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解析

1-0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解析
1-0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解析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 000)

DZ/T 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

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

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形象,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5.1 立项论证

由主管局(厅)对选幅的合理性与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下达一比五万区调任务书。

5.2 设计编审

根据局(厅)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多图幅联测可合编一个设计。设计前要做好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必要的野外调查研究,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条件精心编写,做到针对性强、任务确、部署合理、方法恰当、措施有力,并经主管局(厅)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编写提纲见附录A)。

5.3地质填图

按批准的设计开展地质填图。填图中要取全取准第一性

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可

根据实际上情况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54成果编审

地质图件要精心编绘,作到准确、合理、清晰、美观。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内容要突出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观点吸确,论证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性对性和实用性,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地质图与说明书一起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和汇交。

5.5 出版准备

出版准备包括修改定稿、原本档案归档、印刷原图分版清绘、色标选用、总色样图、发色样图制作、提出制印说明

书和说明书出版稿批样。

6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6.1沉积岩区

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方法填图。

6.1.1 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和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

6.1.2 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即正式命名的)与非正式(即不必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它们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进行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和研究对比。

6.1.3 进行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6.2 侵入岩区

侵入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填图。

6.2.1 查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括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产状和组分等。

6.2.2 查明花岗岩类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的特征。

6.2.3研究花岗岩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侵入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6.2.4 按花岗岩类的成分序列或结构序列的基本概念,划分侵入体,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非正式单位),并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入体的就位机制,以及侵入体或单元与矿产的关系。

6.2.5 花岗岩类以外的其他侵入岩,原则上按 6.2.1-6.2.3要求进行填图,划分侵入体。有条件时建立单元并超单元或序列。必要时可根据侵入体或单元内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以及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带。

6.3 火山岩区

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6.3.1 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6.3.2 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的时代。

6.3.3 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6.3.4 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6.4 变质岩区

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6.4.1 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堆积岩原则上按6.1要求进行,

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入岩类岩体可参照6.2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6.4.2 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

6.4.3 查明不同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

6.4.4 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4.5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6.4.6 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6.5 第四纪地质

6.5.1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6.5.2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

6.5.3 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6.6 构造

6.6.1 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

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做出分析。

6.6.2 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迭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6.6.3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6.6.4 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6.7 旅游地质资源

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6.8 矿产资源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6.9 灾害地质

注意收集对人民生产生活危害较大的灾害地质资料。

7 地质填图精度要求

7.1 实测地质剖面

7.1.1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要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7.1.2 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其目的是归并单元,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

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3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列序、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4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在剖面上应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序次、变形变质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沉积作用特征。

沉积岩剖面一般应分别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接触关系与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相对较简单的地段测制;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在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齐全的地段,测制构造-地(岩)层剖面;测制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火山岩剖面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各类实测剖面应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

7.1.6 一个图幅内的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要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联测区布署,一般一个填图单位有2~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一比五千。若已有符合质量

要求的实测剖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

7.1.7 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

7.2 填图单位的合理划分

合理划分填图单位,是确保地质填图质量的关键。设计中应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而后在填图中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再予以确定。

7.2.1 沉积岩区的填图单位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两类。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正式命名的群(超群、来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基本填图单位。沉积地层必须划分到组,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才划分到段和层或并组为群。

为了在地质图上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各种特征和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地层特征及层位,还必须划分、研究和填绘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对具有特殊标志、形态、成因或某种有经济、实用意义的岩石单位,如局部性的标志层、特殊的岩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某些礁滩沉积、含矿(或具有某种经济意义的)层、特征明显的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均应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在图上。

7.2.2 侵入岩填图单位以单元作为基本的填图单位,独立侵入体和脉岩为非正式填图单位。

在侵入体或单元与周围地质体的接触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现象以及变质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有条件的侵入体或单元应尽可能划分出岩石带。

7.2.3 火山岩填图单位,可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岩石地层单位,

一般划分到组,必要时可划分到段和层,亦可按火山活动的规律性和火山地层的特殊性划分火山活动旋回,必要时可划分到韵律。中深变质的火山岩应按变质岩的要求划分填图单位。

7.2.4 变质岩填图单位,在填图初期应按变质岩岩石类型和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特征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在详细研究建造的基础上再确定正式填图单位。

对沉积变质岩系,其变质地层间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按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原则建立组一级填图单位,并可进一步划分到段。对被区域性不整合区域性热事件分割,或区域性构造作用及变质作用迥异的变质地层系统,可建立群一级填图单位,并进一步划分到组。对变质地层被同变质构造(如滑断构造、韧性剪切带等)分割,且缺乏示顶标志的沉积变质岩系,可参照上述原则,分别建立岩群、岩组和岩段。

对中深变质侵入岩系,可按照不同深成岩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或划分片麻岩套或片麻岩杂岩与片麻岩两级填图单位。

7.3 地质体标定

7.3.1 野外手图一般采用一比二万五千比例尺的地形图,对具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必要时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图进行详细研究。各种地质要素按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的规定标定在手图上。

7.3.2 地质填图只标定直径大于是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 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

体、探矿层、含矿层和找矿标志以及其它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跨大或归并表示。

7.3.3 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以表示仍按基岩填制。在大片第四系覆盖区进行填图时,要充分收集工程揭露资料,根据任务需要有条件时可进行必要的物探浅钻,编制基岩石地质图。

各类地质点在地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50m。

地质填图观察路线的布置

7.4.1 地质填图中观察路线的布置,要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在充分利用遥感图象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分别不同的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露头良好区,应结合遥感图象资料,以穿越路线为主并捕以追索路线,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的办法填图,露头不好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布置稀疏路线,并结合露头的追索观察。一个幅内的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在北方不少于500~700km,南方不少于600~800km,遥感图象解译程度为中等一良好的图幅。其路线总长度可减少25%~30%。路线间距大小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达到填图要求和解决主要地质部题为前题,切忌机械地按网度布置或无根据的任意放稀。路线间距及布置原则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7.4.2 所有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如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岩组)段(岩段)界线,一些有意义的特殊的非正式地层单位等都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在主干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数据。地质构造复杂

或重要地质观察路线应有连续的路线剖面图及必要的素描图与照相。

7资料综合整理

资料综合整理按工作进程可分为当日整理、阶段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整理、最终资料整理。

8.1 当日资料整理,系指各种原始资料的整理,包括记录数据、素描图的核对着墨、标本和样品的整理标注、联图等。当日填图,应当日整理完毕。

8.2 阶段整理,系指分队、组野外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一个站的工作结束时)进行的整理,应综合整理各种资料,核对资料收集的真实性和完备程度;核实、编制和转绘野外图件;选送各种鉴定、分析样品;对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提出下阶段工作计划。

8.3 年度资料综合整理,应对一年来所取得的实物资料、测试资料及编录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核对,编制各种图件、表格及年度工作小结,提出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8.4 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填图工作结束后,全面整理各项野外实际资料,检查核实其完备程度和质量,编制有关图件,编写地质填图工作小结。一般应在野外验收前整理并提供下列资料:

各种原始记录本、表格与卡片;

实测剖面资料;

测试鉴定分析资料;

地质编录资料;

各种图件,包括野外地质手图、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遥感图象资料等;

各种文字报告及简报;

代表性的岩石、矿物、矿石、化石等实物标本。

8.5 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验收后进行,要求内容完备、综合性强,文、图、表应相互吻合。通过整理,为最终验收提供下列资料:

作者原图,一比五万;

地质图(着色、全要素),一比五万;

编稿原图(铝版或薄膜),一比五万;

各种实际材料图、样品测试及鉴定表册;

图幅说明书和联测报告;

按有关规定整理好的原本档案资料;

其它需要编制的图件及文字资料。

9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要求

9.1 地质图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根据不同岩类地区地质填图要求,按GB958的规定将填图区内的各种地质体、构造及其性质、产状要素等地质内容反映在地质图上,内容的综合与取舍应合理,地理底图精度和编稿原图内容应符合出版要求。

9.2 图幅说明书编制要求

图幅说明书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图表相吻合,篇幅一般不超过3万字(不含表字数),说明书编写提纲见附录B)。多图幅联测应编写联测报告,篇幅一般不超过15万字。片区完成后应另立项编写片区区调总结报告。

10.1 区调工作质量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大队、分队、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开展经常性、阶段性、年度性的质量检查工作。

经常性检查,在组长领导下进行,对所获原始资料进行自检、互检,自检互检率应达100%。

阶段性检查,在分队长及分队技术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在自检互检基础上重点检查原始资料是否丰富、真实可靠。

年度性检查,应在年度野外工作结束前,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进行,着重检查重大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及其质量。

分队、大队路线抽查率应分别不低于10%和3~5%。10.2野外成果验收

由大队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派质量监督员及有关人员参加。大队签署验收意见书后方可全面转入室内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若野外资料有重大缺陷,必须成承担填图工作单位补做工作,由大队进行复审。

野外资料验收内容:

a. 设计执行情况;

b. 原始资料齐全程度及质量;

c. 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

d. 技术方法的合理性;

10.3 最终成结验收

野外验收通过后,一般在6个月内提交最终成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负责组织验收,着重审查:

a.野外验收提出问题的处理情况;

b.各项实际资料综合整理程度;

c.各项工作成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d.说明书、图件与实际资料是否相符;

e.说明书是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立论有据,并符合

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f. 编稿原图的内容、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图面结构是否合理,数学精度和图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凡达到上述要求者,予以验收,并按区调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质量评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签署验收决议书。对决议书提出的各项问题,大队应及时组织专人进行处理,经核准后方可安排清绘出版。

11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出版提交

11.1 最终成果验收通过后,一般5~8个月进厂出版。

11.2 一比五万彩色地质图按国际分幅单幅出版,符合版面(787×546)要求时,亦可并幅出版。图幅说明书铅印或胶印出版。

11.3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汇交和提供使用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2-10-26 15:40:01来源:原创【打印本页】 1. 设计目标 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城市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化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实现重点区域地质模块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提取、信息生成等功能,为政府宏观决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降低社会投资风险,构建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和动态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2. 总体框架设计 面向城市地质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库建设、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需求,基于GIS、地质、三维可视化和Virtual Globes技术,建立了三维环境下的海量、多尺度、三维立体地质信息的建模、集成、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下图)。

三维地质建模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 3.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需求分析,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系统从纵向上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2)数据库层,(3)数据服务层,(4)专题数据及应用层;(5)业务层。

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划分示意图 3.1.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满足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在数据录入、数据编辑、数据更新、数据转入等方面的需求,包含数据辅助整理入库和辅助建库软件编制工具,实现海量数据库建立和后续数据更新,以及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数据采集层实现了基于已有空间数据的建库和三维建模。 3.2. 数据库及其管理层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用来管理所有地质专题数据和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地质专题数据的导入导出和加载可视化显示。三维模型目前基于标准obj及vrml交换格式存储,以大字段方式存储于数据库。Ctech、discover3D和MapGIS K9等三维建模工具建好的模型导出为中间格式后进行入库,然后统一由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管理。 数据库层存储了来自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按数据类型分包括空间数据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专题图形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专业属性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等数据库。数据库在Oracle支持下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与管理,具有下述特征: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01一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 (1∶50 00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

17-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A guide for ecology geological survey(1∶50 000)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年1月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目的任务 (2) 4.2基本要求 (2) 4.3工作量定额 (2) 5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2) 5.1资料收集 (2) 5.2资料整理分析 (4) 5.3野外踏勘 (4) 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4) 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4) 5.6设计书审查 (4) 6 生态地质调查 (4) 6.1一般调查内容 (4) 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5) 7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5) 7.1遥感调查 (5) 7.2地面调查 (6) 7.3剖面测量 (6) 7.4地球物理勘探 (7) 7.5钻探.. (7) 7.6钻探... (8) 7.7动态监测 (8) 8 生态地质评价 (8) 9 数据库建设 (9) 9.1基本要求 (9) 9.2建设内容 (9) 10 成果编制 (9) 10.1图件编制 (9) 10.2报告编制 (9) 11野外验收与审查 (9) 11.1野外验收 (9) 11.2成果审查 (10) 11.3资料归档 (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1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林良俊、聂洪峰、尹立河、罗为群、叶思源、胡秋韵、张春虎、肖春蕾、张俊、张连凯、侯国华、朱立峰、郭兆成、成杭新、徐宏根、崔放、李小磊、李仰春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 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 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 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 (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 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1)沉积岩 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建立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 (2)侵入岩 基本查明侵入岩体、脉岩的形态与规模、产状、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包体、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 基本查明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特征,并圈定内外接触带、捕虏体或顶盖残留体,测量接触带产状。 探讨侵入体的侵入期次、顺序、时代、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3)火山岩 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研究火山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层面构造和接触关系。基本查明火山岩层的层序、厚度、产状、分布范围、沉积夹层及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正确定名和划分岩石地层单位。 划分火山颈相、次火山相、喷发相和喷发—沉积相。 调查研究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 究成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一二年七月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 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诸云强 项目联系人:诸云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 第一节课题背景 (1)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 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 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 第二节数据来源 (3)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 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 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 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 第一节组织保证 (11) 第二节质量评述 (12) 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 第一节主要成果 (13) 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 附件 (15)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第一节课题背景 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 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第一讲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工作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实地勘查和观测研究,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见地质填图),并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见地质编录)。此外,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获得和识别地质信息,还常采用以下方法: 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②地球化学勘查。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应用范围大体为: (1) 基础地质:(a)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b)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2) 矿产地质:(a)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3) 环境地质:(a) 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 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 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d)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禁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④重砂测量(重砂指由比重较大、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的颗粒所组成的松散集合体),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即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和砂矿床。重砂测量包括人工重砂测量和自然重砂测量,是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尤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 一、区域地质调查与地质图 1.区域地质调查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DZ/T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 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1-06-11批准1991-10-01实施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像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2011版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上中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作者:李超岭主编 书号:7-116-07125-4 出版日期:2011-1-1 开本:16开上中下册3册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原价:188元优惠价:180元(货到付款包邮)

内容简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具有GPS导航与定位、电子罗盘测量、素描图编绘、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地质剖面、槽井坑钻工程编录、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重砂地球化学测量等数据采集、地质图编制、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显示等功能。 本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上册包括"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操作指南"和"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操作指南"两部分,中册为"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操作指南",下册为"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操作指南"。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四大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操作步骤和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科学研究的地学工作者和相关科技管理人员 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地学类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前言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操作指南 1、概述 2、程序和数据传输到掌上机 3、打开程序 4、打开地图 5、工具栏按钮介绍 6、GPS操作 7、打开影像文件 8、图层代号说明 9、添加(新增)地质点 10、添加(新增)“分段路线” 11、添加(新增)“点和点间界线” 12、添加(新增)“产状” 13、添加(新增)“照片” 14、添加(新增)“素描” 15、添加(新增)“化石” 16、添加(新增)“采样” 17、编辑浏览路线过程 18、自由图层(FREE)使用方法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就是近年发展起来得一项新得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与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与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就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得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得一项新得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就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得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就是在区域地质调查与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得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得方法、理论,调查人类与生物群体赖以生存得岩石圈、地下水圈与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得主要对象就是岩石、土壤、地下水与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与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得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与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得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得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得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与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得影响; (3)在综合评价得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得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得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得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得资料与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得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得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得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与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得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得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得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得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得影响、评价测区内得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得措施与建议等。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方法内容与要求讲解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方法内容与要求讲解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方法、内容与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管理标准讲解— 焦生瑞 目录 一、目标任务 二、工作方法 (一)总则 (二)方法各论: 1、前期工作: 1)收集资料 2)编写设计书 3)野外踏勘工作 2、地质填图 1)实测剖面 2)地质填图路线 3)1∶5万地质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4)1∶5万野外地质矿产图的编制 5)质填图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的关系 3、航卫片解译 1)设计编写阶段的解译 2)野外工作阶段的解译 3)成果报告编写阶段的解译 4、地球化学普查 5、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 6、矿产调查及检查评价工作 1)矿产调查路线 2)矿点检查评价工作 三、研究内容 (一)地层 (二)花岗岩类 (三)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堆积 (四)各类岩石 (五)地质构造 (六)矿产工作 (七)各种样品 四、精度要求 五、成果报告提纲

一、目标任务:分为三方面: 基础地质方面: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基础地质问题; 矿产方面:开展1∶5万地球化学普查、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圈定异常,并对重要物化探异常进行查证。以新的成矿理论和地、物、化综合信息为指导,采用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手段,开展全面的找矿和新矿点的初步评价工作。以有色金属、贵金属、能源及其它近期有经济效益的矿产,(结合项目实际提出重点要求—如“尤其是斑岩型铜矿、层控型铅锌矿等”)为重点,兼顾一般矿产,了解其成矿地质背景,找矿标志,矿产分布规律,矿(化)体特征,进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成矿预测,圈出找矿靶区,提出进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 重点要求: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项目实际,分别提出不同的重点要求—如一些地层问题、构造问题、找矿目标与找矿方法问题等等,少则二三条,多则四五条。但需大家注意的是:这只是根据下达任务时所掌握的情况提出的,不一定准确和全面,尚需在设计前的收集资料中和野外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由实施单位加以修正与补充。 因此,就出现了设计编写者,根据图幅已知地质矿产资料研究发现的问题或找矿目标等,提出目标任务的具体分解要求若干条。这些条要求,可以是任务书重点要求的加深理解、修改补充,也可以是任务书重点要求以外的新要求。(请注意,这也是设计评审打分的内容之一,影响着设计评审等级的,要求每个设计都要认真编写)。至于“野外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对任务书重点要求需要修正和补充的问题,可视问题的大小与轻重缓急,及时向“项目办”打报告或在年度补充设计(或年度计划)中加以反映。 二、工作方法: (一)总则: 1、地质填图及其研究工作,以地质观测路线、剖面测制等方法为基础。使用符合1:5万精度要求的GPS,提倡数字填图,充分利用遥感、物探等资料,注意加强和提高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宏观与微观研究方法的协调和统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前言 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起草。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的附录为规范性附件,属于规范的内容之一。 本技术要求主要编写人有:。

引言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文地质的研究精度,完善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方法体系,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由1个技术要求正文和3个附录组成。 图幅调查阐明了平原区、丘陵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内陆盆地区、黄土地区、红层地区、冻土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调查内容与要求,界定了不同类型区的工作定额;对资料搜集与整理、遥感解译、、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球化学调查等各类调查方法及要求进行了进行了统一规范。 综合研究规范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潜力评价、地下水功能评价、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含水层防污性评价、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及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等技术过程和方法。 编图技术要求对1∶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图件编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编图方法和图示图例进行统一和规范。 成果要求规范了成果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数据库的建库要求。 本技术要求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按已有的技术要求、规范、规程、标准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