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类型,发病高峰年龄为3~4岁,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二者的比例约为1.1~1.6∶1。

目录

简介

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

分型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支持治疗

化疗方案

复发的治疗

预后

骨髓移植

简介

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

分型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支持治疗

化疗方案

复发的治疗

预后

骨髓移植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很差的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特别是骨髓、脾脏和淋巴结)无限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

编辑本段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

1、发热。这是儿童白血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由于正常白细胞,尤其是成熟的粒细胞缺乏,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障碍,而引起感染可致发热。

2、出血。约有半数以上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主要表现为鼻粘膜、口腔、齿龈及皮肤出血,严重者内脏、颅内出血,也往往是造成患儿的死因。

3、贫血。为最常见的早发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患儿面色、皮肤粘膜苍白,软弱无力,食欲低下。

4、肝、脾、淋巴结肿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脾肿大更为明显。

5、骨关节疼痛及骨骼病变。常见于小儿急性白血病,并可为首发症状。

6、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脑膜白血病,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惊厥、昏迷。

7、血化验检查数据的异常改变,大多数患儿有白细胞增多,几万至几十万,骨髓白细饱呈显著增生,可高达95%以上。

编辑本段分型

⒈按细胞大小(FAB、我国标准)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①L1 原幼淋细胞以小细胞为主,大细胞﹤0.25(25%)。

②L2 原幼淋细胞以大细胞为主>0.25(25%)。

③L3 大细胞为主,胞质较多、深蓝色,多空泡呈蜂窝状,称BurKitt 型。

⒉按细胞表型(WHO标准)

①前体B--ALL:细胞形态学如L1 或L2,免疫表型为B系:CD19、CD22、CD79a、CD10 阳性,TdT^+。占ALL 中80%~~85%。

②前体T-ALL:细胞形态学如L1 或L2 ,免疫表型为T系:CD3、CD7、CD4、CD8阳性,TDT 亦可阳性,占ALL 中15%~~20%

WHO将L3 (BurKitt 型)归入成熟B 细胞肿瘤中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各型ALL的临床表现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是相同的。分述如下:1、一般症状除T-ALL 起病较急外,一般起病相对缓慢。早期多表现为倦怠、无力或烦躁、食欲不振、偶有呕吐。亦有最初表现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出现皮疹,然后出现无力等症状。骨、关节疼也是较常见症状。2、贫血早期即出现进行性苍白,以皮肤和口唇粘膜较明显,随着贫血的加重可出现活动后气促,虚弱无力等症状。T-ALL由于发病较急,确诊时贫血反而不严重。

3、发热半数以上有发热、热型不定。发热的原因主要是继发感染。

4、出血约半数病人有鼻衄、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或瘀点、瘀斑,偶见颅内出血。出血原因除血小板的质与量异常外,亦可由于白血病细胞对血管壁的浸润性损害,使渗透性增加。T-ALL偶可发生DIC,可能由于原始T-ALL细胞释放凝血酶、激酶等物质所致。

5、白血病细胞在脏器浸润所致的症状约2/3患儿有脾脏轻或中度肿大,肝脏多轻度肿大,质软。淋巴结肿大多较轻,局限于颈、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有腹腔淋巴结浸润者常诉腹痛。约有1/4的患儿以骨或关节痛为起病的

主要症状

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或骨膜下出血所致。

颅内压增高症状可出现在病程的任何时期,尤其在应用化疗而未采取有效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者。T-ALL在发病早期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此类患儿多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胸腺浸润,而产生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睾丸浸润可致睾丸无痛性肿大。随着病程的延长,若不采用有效预防措施,睾丸白血病的发生将增多。合并睾丸白血病的平均病程为13个月,大多在骨髓处于完全缓解时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则可导致骨髓复发。

编辑本段辅助检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血象白细胞的改变是本病的特点。白细胞总数可高于100×109/L,亦可低于1×109/L。约30%在5×109/L以下。未成熟淋巴细胞在分类中的比例可因诊断早晚和分型而不同。多数超过20%,亦有高达90%以上者。少数病人在早期不存在未成熟淋巴细胞,此类白血病分类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但严重者,其MCV可能增高,可能由于骨髓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网织红细胞正常或低下。贫血程度轻重不一,发病急者,贫血程度较轻。血小板大多减少,约25%在正常范围。

2、骨髓象骨髓检查是确立诊断和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少数可表现增生低下。分类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多超过50%以上,甚至高达90%以上。有的骨髓几乎全部被白血病细胞所占据,红系和巨核细胞不易见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

3、组织化学染色主要用于研究骨髓细胞的生物化学性质,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白血病。ALL的组织化学特征为

①过氧化酶染色和苏丹黑染色阴性;

②糖原染色(±)~(■);

③酸性磷酸酶(-)~(±),T细胞胞浆呈块状或颗粒状,其它亚型为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④非特异性脂酶阴性,加氟化钠不抑制。4、其他检查出血时间延长可能由于血小板质与量异常所致。白血病细胞浸润可造成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减少,从而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出血。肝功能检查SGOT轻度或中度升高。由于骨髓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致使LDH 增高。

胸部X线检查有5%~15%的患儿可见纵隔肿物,为胸腺浸润或纵隔淋巴结肿大。长骨片约50%可见广泛骨质稀疏,骨干骺端近侧可见密度减低的横线或横带,即“白血病线”。有时可见骨质缺损及骨膜增生等改变。

4、分子生物学检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存在一些分子生物学标志,与预后及治疗方案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以BCR-ABL最为常见,可见于10-15%的ALL患者,此类患者可尝试靶向药物治疗。此外,儿童ALL还可见E2A-PBX,BCR-ABL[1-2]等融合基因,为预后不良标志。

编辑本段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典型病例根据病史、血象和骨髓象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病例在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且可不出现幼稚细胞,常常被误诊。因此遇到一些可疑的病例,如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骨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应早期提高警惕,考虑到白血病,及时做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骨髓检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但应注意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现象。对于不典型病例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再生障性贫血出血、贫血、发热和全血减少与白细胞减少的ALL相似。但肝、脾和淋巴结不肿大,骨髓中无幼稚细胞增多。

2、恶性肿瘤骨转移如神经母细胞瘤,可出现全血减少,并可有突眼,外周血出现特殊细胞。但骨髓检查,瘤细胞多成堆或呈菊团状排列,尿VMA增高,且多可找到原发瘤。

3、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热、关节痛、贫血、白细胞增高等与ALL类似,但肝、脾、淋巴结多不肿大,行骨髓检查则不难区别。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时易与ALL混淆。但多无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无原幼淋巴细胞增多,嗜异凝集反应阳性。

5、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虽有白细胞总数增多,淋巴细胞增高。但皆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且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不难鉴别。

编辑本段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近20年来,由于新的抗白血病药物不断出现,新的化疗方案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ALL 的预后明显改善。现代的治疗已不是单纯获得缓解,而是争取长期存活,最终达到治愈,并高质量生活。

1.联合化疗是白血病治疗的核心,并贯彻治疗的始终。其目的是尽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清除体内的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防止耐药的形成,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尽快达到完全缓解,尽量少损伤正常组织,减少治疗晚期的后遗症。

白血病的缓解标准是:

(1)完全缓解(CR)①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②血象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正常或减低,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109/L;③骨髓象原始细胞

加早幼阶段细胞(或幼稚细胞)<5%,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

(2)部分缓解临床、血象及骨髓象3项中有1或2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加早幼细胞<20%。

(3)未缓解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三项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加早幼细胞>20%,其中包括无效者。

常用抗白血病化疗药物有关药物的介绍详见肿瘤篇概述。这类药物在白血病治疗时的用法、剂量、适应证及其副作用,参阅肿瘤篇常用抗癌药物简表(表33-2)。

设计化疗方案时,应考虑周期特异性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联合应用,选择周期特异性药物时,应选用不同时相的药物配伍。

支持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一旦可以确立,接下来的24~48h通常为患者接受诱导化疗做准备,往往患者的一般情况越好对诱导化疗的耐受性越强,下述的情况在几乎所有的要接受诱导化疗的患者均会遇到的情况。1)利尿和纠正电解质平衡:维持适当的尿量是预防由于细胞崩解而导致肾功衰竭的重要手段。2)预防尿酸性肾病。3)血制品的正确使用:许多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均伴有骨髓功能障碍,因此必须纠正症状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4)发热及感染的防治。

编辑本段化疗方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淋的治疗分为4部分:①诱导治疗;②巩固治疗;③庇护所预防;④维持和加强治疗。正确的诊断、分型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应当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方案,即"个体化"。

(1)诱导缓解治疗急性白血病初诊时,体内有1012以上的白血病细胞。本期的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和脏器功能。儿童ALL的诱导缓解比较容易,简单的VP方案(VCR+Pred)即可使CR率达到95%左右。但应用较弱的方案时,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较多,且容易形成多药耐药,因而易于复发。许多研究证实,白血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阶段。因此主张在治疗早期采用强烈、大剂量、联合方案,在短期内达到CR,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减少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数量,防止耐药形成。

①标危ALL:目前常用的方案有①VCLP:VCR每次1.5~2mg/m2,静注,每周一次,共4次;CTX600~800mg/m2,于治疗第一天静注;Pred40~60mg/(m2·d),口服,共4周;L-Asp10,000u/m2,静脉或肌肉注射,于治疗第二或三周开始,共6~10次。②VDLP:即CTX换为DNR每次30~40mg/m2,静注,连用2日。其它同上。③CODLP(或COALP):即在VCP基础上加DNR每次30~40mg/m2,连用2日。

应用上述方案,95%以上的病人于治疗2~4周可获CR。由于开始即应用3~4种药物,白细胞降低明显,容易合并感染。L-Asp无骨髓抑制的作用,故主张于治疗的第3周开始应用,效果较好。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②高危ALL:尽可能采用强烈化疗,否则即使达到CR,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白血病的复发率仍很高。因此必须采用4~6种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如大剂量CTX,Ara-C,DNR、MTX,VM26或VP16、IDR等。常用的方案有:①COAP:CTX400mg/m2于治疗第1、15天静注;VCR1.5~2mg/m2,每周一次,Ara-c100mg/m2,每12小时一次,肌注或静注,连用5~7天第1,3周用;Pred60mg/(m2·d),口服,连用4周。②CODLP:CTX800~1000mg/m2,于治疗第一天静注;DNR每次30~40mg/m2,于第2,3天静注各一次;VCR,Pred用法同上;第3周加用L-ASP,连用10天,10,000U/(m2·d)。

设计化疗方案时,应考虑周期特异性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联合应用,选择周期特异性药物时,应选用不同时相的药物配伍。

化疗方案急淋的治疗分为4部分:

①诱导治疗;

②巩固治疗;

③庇护所预防;

④维持和加强治疗。

正确的诊断、分型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应当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方案,即“个体化”。

(1)诱导缓解治疗急性白血病初诊时,体内有1012以上的白血病细胞。本期的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和脏器功能。儿童ALL的诱导缓解比较容易,简单的VP方案(VCR+Pred)即可使CR率达到95%左右。但应用较弱的方案时,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较多,且容易形成多药耐药,因而易于复发。许多研究证实,白血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阶段。因此主张在治疗早期采用强烈、大剂量、联合方案,在短期内达到CR,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减少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数量,防止耐药形成。

A、标危ALL:目前常用的方案有

①VCLP:VCR每次1.5~2mg/m2,静注,每周一次,共4次;CTX600~800mg/m2,于治疗第一天静注;Pred40~60mg/(m2·d),口服,共4周;L-Asp10,000u/m2,静脉或肌肉注射,于治疗第二或三周开始,共6~10次。

②VDLP:即CTX换为DNR每次30~40mg/m2,静注,连用2日。其它同上。

③CODLP(或COALP):即在VCP基础上加DNR每次30~40mg/m2,连用2日。

应用上述方案,95%以上的病人于治疗2~4周可获CR。由于开始即应用3~4种药物,白细胞降低明显,容易合并感染。L-Asp无骨髓抑制的作用,故主张于治疗的第3周开始应用,效果较好。

B、高危ALL:尽可能采用强烈化疗,否则即使达到CR,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

白血病的复发率仍很高。因此必须采用4~6种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如大剂量CTX,Ara-C,DNR、MTX,VM26或VP16、IDR等。常用的方案有:

①COAP:CTX400mg/m2于治疗第1、15天静注;VCR1.5~2mg/m2,每周一次,Ara-c100mg/m2,每12小时一次,肌注或静注,连用5~7天第1,3周用;Pred60mg/(m2·d),口服,连用4周。

②CODLP:CTX800~1000mg/m2,于治疗第一天静注;DNR每次30~40mg/m2,于第2,3天静注各一次;VCR,Pred用

法同上;第3周加用L-ASP,连用10天,10,000U/(m2·d)。

用以上方案,一般于第二周末(一个疗程)即可达到CR。如获得部分缓解,可用原方案再进行一个疗程。若治疗五天血象无明显好转,或4周后骨髓未达到CR,则应改换其他方案,如VM26+Ara-c或IDR+Ara-c等。

(2)巩固治疗经诱导缓解达到CR后,用原诱导方案继续治疗2个疗程。应用CODP 或PODP等强烈方案者,可给予L-ASP10,000U/(m2·d),静注或肌注,连用10天。或更换其他方案交替使用。

(3)庇护所预防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一般剂量的化疗药物很难通过脑膜,达不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而不能有效杀灭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白血病细胞,故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同样,由于血睾屏障的存在,加之睾丸组织的温度低,代谢缓慢,睾丸内的白血病细胞容易形成耐药,导致睾丸白血病。随着白血病生存期的延长,CNSL和睾丸白血病的发病数逐渐增高。若不进行庇护所预防,约50%的ALL患儿在CR三年内可发生CNSL;约10%~15%的男孩发生睾丸白血病,成为白血病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庇护所的预防是白血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初诊时白细胞>25×109/L,血小板低者,B-ALL及T-ALL 容易发生CNSL。高危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危组,且发生时间早。采用强烈化疗者,采用大剂量MTX,Ara-C及L-ASP者CNSL发生率较低。

由于部分病例初诊时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因此CNSL的预防应从治疗开始时即进行。常用的预防方法有:

①单纯药物鞘注:一般采用MTX、AraC、DXM三联鞘注,按儿童脑室容量计算给药。于治疗第一天鞘注一次。待CR后每周鞘注一次,连续四次,以后每8周一次,直至停药。

②颅脑放疗加鞘注:即CR后用直线加速器或60Co照射,每周5次,连续3周,标危及高危病人总量分别为1800cGy及2000cGy。鞘注于第一天注射一次。放疗期间每周一次,共4次。放疗后每3个月一次。缓解2年后改为每4个月一次。剂量同前。

③大剂量MTX、放疗及鞘注并用大剂量MTX静注既能预防CNSL,又能预防睾丸白血病,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中剂量MTX(每次500~1000mg/m2)效果不佳,目前多不采用。在巩固治疗完成后应用大剂量MTX每次3g/m2,静注,共三个疗程,间隔10~14天。1/10量静脉推注,其余9/10量在6小时内均匀静脉滴注。为预防大剂量MTX的毒性反应,应给予水化、碱化。入量3000ml/(m2·d),其中包括5%碳酸氢钠80~100ml/(m2·d)。一般在注射前3小时先输入含碳酸氢钠的液体,碱化尿液,使尿pH>7.0,比重<1.010。用药开始36小时后开始四氢叶酸钙解救,每次15mg/m2,第1次肌注,以后每6小时给药一次,即42、48、54、60、66小时各给药一次,静脉、肌注或口服。于静注MTX2小时后鞘注一次,此后每8周鞘注一次,直至大剂量MTX后6个月进行颅脑放疗。应用大剂量MTX 同时用VP方案。

由于颅脑放疗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智力、生长及性腺发育。因此对于标危病人多数人不再主张用此方法作为预防CNSL的手段。睾丸白血病的预防睾丸白血病多发生于高危病人。作为预防措施必须在缓解后应用大剂量MTX,用法如前述。

(4)维持治疗与加强治疗经诱导缓解后,体内约有108~1010的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如此时停药,则很快复发,故需要继续维持治疗,最大程度杀灭并最终清除MRLC。为防止产生耐药性,需采用几种药物交替轮换使用。但由于维持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强烈的化疗会导致严重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和脏器损害(如肝功能损害),因此不应使用蓄积毒性较大的药物。为了加强对MRLC的杀死,需要间歇重复原诱导方案,即“再诱导”或“小加强”,并定期给予冲击性治疗,即“强化”治疗。

目前维持治疗的方案有多种,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6MP十MTX,MTX每周20mg/m2,静脉或口服;MP50~75mg/(m2.d),口服,连用2周,再用原诱导方案或COAP强化一周。每月用药3周,休息一周。

加强治疗的方法差异较大,目前多用Ara-C+VM26,即VM26每次150mg/m2,Ara-C 每次300mg/m2,共用2次,间隔2天。加强治疗的间隔时间一般在1年内每3个月1次,以后逐渐延长。由于L-ASP对于清除MDR效果较好,故在维持阶段可定期使用。

维持治疗应持续多长时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化疗方案的设计而定。一般为2年半~3年半。高危病人持续时间可适当延长。有报告3年停药与3年以上停药的复发率几无差异。

编辑本段复发的治疗

1、骨髓复发:骨髓复发的预后与复发的时间有关。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edcompleteremission,CCR)3年以上者;尤其停药后复发者预后较好,约80%以上的病人可以获得第二次缓解,约40%的病人可以长期存活。若在治疗18个月以内复发,则预后不良。由于对多种药物已经产生耐药(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获得第二次缓解的机会较少。即使获得缓解,大部分病人很快复发。

骨髓复发必须采用更为强烈的再诱导方案,应用二线化疗药物。如美国CCSG协作组对第一次复发的病人应用VDLP方案,其中DNR每周25mg/m2,共用4次;L-ASP10000u/m2,每周3次,共12次,可使82%的病人获得第二次缓解。VM26与Ara-C并用亦可使再次缓解率达到87%。

由于骨髓复发后,再次进行化疗获得长期缓解的机会较少,故有条件的应做骨髓移植。

2、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半数以上的CNSL病人无明显症状,故多被忽视,常在常规鞘注预防CNSL时方被发现。症状多为头痛、呕吐、乏力,亦可出现面瘫、视力减退、脑膜刺激征,严重的可发生偏瘫、失语、抽搐和昏迷。

一般来说,CNSL发生在缓解一年以内者,其长期生存率明显低于晚期复发者。近年来由于庇护预防的改进,CNSL的发生率已明显减低。

CNSL的诊断标准为:

①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是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②脑脊液的改变:压力增高,>0.02kPa(200mmH2O),或>60滴/分;白细胞数>0.01×109/L;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蛋白>450mg/L,或潘氏试验阳性。

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相似改变。

CNSL的治疗方法尚不统一,一般的方法包括:

①联合鞘注:即MTX、Ara-C、DXM三联鞘注,剂量同预防。第一周每2天鞘注1次,第二周每周2次,直至CSF正常两次后,改为每1、2、3、6周各1次,此后每6~8周1次,直至停止化疗。或开始每2天鞘注一次,直至CSF正常后改为每4~6周1次。

②放疗:对反复发生CNSL者,经鞘注CSF正常后进行颅脑放疗18~26Gy,3周内完成,第4周开始脊髓放疗10~18Gy。

③脑室内化疗:利用Ommaya贮存器植入颅内,直接将药物注入侧脑室,使药物均匀分布于整个蛛网膜下腔,并可减少反复腰椎穿刺。但有一定危险性,导管位置不易固定,有

合并感染的危险等。

③单纯睾丸复发睾丸复发多在缓解2年以后,停药后复发者比较多见。因此不能放松对睾丸的检查。临床多无自觉症状,仅出现硬肿。开始多为一侧肿大,若不进行治疗,对侧也可波及。睾丸白血病的治疗主要为睾丸放疗。一侧睾丸复发时,应进行对侧睾丸活检。若仅为一侧发生浸润,则对患侧进行放疗。由于睾丸活检往往不能反映整个睾丸的情况,因此主张对两侧睾丸同时放疗,总量20~24Gy。若发现临近部位及附近的淋巴结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则放疗亦应包括这些部位。

凡CNSL或睾丸白血病复发者,无论有无骨髓复发皆应进行全身再次诱导缓解治疗,否则容易导致骨髓复发。

编辑本段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自然病程较短,若不治疗,一般多在6个月内死亡,平均病程约3个月。自从应用联合化疗以来,预后有了明显改善。缓解率可达95%以上,目前发达国家如德国BFM协作组的五年无病生存率已达到80%,国内的五年无病存活率也达到74%以上。因此ALL已成为一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

一般认为高危患儿较标危患儿预后差。此外,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与预后关系密切。诱导治疗后,周围血幼稚细胞在5天内减少一半,骨髓于2周内明显好转,4周内达到完全缓解者,则预后较好。

编辑本段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MT)治疗白血病是通过植入多能干细胞,使白血病患儿因强烈化疗和放疗而受到严重损害的骨髓功能得到恢复,并通过移植引起的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raftversusleukemia,GVL)消灭化疗和放疗后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minimalresidualleukemiccell,MRLC)。由于BMT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移植成功率亦随之提高,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于联合化疗对儿童ALL效果较好,故先不采用BMT治疗。但对于部分高危、复发和难治的病例,BMT往往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0张)

参考资料

1.白血病分子基因诊断.

2. PCR检测儿童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扩展阅读: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TEL-AML1

2

TEL-AML1是儿童白血病常见的融合基因,由t(12;21) (p13;q22)形成的,TEL在12号染色体上,AML1在21号染色体上。见于12-28%的B系ALL,但仅见于B前体细胞ALL (BCP-ALL),未见于成熟B-ALL及T-ALL。

3

TEL-AML1是预后较好的指标。

4

bcr?abl融合基因产生于t(9;22)(q34;q11),在儿童ALL的发生率为3%-5%[7],是儿童ALL 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5

年幼儿童预后好,部分因素与经常呈现的肿瘤细胞良好的遗传学特征有关,如与预后良好相关的TEL-AML1融合基因在<10岁儿童中过度表达,而1岁以下婴幼儿预后差,约70%婴儿有预后不良的M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诊断及分型 (一) ALL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不等数量的原、幼淋巴细胞或未见原、幼淋巴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必须≥30%才可确诊为ALL。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 、非特异性酯酶(NSE)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鉴别。 (二) ALL的M IC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诊断以外,还应该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I)及细胞遗传学C)检查,即M I 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molecular genetics,M ) 检测, 即M 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淋巴细胞型按FAB分型标准分为L1、2 和L3 型,但L1、2 型之间已不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2、免疫分型:分为T、B型二大系列: (1)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具有阳性的T淋巴细胞标志,如CD1、CD2、CyCD 3、CD 4、CD 5、CD7、CD8 以及TdT等。(2)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系ALL) :根据其对B系淋巴细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标志反应的表现临床分为3个亚型: ①早期前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Pre B2ALL) , CD79a、CD19和(或) CyCD22、CD10及HLA2DR 阳性, Sm Ig、CyIg阴性; ②前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2ALL) , CyIg阳性, Sm Ig阴性,其他B系标志CD79a、CD19、CD20、CD10、CyCD22以及HLA2DR常为阳性; ③成熟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ALL) , Sm Ig阳性, 其他B 系标志CD79a、CD19、CD22、CD10、CD20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此外,尚可见伴有髓系标志的ALL (My 2ALL) :具淋巴系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以淋巴系特异的抗原标志表达为主,但伴有个别、次要的髓系特征的抗原标志(CD13、CD33或CD14等) 。 3、细胞遗传学改变: (1)染色体数量改变:有≤45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和≥47条染色体的高二倍体。(2)染色体核型改变: 与ALL 预后有利的核型异常有: t (12; 21) / AML12TEL (ETV62CBFA2) 融合基因;与ALL预后不利的核型异常有: t(9; 22) /BCR2ABL融合基因; t(4; 11) /MLL2AF4融合基因及其他MLL基因重排。 (三)临床危险度分型 1、与儿童ALL 预后确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1)年龄在< 12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10岁的年长儿童。 (2)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 ×10 /L。 (3)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睾丸白血病(TL)者。 (4)免疫表型为T细胞白血病。 (5)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的低二倍体, t (4; 11) /MLL2AF4 融合基因或其他MLL基因重排,或t (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异常。 (6) 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试验60 mg/ (m ·d) , ×7 d,第8天外周

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区别与诊断方法

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区别与诊断 方法 淋巴瘤(Lymphoma)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都是一类涉及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但它们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重点讨论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区别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 一、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区别 淋巴瘤是一种由淋巴细胞恶性增殖而引起的肿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累及骨髓和外周血液,其特点是恶性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和紊乱。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1. 发病部位不同:淋巴瘤在身体的淋巴组织中发生,如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累及骨髓和外周血液。 2. 临床表现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疲倦、发热、盗汗等;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淋巴瘤相似,但通常还伴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等。 3. 细胞学特征不同:淋巴瘤的恶性细胞通常是单克隆的,即来源于体内的某一透明细胞克隆,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恶性细胞是多克隆的,即来源于多个骨髓克隆,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

4. 分期方式不同:淋巴瘤的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系统,根据淋巴结受累情况,将其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根据其血液病变类型和白血病细胞数量的百分比进行分类。 二、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通过对淋巴结、脾脏、肝脏等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脏器增大等异常表现。 2. 血液检测:包括常规血液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穿刺检查等。常规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白细胞增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异常。外周血涂片检查和骨髓穿刺检查可以明确恶性细胞的类型和数量。 3. 影像检查:如CT扫描、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对其进行分期。 4. 病理学检查:通过淋巴结活检、脾脏活检等方式对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细胞的特征。 5.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免疫组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等可以帮助鉴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和染色体变异等信息。 6. 骨髓穿刺检查: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可以明确骨髓内白细胞比例升高和异常细胞增生。 综上所述,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细胞学特征和分期方式上。对于其诊断,我们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测、影像检查、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 (年版) 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系或系淋巴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也可侵犯髓外组织,如脑膜、性腺、胸腺、肝、脾,或淋巴结、骨组织等,引起相应病变。儿童一般专指前体细胞性白血病,成熟类型不仅免疫表型独特,而且常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独特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本规不涉及成熟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近年来疗效有明显提高,年生存率可以达到以上。 二、适用围 经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包括婴儿白血病。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发热、贫血、出血和白血病细胞脏器浸润包括肢体疼痛、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睾丸、胸腺、心脏、肾脏以及唾液腺浸润症状等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要的临床特征。但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 一般情况:起病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 出血:以皮肤和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贫血: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嗜睡等,查体时发现面色、甲床、眼睑结膜不同程度的苍白。 . 发热:约~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热型不定。发热主要原因是白血病本身所致,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在诱导治疗小时缓解;其次是感染所致。 . 感染:起病时常伴有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少数患儿发病时即有较严重的感染如脓毒血症。几乎任何病原体都可成为感染源,如真菌(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囊虫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导致感染。白血病患儿易于合并感染,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尤其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减低密切相关。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类型,发病高峰年龄为3~4岁,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二者的比例约为1.1~1.6∶1。 目录 简介 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 分型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支持治疗 化疗方案 复发的治疗 预后 骨髓移植 简介 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 分型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支持治疗 化疗方案 复发的治疗 预后 骨髓移植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很差的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特别是骨髓、脾脏和淋巴结)无限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

编辑本段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 1、发热。这是儿童白血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由于正常白细胞,尤其是成熟的粒细胞缺乏,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障碍,而引起感染可致发热。 2、出血。约有半数以上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主要表现为鼻粘膜、口腔、齿龈及皮肤出血,严重者内脏、颅内出血,也往往是造成患儿的死因。 3、贫血。为最常见的早发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患儿面色、皮肤粘膜苍白,软弱无力,食欲低下。 4、肝、脾、淋巴结肿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脾肿大更为明显。 5、骨关节疼痛及骨骼病变。常见于小儿急性白血病,并可为首发症状。 6、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脑膜白血病,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惊厥、昏迷。 7、血化验检查数据的异常改变,大多数患儿有白细胞增多,几万至几十万,骨髓白细饱呈显著增生,可高达95%以上。 编辑本段分型 ⒈按细胞大小(FAB、我国标准)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①L1 原幼淋细胞以小细胞为主,大细胞﹤0.25(25%)。 ②L2 原幼淋细胞以大细胞为主>0.25(25%)。 ③L3 大细胞为主,胞质较多、深蓝色,多空泡呈蜂窝状,称BurKitt 型。 ⒉按细胞表型(WHO标准) ①前体B--ALL:细胞形态学如L1 或L2,免疫表型为B系:CD19、CD22、CD79a、CD10 阳性,TdT^+。占ALL 中80%~~85%。 ②前体T-ALL:细胞形态学如L1 或L2 ,免疫表型为T系:CD3、CD7、CD4、CD8阳性,TDT 亦可阳性,占ALL 中15%~~20% WHO将L3 (BurKitt 型)归入成熟B 细胞肿瘤中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考点总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考点总结 <大纲要点> 一、形态学检查(熟练掌握) 二、其他检查(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学检查掌握,其他了解)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简称急淋)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很差的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特别是骨髓、脾脏和淋巴结)无限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 一、形态学检查 1.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中遇见少量幼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多数增高,可正常或减少。分类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多,可达90%。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晚期明显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呈增生活跃,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大于25%,伴有形态异常核型不规则。粒细胞系统增生受抑制,红细胞系统增生也受抑制。巨核细胞系显著减少或不见,血小板减少。退化细胞明显增多,篮细胞(涂抹细胞)多见,这是急淋的特征之一。按FAB形态学分类:急淋可分为L1、L2、L3三种亚型。(见下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 细胞学特征第1型(L1)第2型(L2)第3型(L3) 细胞大小小细胞为主, 大小较一致 大细胞为主, 大小不一致 大细胞为主, 大小较一致 核染色质较粗, 每例结构较一致 较疏松, 每例结构较不一致 呈细点状均匀 核形规则, 偶有凹陷或折叠 不规则, 凹陷或折叠常见 较规则 核仁小而不清楚, 少或不见 清楚,1个或多个 明显,一个或多个, 呈小泡状 胞质量少不定,常较多较多 胞质嗜碱性轻或中度不定,有些细胞深染深蓝 胞质空泡不定不定常明显,呈蜂窝状注:小细胞:直径≤12μm;大细胞:直径>12μm

白血病的分类和分型

白血病的分类和分型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它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发育,导致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增加。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白血病的分类和分型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血病的分类 白血病根据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白血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根据病理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系白血病;根据分子生物学特征可分为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等。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白血病 原发性白血病是指由于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发育所致的恶性肿瘤,病因不明确。继发性白血病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治疗或环境因素所致的白血病,如放射线、化学药物、病毒感染等引起的。 2. 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指由于干细胞恶性克隆异常增殖,导致白细胞分化受阻,早幼细胞增生过多,成熟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急性白血病综合征。慢性白血病是指由于干细胞恶性克隆异常增殖,白细胞分化正常或略增,成熟细胞增多,临床表现为慢性白血病综合征。 3. 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系白血病 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指由于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异常增殖所致的白血病,包括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髓系白血病是指

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异常增殖所致的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 4. 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 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染色体重排等。基因突变包括单基因突变和多基因突变等。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对于白血病的分类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白血病的分型 白血病的分型是指根据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特征,将白血病分为不同的亚型或类型。白血病的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和临床疗效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最常见的儿童白血病,也是成人白血病中的一种。ALL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型,其中B细胞型占ALL的大多数。ALL的分型主要依据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成人白血病,主要侵犯淋巴细胞,特别是成熟的B淋巴细胞。CLL的分型主要依据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3.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以幼稚细胞大量增生为特征的白血病,主要侵犯骨髓和血液系统。AML的分型主要依据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特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健康指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健康指导 1、定义 本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正常骨髓由造血干细胞恶性变而产生的一个原始细胞系所替代。根据细胞类型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与之相对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明确的分类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都是紧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时还用别的名称(例如前者称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后者称急性非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2、症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征兆和症状包括: ✧粘膜出血 ✧发热 ✧经常性细菌感染 ✧颈部,腋下,腹部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 ✧皮肤苍白 ✧呼吸短促 ✧虚弱 何时就医 如果一旦发现身体出现不知名的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症状,一定前往医院就诊。

3、病因 白血病细胞积聚在骨髓内,取代正常的造血细胞,并向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肾扩散。由于这种细胞是血液携带的,因而可在任何器官或部位积聚并侵犯它们。常可查出这种积聚的特殊白血病类型(例如T细胞ALL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侵犯齿龈;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常局限于皮肤或头颈周围【绿色瘤】)。白血病浸润表现为成片的未分化的圆形细胞,除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外,通常对器官功能的破坏极小。脑膜的浸润导致颅内压增高;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被取代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 4、风险因素 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因素包括: ✧曾经的抗癌治疗如果曾经有过过其他类型癌症的化疗或放疗经历,那么本 病的发病风险则会增加。 ✧接触放射性物质接触高放射性物质的人,尤其是经历核反应堆事故的人, 急性淋巴细胞的发病风险也会上升。 ✧遗传病某些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等,那么此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家族病史如果由患此病的兄弟姐妹,那么其本人的发病风险则会升高。 5、诊断手段 用于检查和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手段包括: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全面评估肾脏功能各项指标。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可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对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和血小板增加或减少性疾病的诊断等。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可判断癌症是否发生转移。 ✧腰穿检查又叫腰椎穿刺,就是通过腰椎间隙穿刺测定颅内压,并取出脑脊 液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疾病诊断 在成人骨髓中成熟淋巴细胞可高达25%,但正常骨髓中不应见到幼稚淋 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是幼稚淋巴细胞占骨髓有 核细胞的比例≥25%。 1.症状和体征 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表现: (1)肝、脾、淋巴结肿大:T细胞ALL常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 (2)骨关节疼痛:胸骨压痛是常见症状之一。 (3)神经系统白血病:多发生在白血病的缓解期,ALL比AML发病率高。(4)睾丸:多为单侧性睾丸无痛性肿大。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大部分患者均有贫血,多为中重度;多数白细胞总 数升高,血涂片可见不同数量的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数小于正常。 3.生化检查:血清尿酸浓度增高,部分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4.骨髓检查:形态学,活检(必要时)。 5.免疫分型:根据免疫分型,ALL分为前体B细胞ALL,成熟B细胞ALL和

T细胞ALL。 6.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7.有条件时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疾病治疗 与儿童相比所有的成人ALL均属高危,尽管75%~80%的成人ALL可取得 缓解,但只有30%~40%病例能长期无病生存。近几年来强调更大剂量 的诱导化疗和缓解后治疗,这使得长期无病生存率得到改善。 (一)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基本的化疗方案 1,急淋诱导方案 2,急淋白血病的巩固和强化治疗方案 成人急淋在获得CR后,公认的观点是继续治疗以维持缓解状态。缓解 后治疗包括强化、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巩固和强化治疗往往采用与 诱导化疗不同的化疗方案,借此进一步消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常 用的药物有阿霉素、阿糖胞苷、氨甲喋呤、巯基嘌呤等药物门间的组 合方案。也有采用大剂量氨甲喋呤或阿糖胞苷等做为强化治疗方案, 其有效性仍不能完全肯定。 3,急淋白血病的维持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巩固治疗后通常要进行2年左右的维持治疗,一般 采用口服小剂量氨甲喋呤或巯基鸟嘌呤,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小剂量 阿糖胞苷间隔给药。 (二)MRC UK ALL Ⅻ/ECOG E2993―Therapy Schedule方案 欧洲MRC UK ALL Ⅻ/ECOG E2993方案治疗1521例15岁到59岁的ALL患者,91%的患者取得了CR,总的5年生存率达到38%;治疗相关死亡率为4.8%,死亡原因接近半数为感染,其他死因有多器官衰竭、出血、血栓栓塞、肿瘤崩解等。预后不良因素(高危因素)主要是Ph+、年龄≥35岁、初 诊时WBC计数B-ALL的WBC>30×109/L、T-ALL的WBC>100×109/L和诱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的具体方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的具体方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分为4部分: ①诱导治疗; ②巩固治疗; ③庇护所预防; ④维持和加强治疗.正确的诊断、分型是选择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的基础.应当根据每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方案,即"个体化". (1)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时,体内有10~12以上的白血病细胞.本期的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和脏器功能.儿童ALL 的诱导缓解比较容易,简单的VP方案(VCR+Pred)即可使CR率达到95%左右.但应用较弱的方案时,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较多,且容易形成多药耐药,因而易于复发.许多研究证实,白血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阶段.因此主张在治疗早期采用强烈、大剂量、联合方案,在短期内达到CR,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减少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数量,防止耐药形成. A、标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目前常用的方案有 ①VCLP:VCR每次1.5~2mg/m2,静注,每周一次,共4次;CTX600~800mg/m2,于治疗第一天静注;Pred40~60mg/(m2·d),口服,共4周;L-Asp10,000u/m2,静脉或肌肉注射,于治疗第二或三周开始,共6~10次. ② VDLP:即CTX换为DNR每次30~40mg/m2,静注,连用2日.其它同上. ③ CODLP(或COALP):即在VCP基础上加DNR每次30~40mg/m2,连用2日. 应用上述方案,95%以上的病人于治疗2~4周可获CR.由于开始即应用3~4种药物,白细胞降低明显,容易合并感染.L-Asp无骨髓抑制的作用,故主张于治疗的第3周开始应用,效果较好. B、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尽可能采用强烈化疗,否则即使达到CR,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白血病的复发率仍很高.因此必须采用4~6种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如大剂量CTX,Ara-C,DNR、MTX,VM26或VP16、IDR等.常用的方案有: ①COAP:CTX400mg/m2于治疗第1、15天静注;VCR1.5~2mg/m2,每周一次,Ara-c100mg/m2,每12小时一次,肌注或静注,连用5~7天第1,3周用;Pred60mg/(m2·d),口服,连用4周.②CODLP:CTX800~1000mg/m2,于治疗第一天静注;DNR每次30~40mg/m2,于第2,3天静注各一次;VCR,Pred用法同上;第3周加用L-ASP,连用10天,10,000U/(m2·d). 用以上方案,一般于第二周末(一个疗程)即可达到CR.如获得部分缓解,可用原方案再进行一个疗程.若治疗五天血象无明显好转,或4周后骨髓未达到CR,则应改换其他方案,如VM26+Ara-c或IDR+Ara-c等. (2)巩固治疗经诱导缓解达到CR后,用原诱导方案继续治疗2个疗程.应用CODP或PODP等强烈方案者,可给予L-ASP10,000U/(m2·d),静注或肌注,连用10天.或更换其他方案交替使用. (3)庇护所预防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一般剂量的化疗药物很难通过脑膜,达不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而不能有效杀灭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白血病细胞,故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同样,由于血睾屏障的存在,加之睾丸组织的温度低,代谢缓慢,睾丸内的白血病细胞容易形成耐药,导致睾丸白血病.随着白血病生存期的延长,CNSL和睾丸白血病的发病数逐渐增高.若不进行庇护所预防,约50%的ALL患儿在CR三年内可发生CNSL;约10%~15%的男孩发生睾丸白血病,成为白血病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庇护所的预防是白血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初诊时白细胞>25×109/L,血小板低者,B-ALL及T-ALL容易发生CNSL.高危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危组,且发生时间早.采用强烈化疗者,采用大剂量MTX,Ara-C及L-ASP者CNSL发生率较低. 由于部分病例初诊时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因此CNSL的预防应从治疗开始时即进行.常用的预防方法有: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怎样治疗?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1.治疗原则: 近20年来,由于新的抗白血病药物不断出现,新的化疗方案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ALL的预后明显改善。现代的治疗已不是单纯获得缓解,而是争取长期存活,最终达到治愈,并高质量生活。其目的是尽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清除体内的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防止耐药的形成,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尽快达到完全缓解,尽量少损伤正常组织,减少治疗晚期的后遗症。 2.支持治疗: 应注意休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对症治疗: 注意口腔、鼻咽部、肛门周围皮肤卫生,防止粘膜溃疡、糜烂、出血,一旦出现要及时地对症处理。一般说来,真菌感染可

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病毒感染可选择Ara-c、病毒唑。粒细减少引起感染时可给予白细胞、血浆静脉输入以对症治疗。显著贫血者可酌情输注红细胞或新鲜全血;自身免疫性贫血 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有严重的出血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全血或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尤 其是早粒),易并发DIC,一经确诊要迅速用肝素治疗,当DIC 合并纤维蛋白溶解时,在肝素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对羧基苄胺、止血芳酸等)。必要时可输注新鲜血或血浆。对白细胞计数很高的病人在进行化疗时,可因大量白细胞被破坏、分解,使血尿酸增高,有时引起尿路被尿酸结石所梗阻,所以要特别注意尿量,并查尿沉渣和测定尿酸浓度,在治疗上除鼓励病人多饮水外,要给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口服,连续5~ 6天;当血尿酸59um01/L时需要大量输液和碱化尿液。 4.ALL化疗 包括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巩固治疗、CNSL预防性治疗、 再诱导治疗、维持和定期强化治疗。 缓解治疗: ALL诱导缓解治疗首选国内外常用的标准方案VDLP方案:即长春新碱(VCR)1.5mg/m2,每周1次×4次;柔红霉素(DNR)30mg/m2,每周1次,共2~3次(HR-ALL用3次,SR-ALL 用2次);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6000~10000U/m2。隔天1次,共6~8次(HR-ALL用8次,SR-ALL用6次);泼尼松(Prednisone)每天60mg/m2。分3次口服,共28天,减停7天。

最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指南更新解读

最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指南更新解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包括诱导治疗、缓解后治疗(巩固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近年来,随着对ALL分子遗传学和发病机制更深入的认识根据疾病危险度分层治疗,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治疗,以及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问世ALL患者的疗效、生存结果和治愈率已显着提高。 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诱导治疗 更新内容为:“CD20阳性者可联合利妥昔单抗”修改为“CD20阳性者可联合抗CD20单抗”。多药联合化疗方案中增加VDCP方案,即: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酰胺酶+泼尼松。 缓解后治疗 强调按照疾病分子遗传学异常危险度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分层治疗,包括巩固治疗、维持治疗。(无更新)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诱导缓解治疗 更新内容:增加“TKI抑制剂+贝林妥欧单抗”。 2020年N Engl J Med 杂志发表一项单臂2期研究1,新诊断患者使用TKI抑制剂联合贝林妥欧单抗治疗2个周期,患者完全缓解率达98%。 缓解后治疗 定期(至少每3个月1次)监测骨髓形态学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流式细胞MRD分析按照患者年龄、疾病分子遗传学异常危险度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分层 更新内容:增加“MRD阳性患者,可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使MRD转阴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020年在Leuk Lymphoma发表的BLAST 研究2,MRD阳性患者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中位随访59.8个月,结果显示,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6.5个月,MRD阴转后进行移植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未达到。 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更新内容: Ph-B急淋推荐贝林妥欧单抗、奥加伊妥珠单抗调整为I级。增加“获得缓解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I级推荐。 Ph+B急淋推荐贝林妥欧单抗、奥加伊妥珠单抗调整为II级。调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推荐级别为Ⅱ级。 • 2017年在N Engl J Med发表一项前瞻性、随机、3期研究3,复发/难治的Ph-ALL患者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7个月,标准化疗组4.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 2016年N Engl J Med杂志发表的一项开放式、双臂、随机、3期研究4,复发/难治的ALL患者使用奥加伊妥珠单抗或标准化疗治疗,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诊断及分型 (一) ALL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不等数量的原、幼淋巴细胞或未见原、幼淋巴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必须≥30%才可确诊为ALL。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 、非特异性酯酶(NSE)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鉴别。 (二) ALL的M IC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诊断以外,还应该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I)及细胞遗传学

C)检查,即M I 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molecular genetics,M ) 检测, 即M 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淋巴细胞型按FAB分型标准分为L1、2 和L3 型,但L1、2 型之间已不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2、免疫分型:分为T、B型二大系列: (1) T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具有阳性的T淋巴细胞标志,如CD1、CD2、CyCD 3、CD 4、CD 5、CD7、CD8 以及TdT等。(2)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系ALL) :根据其对B系淋巴细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标志反应的表现临床分为3个亚型: ①早期前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Pre B2ALL) , CD79a、CD19和(或) CyCD22、CD10及HLA2DR 阳性, Sm Ig、CyIg阴性; ②前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2ALL) , CyIg阳性, Sm Ig阴性,其他B系标志CD79a、CD19、CD20、CD10、CyCD22以及HLA2DR常为阳性; ③成熟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ALL) , Sm Ig阳性, 其他 B 系标志CD79a、CD19、CD22、CD10、CD20以及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最常见的儿童肿瘤性疾病,是指前体、或成熟淋巴细胞发生克隆性异常增殖所致的恶性疾病。 .临床危险程度分型小儿有明显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 ()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年龄岁或>岁。()诊断时有。 ()染色体核型为(;)或(;)异常者。 ()泼尼松诱导试验(·)×天,第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μ),或治疗~天时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仍大于。具备上述危险因素≥项者为高危(),提示预后较差,需较强烈的治疗方案;不存在其中任何一项者为标危(),提示预后较好,在合理治疗下,长期无病生存率可达~。 临床表现:各类型小儿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相似其主要临床表现归结为贫血、出血、发热和白血病细胞对全身各脏器、组织浸润引起的症状。除起病较急外,一般起病相对缓慢。通常表现为进行性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盗汗、虚弱、低热和出血倾向亦有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出现皮疹,然后出现无力等症状。 从起病到诊断可长达数月,也可以骤然起病以不规则发热、急速的进行性苍白、明显的出血症状和骨关节疼痛等症为首发表现,起病数天至数周即得以诊断,但多数病人在起病后~周内明确诊断。 .贫血常早期出现,轻重不等,表现为进行性苍白,以皮肤和口唇黏膜较明显,可出现活动后气促心悸、颜面水肿虚弱无力等症状。由于发病较急,确诊时贫血反而不严重贫血和出血程度常不成比例 .出血极大部分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和黏膜出血,表现为皮肤紫癜、乌青和瘀斑,甚至发生皮下血肿齿龈出血鼻出血、口腔黏膜渗血,严重者可出现眼底视网膜出血导致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临床表现为便血、呕血和尿血。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和昏迷等。出血原因除血小板的质与量异常外,亦可由于白血病细胞对血管壁的浸润性损害使渗透性增加偶可发生,可能由于原始细胞释放凝血酶、激酶等物质所致。 .发热与感染半数以上患儿有发热热型不定。发热的原因主要是继发感染。多数患儿起病时有不同程度发热可为低热、不规则发热持续高热或弛张热,暂时性热退时常大汗淋漓。发热的原因包括肿瘤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前者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用吲哚美辛(消炎痛)体重,每小时口服热可退净以此鉴别肿瘤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系统败血症齿龈、口腔溃疡皮肤疖肿肠道炎症,肛周炎也颇为常见。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副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其他还有粪链球菌、克雷白杆菌阴沟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黏质沙雷菌弗枸橼酸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和厌氧菌。此外可有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疱疹病毒病毒感染。真菌感染也较常见有白色念珠菌引起鹅口疮、肛周真菌症、真菌性肠炎和深部真菌感染。上述各种感染可单独发生也可混合感染临床常表现为不规则或弛张性发热。 .白血病细胞在脏器浸润表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现代治疗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结果明显改善,多数病人的无事件生存率超过75%。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包括如何建立更好的方法来预测哪些病人可以用毒性更小的治疗即可治愈,而另一些病人则需要加强治疗;此外,25%病人治疗失败,迫切需要发展针对破坏白血病进展的心的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Dr.Carroll回顾了根据危险分组的现代治疗,提出一个包括临床特征、原始细胞的遗传学异常及早期治疗反映的参数系统,总结了遗传学和proteomics出现的新技术及此新技术可能建立以生物学为基础、更合理的分类系统。 第二部分,Drs.Mary Relling和 Stella Davies描述了与治疗结果有关的宿主特征的一些研究结果,遗传种系变异性的作用。他们强调了评价病人种系不同的技术突破。控制药物代谢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治疗毒性,其中6-MP代谢中的一个关键酶-TPMT(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就是很好的例子,多态性与药物的活性减低及毒性增加有关。同时讨论了控制药物代谢其他基因多态性和细胞因子基因的作用。 第三四部分,Drs.James Downing与 Cheryl Willman总结了他们利用基因表达图谱分类ALL 的研究。两位作者概括了采用这种方法分析临床样本遇到的困难。Dr.Willman描述了她实验室对婴儿白血病和pre-B ALL的实验研究,没有采用传统的MIC方法预测遗传生物分组。Dr. Downing报告了研究成果,327名儿童确诊ALL的样品中80%病人采用同一研究治疗方案。鉴定的7个白血病亚类包括:BCR-ABL,E2A-PBX1,TEL-AML1,MLL基因重排,超二倍体(如>50个染色体)和T-ALL。鉴定表达的基因有助于预测治疗结果,但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需要证实这种基因。 化疗药物通过激活凋亡或程序化细胞死亡来杀死细胞。在第五部分,Dr.John Reed讲述了主要凋亡途径和其中关键蛋白的特殊作用,例如BCL2,BAX和 caspse 3对造血组织肿瘤的最终治疗结果有预测意义。现在有新的调控凋亡途径的治疗方法,Dr.Reed强调这些方法也适用于治疗儿童ALL。 Ⅰ儿童ALL根据危险分组治疗的新方法 最近四十年儿童ALL的预后明显改善。在儿童癌症组织通过严格的对照协作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逐步取得治疗的突破。现代治疗着重用已证实的药物而不是新药强化治疗。虽然治疗有很大提高,但许多儿童治疗过量,而另一些儿童治疗不足。根据危险分组的治疗是以预测复发危险为基础-有复发危险的给予加强治疗,而用标准治疗即可治愈的病人要避免加强治疗增加的毒副作用。目前几乎所有的儿童肿瘤均根据危险分组治疗。 治疗结果与采用的治疗有关,但更重要的与肿瘤和宿主的生物学特征有关。第二部分详细讨论了与治疗反应有关的宿主因素。初始治疗方案以及后来根据初始治疗反应和其他生物学特征改善的方案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这篇综述将讨论目前决定儿童ALL方案最重要的一些因素(参数)和将来可能应用于危险分组的转录和蛋白图谱的一些资料。随着治疗的改进,一些特定因素可能会失去预测预后的价值,因此,危险分组应该按常规重新评估。最后,应该采用一个合理的系统来比较分析用不同方案治疗的相似或相同病人的治疗结果。 预测危险分组的临床特征 预测结果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确诊时的年龄和WBC数。NCI/罗马的分组标准是年龄1-9岁和WBC<50000/ul者为标危组,年龄≥10岁和/或WBC≥50000/ul者为高危组。几乎在所有的治疗研究中均显示这两个参数对治疗结果有一致的独立的预测意义。年龄和WBC是连续变量,初始时分开用于危险分组有些武断。但是,明显的优点是几乎所有的情况下均可应用,所以上述标准适用于全世界范围的儿童。年幼的儿童预后好,部分因素与经常呈现的原始细胞良好的遗传学特征相关。1岁以下的婴幼儿预后差,约70%这些病人有预后不良的MLL异位,与预后不良高度相关。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B系或T系淋巴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也可侵犯髓外组织,如脑膜、性腺、胸腺、肝、脾,或淋巴结、骨组织等,引起相应病变。儿童ALL一般专指前体细胞性白血病,成熟类型不仅免疫表型独特,而且常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独特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本规范不涉及成熟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近年来ALL疗效有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二、适用范围 经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ALL。不包括婴儿白血病。 三、ALL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发热、贫血、出血和白血病细胞脏器浸润包括肢体疼痛、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睾丸、胸腺、心脏、肾脏以及唾液腺浸润症状等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要的临

床特征。但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 一般情况:起病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2. 出血:以皮肤和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贫血: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嗜睡等,查体时发现面色、甲床、眼睑结膜不同程度的苍白。 4. 发热:约50~6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热型不定。发热主要原因是白血病本身所致,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在诱导治疗72小时内缓解;其次是感染所致。 5. 感染:起病时常伴有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少数患儿发病时即有较严重的感染如脓毒血症。几乎任何病原体都可成为感染源,如真菌(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囊虫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导致感染。白血病患儿易于合并感染,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尤其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减低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