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作者:————————————————————————————————日期: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英语论文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胡珊珊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千年的发展中对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传统理论所体现的现代价值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与西方翻译理论的互通性,及和谐观念来简述其所特有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传统;翻译理论;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2)-02-0058-01作为凝结数代人智慧结晶的宝藏,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回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自得,到强烈的反思倾向,再到积极研究,它的价值,尤其是现代价值,逐渐为人们所挖掘、接受。

一、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论,以及钱钟书的“化境”说较负盛名。不同时期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使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自己经典的翻译理论:“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做到:忠于原文,强调原文内容的准确传递,即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即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强调文章的可读性,即雅。三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和自己的实践提出的。

傅雷的“神似”说见于“《高老头》重译本序”,“以效果而论,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神韵全部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他认为翻译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行皆具最佳,当神似与形似无法两全时,就不该拘泥于字面,应使译文成为纯粹的目的语,能朗朗上口。为求神韵,而稍略形色。而精读熟读原文,对原文透彻理解,是“神似”的前提条件。

在前两个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钱钟书又提出了“化境”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将这一翻译的造诣,“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终于原作而又生动自然。

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一)人文主义价值。

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价值名词。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对读者的重视反映出传统理论对人的重视。在翻译中,以读者的理解和享受为先,以人为本,重视读者,反映了传统理论的现代人文价值。

严复的“信达雅”,首者“信”,对原文意思的准确传递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从文字里领会原文的意思,可以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而“达、雅”,准确流畅又富于文采的译文则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灵魂和真谛。

严复曾在与梁启超的通信中提到:“仆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事耳。”即反映出他对雅,也就是对文采,对艺术性的要求并不是“渊雅”,而是“务事”的、世人读者多能接受的“通雅”。他“用近世俗利俗文字,则求达雅”来表明对世

人阅读需要的重视。“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人文思想。

同样,钱钟书的“化境”认为应该“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或”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以及”好的译作可以激发读者对原作的好奇心”等等,这些都以读者的感受和利益为先,人文价值从以读者为中心这一观点中表露无疑。

(二)与西方翻译理论的互通性。

互通这个词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现代并不陌生。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虽存差异,但并不能忽视它们的互通性。国际交流与互通,这也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之一。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我们在翻译理论上也应该看到彼此的共性及其相互联系,促进中西翻译的交流与共同进步,而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以西方“功能对等”为例,首先,在对待读者的态度上,与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就有着很大的互通性和异曲同工之妙。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交际功能,重视读者的接受力。他认为,优秀的译者,应常设想有位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对面听自己口述译文,或正阅读电脑屏幕上的译文。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观点与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化境”等论点不谋而合。

其次,在对原文的忠实度上,奈达的“等效翻译”指出:译者所求的当是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翻译的准确性在于译文能否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与原文读者阅读时一样或类似的感受。翻译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忠实“层面,而是兼顾原文与读者。而严复的“信达雅”和钱钟书主张打通中西,达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对文章理解上的互通,这些都与西方等效原则一样,主张在忠实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最后,奈达的内容为主,形式为次,在语言形式不同的情况下,为保留内容就必须改变形式的理论与我国严复“信”论中“不拘形式,不受形式束缚”及傅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等理论也是殊途同归。

(三)和谐观念。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同目标,也被人们细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和谐观念也因此而体现出了它的现代价值。

传统翻译对读者的重视首先体现了译文与人的和谐,而翻译理论本身同样也少不了和谐因素。

最明显的是严复的“信达雅”,三者间的和谐是译文的真谛。单就信和达来说,二者是同一事物统一和谐的两面,不宜偏重一方。译文首先要做到“信”,同时又不能失“达”,而“雅”则为美化译文,步步递进,层层深入。

傅雷的“神似”讲究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只有二者无法兼得时才“重神而不重形”。他在处理翻译中过与不及的问题时,力求中庸,即万物和谐之道,“过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钱钟书的“化境”重视译文忠于原作又不似译本,在乎形式与精髓的和谐统一。“化境”之“化”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目标语与目的语的和谐,忠实与演绎的和谐。

总之,我国传统翻译理论是做丰富的宝藏,蕴含着无穷的价值,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它的价值仍不容小觑。本土的翻译经验和翻译资源是我们最深厚、最值得珍惜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2]崔化.“功能对等”论与“化境”说的哲性比较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 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K.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 之后,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J.H.曼塔利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l Action),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 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观点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仅供参考

翻译理论

07本《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 Dubois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 3. “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5. 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7. Vermeer的“目的论”: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赖斯、汉斯·威密尔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

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马梦琪 一、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中国传统文化翻译English

Unit 1 Book3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以中国的农历为依据。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俗称“过年”,有祈年等多种习俗,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其他主要的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等。各个节日都有其来源讲究和风俗习惯。农历节日与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农历节日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生命力的体现。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are usually fixed according to the lunar calendar. January 1st on lunar calendar has been designated as the Spring Festival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guonian). There are several custom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uch as praying for a good harvest, etc.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ceremonious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China and symbolizes unity and prosperity. Some other significant Chinese festivals include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Pure Bright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Double-seventh Festival,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Double-Ninth Festival, the Winter Solstice, and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etc. Each festival has its own unique origin and custom. These Chinese festivals that follow the lunar calendar are different from the 24 Solar Terms in the lunar calendar. They embody China’s cohesion and vitality. Unit 3 Book3 中国画 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的“画”特指国画。其绘画形式是毛笔蘸水、墨、颜料作画于绢、帛、宣纸之上,古代称之为水墨丹青。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其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国画的艺术特质在于“笔墨”,强调以形写神,画尽意在。国画在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he four art forms in ancient China are guqin, chess, penmanship, and painting. And painting particularly refer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s done with a brush dipped into black or colored ink and is painted on silk or xuan paper. In ancient China, it was called “ink-painting”.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it from Western oil-paintings, the Chinese people term their works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bbreviated to “Chinese painting”). The subjec t matters of Chinese paintings are typically figures, landscapes, birds and flowers. The draw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 employed by the Chinese pain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s: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文体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

摘要:文体学的语言学派认为:文体即变异。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Skopostheorie)为理论框架,对世界名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两个中译本的文体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由于译者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各异,在文体的传译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本文的结论是:在文体翻译方面应打破固有的对等观念,代之以译文是否满足特定翻译目的作为评判文体翻译好坏的标准,允许和鼓励不同风格类型译本的存在。 关键词:变异;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等值;合适翻译 一﹑《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杰出作家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小说伟大之处在于作者大胆运用了大量美国下层人民的日常用语、俚语、方言土话,包括黑人英语。作为现实主义的先驱者,马克·吐温这一开创性文风至今还深深影响着美国文学的创作。美国作家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称赞说:“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小说?这是我所拥有的最棒的书”[1]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E.T.Eliot)则评论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开一代文风,乃英语的一项新的发现”[2]。说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首先要明确的是文体的定义。事实上,文体的概念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阐发:它既可指一个时代所流行的风格,比如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也可以指一个作家的独特风格,譬如“莎士比亚风格”。利奇(G. Leech)和索特(M. Short)在其合著的《英语诗歌的语言学指导》(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1969)一书中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把文体定义为“对常规的变异”(deviation from norm),并列出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等八种变异类型[3]。秦秀白认为“常规”与“变异”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个概念,并指出:“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就是变异”[4]。“人们既然认为RP(Received Pronunciation)是英国英语的标准发音,那么伦敦方言(Cockney)当然就是对常规的一种变异,…伦敦佬?的风格自然也体现在这种变异之中”[5]。由此可见,变异来自于违反语言常规,而文体则产生于变异之中。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大量出现的黑人英语(BEV)主要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三方面存在违反标准美国英语(SAE)通用规则的现象,从而构成三个层面的变异,即: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这三大变异也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独特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文体翻译实例分析将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 二﹑功能主义目的论 功能主义目的论(Skopostheorie)由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等人创立。目的论主要体现为四大法则和一个标准。其中,最高的法则是“目的法则”。目的论认 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theprimeprincipledetermininganytranslationprocessisthe purpose (Skopos)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6]。翻译目的的具体化即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理论上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根据自身需要给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发人和译者共同商定[7]。目的论第二法则是“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不能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并且必须在译入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8]。目的论的第三法则是“语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连贯性,或者互文性,有点类似传统的“忠实”(fidelity)或者“信”(faithfulness),但是不同的是,语际连贯不是独立的原则,而是受制于“语内连贯”以及“目的法则”。也就是说,译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既不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又不能违背翻译行为的目的[ 9 ] 。目的论的第四法则是“忠诚法则”(loyalty)。作为补充性的法则,“忠诚”指的是译者必须有责任心,当好翻译各参与方的协调人。忠诚法则的提出是为了避免译文受翻译目的的盲目驱使而无限制背离原文[10]。此外,目的论还提出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合适翻译”(adequa cy)。合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的“对等”

传统翻译的理论分析

传统翻译的理论分析 作为凝结数代人智慧结晶的宝藏,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回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自得,到强烈的反思倾向,再到积极研究,它的价值,尤其是现代价值,逐渐为人们所挖掘、接受。 一、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论,以及钱钟书的“化境”说较负盛名。不同时期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使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自己经典的翻译理论:“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做到:忠于原文,强调原文内容的准确传递,即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即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强调文章的可读性,即雅。三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和自己的实践提出的。 傅雷的“神似”说见于“《高老头》重译本序”,“以效果而论,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神韵全部抓握住了,才

能放大胆子。”他认为翻译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行皆具最佳,当神似与形似无法两全时,就不该拘泥于字面,应使译文成为纯粹的目的语,能朗朗上口。为求神韵,而稍略形色。而精读熟读原文,对原文透彻理解,是“神似”的前提条件。 在前两个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钱钟书又提出了“化境”论。 “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将这一翻译的造诣,“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终于原作而又生动自然。 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一)人文主义价值。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价值名词。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对读者的重视反映出传统理论对人的重视。在翻译中,以读者的理解和享受为先,以人为本,重视读者,反映了传统理论的现代人文价值。 严复的“信达雅”,首者“信”,对原文意思的准确传递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从文字里领会原文的意思,可以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而“达、雅”,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概述 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 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 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 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 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 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 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 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 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 的、中心的、本原的,而 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策略 1)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认为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在场的形而上学”。 2)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ce)的解构主义策略:异延(difference),播撒(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补(substitution)等概念。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的意义。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

的自由。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其主流。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纽马克和奈达也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翻译,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文翻译

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文翻译 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单词你都了解吗?以下内容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单词,与大家一起分享! 1 .上海大剧院Shanghai Grand Theatre 2 .龙须沟Longxu Ditch 3 .样板戏model opera 4 .地雷战The Mine Warfare 5 .贵妃醉酒Drunkened Concubine 6 .霸王别姬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7 .荒山泪Tears of Huangshan 8 .群英会Gathering of Heroes 9 .借东风East Wind 10 .将相和General and Premier Make Up 11 .杨门女将Women General of Yang Family 12 .凤阳花鼓Flower Drum Dance 13 .大海啊,故乡Home in the Sea 14 .我的中国心My Chinese Heart 15 .军港之夜Night at the Naval Port 16 .冬天里的一把火Winter Fire 17 .十面埋伏(古曲)Ambush from All Sides 18 .天仙配Goddess Marriage 19 .牡丹亭Peony Pavilion 20 .春江花月夜Moon and Flower in the Spring River 21 .琵琶记The Story of Pipa 22 .醒世恒言Lasting Words to Awaken the World 23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Butterfly Love 24 .警世通言Ordinary Words to Warn the World 25 .喻世明言Clear Words to Illustrate the World 26 .“三言”、“二拍” Three V olumes of Words,Two V olumes of Slapping 27 .拍案惊奇Surprise Stories to Make One Slap the Desk 28 .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Chamber 29 .水浒Water Margin 30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 31 .三国演义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32 .聊斋志异Strange Tl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33 .长生殿Palace of Eternal Life 34 .桃花扇The Peach Blossom Fan 35 .儒林外史The Scholars 36 .五女拜寿Celebrating Mother's Birthday 37 .清明上河图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