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PPT学习课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导读:本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blasticleukemia,AML)的M3亚型[1],多伴有异常染色体t(15;17)而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临床上除有发热、感染、贫血和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常是本病的特点,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发生原发性纤溶亢进。经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但体内依然会残存约106~108个微量白血病细胞(MRLC),即微量残留白血病(minimalresiduaidisease,MRD)[2],而这些细胞则是APL复发的根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联合测定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诊断,即将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M)相联合的MICM分型技术[3],极大地提高了APL诊断的准确率,并为MRD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结合近几年相关学者利用MICM分型技术和D-二聚体检测等在APL上的诊断报道及相应研究成果,对这些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各诊断方法的优劣。

1血细胞形态学在诊断中的应用 1.1血象APL的血涂片观察,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多数为(10~30)×109/L。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9/L以下,明显减少者见于全血细胞减少,但也可有明显增高(M3v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也可见少数原粒及其他阶段粒细胞,胞浆易见Auer小体。 1.2骨髓象多数APL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各阶段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分类以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可见少量的原粒和中幼粒细胞。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形态异常,大小不一,外形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扭曲变形,可见双核,核染色质疏松有明显核仁。胞质中含多量大小不等的嗜苯胺蓝颗粒[4],根据胞质中颗粒的不同可分为3个亚型:粗颗粒型(M3a),颗粒粗大深染密集;细颗粒型(M3b),颗粒密集而细小;变异型(M3v),颗粒极少甚至没有。 1.3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染色(SBB)、酸性磷酸酶(ACP)、非特异性脂酶(NSE)均呈阳性或强阳性;且非特异性脂酶(NSE)不被NaF抑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减低。通过APL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而对其进行分型主要依据1976年法(F)、美(A)、英(B)三国协作组提出的急性白血病FAB 形态学分型方案及诊断标准(1985年有修改)[5]。借助光学显微镜和一定的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形态学上对APL做出初步的分型诊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一、名词解释 1、篮细胞:也称涂抹细胞,多因推片时人为造成,有时是细胞衰老退化所致,如核溶解、核固缩等,涂抹细胞大小不一,通常只有一个核而无胞质,胞核肿胀,结构模糊不清,染成均匀淡紫红色,有的可见核仁,有时呈扫帚状,型如竹篮,故又称篮细胞。 2、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 3、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疾患,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4、柴捆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30%一90%(NEC),原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增加。早幼粒细胞特点为细胞大小不一,胞核常不规则,染色质粗细不等,核仁常被嗜天青颗粒所覆盖而不清。胞质量丰富,含有大量密集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并可见蓝色无颗粒之外浆呈伪足状突出。Auer小体易见,有时可呈"柴捆状"称为"柴捆细胞" 5、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因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6、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7、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 二、选择题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C )。 A.M1 B.M2 C.M3 D.M4 E.M5 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E )。 A.M1 B.M2 C.M3 D.M4 E.M0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C A.M1 B.M2 C.M3 D.M4 E.M5 4.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2(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5.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4(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6.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6(E)。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骨髓中幼红细胞≥50%,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30%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概述】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或多种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恶变,失去正常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能力,无控制的持续增殖,逐步取代骨髓并经血液侵润至全身组织及器官。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⑴病史提问:注意:①起病情况。②是否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③是否应用过瘤可宁、马法兰、氮芥等烷化剂。④是否患有Bloom综合征、Fanconi贫血及Down综合征等疾病。 ⑵临床症状:一般贫血症状,鼻衄、牙龈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发热,骨痛、关节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头疼、恶心、呕吐、抽搐、大小便失尽,甚至昏迷。 二、体检发现 贫血外貌,皮肤可见瘀点、瘀斑,牙龈渗血或伴牙龈增生,淋巴结肿大,胸骨中下段压痛,肝脾轻、中度肿大。 三、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减少,分类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

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可伴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坏死。按增生细胞的系列不同,分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其骨髓特点如下: ⑴ ANLL :① M1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少见,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可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 ② M2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粒系明显增生,可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2a型:原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M2b型: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但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核浆发育明显不平衡,此类细胞>30%。 ③ M3型(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非红系细胞);易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3a型(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M3b型(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④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系、单核细胞系增生,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系、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又分四种类型: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单核细胞系≥20%(非红系细胞)。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M4c:原始细胞即具粒细胞系,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发病原因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的病因学已从群体医学、细胞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尽管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但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在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方面,仍然认为与感染,放射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疾病分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浸润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有数周至数月。一般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系列归属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两大类。 (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型 1.FAB分型: M0:未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1:部分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2: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3: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M4: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M5: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6:红白血病 M7: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2.WH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关前驱细胞肿瘤2008分类 1997年来自美、欧、亚等各大洲的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医师委员会与病理学家共同讨论,提出血液肿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的新分类方法。在白血病FAB、MIC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WHO分类法,经过2年的临床试用后,于1999年及2000年对新分类修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认定,形成WHO 2000分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2008分类。 (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型 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 (q23;p13);(E2A/PBX1);t(12;21) (p12;q22),(ETV/CBFα)。 (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骨髓中

3—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

3—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

白细胞疾病实验室检查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骨髓分析) 1.骨髓涂片检查(瑞-姬染色) (1)正常骨髓象报告: ①增生活跃 ②粒红比值正常(M∶E 2~4:1) ③粒系增生良好: ➢占有核细胞的40~60%; ➢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 原粒<2%,早幼粒< 5%,中晚幼粒各< 15%,杆状 核百分率>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 1% ➢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④红系增生良好: ➢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 ➢各阶段比例适当(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 ➢形态无明显异常或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⑤淋巴细胞系统占20%(主要是成熟细胞) ⑥单核细胞系统<4%(主要是成熟细胞) ⑦浆细胞系统<2%(主要是成熟细胞) ⑧巨核细胞 ➢数量/全片:7-35个(1.5cm×3.0cm) ➢各阶段情况正常: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 10-27%,产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

8-30%,血小板易见、成堆状存在,形态正常。 ⑨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定义:血细胞化学染色是以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将骨髓片染色,观察单个细胞内在的生化特性,了解它们的代谢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1.髓过氧化物酶染色(myeloperoxidase, MPO): 计数100个原始细胞报告百分率 [结果] 粒系:强阳性;单核系:弱阳性;淋巴系:阴性 [临床意义] 鉴别急粒和急淋 2.酯酶染色(Esterase Staining) (1)萘酯AS-D氯乙酸酯酶染色(naphy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AS-D CAE) 临床评价: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1.急性粒白血病M3 1+~2+ 2+~3+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幼单核细胞---阴性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幼淋细胞----阴性 (2)α-乙酸萘酚酯酶(α- NAE ) 染色结果(非特异性酯酶) 临床评价:鉴别白血病类型;同时必须做NaF抑制试验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粒细胞弱阳性,不被NaF抑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阳性,被NaF抑制; (3)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结果(单核细胞酯酶) 临床评价:单核细胞白血病 (4)酯酶双染 一种特异性酯酶染色加一种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临床意义: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

3、分类及诊断标准 ⑴、M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 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⑵、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 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5)Phi(ф)小体染色: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ф)小体。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⑶、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L以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Auer小体易见。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一、白血病疾病诊断试验的应用 外周血细胞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骨髓病理学检测、细胞免疫性及遗传学检测 二、常见白细胞良性疾病分类: ⒈白细胞减少症 ⒉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 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⒋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异常症如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⒌类白血病反应 三、白细胞肿瘤性疾病分类 ⒈骨髓增殖性肿瘤 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⒊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相关前体细胞肿瘤 ⒋前体淋巴细胞肿瘤 ⒌成熟B-细胞肿瘤 ⒍成熟T和NK-细胞肿瘤 ⒎霍奇金淋巴瘤等 第二节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 一、血液常规检验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⒈适应证 ⑴造血系统疾病 ⑵考虑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能 ⑶原因未明的系列表现: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或骨质破坏;皮肤损害;血沉异常增快,或蛋白尿。 ⒉▲禁忌症: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如血友病。 ⒊标本采集—骨髓穿刺 ⑴取材部位:髂后、髂前上棘,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 ⑵骨髓液采集:涂片:0.2ml;骨髓培养:2~3ml,抗凝。 ⒋涂片染色:瑞氏染色。 【参考范围】 ⒈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以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数量来反映,一般直接在低倍镜下观察骨髓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间的比例作出判断。

⑴粒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各约<15%,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大多为成熟型;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⑵红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20% ■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左右。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 ⑶粒红比值(M/E): ■粒系细胞与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的比值。2~4:1。 ⑷淋巴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 ■成熟淋巴为主,原淋、幼淋巴细胞很少见。 ⑸巨核细胞系统: ■1.5cm×3cm的涂片中有7~35个。原巨0~5%,幼巨0~10%,颗粒巨10%~50%,产板巨20%~70%,裸核巨0~30%。 ⑹其他细胞: 单核细胞<4%,成熟型为主。浆细胞<2%,成熟型为主。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成骨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成分。 ⑺核分裂细胞为0.1%。 【临床意义】 ⑴造血系统疾病 ⑵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 ⑶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⑷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⑸某些类脂质沉积病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年龄调整后的年发病率为0.23/10万,中位年龄为44岁,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早[1]。与其他类型白血病不同的是,APL可以在各个年龄组中发病[2],年轻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年长患者[3]。APL主要表现为以血小板数降低和凝血紊乱为主的出血,典型体征为皮肤黏膜出血。早在1949年,法国血液病学家首先描述了某些类型白血病会有严重的出血综合征。1957年,Hillstad从临床和形态学角度命名了该病。由法、美、英协作组(FAB)分型的M3转变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APL。在没有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治疗前,APL是最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我国最早将ATRA和ATO用于APL的治疗,但目前国际上与国内的治疗方案不统一,关于哪种治疗方案长期生存率更高、治疗相关死亡率更低、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更好、是否长时间应用ATO会有砷剂重金属残留,目前国内外APL的治疗指南仍有一定差异,涉及APL的指南主要有中华医学会2014年版[4]、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2013年版[5]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指南[4]。我们主要以我国APL指南为基础,对国内外指南进行分析解读,以探讨APL的规范诊疗。 1 APL的实验室检查 1.1 血常规 诱导治疗时NCCN指南推荐血小板数维持在50×109/L,但临床很难达到;ESMO指南推荐诱导治疗时血小板数维持在(30~ 50)×109/L。对

于血常规的检测频率,NCCN指南推荐诱导化疗期间每天检测,除非白细胞数恢复至0.5×109/L以上后可隔天查1次。缓解后化疗期间血常规检测2次/周。诱导治疗时不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免增加诱导分化综合征的风险。巩固治疗过程中,G-CSF对于长期生存率是否有影响目前尚鲜见循证医学证据。 1.2 血生化指标检测 NCCN指南推荐诱导缓解治疗时肝肾功能的检测频率为1~ 2次/周,电解质检测为1次/d。化疗后出院患者检测(包括血常规)2~ 3次/周,直至恢复正常。 1.3 出凝血功能检查 NCCN指南建议诱导治疗时凝血常规应尽量调整至正常水平,ESMO 指南建议诱导治疗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应维持在1.0~ 1.5 mg/L。在出凝血问题纠正前,不建议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 1.4 砷含量测定 我国指南首次提出对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进行测定(非必需项目)。 1.5 细胞形态学检查 在FAB分型中M3v值得关注,约占APL的20%。M3v包含颗粒很少,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被发现,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另有少部分病例包含嗜酸或嗜碱颗粒,有t(15; 17)表达,对ATRA仍然有效,尽管有嗜碱性变异可能会有致命风险。化疗缓解后,如果外周血象不正常,或者5周未恢复正常,NCCN指南才推荐行骨髓检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的情况。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FAB分型为AML-M3患者的骨髓。结果 AML-M3患者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有其独特性,通常只可见两群细胞,其中正常淋巴细胞群比例减少,而幼稚细胞群所占比例增高且其SSC值较高,本研究中平均达90%以上。33例M3全部表达CD13、CD33,阳性率为100%,33例中2例分别表达CD34和HLA-DR,其表达阳性率各为3.0%,CD117表达百分比为63.6 %,支持CD117在APL患者原始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观点。结论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 CD45/SSC设门方法可将幼稚细胞与正常细胞区分开来,可特异地对幼稚细胞进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APL免疫学分型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的不断开发及流式细胞术的广泛开展,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并极大地提高了白血病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生物学特征在AL中较独特,其免疫表型也较具特色。为了探讨AP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表型特征,本研究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对AP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以了解APL细胞抗原表达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9年5月血液内科与儿科收治的APL 初诊住院患者,33例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6~68岁,平均37岁。33例中肝肿大25/33例,脾肿大30/33例,淋巴结肿大25/33例,发热30/33例,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血象检查:三系减少31例,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HGB、PLT 减少)2例。血涂片白细胞分类25例以淋巴细胞为主,未见白血病细胞,8例可见30%~70%早幼粒细胞。骨髓象特征: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6例,增生明显活跃24例,增生活跃3例,分类早幼粒细胞比值占52%~96%,平均80%,此类细胞多含有粗大或细小的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其中20例可见到Auer小体。所有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分类计数,按FAB分型标准进行形态学分型。细胞组化染色包括髓过氧化酶(POX)染色、特异性酯酶(AS-D)染色、非特异性酯酶(NAE)及氟化钠抑制试验。 1.2 仪器与试剂为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er流式细胞仪,所有荧光单克隆抗体(McAb)及相关试剂均为BD公司产品,所用荧光包括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PE(藻红蛋白荧光素)和Per CP(叶绿素蛋白),单抗选择,髓细胞系:CD13、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病率、发病时间及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方法:回顾分析了226例M3合并CNSL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8例(12.4%)的M3患者发生CNSL,发病时间以完全缓解(CR)后1~2年内为多,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发生CNSL比非预防鞘内注射化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M3患者并发CNSL患病率并不低,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可显著降低CNSL患病率,预防性鞘内注射最佳时间为CR后1~2年内。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鞘内注射化疗 近年来,随着现代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s2O3)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M3)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无病生存率逐年明显提高。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等髓外浸润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重要隐患,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CNSL相对较少,临床上对其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存在争议。本研究选自1997年6月~2005年6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及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血液科收治的226例M3患者,通过观察其发生CNSL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并比较分析了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与非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两组发生CNSL患病率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226例中男120例,女106例,年龄19~54岁,平均31.8岁。均经血常规、骨髓象、细胞化学、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确诊。未行鞘内注射化疗预防CNSL 117例,缓解期行鞘内注射化疗预防CNSL 10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诱导缓解阶段发生CNSL 1例。诊断标准:M3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1],CNSL的诊断符合1987年南宁全国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关于CNSL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1.2.1 诱导治疗 226例M3初治均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治疗,剂量为30~40 mg/d,治疗达CR。治疗过程中WBC>20×109/L,则加用羟基脲(HU)或蒽环类化疗药或HA以控制WBC,并根据WBC总数随时调整剂量,使WBC控制在 10×109/L左右。

护理查房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护理查房 主讲科室:五病区血液科主讲人:李文霞 床号:538 姓名:袁东方住院号:0239132 性别:男年龄:三岁诊断:1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2上呼吸道感染 简要病史:患儿因“面色苍白20天,皮肤瘀点十余天”于2011-04-22入院,患儿二十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色苍白,呈进行性加重,十余天前皮肤出现瘀点,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4-11)示WBC:3.3*10~9/L,N:13.9%,RBC:2.25*10~12/L,Hb:74g/L Plt:42*10~9/L.骨穿涂片示:M3可能,M2待排除。未予特殊处理。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拟“M3”收住入院。患儿食欲减退,二便可,睡眠可,无牙龈、鼻腔出血,无发热,有乏力,阵发性咳嗽。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有血浆输注史。 个人史:出生后因“缺血缺氧脑病”于当地医院治疗后好转。奶粉喂养,及时添加辅食,现饮食同成人。 体格检查(4-22): T:36.8℃, P:100次/分, R:20次/分, W:23㎏ 神志清,精神安静,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分布瘀点,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口腔肛周皮肤黏膜完整无破溃。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04-22):Hb:53g/L↓ Plt:30*10~9/L↓ WBC:2.71*10~9/L ↓粒细胞绝对值0.17*10~9↓ 外周血涂片(04-22):幼稚细胞28% 骨髓涂片(04-22):M3 凝血常规示(04-22):D-二聚体:972ug/l↑,纤维蛋白原0.99g/l↓ 病情变化: 患儿入院当日予头孢类抗感染,卡络磺钠预防出血。输注红细胞、血浆支持治疗。口服维甲酸,肝素静滴抗凝。4-23查凝血常规示:D-二聚体:1526ug/l↑,纤维蛋白原↓,有DIC危险。4-28予柔红霉素化疗。4-30体温37.9℃,物理降温可退热。晨起有呕吐,予欧贝止吐。4-30查凝血常规示D-二聚体:6799ug/l ↑,考虑患儿可能发生颅内出血、DIC,病情危重,严密监护。输血时背部发红有痒感,予非那根抗过敏。5-1 D-二聚体:14370ug/l↑(最高),经对症处理后5-2 D-二聚体:3216 ug/l,较前有所下降。5-3 D-二聚体:2249ug/l,有低热,已及时处理.目前患儿仍病危中,每日监测凝血常规、血常规,抗感染、抗凝治疗中,必要时予血浆、红细胞输注。偶有阵发性单声咳。食欲可,二便可,睡眠可。

第十章 急性白血病

第十章急性白血病 本章考点 1.M0的实验诊断 2.M1的实验诊断 3.M2的实验诊断 4.M3的实验诊断 5.M4的实验诊断 6.M5的实验诊断 7.M6的实验诊断 8.M7的实验诊断 一、M0的实验诊断 1.血象: 白细胞数较低,血小板可较低或正常,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骨髓: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红系、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 3.细胞化学染色:POX及SB染色为阴性或阳性率小于3%。PAS及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 4.免疫学检查:免疫细胞化学MP0阳性。免疫表型表达为髓系分化抗原CD13,CD33,CD14,CD15,CD11b中至少有一种阳性。不表达B系特异性抗原和T系特异性抗原,可表达未成熟标志CD34,TdT,HLA-DR。也有免疫细胞化学MP0阴性,但表达髓系分化抗原。 二、M1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4.免疫学检验:本型往往显示HLA-DR、MP0、CD34、CD33及CD13阳性,CD11b、CD15阴性。CD33阳性者CR率高,CD13阳性、CD33阴性者CR率低。 三、M2a型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四、M3的实验诊断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 义探讨 陈越;陈雪礼;刘晓峰;胡苏 【摘要】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在临床检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前后的意义.研究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变进程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技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结果所有51例初诊为APL的患者均做PML-RAR α融合基因检测,其中阳性41例,阳性率为80.4%.初诊为APL的51例患者治疗18个月后(进行随访),其中死亡3例,阳性3例,阳性率为5.9%.结论 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PL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定期检测PML-RAR α基因可尽早发现分子学复发以及时治疗,并避免血液学复发. 【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12(004)003 【总页数】4页(P193-196)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PML-RARα;聚合酶链状反应 【作者】陈越;陈雪礼;刘晓峰;胡苏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西,九江3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白血病 的常见类型之一。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砷剂、 联合化疗等治疗,临床完全缓解率及治疗后5年生存率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位[1,2]。但是如何处理缓解后白血病复发的问题,如何进行缓解后巩固、维持治疗,仍然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主要因素。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是体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大多数APL有染色体t (15;17) (q22;q21)形成的PML-RARα融合基因[1],这是检测白血病MRD的重要分 子标志。本研究比较5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 RARα融合基因的mRNA含量,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51例患者标本均取自2006年1月~2009年11月于本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核型确诊为APL的患者,其中 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5~58岁,平均30.2岁。51例APL患者临床及骨髓形态学符合FAB诊断标准。 阴性对照:为试剂盒内提供的阴性对照品。 阳性对照:为重组cDNA克隆。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采用砷剂为主的序贯治疗。首先对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治疗4周,部分患者骨髓象可得到部分缓解,然后以柔红霉素加阿糖胞苷为 主的化疗方案治疗6个疗程。以7天为1个疗程,其间配砷剂间隔进行巩固化疗。 1.2 检测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 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DA7600型基因扩增仪。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 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TRA联合As2O3治疗初治APL患者38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25 mg/(m2·d),分2~3次口服,三氧化二砷(As2O3)0.16 mg/(kg·d)静脉滴注。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不 良反应等调整用量。结果34例完全缓解(CR),2例死亡。完全缓解(CR)率为89.5%,取得CR所需时间为(24.4士5.2)d。2例出现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好转。结论 ATRA联合As2O3治疗APL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达CR时间短。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icacy and side efect of the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and arsenic trioxide(As2O3)combination in acute promyeloeytic leukemia(APL).Methods Thirty-eight AP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ATRA and As2O 3 combination.ATRA was given 25 mg/m 2 every day and As2O 3 was given 0.16 mg/(kg·d).Doses were adjusted according to adverse effects.Results Thirty-four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CR),the CR rate was 89.5%.The time to achieve CR was(24.4士5.2)d.Two patients died due to intracranial hemorrhage.Conclusion The ATRA and As2O3in the treatment of APL can obtain a higher CR rate and a shorter duration for achieving CR. 【Key words】Retinoic acid; Arsenic trioxide; Leukemia; Promyelocytic; Acute 2004年6月至2009年3月,我们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I)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初治API 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均经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确诊。入院时血常规:WBC

CD117CD11b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同病期的表达变化

CD117/CD11b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不同病期的表达变化 【摘要】为了了解CD117/CD11b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初诊及治疗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其表达变化对APL诊断和预后的意义,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或四色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分析,应用RT-PCR技术检测骨髓中PML/RARα融合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 APL与CML慢性期都高表达MPO、CD13和CD33,而几乎不表达CD34、HLA-DR及T,B淋巴系列标志。有14.5%的APL患者表达CD56,有48.2%的APL患者表达CD15,CD15在APL 的表达明显低于CML慢性期(48.2% vs 95.2%,P<0.01)。有78.3%的APL患者表达CD117,而在CML慢性期不表达CD117。CD11b在APL的表达率仅为16.9%,而在CML慢性期几乎都表达CD11b。有72.3%的APL患者呈CD117+CD11b-表型,而在CML慢性期患者细胞中均未见此表型,它几乎均呈CD117-CD11b+表型。11例表型为CD117+CD11b-的APL患者经治疗获完全缓解,在2个月以后CD117阳性细胞百分率均小于5%,同时细胞高表达CD11b,呈CD117-CD11b+表型。检测31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25例该融合基因阳性,阳性率为80.6%,其中16例(64%)为PML/RARα基因 L型,9例(36%)为S型。16例PML/RARα融合基因L型APL患者CD117表达有14例(87.5%),9例S型CD117表达有4例 (44.4%),6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APL患者CD117表达有2例(33.3%)。结论: CD117/CD11b表型分析有助于APL与其它AML亚型及CML慢性期细胞的鉴别,CD117+CD11b-表型有助于APL细胞和APL患者缓解恢复期的良性髓系增生细胞的区分,对APL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等均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CD117/CD11b;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PML/RARα融合基因 Expressions of CD117 and CD11b in Patients with APL at Dignosis and Post-Treatment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D117/CD11b phenotypic analysis to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Three-or four-color flow cytometry with a series of 22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CD45/Side Scatter (SSC) gating strategy were used to identify immuno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APL as compared to CML in chronic phase (CML-CP). PML/RARα fusion gene was detected by using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PO,CD13 and CD33 were almost expressed in all patients with APL and CML-CP whereas HLA-DR and CD34,the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 markers,were rarely expressed. The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10%。APL的临床表现与AML相同,但出血倾向明显,常以严重出血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为首发表现,起病可十分凶险,导致早期死亡。以往APL预后很差,主要是由于化疗后APL细胞促凝血颗粒释放、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患儿严重出血而死亡。近年来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联合砷剂诱导分化治疗后,AP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5年无病生存率达90%以上。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PML-RARα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 (1)骨髓造血衰竭的临床表现: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

头晕和纳差;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和牙龈出血。 (2)白血病细胞浸润脏器: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DIC,早期死亡风险高。此外,可有骨痛、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等受累如表现为面神经瘫痪。 2. 体征: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基本标准 根据WHO 2016诊断标准,APL常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特征性的融合基因PML-RARα。偶有形态学不典型但同样具有PML-RARα的病例同样可以诊断APL。 (三)实验室必需完善检查 1. 血常规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白细胞大多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外周血片可以找到异常早幼粒细胞。血小板常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数高、血小板降低明显者更易发生DIC,合并严重出血。 2. 凝血功能 AP L病人一般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确诊或疑诊APL 时应及时检查凝血功能,以便及早预防治疗严重出血。凝血异常表现为:PT延长,AP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及FDP增高,结合血小板降低,提示存在D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