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波体气动外形设计与计算_杨海江

乘波体气动外形设计与计算_杨海江
乘波体气动外形设计与计算_杨海江

中图分类号 V211.3 论文编号 1028701 08-0061 学科分类号 080103

硕士学位论文 乘波体气动外形设计与计算

研究生姓名杨海江

学科、专业流体力学

研究方向计算流体力学

指导教师王同光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生院 航空宇航学院

二ОО八年三月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Graduate School

Colleg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Waverider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Design an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Calculation

A Thesis in

Mechanics

by

Yang Haijiang

Advised by

Professor Wang Tongguang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rch , 2008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摘 要

乘波体是一种前缘都具有附体激波的超音速或高超音速飞行器。由于激波附着于乘波体的前缘,所以可以防止下表面的高压气流“漏到”上表面,因此与传统的超音速或高超音速飞行器相比,这个特点使乘波体飞行器具有很高的升阻比。

本文主要介绍了根据锥形流场生成乘波体的方法,并由此方法生成乘波体外形,研究了锥导乘波体的气动特性。并且把粘性优化引入到乘波体的优化工作中,应用单纯型优化方法,以最大升阻比为优化目标,同时加入了合适的约束条件,开展优化工作。得到了不同马赫数下激波角变化时的最大升阻比的乘波外形。对优化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乘波体升阻比的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升阻比最大的粘性优化乘波体,存在最优圆锥激波角使得源自该基本流场的乘波体升阻比最大;摩阻和波阻处于同一量级;体积率、细长比随着基本流场激波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马赫数的增大,最优激波角是减小的,并且得到的最大升阻比也是减小的。

β=°时优化的乘波体进行了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最后,对6

Ma=,12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设计结果比较吻合,证明了本文的设计程序是比较可信的,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乘波体,气动力,锥形流场,升阻比,优化设计

Abstract

A waverider is a hypersonic or supersonic vehicle with a shock wave attached along its leading edge. This attached shock wave limits leakage from the lower flow region to the upper surface, thus allowing the potential for a high lift/drag ratio relative to conventional designs.

The design method and basic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 for cone-derived waverider in this paper. The detailed viscous effects are included within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using the reference temperature method. A non-linear simplex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the waverider configuration for the maximum lift/drag ratio at different Mach numb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optimized design waverider, there is an optimum shock wave angle at which the lift/drag ratio is maximum for the waverider derived from the conical flow, while the skin friction drag and wave drag are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slenderness increase with the shock wave angle increase, while the optimum shock wave angle and maximum lift/drag ratio decrease with Mach number increase.

Finally,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around waverider configurations to verify the design process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These validation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during the design/optim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waverider, aerodynamics, cone flow, lift/drag ratio, optimized design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2乘波构型研究的进展 (2)

1.3本文主要工作 (5)

第二章乘波构型及其生成 (6)

2.1乘波构型的概念 (6)

2.2乘波构型的生成 (8)

2.2.1∧型乘波构型 (8)

2.2.2源于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 (10)

2.2.3源于倾斜圆锥和椭圆锥体流动的乘波构型 (10)

2.2.4源于楔形-锥形混合流动的乘波构型 (11)

2.2.5源于吻切锥流场的乘波构型 (12)

2.2.6生成乘波构型的定常和变楔角方法 (13)

2.3小结 (14)

第三章基于锥形流场乘波外形设计及气动力计算 (16)

3.1基于锥形流场乘波外形设计 (16)

3.1.1锥形流场生成 (16)

3.1.2下表面的生成 (19)

3.1.3上表面生成 (21)

3.1.4底面 (21)

3.2气动力计算 (22)

3.2.1无粘气动力计算 (22)

3.2.2粘性力计算 (24)

3.2.3摩擦系数求解 (25)

3.3小结 (26)

第四章乘波体外形优化设计 (27)

4.1单纯型优化方法 (28)

4.2目前的应用 (30)

4.3前缘曲线形状 (33)

4.4小结 (34)

第五章结果及讨论 (35)

5.1马赫数6时优化 (35)

5.1.1激波角12度给定约束优化 (36)

5.1.2改变激波角时最优化 (38)

5.2不同马赫数下的优化 (41)

5.3小结 (42)

第六章数值验证 (44)

6.1数值模拟方法 (44)

6.1.1控制方程及离散格式 (44)

6.1.2湍流模型 (45)

6.1.3网格生成 (46)

6.1.4边界条件处理 (47)

6.2算例验证 (47)

6.2.1计算条件 (47)

6.2.2计算结果 (48)

6.3小结 (51)

第七章本文总结与展望 (52)

7.1本文总结 (52)

7.2后续的研究工作 (53)

参考资料 (54)

致谢 (57)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8)

图表清单

图1.1 最初的乘波构型 (2)

图1.2 ∧形乘波构型 (2)

图1.3 基于吻切锥乘波前体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 (4)

图2.1 乘波体(左)与传统飞行器(右) (6)

图2.2 传统飞行器和乘波体的升力和升阻比比较图 (7)

图2.3 尖劈及其生成的源流场 (8)

图2.4 乘波体上下表面形成 (8)

图2.5 ∧型乘波构型 (9)

图2.6 源于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的生成原理 (10)

图2.7 源于倾斜圆锥流动和椭圆锥体流动导出的乘波构型 (11)

图2.8 楔-锥组合体及其激波生成 (11)

图2.9 源于楔形-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尾迹曲线 (11)

图2.10 源于楔形-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 (12)

图2.11 源于吻切锥流动的乘波构型在出口平面内的示意图 (12)

图2.12 定常楔形角乘波构型 (13)

图2.13 变楔形角表面凸起乘波构型 (14)

图3.1 圆锥上的Taylor-Maccoll流动模型 (16)

图3.2 基于锥形流场乘波体生成截止平面视图 (19)

图3.3 基于锥形流场乘波体生成三维视图 (20)

图3.4 三维流场中的流线追踪 (20)

图3.5 乘波体表面单元排列 (22)

图3.6 乘波体表面上的单元体 (23)

图4.1 各种高超音速构型的最大/L D的对比 (27)

图4.2 单纯型示意图 (28)

图4.3 单纯型优化过程示意图 (29)

图4.4 单纯型算法流程图 (31)

图4.5 乘波体优化流程图 (32)

图4.6 一组优化的初始单纯型 (34)

β=°时乘波体的优化收敛曲线 (36)

图5.1 6

Ma=,12

β=°时最大升阻比乘波外形全图 (37)

图5.2 6

Ma=,12

β=°时最大升阻比乘波外形三视图 (37)

图5.3 6

Ma=,12

图5.4 6

Ma=不同激波角下的优化乘波外形的后截面视图 (39)

图5.5 6

Ma=优化乘波体升力系数随激波角变化曲线 (39)

图5.6 6

Ma=优化乘波体阻力系数随激波角变化曲线 (39)

图5.7 6

Ma=优化乘波体升阻比随激波角变化曲线 (40)

图5.8 6

Ma=优化乘波体波阻、摩擦阻力系数随激波角变化曲线 (40)

图5.9 6

Ma=优化乘波体体积率、细长比随激波角变化曲线 (41)

图5.10 6

Ma=优化乘波体升阻比随体积率变化曲线 (41)

图5.11 6

Ma=优化乘波体升阻比随细长比变化曲线 (41)

图5.12 4

Ma=优化乘波体升阻比随激波角的变化曲线 (42)

图5.13 4

Ma=优化乘波体升、阻力系数随激波角的变化曲线 (42)

图5.14 8

Ma=优化乘波体升阻比随激波角的变化曲线 (42)

图5.15 8

Ma=优化乘波体升、阻力系数随激波角的变化曲线 (42)

图6.1 乘波体的三维网格 (46)

图6.2 横截面压力等值线 (48)

图6.3 对称中心压力分布 (49)

图6.4 横截面上下表面压力分布 (49)

图6.5 对称平面上下表面压力分布 (49)

图6.6 横截面横向速度分布 (50)

表5.1 不同马赫数下的来流条件。 (35)

β=°时优化外形的几何参数 (37)

表5.2 6

Ma=,12

β=°时优化外形的升、阻力系数 (38)

表5.3 6

Ma=,12

表5.4 乘波构型的性能参数对比 (38)

表6.1 气动力参数的计算结果 (50)

表6.2 阻力系数的粘性分量和无粘分量 (50)

注释表

i A 单元面积

f i C 单元摩擦力系数

p i C 单元压力系数

Ll C 压力产生的升力系数

Dl C 压力产生的阻力系数

L C τ 摩擦力产生的升力系数

D C τ 摩擦力产生的阻力系数

D 阻力

H 飞行高度

L 升力

L D 升阻比

Ma 来流马赫数

i n G 单元法矢

p ∞ 来流压力

Re x ′ 当地参照雷诺数

p s 参考面积

w s 总面积

T ′ 当地参照温度

w T 壁面温度

T ∞ 来流温度

V 总体积

r v G 沿径向速度

v θG 垂直径向速度

γ 比热比

β 激波角

μ′ 当地参照粘性系数

θ

球面角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21世纪世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未来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中将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目前,美、俄、法、德、日、印等国都在进行这方而的研究,但还未研制出实用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1]。

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主要有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机等。研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布局主要有升力体布局、细长体布局和乘波布局等。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高超声速飞行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计划。美国的高超声速飞机研制计划有NASA的高超声速X飞行器计划[2]、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高超声速技术(HyTech)计划和乘波飞机计划。高超声速X飞行器,采用氢燃料、双模态(冲压/超燃冲压)发动机,速度可达4-10马赫数。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巡航马赫数为8,飞行12min,射程1400km。“乘波飞行器”是第一个使用非火箭发动机和第一个利用神经网络计算机进行飞行控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近期内即将对飞行控制系统与发动机控制系统进行飞行试验。

俄罗斯从70年代就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器进行飞行试验研究,1991年和1992年曾两次完成M=5的系留式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目前正准备进行M=10的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俄罗斯航天局(RSA)还准备用SS-18或SS-19火箭进行M数为5-14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试验,以研究发动机和机体的一体化设计[3,4]。

除了美、俄之外,法、德、日、印等国长期以来也一直致力于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超声速飞行技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高超声速飞行技术也非常重视,做了许多的工作。

H. Kossira等[5]对一项马赫数为6.3巡航的乘波体飞行器方案的研究认为,采用乘波体方案大约可减少30%的起飞重量,推力需求也大大减少,尤其对于单级入轨SSTO (Single Stage To Orbit)飞行器来说,乘波体更显示出其优势。尽管乘波体高升阻比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设计点的超声速或高超声速飞行时,但即使在非设计点也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单级入轨的飞行器在非设计状态时的气动特性对整个飞行过程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导弹的设计,不管是近距、远距还是巡航导弹,都要求具有快速、大机动、阻力小以及足够的射程等性能。在保证足

够的有效容积的前提下,给出具有最小阻力、最大升阻比的气动外形就成了导弹弹体设计的主要标准之一。在众多低阻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中,乘波体外形就是其中非常想的一种,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很多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首选气动外形之一。1959年Nonweiler教授最早提出了乘波外形的概念,这种外形形状独特,在设计飞行条件下,恰似踏波而行,故冠之以“乘波外形”。

在三维情况下,普通外形的飞行器下表面的流体从侧面向上表面流动,造成下表面上流动产生横向分量,导致飞行器升力减小,因此,常规外形已经不能满足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的性能要求,而乘波构型由于激波附着在前缘,下表面横向流动分量很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中。美国国防部预研局(DARPA)己决定将高超声速导弹的方案返回到波音公司提出的“乘波”外形设计上来,而放弃了该公司提出的双燃料冲压喷气发动机方案。美国诺恩洛普公司提出的高超声速轰炸机方案也将采用“乘波”构型[6]。所有这些都己经表明乘波构型在未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中必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相对于国外在该领域的进展,国内似乎反映平淡,从公开发表的论文看,国内在该领域的进展显得微乎其微,因此开展乘波飞行器的研究,跟踪国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尤为必要。

1.2 乘波构型研究的进展

1959年英国的Nonweiler[7]提出了∧形乘波构型,被认为是最早的乘波构型。当时的研究是针对再入飞行器设计提出的,期望利用激波得到较高的升力。Nonweiler 最初的研究注重于绕楔形体流动形成的平面激波流场。绕楔形的流场,可以由斜激波前后的关系式计算。如果定义前缘曲线是∧形,就生成了典型的∧形乘波构型(也叫尖脊乘波体)。图1.1和1.2分别给出了最初的乘波构型和∧形乘波构型的示意图。

图1.1 最初的乘波构型图1.2 ∧形乘波构型早期的许多研究针对楔形流场生成的乘波构型,但是试验发现这类乘波构型的性能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同时下反角过大。

1980年开始,在美国NASP计划的激励下,出现大量关于乘波构型的研究。

Rasmussen等[8]应用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分别采用有攻角的圆锥体和椭圆锥体为生成体,计算基准流场,构造乘波构型。对文献[8]中的乘波构型进行了马赫数3 ~5范围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乘波体的设计理论,试验测量的压力分布表明所构造乘波体下表面流动是锥形的[8,9]。

Park[10]研究了理想化的锥导乘波构型前体的空天飞机,对于整个飞行器的外流和内流均采用轴对称假设进行简化,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和性能计算。

Bowcutt[11]最早在乘波构型的设计过程中引入了粘性的影响,进行了考虑粘性的优化,称为粘性优化的乘波构型(Viscous Optimized Waverider)。文中粘性阻力采用沿流线对边界层方程积分求得,用经验公式估算转捩点。

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高超声速中心做了大量乘波构型的研究,自己开发了乘波构型设计优化软件—MAXWARP (Maryland Axisymmetric Waverider Program)。对于锥形流场导出的乘波构型,描述锥形激波后流场的Taylor-Maccoll方程,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求解激波后流场。锥体半顶角、锥体长度及自由流条件都可以由使用者选取。该软件首先给定激波面上乘波构型前缘形状,由前缘开始生成乘波构型。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可以通过表面上的压力积分计算。表面摩擦力的估算应用Eckert的参考温度法。该软件采用单纯形法优化程序来得到高升力系数或最小阻力的乘波构型。该软件的升级版本也可以构造其它的目标函数。优化过程中,每次迭代通过修正前缘形状生成新的乘波构型,以达到预期的优良性能。经过多次迭代直到不违反任何一个用户自定义几何约束,生成优化乘波体[12]。MAXWARP被认为是乘波体设计的基准[13]。

文献[12]应用MAXWARP设计了锥导乘波构型,对该乘波构型和参考非乘波体构型,采用GASPv2.0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数值模拟所得升阻比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在非设计点时,乘波构型的性能没有很大的下降。文献[14]研究了基于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一体化性能,应用MAXWARP设计了乘波构型,对于“直翼”和“弯翼”两种构型,进行了与实际飞行器部件一体化的性能实验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和流场可视化实验均证实了乘波构型的设计理论;实验表明非设计点时乘波构型的最大升阻比没有明显减小;安装实际飞行器部件将引起飞行器性能明显下降,认为其原因是引入控制面等部件使得乘波构型的底部阻力增加。

O'Neil[15]进行了乘波构型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一体化研究,进行了巡航任务型和加速任务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优化设计。该研究中锥导乘波构型生成的方法稍有不同,采用从乘波构型下表面出口处外形曲线出发,经过该曲线上各点沿流线向上游追踪,直到与锥形激波面相交,形成乘波构型的下表面,以乘波构型出口外形,中心线附近的一段与锥体同心的椭圆曲线为研究。

1990年,Sobieczky[16]等提出了吻切锥法生成乘波构型。吻切锥法直接从出口激波形状出发来生成乘波构型,可以生成更一般的激波外形。该方法将乘波构型出口激波分成小段圆弧,认为各小段圆弧是锥体激波的一部分,这个局部圆锥就是吻切锥。吻切锥乘波构型的流场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局部锥体流场组合而成的。吻切锥乘波构型在吻切平面内可以应用前面的锥导乘波构型方法生成下表面。图1.3为基于吻切锥乘波前体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

图1.3 基于吻切锥乘波前体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

Takashima[17]采用吻切锥法生成乘波前体,并进行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的飞行器的优化设计,对吻切锥乘波构型的生成方法、非设计点性能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吻切锥乘波构型与锥导乘波构型相比有较大的容积;研究了乘波构型的设计点马赫数选择对飞行器设计的影响。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开发了交互式乘波构型软件WIPAR (Waverider Interactive Parameter Adjustment Routine),该软件采用吻切锥法构造乘波构型。Miller等[18]采用吻切锥法软件WIPAR设计了马赫数4的粘性优化的吻切锥乘波构型,并在亚声速风洞进行了实验研究。Miller等[19]还对由WIPAR设计的乘波构型在超声速风洞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前缘确实形成了贴附的激波,设计软件WIPAR对乘波构型压力、阻力的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

文献[20]研究了吻切锥乘波构型与RBCC推进系统与机体一体化飞行器;文献[21]研究了基于吻切锥法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运输机,进行了数值模拟;文献[22]研究了高空稀薄气流条件下,吻切锥乘波构型的性能。文献[23]在吻切锥法乘波构型基础上提出了方位角压力梯度修正设计,数值模拟表明修正后的设计方法更加合理。肖宏[24]采用吻切锥法生成乘波构型,研究了乘波构型优化设计和气动性能的变化规律。

文献[25]介绍了吻切轴对称法生成乘波构型。该方法也是直接从激波形状出发,采用横向推进的反特征线法求解激波后流场,生成更加一般的乘波构型。张元等[26]对设计马赫数12的锥导乘波构型模型,在马赫数5.3风洞中对不同攻角条件下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乘波构型具有优良的压缩性能、均匀的出口流场和较高的总压恢复系数。彭钧等[27]对马赫数4.5的锥导乘波构型进行了多参数的优化设计,考虑了摩擦力的影响。

姚文秀等[28]求解Euler方程计算绕楔锥的流场,以此为基准流场生成乘波构型,对以乘波构型为前体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乘波飞行器有较高的升阻比,乘波构型前体预压缩效果明显。刘嘉等[29]介绍了相交楔锥法生成乘波构型,在对压缩角进行了优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刘嘉、王发民等[30,31]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的气动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攻角和不同压缩角组合的影响,并进行了前体/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

1.3 本文主要工作

前体的设计是高超声速吸气式飞行器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乘波构型前体有其独特的优异性,据此,本文针对乘波构型前体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锥形流场为生成流场,在设计条件得到了最优的乘波外形。

论文的主要工作:

(1) 编写了求解锥形流场程序,得到了圆锥绕流的流场;编写流线追踪程序,实

现了流线绕锥体的追踪,得到了基于锥形流场的乘波外形;

(2) 以最大升阻比为优化目标,乘波体的无量纲参数为约束条件,应用单纯形加

速方法进行了优化,编写了优化程序,得到了升阻比最大的乘波外形;(3) 在不同的马赫数,不同激波角下开展优化,得到了优化结果,对优化的结果

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升阻比的因素;

(4) 对优化得到的最优乘波外形进行了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与设计程序的结果

进行比较。

第二章 乘波构型及其生成

2.1 乘波构型的概念

所谓乘波体,是指一种外形特殊的,其所有的前缘都具有附体激波的超音速或高超音速飞行器。它的设计方法与常规的由已知的物理外形求解流场的方法相反,是先给定流场,然后再推导出外形。一般简单的乘波体外形是用已知的非粘性流方程的精确解导出的。因为斜激波和圆锥激波在超音速流中都可以获得精确解,所以就构成了设计乘波体的基础。

与传统的超音速或高超音速飞行器相比,乘波体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乘波”。激波完全附着于飞行器的前缘,这是乘波体和传统的超声速或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最主要的区别。传统的超声速或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会产生激波,但多是脱体激波。而乘波体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飞行器,它可以使激波附着于整个前缘。图2.1是传统飞行器和乘波体的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飞行器会在头部产生脱体激波,而乘波体的激波是完全附着于前缘的。因儿,与其它飞行器相比,“乘波”是它最为显著的特点。

图2.1 乘波体(左)与传统飞行器(右) (2) 高升阻比。由于激波附着于乘波体的前缘,所以可以防止下表面的高压气流“漏到”上表面,这样就可以提高上、下表面间的压强差,从而使得飞行器的升力增加。而传统的飞行器由于激波不能完全附着于前缘,上、下表面间的气流相连通,下表面的高压气流“泄漏”到上表面,从而导致飞行器的升力减少,升阻比也减小。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器为了增加升力,不得不加大飞行迎角,从而导致飞行器的其它性能受到限制。文献[32]给出了普通构型与乘波构型的升力和升阻比随攻角变化曲线。如图2.2所示,可见:虽然乘波构型的升阻比L/D 随攻角α的变化与普通构型非常接近,但在相同的攻角下,乘波构型的升力却比普通构型的升力要大得多。因此,在相同的升力下,乘波构型的升阻比要高得多(图

2.2上的aa l 的值比点bb l 的值高得多)。

图2.2 传统飞行器和乘波体的升力和升阻比比较图 著名航空学家kuchemann [33]给出的“升阻比屏障”,可以用下式表示:

max

4(3)L Ma D Ma +??=???? (2-1) 而粘性优化的乘波构型的升阻比随Ma 数的变化可以由下式表:

max

6(2)L Ma D Ma +??=???? (2-2) 显然,粘性优化的乘波构型的升阻比已突破了“升阻比屏障”。

(3) 进气道工作性能好。传统的飞行器多采用机身两侧、机头或机腹进气。当采用机身两侧进气时,由于受机头到机身这段距离的机体影响,进气道无法获得比较均匀的气流。而采用机头进气时,虽然进气道的流场比较均匀,但是随之而产生的是雷达、天线的安装问题。而乘波体的进气道则可以在获得均匀的流场的同时,不影响其它的性能。这主要是因为乘波体的下表面对气流有压缩作用,所以可以通过控制乘波体下表面的形状来控制在下表面产生几道激波,从而使得流过的气流恰好交在发动机进气道的唇口上。这样可使进气道的工作性能提高,同时使发动机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4) 便于反设计和优化。可以从已知的流场按反设计的方法设计出乘波体的外形。这样就为解决某些特定的给定流场要求的问题带来了方便。

乘波体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它的设计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发动机和燃料的选择对乘波体有非常大的影响,成为现在乘波体设计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但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除了发动机和燃料的选择,前缘的处理也是一个问题。尖锐的前缘使得在机头处会产生很大的气动热的问题,气动热会引起温度的升高,导致机头处材料的选择成为一大问题。所以有人提出了对前缘进行钝化处理,但这样处理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激波在前缘的附着,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激波在前缘出现脱体的现象。

虽然乘波体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但是由于上述乘波构型的优点,它已经成为

高超声速飞行器,特别是空天飞机的一种候选构型。

2.2 乘波构型的生成

国外对于乘波构型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可行的外形。其基本思想都是基于一定的设计条件(如马赫数、压缩角等)下的已知基本流场导出外形,使其与原基本流场具有相近的激波分布从而达到激波附着在前缘的要求,多种方法的差异一般都在基本流场的选择、物面表示方法等。常用的流场有锥形流场、椭圆锥流场、幂次流场等。根据选择的源流场不同,可生成不同的乘波构型,一般简单的构型可以由简单的物体在超声速流中产生的已知流场衍生。例如利用尖劈、圆锥及其组合体等分别衍生的∧构型和源于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等。下面介绍简单乘波构型的生成方法。

2.2.1 ∧型乘波构型

1959年,Nonweiler提出了由已知得流场构造三维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观点。Nonweiler选择平面斜激波后的流场来生成有∧型横截面和三角翼平面的构型。∧乘波构型的生成过程如下:

α=的气流中,产(1) 假定有一角度为δ的尖劈,置于超声速马赫数M,攻角0

生的流场就是源流场:激波前为自由流,激波为平面激波,激波角为β,激波后的流场有精确解,如图2.3所示。

图2.3 尖劈及其生成的源流场

(2) 选一∧型柱面,将其平行于来流方向地置于上述流场中,与激波平面的交线即为乘波体前缘线。从前缘线上的各点追踪激波后的流线,这些流线形成的流面作为乘波体的下表面;前缘线至截至平面之间的捕捉管面形成乘波体的上表面,如图2.4所示。

图2.4 乘波体上下表面形成

图2.5 ∧型乘波构型 上述形成的乘波构型的透视图如图2.5所示。这种构型在设计马赫数、攻角等于零飞行时,迎风面超声速气流平行于上表面,故压力为自由流压力,下表面的气流经过平面斜激波压力比较高,而且上下表面被激波面隔开互不沟通,所以具有很高的升阻比。下表面产生的升力系数l c 和阻力系数d c 分别为:

cos l p c c δ= (2-3)

sin d p c c δ= (2-4)

其中p c 为压力系数,不计摩阻时:

1tan L D δ= (2-5)

若考虑到摩阻系数时:

tan ()P P W P f L D C C S S C δ??=+?? (2-6)

这里W S 是湿润面积,而

W P S S = (2-7)

结果求得

tan 2P P f L D C C C δ?=+? (2-8) 对于小的偏角,压力系数可以认为近似正比于偏角:

P C K δ≈ (2-9a)

tan δδ= (2-9b)

则式可以写成

22f L D K K C δδ?=+? (2-10) 将上式对δ微分,可求得对应最大升阻比的opt δ

12(2opt

f C K δ?=? (2-11) 相应的升阻比是

1422(1(sin /tan )θδ???+?? (2-12) 由上式可见,为了得到很高的升阻比,则要提高系数K 和减小摩阻系数f C ,同时还可看出,平面形状对升阻比的影响很小,宽的构型比窄的构型的升阻比大,这是由于湿润面积增大摩阻增大的缘故。

2.2.2 源于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

这种方法是Rasmussen在1980年根据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提出的。此后,许多研究者对这一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当超音速气流流经一个圆锥时,会产生一道圆锥形激波(见图 2.6)。若在这个锥形流场内选择一个流面作为下表面,再选取一个如图2.6(a)所示标有斜线和竖线的表面形成一个升力体构型,则超音速气流也会在此升力体下方形成一个由紧贴在构型前缘的圆锥激波面,在激波面后也是一个高压区。

具体的生成步骤为:

首先,生成无粘锥形流场,然后,选择自由捕捉面,它与锥体激波相交的交线即为前缘曲线,通过前缘曲线到锥体底部向下游追踪流线,即可生成乘波构型的下表面,通过前缘曲线向后跟踪自由流流线直到锥体底部就可生成乘波构型的上表面,乘波构型上表面上的压力等于自由流压力。上表面的设计也可以采用其它技术,如将上表面设计为膨胀面或压缩面。

乘波构型上表面平行于来流,其上面的压力等于自由流压力,下表面与圆锥激波之间的气流经过激波压力升高。上下表面被附于前缘线的圆锥激波面隔开,故高压气流与低压气流互不沟通,乘波体具有比较高的升力系数。

(a)

(b)

图2.6 源于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的生成原理

2.2.3 源于倾斜圆锥和椭圆锥体流动的乘波构型

假定有一圆锥体,自由流与圆锥体的轴线有一定的夹角α,自由流中通过圆

旋转体的体积

一,复习引入 (1)前面学习了定积分的求解方法也与原函数有关 (2)并且掌握了定积分的直接积分法 (3)学会了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布积分法 (4)那么我们定积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新课: 二、体积 1、旋转体的体积 旋转体是由一个平面图形绕该平面内一条定直线旋转一周而生成的立 体,该定直线称为旋转轴. 计算由曲线y f x =()直线x a =,x b =及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 绕x轴旋转一周而生成的立体的体积. 取x为积分变量,则],[b a x∈,对于区间],[b a上的任一区间] ,[dx x x+, 5 15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它所对应的窄曲边梯形绕x轴旋转而生成的薄片似的立体的体积近似 等于以)(x f为底半径,dx为高的圆柱体体积.即:体积元素为 []dx x f dV2) ( π = 所求的旋转体的体积为 []dx x f V b a ?=2)( π 例1求由曲线x h r y? =及直线0 = x,)0 (> =h h x和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 绕x轴旋转而生成的立体的体积. 解:取x为积分变量,则],0[h x∈ h r dx x h r dx x h r V h h 2 2 2 2 2 3 π π π= ? = ? ? ? ? ? =? ? 2、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 截面法) 由旋转体体积的计算过程可以发现:如果知道该立体上垂直于一定 轴的各个截面的面积,那么这个立体的体积也可以用定积分来计算. 15 10

个平面之内,以)(x A表示过点x且垂直于x轴的截面面积. 取x为积分变量,它的变化区间为],[b a.立体中相应于],[b a上任一小区间] ,[dx x x+的一薄片的体积近似于底面积为)(x A,高为dx的扁圆柱体的体积. 即:体积微元为dx x A dV)( = 于是,该立体的体积为dx x A V b a ?=)( 例2 计算椭圆1 2 2 2 2 = + b y a x所围成的图形绕x轴旋转而成的立体体积. 解:这个旋转体可看作是由上半个椭圆2 2x a a b y- =及x轴所围成的图形绕x轴旋转所生成的立体. 在x处) (a x a≤ ≤ -,用垂直于x轴的平面去截立体所得截面积为 2 2 2) ( ) (x a a b x A- ? =π 2 2 2 2 2 3 4 ) ( ) (ab dx x a a b dx x A V a a a a π π = - = =? ? - - 三. 三、定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定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已知边际函数,要求总函数的问题.已 知边际成本函数MC,边际收入函数MR,则总成本函数C(q),总收入函 数R(q)可以表示为 15 15

PLC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 (说明书) 题目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的自动控制 班级 141102021 学号 22 学生姓名李俊琴 指导教师刘红 2015年 1 月14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材料成型自动化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班级学号202 姓名李俊琴 课程设计题目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的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时间: 2015 年1 月5 日至2015 年1 月16日 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气动微振压实造型机是一种在压实的过程中能同时震击以得到较高的及较均匀的砂型紧实度的造型设备,造型工作循环主要由接砂、加沙、震击、压实、起模等工序组成。 控制要求:按下启动按钮,自动完成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之后设备处于下一个循环前的等待状态。 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①设备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分析;②电磁阀状态表; ③PLC点数的确定;④I/O端口分配;⑤功能流程图;⑥PLC程序设计;⑦程序调试等。 指导教师刘红2015 年 1 月 5 日 负责教师年月日 学生签字年月日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电路系统控制下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造型过程的自动的PLC控制。主要动作程序为:接砂、加沙、震击、压实、起模等。电气控制系统中相应电磁阀通断电决定某一动作的实现。自动控制系统要求:按下启动按钮,自动完成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之后设备处于下一个循环前的等待状态。其次,本文还介绍了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工艺过程,电气控制系统,PLC的基本结构等,并由PLC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经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整个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的一整个造型过程。 关键词:PLC ;气动微震压实造型机 ;造型过程

Proe的轿车车身造型设计和轿车车身设计

┊┊┊┊┊┊┊┊┊┊┊┊┊装┊┊┊┊┊订┊┊┊┊┊线┊┊┊┊┊┊┊┊┊┊┊┊┊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Proe的轿车车身造型设计和轿车车身设计 学院工商学院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0441 姓名潘雪宁 学号049184356 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内容: 1. Proe的研究与发展 2.车身设计的简介与发展 3. Proe曲面设计学习 4.创意图的绘制 5.Proe软件的应用 6.车身总布置的设计、计算及绘图 7.毕业设计工作日志 8.说明书不少于1万字、5000字英文文献翻译、300字中英文摘要; 9.A0图纸一张,A1图纸一张,A3图纸一张 起止时间: 2008 年 2 月20 日至2008 年 6 月12 日共15 周 指导教师 签字 系主任 签字 院长 签字

┊┊┊┊┊┊┊┊┊┊┊┊┊装┊┊┊┊┊订┊┊┊┊┊线┊┊┊┊┊┊┊┊┊┊┊┊┊ 摘要 在汽车新车型设计开发过程中,汽车车身设计是直接影响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从早期的依靠经验类比进行设计到传统的通过制作车身油泥模型进行设计,车身造型设计正朝着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及提高汽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方向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为实现车身造型设计、结构强度分析和模具制造一体化工程提供了条件。 Proe正是车身曲面设计的很好的工具,本论文前半段主要学习Proe车身造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创意图的绘制,Proe软件的应用,及车身造型在Proe中的实现。 本论文的后半段主要学习设计的轿车车身。轿车车身设计主要包括:车身坐标系的确定,驾驶员座椅位置,眼椭圆,布置各种操纵杆件、踏板的位置,仪表板的布置,前轮罩的设计,座椅的布置,前方视野,后方视野,前风窗刮水器挂扫区。 关键词:车身设计研究意义与展望,Proe曲面造型设计车身,车身设计

家电产品的造型设计方法

家电产品的造型设计方法&工业设计的概念资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完善已成为时尚.人们对消费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功能的完备,同时更注重外观的美感.家电产品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其功能的同时,在外观造型上要求越来越高,多以复杂方式自由地变化的曲线曲面即所谓自由型曲线曲面组成.而这一类形状单纯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是不能表达的.这就给家电产品的设计及制造带来了挑战. 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三维CAD/CAM/CAE集成化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然而,要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一个家电产品的造型设计,必须根据家电产品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建模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各种特殊需求. 1 掌握三维CAD造型的原理,充分了解应用软件中的造型方法 CAD的三维模型有三种,即线框、曲面和实体。早期的CAD系统往往分别对待以上三种造型。而当前的高级三维软件,例如UGII,PRO/E,EUCLID等则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建立产品几何模型时兼用线、面、体三种设计手段。其所有的几何造型享有公共的数据库,造型方法间可互相替换,而不需要进行数据交换。此在进行产品造型时,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应用软件中的各种造型方法,总结出造型方法的特点、相关参数及应用技巧,减少造型时的盲目性,便能快捷有效地获得满意结果。 1.1线框造型 线框造型可以生成、修改、处理二维和三维线框几何体。可以生成点、直线、圆、二次曲线、样条曲线等,又可以对这些基本线框元素进行修剪、延伸、分段、连接等处理,生成更复杂的曲线,线框造型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三维曲面的处理来进行,即利用曲面与曲面的求交,曲面的等参数线,曲面边界线,曲线在曲面上的投影,曲面在某一方向的分模线等方法来生成复杂曲线。实际上,线框功能是进一步构造曲面和实体模型的基础工具。在复杂的产品设计中,往往是先用线条勾划出基本轮廓,即所谓“控制线”,然后逐步细化,

跑车车身造型设计

1绪论 1.1课题背景 汽车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的代步工具,逐步演变成为当今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汽车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898年在法国,一场从巴黎到波尔多行程1200公里的汽车大赛轰轰烈烈展开,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汽车大赛,从那一刻开始,速度,成为了汽车制造的终极追求。一百多年过去了,无论汽车工业如何发展,人们对于汽车速度的迷恋从来没有减弱,这点集中体现在人们对F1的痴迷以及对拉力赛的关注。生活中,人们对于速度的渴望又聚拢到了另一个焦点上——跑车。类型化的名字简单又容易理解,可对于全世界的车迷们来说,正是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在技术上前进与发展的图腾。 如果仅仅从造型来区分,最早将空气动力学和汽车外型设计结合的品牌是克莱斯勒(Chrysler),它在1934年造就了世界上第一辆流线型轿车“气流”,这个创举第一次在设计模式上将跑车与传统汽车区别开来[1]。二次世界大战阻碍了汽车经济的发展,但从 图1.1 第一辆四轮汽车“戴姆勒1号”图1.2 第一辆流线型轿车:克莱司勒“气流” 客观上来看,战争时期军备竞赛所带来的机械技术进步,变相为今后跑车作为独立的车型模式登上世界汽车制造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飞机设计水平在战争中的提高,更是造就了一大批空气动力学专家级人物,他们是战后将空气动力学大范围应用在跑车设计上的中坚分子。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品牌就是宝马(BMW)。60到70年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是培育跑车文化提供了最好的温床。人们很容易将速度与自由精神联系到一起,再加上跑车其本身流线型的多变款式,成为了希望摆脱束缚的一

桨叶的外形设计

叶片外形确定 设已知风轮尖速比0λ,直径D,叶片数B 和剖面翼型,叶片来流角?可由下式确定。0 33cot 2 2 r R ?λλ== 然后根据设计者经验取各剖面攻角α,一般取α满足升阻 比L/D 在最大值附近,再根据θ?α=-确定叶片扭角。最后根据 C = 要完整设计风力机叶片,可以按下面方法进行。 1. 风轮设计参数 给定风力机输出功率P 、设计风速1V 、机电效率12ηη,风能利用系数p C ,空气密度ρ 2. 风力机设计步骤 (1)计算风力机风轮直径D 根据公式321120.49P D C P V ηη=求得直径D (2)确定尖速比 根据设计风速,给定风力机转速,用电机加一个变速箱达到要求。这样就可以确定风力机的叶尖速比。 (3)确定叶轮的实度和叶片数目。已知尖速比,根据尖速比 与叶轮实度的关系图可以得到实度,对于小型的风力机叶片数目取3比较合适。 (4)将风轮分为10个剖面,每个剖面间隔0.1R,计算各剖面的λ值。 (5)选取翼型。确定升阻比最大时的攻角α和升力系数L C 。

(6)用公式0 33cot 22r R ?λλ==确定每个剖面的来流角? (7)确定每个剖面的形状参数N, 可用公式N = 计算 (8)对于每一个计算点,使用下列公式计算弦长.L rN C B C =, 根部区弦宽太大,故进行线化或其他处理. (9) 计算叶片展弦比SP. R C SP = C 为平均弦宽 (10)根据叶片的展弦比,对升力曲线进行修正。用经验性的校正调整攻角,以得到最佳的升阻比L/ D 根据升力曲线与轴相交处的攻角0α采用下列公式算出校正后的攻角c α, 03 (1)0.11L c P C S αα=+ + (11)根据公式c θ?α=-得到扭角,在根部,得到的扭角过大,也可做适当修正。 (12)绘制精确的叶片和翼型图。

汽车的造型设计基础

汽车造型设计基础—空气动力学 姓名:赵逸昕

班级:T1113-10 学号:20110131007 指导老师:刘敏 目录 1. 空气动力学的概述 2. 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3.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4. 空气动力学对汽车造型的影响 5. 改善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措施 6. 总结 7. 参考文献

摘要: 汽车空气动力学主要是应用流体力学的知识,研究汽车行驶时,即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时,汽车周围的空气流动情况和空气对汽车的作用力(称为空气动力),以及汽车的各种外部形状对空气流动和空气动力的影响。所以,深入了解空气动力学对汽车造型设计汽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造型设计。

1. 空气动力学的概述 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同气体作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它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空气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等。为改进汽车性能,汽车工业界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汽车内外的空气流动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风洞试验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传统而又有效的方法,但风洞建设投资大,试验周期长。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蓬勃兴起的数值仿真方法为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来,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发展迅速,数值仿真在汽车流场研究中的重要

性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下面从不同方面阐述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情况。 2 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国外的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可以追朔到本世纪的20-30年代,但直到7O年代以觑,还没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此学科在近3O年中得到了较大发展。7O年代以来,国外陆续发表了汽车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和专著,研究手段普遍采用航空试验用的风洞对汽车空气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空气动力的特性以及它们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48 自转旋翼机桨叶结构设计-钱伟(6)

第二十八届(2012)全国直升机年会论文 自转旋翼机桨叶结构设计 钱伟1朱清华1陈宣友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中航工业发展中心,北京,100012) 摘要:本文以某一自转旋翼机桨叶结构设计为例,介绍了中小型自转旋翼机复合材料桨叶初步结构设计,包括关键材料的选取,整体结构安排,常用部件布置等。为桨叶后续分析及调整奠定基础。 关键字:自转旋翼机;桨叶;设计 1引言 自转旋翼机的抗风能力较高。一般来说,其抗风能力强于同量级的固定翼飞机,而大体与直升机的抗风能力相当。旋翼机的性价比很高,胜过同量级直升机1/5~1/10。 旋翼系统主要给旋翼机提供升力和俯仰、滚转姿态操纵,桨毂常用的是全铰接式、跷跷板式。由于不需反扭矩装置,主要型式是单旋翼构型。旋翼常采用2片或3片桨叶,由于应用于直升机的负扭桨叶对自转旋翼机来讲并没有多大优势,所以常用无扭转或甚至是正扭转桨叶[1]。 桨叶是旋翼飞行器的关键部件,对旋翼机的性能和飞行安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桨叶设计直接影响飞行性能、飞行品质和飞行安全性。 2桨叶的气动参数优化选择 对于整个旋翼桨盘,起阻碍转动作用的桨叶段形成了一个阻转区,起驱使转动作用的桨叶段形成了一个驱动区,桨根段形成了一个失速区,这是垂直来流状态下的区域分布。 当有前飞速度时,来流有偏角,为斜流,各方位加上前飞相对速度投影的影响。显然,在后行桨叶侧靠近桨根处有一圆形反流区,反流区位于失速区内,失速区内气动力主要表现为阻力。桨盘升力主要由阻转区和驱动区气动合力的垂直分力合成[1]。本文选取桨叶半径,弦长,负扭度,及翼型配置进行优化设计(该技术方法另文呈现)。 3桨叶结构布置 3.1桨叶结构形式 根据优化设计选择桨叶参数,如下表1: 表1 桨叶的主要设计参数 旋翼形式跷跷板式(带挥舞铰) 旋翼转向右旋(俯视逆时针旋转) 旋翼直径D=12.8m 旋翼转速1(前飞状态)Ω=27.22rad/s (260r/min) 旋翼转速2(起飞状态)Ω=39.79rad/s (380r/min) 桨叶平面形状矩形 桨叶翼型OA212 桨叶扭转角0° 桨叶弦长0.350m

车身结构设计总结

1、车身:车身是指各种汽车底盘上构成的乘坐空间及有关的技术装备。(一般来说,车身包括白车身及其附件) *2、白车身:白车身通常系指已经装焊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3、非承载式(有车架式):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有独立刚性车架,又称底盘大梁架。车身本体悬置于车架上,用弹性元件联接。特点:有独立的车架;车身受力小;弹性连接。 车架的振动通过弹性元件传到车身上,大部分振动被减弱或消除,发生碰撞时车架能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在坏路行驶时对车身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车厢变形小,平稳性和安全性好,而且厢内噪音低。但这种非承载式车身比较笨重,质量大,汽车质心高,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差。 4、车架:是跨装在汽车前、后轴上的桥梁式结构。 车架的主要型式有:框式、脊梁式、综合式三大类。框式车架可分为边梁式和周边式两种。 *5、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的优点:除了轮胎和悬架系统对整车的缓冲吸振作用外,挠性橡胶垫还可以起到辅助缓冲作用,适当吸收车架的扭转变形和降低噪声有作用,既延长了车身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乘坐舒适性;底盘和车身可以分开装配,然后总装在一起,简化了装配工艺,便于组织专业化协作;由于有车架作为整车的基础,这样就便于汽车上各总成的安装,同时也易于更改车型和改装成其它用途的车辆;发生撞车事故时,车架还可以对车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6、半承载式车身:还有一种介于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之间的车身结构,被称为半承载式车身。它的车身本体与底架用焊接或螺栓刚性连接,加强了部分车身底架而起到一部分车架的作用,车身与底架成为一体共同承受载荷。这种形式实质上是一种无车架的承载式车身结构。因此,通常人们只将汽车车身结构划分为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 *7、承载式车身的主要缺点:由于取消了车架,来自传动系和悬架的振动和噪声将直接传给车身,而车厢本身又易于形成空腔共鸣的共振箱,因此会大大恶化乘坐舒适性;改型较困难; *8、“三化”指的是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以及零件设计的标准化。 9、车身的表达方式: 传统的表达方式:坐标网格;1:1油泥模型。 现代车身的表达方式:基于CAD系统的曲线、曲面和实体。 10、动力总成的布置:初步设计时,必须确定车身与动力总成相对于前轮轴线的位置。在确定各总成相对于前轮的纵向位置之前,应预先估算轴荷分布。因此,车身总布置与整车总布置工作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往往需要反复交叉进行。 *11、地板凸包(传动轴通道)和传动轴的布置:为了保证车身地板凸包的高度最小,以及后座凸包上的座垫有足够的厚度,通常采取在垂直平面内将传动轴布置成U形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传动轴的轴线,同时又能保证动力总成的外廓不致减小离地间隙,而且万向节叉轴线之间的夹角也不致超过允许值。 12、油箱和备胎的布置:在轿车上,油箱和备胎的布置车身的有效容积和汽车的轴荷分配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保证安全,油箱不应布置在发动机舱内,备胎则可根据需要任意布置。油箱和备胎往往同时布置在行李舱内。当备胎布置在行李舱内时,应保证在装满行李的情况下仍能方便地取出备胎。 13、车身试制和试验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实践来具体检验车身外形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考核其性能、强度和寿命,以及预先了解制造上的关键等。 14、概念设计的主要工作有:1.对市场、法规、竞争对手和竞争车型进行认真调查与预测;2.确定所开发新车在性能、质量、成本等方面适当的目标水平、具体指标和规格要求;3.进行整车和车身的总布置;4.产品、工艺、生产、销售和零部件等方面的专家在车身造型冻结前进行新车方案的较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15、所谓A级曲面的定义:是必须满足相邻曲面间之间隙在0.005mm 以下。 16、计算几何:是一门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算法。 17、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主要问题:曲线的生成;曲面的生成;曲面间的拼接;曲面间过渡曲面的生成;曲面质量的评价;车身外表面曲面的分块。 *18、轿车车身的布置:传统式布置型式有利于车室内部(包括行李舱)布置,而且可以提高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行和乘坐舒适性,但其缺点在于地板中部出现凸包,影响踏板布置、整车高度的降低和质量的减轻。 对于前驱动布置型式,由于取消了传动轴,可以降低地板和整车高度,如果采用横置式发动机,则更方便于车室内部布置。此种布置型式对车身总布置、降低风阻、整车轻量化等都是很有利的。 19、布置动力总成要考虑的因素:轴荷分配;K点的位置;曲轴中心线的倾角;发动机与其它零部件的间隙; 20、地板凸包(传动轴通道)和传动轴的布置:为了保证车身地板凸包的高度最小,以及后座凸包上的座垫有足够的厚度,通常采取在垂直平面内将传动轴布置成U形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传动轴的轴线,同时又能保证动力总成的外廓不致减小离地间隙,而且万向节叉轴线之间的夹角也不致超过允许值。 21、影响车身地板高度的因素:传动轴;车架纵梁和横梁; 22、降低轿车地板平面的措施:减小车架纵梁的高度;前后轴上面的一段纵梁做成向上弯的形状;后桥采用双曲面齿轮传动以降低传动轴等。 23、R点定义:座椅调至最后、最下位置时的“胯点”。 *H点定义:实车测得躯干与大腿相连的旋转点“胯点”位置。 24、车身内部布置的依据:标准人体(人体样板尺寸);车身的内部空间。 25、车身内部布置的主要工作:决定座椅的位置、几何参数;决定座椅的调节范围;方向盘的位置、大小、倾角;方向盘的调节范围;组合仪表和仪表台的位置、大小;组合仪表表面的角度;各种操纵手柄的位置、大小。 26、影响视野性的因素:座椅的布置、高度以及座垫和靠背的倾角;车窗尺寸、形状和布置;立柱的结构;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形状。 *27、长途大客车的特点:由于乘客乘坐时间长,站距远,客流量较稳定,所以主要应保证乘客在座椅上的舒适性。 长途大客车平面布置的特点:座椅的布置应尽可能使乘客面朝前方,为了增加载客量,一般可以两排座中间的过道处增设活动座。 *28、城市大客车的特点:站距短、乘客流动频繁,所以主要应保证乘客上、下车方便和便于在车内走动。 城市大客车平面布置的特点:一般多采用单排、双排座的布置方案,以增大过道宽度和立席面积。 29、蓄电瓶布置考虑的因素:轴荷分配合理;蓄电瓶尽可能靠近起动电机。 30、仪表板上的布置:控制系统应尽量布置在驾驶员的右手边;仪表布置在左手边;指示灯应安排在仪表的上方。 *31、大客车的安全性:车身结构;座椅及安全带;安全玻璃;车内软化 *32、货车驾驶室按其结构可分为四类: 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之后的长头式(安全但整车面积利用差); 驾驶室部分地位于发动机之上的短头式(综合安全和面积利用);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之上的平头式(整车面积利用好但安全、维修、隔热差); 驾驶室偏于一侧的偏置式(整车面积利用、维修、隔热性好但安全性差) 33、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一门技术科学。 *34、H点是人体身躯与大腿的交接点。用它来确定人体乘坐位置。H点人体模型:确定车身实际H点位置用的人体模型。 模型的背盘与臀盘交接处,在相当于人体胯点的位置上设有铰接副,铰接线的中点即为H点。 H点人体模型由背盘、臀盘、小腿杆、及头部探杆等组成。35、H点三维人体模型的作用:确定轿车的实际H点;检验轿车座椅设计的合理性。

毕业设计(论文)-车身造型设计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本科毕业论文 轿车车身设计 Car Body Design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2011年5 月

目录 摘要 (01) Abstract (02) 引言 (03) 第一章轿车车身造型设计 (07) 1.1 美学的运用 (07) 1.2 空气动力学的应用 (08) 第二章车身总布置设计 (10) 2.1 车身总布置与整车总布置 (10) 2.2 人机工程学的运用 (11) 2.2.1 H点人体模型 (11) 2.2.2 眼椭圆及其定位 (12) 2.2.3 本次设计的人机工程部分 (12) 2.3 工程图的绘制 (13) 第三章三维模型的建立 (15) 3.1 建立方法及原则 (15) 3.2 车身建模分块 (16) 3.3 空间曲线的处理 (16) 3.4 空间曲面的构成和处理 (18) 3.4.1 空间曲面的处理 (18) 3.4.2 空间曲面的构成 (18) 3.5 曲面间的过渡 (19) 3.6 渲染 (21) 结论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轿车车身设计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摘要概述了车身外形设计方法,介绍了逆向工程的含义,阐述了应用逆向工程进行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最后针对汽车车身,在ALIAS中进行车身造型设计,再通过CATIA进行数据整理。结果表明,逆向工程可以大大提高覆盖件产品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逆向工程;全车外形;造型设计

Car body design Abstract Outlines the body contour design,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reverse engineering to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of reverse engineering for automotive panel die design workflow and key technolog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vehicle body, ALIAS of body modelling design, again through the CATIA carries on the data arrang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verse engineering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 development covering parts and quality. Keywords:Reverseengineering; All car shape; Modelling design

23 汽车造型设计技术与方法

23 汽车造型设计技术与方法 2.3.1 汽车造型必需遵循的法则 (1) 汽车用户需求 用户就是上帝一直是各行各业服务的宗旨。同时不同民族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英国人比较保守、怀旧,法国人浪漫、幽雅,德国人稳重、敬业,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中国人喜欢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因此不同国家的汽车品牌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汽车车身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迁。从粗糙的“马车”到火柴盒般的箱形汽车,再到很卡通的甲壳虫汽车,还有船型、鱼型、楔型,汽车的身材越来越好看,线条越来越代美。这就说明汽车造型和汽车设计必需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民族文化。 (2) 法规需求 为保证汽车的安全形式和实用,各国汽车组织和政府颁布相关法规规定汽车的设计强制性标准、实用功能,确保汽车能满足各种形势下的需要。通常相关法规有汽车安全法规、汽车排放、汽车报废、质量认证和强制性检验法规等。与造型有关的是视野,前后保险杠,灯具,牌照尺寸和碰撞安全性等 (3) 技术进步 过去(1990年前),新型轿车从构思到试产一般要经历四至五年,1995年后,尤其现在运用了计算机,仅需要二年或更少的时间。这就说明了现代新技术的进步是汽车设计的有力支持和强劲的手段。CAD/CAE/CAM/PDM 软件的出现和使用使汽车的造型和设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汽车设计手段不仅更加快捷和方便,也使原来不可能的设计方法成为可能。虚拟现实的设计技术模拟汽车的视觉效果以及汽车的操纵环境,大大降低了汽车设计过程中试制的费用,同时提高了汽车的设计质量和水平。CAD曲面光顺软件使汽车曲面质量有了质的提高,达到了A级曲面水平. 由于技术进步,造型设计可以通过数字化曲面构造,然后数控加工模型,在数控模型上少量修改便定型是未来汽车开发的主要形式,因为可以大大缩短开发时间,和提高开发质量. 2.3.2 汽车造型设计方法与步骤 (1) 造型设计内容与流程 造型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如表2.3.1所示

风力机的翼型与叶片外形设计简介

风力机的翼型与叶片外形设计简介 摘要 关键词:风力机,翼型,叶片 Introduction to aerofoil and blade shape design for wind turbine Abstract Keywords: 引言 叶片是风力机重要的能量转换部件,其设计和制造直接影响风力机发电机组的高效安全运行。风力机的运行效率直接与叶片的空气动力设计有关,包括叶片长度、翼型、沿纵向翼型的分布和安装角。 1、翼型与叶片外形设计的重要性 2、叶片外形设计的大概过程,强调叶片外形设计时翼型的前提作用 3、给出论文的框架 1.1 风力机翼型设计 1.1.1风力机翼型设计发展过程及特点 讲清与飞机翼型的区别 翼型空气动力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风力机的性能,翼型的形状也影响叶片的主体结构形式。在风力机叶片翼型参数的设计过程中,各个参数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参数的设计产生影响。在设计中本着能够使单位叶素有最大的功率利用系数的原则,来选择翼型参数。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力机设计过程中,很多风力机直接采用了NACA系列中的航空翼型。但风力机的工作条件和飞机有较大的区别,一方面风力机叶片工作时,其攻角变化

范围大;另一方面风力机叶片设计要考虑低雷诺数的影响,风力机和飞机工作的雷诺数范围有所不同,其影响将就也不完全一样,过去在小型风力机设计中考虑雷诺数较少而是直接选 用,以翼弦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在风轮径向方向是变化的,在大型叶片设计中必须给以考虑。设计实践表明,使用航空翼型虽然可以得到很高的升阻比,但是在低雷诺数环境下,航空翼型易于发生泡式分离,从而使升阻比特性恶化。另外,航空翼型对表面粗糙度比较敏感,在翼型几何形状由于灰尘、结冰等原因发生变化时,翼型的气动特性往往也会迅速恶化,从而不适于直接作为风力机叶片翼型使用。 因此,选择翼型常根据以下原则:对低速风轮,由于叶片数较多,不需要特殊的翼型升阻比;对于高速风轮,叶片数较少,应选择在很宽的风速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升阻比和平稳失速特性的翼型,对粗糙度不敏感,以便获得较高的功率系数;另外要求翼型的气动噪声低。 1.1.2风力机翼型分类 按风机发电量,按不同实验室; 不同类型的风力发电机对翼型的不同要求 1.1.3风力机翼型设计方法简要介绍 1.1.4风力机翼型小结 创新点在于:对于不同类型的风机翼型应该怎么样选取,在一个叶片上不同翼型的分布。 1.2 叶片外形设计 从轮毂中心到叶尖不同位置处,翼型的选择 从轮毂中心到叶尖不同位置处,相应翼型的弦长长度公式 从轮毂中心到叶尖不同位置处,相应翼型的攻角 失速型叶片与变桨型叶片的区别(安装角的问题) 陆上风机叶片与海上风机叶片的区别 MW风机与小型风机叶片的区别 1.3 金风750KW与1.5MW的翼型与叶片外形特点 提出目前叶片所存在问题

风力发电机叶片气动外形设计方法概述

0 引 言 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叶片是用来转换风能的关键部件。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外形决定了风能转换的效率,因而风力发电机叶片气动外形设计关系到风力发电机的性能,是风力发电机设计着重考虑的部件之一。 Glauert理论、Schmitz理论和动量—叶素理论是叶片设计的基础理论,现代叶片设计方法都是在这些理论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Glauert理论和动量—叶素理论仍在广泛的使用。分别介绍了三种理论如何求解叶片的弦长和来流角并运用C#语言对以上三种方法进行编程,实现对叶片弦长和来流角的求解,并对这三种方法求解出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 理论方法介绍 1.1 Glauert理论 G1auert设计方法是考虑风轮后涡流流动的叶素理论(即考虑轴向诱导因子a 和切向诱导因子b );但在另一方面,该方法忽略了叶片翼型阻力和叶梢损失的作用,这两者对叶片外形设计的影响较小,仅对风轮的效率 影响较大。[4] 由一系列的推导知道[1],对于在给定半径r 处的尖速比 ,当 时,即 时,P C 有最大值。令 (1)式中: —中间变量 在等式两边同除以 ,得 (2) 风力发电机叶片气动外形设计方法概述 贾娇1 田 德※1,2 王海宽1 李文慧1 谢园奇2 (1.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2.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 摘 要:该文介绍了目前风力发电机叶片的主要设计理论——Glauert理论、Schmitz理论和动量—叶素理 论。运用以上三种理论,使用c#语言编程分别计算了1000W叶片的弦长和来流角,并对计算出的结 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设计的结果可以得到,用动量—叶素理论设计出来的弦长和来流角较Glauert 理论和Schmitz理论设计出来的弦长和来流角更小。但是用以上三种理论设计出来的弦长和来流角在 叶根处都偏大。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叶片;气动外形设计 而 ,则 即 ,由此可得: (3)将上式代入(1),便可求得a 值。 根据 便可求得b ,进而可求出如图1所示给定半径处的来流角 (a)速度 (b)作用力 (4) 便可求出 (5) 1.2 Schmitz理论 很多基本理论是在风力发电机假设叶片无限长的情况下建立的,对于有限长度的叶片当风轮旋转时,升力翼的下表面压力大于大气压力,上表面压力小于大气压 图1 翼型在气流中的运动分析及受力分析 p C

乘波体气动外形设计与计算_杨海江

中图分类号 V211.3 论文编号 1028701 08-0061 学科分类号 080103 硕士学位论文 乘波体气动外形设计与计算 研究生姓名杨海江 学科、专业流体力学 研究方向计算流体力学 指导教师王同光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生院 航空宇航学院 二ОО八年三月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Graduate School Colleg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Waverider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Design an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Calculation A Thesis in Mechanics by Yang Haijiang Advised by Professor Wang Tongguang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rch , 2008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汽车设计流程

简介:在汽车开发的整个周期和成本中,造型设计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都是很少的,但这个步骤却至关重要,是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整个流程和产品最终市场销量的关键一步。一般意义上的造型设计是从产品 ... 在汽车开发的整个周期和成本中,造型设计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都是很少的,但这个步骤却至关重要,是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整个流程和产品最终市场销量的关键一步。 一般意义上的造型设计是从产品规划开始的,包含二维设计、三维设计、样车试制等。下面就各阶段做详细介绍。 产品规划 造型开发的前期需要对所开发车型做市场调研,以便对有针对性地规划造型定位,这个调研包含价位、目标客户群、竞争车型、流行元素等方面。在产品规划过程中,设计师了解到即将进行的造型的风格定位与功能定位有助于设计师更好的把握方向,也能使得新造型尽可能被目标客户群接受。 总布置设计是预先对车内各部件以及乘员坐姿等的布置,以满足功能空间要求,以及驾乘人员的人机工程要求。 二维设计 二维设计的开始需要造型设计师根据前期输入条件进行创意构思,新颖的创意是一款车区别于另一款车的关键,体现了车的不同个性,通常新颖的创意也是汽车产品吸引消费者的亮点所在。因为汽车的开发周期相对很长,一般要18-48个月,即使现在技术的发展很多的过程可以被压缩或者省略,一般也需要两年左右。这就决定了现在的造型是为了在至少两年以后的市场,要保证现在的创意在两年后不过时。这就需要设计师必须要有敏锐的造型观察力、判断力和对流行的预测能力。 表达创意最直接和快速的手段是草图,草图是设计师思维创意的快速表达。草图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彩铅、钢笔、油性笔、马克笔、色粉和电脑辅助等都可以单独或者混合使用来表现。草图是设计师记录和推敲创意的途径,往往会充满了很多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比较随意和放松,创意也往往是新颖别致。 草图结束后通常会有一个内部的评审,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造型方向进行下一步的细化工作,也就是效果图。 效果图是用来指导油泥模型、数字模型和做方案展示用途,所以需要有精准的效果。比例、透视、色彩、材质都需要有准确的表达。这个时候对于草图中天马行空的创意需要有一些收敛,市场审美、价位成本、政策法规、材料工艺等等都需要被考虑周全。效果图一般分为外饰、内饰和细节效果图。效果图的表现技法也多种多样,较流行的画法是马克笔、色粉的结合使用。电脑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的工作效率,很多设计师愿意通过电脑来完成这个步骤。 三维造型

空气螺旋桨结构分析设计

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或升力的装置,简称螺旋桨。它由多个桨叶和中央的桨毂组成,桨叶好像一扭转的细长机翼安装在桨毂上,发动机轴与桨毂相 连接并带动它旋转。中国明代(1368~1644年)民间的玩具“竹蜻蜓”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螺旋桨。喷气发动机出现以前,所有带动力的航空器无不以螺旋桨作为产生推动力的装置。目前螺旋桨仍用于装活塞式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亚音速飞机。直升机旋翼和尾桨也是一种螺旋桨。 原理螺旋桨旋转时,桨叶不断把大量空气(推进介质)向后推去,在桨叶上产生一向前的力,即推进力。一般情况下,螺旋桨除旋转外还有前进速度。如截取一小段桨叶来看,恰像一小段机翼,其相对气流速度由前进速度和旋转速度合成(图1 )。桨叶上的气动力在前进方向的分力构成拉力。在旋转面内的分量形成阻止螺旋桨旋转的力矩,由发动机的力矩来平衡。桨叶剖面弦(相当于翼弦)与旋转平面夹角称桨叶安装角。螺旋桨旋转一圈,以桨叶安装角为导引向前推进的距离称为桨距。实际上桨叶上每一剖面的前进速度都是相同的,但圆周速度则与该剖面距转轴的距离(半径)成正比,所以各剖面相对气流与旋转平面的夹角随着离转轴的距离增大而逐步减小,为了使桨叶每个剖面与相对气流都保持在有利的迎角范围内,各剖面的安装角也随着与转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这就是每个桨叶都有扭转的原因。 空气螺旋桨 螺旋桨效率以螺旋桨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表示。输出功率为螺旋桨的拉力与飞行速度的乘积。输入功率为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旋转的功率。在飞机起飞滑跑前,由于前进速度为零,所以螺旋桨效率也是零,发动机的功率全部用于增加空气的动能。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螺旋桨效率不断增大,速度在200~700公里/时范围内效率较高,飞行速度再增大,由于压缩效应桨尖出现波阻,效率急剧下降。螺旋桨在飞行中的最高效率可达85%~90%。螺旋桨的直径比喷气发动机的大得多,作为推进介质的空气流量较大,在发动机功率相同时,螺旋桨后面的空气速度低,产生的推力较大,这对起飞(需要大推力)非常有利。 构造特点螺旋桨有2、3或4个桨叶,一般桨叶数目越多吸收功率越大。有时在大功率涡轮螺旋桨飞机上还采用一种套轴式螺旋桨,它实际上是两个反向旋转的螺旋桨,可以抵消反作用扭矩。在发动机功率低于100千瓦的轻型飞机上,常用双叶木制螺旋桨。它是用一根拼接的木材两边修成扭转的桨叶,中间开孔与发动机轴相连接。螺旋桨要承受高速旋转时

车身造型设计论文

车 身 造 型 设 计 作 业 姓名:郭呈怡 学号:20080952009 教师:刘立夫

一、请分别描述日本、美国和意大利汽车的造型特色。它们在造型中是 如何体现民族风格的? 答:1.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得益于福特的T字型车及流水线制造方式的应用。接下来,美国迎来一个标准化及商业化的大高潮,在这期间,汽车飞速发展起来,这也是美国实行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最直接的结果。美国汽车的设计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更新速度飞快。表现在汽车造型上就是流线型的广泛运用了,因为流线型是一种体现速度,引领未来设计的造型。更加夸张的是18世纪中期美国人在汽车尾部加上尾鳍,就像某种太空飞船一般,比如卡迪拉克在同时期设计的汽车。另外美国设计的汽车都很宽敞,豪华。意大利的设计相对来说就比较含蓄,这也是和欧洲人含蓄讲究内在美相符合。意大利在造型上线条优美、含蓄,讲究内涵和个性,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高超的速度以及高品质质量,这总意大利名车法拉利身上看出。 日本汽车在20世纪才发展起来,但是却迅速的在汽车制造与设计领域站稳脚步,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日本设计最能将传统文化与高科技技术结合,在追求高科技的同时也不忘其传统文化。日本汽车将高科技发挥到极致,处处体现现代化。日本汽车相对来说小巧美观,造型新颖。 2.美国人设计的汽车在外形上就能看出美国人的热情大方,宽敞,舒 服,霸气十足。汽车流线型的外观设计采用大幅度的曲线,并且车身都很大型,比如悍马。意大利的汽车看上去就很严谨,不仅外形上,意大利特别热衷于对汽车性能的测试,以求发挥出汽车的最大

极限,因此欧洲的车质量都很有保障。日本设计很出色,尤其是其在传统文化与高技术之间平衡,在它的汽车上面就能看出来。汽车小巧精致,体现时代感与时尚感,这都是与二战之后日本的复苏都很大的关联。 二、你认为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应如何体现自己的民族风格?500 答:中国传统博大精深,在设计大型物件比如汽车的时候最应该将传统文化考虑进去。但是也不能放弃现代技术带来的时尚感与现代感。 我觉得我们在设计自己的汽车时,应广泛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比如美国、欧洲高超的现代技术,将它们的优点引进来,加以修饰变成中国设计。除此应该向我们的邻国日本学习其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方法,在设计中加入只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由此,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变成设计大国,真真正正的走出去。 现如今我们国产汽车的发展还很缓慢,而且在质量、速度、乃至外形上都不如国际上的设计。有些款式还是模仿外国的设计,这种趋势很是不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中国设计,研发属于我们中国的自己的东西,告诉全世界中国不知是个制造大国,也是个设计大国。 二、请从汽车的内外造型分析当代汽车是如何体现时代感的。 答:首先先从外部造型上:20世纪初流线型风格在美国率先兴起。 在这之后,各大汽车公司都开始研究风洞试验,以找到汽车在空气阻力下的最小阻值。这一现象标志着流线型引领未来,并走向未来。 现代汽车已经不是福特公司的专属——T型车的造型,车身上或多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