

C.损害了大国利益D.改变了世界格局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1938年(世界)。根据材料“二十年虚假而又短暂的和平”“和平既不是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和解的基础上,这是历史上的重大失败。”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英国和法国、美国主导了会议,与德国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至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由美国主导,会上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一些矛盾加剧,为再次爆发战争埋下了隐患,故一战后的和平孕育了新的危机,A项正确;一战后的和平并未实现了冲突化解,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护的仍是大国的利益,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并未改变世界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60年代,教皇保罗二世认为欧洲应该首先是一个基督教的欧洲;1983年的“所罗门宣言”建议把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有意识地确定为欧洲认同的一个因素;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强调了欧盟的统一公民资格和防务认同。“欧洲认同”理念()A.推动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B.弥合了欧洲的文化差异

C.旨在复兴欧洲的古典文化D.实现对民族界限的超越

【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多项选择题。根据选项“旨在”“推动”等词汇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起,欧洲不同力量从宗教认同、文化认同等观念进一步阐释欧洲一体化,这有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文化层面,推动一体化的深入发展,A项正确;B项中的“弥合”表述绝对,排除B项;欧洲一体化的文化阐释并不等同于复兴古典文化,排除C项;“欧洲认同”观念有助于超越民族界限,但是尚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安提瓜古城的评价是:安提瓜古城原址创建于16世纪早期,建在海拔逾1500米的火山环绕的山谷之中,处于地震带内:它在1773年一场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但其主要建筑的遗迹却保留下来。这座城池格局的灵感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至少三个世纪内建成了大批庄严隆重、装饰华丽的卓越建筑,凸显空间感与立体感特质,成为中美洲巴洛克艺术的典范。该评价()

A.肯定了美洲土著文明价值B.突出文明交流的历史印记

C.促进了文明之间深入交流D.说明了美洲文明的多样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早期安提瓜古城。根据“这座城池格局的灵感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至少三个世纪内建成了大批庄严隆重、装饰华丽的卓越建筑,凸显空间感与立体感特质”可知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安提瓜古城的设计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由此体现了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这一评价突出了文明交流的历史印记,B项正确;这一评价突出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肯定美洲土著文明的价值,排除A项;这一评价是肯定文明交流,而不是促进文明交流,更不是在说明美洲文明的多样化,排除C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8分)

【答案】(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弛;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2)【示例1】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

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

【示例2】因素:少数民族军事威胁

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

【示例3】因素:国家财政税收

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可知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据材料“探观旧典,复收盐铁”说明此前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弛;据材料“复收盐铁”、“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知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因素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少数民族军事威胁和国家财政税收等角度思考。题目要求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即可。首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材料信息进行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

其次,少数民族军事威胁影响了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据材料“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

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

再次,国家财政税收影响了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据材料“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知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家庭承包制确立经历了两次政策突破。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即从中央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到允许特别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但是,依然将包产到户归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理论上给予根本否定。第二次发生在1980年9月至1982年1月,即明确规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再限制在特定贫困地方,而可以由农民自主选择,在政治理论上也认定为属于社会主义,进而提升为“农民的伟大创造”。

——摘编自:赵树凯《农村改革第一次政策突破》材料二

——摘编自: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1)据材料一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政策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对农民的影响。(6分)

【答案】(1)转变:从不允许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到允许特别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再到允许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包产到户不再限制在特定贫困地区。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束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6分)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影响: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政策转变:根据“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即从中央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到允许特别贫

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得出从不允许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到允许特别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根据“明确规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再限制在特定贫困地方,而可以由农民自主选择”得出允许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包产到户不在限制在特定贫困地区。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转变的原因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束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兴办乡镇企业。对农民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叶后,日本和中国都选择了变法图强,在清末立宪改革运动中,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其立法理念、制定过程等多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宪法》的影响。清末立宪运动从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开始拉开序幕,1906年五大臣考察

日本宪政,此时日本已经跃然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被誉为“宪法之父”的伊藤淖文详细介绍了日本宪法的原则。考察大臣们归国后对立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反复阐述,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发表言论,强调日本立宪成功的意义以及模仿的必要性。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饮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摘编自柴松霞《〈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成效分祈》材料二任何国家的政治转型都必然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17和18世纪,法国屡次在海

外争夺中败给英国,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寻求解决良策。不少法国革命领导人都游历过英国和美国,甚至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前,君主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这虽然增强了政府职能,但也隐藏许多危机。政府大兴土木,路易十六为了搜刮钱财重新召开了关闭很久的三级会议,这不仅得罪了第三等级,连特权阶级也得罪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

法国政治转型经历了专制君主制、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帝制、君主制、总统共和制、帝制以及议会共和制的漫长过程。

——摘编自卓健君《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政治变革的认识。(8分)

【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不断加深;预备立宪的推行;西方民主和宪政思想的传播;日本宪政改革的成功,尤其是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刺激。(任答三点即可)(6分)(2)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霸权争夺中失败刺激了国内的改革;英美革命的影响;

启蒙运动在国内的兴起;法国内部统治动荡、财政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受国内外环境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有曲折性和渐进性;利于推进从封建人治向宪治的转型。(8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据材料一“选择了变法图强”、“考察大臣们归国后对立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反复阐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据材料一“清末立宪运动从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开始拉开序幕”可知预备立宪的推行;结合所学近代史的知识可知,西方民主和宪政思想的传播;据材料一“1906年五大臣考察日本宪政,此时日本已经跃然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强调日本立宪成功的意义以及模仿的必要性”可知日本宪政改革的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对中国的刺激。

(2)本题是背景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时空是1789——1875年法国。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经济、政治、思想和国外等方面简析。国内经济方面,结合时间“1789—1875年”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政治方面,据材料二“法国屡次在海外争夺中败给英国”可知霸权争夺中失败刺激了国内的改革;据材料二“隐藏许多危机……这不仅得罪了第三等级,连特权阶级也得罪了。”可得出法国内部统治动荡、财政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国外因素,据材料二“不少法国革命领导人都游历过英国和美国,甚至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可得出英美革命的影响;思想方面,据材料二“17和18世纪”,“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寻求解决良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在国内的兴起。

第二小问时空是近代中西方,结合两则材料,从国内外环境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有曲折性和渐进性;从封建人治向宪治的转型等角度思考。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经济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12分)示例一观点: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论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世界技术发明的中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使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9世纪晚期,英国依赖广阔的殖民地获取利润,丧失了技术革新的进取心,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创新促使这两国快速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分别跃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强国。

总之,大国崛起依靠科技创新,而技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又推动了大国崛起。

示例二观点: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

论述: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崛起。作为小国的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与其积极开拓并参与世界市场,不断扩张海外贸易密不可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贯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在从事贸易过程中,荷兰商人逐渐形成近代的贸易观念,追求对外贸易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为荷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其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于通过参与世界市场获得了来自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充足的生产要素,通过自由贸易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从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总之,大国崛起要依靠开放的贸易格局,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应全球化趋势。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7——20世纪(荷兰、英国、美国)。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首先,提炼观点,根据材料“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可知,可提炼观点为: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根据材料“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可知,可提炼观点为: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运用世界史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详细阐述,在阐述中需要描述具体的历史史实做为证据进行说明,如: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世界技术发明的中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使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9世纪晚期,英国依赖广阔的殖民地获取利润,丧失了技术革新的进取心,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创新促使这两国快速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分别跃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强国。

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崛起。作为小国的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与其积极开拓并参与世界市场,不断扩张海外贸易密不可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贯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在从事贸易过程中,荷兰商人逐渐形成近代的贸易观念,追求对外贸易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为荷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其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于通过参与世界市场获得了来自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充足的生产要素,通过自由贸易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从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最后,针对提炼的观点,再次进行总结升华,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总之,大国崛起依靠科技创新,而技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又推动了大国崛起。或者是,总之,大国崛起要依靠开放的贸易格局,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应全球化趋势。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教材)(全解全析)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通用新教材)(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 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 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礼制观念萌发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D.血缘氏族被打破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新石器时 代的早中期到晚期,墓葬陪葬品从多为墓主人“私人”用品,到出现彰显主人身份的物件, 体现了等级分化的特征,据所学,礼制具有等级性,礼制观念即具有等级色彩的观念,A项 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体现等级分化色彩,不是手工业技术的程度,排除B项;国家形态即 国家政权组织国家的形式,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血缘氏族的发展变化, 排除D项。故选A项。 2.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 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周至汉代(中国)。据 材料“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一)历史试题

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试卷(一)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祝佗追述西周分封称: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康叔集团与殷民七族在卫,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又分别依靠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组合成各地的封建国家。据此可知,西周分封王族到重要地区 A.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 B.限制了受封诸侯的权力 C.使中国的疆域基本确定 D.加速了王权与族权分离 2.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说明,汉代“独尊儒术” A.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的融合 D.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 3.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这些措施旨在 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 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 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4.宋人认为士农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出现了“贱稼,贵游食,皆欲货未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手工业者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以上材料说明宋代 A.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废弃 B.弃农从商现象非常普遍 C.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工商业者与士地位相同 5.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豪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由此可知 A.两宋士人以绘画为趣味追求 B.两宋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C.士人画成为两宋社会的主流 D.两宋绘画风格独具时代特色 6.黄宗羲以“曳木工"的工作场景类比了其理想统治——“分治而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据此可知,黄宗羲这一思想 A.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 B.表明人的权利意识觉醒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测试历史试 题 一、单选题 1.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由此可知该文化遗存()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属于旧石器农耕文明D.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3. 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 A.社会控制相对松弛B.理学思想参透基层社会 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4.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两个朝代云南的边疆示意图,两朝对云南边疆经营的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民族矛盾渐趋缓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D.边防压力不断增大 5. 嘉靖时江苏吴县多有从事“各类工种的工人,终年佣外境”,江西泰和县民“多执技艺,四出谋生”;南昌县民也以“手艺、工技”为生。这说明当时() A.非农经济思想迅速普及B.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 6. 1885年2月,伊藤博文在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谈判结束后,向本国政府报告: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上述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中国()A.洋务运动的破产B.中央集权的削弱C.戊戌变法的失败 D.救亡道路的探索 7. 如表反映了()

江苏省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 试题 一、单选题 1. 商代时期,玉器不仅是权力的载体,而且也被赋予了永生功能。春秋时期,“以玉比德”的观念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风尚逐渐形成。这表明从商到春秋() A.传统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B.旧有政治体制逐渐崩溃 C.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D.儒家仁义思想广泛传播 2. 2019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同劳(县名)丞印”等。这主要表明当时() A.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B.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 C.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D.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 3. 下表为北宋和南宋时期政府纸币发行量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 A.纸币信誉存在崩溃危险B.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 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D.不具备现代货币意识

4. 下图为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中的西安城图(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西安() A.机构设置极为臃肿B.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C.城市功能较为齐全D.行政地位有所提升 5. 据史料记载,自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十三日起,至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初七止的20个月内,清廷严密监视城内居民,在地安门、西直门、菜市口、白云观等处捉获了大量可疑“人犯”,其中经审理者共涉355案,涉及“人犯”779人。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完善衰败的地方里甲制度B.预防英法联军进攻 C.解决皇位更迭带来的动荡D.应对太平天国运动 6. 下图为1909年10月22日,《安徽白话报》敬祝《民吁日报》的广告。这则广告() A.反映了思想启蒙的色彩B.表达了革命排满的主张 C.实现了维新变法的要求D.推动了民权意识的传入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图,其转变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世纪末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70年代 2.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1948年26个44.8% 22个37.9% 10个17.3% 1957年73个41.5% 73个41.5% 30个17%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3.读如图,对发生在图示①处的战役认识正确的是

A.太平洋战争由此开始出现转折B.美军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外界的联系 C.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D.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之前的国际体系中,西方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A.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 B.西方定制的世界规则已退出国际舞台 C.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 D.合作取代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5.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A.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D.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6.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 7.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

江西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 试题 一、单选题 1. 据史料记载,商代设立了大量的官职,例如都正都吏、都司都工、都市、都尉等,用于监督和管理地方事务。这些官员由朝廷任命,负责管理税收,法律,军事和公共工程等事务。官员们的职责和权力都由朝廷授予,而非诸侯授予。这折射出商朝() A.分封制已得到普及B.宗法制度已经成熟 C.商王权力得到加强D.官僚制度趋于完备 2. 汉初,贾谊认为只要不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与游食之民没有什么区别,都在助长“淫侈之俗”,是“大残”“大贼”;晁错认为一旦百姓离乡从商,就会像“鸟兽” 样难以禁止,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些主张() A.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着眼于西汉经济的恢复 C.总结了七国之乱的教训D.得益于盐铁官营的经验 3. 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4. 11世纪初.潮州城中凡二十六坊……并唐时旧坊名也。居民棋布.售端直,列 肆者百室,俗皆仅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由此可见,当时南州() A.继承了唐代的坊市制度B.改变了金朝的市镇面貌 C.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D.呈现了民族杂居的状态 5.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廷在加强经济开发的同时,对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的旗地(即清朝统治者赏赐满蒙汉军八旗官兵的土地)仍延续八旗制度.对该区域汉人较多的民地则实行府县制。这反映出清朝()

A.省级行政区的增多B.加强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C.统治进入全盛时期D.延续了金迁都燕京后的管理体制 6. 观察下面这张晚清贵族出行照片,这张照片反映了晚清() A.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B.新旧并存的时代习俗B. C.欧化生活方式的蔓延D.城市交通的全面改善 7. 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8.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并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抗击日寇的进攻。这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军队却节节败退。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抗战主体相对狭窄B.根据地力量相对较弱 C.日军获得英美支持D.国共合作出现了裂痕 9. 观察下图 以下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推陈出新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经济转型加速发展D.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老子追求返璞归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 子强调“法”“术”“势”。上述思想() A.是社会转型的反映B.均得到不同诸侯国重视 C.具有明显人文精神D.发展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2. 西汉初年沿承素制,严厉限制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的人员、马匹等往来,出入其间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传”来作为通行凭证。这些措施旨在() A.控制关东经济B.保障边境安宁C.解决王国问题D.增强中央威权3. 南朝的宋朝秘阁藏书1.5万余卷齐朝藏书1.8万余卷,南朝统治者还多次下诏向 民间征书;北魏孝文帝也曾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南北朝竞相下诏征书旨在() A.彰显华夏正统地位B.保护中华文化典籍 C.促进民族交流交融D.吸取外族优秀文化 4. 安史之乱后,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摒弃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写平易的散文,借此昌明儒家之道。北宋更重视文以载道的理念。唐宋古文运动()A.促成了唐宋文学领域的繁荣B.折射出唐宋严重的社会危机 C.反映了经济繁盛的时代风貌D.表明以文治国传统由来已久

5. 如图为13—18世纪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变迁图。() 对图中农牧过渡带变迁解释最合理的是 A.缘于治边理念调整B.体现了疆域变化 C.受气候变化的影响D.决定于国力强弱 6. 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据此可知,张之洞() 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 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 7. 毛泽东指出:因为敌人的封锁苏区的手工业生产衰落了,但因为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即有广泛的市场。应该首先为着自给,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某些工业,并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贸易。该论述() A.旨在强调根据地面临的困难B.动员军民开展大牛产运动 C.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内涵D.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8. 《晋察冀边区统-累进税税则》规定实行统一累进税。统一累进税是直接税,即 直接向财产所有人和收入所得人征税。“累进”的含义是依据贫富等级按不同比例征税(有免征点,最高累进率为20%)。这一举措() A.保障了抗日战争的军费开支B.利于解决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 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D.旨在合理分配抗日根据地各阶层负担 9. 如图为1952到1956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户数及户数占总农户的百分比的统计图。据图可推知,当时()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满分48分。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古书所引《世本·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这些又与现今的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 B.文明社会略具雏形 C.史书所载真实可靠 D.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2.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而西晋时“县千户以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国家统一 B.疆域范围 C.人口数量 D.政治体制 3.表1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唐代 A.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B.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C.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D.皇权受到极大制约 4.宋仁宗时,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既作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圣政录》,又作《唐鉴》。无独有偶,与他同时期的孙甫“著《唐史记》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见当时治乱”。这些行为旨在 A.强化唐代历史记忆 B.提高文人政治地位 C.消除武将专权隐患 D.保持宋代政权稳固 5.表2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全国赋税征银的情况。据此可知,清朝前期 A.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B.商业与手工业发展

鞍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鞍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统计,1860年松江府的总人口约为300万人,年产土布3千多万匹。按照当时的生产情况估计,共需1亿8千多万个劳动日:以每家5口,每户1.5名织布者计,需要松江所有家庭每年织布202.8天。据此可知,当时松江地区A.农家“耕”“织”分离B.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3.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发表了如下演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凡尔赛宫)里。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 材料中“生于不义”是指 A.普法战争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普奥战争D.参加反法联盟干涉法国 4.英国光荣革命前后国王权力的变化最主要体现在 A.权力的种类B.权力管理的领域C.权力的来源D.行政权力的大小 5.如表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组织(部分)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 19世纪中叶,中国茶商在宁州茶区用原来制作绿茶的茶叶制出了一批红茶运往广州销售, 颇受广州外商赞赏,宝顺洋行买下这批红茶运往英国,销路甚佳。这使原产绿茶的宁州变成 了专门生产红茶的茶区,宁红茶的贸易增加。这反映了() A.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B.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差异 C.中国产品积极适应世界市场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不仅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城下之盟,还要面对德国、比利时等国来华请订商约,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进一步扩大。在此过程中,清政府逐渐深化 条约认识,调整对外政策,呈现出从排斥“要盟”到严格信守,从“羁縻驭夷”到条约体制,从“惠及远人”到力挽利权的态势,商约观念亦随之萌生。这说明() A.华夷之辨观念已经消除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D.清廷朝贡体系完全瓦解 3. 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列在商 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 出现说明() 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 4. 下列对《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简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C.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中国海关D.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白银贸易网络 5. 《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卷老教材)历史试卷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卷老教材)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内涵的演变A.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B.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 2.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 A.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B.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 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D.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 4.唐律中规定,对官吏不依国家税法,“擅有所征敛”,要以“坐赃”或“枉法”论处。此外,对官吏在财政支出中的拖延行为也有“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的惩处规定。这表明唐律 A.旨在保护小农经济的良性发展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杜绝了财政收支中的违法乱纪D.重视对官员行为的规范治理 5.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准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

江苏省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集说》记载,夏商以前,容取(娶)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立不取(娶)同姓之礼。“立不取(娶)同姓之礼”是为了A.巩固周王统治秩序 B.确立男权家长地位 C.维护宗法伦理纲常 D.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夏商以前同姓联姻,西周建立后异姓联姻,立不娶同姓之礼,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王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 2.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要》中记述秦汉饮食时说,天子宴享群臣之时,“管统钟鼓,异音齐鸣”,民间酒会也是“富者钟鼓五乐”“中者鸣竿调瑟”。秦汉饮食文化重视礼乐本质上反映了 A.百姓生活富足B.君主专制加强 C.儒家地位独尊D.社会风气奢靡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在秦汉饮食文化中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与百姓生活富足、儒家地位独尊及社会风气奢靡的说法无关,排除A.C.D 三项。 3.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 B.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

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全解全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 历史·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24.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 四簋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A.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特点 B.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 C.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管理 D.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 【答案】B 【考点】考查西周分封制。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致”、“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巩固了森严的统治秩序,促进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青铜文化的繁荣,而是强调文化认同、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25.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 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 的末尾。这表明 A.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C.中央集权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答案】B 【考点】汉代史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班固的做法强化了汉朝刘姓王朝的中心地位,弱化了项羽、王莽等政权的地位,这表明大一统思想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排除A项;《汉书》是断代史,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排除D项。 故选B项。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浙江专用)(全解全析)

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浙江专用)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清代“外洋”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纳入行政管辖的海洋区域,另一种是指外国。表1所示是《清实录》中“外洋”一词的统计情况(单位:次数)据此可知,清政府 A.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外交政策趋于稳定 D.逐渐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时期清代“外洋”概念渐渐与外国同义,这体现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逐渐融入国际外交体系之中,故选D项;从嘉庆到宣统年间,清廷国际地位降低,排除A项;“放弃”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 项;材料反映清廷“外洋”观念的变化,与外交政策无关,排除C项。2.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泰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 A.劳模积极响应社会主义革命 B.人民群众开展科技“大跃进” C.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增强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鞍钢炼铁厂出现问题时,全国劳模孟泰思考后提出新方案,并在全厂人员的联合攻关下,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工人阶级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故选C项;社会主义革

命在1956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保证高炉正常生产,不属于“大跃进”,排除B项;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排除D项。 3.1948年11月3日,民主党派人士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中共中央予以书面答复,具体情况如表1。从中可以看出 A.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度的雏形出现 B.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了胜利 C.中共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 D.民主党派意见均被中共认可并采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解放战争后期,面对民主党派的政治诉求,我党均以同意为主,说明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度的雏形出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基,故选A项;解放战争完成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协商民主制度,与爱国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均”字过于绝对,排除D项。 4.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体相近。这可以说明 A.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 B.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 C.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 D.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 【答案】D

2023届全国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新教材全国卷)

2023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新教材全国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1.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呈现人本主义色彩,在教育方法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教人和治人。这种教育观的终极指向是( ) 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C.恢复等级森严的礼乐制 D.倡导教育体系的道德化 2.如表反映出秦代( ) A.基层管理制度相当严密 B.强制推行郡县制 C.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 D.开疆拓土的进程 3.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 C.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 D.稳定的政治局面 4.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议定“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湖广总督在议及降低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旨在( ) A.严格限定区域间长途贩运 B.提高两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极力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 D.消除江南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

5.近代中国,“保文化”和“保国家”的双重责任难以两全。“保文化”意味着会在强大工业文明为后盾的西方军事枪炮进逼下走向“亡国”的绝路:“保国家”意味着得“师夷长技”。“用夷变夏”折磨着“士”阶层的价值底线,“保国”者虽务实,但并非放弃了“保文化”的深层心理,而是采用了变通方式,他们最有可能提出(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德先生与赛先生”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变者天下之公理” 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列强也进行了交涉,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这从侧面说明( ) A.革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B.舆论已经能够决定政治发展 C.清政府放弃了对革命的镇压 D.列强公开支持中国革命运动 世纪上半期,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农民报刊数量众多,尤其是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在农民报刊发表的诸多文章,出现最多的主题是“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这些报刊( ) A.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 B.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C.全面阐释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8.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鼓励发达省市区与欠发达省市以对口帮扶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协作。广东省实施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战略,汕尾是深圳市对口帮扶城市。2015年11月,比亚迪积极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东进汕尾。这些举措反映了( ) A.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B.粤东与珠三角经济差距缩小 C.区域发展失衡难题得到了解决 D.广东对外开放进入崭新阶段 9.公元前5世纪,“刺杀僭主”成为雅典政治话语中的重要符号。普鲁塔克记载,伯利克里因为与僭主庇希特拉图长相相似,而不敢踏入政坛,在参与政治事务后,伯利克里选择和大多数平民在一起。这反映出当时雅典城邦( ) A.民众捍卫民主政治的诉求 B.僭主政治在不间断地出现 C.公民至上已成为执政理念 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10.据统计,英国工业品出口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棉纺织品等纤

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01(全解全析)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内容是不同史料对西周宗庙制度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出处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 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尚书·金縢》 口周庙……用牲,啻(怖)周王、斌(武)王,成王……佳(唯)王二十又五年。小盂鼎铭《集成》2839 西周姬姓重臣亦有家族宗庙,其遗址呈“品”字形结构布局。 陕西扶风县云塘村 A级考古遗址A.儒家忠孝观念影响祭祀礼仪B.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C.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D.早期国家举行祭祀活动日益频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三则史料都提到了贵族的祖宗祭祀活动,各级宗族成员尊祖敬宗,是为了维护天子政治上的唯一性和宗法关系上的唯一性,由此推断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B项正确;西周尚未形成儒家思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祭祀活动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2.两汉时期,豪族势力逐渐在乡里社会发展起来。《汉书》记载:“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后汉书》记载:“(陈球)迁南阳太守,以纠举豪右,为势家所

山东省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专用)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A.重建等级秩序B.强调道德标准C.维护统治行为D.规范个人修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道无为”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表达了老子顺任自然、不妄为的大智慧;“君子之道”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处事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非重建等级秩序、道德标准及维护统治行为,排除ABC项。故选D项。 2.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这说明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D.皇帝独尊地位凸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可知,史书中存在对皇帝姓名的“避讳”现象,这是对皇帝独尊地位的集中反映,D项正确;礼乐制度东周时已经瓦解,排除A项;中央集权聚焦于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陶寺的观象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A.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B.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 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2.春秋时期,鲁、齐、卫、越等国都以农村公社共同体为单位来处理全国的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进行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反映出()A.生产力发展影响户籍管理B.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 C.社区管理的模式开始出现D.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 3.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礼记·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些说法()A.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B.顺应了尊崇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 C.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D.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4.唐初内侍机构本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中宗、玄宗之后,宦官逐渐掌握武力、干预政事,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引发了“南衙”“北司”(外廷宰相与官中宦官)之争。这反映唐中后期() A.中枢机构弱化B.皇权走向异化C.政治风气败坏D.中央集权涣散5.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 6.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