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702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

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

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

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数字测图与GPS实习 2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2周

地理综合实习 2周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 2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 1周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 2周

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 3周

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 2周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 4周

毕业论文 14周

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702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 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 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 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2周地理综合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2周 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3周 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2周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4周 毕业论文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研究生培养方案-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256工程管理硕士(M.E.M.——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全日制攻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信息管理学院(104) 经济与管理学院(105) 水利水电学院(206) 动力与机械学院(208)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10)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掌握工程管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 4.身心健康。 二、领域简介 1.大型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与总控 施工项目的集成管理,以项目工作为管理核心,使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合同管理、责任体系、信息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项目管理和企业控制论的基本原理,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用经过处理的信息流指导和控制资金流、工作流和物流,支持项目决策者及时、准确和高效地策划、协调和控制项目实施的建设管理组织模式。项目总控模式是项目管理、企业控制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施工过程控制与信息化 信息化施工是一种先进的、综合化的施工技术方法,它是将施工中各种数据进行定时检测,特别是与施工安全有关的测试数据,凡是测试数据接近或超过规范要求及时报警,提醒施工人员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预防重大事故发生。土木工程结构新、特、高、大的重点工程项目施工都要求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利用各种监(检)测、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

大学理学专业介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大学理学专业介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就业方向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开设院校 [广东]中山大学[湖北]武汉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吉林]吉林大学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四川]成都理工大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广州大学 [天津]天津理工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全日制攻读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30116测绘工程(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5)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13) 测绘学院(214)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618)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19) 一、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解决测绘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领域简介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的采集、量测、分析、显示、管理和利用的工程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获取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随着现代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科正步入一个自动化、网络化、实时化的发展阶段。测绘工程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资源调查和利用、海洋开发、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疆界的划定以及各种工程、矿山和城镇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编制各种地图和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以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决策使用。在国防建设和现代战争中,可持续、实时地提供战场环境,为作战指挥和武器的定位与制导提供测绘保障。在科学研究方面,是测定地球的动态变化,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机制的重要手段。各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还可用于工业过程质量控制、机器人工程。 相关学科领域有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交通导航、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 按行业覆盖面可分为: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海洋测量理论与方法、土地管理信息工程。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动态大地测量与环境变化及灾害监测,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与三维工业测量,海洋测量技术,交通导航工程,土木、水利、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104 专业名称:工程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理论融合而成的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的综合性学科。它因应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需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法律和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将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4、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5、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6、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 四、学制及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8 学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6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房地产开发与市场营销、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项目融资、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房地产投资与管理、工程力学、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测绘学院

测绘学院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测绘学院是我国测绘教育事业的著名学府,源于1956年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她以当时的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等几所高校测绘专业的师资和设备为基础组建,隶属国家教育部,并于1958年划归国家测绘局管理,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1978年,武汉测绘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5年10月,学校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3年12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大地测量系与工程测量系合并组建了地学测量工程学院,2000年8月,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当时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武汉大学。在新的武汉大学建制下,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学院下设测量工程系、卫星应用工程系、地球物理系,是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现有测绘工程和地球物理两个本科专业,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硕士及博士授权点、固体地球物理学(省重点学科)硕士及博士授权点。 学院拥有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工程测量与测量机器人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以及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国际全球导航卫星服务系统(IGS)永久性卫星跟踪站、GPS 差分基准站等,学院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有充足的高端GPS接收机、各种类型的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水准仪、影像处理软硬件、地球物理实验仪器等。 学院内设五个研究所:航天航空测绘研究所、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测量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卫星应用工程研究所,设有为本科教学服务的测绘实验中心、地球物理实验室和多个为科研服务的专业实验室。学院还是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要依托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办学实力位居测绘工程专业全国榜首,编著出版的一系列教材被全国相关高校广泛使用。现有教职员工11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兼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32人,副教授14人,讲师16人,有3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并且有的还是国际学术组织的负责人。教师中有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第一、第二层次人选;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的专家教授。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70人、硕士生177人、博士生133人,学院的毕业生在国内、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在95%以上,社会需求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高达8:1。 学院在物理大地测量学、卫星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精密工程测量、航空航天测绘、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工程形变与灾害预报、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和图象工程学等9个学科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地理科学类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城乡建设、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等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

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 实践教学: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周。 修业年限: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 原专业名: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 就业数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英文名称: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简介: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类知识的边缘学科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必要的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规划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在地方(区、县)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城乡区域规划部门及工矿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

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高尚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 2、系统掌握地理学、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城市与区域问题以及城乡区域规划工作的初步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熟悉文献检索和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4、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用以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5、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管理科学和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探讨生培育方案 一、培育目标 本专业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须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复合型特地人才,详细要求如下: 1.驾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遵遵守法律律,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驾驭管理科学和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学问,了解本学科及其探讨方向范围内的学术成果及发展动态。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探讨、教学工作和担当特地管理工作及业务开发的实力,娴熟驾驭一门外国语,能娴熟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而且还要有确定的写作实力和进行国际学术沟通的实力。 4.身心健康。 二、探讨方向 1.管理科学 主要探讨以科学方法应用为基础的各种管理决策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运筹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限制论、行为科学等。 2.项目管理和投融资管理 以项目为对象,综合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动身,探究工程项目规划中的组织、指挥、限制、协调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投融资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在项目规划实施管理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及投融资。 3.系统优化和决策 依据总体协调的须要,探讨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思想、理论、策略和方法等从横的方面联系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限制等功能进行分析探讨,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限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 4.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主要探讨物流系统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作业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方法、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和运作、物流战略和组织管理、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好供应链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契合关系、供应链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整合和效率问题。 5.学问管理和商务智能 主要探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建和累计商务学问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实行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加综合竞争力的才智和实力。 6.资产管理 主要探讨从资产购入起先到资产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能针对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企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供应全方位、牢靠、高效的动态数据和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探讨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探讨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在职探讨生免修);学位论文10学分。 可以选择本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也可以选修相关专业的通开课和专业课作为选修课。本专业选修课应选择不少于3门6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探讨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合格以上成果,该成果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要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应资料详实、论证有据、逻辑严谨,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2.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初确定论文支配,在导师指导下系统地查阅有关文献,进行调查探讨,提出论文选题,并提交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探讨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探讨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状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看法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探讨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和至少一项课题探讨;至少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沟通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并填写《武汉高校硕士探讨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必需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学院认定的公开出版物(包括公开出版的期刊和图书)上正式发表和所在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2篇,且其中有1篇应在SSCI、A&HCI、SCI、CSSCI(含扩展版、学术集刊)、EI 源刊以及学院所指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资格论文的详细要求和认定见《武汉高校经济和管理学院关于学术学位硕士探讨生申请硕士学位资格论文认定的规定(修订)》(武大经管函)[2014]31号。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 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武汉大学管工、情报培养方案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高素质的高层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2.勤奋学习,学风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3.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5.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信息系统支撑技术、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建模、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2.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研究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应用、信息系统运维、信息技术与个人、信息技术与团队、信息技术与组织、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技术与社会等。 3.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主要研究信息的交流传递、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计量、信息分析、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知识资本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的组织行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和评价,知识管理的应用等。 4.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主要研究供应链与物流的作业流程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系统的规划与控制、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及物流信息系统等。 5.管理优化与决策支持 主要研究管理建模、管理优化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发现方法和知识库系统等。 6.商务智能 主要研究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和Web挖掘、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商务智能技术、商务智能系统、商务智能应用、竞争情报等。 7.竞争战略 主要研究竞争力分析、产业环境分析、产业结构分析、行业和竞争对手分析、价值链分析、竞争战略决策等。 8.项目管理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5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培养具备管理、心理、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管理沟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暑期社会实践、课程上机或模拟实习等。学生在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研撰毕业论文。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2021年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Competitors are like whetstones. It sharpens us very sharply. Then we pick up the knife and cut it off.勤学乐观 天天向上(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 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武汉大学研究生生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研究生生培养方案LT

4、专业学习要提倡进行横向交叉,强调采取对话式、讨论式教学。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修养,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刻苦学习,学风端正,能够遵守科学研究规范;能够坚实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图书馆科学管理 主要内容有:图书馆学原理、知识及知识增长、读者调查分析、读者阅读研究、比较图书馆学、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科学管理、图书馆公关实务、社区图书馆等。 2、现代目录学研究 主要内容有: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史、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互联网目录学,未来目录学发展等。 3、知识组织研究 主要内容有: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检索语言计算机化、自然语言检索、文献编目标准化、计算机编目、DC元数据、网络信息组织、知识组织前沿问题等。 4、信息管理自动化研究 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原理与方法、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信息管理自动系统的设计、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等。 5、信息咨询研究 主要内容有:信息咨询业管理模式研究、信息市场与服务模式研究、信息用户研究、信息咨询与信息源研究、涉外信息咨询研究等。 6、文献与出版研究 主要内容有:文献理论、文献史、文献整理、文献编辑、文献出版、文献传播等。 7、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 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原理、国家信息政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等。 8、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管理 主要内容:数字图书馆结构与内容、数字图书馆构建方法、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等。 9、知识管理研究 主要内容:公司知识管理(研究商务与企业领域的知识的识别、获取、利用,信息、数据如何转变成有

武汉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企业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要求博士生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人类、民族、国家和人民服务。 2.要求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理论、企业财务理论及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本领域中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要求博士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暂设五个方向。 1.市场营销管理 研究微观营销与宏观营销理论、应用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营销手段与方法。 2.企业经营管理 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企业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3.企业财务管理 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发展,尤其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理论和实践,以及探究现代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 4.金融管理 研究金融理论与金融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金融管理手段和方法。 5.企业发展环境研究 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决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 230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五、综合考试 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综合考试。考试目的是检验博士生知识面是否博与精深。考试前应组织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五名专家组成,并报院系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考二至三门课程,主要采用口试方法。综合考试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六、学位论文 第三学期末以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方能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工作。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论文要求立论正 23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培养方案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于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相关学科组建而成。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源于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的土木系。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时,土木系从武汉大学调整到中南土建学院,其中土力学、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等教研室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4年成建制并入武汉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系和水利施工系;1984年6月成立建筑工程系;1996年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1998年将土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四个教研室调整到建筑工程学院,并更名为土木与建筑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于1984年成立工民建办公室,隶属于工程测量系;1992年工民建办公室从工程测量系分离出来,成立建筑工程系;1993年建筑工程系与城市规划中心(1985年成立)合并,组建城市建设学院。 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建筑工程系、岩土与道桥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其中,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团队为主体、以平台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现有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 学院坚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2人)、讲师20人。聘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珞珈学者讲座教授1人、兼职教授10余人。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学科实力。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大一级学科,其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并以8年有效期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第三次评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首次评估。具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践行学校“ 创造、创新、创业” 的教育理念,培养“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普通本科生近12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2200人。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9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教材55部,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共56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234篇;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一贯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均派出部分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