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

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

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第一课时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板书)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

[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

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

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讨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让学生

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1)经济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

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

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

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

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2)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

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

融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实质。

(3)生态可持续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

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阅读]: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上的成就

(2)持续性原则[阅读]:承载力

(3)共同性原则

(4)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那么,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应以实际行动来

体现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必然性。

第二课时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认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3.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

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

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

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

的变革。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

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

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

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

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

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课堂

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完成以下问题: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

列问题: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_____、清洁的______过程和清洁的______。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_____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

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并拓展到______。

(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效益与_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

利于人类实现______发展。

(5)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______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______市列为全

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2)末端废弃物

(4)经济环境可持续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

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b.禁止工业排放“三废”

2.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b.工业、农业、环境的发展答案:a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

b.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d.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人类自我满足为前提答案:b

4.清洁生产包括()答案:a

二、综合题

1.(1)垃圾已成为城市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有哪些不足之处?

(2)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

(3)下图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导航引领】 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2.基本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_______的增长,更追求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_______”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和_______,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_______,提高人类_______,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_______只是条件,_______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_______,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_______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_______与_______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实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和。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包括,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与。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资源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如解决、等跨国界问题。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推进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仍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和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自学检测】 1.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4.“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和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尽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篇一: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 第二节 课标要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个人应具备的态 度和责任。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3.结合实例,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4.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思路: 把活动内容作为本届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有条件的 学校

)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组织学生读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包括阅读材料),教师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加以引导,认真阅读“中国可持续发展框架”图,说明它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其中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但须在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中国最好的选择。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表,说明清洁生产的好处。归纳出具体的途径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社会实现适度消费模式。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比表 用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和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重点了解“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进一步说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结构图: 学时建议:两学时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对家庭中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为调查。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学习学法指导: 1. 采用事例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 2. 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与学生讨论理解中国走可持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壹课时 【能力训练】 1.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①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② 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 态③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 的种种弊端④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 调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据此回答第2题。2.可持续发展思想于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能够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 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 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鼓励生育,以 兵多民众作为富国盛世的象征④封山 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 鱼、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中国和印度是俩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日本是俩个人口最多的发达 国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每单位国内年生产总值(GDP)的壹次能源消费(20世纪80年代平均值) (1)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2)上表资料表明,那时 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

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于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 D.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4.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风暴” B.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我国于中西部壹些地区实施“退耕仍林、退耕仍湖”的战略 D.于长江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指 A.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C.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于 A.现代文明的信息社会 B.工业革命以后 C.农业社会 D.采猎文明时期 7.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于目前的水平 D.于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其 中 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C.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9.下列观点和生活方式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 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三最新地理教案-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精品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从容说课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4.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有四个部分组成,①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资源保护与管理,③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④实施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并着重强调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口数量庞大 环境危机 资源 短缺 人口成为发展的障碍 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用较多的财富养活较多的人口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种类多 总量大 类型全 庞大的人口数量 生产技术、工艺落后 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 资源利用率低 人均占有量小 资源需求量大 资源 相对短 缺

①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②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该被闲置。 ③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④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①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观念。②不正确。对可持续发展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③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伐与抚育相结合,才能符合发展的观念。④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权利、环境的观念。小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愿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反思范文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反 思范文 【--其他祝福语】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及其他学科的教材和课堂上,都曾接触过,但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哪些内容?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仅仅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学习,我认为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此教学时我向学生呈现了很多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子系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明确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复合系统中存在的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通过三大系统间要素的流动情况初步判断出三个子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即依次是条件、基础、目的;接着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内容分析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如:为什么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__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基本按照课本内容回答后,我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和材料(分别与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有关),帮

助学生从“发展”和“可持续”两个层面来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首先意味着数量上的增长,更应当是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可持续”在生产方面表现为“清洁生产”,在消费方面表现为“适度消费”。 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最重要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原则,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理解,也就是说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看其体现了什么原则。 对于“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目前环境和发展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全球在环境和发展领域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就行了。 最后我设计了问题: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是不是目前资源和环境正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向转化了呢?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重点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以推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那么,什么是“可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板书)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 [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过渡]读课本P98第一部分,分析说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板书]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点拨]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活动”探究]读课本P98“活动”,思考并讨论回答 [点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的含义要比经济增长广泛得多。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时也看作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指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包括教育、安全、健康、总的生活质量及其他方面的改善。 [过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在国际世界中,通过了一系列的规则来约束和限制人们的行为,读课本P93“阅读”《21世纪议程》,说明其主要内容。 [板书]2、《21世纪议程》 [点拨]《21世纪议程》有四个部分组成,①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资源保护与管理,③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④实施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并着重强调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过渡]针对《21世纪议程》,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各自的行动纲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颁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读课本P99-100“阅读”,说明《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及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板书]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点拨]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教学设计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讲解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1课设置问题,引入新课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 标 交待目标,明确 任务,提高学生 兴趣 2、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指导学生读课本P98第一部分, 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学生 回答后,路的必然性”,展、指导 学生做2示附件一点拨; 1、读课本P98第一部分,说 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的必然性”,并通过附件“活 P98读、2一明确答案; 读课文总结要 点、“活动”练 习熟练知识,有 利于学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营造防护林F. 办柑橘茶叶加工厂E. 发展旅游业 (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 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 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答案: (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 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 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 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 态农业等。 【板书设计】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基本内涵总体战略与政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21国世21展持续与资源保护管理发社会可纪世可持续发展 纪议展济可持续发经用的群社会体作议程程述手施实段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概 概念必然性目标核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单元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基础知识】 1.可持续发展: ⑴概念: 。 可持续发展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 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重视的增长,更追求的改善和的提高,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的 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是目 的)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目的都 是,提高人类 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 的社会环境。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 础)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 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 承载力相协调,不能以耗竭资源很破坏环境 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A 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注意图中箭头的含义。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 (2)持续性原则: 核心 是 :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是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全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 推进的过程,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 和 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 及 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