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问题研究

作者:吴其峰

来源:《中国民商》2022年第11期

摘要:政企分开最早提出于1992年,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现如今已进一步深化。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指出了“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表明事业单位必须剥离经营项目,明确划分政府与经济组织的权限、职能以及职责,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实现组织经营,进入到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竞争优势与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目的是盈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是由单位出资并经审批同意的国有企业,既承担着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又要顺利改革趋势以及经济形势变化,实现经营模式的改变与优化,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得到稳定运营与长足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推动“政企分开”,有必要剥离经营业务,将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以企业经营模式为主,实现职能转变,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本文以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出发点,分析了在改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产权不明、事业企业核算难区分、管理缺位等等,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处理对策,希望可以为改制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并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问题;对策

改革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事业单位剥离经营项目以及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国家层面先后下达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包括《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等等,这些政策为企业改革指明方向,推动着公司制改革工作的贯彻落实。多年来,在改革浪潮中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等更加完善,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企业改制过程中仍旧存在各种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与解决,才能更好地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的模式与必要性

事业单位必须剥离经营项目,是改革背景下国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根据政策要求,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更应当突出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等特征,顺应改革趋势、满足政策要求,改制则为一项必然举措,还应当结合单位特性,科学设计改制方案,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则是对改制模式的选择,只有选择恰当且合理的模式,才能将进一步确保改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且降低过程中的风险发生几率,提高改制的成功率。常见的改制模式有一下集中:直接改制,适用于员工队伍稳定、经营稳定的企业;整体改制与主辅分离结合改制,适用于辅业人员与国有资产较大的企业;分立式改制适用于员工数量多、规模大而净资产较小的企业。

分析新时期改制的必要性体现如下:一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必然趋势,至今国有管理体制仍在不断深化,改革总体规划更加明确,需优化资本机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二是企业运行

发展的必然需要,国有独资企业中可能会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一管理模式下企业发展受限,而与之相应的是市场竞争局势愈加险峻,若是未能实现管理创新与建立灵活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显然不能更好地立足于市场,难以获得更加可观的效益;三是转变职工身份的需要,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下,职工的薪资较为稳定,但相对而言收入水平不高,可能会因激励性不强,引发人才流失的问题,通过改制,实现职工的身份转变,薪酬模式更具多样化,根据岗位来定薪,考虑工作性质、工作任务、风险隐患等,提高职工的收入,更加满足物质需求,并且使他们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更加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建设中。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问题分析

(一)产权不明

产权不明是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项问题,若是未能解决此项问题,则会导致管理混乱,部分资产的使用人、负责人不清,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以笔者所了解的某事业单位为例,单位曾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其中50%的实收资本金是银行存款,立即划拨到位,剩余50%,以固定资产出资。在多年时间内,事业单位与下属国有企业处于同一环境中工作,人员划分并不明确,相应的固定资产也无法进行更加明确的区分,尤其是一些办公用品,包括办公桌椅、电脑等等,这些资产的产权不明,此时若是组织审计工作,必然会凸显出更多管理漏洞。关于无形资产,由于该国有企业主要负责安全评价技术服务、职业健康评价技术服务、环境评价技术服务、科研等,这些工作对各种相关的资质证书有着更高要求,需要企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考试,通过考评之后获得。然而实际上,考取相关资质证书以及评审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性人才缺失,事业单位与企业所用为同一套管理人员。在改制之后,对以上无形资产进行审计,若是仅以下属企业的人员为主,那么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难以达标,相关专业职称的技术人员缺乏,更是难以对无形资产(相关资质证书)进行合理的评估与区分。

(二)事业企业核算難以区分

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承担社会服务职能,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既要提供服务,又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性质不同、模式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业务不同等,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必然会有所差异。成立下属企业之后,企业名义上与事业单位相分离,但是在实际上,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还是存在难以明确区分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岗位人员配置不清,同一财务人员既要负责单位的会计核算,又要负责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人事关系划分在下属企业,但是社保、工资等等,都与事业单位相关联。关于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固定资产入账等等会计核算,若是未能对改制后的单位与企业核算工作加以明确,必然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还可能造成管理混乱,既不利于事业单位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又会限制下属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三)管理缺位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改制过程中,可能由于管理缺位,出现各种问题。由事业单位出资成立的企业,应当履行相应的监管、审计等职能,并且根据需求,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促进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不断完善,更加符合新时期现代企业的特征。然而实际上,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未进行严格的监管与全面的审查,工作执行过程存在职责不明、监督不严等问题,尚未针对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组织年度或者季度的报告会议,财务核心人员在其中的参与度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显然与企业经营的性质不相符,无法更加清晰地掌握资金流动、财务状况、经营现状等等,对企业的进一步运行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四)人才引进困难

改制过程中,人才引进困难也是重点问题。由于改制后企业经营性质突出,对于主要从事于安全评价(职业健康)技术服务、环境评价技术服务、科研等项目的企业而言,要想维持企业稳定运行与发展,必须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而身份则是他们的主要诉求。针对这一情况,既要确保政企分开,又要留住人才,对企业人事与分配系统进行变革是尤为重要的,但是目前仍存在人事关系混乱的问题,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员配置有明显的交叉,部分人员对此颇有异议,加上企业层面缺少更具特点的竞争上岗机制、激励机制等等,更是难以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极有可能会造成优秀科研人才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对策

要想顺利推进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则必须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首先,确定改制的范围,应当以上级单位以及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为准,将与企业经营无关以及执行政府职能的资产剥离;其次,成立改制小组,合理确定小组的成员,包括企业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改制单位负责人等等,共同确保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最后,结合单位特性以及企业战略发展,科学拟定改制方案,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方案当中具体包括改制目标、资产与债务的处理、股权结构的设计、职工安置补偿等等,为了进一步细化并确保方案的落地实施,还应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会议商讨,使得职工可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个人的见解,对改制方案的细节进行不断改进。除了完成以上基础工作以外,针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还需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依法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产权不明是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过程中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确保产权分明,则应加强有形与无形资产的管理,完善产权界定、登记等一系列工作,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按照规定要求,依法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掌握每一项资产的动态。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是相对“敏感”的问题,新时期更是需要强化监督与控制,使得清产核资工作可顺利推进。具体如下:第一,出资设立企业时,第一要务则是由国资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組,确定小组成员,划分责任与权限,对单位的资产进行核定、审计等等,并出具更加完整、正式以及专业的审计报告,将审计“终点”作为资产“评估”的起点。对当前产权权属模糊的问题,还可借助律师

事务所、工商部门等机构,更加准确且高效率地完成产权登记;第二,由单位上级主管来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有力的监督,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的事项,申请资产评估立项,为提升专业性,还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专业的指导与分析之下,进行资产评估;第三,合理处置资产,对现有资产适当调整,将挂靠该企业的资产剥离,重新整理之后,划入改制后的企业资产范围;针对不良资产应当按照国家层面关于“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的相关文件进行确认,由各责任部门出具详细的资产损失处置报告,审计部门做出结案意见,之后由财务再审查,做出更加专业的处理意见,经审批通过之后,予以执行;对于国有净资产的处置,同样需要根据国家关于国企改制的相关规定,并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应当支付改制的直接成本,包括外聘费用、安置补偿费用等,剩余的用来可作为投资股份;第四,关于产权界定、资产处置方案、资产转让等等,都应当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以此来保证整个流程以及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第五,关于改制时隐匿资产的行为,必须要加强监管并追究法律责任,若是中介机构承办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疏漏,而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同样需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做好改制后的会计核算工作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征与企业不同,因此两者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具有明显差异。在改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尽可能将单位与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相区分,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分别由两人负责此项工作;其次,若是由一人负责,则必须要明确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主要有核算基础不同,企业一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来进行选择,涉及到收付实现制,还有会计等式、核算方法、会计要素构成等都不相同。关于会计科目的设置,改制后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也有明显区别,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单位的会计科目中包括固定资金、周转金等各项基金科目,虽然企业会计科目相对更为细化,但是企业会计制度却没有以上的基金科目。还应当注意的是,因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不具有经济性,在核算内容上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组织了可盈利的项目,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相比而言企业成本核算较为重要,每期都要进行,关系着最终的经营利润。只有真正地实现岗位职责明确划分,确保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对事业与企业会计核算有正确且全面的了解,掌握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完成改制后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改制是国家要求,从实际来看因为管理缺位,可能会导致下属企业运营能力难以提高。对此,一方面从事业单位层面出发,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同时严格履行监管职能,建立全方位监管与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视情况而定,探索独立的监事会、审计等,分别负责监督财务、理事、管理层人员履职情况,高度关注改制过程中下属公司的相关履职情况,审计职能落实资产评估、制度建立与执行等;另一方面,从下属企业层面出发,应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既要结合现代企业的特征,优化组织结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各层级职责与权限明确,又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建

立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存货出入库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等,以严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规范他们的实际行为,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升内控有效性。企业层面亦要注重内部审计,审计工作的职责有审核会计账目、评价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等等,还可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在内外监督合力下逐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

(四)人才引进困难

改制过程中,人才引进困难也是重点问题。由于改制后企业经营性质突出,对于主要从事于安全评价(职业健康)技术服务、环境评价技术服务、科研等项目的企业而言,要想维持企业稳定运行与发展,必须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而身份则是他们的主要诉求。针对这一情况,既要确保政企分开,又要留住人才,对企业人事与分配系统进行变革是尤为重要的,但是目前仍存在人事关系混乱的问题,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员配置有明显的交叉,部分人员对此颇有异议,加上企业层面缺少更具特点的竞争上岗机制、激励机制等等,更是难以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极有可能会造成优秀科研人才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对策

要想顺利推进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则必须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首先,确定改制的范围,应当以上级单位以及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为准,将与企业经营无关以及执行政府职能的资产剥离;其次,成立改制小组,合理确定小组的成员,包括企业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改制单位负责人等等,共同确保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最后,结合单位特性以及企业战略发展,科学拟定改制方案,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方案当中具体包括改制目标、资产与债务的处理、股权结构的设计、职工安置补偿等等,为了进一步细化并确保方案的落地实施,还应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会议商讨,使得职工可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个人的见解,对改制方案的细节进行不断改进。除了完成以上基础工作以外,针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还需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依法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产权不明是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过程中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确保产权分明,则应加强有形与无形资产的管理,完善产权界定、登记等一系列工作,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按照规定要求,依法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掌握每一项资产的动态。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是相对“敏感”的问题,新时期更是需要强化监督与控制,使得清产核资工作可顺利推进。具体如下:第一,出资设立企业时,第一要务则是由国资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划分责任与权限,对单位的资产进行核定、审计等等,并出具更加完整、正式以及专业的审计报告,将审计“终点”作为资产“评估”的起点。对当前产权权属模糊的问题,还可借助律师事务所、工商部门等机构,更加准确且高效率地完成产权登记;第二,由单位上级主管来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有力的监督,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的事项,申请资产评估立项,为提升专业性,还

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专业的指导与分析之下,进行资产评估;第三,合理处置资产,對现有资产适当调整,将挂靠该企业的资产剥离,重新整理之后,划入改制后的企业资产范围;针对不良资产应当按照国家层面关于“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的相关文件进行确认,由各责任部门出具详细的资产损失处置报告,审计部门做出结案意见,之后由财务再审查,做出更加专业的处理意见,经审批通过之后,予以执行;对于国有净资产的处置,同样需要根据国家关于国企改制的相关规定,并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应当支付改制的直接成本,包括外聘费用、安置补偿费用等,剩余的用来可作为投资股份;第四,关于产权界定、资产处置方案、资产转让等等,都应当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以此来保证整个流程以及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第五,关于改制时隐匿资产的行为,必须要加强监管并追究法律责任,若是中介机构承办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疏漏,而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同样需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做好改制后的会计核算工作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征与企业不同,因此两者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具有明显差异。在改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尽可能将单位与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相区分,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分别由两人负责此项工作;其次,若是由一人负责,则必须要明确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主要有核算基础不同,企业一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来进行选择,涉及到收付实现制,还有会计等式、核算方法、会计要素构成等都不相同。关于会计科目的设置,改制后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也有明显区别,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单位的会计科目中包括固定资金、周转金等各项基金科目,虽然企业会计科目相对更为细化,但是企业会计制度却没有以上的基金科目。还应当注意的是,因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不具有经济性,在核算内容上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组织了可盈利的项目,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相比而言企业成本核算较为重要,每期都要进行,关系着最终的经营利润。只有真正地实现岗位职责明确划分,确保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对事业与企业会计核算有正确且全面的了解,掌握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完成改制后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改制是国家要求,从实际来看因为管理缺位,可能会导致下属企业运营能力难以提高。对此,一方面从事业单位层面出发,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同时严格履行监管职能,建立全方位监管与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视情况而定,探索独立的监事会、审计等,分别负责监督财务、理事、管理层人员履职情况,高度关注改制过程中下属公司的相关履职情况,审计职能落实资产评估、制度建立与执行等;另一方面,从下属企业层面出发,应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既要结合现代企业的特征,优化组织结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各层级职责与权限明确,又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建立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存货出入库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等,以严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规范他们的实际行为,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升内控有

效性。企业层面亦要注重内部审计,审计工作的职责有审核会计账目、评价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等等,还可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在内外监督合力下逐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现状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是在事业单位的业务基础上,独立运营的企业,通常由事业单位持股或作为母公司出资设立。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的发展情况实际上是事业单位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和困境: 1.与事业单位之间业务互动不够紧密。事业单位和下属企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事业单位未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下属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2.市场竞争压力大。由于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上的限制,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 3.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往往受限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4.人才培养不足。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由于起步晚,通常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5.资金短缺。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无法在新项目开发、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投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对策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下属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推动其良性发展,具体如下:

1.加强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的协作和合作。事业单位和下属企业之间 应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事业单位应在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下属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应逐步实现经营独立,建立 健全的企业管理体制,提高决策效率和运营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市场 化经营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3.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要积极 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助力企业的发展。 5.加大资本投入和融资渠道开拓。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政府资金、银行 贷款、股权融资等方式向下属企业提供资本投入和融资支持,以满足企业 发展的资金需求。 6.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应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可以通过参加展会、开展营销活动、加 强与代理商的合作等方式,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但只要能够 加强与事业单位的协作合作,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寻找 新的盈利模式,加大资本投入和融资渠道开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相 信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未来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问题研究 作者:吴其峰 来源:《中国民商》2022年第11期 摘要:政企分开最早提出于1992年,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现如今已进一步深化。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指出了“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表明事业单位必须剥离经营项目,明确划分政府与经济组织的权限、职能以及职责,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实现组织经营,进入到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竞争优势与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目的是盈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是由单位出资并经审批同意的国有企业,既承担着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又要顺利改革趋势以及经济形势变化,实现经营模式的改变与优化,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得到稳定运营与长足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推动“政企分开”,有必要剥离经营业务,将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以企业经营模式为主,实现职能转变,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本文以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出发点,分析了在改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产权不明、事业企业核算难区分、管理缺位等等,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处理对策,希望可以为改制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并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问题;对策 改革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事业单位剥离经营项目以及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国家层面先后下达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包括《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等等,这些政策为企业改革指明方向,推动着公司制改革工作的贯彻落实。多年来,在改革浪潮中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等更加完善,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企业改制过程中仍旧存在各种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与解决,才能更好地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公司制改制的模式与必要性 事业单位必须剥离经营项目,是改革背景下国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根据政策要求,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更应当突出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等特征,顺应改革趋势、满足政策要求,改制则为一项必然举措,还应当结合单位特性,科学设计改制方案,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则是对改制模式的选择,只有选择恰当且合理的模式,才能将进一步确保改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且降低过程中的风险发生几率,提高改制的成功率。常见的改制模式有一下集中:直接改制,适用于员工队伍稳定、经营稳定的企业;整体改制与主辅分离结合改制,适用于辅业人员与国有资产较大的企业;分立式改制适用于员工数量多、规模大而净资产较小的企业。 分析新时期改制的必要性体现如下:一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必然趋势,至今国有管理体制仍在不断深化,改革总体规划更加明确,需优化资本机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二是企业运行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是指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投资兴办的经济实体,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等。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初衷是成为事业单位开展公益效劳活动的有益补充和事业开展的有机组成局部,但目前,许多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普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事企不分,规模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不盈利甚至连年亏损等情况。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其中理清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条件和根底所在。 一、当前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监管体制不清 目前财政部门、国资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管理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职责,但具体如何管理,究竟由谁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能尚未明确,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尚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 事企不分,资产权属不清 目前,事企不分,资产权属不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关系方面。一是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与所办企业的经营范围相近,彼此交叉重复,有的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收取应属事业单位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资产混用,许多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无偿占用事业单位的资产、场地、设备等,没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资产规模,个别企业固定资产极少,甚至为零。事业单位也不予收取或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取资产、场地租赁费用等。 3.人员关系方面。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负责人或关键岗位人员多由事业单位人员兼任,彼此的职责和利益关系难以区分清楚,而且多数事业单位对所办企业负责人未进行考核和评价,对薪酬随意发放,所办企业负责人缺少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竞争活力缺乏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有些甚至形成内部人控制,一些企业负责人缺少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仍用事业单位思维模式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内部机制不活,依赖思想严重,导致许多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存在规模分散,缺乏有效监管,连年亏损、效益低下、多年停业等问题,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无开展前景等。 二、解决当前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进行制度设计,理顺监管体制 建议在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方法?规定的框架下,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等对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监管的责权利关系。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监管权限,分层次研究出台一套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对所办企业的监管分工、监管重点、信息报送、监管程序和要求进行标准,对管不了的或不宜管的事项予以下放,对权责不明晰的事项予以明确,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影响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开展的外部环境问题。

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化转型

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化转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许多事业单位开始进行企业化转型,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化转型过程,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事业单位改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事业单位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与经营理念的不同,导致其运营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而企业化转型可以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化转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提高效益:通过企业化转型,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与运作,并注重利润和效益的指标,提高单位的绩效和效益。 2. 增强竞争力:企业化转型可以使事业单位更具竞争力,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灵活应变的能力,并能够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3. 强化内部激励机制:通过企业化转型,可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单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化转型过程

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 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下是一个常见的转型过程: 1. 内部体制调整: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需要对内部体制进行调整, 包括公司章程的制定、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权责清晰的岗位设置等。 2. 资产与财务重组:事业单位在改制成企业之前,需要对其资产与 财务进行评估和重组,包括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核算财务、合理定价等。 3. 管理体制创新:企业化转型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包括引入 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的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等。 4. 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企业化转型后,事业单位需要进行品牌建 设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事业单位改制的利与弊 事业单位改制的企业化转型有一些明显的利与弊,我们需要全面考 虑它们,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潜在的问题。 利: 1. 提高效益:企业化转型可以使事业单位更加注重效益和利润,提 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2. 增强竞争力:企业化转型可以使事业单位更具竞争力,适应市场 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相关会计处理难点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相关会计处理难点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转企改制过程中,会计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难点的问题。本文将针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相关会计处理的难点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会计处理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评估问题: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需要对其资产进行评估。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与企业的资产有较大的差异,如在计量方法、计价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资产的评估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在资产评估过程中,需要确定合理的计量和计价方法,并且要考虑到事业单位特有的特点,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财务处理问题: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处理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事业单位一般依靠财政拨款来进行财务收支的管理,而企业则依靠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经营活动,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需要重新调整财务处理方式,如确定合理的收入核算方式、支出核算方式,确保财务处理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3. 税收处理问题: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涉及到税收处理的问题。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税收的问题,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在税收处理方面,需要确定合理的税收计算方法,合理规避税收风险,确保税收处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4. 会计制度问题: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与企业的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差异,如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需要调整会计制度,并学习和适应企业会计制度,以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针对以上几个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1.加强培训: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会计处理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或者组织内部培训班,提高人员的会计处理能力。 2.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引:针对会计处理难点,可以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引,明确各项处理步骤和方法。指引中可以包括实际案例分析,提供实践操作的指引,以帮助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处理方法。 3.建立专门小组进行指导:可以建立专门的小组,负责解答相关人员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可以通过会议、邮件等方式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相关会计处理难点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相关会计处理难点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指原先由国家直接控股或全额出资、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运行的企业,经过转制,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经营自主、自负盈亏、市场竞争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会计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相关的会计处理难点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一、资产评估与确认 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首要的难点是资产的评估与确认。由于原来的事业单位一般是以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等为主要资本,其财务资产的特点是不明确、不完整,无法直接进行评估与确认。而按照企业会计的要求,需要将所有资产进行清晰、完整的评估与确认。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深入了解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与确认。 资产的评估与确认也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特殊性和市场价值,这与事业单位的原有特点有所不同。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运用合适的评估方法,使得资产能够正确地得到确认。 二、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 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会计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难点。原先的事业单位通常采用单一的财务会计体系,而企业会计的要求则是更为复杂的多元化会计体系。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将原先的会计体系进行系统升级,建立起符合企业会计要求的多元化体系。 在构建多元化会计体系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考虑到各类股东的利益、税务政策的要求、行业规范等因素,使得新的会计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三、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与预测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之后,企业将会面临到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其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与预测将会成为一个难点。原先的事业单位一般以稳定的公共资源为支撑,其成本与收益结构比较简单,而企业会计的要求是要求更为详细的成本与收益分析,需要考虑到更多的经营因素。 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运用各类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详细的预测和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资金运营与风险管理 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之后,企业将会面临到更为严峻的资金运营与风险管理问题。一方面,企业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资金运营环境,需要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量、资金结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 文章一: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本文将从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的背景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的背景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事业单位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产物,在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僵化,决策机制不灵活,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及时等。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进行企业化改制。 其次,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提高事业单位效益的需要。当前,社会资源有限,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提高事业单位的自主经营能力是必然趋势。企业化改制能够使事业单位紧密围绕市场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提高效益,减轻财政负担。其次,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后,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内部活力,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此外,企业化改制还有助于吸引和激励人才,促进单位的发展。通过改制,事业单位将具有更高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可以更好地为员工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之,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它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自主经营能力,增强竞争力,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字数:352) 文章二: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的具体举措与挑战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作为一项全面而复杂的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同时,改制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分别从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风险防范研究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风险防范研究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风险防范研究 一、引言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指将原本负责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转企改制可以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然而,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为相关机构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风险分析 1.市场竞争风险 转企改制后,事业单位将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面临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由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与企业有所不同,缺乏市场化竞争的经验,可能导致经营不善和盈利能力下降。 2.人员调整风险 转企改制可能涉及到人员的调整和优化,包括减少冗员和退休人员安置等。这一过程容易引发员工不满、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给改制带来挑战。 3.财务风险 转企改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财务清算和财产转移等工作,其中可能存在资产负债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问题。此外,在改制过程中,资金缺口可能导致企业运营受阻。 4.法律风险 转企改制涉及到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合规性管理,如果在改制过

程中没有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和行政处罚。 三、防范措施 1.制定详细的改制方案 在转企改制之前,应制定详细的改制方案,明确改制目标、时间节点、人员安置和财务调整等内容,确保整个改制过程顺利进行。 2.加强市场竞争能力培养 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后,需要加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市场洞察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风险。 3.妥善安置人员 在人员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培训和引导,帮助员工适应转企改制,减少人员调整风险。 4.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 转企改制后,应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和运作的正常进行。要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规定,加强财务监督,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5.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改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合规经营。可以聘请专业律师或法务人员进行法律风险评估,确保改制过程合法合规,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面临着多种风险和挑战。只有在制定详细的改制方案、加强市场竞争力培养、妥善安置人员、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和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防范风险,顺利完成转企改制,实

关于行业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关于行业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报 告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对原具有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按照中央部署,2023年开始,__省部分事业单位开始转制企业。根据__省__厅转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__人转[x]__号)精神,经__省政府批准,自筹自支类__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整合资源,成立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笔者所在的公司也列入其中。为保证事转企改制顺利进行,上级党委开展了“抓党建促思想作风转变”专项活动。按其“掌握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群众思想变化和利益诉求,搞好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做好稳定队伍、激发干劲的基础工作”的安排部署,本单位在传达、落实上级活动方案、广泛宣传活动目的和要求、组织开展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转企改制”专题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多层次了解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并积极想办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转企改制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要以被改制对象的幸福最大化为基本目标。我们对调查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职工普遍关心的改制后养老保险待遇、特殊人群待遇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对职工提出的设岗定薪和企业发展的建议进行了整合归纳,提出了从转变职工思想观念入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设想,明确了宣传政策、正面疏导、柔性操作的工作思路。从调查结果看,职工的思想主流是

积极向上的,对身为公司职工并能为公司的发展奉献青春汗水感到自豪,非常珍惜自己赖以生存的岗位,同时认识到主动改革前景广阔,对这次改革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希望继续立足岗位为公司的发展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期盼“事转企”给公司带来生机活力的同时,职工普遍对公司经济效益和职工切身利益心存疑虑和担忧。经过梳理整合,职工的总体诉求为:期盼公司发展前景持续向好,职工整体收入水平比改制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1.养老保险待遇方面问题。①转企前已离、退休人员退休金单位负担部分能否有保障和未来工资调整企业与事业差异问题。②转企后,近__年内即将退休人员退休金受到影响问题。本公司这部分人员近百人,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③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不足,势必造成退休金下降的问题。主要是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统筹较晚,职工个人账户资金出现不足。 2.特殊群体待遇问题。①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务以上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是否继续执行延退政策问题。②享受特殊贡献人员退休待遇问题。③原长期病休人员如何处理问题。④参加工伤保险前工伤人员、原本单位承担遗属补助费用的遗属、上世纪__年代精简职工生活补贴及未兑现住房货币化补贴人员的待遇问题。⑤原内退人员待遇问题。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退休待遇差,是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公司还有内退人员,十多年前他们积极响应__厅“三十年工龄提前离岗”的改革号召,已按事业身份离岗,当时部分男职工年龄不足__岁,女职工不足__岁,十多年来,在岗职工绩效奖励额度不断提高,这一群体在经济上已经承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次“事转企”又一次涉及到他们,

事业单位怎样改制为公司制企业

事业单位怎样改制为公司制企业 我们对国有企业改制曾经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实际工作,有不少心得体会,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现在针对事业单位在转制、改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法律要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为目前进行转制、改制的事业单位提供一点帮助。 一、依法开展改制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 在事业单位转制、改制过程中,坚持公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一项根本原那么。要依法维护国家、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标准整个清产核资的操作程序。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引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有些事业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拥有的资产数额十分庞大,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证清产核资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某些人利用改制、转制之机,以各种非法手段侵吞公有资产,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加强法律监督和控制,才能有效的保证清产核资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一、改制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改制单位申请资产评估立项后,由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改制单位进行资产评估。 第二、对涉及到改制单位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资产处置方案的制订、改制单位的股权结构设置、资产转让等行为,应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确保整个改制、转制流程的合法性。 第三、加强民主监督,资产的评估结果、处置方案等须交由职工大会审议。 第四、对发生在转制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处理。对于在转制、改制过程中隐匿资产的行为,一经发现,就要依法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对于中介机构在承办业务时,同改制单位串通作弊、弄虚作假或隐瞒不报,出现重大疏漏、严重误导等导致国有资产重大流失、侵害其他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的,也应依法追究责任。 二、改制方案的制定要坚持“三公〞原那么和职工民主管理

事业单位改制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困境及对策分析

事业单位改制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困境 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经营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指 对企业内部财务状况进行了解以及分析,实现合理配置,使其能够满足企业业务 发展需求的一项活动。现阶段,文章以事业单位改制为背景,阐述了现阶段企业 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如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思想、管理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标 准不明确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持续更新迭代企业经营理念、采 用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构建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 管理效率、建立人才项目前期尽调体系、探索以赛事招引人才和项目、组织人才 项目和科技项目评审。借此希望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形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制;企业经营管理;困境与对策 0 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制工作,颁布了一系 列行之有效的文件。改制后的单位如何进行经营管理,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企业要想具备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实现长久发展,就应当迎合时代特点, 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以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 创新,提高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是保证一个企业顺利运转的根本工作,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诸多管理模式,这些模式都与时代有着较强的匹配性,对企业的商业价值创造有重要意义。而今新形势下,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模 式已不再适用,企业需要创新更迭,但就目前相关理论研究来看,还存在较明显 的滞后性。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转型发展,对企业 而言,明确当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究其根源,才能进行针对性改进,提高 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内容,希望据此提出一定的 管理创新策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同时从中汲取经验,丰富现有理论体系,更 好地指导经营实务工作,以此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和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下属政府机构对外负责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组织,其业务范围和职能由国家规定,并由国家提供经费支持和资金拨付。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 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促进社会公益、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 改进和规范事业单位的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企业化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中财务管理问题 是企业化管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过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以资金的拨付和 使用为主,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 位的经济效益,也未能充分发挥出事业单位应有的效益。研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的财 务管理问题对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指通过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其具备较高的 市场化、企业化、法治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一些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 1.体制机制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尚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一些事业单位虽然进 行了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未完全实现企业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会导致事业单位 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混乱,影响财务管理的规范运转。 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不完善。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缺乏规范,预算编制不合理,会计凭证不规范,财务报 表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和经济效益。 3. 缺乏市场意识 在进行企业化管理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还停留在过去行政化管理的 思维模式中。这就导致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对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不理解的情况,财 务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了事业单位在进行企业化管理时在财务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路径探析

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路径探析 一、引言 当前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面向机关的信息保障和后勤保障的服务类企业,例如科技服务公司、信息服务公司、物业服务公司、宾馆、洗衣房等;一类是依托行政业务衍生出的面向社会的企业。这些企业对弥补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发挥资源效益,安置分流人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行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然后,在在当前国家机构改革大环境下,这些企业不仅其出资人——主管事业单位面临分类改革,其自身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弥补短板、激发活力、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如何调整下属企业布局,适应市场竞争;如何将事业单位自身的优化改革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绑定在一起,让他们自觉主动的为行政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等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某系统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特点,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如何为企业松绑,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路径。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发展受体制因素制约 一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基本实行领导干部委任制,领导干部流动性较大,基层单位领导往往抱有平稳过渡的心

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开办企业的发展不会投入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尤其是那些即将要退居二线的管理者表现尤为明显。即使有的领导干部对于所在的单位以及下属企业很有想法,也想有所作为,但如果经营思路跟下一继任者不相一致,企业的发展规划也只能半途而废,有的甚至会前功尽弃。这势必制约了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是事业单位作为下属企业主管部门和出资人,企业经营管理者多为事业单位委派或者事业单位人员挂职,缺乏企业营销、经营管理的经验,用的还是行政管理的模式和思路,他们到企业后,虽然能够边干边学,敬业认真,但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需要引进更高级的专业人才或者专业管理团队,才能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事业单位财政实行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均被纳入预算范围内,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各基层单位为了完成预算指标,在年初编制预算的时候,往往将收入指标编列为合理范围内的较低点,尽量压缩;而将支出指标编列为合理范围内的较高点,尽量扩大。但是总体财务预算还是会比较紧张,往往会因此造成对下属企业的财务控制加强,合理的加强是正常的管理范畴,但是过度的控制则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导致企业自主性降低,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是事业单位议事决策机制影响企业捕捉商机。企业要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动向一)、事业单位前期改革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等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活力,国家对事业单位及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88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探索阶段,主要对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和摸索;第二阶段1988至1993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进阶段,主要改革了事业单位统一管理的模式;第三阶段1993至1998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主要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得到明确,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宜宾路桥公司属此类);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加快推进阶段,主要进行裁员、推行聘用制度、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健全人事监督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是激发事业单位自身的活力。 这一系列改革逐步改变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事业单位体制及管理模式,将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好的结合起来,幷初步改变了事业资源配置手段单一、事业机构效率低

下等问题。20多年积极探索与实践,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也由传统的单一管理体系变成了目前的形式多样、运行机制各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状况大相径庭的庞大的事业单位管理体系。表现在: 1、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和原则。1993年3月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事分开和社会化的原则进行改革。199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出台的《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的改革“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改革方向和原则的明确,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在目标导引下系统设计,在原则规范下稳步推进,从而提高改革的效率,降低改革的成本。 2、扩大自主权,转变经营机制。扩大、落实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改变事业单位财政供给范围与方式,转换事业单位经营机制,促使事业单位走向独立。主要措施: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改变财政供给模式;转变经营机制。 3、引入竞争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人才工作特点与成长规律的管理机制,激活各类人才的活力就成了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措施有: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从政事一体化中剥离出来,建立体现事业单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