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怎么写教你学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怎么写教你学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怎么写教你学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怎么写教你学写教学案例

一. 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教学案例是事件 ;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 ;

教学案例是真实的事件

教学案例是典型的事件。

二、为什么要写教学案例?

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推动教学理论学习

总结教改经验促进教师交流研讨

形成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提高教师一般能力

三、教学案例有哪些特征和要素?

特征:真实性、问题性、启发性、典型性、

故事性、研究性价值性

真实性

o教学案例必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教学情景的真实的故事,是作者或教师本人经历过的一段教育教学过程,虚构的故事不能成为案例,至少不能成为好的案例。

o教师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真实、具体地描述当时、当地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保持案例中信息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于读者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主题与细节、过程与方法、原因与结果。

问题性

o案例应当围绕一个教学主题或教学问题描述教学事件。案例不是某一教育教学过程的实录或某一情景的简单记叙,而是要突出教学中的问题,反映一定的教育理念。

启发性

o案例是先行者为后来者竖起的坐标和书写的启示录,是理念与实践结合的鲜活文本。读者阅读这些案例可以领悟、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学智慧,把握新课程的精神,获得行动的启示,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典型性

o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事件来分析反思。例如:教学导入、新内容的呈现、新内容的操练、教师教学语言(如:讲解、指导语等)、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学习结果的评价等。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一来可以让作者逐步分析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二来也可为别人提供启迪。

o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亮点”。

故事性

o要有完整的情节、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

o教学案例是教学记叙文。为了保证案例的真实性,所描述的教学事件必须有人物、事件、情节、时间地点,有存在一定的冲突和问题情境,鲜活有趣,有较强的可读性。

研究性

o案例中应有作者的反思性研究。在描述完教学事件之后,作者要分析这个教学事件中问题或成功所在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价值性

o 问题解决有利于改进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理论,促进专业发展。

教学案例的要素: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背景

o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等。

主题

o即表明自己想反映的具体问题和观点。通常是表达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或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

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细节

o必须忠实地记录整个教育故事发生的过程,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和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

o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揭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结果

o即实施某种教学方法和或教育手段而取得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评析

o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o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o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四、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撰写的过程;教学案例的类别;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格式;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

教学案例撰写的过程

学习教/学理论收集案例素材提炼案例主题

介绍案例事实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的类别: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

意外式案例

o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

o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主题式案例

o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事例。这类例有时是按照一定专题开发的,如自主学习专题、合作学习专题学习专题、小学语言教学中的朗读感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故也将这一类案例称为专题式案例。

o特点:主题鲜明,内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其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格式

o国内外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但不管何种编写格式,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n 一是对案例的客观描述;

n 二是对案例中所述问题、事件等的分析。( 重点内容)

“描述+分析”式

o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为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断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主要是提供一个或一连串课堂教学疑难的问题,并把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隐藏的描述之中。后半部分主要针对情景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o案例的分析部分是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一些个人的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分析方法可以是对描述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是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背景+描述+问题+诠释”式

主题与背景事件与冲突问题与反思

主题与背景

o主题反映案例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

o不宜很长,提纲挈领叙述清楚即可。

事件与冲突

o与“描述+分析”式中的描述相同,主要是围绕主题、突出主题所反映的课堂教学活动。

o有教学决策的选择与困惑、不同教学决定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由此现象引发的思考和新的决策的产生。

问题与反思

音乐教案范文

音乐教案范文 导读:本文音乐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要让学生听几首扬州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初步感受扬州民歌风格特点。歌曲可用领唱与齐唱或女声表演唱的形式演唱。以下是为您整理的音乐教案范文,供您参考,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杨柳青》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 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 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歌活泼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教唱时,要让学生听几首扬州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初步感受扬州民歌风格特点。歌曲可用领唱与齐唱或女声表演唱的形

式演唱。 教学过程: 准备:出示相关图片,播放课前音乐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 一、情境导入 1、古诗 师:同学们,伴随着美妙的江苏扬州音乐《拔根芦柴花》,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提起江苏扬州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好多诗人曾经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风光 师:扬州确实有着令人神往的美景!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的美景吧。(播放《杨柳青》的音乐,出示扬州风光图,让学生欣赏画面。) 二、寓教于乐: 1、感受歌曲 师:扬州不但山美水美,扬州的民歌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江苏扬州的民歌《杨柳青》。 (1)初听:这首歌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轻松,活泼)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音乐:《胡桃夹子组曲》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胡桃夹子组曲》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 and Reflection of "The Nutcracker Suit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胡桃夹子组曲》教学案例与反思 音乐作品的童趣,同时了解乐器钢片琴的美妙音色。 2、通过《漫步动物园》的音乐创作活动,进一步掌握音乐中的各种节奏型,并能表现出纯真的童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音乐的创作活动中,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音乐节奏,体验童年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打击乐器、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糖果仙子》——选自《胡桃夹子组曲》 1、介绍乐曲的背景。 2、介绍作曲家 3、介绍乐器——钢片琴音色特点:清脆、明亮 学生欣赏: 1、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做一回糖果仙子,表现糖果仙子的舞姿。通过音乐的欣赏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音乐家写的儿童题

材的音乐作品。 (二)、复习常用的节拍与节奏组合 1、组织学生一起复习节拍的知识。 2、复习常用的节奏型。 3、学生了解各种节拍的强弱规律。 4、学生拍击常用的节奏型(可以安排个别节奏好的学生领奏)为后面的节奏创作做铺垫工作,让学生巩固一些基本的节奏型。 (三)、创作与拓展: 1、节奏的创作 2、漫步动物园 3、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节奏创作活动。(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探索节奏组合的多样性。) 4、组织学生进行“漫步动物园”的活动。 5、参与到学生小组间的表演中去。 6、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各个小组的表演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表格中的节奏创作活动(1至3条都可以)。 (2)、交流 (3)、分组创作漫步主题与动物形象的节奏或音乐,排练。

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巧用生成资源,收获别样精彩 ——《十分钟》教学案例 温泉小学王丽丽 一、案例背景 以情境的导入为出发点,通过节奏的拍击,唱名的熟悉、歌词的诵读,表演的创编,达到学习新歌的目的,这已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常规模式。《十分钟》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一首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在新课教时,我从学生交流课余生活引入到课间会玩些什么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使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二、案例描述 在导入新课时,凭借生动形象的课件和我动听的内容讲解,使孩子们在回忆愉快的课间生活的同时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为下面的新歌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十分钟》这首歌曲中有变化切分的节奏,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先解决节奏的难点。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我引导学生拍击节奏。可是多次练习后,学生有点懒散。接着按节奏读歌词,两段歌词读完后,学生长长地松了口气,与刚才相比,显然没有刚才那么专注了。我立刻意识到这堂课不会像我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不管怎样,总得按着教学方案继续上课吧。 学生在哼唱旋律后,新歌的教学开始了。“我们来一场接龙比赛,好不好?”“好”。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下我与学生开始了一场我唱你接的比赛。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刚刚还懒散的状态不复存在,与我愉快的完成了歌曲的接龙。紧接着我又让同学之间进行歌曲的接龙,让学生随意的点名接,同学的情趣空间高涨。在歌曲的接龙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歌曲。连我也没有想到歌曲的教学任务就在这你来我往中完成了。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填空: 1.奉行事实判断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 2.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的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力学是研究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3.韦伯认为决定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地位和权力因素。 4.功能论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 衡。 5.三大流派:功能论,冲突论,解释论。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7.后工业社会教育履行“社会更新职能”。 8.在现阶段 ,观念转型所致最根本的教育失范是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过于膨胀,以自身利 益取向为准则。 9.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力:教师相对学生而言专业权力,其有相对的独立性。 10.教师在学校环境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教育者和受雇者。 11.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2.课堂控制的实现是:教师教师权威力量与学生自我控制的统一。 13.课堂控制的方式分为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 14.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权力主要通过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来体现,特别体现在 教科书编审制度上。 15.学校文化包括四大类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6.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名词解释: 1.社会教育学:即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分析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2.调查法: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通的定量研究方法,它是对部分人群系统地询问他们的 意见、态度和行为,力图发现人们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的。 3.现场法: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被调查者正在发生的外显行为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主要采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资料。 4.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 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 5.后喻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提出的概念,指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其特点 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给予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6.前喻文化:指与“后喻文化”相对的概念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特征。米德认为, 前喻文化是现代交通,通讯和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其特征是追求不断创新。 7.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 括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8.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 有更高的学习动机,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 9.教师的自我概念:是指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稳定的 观点、对社会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案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案例 音乐的课堂需要音乐,在理解、掌握了音乐的基础上,再去挖掘音乐之外的附加值,如人文性、情感性、德育性等。本节课的主题是合唱与欣赏,下面我就这次课作一反思。 1、合唱意识的培养 本堂课以欣赏为主,在体会第二部分的抒情片段时加入了合唱教学。由于是在尝试期,因此还存在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合唱教学的方面也不是特别懂,试教时也在摸索更好的办法,学生感觉也有点生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的体现出合唱的效果,学生合唱意识也较淡薄,这是以后在教学中该改正的。 2、演唱习惯的培养 演唱习惯的培养并非是一日就能达到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在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分的注重于歌曲的学唱,而忽略了演唱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堂课毛病也同样出现了,我想,这就是在以后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学设计 本堂课以欣赏为主,合唱为辅,合唱的加入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感受音乐。整堂课下来,感觉还比较顺,但是自我感觉课的设计针对五年级的学生,似乎教材挖掘地还不够深,可让学生的

欣赏程度再加深,这是以后欣赏课该注意的,不应该走形式路线,而应该实在、扎实,真正让学生学到点东西。 以上几点,是节课体会较深的东西,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活动以及反思感悟到音乐教学的要领,继续自己对教学的热情和努力。 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探讨新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在近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现总结下: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学习活动;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想说就说;可尝试取消举手点名发言的做法,学生随时可以站起来。一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课是学唱《跳绳》这首歌,我有一个环节是安排让个别学生上台来跳绳的,但是学生一听可以上来跳绳都非常激动,结果有半个班的学生都跑上来了,顿时没了该有的课堂秩序,这种情况在以往是不被允许的,正想叫他们全部回到座位上坐好,却忽然接触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溢着光彩的大眼睛,我的心顿时软了下来,就让大家边唱歌曲边来跳绳,结果竟然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反对“自由化”的前提下多给学生一些行为和言论的“自由”吧! 2.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

千米和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 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每学期对自己的一次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音乐教学应该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反思一: 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中、高年级的教学。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反思二: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 在Ⅹ中学,二年级三位男生在五楼抽烟被教育处老师逮到。进行了教育和批评之后,交由班主任处理。这次是他们半月以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班主任非常生气。三人之中的李某成绩最差,并且在上期写了数学考不及格就转学的保证书。于是以这个借口,班主任准备轰他回家。 他母亲非常生气一声不响离开学校,留他一人给老师道歉。他在我每节课下课站在办公室外向班主任求情。都被班主任拒绝。中午时他终于离开办公室。班主任在教室工作到下午一点。下午两点半,他又开始出现在办公室外。班主任仍然没有理他。跟他讲了几句话,他流下了眼泪。当时班主任并没有被他的眼泪所打动。(后来想他大约是被同学们感动的)办公室外站了两节课后,他拿给了班主任一张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而老师看到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就去开班会,讨论该怎么惩罚她。 而他们一起讨论时,老师说按照他之前写的保证书,让他回家,这时候有的女同学哭着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讲到非常动情,有讲他态度诚恳的,有讲他早上主动打扫卫生的,有对他充满希望的,有分析他的心理因素的。说以后全班同学帮老师监督他,帮助他,全班同学都求老师给李某机会,而他也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学生们以一个好的班级,优秀的班级为条件预支她们的话语权和信誉。将李保进教室。 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集体、初级群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促使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一种群体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而案例中的李某同学虽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而让班主任非常生气,但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向老师那儿道歉,但是老是不理他,而他知错能改的行为得到了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而班里的全部成员都对他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都对老师说,他平时好的表现,都非常相信他,感情非常好,都非常舍不得让他离开这个班级。 与此同时,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让李某特别感动,让他觉得有种归属感,他的母亲不仅不帮她求老师,也不管他就离开了学校,但是班里的同学们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用宽容的心接纳他,并且全班一起悔过书给老师,让老师给他一个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五年级音乐欣赏《丰收锣鼓》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从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入手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 2 、能从外形及音色上分辨各类民族打击乐器。 3、能尝试简单演奏部分打击乐器,并参与合奏,体验成功与快乐。 教学内容: 1、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 2、了解民族打击乐器 教学重难点:感受民族音乐风格特征;辨听各类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了解其各自的特点。 设计环节与作用: 该环节为欣赏《丰收锣鼓》之后的活动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及演奏方法,通过亲自参与感受,让同学们在喜悦和快乐中学有所获。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创造、享受音乐,从而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需要静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听音乐的方法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日常教学所需,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我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适宜的内容,在教学中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感受和体悟,再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孩子喜欢音乐,从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前不久,给五年级的同学上了一堂音乐欣赏课。音乐本身就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引起其情感共鸣,再加上多媒体中所看到的民族乐器及听到的声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体会乐器在作品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是这样来思考的: 首先,我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民族乐器或听到的民族乐器的名称有哪些,并板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连江到福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4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连江到福州很远的。 生2:连江到福州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千米。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教育社会学2

《教育社会学》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 A.佩恩 B.哈里斯 C.詹姆斯 D.史密斯 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 A.《教育社会学导论》 B.《教育百科全书》 C.《教育社会学文选》 D.《教育与社会学》 3.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晚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中期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 A.有专门的研究队伍 B.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C.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D.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5.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培育个性 D.社会化 6.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A.“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 B.符合互动理论 C.常人研究理论 D.批判社会学理论 7.冲突理论发端于 A.马克思 B.恩格斯 C.佩恩 D.哈贝马斯 8.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A.“教育投资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经济发展理论” 9.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 A.声望方法 B.能力方法 C.知识方法 D.出身方法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A.柯林斯 B.图明 C.哈贝马斯 D.金提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 A.群体意识 B.自我意识 C.共同策略 D.共同利益 12.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 A.库利 B.华纳 C.米德 D.墨顿 1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A.“综合化”理论 B.“混合化”理论

音乐教学案例两只小象

两只小象 一、歌曲分析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儿童歌曲。歌曲旋律欢快,描绘出小象用鼻子互相问好,并一同在河边嬉戏的生动场景。教学过程中,就小朋友对小动物喜爱的心理特征,通过播放图片的方式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并请小朋友模仿小象的形态,使小朋友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使他们认识到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二、教学目标 1、能背唱歌曲《两只小象》,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2、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背唱歌曲《两只小象》,了解三拍子旋律。 2、歌曲的动作创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教学点教育资源图片(小象)。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生:小象。 师:哪个小朋友能给大家模仿一下小象的形态和动作吗? (学生上台模仿小象,教师评价。) 师:有一首歌曲中唱的就是小象,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歌曲学习 (1)感受三拍子韵律。 聆听歌曲《两只小象》(小朋友们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模仿小象走路的样子。) (2)学习歌词。

a、请小朋友们先跟老师一起读一下歌词。 b、请小朋友们伸出双手,跟老师一起一边读歌词一边拍节奏。 注意:空拍处不拍,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3)学唱歌曲。 播放教学点教育资源音乐。 a、教师范唱《两只小象》第一段,学生轻声哼唱。 b、学生用“la”音唱旋律。 c、随电子琴唱《两只小象》。 d、学习歌曲《两只小象》第二段,教学方法同上。 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注意演唱时声音要有弹性一些。 3、音乐活动。 引导学生创编动作。 抓住大象的主要特征:长鼻子、大耳朵。 注意几个关键动作:扬鼻子、握握手。 动作设计: 我们弯下腰将自己的左手从右手的腋窝处握住右手大臂,模仿出小象的长鼻子的形态。一边唱着《两只小象》,一边脚踩节奏(踩节奏的方法如下图设计),唱到“扬起鼻子”时扬起手臂,唱到“勾一勾呀”时放下手臂握握手。脚踩节奏时,右手可随节奏左右摆动。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音乐教学案例

音乐教学案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音乐课堂中合作失效的案例分析及对策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成为音乐课堂学习的主流。尤其是合作学习,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但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现象一: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 教师创设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分工,目的明确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策划,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 【案例】如在一年级《动物说话》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只动物在说话。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 【反思】在课堂上也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围在一起大声讨论起来,似乎很热闹,可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没有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案例中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来的,可这位教师非要花足时间、花够力气地反复合作讨论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这样的合作讨论有必要吗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位教师过分考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没有去考虑或很少考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种缺乏教学目标统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往往导致教学者的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更谈不上对教学目标浅效应的考虑。 【策略】“实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时机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设计不在于热闹,更不在于花俏,也不能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我们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使学生更关注音乐的本身。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里的协调能力,可是并不是每节课任何环节都需要小组讨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选择有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此外还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选的准,选在关键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样是《动物说话》这节课,教师就要抓住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很少接触过乐器,对各种乐器的音色又不是很了解,因此就很难准确的用不同的乐器为不同的动物叫声配乐。此时教师就抓住这个合作的时机让学生分组尝试配乐,对学生来说就具有挑战性和表现性,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现象二: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不能面向全体,挫伤学习热情。 【案例】在一次公开课中,老师就“小鼓有哪些演奏方法”这个问题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学生组织小组讨论。没过几分钟,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老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了脸上。 【反思】小组讨论的学生未经独立的思考就进入了合作状态,不到几分钟就叫“停”。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思维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童话情景引入: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观看屏幕。这时,画面出现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兔和小狗,它们分别乘坐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特写镜头的办法把不同设计的自行车车轮一一展示,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由于它们乘坐的自行车的车轮不一样,尽管它们都很努力,但很快就拉开距离。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车轮前进的情况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小狗得第一”,“为什么?”“因为小狗骑的车轮是圆的”。“小兔骑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不得第一呢?”“因为小兔的车轮的车轴不在中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中间?通过这节课学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就学习‘圆的认识’”。设计的动画及师生对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却简洁明了地突出本课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社会学案例3

社会学案例3

案例十:在全球化贸易中,我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的利润是微薄的,尤其是在制衣和制鞋等方面,能够获得的利润很少,农民工“虽勤劳而不富裕”。讨论:分析这种现象? 答:所谓的勤劳而不富裕,实际上研究的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亦即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大量投入却产出偏低。 1.福利制度苛刻阻碍技术革新 我们应该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人是勤劳而不富裕。的确,中国人均的许多资源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制度非常苛刻。无业人员没有救济金,失业者最多只能领到2年的救济金,且金额低得可怜。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失业救济金的支撑,那么便宜的劳动力将比比皆是。由于缺乏失业救济金的保障,许多中国人不得不在没有资金实力的条件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响应政府鼓吹的“创业”号召,与需求内的企业抢饭碗,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数企业不仅没有资金开发先进技术与设备,而且也没有资金奖励技术革新者,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期地、远远地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中国无条件地发放最低标准的无业救济金与失业救济金,那么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大部分超过实际需求的企业会因付不起工资而倒闭,大大减少企业“吃不饱”的现象,提高工业企业追求技术革新的能力。人们往往指责中国的企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没有忧患意识。 2、福利制度苛刻导致人口泛滥 西方经济学只承认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的才能对财富的

产技术真的有价值,那么只要它存在于产品中,产品就会有这部分价值。但是,现代社会的产品成本里都不包含已过期的专利技术价值。所以说,中国改革30年,仅仅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竟然远远低于30年前欧美日的水平。30年来,从国外转移到中国的生产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这种改革当然会维持祖传的勤劳而不富裕的局面。 案例十二:在历史上,为了争得社会权力和声望,牧区牧主会大量地增加自己所有的牲畜数量,以此为基点,哈丁提出了著名的公共资源灾难理论,对草场资源的非理性使用及其造成的恶果给予进一步的阐发。由于个人所得好处超过他所分担的成本,每个私有者都被鼓励增加自己畜群的数量,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过牧超载和草牧场退化。 讨论:草牧场历来是牧区公共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森林、河流、海洋等资源均具有类似的性质。结合熟知的某类公共资源,讨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中部崛起应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应鼓励资本向中部转移,适当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部地区在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坚决避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牺牲资源和环境求发展等情况。发挥投资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发挥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