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王扬威

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王扬威
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王扬威

 

第27卷第2期2011年4月机械设计与研究M a c h i n e D e s i g n a n dR e s e a r c h V o l .27N o .2

A p r .,2011

收稿日期:2010-05-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5049);机器人技术与系

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资助研究课题(S K L R S 200805C )

文章编号:1006-2343(2011)02-022-04

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王扬威,王振龙,李 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1,E -m a i l :w y w k l y @126.c o m )

摘 要: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入,仿生机器鱼已成为水下机器人研究的热点问题。文中介绍了仿生机器鱼的分类,分析了各类型的游动特点。对鱼类游动机理和仿生机器鱼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仿生机器鱼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资源;水下机器人;仿生机器鱼中图分类号:T P 242.3 文献标识码:A

R e s e a r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e n d e n c y o f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W A N GY a n g -w e i ,W A N GZ h e n -l o n g ,L I J i a n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o b o t i c s a n d S y s t e m ,H a r b i n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r b i n 150001,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h a s b e c o m e a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i n u n d e r w a t e r r o b o t d o m a i n w i t h t h 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o c e a n i c r e s o u r c e s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c a t e g o r i e s o f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a n da n a l y s e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v a r i o u s s w i m m i n g t y p e s f i r s t l y .T h e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i nq u o o f f i s hs w i m m i n g t h e o r y a n d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i s r e v i e w e d .A t l a s t t h e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t e n d e n c y o f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i s d i s c u s s e d .

K e y w o r d s :o c e a n i c r e s o u r c e s ;u n d e r w a t e r r o b o t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开采和利用的陆地资源正日益减少和枯竭。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脚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加快。具有海洋勘测、海底探查、海洋救捞、海底管道检测、以及水下侦查和跟踪功能的水下机器人,已成为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和海洋防卫的重要工具。

采用传统螺旋桨推进器的水下机器人,在螺旋桨旋转推进过程中会产生侧向的涡流,增加能量消耗、降低推进效率,且有噪声。海洋生物中的鱼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使其具有了非凡的游动能力。鱼类通过身体运动推动周围的水,以此来获得推进力,对于涡流的精确控制使得鱼类游动推进效率高、机动性好。模仿鱼类的游动推进模式,研制出高效低噪、灵活机动的仿生机器鱼,用以进行水下复杂环境作业,已经成为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流体力学和仿生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多种仿生机器鱼。现有的机器鱼已经可以模仿鱼类的多种运动模式。但是,现有的仿生机器鱼还难以满足实用性的要求。仿生机器鱼难以实现完全柔性的推进运动,推进效率难以与鱼类媲美,机动性和稳定性还存在不足,操纵性、智能控制、通讯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1 仿生机器鱼的分类及特点

仿生机器鱼是通过模仿鱼类的游动方式来实现推进的,其分类可以依据鱼类游动分类方式进行划分。根据鱼类游动使用的身体部位不同可以将鱼类游动分为身体和/或尾鳍推进(B o d y a n d /o r c a u d a l f i np r o p u l s i o n ,B C F )模式及中鳍和/或对鳍推进(M e d i a a n d /o r p a i r e d f i np r o p u l s i o n ,M P F )模式(见图1),每种模式又可分为几个小类[1]。纯波动是指游动时推进波波数不少于1,而纯摆动小于0.5。B C F 模式和M P F 模式均包括了从纯波动到纯摆动的推进方式。

B C F 模式通过波动身体的某部分和尾鳍,形成向后的推进波,包括鳗鲡模式、亚鲹科模式、鲹科模式、鲔科模式和箱鲀科模式。大多数鱼类,都采用这种推进方式。B C F 模式可实现连续、快速、高效率的游动。

多数鱼类的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只用于辅助推进、调整姿态,但占鱼类总数约15%的M P F 模式的鱼类却以这些鳍作为主要推进部件。M P F 模式游动速度慢,但稳定性好、机动性高。

2 仿生机器鱼研究现状

鱼类是海洋和淡水中最常见的游动生物,其具有的低阻力外形和高效、灵活的游动方式是人类水下航行器设计的重要参考。鱼类游动机理的研究是仿生机器鱼设计研究的基础。对于鱼类游动机理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在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多种游动推进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研制出真正意义上的模仿鱼类游动模式的机器鱼。

△图1 鱼类推进方式分类[1] 2.1 鱼类游动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学家和有关机构对鱼类游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创建了相应的推进理论。按照选取的主要作用力不同,目前的波动推进理论可以分为抗力理论(R e s i s t i v ef o r c e t h e o r y)和反作用力理论(R e a c t i v ef o r c et h e o r y)两大类,前者

强调水的粘性力作用,后者强调推进器在无粘流体中波动时的惯性力[2]。反作用力理论发展迅速,相对较为完善并用于

实际计算的主要有细长体理论(E l o n g a t e db o d yt h e o r y,简称

E B T)、波动板理论(Wa v e p l a t e t h e o r y)和作动盘理论(A c t u a-t o r-d i s c t h e o r y)三种。

2.1.1 抗力理论

最早关于水生动物游动的流体动力学定量分析始于1950年,当时G e o f f r e y T a y l o r率先对微生物和蠕虫进行细长体流动分析,着重考虑粘性力建立了抗力理论[3]。抗力理论

通过分析流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静力学平衡来分析推

进机构的动力学,同时对热力学和运动学的约束加以考虑。

抗力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微小水生动物的运动规律,但由于忽略了流体运动的惯性力,仅适用于微小水生动物游动时雷诺数很低(雷诺数小于1)的情况。

2.1.2 细长体理论

L i g h t h i l l提出了“细长体理论”和“大摆幅细长体理论”[4],将细长鱼身的运动放在横流截面中来研究,从而将三维非定常流动简化为准平面非定常流动,采用扰动原理对微分方程进行简化,推导出了只与推进器尾端横截面流动参数相关的推力和推进效率计算公式。该理论广泛用于分析鳗鲡、鲹科和鲔科推进模式。

2.1.3 波动板理论

1960年,吴耀祖应用势流理论和线性边界层条件对柔性二维波动板的推进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维波动板理论”[5]。此后,童秉纲等将二维波动板模型推广到三维情况,基于小幅波动面的线性非定常势流理论研究了任意平面形状、展弦比的波动板,建立了三维波动板理论[6]。该理论利用势流理论中的涡环面元法同时在时域和频域内进行求解,使用半解析半数值方法给出的三维非定常线性解证实了

细长体理论所揭示的定性规律。

2.1.4 作动盘理论

作动盘理论是动量原

理在流体动力学中的特殊

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将作

用于流体上的推进机构简

化为理想装置———“作动

盘”,当流体流经作动盘

时其周围压强增大,通过

对整个作动盘表面上的压

强增量进行积分计算出流

体对其产生的推力[7]。

作动盘理论的主要优点是

不需要获得推进机构的详

细动力学特性,然而鱼类

正是通过对涡的生成、脱落、耗散全过程灵活自如的控制来实现高效推进,尾迹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脱落的涡而且其能量消耗不可忽略,很难完全满足上述假设条件。

2.2 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广泛的是采用B C F模式推进的仿生机器鱼。但近年来,由于机动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使得M P F模式的机器鱼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2.2.1 B C F模式仿生机器鱼

(1)模仿鳗鲡式游动的仿生机器鱼

鳗鲡式的推进效率与波的传播速度有关,波的传播速度越快,推进效率就越高。美国东北大学海洋科学中心研制的鳗鲡模式游动的机器七鳃鳗[8](见图2),利用电流加热的10条Ф250μm的T i N i丝作为致动器,结构简单,游动时无噪音,具有极佳的隐蔽性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国内开展机器鱼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于1999年研制了模仿银龙鱼波动游动的机器鳗鱼[9]。

△图2 机器七鳃鳗[8]

(2)模仿鲹科、亚鲹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研制成功具有自主控制能力的、电动机驱动的机器鱼(见图3),并在伦敦水族馆进行了展览[10]。美国弗罗里达工业大学的S h i n j o等根据动物的弹性机制,提出了S M A驱动的尾鳍摆动推进仿生鲣鱼[11]设想。

△图3 机器鱼[10]

(3)模仿鲔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 I T)通过对金枪鱼的长期研究,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条仿生机

器金枪鱼———“R o b o

T u n a”[12](见图4),长约1.2

m,游速达7.2k m/h。证明

了仿生机器鱼比现有的无人

水下潜器(U n m a n n e dU n d e r-

23

第2期 王扬威等: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图4 机器金枪鱼

[12]

w a t e r V e h i c l e ,简称U U V )的推进效率更高。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合作研究的“S P C-Ⅱ仿生机器鱼”[13]由动力推进系统、图像采集和图像信号无线传

输系统、计算机指挥控制平台3部分组成,主要制造材料为玻璃钢和纤维板。它的最高时速可达1.5m/s ,能够在水下连续工作2至3小时。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仿生水下机器鱼“仿生—Ⅰ”号[14],以蓝鳍金枪鱼为蓝本,长2.4m ,最大直径0.62m ,排水量320k g ,负载能力70k g ,潜深10m ,配有月牙形尾鳍和一对联动胸鳍。尾鳍摆动1.33H z 时,航速达1.2m/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仪器系章永华等人,基于活鱼的解剖结构,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弹簧作为仿生驱动器,设计了模拟新月型尾鳍鱼类游动的机构[15]。

(4)模仿箱鲀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

瑞士技术学院研制了“B o x y B o t ”[16]机器鱼(见图5),该机器鱼采用直流电机驱动,有仿箱鲀科游动模式的尾鳍和仿隆头鱼的胸鳍,可以实现多种运动

△图5 B o x y B o t 机器鱼

[16]

2.2.2 M P F 模式仿生机器鱼

(1)模仿鳐科游动模式的机器鱼

鳐科模式推进效率较高、稳定性好、机动性高。近年来,各国推出了多种模拟鳐鱼、乌贼等鳍推进的仿生水下机器人,它们游动时没有侧向摇动

△图6 仿鳐鱼机器人[17]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于2004年研制了具有一对水平胸鳍的仿鳐鱼机器人

[17]

(见图6),游速约5m m/s 。每个胸鳍

由8个40m m 长的瓶状I P M C 致动器和弹性鳍膜构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2005年开发了电动机驱动的胸鳍波动推进机器墨鱼[18],质量约9k g ,由分布在身体左右两侧的两个由硬片镶嵌而成的鳍推进,10个鳍条为上下平动,最大游速20c m /s 。2006年日本大阪大学研发成功一种模拟长鳍乌贼鳍波动游动的机器乌贼[19],它采用电动机驱动刚性鳍条绕着根部做扇形摆动,水平鳍做正弦状波动的游动

方式。

国内近年来也开始了对水平鳍推进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电动机驱动的、两个胸鳍同步动作的机器蝠鲼[20]。浙江大学于2007年研制了电机驱动仿墨鱼鳍波动推进的仿生鱼探测器[2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了电机驱动“牛鼻鲼-I ”号机器鱼[22],实现了前进、后退和转弯功能。

(2)模仿刺鲀科游动模式的机器鱼△图7 B a s s Ⅲ机器鱼[23]

日本东海大学于2000年研制成功的电动机驱动胸鳍划动推进机器鱼B a s s Ⅱ,能前后游动、原地转弯以及在水平面内无偏航地侧游。该大学还研制了机器鱼B a s s Ⅲ[23](见图7)。国内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仿生水下机器人R o b o -M a c k e r e l [24]

胸鳍

划动模式下游动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机械胸鳍划动的运动学分析。

(3)模仿背鳍和臀鳍游动模式的机器鱼△图8 带状鳍推进装置[25]

背鳍/臀鳍游动模式的机器鱼是利用在水下机器人基体背部或臀部、腹部的波动鳍进行推进。美国东北大学开发了模拟裸背电鳗目辐

鳍鱼纲魔鬼刀鱼的臀鳍带状

鳍推进装置[25](见图8),鳍由16根鳍条和安装在鳍条上的

弹性鳍膜构成。国内国防科技大学对长背鳍推进的尼罗河魔鬼鱼进行了深入研究[26],估算了其推力、功率和效率,进行了波动鳍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分析,并研制了长400m m 的背鳍波动推进器及其测控系统。

3 仿生机器鱼研究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3.1 鱼类游动机理

目前的抗力理论、细长体理论、波动板理论、作动盘理论等多种波动推进理论都试图通过对鱼类游动过程中的旋涡和湍流等因素进行不同程度的简化和假设,将鱼类游动过程中三维、非定常的流固耦合作用过程,用流体力学理论的解析方法进行计算。但推力和推进效率等参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计算结果仅能用于仿生机器鱼设计的定性参考。研究能够准确反映鱼类游动过程的推进理论,为仿生机器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是仿生机器鱼研究的重要内容。3.2 驱动材料

仿生机器鱼诞生以来,电动机一直占据致动器的主导地

位,其优点是机器鱼推进结构易于实现,操控简单。其缺点

24

机械设计与研究 第27卷

是结构复杂、体积大、质量大、需传动装置、存在较大噪音。近年来,智能材料因其与动物肌肉的相似性、具有传感功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关注。采用智能材料的机器鱼推进机构不需或只需很少的传动部件、可电驱动、可实现微型化。智能材料的发展及其智能控制理论的进步,将使仿生机器鱼的结构更加简化,推进性能得到提升。

3.3 仿生机器鱼推进技术

鱼类主要依靠身体和鳍的柔性弯曲摆动实现游动。这种柔性弯曲摆动运动可以视为鱼类游动的简化。研制一种仿生的柔性摆动模块,通过多种方式的相互连接实现模拟鱼类的柔性游动,从而可简化仿生机器鱼的设计。现在已有一些仿生推进器采用模块化结构,如美国东北大学开发的臀鳍推进器采用了16个相同的模块。模块的不同组合可形成不同的推进方式,如将臀鳍推进器采用的模块化的鳍条水平放置,则可形成鳐科模式推进动作。

现有的仿生机器鱼推进器具有了一定的动作柔性,但动作的柔性还远不如水中生物,推进动作的柔性化将提高游动仿生机器鱼的推进效率和适应性。结构的柔性化才能真正实现推进动作的柔性化。大多数游动动物的身体都是柔性的,游动时不会出现尖锐拐角的情况,从而可延缓身体后部湍流的产生,吸收流体的湍动,减少湍流、阻力和艉迹。柔性结构还能减小水流等外力对身体的冲击力。

3.4 仿生机器鱼控制技术

仿生机器鱼的控制主要包括路径规划、游动姿态控制和协作控制。要想使机器鱼准确的到达指定位置,并且能够在游动过程中躲避障碍物,就必须利用各种传感器对游动过程中的状态参数进行测量,并结合控制算法对机器鱼的运动进行实时控制。建立精确的运动模型是机器鱼控制的基础,神经网络等先进控制方法的应用是机器鱼实现高机动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群体协作与协调控制是仿生机器鱼实用性的前提条件。

3.5 仿生机器鱼的能源供给

仿生机器鱼的续航能力是制约其水下活动的关键。大多数的机器鱼都采用电池作为能源,但受体积和重量的制约使得机器鱼往往只能在水下工作几小时。伴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太阳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新型能源,成为机器鱼获得能源补给的新途径。通过结构优化和增加辅助装置使机器鱼能够在水下获得持续的能源供给是仿生机器鱼研究的重要方向。

3.6 水下通讯技术

在水下作业时,仿生机器鱼的控制指令、游动状态反馈和图像信息的传输,主要依赖水声通讯来实现,由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远远低于光速,因此产生很大传输时延,难以对机器鱼实现实时控制,而且传输距离还受载波频率和发射孔率的限制。近年来,科研人员采用G P S通讯设备来为机器鱼提供定位和导航,但机器鱼只能通过定期的上浮来进行通讯,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实时控制。具有传输范围广、延时小、准确率高等特点的水下通讯技术的研究将大大推动仿生机器鱼的研究。4 结 论

仿生机器鱼已成为仿生机器人研究的热点。具有推进效率高、耗能少、噪声低、机动性强等特点的仿生机器鱼是研究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游动机理、驱动材料、推进技术、控制技术、能源供给和水下通讯技术将是未来仿生机器鱼研究的关键问题。仿生机器鱼是未来水下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仿生机器鱼的功能日趋完善,必然成为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M i c h a e l S,L a n eDM.,D a v i e s J BC.R e v i e wo f F i s hS w i m m i n g

M o d e s f o r A q u a t i c L o c o m o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 O c e a n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1999,24(2):237~252.

[2]张代兵.波动鳍仿生水下推进器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3]T a y l o r GI.A n a l y s i s o f S w i m m i n g o f L o n gN a r r o wA n i m a l s[C]//

P r o c.R.S o c.L o n d,1952.158~183.

[4]L i g h t h i l lM J.L a r g e-a m o l i t u d e e l o n g a t e d-b o d yt h e o r y o ff i s h

l o c o m o t i o n[C]//T h e R o y a l S o c i e t y o f L o n d o n.S e r i e s B,B i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L o n d o n:1971.125~138.

[5]W uTY.S w i m m i n g o f a w a v i n g p l a t e[J].J o u r n a l o f F l u i d M e c h,

1961.10(3):321~344.

[6]童秉纲,王安平.三维波动板加速运动的推进性能研究[J].空

气动力学学报,1991.9(3):285~293.

[7]F i n n e m o r e EJ,F r a n z i n i J B.流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A y e r s J,Wi l b u r C,O l c o t t C.L a m p r e y R o b o t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m p o s i u m o n A q u aB i o m e c h a n i s m s.T o k a i U n i v e r s i t y:2000.

[9]梁建宏,王田苗,魏洪兴.水下仿生机器鱼的研究进展I———鱼

类推进机理[J].机器人,2002,24(2):107~111.

[10]L i uJ,D u k e s I,H uH.N o v e l M e c h a t r o n i c s D e s i g nf o r aR o b o t i c

F i s h[C]//I E E E/R S 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 I n t e l l i g e n t

R o b o t s a n d S y s t e m s,2005.2077~2082.

[11]S h i n j o N,S w a i n GW.U s e o f a S h a p e M e m o r y A l l o y f o r t h e D e s i g n

o f a nO s c i l l a t o r yP r o p u l s i o n S y s t e m[J].2004I E E E J o u r n a l o f O c e a n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4,29(3):750~755.

[12]T e c h e t A H,H o v e rF S,T r i a n t a f y l l o u M S.S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T u r b u l e n c e C o n t r o l i n B i o m i m e t i c F l o w s[J].F l o w,T u r b u l e n c e a n d

C o m b u s t i o n,2003,71(4):105~118.

[13]粱建宏,邹 丹,王 松,等.S P C-Ⅱ机器鱼平台及其自主航

行实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1(7):709~713.

[14]成 巍,苏玉民,秦再白,等.一种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J].船舶工程,2004,26(1):5~8.

[15]章永华,马记,何建慧,吴月,杨杰.基于人工肌肉的仿生机器鱼

关节机构设计与力学分析[J].机器人,2006,28(1):40~44.

[16]L a c h a tD,C r e s p iA,I j s p e e r t A J.B o x y B o t:as w i m m i n ga n d

c r a w l i n g f i s hr o b o t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ac

e n t r a l p a t t e r ng e n e r a t o r[C]//

I E E E/R A S-E M B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B i o m e d i c a l R o b o t i c s

a n dB i o m e c h a t r o n i c s B i o R o b.I E E E,2006.643~648.

[17]P u n n i n gA,A n t o nM,K r u u s m a a M,e t a l.AB i o l o g i c a l l y I n s p i r e d

R a y-l i k eU n d e r w a t e rR o b o tw i t hE l e c t r o a c t i v eP o l y m e rP e c t o r a l

F i n s[J].P r o c.o fI E E E/I n t.C o n f.o n M e c h a t r o n i c s a n d

R o b o t i c s,2004,2:241~245.

[18]Wi l l y A,L o wKH.I n i t i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U n d u l a t i n g

F i n[C]//2005I E E E/R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I n t e l l i g e n t

R o b o t s a n d S y s t e m s.I E E E,2005,1600~1605.

(下转第32页)

25

第2期 王扬威等: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所在圆半径确定为70m m,输出端的钢球中心所在圆半径确定为55m m。通过计算,这一条件下的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总降速比为36,其虚拟装配后的爆炸视图见图4。

5 结 论

一齿差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是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和活齿(钢球)传动相结合的产物,以摆线针轮行星传动作比照,可以总结出摆线钢球行星传动具有以下的特点:

(1)由于将径向啮合改变为端面啮合,这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也降低了机构复杂度;

(2)在不增加体积和复杂度的前提下,能方便实施双级传动,使降速比成平方倍地增加;

(3)行星轮廓面的两侧交替成为主动侧,使所有钢球在传动过程中能同时参与啮合,工作重合度较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增加一倍;

(4)采用的失配共轭技术有效地降低了传动副对误差的敏度,同时通过轴向调整来均化和补偿了工艺误差,给加工和装配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Q uJ i f a n ga n dA nZ i j u n.R e s e a r c ho nz e r oc l e a r a n c ec y c l o i db a l l

t r a n s m i s s i o n[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o fM e c h a n-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E n g l i s h e d i t i o n),1994,7(1):17~23.

[2]周建军,陈子辰.采用陶瓷球的密珠摆线减速器设计与实验研究

[J].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2001,14(4):245~25.

[3]周建军.摆线钢球行星传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6,

16(2):35~44.

[4]于 影,胡胜海.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中短幅系数最佳值的确定

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23(3):105~107.

[5]安子军,曲志刚,王广欣.基于模糊理论的摆线钢球传动行星传

动接触疲劳强度可靠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13(23): 2010~2012.

[6]吴勤保.双摆线钢球减速器齿廓曲线参数的选择[J].机械设

计,2007,24(7):64~66.

[7]李晓鹏,陈兵奎,王淑妍,等.新型摆线行星传动浮动盘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08,(2):96~99.

[8]杨作梅,安子军,张鹏.基于空间啮合理论的摆线钢球行星传动

根切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0):216~222.

[9]H o u j u nC h e n,Z h e n y u nD u a n,J i a nL i ue t a l.R e s e a r-c ho n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o f m o u l d i n g-s u r f a c e c o n j u g a t i o n[J].M e c h a n i s ma n dM a-

c h i n e T h e o r y,2008,43(7):791~811.

作者简介:陈厚军(1977-),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啮合原理及其应用、复杂曲面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发表论文7篇。

(上接第25页)

[19]V i s h a l.S q u i d R o b o t U n d e r w a t e r I n s p e c t o r A r m e dw i t h B i o m i m e t i c

P r o p u l s i o n T e c h n i q u e.h t t p://w w w.r o b o t s t e r.o r g/e n t r y/s q u i d-

r o b o t-u n d e r w a t e r-i n s p e c t o r-h a s-b i o m i m e t i c-p r o p u l s i o n-t e c h n i q u e/.

[20]X uY,Z o n gG,B i S,e t a l.i n i t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f l a p p i n g

p r o p e l l e du n m a n n e d u n d e r w a t e r v e h i c l e(U U V)[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t h e2007I E E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r o b o t i c s a n d

b i o m i m e t i

c s.S a n y a,C h i n a:I E E E,2007.524~529.

[21]郑精辉.基于波动机理的仿生鱼探测器研究[D].杭州:浙江

大学,2007.

[22]杨少波,韩小云,张代兵,等.一种新型的胸鳍摆动模式推进机

器鱼设计与实现[J].机器人,2008,30(6):508~515.

[23]F i s hFE,L a u d e r GV,M i t t a l R,e t a l.C o n c e p t u a l D e s i g nf o r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B i o r o b o t i c A U V B a s e d o n B i o l o g i c a l

H y d r o d y n a m i c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13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y m p o s i u m o n U n m a n n e d U n t e t h e r e d S u b m e r s i b l eT e c h n o l o g y.

A u t o n o m o u s U n d e r s e a S y s t e m s I n s t i t u t e,D u r h a m,U S A:2003.

[24]陈宏,竺长安,尹协振.机械胸鳍式仿生水下机器人的动力学

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2006,23(10):24~27.

[25]M a c i v e rM A,F o n t a i n eE,B u r d i c k JW.D e s i g n i n gF u t u r e

U n d e r w a t e rV e h i c l e s:P r i n c i p l e sa n dM e c h a n i s m so ft h eWe a k l y

E l e c t r i c

F i s h[J].I E E E J o u n a l o fO c e a n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2004,

29(3):651~659.

[26]谢海斌,沈林成,胡天江.“尼罗河魔鬼”柔性长鳍运动曲面建

模与仿真[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5,27(5):62~66,94.

作者简介:王扬威(1980-),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仿生水下潜器,智能控制等。

(上接第28页)

4 结 论

齿轮传动设计除了要满足常规的强度设计要求,还应该进行相应的润滑计算,以减轻齿轮传动的摩擦磨损。内啮合齿轮传动的润滑计算一般也只需要考虑节点啮合时的润滑条件,即可以获得该齿轮传动的摩擦和润滑状态特性。

内啮合齿轮传动的润滑计算和分析表明,润滑油的粘度,齿轮传动轮齿的巻油速度都会明显影响轮齿间的油膜厚度,影响齿轮的润滑效果。选择合理的润滑油的粘度可以得到合适的齿轮传动润滑效果。

变速传动中,各种工况条件下,齿轮传动的速度不一样,因此轮齿间润滑油的卷吸速度不同是必然的,轮齿啮合时各处的油膜厚度会不一样,因此具体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工况的润滑条件。为了改善低速时的润滑效果,采用增大齿轮压力角的方法,对提高啮合处油膜厚度的效果十分明显,不但可以极大的改善齿轮的润滑条件,还可以因此而降低齿轮的加工成本,因此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个研究结果与黄靖龙等[7-8]利用D a w s o n和G r u b i n公式的研究结论“大压力角齿轮具有比20°压力角齿轮更好的润滑性能”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鲍庆惠.弹性流体润滑状态图的研讨与改进[J].机械设计,

1989,(6):37-42.

[2]鲍培德,谢 俊,马履中,等。泵站用行星齿轮变速传动装置的

设计[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0,28(3):238~241.

[3]A k b a r z a d e hS,K h o n s a r i M M.T h e r m o e l a s t o h y d r o d y n a m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S p u r G e a r s w i t h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S u r f a c e R o u g h n e s s[J].T r i b o l o-

g y L e t t e r s,2008,32(2):129~141.

[4]陈立锋,吴晓铃,秦大同.基于时变模型的齿轮啮合过程润滑状

态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0,35(2):44~47.

[5]黄靖龙,缪协兴,罗善明,等。轮齿压力角对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的影响分析[J].机械设计,2006,23(12):14~15.

作者简介:鲍培德(1964-),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润滑和机械传动的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

32机械设计与研究 第27卷

仿生机器人关键技术

仿生机器人关键技术 “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涉及到机械设计、计算机、传感器、自动控制、人机交互、仿生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机器人领域中需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多。主要研究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建模问题 仿生机器人的运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一般都是冗余度或超冗余度机器人,结构复杂,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与常规机器人有很大差别,且复杂程度更大。为此,研究建模问题,实现机构的可控化是研究仿生机器人的关键问题之一。 2 控制优化问题 机器人的自由度越多,机构越复杂,必将导致控制系统的复杂化。复杂巨系统的实现不能全靠子系统的堆积,要做到整体大于组分之和,同时要研究高效优化的控制算法才能使系统具有实时处理能力。 3 信息融合问题 在仿生机器人的设计开发中,为实现对不同物体和未知环境的感知,都装备有一定量的传感器。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技术是实现其具有一定智能的关键。信息融合技术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传感器所提供的局部环境的不完整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从而提高系统决策、规划、反应的快速性和正确性。 4 机构设计问题 合理的机构设计是仿生机器人实现的基础。生物的形态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其结构特征极具合理性,而要用机械来完全仿制生物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充分研究生物肌体结构和运动特性的基础上提取其精髓进行简化,才能开发全方位关节机构和简单关节组成高灵活性的机器人机构。 5 微传感和微驱动问题 微型仿生机器人有些已不是传统常规机器人的按比例缩小,它的开发涉及到电磁、机械、热、光、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对于微型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解决一些工程上的问题,如动力源、驱动方式、传感集成控制以及同外界的通讯等。实现微传感和微驱动的一个关键技术是机电光一体结合的微加工技术。同时,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尺寸效应、新材料、新、工艺等问题。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第36卷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No.6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7,Dec.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王丽慧,周 华 (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摘 要:随着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展,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对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137(2007)0620058205 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近几十年,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使人类的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机器人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复杂化,要求机器人具有更高的运动灵活性和在特殊未知环境的适应性,机器人简单的轮子和履带的移动机构已不能适应多变复杂的环境要求.在仿生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仿人及仿生物机器人相继被研制出来,仿生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1 仿生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运动原理和行为方式的系统,能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的类型很多,主要为仿人、仿生物和生物机器人3大类.仿生机器人的主要特点:一是多为冗余自由度或超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构复杂;二是其驱动方式有些不同于常规的关节型机器人,通常采用绳索、人造肌肉或形状记忆合金等驱动. 2 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水下仿生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在机构设计上比陆地机器人难度大.在水下深度控制、深水压力、线路绝缘处理及防漏、驱动原理、周围模糊环境的识别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均需考虑.以往的水下机器人采用的都是鱼雷状的外形,用涡轮机驱动,具有坚硬的外壳以抵抗水压.由于传统的操纵与推进装置的体积大、重量大、效率低、噪音大和机动性差等问题一直限制了微小型无人水下探测器和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发展.鱼类在水下的行进速度很快,金枪鱼速度可达105k m/h,而人类最快的潜艇速度只有84km/h.所以鱼的综合能力是人类目前所使用的传统推进和控制装置所无法比拟的,鱼类的推进方式已成为人们研制新型高速、低噪音、机动灵活的柔体潜水器模仿的对象.仿鱼推进器效率可达到70%~ 收稿日期:2007209222 基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理工科校级项目(SK200733). 作者简介:王丽慧(1972-),女,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仿生机器人浅谈

仿生机器人浅谈 02320902 20090440 于苏显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生物以其多彩多姿的形态!灵巧机敏的动作活跃于自然界,这中其人类灵巧的双手和可以直立行走的双足是最具灵活特性的。而非人生物的许多机能又是人类无法比拟的,如柔软的象鼻子,可以在任意管道中爬行的蛇,小巧的昆虫等。因此,自然界生物的运动行为和某些机能已成为机器人学者进行机器人设计!实现其灵活控制的思考源泉,导致各类仿生机器人不断涌现,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或某些机能的机器人系统。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仿生机械(器)的研究,都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既要发展模仿人的机器人,又要发展模仿其他生物的机械(器)。机器人未问世之前,人们除研究制造自动偶人外,对机械动物非常感兴趣,如传说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现代计算机先驱巴贝吉设计的鸡与羊玩具,法国著名工程师鲍堪松制造的凫水的铁鸭子等,都非常有名。几年前,科技工作者为圣地亚哥市动物园制造电子机器鸟,它能模仿母兀鹰,准时给小兀鹰喂食;日本和俄罗斯制造了一种电子机器蟹,能进行深海控测,采集岩样,捕捉海底生物,进行海下电焊等作业。美国研制出一条名叫查理的机器金枪鱼,长1.32米,由2843个零件组成。通过摆动躯体和尾巴,能像真的鱼一样游动,速度为7.2千米/小时。可以利用它在海下连续工作数个月,由它测绘海洋地图和检测水下污染,也可以用它来拍摄生物,因为它模仿金枪鱼惟妙惟肖。 仿生机器人主要分为仿人类肢体机器人和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仿人类肢体又可以分为仿人手臂和双足。仿非人的主要分为宏型和微型。仿人手臂型主要是研

究其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的关节型机器人操作臂!多指灵巧手及手臂和灵巧手的组合。仿人双足型主要是研究双足步行机器人机构。宏型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主要是研究多足步行机器人(四足,六足,八足),蛇形机器人、水下鱼形机器人等,其体积结构较大。微型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主要是研究各类昆虫型机器人,如仿尺蠖虫行进方式的爬行机器人、微型机器狗、蟋蟀微机器人、蟑螂微机器人、蝗虫微机器人等。仿生机器人的主要特点:一是多为冗余自由度或超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构复杂;二是其驱动方式有些不同于常规的关节型机器人,采用绳索或人造肌肉驱动。 仿生式体系结构的思想原理:从本质上来讲,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以及分布式智能,都是对生物控制逻辑和推理方式的一种借鉴和仿生,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需求目的的局限,它们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和方向对生物智能的一种片面的、局部的模仿。本文的仿生式体系结构就是以前述的生物控制逻辑和行为推理为基础,充分借鉴基于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三种体系结构思想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针对目前机器人特别是未知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在控制体系结构方面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适应行为与进化能力的新的控制思想与理念。 借鉴分布式智能的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引人社会式行为控制层; 借鉴生物的自适应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本代内的由慎思式行为层到反射式行为层的学习; 借鉴生物的自进化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多代间的由反射式行为层向本能式行为层的进化(或退化)。 所以,仿生式体系结构共有四个行为控制层组成,即本能式行为控制层、反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仿生鱼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仿生鱼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目的及意义 (4) 1.2研究现状 (4) 1.3本文的主要工作 (4) 第二章概述 (5) 2.1 整体构思 (5) 2.2 仿生依据 (5) 第三章机械结构设计 (7) 3.1机械设计思路及建模 (7) 3.2创新点 (8) 3.3 零件明细 (9) 第四章仿真分析 (10) 第五章电路设计 (12) 第六章控制系统 (13) 第七章总结 (17) 7.1优势及创新点 (17) 7.2主要关键技术 (17) 7.3 应用前景与趋势 (18) 7.4 不足与改进 (18)

仿生鱼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绪论 1.1目的及意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占全球71%面积的海洋将是下一个世纪,也是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海洋,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用上,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因此,对于海洋的开发和争夺成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而且愈演愈烈。在各种海洋技术中,作为用在一般潜水技术不可能到达的深度或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并能完成多种作业使命的水下机器人使海洋开发进入了新时代。随之“蓝色经济”越来越成为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大规模的开发探测和利于海洋资源,已经成为我们21 世纪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军事方面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加,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研究和开发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成为了极佳的选择。鱼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备非凡的游动能力,近年来随着仿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纷纷模仿自然界中鱼类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器官,即各种各样的水下机器人。世界上第一台水下机器人“Poodle”诞生于1953 年。近20 年来,水下机器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既可军用又可民用。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共建造了6000 多台各种各样的水下机器。水下机器人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民用和军用均可,不仅可以代替潜水员在深水长时间工作,降低工作风险,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检测水污染状况,监测鱼类生长状况,探测海底火山活动状况;在军事方面,可以用于跟踪敌人的船舰和潜艇,捕获地方军事信息,也可以降低敌人对我军的探测几率,甚至可以携带炸药至敌人军舰处,炸毁敌方舰艇的动力系统,摧毁敌方舰队。此外,仿鱼形水下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海洋动物园。仿鱼形水下机器人是一种集机械、智能控制与一体的高科技设备,在民用、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体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在价值。

仿生机器人的应用及发展

仿生机器人的应用及发展 1、仿生机器人发展概述 首先,模仿某些昆虫而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并非简单。比如,国外有的科学家观察发现,蚂蚁的大脑很小,视力极差,但它的导航能力高超:当蚂蚁发现食物源后回去召唤同伴时,是把这一食物的映像始终存储在它的大脑里,并利用大脑里的映像与眼前真实的景像相匹配的方法,循原路返回。科学家认为,模仿蚂蚁这一功能,可使机器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具有高超的探路能力。 其次,不论何时,对仿生机械(器)的研究,都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既要发展模仿人的机器人,又要发展模仿其他生物的机械(器)。机器人未问世之前,人们除研究制造自动偶人外,对机械动物非常感兴趣,如传说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现代计算机先驱巴贝吉设计的鸡与羊玩具,法国著名工程师鲍堪松制造的凫水的铁鸭子等,都非常有名。 在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时程中,就有人提出“反对机器人必须先会思考才能做事”的观点,并认为,用许多简单的机器人也可以完成复杂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布鲁克斯在学生的帮助下,制造出一批蚊型机器人,取名昆虫机器人,这些小东西的习惯和蟑螂十分相近。它们不会思考,只能按照人编制的程序动作。 几年前,科技工作者为圣地亚哥市动物园制造电子机器鸟,它能模仿母兀鹰,准时给小兀鹰喂食;日本和俄罗斯制造了一种电子机器蟹,能进行深海控测,采集岩样,捕捉海底生物,进行海下电焊等作业。美国研制出一条名叫查理的机器金枪鱼,长1.32米,由2843个零件组成。通过摆动躯体和尾巴,能像真的鱼一样游动,速度为7.2千米/小时。可以利用它在海下连续工作数个月,由它测绘海洋地图和检测水下污染,也可以用它来拍摄生物,因为它模仿金枪鱼惟妙惟肖。有的科学家正在设计金枪鱼潜艇,其实就是金枪鱼机器人,行驶速度可达20节,是名副其实的水下游动机器。它的灵活性远远高于现有的潜艇,几乎可以达到水下任何区域,由人遥控,它可轻而易举地进入海底深处的海沟和洞穴,悄悄地溜进敌方的港口,进行侦察而不被发觉。作为军用侦察和科学探索工具,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同样,研究制造昆虫机器人,其前景也是非常美好的。例如,有人研制一种有弹性腿的机器昆虫,大小只有一张信用卡的1/3左右,可以像蟋蟀一样轻松地跳过障碍,一小时几乎可前进37米。这种机器昆虫最特殊的地方是突破了“牵动关节必须加发动机”的观念。发明家用的新方法是:由铅、锆、钛等金属条构成一个双压电晶片调节器。当充电时,调节器弯曲,充完电了它又弹回原状,反复充电,它就成了振动条。在振动条上装有昆虫肢体,振动条振动就成了机器昆虫

仿生机器人论文

目录 摘要 (2) 1 目前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2) 2 预测未来仿生机器人的发展 (2) 2.1 群体型机器人 (2) 2.2 多环境适应型机器人 (3) 2.3 学习型机器人 (3) 3 结语 (3) 参考文献 (4)

论仿生机器人未来的几种可能发展 摘要:自然界在长期的演化中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而这些生物都具有神奇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因此,通过研究,学习,模仿来复制和再造某些生物特性和功能将极大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仿生学诞生,到现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大到军事小到日常生活,我们已经可以处处见其身影了。那么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又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呢?该文将对未来仿生机器人的几种可能的发展趋势,包含群体型机器人,多环境适应型机器人以及学习型机器人进行分析。 关键词:群体型机器人多环境适应型机器人学习型机器人 1 目前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仿生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延伸到很多领域,机器人学就是其主要的结合和应用领域之一。仿生学在机器人上的应用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结构仿生,材料仿生,功能仿生,控制仿生以及群体仿生。而且目前世界上的仿生机器人已经涉及海陆空各个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上的发展都已经达到盛况空前地步。而在仿人机器人方面也在不断的突破中。 但是,目前的仿生机器人大多都是独立的一个个体,也就是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就目前的机器人技术水平而言,单机器人在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控制能力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对于复杂的工作任务及多变的工作环境,单机器人更显不足。所以,当前的仿生机器人虽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可是,它们本身还是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的。 为了改善日前机器人存在的不足,新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在未来的日子里,新型机器人的性能将大幅度的提高,它们将会一步步的取代现有的机器人。 2 预测未来仿生机器人的发展 2.1 群体型机器人 在自然界中有着众多不是独立生存的生物,他们靠着一门属于自己的社交语言和其他的个体组成一个集体一起生活,并借着集体的力量去完成个体很难或者无法办到的事情,比如生活中常见的蚂蚁和蜜蜂,它们的强大我们都是已经有着切身体会的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借鉴生物间的这种生存方式去制造群体型的机器人,那么,在机器人这条道路上我们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看到另一片新的天地。 那么群体型机器人比单个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首先,由于群体机器人彼此之间会有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那么,单个个体的结构和性能复杂程度将会得到大大的降低,因为它们可以通过群体的协调来弥补掉这些不足。其次,群体型机器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完成任务的概率要比单个机器人大很多,同时还能够减少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任务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要追求的。再者,群体型机器人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达到预测未知状况的目的,这样的一种能力对于完成任务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群体型机器人在未来的机器人发展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仿生鱼科技整理

“仿生鱼”科技技术 1.概念 仿生机器鱼是一种按照鱼类游动的推进机理,利用机械、电子元器件或智能材料来实现水下推进的装置。仿生机器鱼 可以进行长时间、大范围、工况较 复杂的水下作业,可以用于机动性 能要求较高的场合,进行海洋生物 考察、海底勘探和海洋救生等等许 多场合。最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 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仿生机器鱼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实际运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向泰晤士河投放专门设计的仿生机器鱼,用于探测水中的污染物,并绘制河水的3D污染图。日本三菱重工也已经将研究的仿生机器鱼玩具批量生产。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SPC-II仿生机器鱼也成功地用于水下考古探测。 2. 原理 仿生机器鱼主要是模仿机器鱼的外形和运动规律,尽心环境数据收集。其模仿鱼类外形和运动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鱼类高效的游动效率和良好的机动性。所以在仿生方面尤其注意鱼体和鱼鳍的模仿和控制。鱼主要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胸鳍:它的基本功能为运动、平衡和掌握运动方向。 腹鳍:主要协助背鳍、臀鳍维持鱼体的平衡,并有辅助鱼体升降和拐弯功能。 尾鳍:有平衡、推进和转向的作用,尾的扭曲和伸直使鱼体产生前进运动。 鱼类的运动方式主要为波浪式运动,或称游泳。借助于连续的肌节收缩与舒张,从头部开始的收缩在身体两侧交替进行,形成波浪式的传递,使收缩波传向尾部,身体则向收缩的一侧弯曲使成S型。收缩在尾部结束,尾部将收缩的力传给水,这个力被水以同等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尾部。这个力向前的分力是鱼体向前运动的主要推进力。

目前各个研究单位研究的仿生机器鱼的结构不尽相同,但是都主要通过模仿和控制鱼鳍的运动来达到运动目的。典型仿生机器鱼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主要有视频模块、导航模块、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任务调度模块、运动控制模块、通讯模块、电源模块和尾鳍模块。 仿生机器鱼的推进方式主要有两种:摆动式和波动式。波动式是指在游动过程中整个推进结构都参与了大振幅的波动,并且在推进长度上至少提供一个完整的波形。摆动式是指推进结构绕着基体转动,并不呈现波的形状。一般来说,波动式常指身体波动式,摆动式常指尾鳍摆动式。相对于尾鳍摆动式而言,身体波动式推进效率较低,但机动性较好。而尾鳍摆动式具有很高的推进效率,适于长时间、长距离巡游,不足之处是机动性较差。 目前大多数的仿生机器鱼都采用了摆动推进方式。使用伺服电动机经过换向齿轮组换向,带动摆杆摆动,摆杆末端的销轴推动一端固定于机器鱼骨架上另一端自由的弹性薄板往复摆动。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弹性薄板的摆动方式的不同,控制机器鱼的游动方式不同。摆杆左右对称的摆动,机器鱼前进,改变摆幅和频率可以控制机器鱼前进的速度;摆杆偏在半边

仿生机械鱼研究新进展

“如果瞧到一只游动得鱼,您会想到什么?”如果有人问起这个 问题,按照笔者得思维,准就是会回答:“清蒸得得话会就是非常得鲜 美,红烧得得话口感应该会更加香。”而带着同样得问题,笔者走进仿生 机器鱼课题组,组员们给出得答案却超出了R常生活,她们得回答 就是:“瞧见尾鳍得一摆一动,勾起我们得就是如何能进一步改进控制算法,在仿生鱼身上更完美地实现鱼类得波动推进方式。” “用智能算法来理解鱼之乐” 按预约得时间,笔者来到了仿生鱼课题组所在得办公室——自动化大厦9层906室。课题组成员王硕研究员热情地将我们请到了十三层咖啡厅,点上一壶茶水,在茶叶得沉落之间,为我们一一讲述关于仿生机器鱼得话题。 仿生机器鱼得研究工作由复杂系统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得谭民研究员组织与指导,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与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合作开展。 一边品茶,王硕一边回忆起课题组得情况。顺着时间得脉络,她将课题组得情况进行了简要得回顾。 王硕告诉笔者:“仿生鱼作为课题组得研究内容,已经长达十余年之久。最早就是在2001年,谭民老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交流时,谈到就是否可以将研究所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 受其启发,课题组开始了仿生鱼得研究。” 2001年算就是探索起步阶 段,这一时期主要就是对鱼类得跟踪模仿。 到2003年前后,课题组得研究进入到一个新得阶段:三维仿生运动阶段。为了提高任务得环境适应性,需要机器鱼具有水中得三维运动能力, 也就就是需要机器鱼除了推进外还要能够上浮下潜,甚至维持某一深度。

课题组在已有多关节仿生机器鱼得基础上,总结设计了一种新型机器鱼,基于改变胸鰭攻角法,完成仿生机器鱼得俯仰与浮潜运动,设计得机器鱼既可实现俯仰与浮潜,响应迅速,动态特性好。 到2004年,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重心改变法得仿生机器鱼俯仰姿态与深度控制方法,用于实现机器鱼水中得浮潜运动。据介绍,这种方法利用一种可调整位置得配重块结构,以改变机器鱼得重心位置,进而实现机器鱼俯仰姿态得调节。 2005年之后,课题组开始了仿生机器鱼转身、快速起动、运动中 变速与转向、倒游、定深、制动等高机动控制研究。 经过十多年得坚持与攻坚,课题组在对鱼类深入观察得基础上,结合仿生学、机器人学、材料学、机械学与智能控制,深入探讨了鱼类游动得机制,形成了身体/尾鰭推进、胸鳍推进、子母式、长鳍、两栖、海豚式推进等多个系列,聚焦高机动、高游速两大指标,目前已实现利用多模式控制技术将多种性能集成到高性能机器鱼平台。课题组成员 介绍说,她们所研制出得多仿生机器鱼群体协作与控制仿生机器鱼, 就是参照鱼类游动得推进机理,利用机械、电子元器件与智能材料实现水下推进得运动装置,具有低噪声、高效率、高机动性、高隐蔽性等特点。 目前,课题组已在机器人学得顶期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 i cs 与I EEE Robotics and Automat io n Magaz i ne 上发表多篇文章,在国际仿生机器鱼领域占有重要得一席之地。 “在鱼类身上找寻前行得新力量” 随着科技得深入发展与产业、军事等领域应用需求得拉动,仿生机器学(Biomimetics)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研究、学习、模仿得仿生学方法来复制与再造生物得形态、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控制机制等已成为机器人学得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王硕说道。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华明亚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存在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和可能危及人类生命的特殊场合,如星球探测、深海探测、减灾救援和反恐活动等,而仿生机器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仿生学的发展,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正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在对仿生机器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从地面仿生机器人、水下仿生机器人以及空中仿生机器人3个方而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仿生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仿生机器人;机器人运动;发展趋势; Research review on bionic robot Hua Mingya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In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can not reach the place and special occasions may endanger human life, such as planetary exploration, deep sea exploration,disaster relief and anti terrorist activities, and bionic robo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solving the above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obot technology and bionic, bionic robot research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of scholars. In th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bionic robot, bionic robot, bionic robot from air groundbionic robot, underwater 3 party and brief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typical bionic robo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s its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Bionic robot; robot movement; development trend; 1 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1 机器人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仿生机器人所具有的灵巧动作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活动有着极大的帮助,所以,自80年代中期以来,机器人科学家们就开始了有关仿生机器人的研究。 自1983年以来,美国Robotics Research Corporation以拟人臂组合化为设想,基于系列关节研制出K-1607等系列7自由度拟人单臂和K/ B 2017双臂一体机器人,其单臂K/ B 2017已用于空间站实验。

仿生机械鱼研究新进展

“如果看到一只游动的鱼,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按照笔者的思维,准是会回答:“清蒸的的话会是非常的鲜美,红烧的的话口感应该会更加香。”而带着同样的问题,笔者走进仿生机器鱼课题组,组员们给出的答案却超出了日常生活,他们的回答是:“看见尾鳍的一摆一动,勾起我们的是如何能进一步改进控制算法,在仿生鱼身上更完美地实现鱼类的波动推进方式。” “用智能算法来理解鱼之乐” 按预约的时间,笔者来到了仿生鱼课题组所在的办公室——自动化大厦9层906室。课题组成员王硕研究员热情地将我们请到了十三层咖啡厅,点上一壶茶水,在茶叶的沉落之间,为我们一一讲述关于仿生机器鱼的话题。 仿生机器鱼的研究工作由复杂系统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民研究员组织和指导,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合作开展。 一边品茶,王硕一边回忆起课题组的情况。顺着时间的脉络,他将课题组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王硕告诉笔者:“仿生鱼作为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已经长达十余年之久。最早是在2001年,谭民老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

授交流时,谈到是否可以将研究所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受其启发,课题组开始了仿生鱼的研究。”2001年算是探索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对鱼类的跟踪模仿。 到2003年前后,课题组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三维仿生运动阶段。为了提高任务的环境适应性,需要机器鱼具有水中的三维运动能力,也就是需要机器鱼除了推进外还要能够上浮下潜,甚至维持某一深度。课题组在已有多关节仿生机器鱼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一种新型机器鱼,基于改变胸鳍攻角法,完成仿生机器鱼的俯仰和浮潜运动,设计的机器鱼既可实现俯仰和浮潜,响应迅速,动态特性好。 到2004年,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重心改变法的仿生机器鱼俯仰姿态与深度控制方法,用于实现机器鱼水中的浮潜运动。据介绍,这种方法利用一种可调整位置的配重块结构,以改变机器鱼的重心位置,进而实现机器鱼俯仰姿态的调节。 2005年之后,课题组开始了仿生机器鱼转身、快速起动、运动中变速和转向、倒游、定深、制动等高机动控制研究。 经过十多年的坚持和攻坚,课题组在对鱼类深入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仿生学、机器人学、材料学、机械学和智能控制,深入探讨了鱼类游动的机制,形成了身体/尾鳍推进、胸鳍推进、子母式、长鳍、两栖、海豚式推进等多个系列,聚焦高机动、高游速两大指标,目前已实现利用多模式控制技术将多种性能集成到高性能机器鱼平台。课

仿生学的发展及应用

仿生学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仿生学科的出现发展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仿生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从古到今仿生学的发展历程及今后仿真学的发展趋势。并对不同领域内仿真学的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和举例,从而更好的了解认识仿真学。 关键词:仿真学;发展;应用 引言 地球上的生物在经历了漫漫的进化之后,到现在人类已知的已经有170多万个物种,科学家推测世界上的物种大约在500-1000万种之间甚至更多。生物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进化中逐渐形成了各自适合自身的形态结构及生命系统等。不同的物种都各自有着自身的特点,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些特点的应用就是仿生学最初的起源。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重大发明的源泉。在500万年的进化中,人类不断模仿自然,提升生产能力,才有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催生出了一门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由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技术,在现代社会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工业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了解仿生学的发展过程,清楚仿生学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对于研究仿生技术,进一步促进仿生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仿生学诞生前的发展及应用 仿生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不自觉的对仿生学的应用,这些应用仍旧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由于环境的恶劣,人类不得不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及自然现象中学习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因此,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实际上已经就已在从事仿生学的工作[1]。例如,人类现在仍在使用的工具:锯子,相传是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鲁班上山伐木途中,手指为锯齿草划破,从而受到启发,经反复实践,终于制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架带有锯齿的木工锯[2]。古代人类就有着想要利用工具飞翔的期望,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模仿鸟类制作出许多“飞行器”,但是由于科学发展的程度不够,都没有成功。直到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成功试飞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飞机。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人类发展中仿生学的应用,然而这些发明等都只是科学史上各自独立的发展成

单关节尾鳍推进式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单关节尾鳍推进式仿生机器鱼的 设计与研究 学院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名称机械制造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单关节尾鳍推进式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研究 Ⅱ、毕业设计(论文)使用的原始资料(数据)及设计技术要求: 单关节尾鳍推进式仿生机器鱼是由电机、舵机及其控制部分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仿生设备。1.功能指标:(1)完成前进、左右转弯和上浮下潜;(2)用遥控器控制,三档调速;(3)电池可充电。2. 性能指标:(1)体积:300mm×100mm×150mm;(2)最大前进速度200mm/s;(3)最大下潜深度500mm;(4)续航能力2h;(5)转弯半径≤400mm。 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内容: 1、了解国内外仿生机器鱼的研究现状,完成调研报告。 2、进行市场调研,完成电机、电池、舵机、遥控器等部件的选型。 3、对机器鱼各功能单元进行划分和设计,完成机器鱼机械结构的三维建模。 4、完成需加工零件的二维图纸,并完成零部件加工。 5、零部件装配,调试及测试。 6、完成多种尾鳍外形、多种频率的驱动效率的实验研究。

Ⅳ、主要参考资料: [1]于凯.仿鱼推进的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 35(11):117-121. [2]刘军考,陈在礼.水下机器人新型仿鱼鳍推进器[J].机器人,2000,22(5):427-432 . [3]梁建宏.水下仿生机器鱼的研究进展I——鱼类推进机理[J].机器人ROBOT,2002,24(2):107-112. [4] 梁建宏.水下仿生机器鱼的研究进展II——小型实验机器鱼的研制[J].机器人ROBOT,2002,24(3):234-23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机械制造专业类班 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时间:2013 年3 月4日至2013 年6 月11 日 答辩时间:年月日 成绩: 指导教师: 兼职教师或答疑教师(并指出所负责部分):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注:任务书应该附在已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首页。

仿生四足机器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3)

仿生四足机器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侧重于仿生四足机器人。在这一领域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设计高动力性和高负载能力的仿生四足机器人。本文首先介绍了仿生四足机器人,尤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足机器人的历史。然后回顾了仿生四足机器人驱动模式的现代技术。随后,描述了四足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基于仿生四足机器人的技术现状,简要回顾了四足机器人的技术难点。又介绍了山东大学研制的液压四足机器人。最后是总结和展望未来的四足机器人。 一、导言 代替人类在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的移动机器人的需求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如煤矿井下,核电站,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一般移动机器人可分为三种类型:空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地面机器人。地面机器人的开发主要是运用轨道或轮子。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可以在平整地面工作,但大多数是无法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工作。换句话说,现有的地面机器人只能在部分地面工作。与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相比,腿式机器人有可能适应更为广泛的地形,就像如同有腿的动物,几乎可以行走在所有的地形。例如,羚羊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即便在高度复杂的环境中也一样。因此,近些年人们积极地投入腿式机器人的研究中。腿式机器人可以去动物能够到达的地方,应该要构建并运用于实际。尽管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腿式机器人仍然远远落后于它们的仿生学 [1,2]。 基于机械结构,腿式机器人可分为步行机器人和爬行机器人。与爬行动物的机器人相比,步行机器人几乎与躯干垂直的腿被认为更适应载重。步行机器人可以有效地承受更大的载重。具有联合执行机构的步行机器人具有良好的行走速度和运输能力。因此,基于哺乳类动物的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已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已有一、二、三、四甚至更多条腿的腿式机器人。最普遍的是具有高效率步态和稳定性能的偶数条腿的腿式机器人[3]。在腿式机器人中,四足机器人具

仿生机械鱼研究新进展

“如果瞧到一只游动得鱼,您会想到什么?”如果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按照笔者得思维,准就是会回答:“清蒸得得话会就是非常得鲜美,红烧得得话口感应该会更加香。”而带着同样得问题,笔者走进仿生机器鱼课题组,组员们给出得答案却超出了日常生活,她们得回答就是:“瞧见尾鳍得一摆一动,勾起我们得就是如何能进一步改进控制算法,在仿生鱼身上更完美地实现鱼类得波动推进方式。” “用智能算法来理解鱼之乐” 按预约得时间,笔者来到了仿生鱼课题组所在得办公室——自动化大厦9层906室。课题组成员王硕研究员热情地将我们请到了十三层咖啡厅,点上一壶茶水,在茶叶得沉落之间,为我们一一讲述关于仿生机器鱼得话题。 仿生机器鱼得研究工作由复杂系统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得谭民研究员组织与指导,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与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合作开展。 一边品茶,王硕一边回忆起课题组得情况。顺着时间得脉络,她将课题组得情况进行了简要得回顾。 王硕告诉笔者:“仿生鱼作为课题组得研究内容,已经长达十余年之久。最早就是在2001年,谭民老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

交流时,谈到就是否可以将研究所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受其启发,课题组开始了仿生鱼得研究。”2001年算就是探索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就是对鱼类得跟踪模仿。 到2003年前后,课题组得研究进入到一个新得阶段:三维仿生运动阶段。为了提高任务得环境适应性,需要机器鱼具有水中得三维运动能力,也就就是需要机器鱼除了推进外还要能够上浮下潜,甚至维持某一深度。课题组在已有多关节仿生机器鱼得基础上,总结设计了一种新型机器鱼,基于改变胸鳍攻角法,完成仿生机器鱼得俯仰与浮潜运动,设计得机器鱼既可实现俯仰与浮潜,响应迅速,动态特性好。 到2004年,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重心改变法得仿生机器鱼俯仰姿态与深度控制方法,用于实现机器鱼水中得浮潜运动。据介绍,这种方法利用一种可调整位置得配重块结构,以改变机器鱼得重心位置,进而实现机器鱼俯仰姿态得调节。 2005年之后,课题组开始了仿生机器鱼转身、快速起动、运动中变速与转向、倒游、定深、制动等高机动控制研究。 经过十多年得坚持与攻坚,课题组在对鱼类深入观察得基础上,结合仿生学、机器人学、材料学、机械学与智能控制,深入探讨了鱼类游动得机制,形成了身体/尾鳍推进、胸鳍推进、子母式、长鳍、两栖、海豚式推进等多个系列,聚焦高机动、高游速两大指标,目前已实现利用多模式控制技术将多种性能集成到高性能机器鱼平台。课题组成员

仿生机器鱼

未来奇兵仿生机器鱼 仿生技术的军事应用正在快速发展,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深入开展从空中的掌上飞机、地面的微型昆虫到水下的仿生机器鱼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研究。其中,水下仿生机器鱼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 仿生机器鱼是模仿鱼类游动的推动机理,通过机械、电子机构或功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人造肌肉等)来模拟鱼类的游动推进动作,在水中利用身体、尾鳍或胸鳍的摆动产生推进波,并作用于身体产生向前推力,从而实现运动的水下航行器。 三种模式 根据推进模式访生机器鱼的推进方式可分为三类:身体波动式,(鱼+参)科及(鱼+参)科加新月形尾鳍模式和胸鳍模式。 身体波动式是模仿鳝鱼等鳗鲡目鱼类的游动方式,整个身体都参与大振幅波动运动,推进波的速度大于鱼的游动速度,并与鱼的游动方向相反地在身体上传播产生推进力。此类仿生机器鱼多采用多关节机构,每个关节安装一个小型伺服电机配合作用进行扭转摆动推进。也可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做鱼身,采用电激励或其他形式激励,控制合金的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形变带动身体摆动。其实人们所熟悉的机器蛇在水中若能浮起就变成了机器鱼。此类机器鱼由于身体细长,柔韧性好,所以机动性极好,但一般只能飘浮,无法进行沉浮。 (鱼+参)科及(鱼+参)科加新月形尾鳍模式是大部分鱼类(如海豚、鲨鱼、金枪鱼等)采用的推进模式。由于身体刚度较大,波动主要集中在身体后部分,推进力主要由具有一定刚度的尾鳍提供,其推进速度和推进效率比身体波动式高。(鱼+参)科模式的推进部分是鱼体的后2/3部分,而(鱼+参)科加新月形尾鳍模式身体刚度更大,推进部分为身体后1/3部分,侧向位移主要产生在后颈部和尾鳍,尾鳍产生90%的推进力,身体前2/3部分保持刚性。目前,(鱼+参)科及(鱼+参)科加新月形屋鳍模式的机器鱼研究较多,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刚度的材

仿生机器鱼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仿生机器鱼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戴 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年6月

图书分类号:TJ610.2 U.D.C.: 681.14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仿生机器鱼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硕士研究生:戴 坡 导师:陈维山 教授 申 请 学 位:工学硕士 学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所在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答辩日期:2006年6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TJ610.2 U.D.C.: 681.14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SH-LIKE ROBOT Candidate:Dai Po Supervisor:Prof. Chen Weisha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ffiliation:School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 2006 Universit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长期以来,仿生机器鱼一直是仿生科研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一个研究分支是模仿金枪鱼等鯵科加新月形尾鳍推进模式的仿生机器鱼,其特点是能源利用率高,推进速度快,适于长时间、大范围的水下作业。仿生推进技术对海洋考察、救生以及军事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仿鱼鳍水下推进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前人机器鱼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鯵科加新月形尾鳍的仿生机器鱼的系统总体研究。 通过对鯵科加新月形尾鳍推进模式鱼类的仿生学研究,设计了单电机驱动两关节联动的尾鳍推进仿生金枪鱼,以胸鳍作为升降舵实现机器鱼的上浮和下潜,还可实现惯性前进转弯和静止转弯。建立了参数化的两关节尾鳍推进模式的数学模型,并对推进过程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针对仿生机器鱼的运动特点,设计了基于C8051单片机的机器鱼硬件控制系统,建立整个推进系统的硬件控制平台,并进行了基于C语言的下位机嵌入式控制软件的开发,完成了控制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进行了遥控控制机器鱼实现加减速、转弯、升潜三维动作的水下试验。加减速试验论证了尾鳍摆动频率、尾鳍后缘最大摆幅以及尾鳍的最大击水角度对鱼体速度的影响;转弯试验测得了机器鱼惯性前进转弯和静止转弯时的转弯半径;在机器鱼的升潜试验中论证了胸鳍不同转角对升潜运动的影响。 关键词仿生机器鱼;PWM;运动学分析;C8051 - 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